首页 > 文章中心 > 桂林山水课件

桂林山水课件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桂林山水课件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桂林山水课件

桂林山水课件范文第1篇

 

洋浦实验小学   符学中

 

一、教学目标

1.认识14个生字,会写9个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漓江、无瑕、翡翠、峰峦、屏障、竹筏、波澜壮阔、水平如镜、连绵不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感受桂林山水的美,感受课文的语言美。

4.领悟作者细致观察、抓住特点、运用对比描写景物的方法。

二、教学重点

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想象桂林山水美景。

三、教学难点

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

四、学习准备

预习、方格练习本

五、课时安排

两课时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课题,了解汉字文化。

1.板题:桂林山水(甲骨文板书),讲汉字文化。

2.课件:桂林山水图片

(1)看了桂林山水的图片有什么感受?

(2)课件出示:桂林山水甲天下(理解意思)

(3)有时候,文章比图片更美。因为图片中的美,是你发现的,文章的美是作家发现;而图片中的美是眼睛发现的,文章中的美心灵发现的。比如说今天这篇文章就是比图片还美,不信咱们一起来读一读。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是从生命成长的角度,引导学生了解汉字文化,感受汉字悠久历史及其魅力,此外,还引导学生明白生活中只有善于观察、善于感受才能发现更多的美好,让生命在增长知识和提升感悟中得到成长,让课堂充满着生命的味道。)

二、学习字词,积累语言。

1.课件出示词语

玩赏、无暇、扩散、攀登、泰山、屏障

波澜壮阔、水平如镜、峰峦雄伟、红叶似火

拔地而起、奇峰罗列、形态万千、色彩明丽

危峰兀立、连绵不断

2.指名带读(带读、齐读)

3.范写生字,学生练习(澜、瑕、攀、峦、泰)

4.课件出示:成语解释连线

(这个环节重点指导学生认真学习本课的生字和新词的“音形义”,教学思路清晰,教师的指导和学生的练习安排合理,特别是学生的学习时间得以保障,让学生真正“动嘴、动手、动脑”,课堂真正体现了“三角形课堂”理念中的“真学”特点。)

三、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一)全班通读全文

1.小老师听队员读书,纠正读音。

2.哪段写桂林的山,哪段写桂林的水?

(二)学习第二段

1.指名读,指导读出美。

2.教师范读

3.齐读

4.小组讨论:找出桂林的水有什么特点(先找到的小组抢到回答机会:小老师汇报)(老师板书:静、清、绿)

(三)学习第三段

1.指名读,指导读出美。

2.教师范读

3.齐读

4.小组讨论:找出桂林的水有什么特点(先找到的小组抢到回答机会:队员汇报)(老师板书:静、清、绿)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重点指导学生了解桂林山的特点和漓江水的特点,教学中引导学生采用朗读、思考、发现的自主学习方式,并采用“抢答”的形式,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让学习得以真正发生;此外,本环节还安排了小老师“一对一”检查队员通读课文、全班齐读和小组讨论的方式,让全员参与课堂学习活动,体现了课堂的全员性特点。)

四、学习“漓江的水”

1.指导读“漓江的水”段落

课件出示:

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

2.分析“漓江的水”写法

通过格式调整,清晰地明白采用了“排比式”的写作方法。

课件出示:

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

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

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

3.填空背诵朗读

指导导学生抓住“漓江的水”特点进行背诵练习。

课件出示:

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                                   ;

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                                   ;

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                                   。

4.导游词转化(全段背诵)

如果你是一名导游,你如何对游客介绍“漓江的水”?

(设计意图:此环节重点学习“漓江的水”,在这个环节学习中,指导学生通过调整段落格式发现“漓江的水”特点,并引导学生采用抓住特点背诵的方法和填空的方法进行课文背诵,从而积累了优美的语言,再采用导游介绍的方式让学生将记忆的段落内化成自己的语言,这个环节也更能体现了“三角形”理念的“真学”特点,课堂中摒弃了形式主义。)

五、仿写练笔

1.将“漓江的水”的段落调整成诗歌的形式。

课件出示:

《漓江的水》

漓江的水真静啊

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

漓江的水真清啊

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

漓江的水真绿啊

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

2.课件出示老师儿童诗下水文,指导学生仿写。

《公园的花》

符学中

公园的花真多啊

多得像是走进花的海洋

公园的花真香啊

香得像妈妈的头发

公园的花真艳啊

艳得像我们绽开的笑脸

3.学生仿写。

4.交流仿写作品。

(设计意图:设计这样的一个环节,目的为了让学生明白在语文课堂里,不仅仅只有语言文字学习、课文朗读等,课堂里还有儿童诗,儿童诗是充满童趣和诗意的文学作品,这样的学习安排既可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还可以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让学生的生命里多一些诗意与美好,让课堂多一些生命成长的气息。)

六、作业布置

1.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

2.仿照第二段的写法,写一首关于“花”或“云”的儿童诗。

七、板书设计

桂林

桂林山水课件范文第2篇

一、沉醉音乐美,培养语感

音乐有着启迪学生智慧,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学生审美情趣之功效。她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她那动人心弦的节奏,起伏跌宕的旋律,凝练的歌词,很容易为学生所接纳,音乐声中学生插上了想象的翅膀,思维能超越时空飞进那美妙的艺术殿堂,学生在音乐的熏陶下情商会得到进一步发展提高。可以看出语文与音乐在情商教育中有割不断的渊源。因为好的课文不但有完美的形式,更有其内在的思想意识,因此老师可选择意境相近的乐曲来播放,这就使审美客体通过音乐的优美旋律,在审美主体的脑海中更加形象,产生更加热烈的氛围。

音乐是最能培养学生的想象思维的。学生在欣赏的同时展开极为丰富的联想。例如在教学古诗《望庐山瀑布》一诗时,先让学生倾听瀑布飞流的声音,在音乐中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让思维在倾泻而下的磅礴和势不可挡的气魄中飞扬。未学课文,先受感染,未见其型,先闻其声,对瀑布有了直接的感受,为下面理解课文打开了基础。然后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说自己或看到过听说过的瀑布。再配上瀑布图时,也从当时学生所表现出的眼神和表情,证明了学生对课文中的思想感情领会得更深了,真切地体会到瀑布的壮美。

二、欣赏画面美,领悟意境

图片接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把学习课文与认识事物有机结合,丰富感性材料。而且学生感受美的能力相当强,在提供生活场面后,学生能充分感受、理解、想象,从而自觉地进入艺术形象所再现的生活场景之中。

教学《桂林山水》一文时,学生对桂林山水的特点只能凭空想象,似懂非懂。针对这一情况,桂林山水的优美照片,配上具有地方特色的音乐,制成多媒体课件,在课堂教学中播放。通过这些具体、生动、形象的材料,让学生直观地去感受“老人山”、“巨象山”、“骆驼山”……的“拔地而起”和“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如诗如画的美景,反复引导学生品赏图片那美丽的山水之景,欣赏那美妙的课文描写,理解作者对桂林山水的热爱赞美之情。学生似乎亲身游历了桂林山水,切身体会到了祖国山河的秀丽和桂林山水的名符其实的“甲天下”。此外,把漓江水的图片与翡翠图片放在一起,通过做比较,体会了漓江水的绿,漓江水的美,也理解了比喻句的作用。

可见,图片是一种更为直观教学手段,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更是能从图片的赏析中领悟文字意境或课文中心。

三、结合声像美,激感

声像演示生动形象,富有很强的感染力。尤其录像,这一现代教学媒体,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以其声像并茂,视听结合的特点,化静为动,让书本中无声的文字变得抑扬顿挫,单调的颜色变得丰富多彩,平面的图形变得生动形象,从而唤起学生的多种注意,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桂林山水课件范文第3篇

关键词:阅读教学;信息技术;三原则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1-0396-01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借助信息技术辅助教学能营造出一个图文并茂、声色俱佳、形象逼真的教学环境,为课堂教学的顺利实施提供形象的辅助手段,同时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切实改变传统教育单一模式,使"乐学"落到实处。然而,部分教师在借助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时一味地追求课件形式的完美和教学目标的完成,往往忽视了课件的实用性和学生的个性发展,走入了误区。笔者认为,教师在运用多媒体辅助阅读教学时应坚持以下三个原则。

1.解读准确

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材中的《桂林山水》一文的末尾有这样一段话:"这样的山围绕着这样的水,这样的水倒映着这样的山。再加上空中云雾迷蒙,山间绿树红花,江上竹筏小舟,让你感觉像是走进了连绵不断的画卷。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这一段优美的文字将桂林山水的奇特美景融合在一起,同时恰当地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桂林山水的完美组合"比作"一幅连绵不断的画卷",旨在让学生感悟山水环抱、云牵雾萦、绿树成荫、红花点缀、竹筏悠然、小舟漫游的大自然奇观。

然而,曾有一位教师在运用多媒体教学时,精心设计了如此课件:先是出现一幅美丽的山水图(没有把握住桂林山水的特征),一个游客坐在小船上观赏风景,画面展示的时间较短,就通过超级链接,出现了下一幅画面:一个人在画里面嬉戏游玩……显而易见,这样的课件设计不仅没有达到教学目的,反而将学生误导为写实的"人在画中游"的意境。究其原因是教师在解读文本时没有结合上下文理解"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真正涵义,而是望文生了义,设计出上述的课件。其实,多媒体课件就是教师对文本的理解,是教师对文本解读的精神产品。因此教师在准备阶段一定熟读教材,深刻领会,把握文章的真正内涵,从多元的角度解读文本,再根据教学目标精心设计出相应的课件。

2.运用适时

有这样一个教学案例:有位一年级教师在教学《雨点》(苏教版)一文:"雨点落进池塘里,在池塘里睡觉。雨点落进小溪里,在小溪里散步。雨点落进江河里,在江河里奔跑。雨点落进海洋里,在海洋里跳舞。"课上,教师在学生朗读课文后即用课件演示了雨点"睡觉"、"散步"、"奔跑"和"跳舞"的动画。精美的画面,的确给了学生美的享受。但学生心目中的情景是否都与画面展示的完全一致呢?《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人们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而该教师恰恰忽略了这一点,忽略了学生对课文的阅读和理解,缺乏指导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给学生既定了思维的界限,牵着学生的鼻子走事先设定的线路,扼杀了学生对文本的多元反应。也许我这样的想法有点偏颇,但教师指导学生说话的效果证实了我的想法。教师问学生:"假如你是小雨点,你会落到哪儿,做什么或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模仿课文的句子说一说。"学生说了很多,例如:雨点落到荷叶上,在荷叶上打滚;雨点飘进叶丛里,在叶丛里低吟;雨点洒在花丛里,与花姐姐拥抱……总体来看,学生思维活跃,语言生动,但所有的学生说的现象都挺美。这固然是好事,难免有缺失之撼。为什么就没有学生说"雨点跌进污水沟,闻到了臭气"; "雨点飘进森林里,听到小兔在哭泣"……之类的话语。难道就没有一个学生这样想过?肯定不是的,那么只能说明是语文教学远离了学生生活的真实。也许有很多理由来解释这种现象,但不可否认教师制作的动画先入为主--用形象的东西取代了学生对文字的感悟,进而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发散。因此,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展示课件的时机是否适宜,这也是教师在课前准备时值得深思熟虑的一个重要环节。课件的运用既要服务于我们的教学目标实现,更要服务于学生思维的发散,不要让它成为禁锢学生思维发展的枷锁。

3.宁缺勿滥

小学语文教材第十一册中的《索溪峪的"野"》有这样一段文字:"这种美,是一种随心所欲、不拘一格的美:或直插云天,或横拦绿水。旁逸斜出,崛起巍巍'斜山';相对相依,宛如'热恋情人';婷婷玉立,则好似'窈窈涉女'……"凭借语言文字,我们可以想像,这里的山危峰兀立,怪石嶙峋、奇峰罗列、千姿百态,空中白云裹头,山间绿树缠腰,山下绿水沐脚……好一幅奇山绿水风景图!事实上,学生依据课文语言展开的想象可能还会更加丰富。如此精炼传神的语言文字,是多媒体演示甚至录像播映也难以媲美的。

桂林山水课件范文第4篇

【关键词】网络媒体课堂教学学习兴趣重点难点开阔视野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现代教育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已越来越广泛,发挥的作用也日益突出。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充分而合理的使用现代教育技术,能够适应小学生的年龄特点,迎合小学生的好奇心,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特别是丰富的网络媒体资源更是给教师的教学活动和学生的学习活动创造了广阔的空间,提供了更加丰富多彩的教育资源,给传统的教学手段和教学形式带来了革命性的冲击,彻底打破了传统的粉笔加黑板的教学模式,为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改革和发展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现代社会要求公民……要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能利用图书馆、网络搜集和处理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资料”。这就要求,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要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结合学生的生活和学习环境,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将学生的生活经验、情感体验有机的统一起来,使之成为一个适合学生探究和发现的学习环境,促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去阅读文本、理解文本内容、把握文本蕴含的思想内涵,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从而获得知识,陶冶情操,并逐步培养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下面是我利用网络资源丰富语文课堂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率的一些做法。

1.利用网络资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现在,多媒体课件在教学中的应用已非常广泛,它具有很强的直观性,可以利用声音、图像、视频等多种因素对学生进行感官刺激。课堂教学中,我们就要充分利用图、文、声、像等因素的直觉性和敏感性,调动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最大程度的发挥学生的主动作用,以求达到最佳学习效果。语文教材中的很多内容,都涉及到一些课外的知识,比如一些自然现象、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等等,都是学生所不曾接触到的,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有一定困难。如果我们能根据课文内容,提前收集或在网上下载一些有关的图片、资料、音频、视频等材料,制作成课件,上课时演示给学生,为学生创造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必定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这样的效果必定比单纯的文本或说教要好太多。

如一年级语文《要下雨了》一课,教学“闷”时,我借助网络资源,下载了教学课件,并结合实际进行了精心的修改,利用课件以情景激趣,先屏幕展示出图片1:天空乌云密布,电闪雷鸣;再展示图2:一人在屋子里,一颗心不停地上下跳动,进而出示谜语“门里一颗心”(闷),最后让学生联系刚才的情境,说说“闷”的意思或用“闷”说一句话。这样就优化了课堂教学,使学生通过非常有趣的方式掌握知识,这样良好的效果,是一般的课堂教学所不能达到的。

2.利用网络媒体突出学习重点

多媒体课件可以把抽象的、静态的内容再现为形象的、生动的直观画面,大大缩短学生与学习内容之间的感知距离。如:在教学《桂林山水》一文时,因孩子们亲眼目睹桂林山水奇丽之景的寥寥无几,从单纯的文字描述和教师的渲染赞叹中,学生们根本无法体会到其“静、清、绿、奇、秀、险”的山水特点和优美画面。为了使同学们能身临其境地感受桂林山水,我利用远程教育资源,播放桂林山水片,学生看着生动活泼、美妙无比的画面,个个情绪高昂,同时入耳的还有娓娓道来的解说词,一下子将陌生的景观与同学们的距离拉近了,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漓江之水的绿、清、静,桂林之山的奇、险、秀,好一幅美丽的画卷。

通过这种方式,把静态变成动态,集声音、颜色、音乐、画面为一体,拓宽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想像,促进学生的思维活动,有利于学生对重难点的突破。

3.借用网络资源突破学习难点

古诗、散文、课文中精彩的段落具有很强的审美性、抽象性。小学生的生活经历、社会环境以及知识能力的限制,不能很好的理解作品的思想感情,作品的美感与学生的情感沟通不太容易达成。教师运用信息技术将抽象的语言文字转化成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情境或氛围,可以激发学生的想象,引起情感上的体验,从而帮助他们迅速而准确地理解教材内容。

例如,学习《琥珀》一课时,由于学生关于化石方面的知识知之甚少,要想让学生通过文本和一幅静止的插图,真正了解琥珀形成的过程,是比较困难的。为此,我从网上搜集到了一些有关的素材,精心制作成多媒体课件,把苍蝇和蜘蛛是怎么粘在一块的、琥珀形成的条件和过程等直观的展示在学生眼前,比较完美的再现了课文形象,丰富了学生的感性认识,很好的突破了学生学习的难点,使学生形成了正确而又清晰的认识,理解了课文中的重点词句和文章内容。然后,我进行深化,引导学生反复揣摩,进一步领会课文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圆满的达成了本课的学习目标。这样的处理,让这些远离学生实际生活的内容变得容易接受,容易理解,难点自然也就很顺利的解决了。

4.发挥网络优势,开阔学生视野

语文学科所涉及的知识丰富而多彩,教科书、教师参考资料所能提供的资源是远远不能满足教学需求的。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多媒体与互联网的有机联系,可以帮助老师、学生通过网络获得大量的信息资源,从而拓宽语文教学的渠道,增大教学的信息量。在教学实践中,我常常给学生提供一些相关的网站,让学生在学习书本知识之余,自己上网查阅和收集资料,拓宽知识面,开阔视野。如学习《翠鸟》一课,学生在完成本课的学习目标的基础上,以“翠鸟的外形特点、生活习性、活动特点”为单位分成三组,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合作探究活动。同时让学生以组为单位把本组探究的结果进行交流。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也开阔了学生的视野。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合理利用网络技术,能够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营造和谐愉悦的课堂氛围,让学生自主学习,主动获取知识,进而有效地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

参考文献

[[1]乔杉杉. 构建网络环境下的小学语文教学思路探讨[J].中小学电教(下).2014(03)

[2]曾惠宗. 多媒体对小学语文教学的影响[J].现代教育科学(小学教师).2010(03)

桂林山水课件范文第5篇

关键词:电教媒体;适当运用;课堂效益

信息技术发展迅速,电教媒体已广泛应用于课堂教学,为有效发挥电教媒体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经过多年的学习、实践与反思,本人认为,电教媒体使用并非越多越好,只可以把电教媒体看做是教学的辅助手段,让电教媒体为课堂教学服务,为解决教学中的重点、难点搭桥铺路,为课堂教学创设情境,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课堂教学内容得以拓展,只有摆正了多媒体运用与课堂教学的关系,才能促进课堂教学效益的提高。

一、用多媒体创设情境,将学生快速带入课文之中

多媒体可以在主题音乐的背景下播放形象生动多彩的画面,也可以在主题音乐的背景下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根据课文题材的不同,可以营造优美的景物、感人的场景,让学生在音乐的带领下,在动画的生动形象的演示下,在多姿多彩的图片展示下,受到感染,犹如身临其境,拉近学生与教材的距离,节省课堂教学时间,使学生能更快地走近教材,更好地体会、领悟教材内容,从而实现单位时间内教学效率的提高。

如:教学《桂林山水》,对于未到过桂林的小学生来说,看到“桂林山水甲天下”,是多么渴望一睹桂林景色,饱饱眼福啊!此时,运用电教媒体播放桂林风景画面,欣赏桂林山水美景,一下子就将学生带入了桂林,再对照课文中描述漓江水静、清、绿的特点和桂林山奇、秀、险的特点的语句,学生不仅会对桂林山水有一个整体的感性认识,同时,也会对桂林的山和水的特点有一个更加清晰的深刻印象和理性认识。从而领略桂林山水的美景,感悟作者所表达的对桂林山水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二、用多媒体为教学重点、难点架桥铺路,重点得到强化,难点得到化解

教学重点通常是语文学习中至关重要的基础知识或基本能力训练,如果学生掌握了教材重点,就为下一步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基础牢靠了,学习就会觉得轻松。用多媒体动画效果或闪烁功能,将重点知识形象、新颖地呈现出来,就会引起学生注意,加深对重点知识的印象,有助于学生对重点知识的掌握。教学难点通常是指与学生生活实际有些距离的教材内容,仅凭教材中的语言文字,学生理解起来有困难。运用多媒体,可以将与之相关的图片、音像等资料展示给学生,让学生借助这些材料,化难为易,突破难点。学生经过自己的努力,蹦一蹦,都摘到了桃子,体验到了学习成功的快乐,学习自信心就会不断增强,学习劲头也会越来越足。

如:学习《十里长街送总理》,由于学生对了解不多,多数学生对送别逝去亲人的场面未经历过,更难以理解众多人民群众送别总理时难以释怀的深厚感情。要理解本课内容,就必须借助现代电教媒体,用总理热爱人民,为人民呕心沥血的影像资料,教育引导学生了解的高尚人品,播放人民送别总理时悲痛欲绝的感人场面,触动学生心弦,拉近学生与文本距离,使学生产生与送别群众一致的悲痛情感。在此基础之上,再来学习课文,学生才能与作者产生感情共振,与作者发生语言共鸣,达到从内心深刻领会课文内容的目的。

三、用电教媒体拓展教材内容,激发学生语文学习兴趣

教师的教是为了不教,教师要学会正确使用教材,不是教教材。教材内容非常有限,仅靠语文教材的学习,学生学习任务不可能高质量完成,这就需要小学语文教师在课堂有限的时间内,多向学生推荐一些课外知识和阅读经典,帮助学生开阔视野,扩大阅读量,有效提高阅读能力,增加知识积累,达到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同时,在一定程度上消除小学生由于长时间坐着上课而带来的疲惫,也能调动小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参与性。

如:教学《金色的鱼钩》,要求学生不仅要知道本文故事,更要通过阅读内容相关的更多的故事了解的艰难困苦,受到革命传统教育。为此,在讲课即将结束时,便可用电教媒体为学生呈现几个中发生的几个故事片段,拓展课文内容,以激发学生产生课下阅读兴趣,引导学生有目的地进行课后阅读,培养学生阅读习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

总之,语文教学中多媒体技术的运用,教师一定要根据教学需要适时进行应用,发挥其辅助功能,本着技术为教学服务的思想,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规律和具体的教学内容,科学使用,让多媒体真正服务于语文教育,从而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益。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