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在山的那边教学设计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学习目标:
1、要求学生借助工具书和注释,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准确复述课文内容;
2、通过对重点语句的理解把握本文的思想感情;
3、与《在山的那边》进行比较阅读。
能力目标:
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出自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与认识,提升自己的思想认识,正确把握本文的思想内涵。
教育目标:
激发学生勇于克服困难,敢于战胜困难的决心与勇气。
学习方法:朗读;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用具:投影仪
教学设计:
课文导入:
同学们,你在生活中遇到过哪些困难?(让学生根据课前准备的内容回答,可七嘴八舌地议论,也可插话。)《在山的那边》的作者一次次翻过无数座山,战胜困难,才看到全新的世界。如果联系你的学习生活,你又是怎样做的?当在生活中战胜了困难,你想过这其中包含什么道理吗?如果把这道理推而广之,就会成为人生的宝贵财富,成为战胜一切艰难的法宝。今天,老师向大家推荐美国作家莫顿·亨特《走一步,再走一步》的文章,看看他是怎样从一件小事,感悟到一个人生哲理,给我们以启示的。
整体感知:
默读文章,组织学生复述课文。(大屏幕投影复述要点:时间、地点、人物、环境、故事过程)
[学法指导]
a.默读要求(时间、内容)
b.复述要求(时间、地点、人物、环境、情节,即五个“w”)
复述抢答:
故事发生在美国的哪个城市?
故事发生在什么时间?
爬悬崖的一共有几个孩子?有名字的是哪两个?
那座悬崖有多高?岩石架有多高?(采取小组加分的奖励方式,激励学生进行思考探究)
学生讨论、交流、补充、评论(先小组交流,后大班交流)。教师引导学生复述课文内容时,要突出重点,给学生创造一个探究阅读的氛围,重点可放在“脱险”的过程。
合作探究:
通过复述故事情节,同学们了解了文章的大意,是写“我”童年一次“脱险”的经历。既是“脱险”,又是怎样脱险的呢?其中又蕴含什么生活哲理?作者是怎样说的?请同学们朗读课文最后一段,思考下面的问题。
大屏幕投影出示问题组:
a.“我”陷入怎样的险境?又是怎样脱险的?
b.这件小事给你哪些启示?
学生朗读课文后,四人小组讨论以上问题。
教师小结:从这篇课文中,可以学到作者小时候在那座悬崖上所学到的经验,这是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人生经验。无论怎样的危险和困难,只要把它分解开来,分解为一小步一小步,困难就不大了。作者由一件小事,感悟到一个人生的哲理。这给我们一个启示,在生活中要善于感悟,善于感悟,人就会聪明起来。
体验反思:
同学们,学习了《走一步,再走一步》这篇文章后,请你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感受。(学生练笔,小组交流,全班反馈)(只要学生联系自己,无论体会大小,教师都要真诚鼓励)。
[教师小结]居里夫人说过,“生活对于任何人都非易事”。大家在学习了《在山的那边》、《走一步,再走一步》两篇课文,给你留下什么思考呢?进入初中,这是人生路上的一个新的起点。要在新的起点上,追求美好的理想,就要面对无数困难。怎样面对无数困难,将是我们初中学习生活中,也是人生道路上的实际问题。希望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把握住学习生活中的主旋律,走好每一步,一步一步坚持不懈地走下去。希望“山的那边”永远召唤着你,“走一步,再走一步”,伴你到达理想的彼岸。
学生朗读《在山的那边》和《走一步,再走一步》的重点片断,感受文章内容
拓展延伸:
同学们,学习了《走一步,再走一步》一课,你还获得了哪些启示呢?假如你是“我”,将怎么办?假如你是“我’’的同学,将怎么办?杰利与其他孩子有什么不同?父亲为什么不把“我”抱下悬崖,而是教“我”自己下来?
以上作业,请同学们在课间讨论交流,整理在练笔本上。
拓展延伸二:
比较阅读谈中美德教育方式:
学生朗读《迷途笛音》回答问题:
1导入新课,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节课的开头就应该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在导入新课这一教学环节上,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设计一些形象的,更易于初中学生理解的多媒体片断,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学习《在山的那边》,首先播放一组险峻的山的镜头,以及登山运动员的艰辛;再播放美丽的海边风景,以及快乐、休闲、幸福的人们;配合音乐、文字、语言。这样的引入,激发学生的兴趣,帮助理解“山”(代表困难)和“海”(代表理想、信念)的深刻含义。从而,同学们可以饱含深情的去阅读。体会文中所阐述的人生哲理。
2重现时代背景,唤起学生情感的共鸣
初中语文课本,许多文章内容反映的是比较久远的事情,还有一些涉及国外的作品,需要借助情感的传递来完成教学工作。对于现在的学生而言,几十年前的社会环境,中西方社会的差异只凭口头介绍,不易引起情感上的共鸣。如果能运用多媒体技术把当时的时代背景重现出来,定能引起学生阅读的情感。如在教学吴岗的《罗布泊,消失的仙湖》时,用多媒体技术先展示出夕日的罗布泊:碧波万顷,小船在湖面上荡漾,野鸭在水面嬉耍,小鸟在空中歌唱,阳光那么明媚,天空多么美丽,湖面多么广阔。岸边,水草肥美,牛羊成群,牧人歌唱。还可以展示青海湖和月牙泉的美景。这样可以引导学生打开思路,激起学生热爱大自然之情。适时再展示现在的罗布泊:一片死寂的荒漠,胡杨林成片死亡,寸草不生,不见飞鸟,令人恐怖。进一步探究变化的原因,一是20世纪20年代塔里木河曾经人为改道,导致下游干旱缺水;二是盲目滥用塔里木河水资源,致使下游河道干涸、罗布泊断水,生态环境彻底破坏。从而,让学生关注生态问题,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3“授人以渔”,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是学生在教师的科学指导下,通过能动的创造性的学习活动,实现主体发展的教育实践活动。教师的科学指导是前提条件,核心就是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引导学生自觉地利用环境因素进行自主学习。
如教学高尔基《海燕》一课,为了让学生在阅读时有方法可循,教师在网页上出示了自学提示: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一部分(第一段至第六段),写暴风雨即将来临,海燕高傲地飞翔,以其革命的激情、迅疾的行动表现了对暴风雨的渴望。朗读要体现激情。第二部分(第七段至第十一段),重点描写暴风雨迫近时,海燕搏风击浪,积极战斗,以其欢乐的情怀,必胜的信念,迎接暴风雨的到来。朗读要体现欢乐。第三部分(第十二段至十五段),描绘暴风雨将临时的奇观,反复抒写海燕呼唤暴风雨的战斗豪情。朗读要体现豪迈。同时对比读出海鸥、海鸭、企鹅“”、“飞窜”、“恐惧”、“胆怯”等种种丑态。
4提供信息,释疑破难
疑是探求新知识的开始和获取新知识的动力。面对学生的质疑,教师不是简单地把答案告诉学生,而是把释疑破难的权利、时间和机会还给学生,让学生带着自己的问题进行探究。然而,由学生自己释疑破难,并非认为学生能够无师自通,也不等于放任自流。而是利用网络环境的独特优势。教师在教学前有选择地搜集与教学相关的学习资源,以图形、动画、图像、声音、视频、文字等表现形式,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阅读环境。当学生在自读中产生疑问时,可以自由地在网络信息库搜寻和提取自己所需要的知识信息,从而达到解疑的目的。还可以通过网上邻居,讨论探究、协作会话,相互借鉴、订正、补充,从而解决疑难。比如,在教学《被压扁的沙子》一文,初读课文时,学生感到很好奇:“沙子能被压扁吗”?“什么叫被压扁的沙子呢”?“沙子在什么情况下会被压扁呢”?“被压扁的沙子能说明什么问题呢”?面对学生好奇的目光,听着同学们七嘴八舌的议论,教师打开大屏幕,播放6500万年前恐龙灭绝的情景,同时伴读课文录音,通过展示和录音,学生明白:作者通过“被压扁的沙子”来探讨恐龙灭绝的原因,从而证明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领域的新发现,可能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被压扁的沙子”——斯石英,它并不十分稳定,它的形成,来源于巨大的压力。因此得出:恐龙的灭绝,“被压扁的沙子”都是撞击的结果。
5拓展训练,培养学生持续发展的能力
自主学习,就是为了学生的自主发展。重视学生的自主发展已成为语文教学改革的主流意识,新大纲也再次强调:“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心理学研究表明:课堂上要使个体健康、自主的发展,教师必须创设一种宽松、民主、和谐的氛围。使课堂真正成为既能表现教师存在价值,也能凸现学生存在价值的生命共同体。而营造这种氛围的关键就是要尊重学生的意愿,即只要在可行的情况下,尽量给学生提供自主选择的机会,以适应不同能力的发展需要。同时,让他们更多的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并作为教师的合作者自主地学习。多媒体的人机交互就为学生提供了这种有益的条件。通过教师引导,使学生逐渐学会利用网络查阅资料,培养了初步的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自主学习的能力,并为促进和最终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拓展传统教学的物理空间,这一空间无疑将有助于从小培养学生应该具备的、一种适应信息化社会需求的、自主学习态度和学习思维。
如在教学位梦华《旅鼠之迷》一文时,学生可以登陆网站,根据网页提供的内容浏览学习。通过网络同学们首先可以了解旅鼠有哪些奥秘。进一步会关注旅鼠的奥秘给人类的启示。还可以引导学生其他动物的奇异现象。而所有这一切,都是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前提下,自主发展;在自主发展中,增长自主学习的能力。
关键词:小学语文 低年级阅读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23.2
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第一学段的学习目标和学生年龄、身心、思维的特点,低年级语文阅读教学中应以读为主,以读代讲。让学生在自读自悟中,在相互交流中,在合作学习中,去学习朗读、默读,去理解、积累词句,去培养语感,去接受潜移默化的熏陶。
一、积累词语的方法
大多数学生把积累词语当成额外的作业,即使积累,也非常零乱。其次教师重视的程度不够,缺少精心的指导以及为学生展示成果的机会。因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
1、从课文和课外读物中积累:如叠音词:安安静静、叽叽喳喳、笑盈盈、绿蒙蒙;的字式短语 :弯弯的小路、洁白的雪莲;表同类意思的词语:微笑、大笑、冷笑、嘲笑;表颜色的词:雪白、通红;表声音的词:呱呱叫、沙沙响等等。
2、生活中积累:如看电影、听广播、下载。
3、活动中积累:如成语接龙、中心开花组词语、古诗名句记心中。
良好习惯的养成,离不开教师点滴的指导。开始,教师必须同与学生一起勾画文中的好词佳句,并交流其中好处。每周安排固定的时间,展示学生积累的成果,让学生感受积累的快乐。为促进学生学以致用,教师可选取其中的几个词语,让学生照样说几个,如“白茫茫”,学生可说“红彤彤、绿油油”;也可利用这些词语说一两句话,引导学生把话说完整、有条理。再把这样的话记在积累本里,说与写结合,达到思维的同步训练。
二、了解词语的方法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低年级阅读教学以理解词语为主转变为注重对课文的整体把握。对课文中词句的要求是: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
方法一:形象直观法,低年级学生理解能力差,但对事物的形象很感兴趣,因此对一些表示具体事物的词语,如“雪莲”“丝绸”可通过图片观察形状、颜色以及特征,让学生从视觉上对这些事物有个清晰地认识。
方法二:联系生活实际,有些词语就是学生实际生活中的一个客观事物、一种现象、一种体验,学生很容易联系事物对照着联系理解词语。如“颜料”、“云霞”、“寒冷”可联系身边的事物及亲身感受让学生理解。
方法三:联系上下文 ,如《我和我的小伙伴》中“齐心协力”这个词语,字典解释为“形容思想一致,共同努力。”这里可以引导学生读课文,联系上下文中“唤来了我的小伙伴,”“流到木船下”“肩并肩,手挽手”等词语来想象当时小水滴伙伴们解救干枯的禾苗同使劲、齐用力托起了木船的情景。
方法四:启发想象,一些词语在某些特定的语言环境中,注入了新的生命,这就需要引发学生想象。如 “秋姐姐的地毯哪去了?、冬爷爷的白被子盖住了”,这种“地毯”、“白被子”就需要启发学生想象季节变化时的情景。
方法五:动作表演 ,如《小乌鸦和妈妈》中“依偎”一词的理解,让学生靠在一起,搂一搂,抱一抱,通过“搂”“抱”等动作来体会小乌鸦和妈妈之间的温情。
方法六:近义词置换,如“窜”和“乱跑”,把不常见的、难理解的词语置换成生活中经常出现的词语。
运用这些方法了解词语,避免了传统运用概念进行解释的抽象、枯燥的做法,重在教给方法,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三、感受阅读的乐趣
让学生感受到阅读的乐趣是阅读活动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语文课程标准》对此特别强调:“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
(一)、在读中感受乐趣 ,如《老师的话语》,文章语言通俗流畅,读来令人回味无穷。教学设计简要:放手学生,自读自悟(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检查初读,整体感知;指导情感朗读(体会语句的轻重缓急,重点感悟“老师的话语,一句一句暖暖的。”让学生说出自己的理解)播放音乐,再读课文(升华学生的情感,感受朗读的快乐)。
(二)、在想象中感受乐趣,如《柳树》,文章为我们描述了一幅优美的“绿柳垂钓图”,这个简单的意象,在作者的笔下,在孩子们的眼里,却产生了无尽想象。上课伊始,绘画激趣,让一株高高的柳树,开启学生的想象之门,让学生在无尽的遐思中尽情表达,感受柳树的婀娜多姿和似垂钓之景。
(三)、在表演中感受乐趣,如《自己去吧》,让学生扮演不同角色演一演,如文章第三段――小鹰在妈妈的帮助下学会了飞翔,这段情节可设计为:
小鹰:(扇动翅膀,甜甜的声音)妈妈,山那边有什么呀?
老鹰:(抚摸着小鹰,和蔼的表情)风景可美呢,自己去看看吧。(手指向远方)
(小鹰向远处飞去,假装在飞行的过程中遇到大风、高山,吃力而艰难的飞行。)
通过创作表演,学生易感受人物情感,体验到了表演的乐趣。
(四)、在创作中感受乐趣,如《地球妈妈》,文中介绍了地球妈妈为她所有的孩子安排了一个个“小小的家”。学生在感悟了课文内容以后,提问:“你还知道哪些小小的家?”,象“清清的河水是青蛙的家”“茂密的森林是老虎的家”这样的“创作”,学生会脱口而出,其乐融融。
(五)、在实践中感受乐趣,如《江南》,这是一首汉乐府民歌,色调鲜明欢快,其中文中的“东、南、西、北”四个字要求学生会写,这时带学生走到操场上认识方向,学生像放飞的小鸟在操场上边认边背,享受着大自然带给他们的无限快乐。
(六)、在歌唱中感受乐趣,如歌曲《小乌鸦爱妈妈》,歌中正描述了课文《小乌鸦和妈妈》的情景,学生边唱边看动画,轻松愉悦的感知了课文,课堂气氛异常活跃。
(七)、在画画中感受乐趣,如《雪地里的小画家》讲的是一群“小画家”:小鸡、小马、小狗、小鸭以独特的画笔在雪地上留下了独特的画,这些小动物都是农村孩子所熟悉的,那么它们的“画”也自然成了孩子们最想表达自我的机会了。
感受阅读的乐趣是多样化的,我们还可以采取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表现欲,鼓励学生个性化的体验和表达方式,使阅读成为赏心悦目的享受和自我表现的舞台。
四、阅读素材拓展
1、课前3分钟,让学生通过讲故事、背儿歌、猜谜语、交流电视节目,给学生创设说的机会,让学生爱说会说。
2、利用晨读要求学生背诵《小学生必背古诗词》、《唐诗三百首》等经典诗文。
3、充分利用班级宣传栏,展示学生积累的精彩内容,丰富积累,激发学生的阅读乐趣。
4、和书交朋友,教师为学生推荐好书,在家建立小书架,在班级建立图书角,鼓励亲子阅读,经常开展读书活动,激发学生读书的欲望,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参考文献:《义务教育语文新课程标准》(2011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关键词:声音训练指挥手势听觉对作品的理解表演
一、合唱及合唱团的影响
(一)合唱艺术。合唱指集体演唱多声部声乐作品的艺术门类。它要求歌唱群体音响的高度统一与协调,是普及性最强、参与面最广的音乐演出形式之一。人声作为合唱艺术的表现工具,有着其独特的优越性,能够最直接地表达音乐作品中的思想情感,激发听众的情感共鸣。
(二)合唱团。许多人认为,任何一群人的歌唱都可称之为合唱团。这是不对的,这种偶然的歌曲演唱可称之为日常歌咏或群众歌咏活动。名副其实的歌唱团是一个应充分掌握那些必不可却的合唱技巧和艺术表现手段,以表达作品中所蕴藏的那些思想、感情和思想内容。合唱团是演唱者有组织的集体,其中必有几个声部的小组,每个小组至少三人。如女高音SOPRANO女低音AITO男高音TENORE男低音BASSO。常见的合唱有同声合唱(男声、女声、童声),混声合唱(男声与女声、童声与男女声),演唱形式有齐唱、轮唱、二部、三部、四部等合唱、无伴奏合唱 。
(三)影响。培养一个优秀的合唱团,无论对于单位或个人来说,都是有着巨大积极作用的。现阶段全国的专业和业余合唱事业蓬勃发展,无论是专业的合唱比赛还是业余的群众性合唱比赛,优秀的合唱团对于参赛单位的宣传作用是不可估量的,对个人来说,一个优秀的合唱团的训练不仅提升个人音乐素养,还培养了集体荣誉感,使人心情愉悦,促进人类和谐。
二、优秀合唱团的训练要点
(一)发声练习。
1.呼吸的重要性:“善歌者必先调其气也”,国外有歌唱家夸张为“歌唱的技巧就是呼吸的技巧”。不能指望声乐指导提高合唱队水平,因为合唱强调共性,作为合唱指挥要有选择地吸收适用于合唱的声乐技术。
2.合唱发声训练最基本的要求:齐、准、合 。对一个优秀的合唱团来说,在开始训练之前,发声练习时必不可少的,它就好比给一栋建筑打地基,地基必须打得稳打得牢。
3.在训练时,可以结合声乐训练中的练习,多唱一些针对性的练习曲,如:弱声 唱法训练,哼鸣唱法训练 ,扩展音域的训练 ,连音唱法,跳音唱法等等。声音做到高而不挤、低而不压、弱而不虚、强而不炸。
(二)对合唱团成员的听觉训练。
合唱是多声部合唱,合唱团成员除了要把自己声部唱准确以外,还要对其它各个声部都比较熟悉,这就要求每个成员要有敏锐的耳朵,对声部的和谐程度有很好的感知能力。
视唱练耳中的听音练习是最基本的训练,单音、双音、和弦、节奏、旋律等。除此之外,多声部视唱练习也是非常必要的,从二声部练习开始,到三声部,四声部,要经常进行训练。在发声练习时,也可加入多声部的发声练习。培养成员对多声部的听觉。
(三)让合唱团成员了解指挥图示。
指挥是一个合唱团的核心所在,指挥有责任使古今中外的音乐作品在困难复杂的环境中演奏出来,并需不断地在实际指挥演奏中去体会、改正,精益求精,以求达到最高的音乐水准,并演奏、演唱最完美的音乐。指挥在现代音乐中,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除了指挥自身的素质要较高以外,还要让合唱团成员能了解一些基本的指挥图示,以便能了解指挥的意图,更好的配合指挥。因此在平时的训练中,应对成员进行基本的指挥训练,甚至能独立指挥一些小的作品,这样对整个合唱团训练的进度,质量,效率都能起到一个很好的效果。
(四)对作品的深度理解。
演绎合唱作品同其它声乐小品一样,分析其时代、背景、所要表达的主题等是能表达其主要情绪的重要步骤。合唱的强弱处理、声部处理、快慢处理等对比只是技能性的表达方式,要让合唱真正能感染人,需要指挥及所有合唱成员都对作品有一个深度的理解,才能由情而发,具有感染力。
三、合唱的表演
国外许多合唱团会用生动的肢体语言来配合合唱。如美国一所大学的学生合唱团在演唱《野蜂飞舞》这首作品时,就加入了仿佛野蜂真的从这边飞到那边的躲闪动作,加上声音强弱的处理,使观众仿佛真的看到和听到一只野蜂飞过,这样的编排就尤其成功。
在以往国内的合唱团中,大多数合唱形式是以传统的站立四队为标准,在演唱过程中,除了眼神的变化,基本没有过多的动作,如革命歌曲合唱作品《四渡赤水出奇兵》。而最近几年的合唱比赛中,出现了大量的加入肢体动作的合唱形式,虽然不一定成定性,但是,适当的肢体表演还是值得提倡的。如,第十四届青歌赛的合唱比赛中,最为成功的便是武警文工团《打靶归来》中加入的表演。 与合唱作品本身的内容相符合,相贴切,武警战士的肢体动作,更表现了军人的统一和率真可爱。
四、好的作品
现有的合唱作品有许多,中外合唱作品,有伴奏和无伴奏合唱作品,数量确实不少。合唱团演唱经典合唱作品是有必要的,但是如果一味的重复演唱老歌,没有新意,那么观众会厌倦。一个优秀的合唱团会去演唱经典,传承经典,但同时也需要锐意创新,演唱一些新的作品,或是改编或重新编排一些老的歌曲,会让合唱团注入新的血液,产生新的效应。
如云南聂耳合唱团在参加青歌赛的时候就演唱了几首原创合唱作品,其中的《遗忘》和《水母鸡》使人眼睛和耳朵同时为之一亮,这就达到了创新的效果,同时也为中国的合唱事业添砖加瓦。武警文工团的《打靶归来》也让评委和观众为之惊叹,以首简单的,经典的老歌,重新作了旋律,和声,调性编配,重新对声部,强弱,快慢等处理,达到了一个非常深入人心的效果。这是对老歌重新编配创新的最成功例子,值得我们借鉴。
五、参加比赛
在训练好一首或几首作品后,参加表演或比赛是一个重要的展示自己成果的途径和提升自己的平台。合唱比赛涉
及到方方面面的素质要求,包括舞台形象,服装,表情,上下台,声音,心理素质等方面的考验,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人在一个比较紧张的状态中所呈现出的松弛能力。对于合唱团来说,参加比赛是与其它合唱团交流的最好时机,尤其是作品和声音的处理。
总结
21世纪,中国的合唱事业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从杨鸿年的中央交响乐团少年合唱团,到各高校合唱团再到青歌赛出来的明星合唱团―武警文工团合唱团。从中小学的歌咏比赛到各地举办的群众性合唱比赛到金钟奖的合唱比赛,甚至到国外的许多专业性的合唱比赛,中国的合唱事业及优秀的合唱团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为我们的听觉带来了更高一层的多声部听觉享受。只有不断的提高自己的音乐素质,扎根基础,合理创新,一个个优秀的合唱团才能诞生。
参考文献:
[1]周骏山:《中外无伴奏合唱曲精选》,上海音乐出版社2002
[2]马革顺:《合唱学新编》,上海音乐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