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公交车杂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近年来,逼人让座事件屡见不鲜,所引发的争议也从未停息。
逼迫他人让座,根源在哪里
逼人让座,尤其是逼学生、年轻人等群体让座,总会不时占据媒体版面。网上一搜,类似新闻不在少数。
2015年7月11日,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一辆挤满乘客的64路公交车上,一名年轻女孩因未给一名70岁左右的老人让座,被其扇了一耳光,后被其他乘客劝开。
2015年8月18日,在安徽省合肥市快速公交1号线上,一名自称是老师的女乘客逼迫一名小学生让座,引发车上众多乘客不满。该女乘客还与该学生家长发生了激烈的肢体冲突。
2015年12月3日,在江苏省如皋市258路公交车上,一名老人因为小学生让座迟了,便骂骂咧咧一路,甚至连周围劝解的乘客也被骂。
……
应该说,尊老爱幼既是传统美德,也是社会公德的一种要求,“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正是这种道德境界的体现。道德约束是自治的也是相互的,古代先贤不仅提出了人要遵守道德,还提出了道德约束的原则和标准,这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可是,为什么还是会出现逼人让座的行为呢?
尽管我们的文化中既有尊老爱幼的传统,也体现了牺牲自我的精神,但中国是一个道德社会,在这样的社会中,人们对道德力量的恐惧有时甚于对法律力量的恐惧。在强调集体、奉献等价值观念的社会中,道德舆论具有足以“杀人”的功能。于是,只要占据了“道德制高点”,就能强迫他人去做道德高尚的事情,如果他人不愿做,就会面临“道德审判”,这正是“道德绑架”容易得手的重要原因。
基于以上传统文化背景,某些人自认为手里握着“道德利器”,占据着“道德制高点”,便“理直气壮”地要求他人道德高尚,从而达到利己的目的。这样的做法是一种自私的行为,而且如果这样的行为做得过火,极有可能会触犯法律。
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大家共同努力
人有两项基本权利,即选择的权利和对自己做出的选择负责的权利。强迫公民履行某项道德义务,其实已经剥夺了公民的选择权利。道德行为值得大力提倡,但不能用强迫的方式去要求他人高尚。在一个法治社会中,首先要维护公民权利,其次才是道德。没有权利保障作为基础,社会道德只能是一句空话。尊重他人的选择权,本身就是一种道德。
江苏朗宁律师事务所律师余成虎认为,道德问题实际上可能引发法律问题或者转化为法律问题。就公共汽车上的座位设计和制度安排而言,可以为行动不便的人士设立专座,一般情况下,普通公民不得占据这些座位,否则就是违法并要承担相应的后果。如此一来,一个社会公德问题就转化为一个法律问题,长此以往,就能逐渐形成良性循环,使整个社会形成良好的风气。
时事评论员张利军指出,对于“道德绑架”现象,社会舆论要加以引导,要分清道德问题与非道德问题。对于道德问题,可借助舆论工具来明辨是非,通过思想教化来改进认识;对于非道德问题,则要从法律、制度和各种软硬件措施上找根源、堵漏洞,想办法减少问题发生的概率。要分清楚“品德高尚”“守法守德”与“缺德失德”的界线,对缺德失德行为要批评,对遵守公德行为应肯定。对于品德高尚的行为,能做到的要褒扬,没做到的也不应指责,标准过高,强加于人,反而容易引起人们的反感和抵触。
著名教育学者、杂文家吴非撰文写道:“我的老年朋友曾说,他的孙子上小学时就经常给人让座,到了高中更别想有座位了。他疼孙子。我想,如果他把全市中小学生都当作他的孙子,他也许不会难为他们让座。同样,如果所有的中学生都把白发老人当自己的爷爷,也就不至于有那张‘现眼’的照片了(注:指的是7名中学生在公车上不给老人让座的照片)。于是我们的问题又变得简单了。”
在国外一些国家,例如日本,年轻人一般不给老人让座,因为很多老人感觉自己身体还硬朗,给他们让座是认为他(她)已经老了,反而是一种不尊重。因此,在日本的地铁或公车上,常常能看到很多白发苍苍的老人站着,一旁的年轻人无动于衷。
说到底,还是社会观念问题。老年人和年轻人若能相互理解、相互尊重,事情也就没有这么复杂了。
被逼让座,孩子如何应对
教育孩子尊老爱幼、乐于助人,是德育的重要内容。但是,我们的学校、社会、家庭常常忽略一个问题,即我们教会了孩子如何讲道德,却没有教会孩子如何应对“不道德”,更没有教会孩子如何保护自己。
从大方向来讲,诚然需要从制度、法律、舆论等方面遏制“道德绑架”行为的发生,但一个很现实的问题是,如果孩子当前就在公车上遇到了被逼让座的行为,又该如何应对呢?
当然,要避免出现被逼让座的尴尬,最好的办法是教育孩子主动让座,这也是培养孩子高尚道德的重要内容。可是,问题往往没有这么简单。曾有学生埋怨,他们在公交车上基本没有坐的权利,经常感到“坐着的压力”。还有学生说,生了病在车上也不敢坐,有些身体还很硬朗的老人(往往也只有五六十岁),一上公交车就盯住中小学生,使他们感到委曲。很多学生都说,他们在公交车上见到有位子也不坐,反正迟早是要站起来的。
于是便有学生问,当自己身体不舒服或很累时,在公车上该不该让座?面对这一问题,学校和家长的回答有时会大相径庭。学校或许会教育学生,行善不需要给自己找理由,再苦再累也要尊敬老人;家长心疼孩子,或许不支持孩子让座,因为孩子的身体也很重要。对此,有网友给出一些很实在的办法,如面对站在旁边的老人,告知自己不便让座的原因,一般情况下都能得到理解。
对于已经出现被逼让座的情况,如被掌掴、被强行从座位上拉起来、被辱骂等,学生们又怎么办?说实话,出现这样的现象,已经属于社会问题了,需要政府、社会、公众共同解决。学校、家长要提醒孩子,遇到这样的情况,如果危及自己的人身安全,必须马上向周围人求助或报警,事后还应该及时报告给老师、家长。老师、家长及时进行引导,消除此类事件对孩子造成的负面影响。针对这一问题,有些学校专门组织了主题班会、话题调查、心理讲座等,提出一些可行的应对举措。
教育既要关注大问题,也要关注小问题,从现实的角度出发,既要教育学生讲文明、懂礼仪,又要教会学生保护自己,这是当前学校亟需做好的一项工作。
他存活23年的秘诀是什么?近日,本刊记者采访了章安君……
冲破阻力嫁给你,
笛声引领爱情前行
1990年5月的一天清晨6点,浙江省衢州市开化县的一辆公交车行至县龙潭公园时,突然发生了故障,驾驶员下车检查修理,22岁的售票员郑志女信步来到公园门口。
忽然,一阵低沉舒缓的乐器声传进她的耳中。郑志女立刻分辨出这是芦笛的声音。她的祖父会吹芦笛,她从小听到大,也能吹一些简单的曲子。可有谁会这么早来公园吹笛呢?在湖边,她看到了吹笛人,竟是一个高大帅气的小伙子。小伙子看见她,感到有点儿意外,马上停了下来。郑志女礼貌地打了个招呼:“早啊!”于是,两人就这样认识了。郑志女得知,小伙子名叫章安君,27岁,是开化县华埠镇人,在县文化馆上班,精通芦笛等乐器。近一年来,只要不刮风下雨,他每天早上都会来公园吹芦笛。
聊天中,郑志女问道:“你为什么这么喜欢吹芦笛呢?”章安君笑着说:“在古代传说中,芦笛声能驱走黑暗中的猛兽,给人带来平安和幸福,是一种吉祥的乐器。”郑志女若有所思,又不解地问:“可是,你吹的曲子为什么这么伤感呢?”“这……”章安君脸一红,正不知如何解释时,驾驶员来找郑志女:郑志女边走边说:“芦笛我也会吹一点,有空我会再来听你吹。”
郑志女的工作是两天一轮班。第三天,轮到她上午休息,想起公园里遇到的吹笛小伙子,她心中一动,早早起床换上运动服一路小跑来到公园里,果然又见到了章安君。就这样,两人交流多了起来,从文学、音乐到人生理想,无所不谈。一来二去,两个年轻人的心里都有了对方……
9月的一天,郑志女休假时,章安君约她一起去做义工,去县里孤儿院为小朋友送书送画。当一大群孩子沉浸于章安君的笛声中如醉如痴时,站在一边的郑志女看到这一幕,一股温馨甜蜜的感觉流淌在心间……
相识半年后,郑志女含蓄地说:“我爸妈听说你会吹芦笛,都想见见你呢!”章安君的眼里闪过一丝激动,可立即又低下了头,支支吾吾地说:“我……我再考虑一下吧!”“你什么意思?和我闹着玩吗?”郑志女以为他敷衍自己,气得脸都白了。
突然间,章安君的眼里有泪光闪动。他深情地看着郑志女,充满愧疚地说:“有一件事我一直没敢告诉你,我是一个换肾人。”“换肾人?”郑志女脸色顿时凝固了。在她的追问下,章安君道出了那场沉痛的生命之灾……
原来,1986年11月,章安君参加工作的第二年,被确诊为晚期尿毒症。1987年8月,在县团委和亲朋好友的帮助下,他做了换肾手术。手术后,章安君一直不敢奢望爱情。于是,他就常常去公园吹芦笛倾诉自己的忧伤。渐渐地,他又将内心丰富的情感转为诗歌和杂文,在国内文学期刊上发表。到1990年,他已经成为当地有名气的诗人、杂文家,还加入了浙江省作家协会。自从认识郑志女后,章安君的心弦被拨动了,可他一直处于要不要告诉她实情的彷徨之中……
郑志女心中一阵刺痛,同时也被深深地撼动了:自己一直以来竞没有发现他的异样。他不但没有被命运打倒,反而非常乐观、自信。这多灾的生命里,究竟藏着多大的能量和坚忍?想到这里,她的眼睛潮湿了,不但没有责怪他,反而羞赧地说:“生病不是你的错。要是你不介意,我愿意照顾你一辈子。”章安君听罢,脸上满是惊讶和激动。
听到这消息,郑志女的母亲却哭着劝她说:“你们可以做普通朋友,但你不能嫁给他。换肾的人,不但寿命受到影响,而且随时可能有生命危险,不是每个家庭都有这个承受能力……”
郑志女有些犹豫,悄悄地去医院咨询医生,医生说:“外界对换肾人有太多的误解,其实他们跟正常人没什么两样,可以结婚生子,只是在生活饮食方面要多加注意。”但医生也实言相告:“目前国内医学界都认为,换肾人一般存活期很难超过10年,很多人活5到8年后就去世了。不过,国外倒是有奇迹发生,换肾人最长活了26年。”郑志女听罢,对医生说:“如果真的这样,那我认了。毕竟我陪着心爱的人在红尘里走一遭,也没有遗憾了!”
1991年10月1日,郑志女冲破重重阻力,披上了洁白的婚纱。新婚之夜,章安君百感交集中,竟说了句伤感的话:“如果我真的只能活10年,那我一定要让你成为天底下最幸福的妻子!”郑志女赶紧捂住丈夫的嘴,嗔怪道:“别说傻话!我就不信这个定数。事在人为,我要让你陪我一生一世。”章安君感动地将妻子搂在怀里,在她的耳畔说:“我答应你,一辈子吹芦笛给你听……”
心灵深处芦笛声声。
灾难岂能将生命冰封
对于换肾人而言,手术后在生活中需要注意的方面太多了,不仅要长期坚持服用抗排斥的药物,还要时刻注意别感冒,否则,一旦被感染引起并发症,后果不堪设想。
这些情况,郑志女有充分的心理准备。结婚后。她去书店买了相关的书籍,又找医生咨询了许多日常的护理知识,从各方面安排好丈夫的生活起居。有了妻子的悉心照料,章安君的免疫力越来越强。
1993年4月,儿子章川冰岛呱呱坠地,给了章安君无限动力。之后几年,章安君全身心地投入诗歌和书画创作中,1998年3月,在台湾中央图书馆举办了“石与诗的对话”大型艺文展。2000年,章安君又先后两次在宁波举办个人诗文书画展。让他们更加欣慰的是,2001年3月,儿子章川冰岛在浙江衙州市少儿书画比赛夺得一等奖。
2002年5月1日,章安君从南昌旅游回来后,突然感到心跳加剧,浑身没有力气。郑志女赶紧陪他去上海第二军医大学医院做检查,初步结果发现,他的血色素竟然不到5克,随时可能再引发肾衰竭。闻此,章安君悲伤地说:“该来的,终于来了。我恐怕挺不过去了!”郑志女失声痛哭。
因为骨穿报告要一星期后才能出来,章安君和妻子仿佛罪犯一般,等待那残酷的判决。一星期后,报告终于出来,诊断为“继发性纯红系再障”。医生说,这种病是因换肾后服用的抗排斥药物引起骨髓抑制不能造血,目前必须立即停服以前的抗排斥药,更换新的药物,但能否恢复正常还要看治疗效果。得知还有救治的措施,夫妻俩才稍微松了一口气。
可新的进口药非常昂贵,4000元一盒,每盒只能吃半个月。章安君根本吃不起这种药,无奈之下,他不得不提前出院,回开化老家休养。因为情绪低迷,章安君几次晕倒在家中。
一天,章安君拿着一幅他心爱的画突然走到郑志女面前,欲言又
止。郑志女吓了一跳,再三追问下才知道,丈夫准备卖掉自己心爱的画筹钱治病。郑志女痛哭失声:那把熟悉的芦笛安静地挂在墙上,爱的承诺犹在耳边回荡,难道这一切这么快就灰飞烟灭吗?
郑志女思来想去,认为想把病治好,不能完全靠别人、靠进口药。为此,她每天都要跑去附近各大医院查找和丈夫类似病例的资料,一旦查到,不管再远,她都要亲自去看看别人的治疗效果和治疗方法。晚上回到家,她将丈夫和儿子安顿睡下后,又开始在灯下翻阅从图书馆借来的关于治疗肾病及并发症的书籍,希望能从中得到一些帮助。在饮食上,她尽量避免让章安君食用加重病情的一些食物,还经常熬红枣粥等补血的食物给丈夫食用。
有一天,她在县人民医院打听到一个消息,一名50多岁的老汉患尿毒症做了换肾手术后,不愿意和儿子一起住在城市,执意要回到开化县农村。现在已经过去12年了,老人家仍然活得很健康。
第二天一大早,她坐车前去寻找,希望能够得到老人的一些生存之道。但她没想到,道路崎岖,十分不好走,她下车步行了两个多小时后,才找到那个老人。仔细询问,却又很失望。因为老人每天的生活与普通农村老人没什么分别,吃饭、种菜、养猪,根本没有郑志女心想的那些治疗秘诀。见过了精神抖擞的老人,郑志女揣着一份惊讶和一份失望踏上回程。
临走时,老人被她对丈夫的一片至诚所感动,坚持走了两个多小小时送她上车。郑志女深感过意不去,但老人说:“我每天一大早都要上山里走几个小时,早就习惯了。”分别时,老人诚恳地说:“这些年来,我很少再去想这病,也没吃什么药,结果病也没再找我。你让他别多想了,做自己想做的事吧!”
回家的路上,郑志女反复品味老人的这句话,心里渐渐亮堂了:老人生活在青山绿水间,生活极有规律,他忘了病,病也忘了他。
回家后,她将这件事告诉丈夫,章安君若有所思地说:“他说得有道理啊!我生病之后,每天坐在病床上如坐在蒲团上,参悟的都是生生死死和如何落实药费治疗,这样也不是办法。既然生命如此短暂,我就要抓紧时间,做自己想做的事。”
几天后,章安君又开始上班了,还是做以前的工作,教孩子们画画。业余,他在诗歌、散文创作方面投入更多的精力,也获得了更多的奖项。此外,他每个月还带着妻儿去孤儿院、敬老院做义工,免费为老人、孩子画画。那些接受他帮助的人,都没想到他竟是正遭受着病痛折磨的换肾人。
充实中,章安君的血色素开始慢慢上升,脸上也逐渐有了光泽。
“反哺”之爱创奇迹:“嫁给你,谁说我不幸福!”
2004年9月的一天,郑志女突然腹痛难忍,大颗大颗的汗珠从额头滑落下来。章安君立刻拉妻子去县医院做了检查,医生初步诊断是患了卵巢癌。这一下,这个风雨飘摇的家庭又被送上了风口浪尖。
得知这消息后,郑志女心情抑郁,章安君却找不到安慰妻子的理由。有一次,朋友去医院看望郑志女,临走时,章安君又在医院门口流下了眼泪。朋友开导他说:“你这样下去可不行,你在外面哭,她每天也会背着你哭,情况会越来越糟糕……”
一语惊醒了章安君。是啊,自己的悲观情绪会直接影响到妻子!想起当初郑志女想方设法激励他,如今身为丈夫,自己却消沉下去,章安君觉得太对不起妻子了。可是,该怎样让妻子忘记病痛?
回到病房,章安君突然看见斜靠在床头柜前的那支芦笛。百感交集中,他轻轻地哼唱起那首两人都喜欢的《山楂树》。唱着唱着,章安君把芦笛递给她,让她尝试着吹出旋律。郑志女接过芦笛,循着记忆中的旋律,认真地吹了起来。一时间,两人都有了一种天荒地老、琴瑟和谐的感觉……
这样的快乐非常短暂,但章安君明白了一个道理:病魔虽然可怕,快乐却是它的天敌,只要不失去快乐,无论处于什么样的绝境,也一定会有希望。每次妻子做完治疗后,他都坚持吹一曲芦笛给她听,然后再一起讨论曲子的内涵。见郑志女找到了一丝寄托,章安君有了很大的启发:越是困难艰辛,越是要制造快乐、忘记痛苦;这是不用花钱的良药,有了它,这个家才会有希望。
为了制造快乐,章安君特地请台湾的作家朋友托运回一面哈哈镜。他在哈哈镜前一照,胖得像个大圆球,郑志女笑得肚子都痛了。笑完之后,郑志女的眼睛湿润了:丈夫这分明是制造快乐哄她啊!
渐渐地,在丈夫的感染下,郑志女也从悲伤中走了出来。有一次,她对章安君说:“安君,我想通了,我们现在要做的不是消沉,而是要更好地活着,因为我的生命不是我的,而是属于爱我的人……”章安君高兴地说:“你想通了就好!”
当时,连章安君自己也没有意识到,这样的“快乐药方”竟是他们生命的一个转折点。两人总想着给对方带来快乐,哪怕是很细微的亭情,他们也能从中找到乐趣,彼此用乐观的情绪感染着家人。
2005年2月,他们的儿子章川冰岛的作品在菲律宾举行的中日菲三国少年绘画比赛中荣获三等奖,这事在国内引起了不小的轰动。
这个特殊家庭的故事在当地不胫而走,许多好心人纷纷伸出了援手。4月,杭州半山肿瘤医院妇科专家张医生被他们一家人的故事深深打动了,主动找上门来,向他们传授了一些用气功调养身体的方法。调养方法其中一项就是要求他们每天早上找一个环境好、空气清新的地方打坐一小时。什么地方才有这样的环境?章安君和妻子想来想去,都认为家中空气不清新,只有公园比较适合!一想到去公园,夫妻俩都相视一笑,那一刻,他们都想起了初识的一幕……从此,章安君每天早上5点半准时陪妻子前往公园练习。每当妻子锻炼时,章安君就在旁边作画,有时灵感一来,还写上几首诗。
在陪伴妻子过程中,章安君日益奋勇,对待生死的心态越来越达观。伴随着这些,他的创作灵感如泉水般喷涌,写下了许多优秀的作品。2006年11月,他的散文《爱梅说》获全国冰心文学大赛散文金奖;诗歌《清明》和《中国瓷器》,先后获得台湾第一届“彭邦桢纪念诗奖”创作最高奖和第三届“彭邦桢纪念诗奖”金奖!
就这样,几年下来,在创作和快乐中,章安君把生命越拉越长。更令人可喜的是,章安君把生命感悟全部融入了诗画之中,作品更加独具特色、堪称一绝。2008年10月,他的诗集《生死界碑》获中国作家协会《诗刊》社优秀诗集选拔二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