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就业规划书

就业规划书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就业规划书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就业规划书

就业规划书范文第1篇

一 自我剖析

1、MBTI测试结果

MBTI人格动力测试结果是INFJ型(内向+直觉+感觉+判断)

对INFJ类型的人来说,重要的是能忠实于自己的预见。在恬静的外表下,他们对人生重要大事有着更深的信仰。积极分子们(INFJ人有这种倾向)不是为了个人的辉煌或政治权利而工作,而是为了自己的事业而战!

INFJ人是不容易受人牵制的,他们在任何时候都不易被愚弄欺骗。虽然INFJ人很通情达理,并富有同情心,但是他们对朋友却是很挑剔的,这种友谊是以相互间的利益为基础的。

INFJ人对语言的熟练表达和交际的才能有自己的诀窍,再加上INFJ人的那种无需过多言语表达的敏感性使得他们能与人们很好的交往。当然,在写作,咨询,公共关系甚至政治领域都有INFJ人的一席之地。

对INFJ人的描述:

富有创造性和独创性,独立自主,细心周到,热情细腻;全球化的思想家有独特的洞察力,并有高涨的热情;细致谨慎,深思熟虑;有计划有组织,有生产能力的,有决策力的;有节制,有礼貌。

2,自我认知

优点:偏内向的性格使我少一份张扬,多一点内敛。做事仔细认真、踏实,稳重,准备充分,有条理,不打无准备之战。与同学相处融洽,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强。

劣势:交际能力相对较差,缺乏自信心和冒险精神,积极主动性不够。做事缺乏恒心,常常半途而费。体质较弱。

3.自我调整:

加强与他人的交流沟通,积极参加各种场合各项有益的活动,勇于表现出自己的一面,使自己多一份自信、激扬,少一份沉默、怯场。正所谓能战胜自已的人才是真正的强者。

加强体育锻炼,增强自已的体质。

二.环境分析

总体方面:中医在中国虽然已有上千年的历史,但目前还并不能完全被所有人接受。更有人大肆呼吁取缔中医。可见中医的路还很长,需要我们这些人为它注入新的生命力,让它走得更长更远。

学校方面: 学校有2所直属附属医院和3所非直属附属医院,是所二类学校。师资及教学质量自然不能与一些大学相媲美。这就更需要我们不懈努力,以加强自身的学习实践,来实现自身素质的进一步提高。

专业方面:针灸推拿是祖国医学的传统医疗手段,是中华文化中的一颗明星,堪称“中华一绝”。这种回归自然的古老医疗方法倍受国人青睐,也正在被国际医学所接受并认可,针灸推拿技术作为中医走向世界的排头兵,更受到世界人民的关注,具有不可估量的前景。

作为国粹的针炙推拿专业被大众公认为未来具有广阔就业前景的专业。通过本专业的学习,学生既会针炙又会推拿,同时还会开药方,相当于教给我们三套本领,这样既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又扩大了学生的就业范围。

学生毕业后,可到各级中医院、综合性医院及各级针炙推拿场所从事中医医疗和预防保健工作。可以自己创业开办个体特色门诊。可以参加一些评议培训班如日语、英语等到外国从事针炙推拿职业。

以上是针灸推拿专业大学生个人职业生涯规划书正文,仅供参考。若需要更专业的大学生个人职业生涯规划书范文,请在职导网直接免费向职场导师寻求职业指导。

就业规划书范文第2篇

关键词:交通运输、信息资源规划、架构设计

中图分类号:C913文献标识码: A

1.引言

在交通运输管理与服务需要全行业协同的背景下,信息化逐渐从“分散粗放”向“统一集约”,从“局部应用”向“全局应用”转变。但是,以往各自为政、相互封闭的建设模式导致资源共享难,互联互通差,无法适应全行业协同。因此,摆脱传统模式,站在全行业的高度对信息化建设进行整体规划就成为重中之重。通过信息资源规划这个基础性、先导性的工作,梳理业务,摸清信息资源家底,掌握数据的产生、流通、共享、应用,构建业务系统建设蓝图,避免盲目、重复投资,发挥信息化整体效能。

2.信息资源规划架构研究

2.1规划目标

业务上,规范、优化业务管理流程;数据上,掌握数据资源的产生、流向、共享、应用需求,指导数据标准建设;系统上,统筹规划系统建设架构,合理评估系统建设规模,实现全交通运输行业信息化建设统一布局;技术上,统一技术路线和技术标准。

2.2规划思路

交通运输信息资源规划的总体设计思路如图1所示,以交通信息化发展目标为愿景,通过梳理、分析现有业务、数据、系统以及三者之间的关系,提出优化后的目标业务架构、数据架构、应用架构及技术架构,采用不断迭代的生命周期方法,及时根据目标的变化调整目标架构的内容,保持规划的先进性。

图1交通运输信息资源规划总体设计思路

交通运输信息资源规划的详细设计步骤如图2所示:(1)通过对业务的分析聚类,梳理业务关系,形成交通运输行业业务架构;(2)在业务架构基础上,识别业务流程产生、使用的各种数据实体,按照数据实体关系形成全行业数据模型,抽取共享数据实体形成主数据,再形成数据中心数据库模型;(3)通过数据实体―业务项UC矩阵分析,划分系统;(4)形成系统技术支撑平台等基础IT架构。

图2交通运输信息资源规划总体设计思路

3.3信息资源规划架构组成

信息资源规划由业务架构、数据架构、应用架构、技术架构组成。

图3信息资源规划总体架构组成

3.3.1业务架构

业务架构从组织、业务、对象三个维度来描述交通运输行业业务,其中,组织维度描述组织机构的业务职能,业务维度梳理出交通运输行业业务域,包括规划统计、政策法规、公路建设、水路建设、公路管理、道路运输、水路运输、港航管理、海事管理、行政执法、安全应急、科技教育、综合事务、公众服务等14类业务域,管理对象维度梳理出公路、企业(业户)、人员、车辆、班线、场站、航线、船舶、港口、航道、项目、综合事务等12类管理对象。

图4信息资源规划业务架构关系

根据上述业务域和管理对象,通过梳理三者两两之间的关系,即可形成业务―组织矩阵、组织―对象矩阵及业务―对象矩阵。

3.3.2数据架构

数据架构是在业务架构的基础上进行数据实体、实体关系、实体属性、实体分布、主数据、数据资源库模型等内容的分析与设计,从而掌握数据的产生、流通、共享、应用需求,指导整个行业数据资源开发和应用。

图5信息资源规划数据架构关系

根据交通运输管理的业务架构,依据高内聚、低耦合的原则,交通运输行业数据实体分为规划统计、政策法规、公路建设、水路建设、公路管理、道路运输等15类数据域。从这15类数据域中抽取出相对静态稳定、普遍需要共享的基础性数据,即可形成主数据。

数据实体之间关系可用全行业数据模型来表示,包含数据概念模型、逻辑模型和物理模型。数据概念模型是基于当前的业务模型以及可预见业务模型变化,对行业数据进行较高抽象层次的数据域划分,并且描述数据域之间的关系。数据逻辑模型是以概念模型为前置输入,在属性层面上展开实体和实体关系的识别和梳理,构建逻辑层面的实体关系模型。数据物理模型是以逻辑为参照,结合非功能性设计,对逻辑模型做物理上优化设计,形成最终落地的物理数据模型。

根据上述主数据和全行业数据模型的分析,对数据实体进行筛选、聚类、归并等,确定数据资源库逻辑模型,需建设公路、营运车辆、运输经营业户、运输从业人员、建设项目、建设从业单位、建设从业人员、船舶、港口、航道、船员、客运班线、政策法规、交通科技、交通应急、GIS等16个基础数据库,路政管理、交通情况调查、安全生产、应急处置、联网收费、公路养护、道路运政、水路运政、港政、航政、通航、船舶防污染、船舶危险货物、GPS、交通工程造价、交通工程质量监督、交通工程信用、战略规划、年度计划、统计分析、交通行政执法、公众服务、综合事务等23个业务数据库。

通过梳理数据实体与业务架构组织、业务、管理对象两两之间的关系,即可形成数据实体-组织矩阵、数据实体-业务项、数据实体-管理对象矩阵,从而掌握数据的分布,数据产生、流通、共享和应用需求,指导数据标准的建设。

3.3.3应用架构

在业务架构和数据架构的基础上,通过数据实体―业务项UC矩阵分析,对支撑整个行业的业务系统蓝图进行规划。

通过梳理应用系统与数据实体、业务、组织两两之间的关系,即可形成应用-数据实体矩阵、应用-业务项矩阵、应用-组织矩阵,从而明确业务协同实现途径。

3.3.4技术架构

技术架构是支撑业务系统数据共享、业务协同的基础,主要包含信息系统基础IT机构、技术支撑架构和安全架构。信息系统基础IT架构主要由基础设施层、支撑层、信息资源层、应用层和用户层组成,技术支撑架构统一了信息化建设的支撑平台的技术路线,主要由数据管理支撑平台、地理信息服务平台、统一身份认证与门户服务平台、SOA统一集成平台组成。安全架构主要从物理安全、网络安全、数据安全、系统安全四个方面规划设计。

4.信息资源规划成果应用

信息资源规划成果主要应用于指导改造现有系统以及新建系统,应用方法根据信息系统面向对象不同而不同,主要包含领导层、实施管理层和具体实施层三个层面。

(1)领导层

系统建设是否在应用架构内,规模是否合理,通过对系统规模的合理评估,为系统建设立项、预算编制和资金安排等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2)实施管理层

系统业务需求分析是否全面覆盖业务相关组织,业务需求是否有遗漏或者错误,业务流程梳理、业务需求与组织的对应关系是否正确;系统数据需求是否涵盖业务产生、使用的全部数据资源,数据库模型是否与规划中全行业数据模型一致,是否考虑了组织之间的数据共享交换需求;系统建设是否超出组织责权范围,功能需求是否完备,是否涵盖相关上下游核心业务;系统建设技术路线是否按照统一的技术架构实施,是否能够满足互联互通、业务协同的要求,是否考虑了IT技术设施、应用支撑平台集约化建设。

(3)具体实施层

通过信息资源规划成果,能够快速、整体把握系统所涉及的组织、业务、管理对象、数据共享交换需求,可以参照业务流程视图进行功能模块开发。

5.结语

信息资源规划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目前,国内尚无一套成熟、系统的信息资源规划方法,本文在综合借鉴TOGAF、FEA等理论方法的基础上,根据简化、可落地原则有所裁剪,着重介绍了交通运输行业信息资源规划四大架构设计的思路和、步骤以及如何应用,以期对交通运输行业信息资源规划的深入探索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启发。

参考文献

[1] 高复先.信息资源规划:信息化建设基础工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就业规划书范文第3篇

关键词:企业战略思维;规划模式;规划方法

中图分类号:G3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5192(2012)02-0075-06

Review of Corporation Strategic Thinking and Planning Pattern and Methods

CHEN Kun

(School of Management,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 Hefei 230052, China)

Abstract:The research on corporation strategic thinking and planning pattern method has always been the hotspot in the field of strategic management. The article straightens out development course and classification of corporation strategic thinking and planning pattern through theory and literature review, and meanwhile it analyzes and illustrates corporation strategic planning method. Finally, the author comments on some related research and puts forward some prospects for development trend of research in the future.

Key words:corporation strategic thinking; planning pattern; planning method

1 引言

通过改革开放30年持续的高速经济增长,我国综合国力得到很大提升,已经成为全球重要的制造基地,我国企业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的能力,但仍面临着附加值低、核心技术和技术创新落后、“微笑曲线最底端”等深层次的问题,造成了“中国制造还能走多远?”的窘境。在当前世界经济创新全球化阶段,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已成为我国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基点和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做好企业的战略规划是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对于企业来说,战略规划是以企业长期和短期的关系企业生存、发展的问题为目标,将企业决策者的管理理念作用于企业运作的过程。随着经济全球化、信息化的快速发展,企业战略规划的模式和方法也随着时展不断出现新的特征。基于此,本文将从企业战略思维、规划模式和方法的发展、理论基础和实践需要等方面对现有的研究进行梳理、评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企业战略规划研究值得关注的几个方向。

2 企业战略思维分类与发展

企业战略的概念最早起源于国外,随着产业革命和经济发展而逐步形成的。18~19世纪以欧洲亚当・斯密

、斯图亚特和美国泰罗等为代表的学者对企业管理开始思考,他们关注的重点放在组织内部活动管理上。到20世纪初,法约尔在对企业内部管理活动整合的基础上提出了管理的五项职能,企业战略思想开始萌芽。1938年,巴纳德在《经理人员的职能》一书中提出管理和战略是与导人相关的工作,将组织理论从管理理论中分离出来,并首次提出组织和环境“匹配”的概念[1]。1962年,钱德勒发表了《战略与组织:工业企业史的考证》,第一次将企业和战略及组织概念联系起来,指出了企业战略必须与环境相适应,而企业的组织结构必须与战略相适应[2]。1965年,美国学者安索夫出版了第一本有关企业战略的著作《企业战略论》,提出了“战略四要素”说,认为战略的构成要素应当包括产品与市场范围、增长向量、协同效果和竞争优势,成为现代企业战略管理理论的研究起点和标志。与安索夫同期的安德鲁斯在1971年发表了《经营战略论》主张公司应通过更好地配置自己的资源,形成独特的能力,以获取竞争优势,是同时期较有影响的战略管理理论[3]。

从20世纪70年代初期至80年代初期,是战略理论研究的丰富期,安索夫的《从战略计划走向战略管理》和《战略管理论》突出地反映了战略管理理论研究的发展;霍弗的《战略制定》和金与克里兰《战略规划与政策》则代表着战略管理由理论研究向实际应用研究的新发展。20世纪80年代随着世界格局的变化,战略研究学者开始重视企业中人的因素、文化因素和非理性因素,重视研究方法的方向性和有效性[4,5]。

自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到90年代中期,是战略管理的新的转折期。其标志是Prahald和Hamel在1990年发表在《哈佛商业评论》上的“公司核心竞争能力”一文[6]。战略研究围绕企业竞争优势展开,提出了基于资源、基于能力的竞争优势等崭新观点,成为90年代战略研究的核心问题,它的提出大大深化了人们对企业战略的理解,直到目前,资源能力学派仍是企业战略研究的前沿之一。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随着知识经济、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许多经济现象是传统经济理论所无法解释的,出现战略进化论观点、企业家战略,战略的伦理、动态竞争分析新概念等等,形成了战略思想创新的浪潮。管理界开始积极探索知识信息背景下的企业管理新模式。1996年经合组织(OECD)发表了“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7]成为知识经济理论的开篇之作,“制定战略:边干边学”[8],“战略作为一种哲学”[9],“走向战略的动态理论”[10], “不确立条件下的战略”[11],“战略网络”[12],等等。企业战略理论面临着系统思考和战略转变。

国内在改革开放之前由于企业根据国家行政计划进行生产和销售,不考虑市场竞争,也就不涉及企业战略问题。改革开放以后,中国逐渐走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企业成为市场的主体,企业战略的作用逐步被认识,企业战略研究开始起步。国内企业战略研究虽然起步晚,但发展非常迅速,自20世纪90年代之后,企业战略的研究成为管理域研究的主流之一。一方面,国内在对国际战略理论追踪、学习的基础上,基本实现与国际最新成果的时间一致性。主要研究有:“战略管理理论发展特征”[13],“试论战略管理学科的研究框架及发展趋势”[14],“基于核心能力的企业战略管理范式研究”[15],“战略整合模型研究”[16],“企业战略管理范式的转型”[17], “企业战略理论的研究方法”[18],“转型经济中的战略规划与企业绩效:基于中国制造企业的实证分析”[19]等等。 另一方面,许多学者注意到中国传统战略思想的价值,将传统战略思想与现代战略理论结合起来,如:“《孙子兵法》的动态思维和战略柔性思想”[20]等,这为国内战略理论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无论是对国外战略理论中国化应用的研究,还是本土战略理论的研究,都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企业战略思维随着企业战略理论的不断演化,可以大致分成以下三种战略思维模式。

“环境”战略思维模式起源于新古典经济学市场完全竞争的背景下,在20世纪整个80年代占主导地位,认为企业制定发展战略是要考虑二方面因素:一是企业的优势和不足。它决定了企业成功实施战略的内部条件。二是产业的机会与威胁。它决定了企业发展的竞争环境和企业发展边界。在贝恩、梅森(SCP)范式的基础上,以迈克尔・波特为代表的环境学派 “几乎完全将企业的竞争优势归因于企业的市场力量”。波特提出通过对潜在竞争对手、替代品的威胁、产业内部的竞争以及供应商和顾客讨价还价的能力等五种竞争力量的分析来识别、评价和选择适合产业特点的竞争战略,从而形成成本先、差异化和目标聚集战略。

“资源能力”战略思维模式产生于20世纪80,90年代,资源基础学派的代表人物鲁梅尔特、沃勒菲尔特以及巴尼和企业能力学派的代表人物普拉哈拉德、哈默尔等人指出“环境”战略思维模式分析的是结构化的产业市场环境,同时可能企业盲目地进入利润率高,但是与自身竞争优势不相关的产业,进行无关联的多元化经营从而导致战略失误。在此基础上提出“应从企业内部寻求竞争优势”。“资源能力”战略思维模式认为应侧重于从企业内部的资源能力角度来考虑企业战略问题,企业的本质是资源和能力的集合体。一方面,企业应当从其内部资源与能力出发来寻求竞争优势,并通过资源和能力的持续积累提升其竞争优势;另一方面企业还应当从其内部资源与能力状况出发来选择其经营域、业务范围及成长方向。

“集成”战略思维模式产生于20世纪90年代之后,随着“资源能力”战略思维模式的应用,问题也逐渐暴露。一是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得企业内部资源越来越易于模仿。二是企业内部资源缺乏流动性,难以建立有效的价值评估体系。三是基于“资源能力”战略思维模式的战略规划缺乏对市场需求、竞争格局的动态认识,无法有效执行。鉴于此,很多企业在战略规划的实施过程中,考虑战略目标要内外兼顾,寻求在企业的资源能力和市场环境之间建立一种不断改进的规划思维模式。

三种战略思维模式的比较如下:

“环境”战略思维模式的战略思考方向是行业内的竞争,企业战略取向的指标是行业吸引力,它考虑的是如何打败竞争对手或比竞争对手做得更好,所以,这种战略思维模式的主要焦点是考虑如何打败竞争对手、如何在竞争中获取竞争优势。该思维模式强调相对于竞争对手更有效率的做事的不同方式,它更注重过程,甚至有可能忽视企业经营的最终目的而导致盲目竞争。采用“环境”战略思维模式的战略规划制定方向是从战略定位到战略选择再到战略实施由上而下的,主要评价指标是行业吸引力。

“资源能力”战略思维模式中,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的源泉来自于企业掌握的资源和能力,其战略思考方向是由内而外,企业的核心能力决定了企业所服务的顾客,决定了要满足的顾客的需求。企业具备什么独特的资源及如何充分利用这些资源来获得更多的利润是这种战略考虑的重点。但是,在“资源能力”战略思维模式下,企业是从目前拥有的资源和能力出发,思考在现有资源下如何进行竞争或者为了竞争而去获取所需要的资源和能力,往往忽视了市场的需求。采用“资源能力”战略思维模式的战略规划制定方向也是由上而下的,主要评价指标是资源利用率。

“集成”战略思维模式考虑的是如何实现企业资源能力与环境的匹配,认为企业发展的基础是充分考虑企业现有资源能力的可作为性、战略实施的有效性,并由此来对企业进行规划。采用“集成”战略思维模式的战略规划制定方向是上下结合的,从现有实施效果和战略定位到战略选择、实施、反馈的过程,其主要评价指标是动态匹配性。

这三种战略思维模式的比较如表1所示。

以“环境”为出发点的战略规划是以环境为基点,获得市场竞争优势为中心。以环境为出发点的战略规划模式通过对企业外部环境主要包括区域环境及产业环境的分析评估,发掘外部环境所蕴含的机会,据此确定企业区域和产业。在环境分析及产业和区域选择的基础上进行战略定位,针对所选产业,通过成本先、差异化和集中化三种基本战略建立市场竞争优势,并制定相应的战略实施方案。以环境为出发点的战略规划模式的战略思考方向是行业内的竞争,它以行业吸引力作为企业战略取向的指标,主要考虑的是如何打败竞争对手或比竞争对手做得更好,但其企业内部资源能力条件基本被排除在战略过程之外,这容易引发企业的非理性扩张,出现决策失误。

以“资源能力”为出发点的战略规划模式首先对企业内部资源与能力进行分析来评估现有的优势和劣势。利用现有的优势选择区域和产业,并明确战略定位和制定相应的实施方案。同时,通过战略的实施进行资源与能力的积累,进一步增强企业竞争优势。可以看出,以资源能力为出发点的战略规划模式缺乏对环境因素的考虑,其战略重心是围绕资源的积累和能力的提升,这种战略规划模式极有可能因忽视环境的变化而陷入“闭门造车”的境地。

以“环境―资源整合”为出发点的战略规划模式是“环境”战略规划模式与“资源能力”战略规划模式的整合, 是基于对企业内外因素的综合分析与评估,明确企业的战略定位和制定相应的实施方案,并根据战略实施效果进行战略反馈与调整。这种战略规划模式较好地规避了仅从环境或者资源能力出发的战略规划所导致的极端问题,切合企业战略的实质,在实践也得到广泛的应用。

随着经济全球化、信息化的快速发展,新时期企业的战略规划已经不再限于传统的战略规划模式,企业战略规划主要有以下几个发展趋势:

(1)全球范围的资源和资本整合

中国经历30多年的改革开放,全球化的进程表现得越来越明显。这种全球化的趋势,在给企业带来商机和资源的同时,也给企业战略规划带来更多挑战。企业战略规划的实施离不开资源的支撑,战略规划的过程也可以说是寻求资源和配置资源的过程。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企业在开发自身资源的基础上重视在全球范围的资源配置,更加充分地按战略规划目标优先程度、可实现程度、资源可获取性等因素考虑企业的战略发展与国际市场的融合,打破传统的思维模式,在全球范围内建立适合自身发展的战略。同时,随着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及不断发展的经济环境,企业战略的关注面也在不断拓展。当前,与资本市场紧密联系的市场经济已成为新阶段的市场经济发展主流趋势。资本运作可以帮助企业构建再发展的融资平台和获取更好的发展环境。因此,越来越多的企业在战略规划的制定中更加注重与资本市场的对接,这是企业战略规划的一个重要趋势。

(2)规划范围更加宽泛,内容更加细致

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经济局势瞬息万变,企业从内部结构到外部涉及域都有了很大的拓展。在这种情况下,对企业战略规划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企业战略规划从战略定位到战略有效实施,涉及传递给客户价值理念和产品优势以及企业内部结构调整都需要有坚韧的连贯性。因此,企业战略规划需要在横向和纵向全方位的范围深化和改造,使得企业在任何一个域受到影响时有足够的能力去应对。

(3)战略反馈的及时、动态特征日趋明显

很多企业制定了适合的战略规划但就是执行不了或者效果不理想,尤其中国企业由于仅有20年不规范的市场经济经验,所以缺乏系统的战略和管理训练。究其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战略制定过程中具体战略没考虑到人力、财力、物力等资源或者是战略目标没有细分到具体的实施环节,从而导致战略执行出现问题。另一方面,战略执行中缺乏相应的战略监控和反馈措施,战略执行的效果不能实时、持续地反馈给制定人员进行战略调整从而不能实现期望的战略效果。因此,战略规划中战略反馈的及时、动态特征日趋明显。

从新阶段企业战略规划的制定模式来看,战略规划流程呈现“动态集成”的特点,如图1所示。

由于企业具有经营环境多变、管理动态性、成功轨迹难以模仿等特征,对如何做好企业的战略规划并有效实施造成了较大挑战。因此,企业在战略规划实践中引入动态集成的信息平台,为战略的制定和实施提供辅助。通过对企业内外因素的综合分析评估,明确企业的战略定位并进一步细分战略,再通过战略信息平台制定细化的实施方案,并将战略实施效果及时反馈,从而调整企业战略,实现动态的战略规划过程。

4 企业战略规划方法应用研究

企业在不同时期所处的环境不同,面临的机会和挑战不同,战略研究的内容也不同。随着研究主题和内容以及战略思维的变化,战略规划应用的方法也在不断的发展。20世纪80年代之前,战略规划是以环境为出发点,战略规划中应用的方法以定性方法为主,具有代表性的有基于产业组织理论的贝恩-梅森(SCP)范式:市场结构(Structure}、市场行为(Conduct)以及市场绩效(Performance)。该范式的主要考察对象是产业市场,是从产业市场环境出发来理解和分析企业的战略行为与战略绩效。波特的五力模型:任何产业,无论是国内的或国际的,无论是生产产品或提供服务,竞争规律都将体现五种竞争的作用力(新的竞争对手入侵、替代品的威胁、客户的谈判能力、供应商的谈判能力、现有竞争对手之间的竞争)。企业战略应主要着眼于选择正确的产业和比竞争对手更深刻地认识五种竞争力。安德鲁斯等人提出的SWOT战略分析框架:在SWOT模型中,优势(S)与劣势(W)是企业内部的强项与弱项,机会(O)与威胁(T)是目标环境中对企业有利的因素和不利的因素。通过对企业内外因素的分析,辨识企业自身的优势与劣势以及环境所蕴含的机会与威胁,并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开拓和利用环境及其变化给企业带来的机会,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战略思维向“资源能力”转变,经济学方法、企业文化学方法、博弈论方法等逐渐被应用于企业战略规划中。“企业战略理论的研究方法”从对企业战略问题的不同理解以及解决问题的不同路径对企业战略规划方法做出分类阐述[18]。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具有“动态集成”特性的方法逐步被应用于战略规划,如系统论方法、技术路线图方法[21]等等。彼得・圣吉在其名著《第五项修炼》中,就运用了系统动力学的分析方法,从整体和联系角度研究问题,分析企业系统的功能,分析企业系统与外部环境的关系,研究开放环境中企业系统的适应性。

在操作实践中,许多世界著名公司都形成了自己特色的战略规划体系和规划方法工具。武亚军在“艾默生的战略规划创新及其启示”[22]一文中分析了艾默生公司规划体系的“两栖型”内容创新、“一体化”组织创新和“独特性”的规划工具创新等特征,指出艾默生的战略规划体系的“三重创新”使企业战略在增长与赢利、前瞻与学习、制定与执行、普遍与独特等方面达到协调和统一,从而驱动了公司赢利的长期持续增长。

摩托罗拉公司于20世纪70年代开始研究技术路线图,目的在于改善技术和产品开发的一致性[23]。Grocnveld和Phaal等人将路线图作为一种可视化的有效工具引入企业战略规划[24,25]。作为应用于企业的分析框架,路线图可以起到一种桥梁的作用,通过时间要素将战略决策、战略实施和组织变革联系起来,具有较强的灵活性,可以通过自定义来适应大多数具有不同功能和结构的企业。

5 研究评析

通过国内外相关文献的整理回顾,我们发现,随着对企业战略认识的不断深入,企业战略规划研究的基本框架已经很清晰,企业战略思维和规划模式、方法的研究基本进入成熟阶段,但是,在信息科技高速发展的阶段,企业的战略环境变化频率明显增快、决策信息量明显增多,对于企业战略规划和战略实施也提出了新的挑战。这种趋势对企业战略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提出新的要求,首先体现在战略规划方法的变化上,动态、信息集成的战略规划方法逐渐被引入企业战略规划过程中,可以预期这一变化也会促进战略思维模式的转变。具体而言,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在目前关于企业战略规划的研究中,大部分的文献对企业战略规划的思维模式和制定流程以及方法开展了研究,在战略思维模式和制定流程方面基本形成共识,在规划方法方面也在不断的丰富,取得了很多丰硕的成果。虽然很多学者在战略实施措施方面进行了不少有益的探索,但目前尚未达成系统性的研究,这使得企业在战略规划实践中缺乏系统的战略实施理论指导。

其次,从现有的文献来看,战略规划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一直是企业战略管理的核心问题之一。虽然已经开始对战略规划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但是目前对二者之间关系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是否实施战略规划企业小范围样本的实证层面。存在两大不足:一是战略规划对企业绩效是否有正面影响还没有定论。二是缺乏对不同思维模式的战略规划的绩效差异的研究。

最后,虽然近年来战略规划方法呈现明显丰富的趋势,但整体来看,目前的战略规划方法还是很难解决制定与实施分离的问题。造成战略制定者不参与战略实施,而战略实施者也不参与战略制定的局面。在企业战略规划具体实践中,使用的方法较为单一,不能动态及时反馈战略实施效果,现有文献中提出的规划方法在实践中又难以实施。

6 研究展望

企业战略理论的研究起源于西方,西方战略理论之所以出现争鸣状况,是与他们密切关注企业现实存在的问题和挑战有关的。因此,中国企业战略规划研究应以“实践问题”为导向,不能仅仅停留在理论的运用和阐述上。在未来企业战略规划理论的研究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首先,关于企业战略规划与实施的深化研究。一方面,摆脱过度重视“战略定位”的视觉局限,将企业战略目标和具体实践相结合,梳理企业各层次的战略需要、明确规划内容的侧重点。另一方面,合理选择所采用的规划工具及流程,同时明确规划人员和管理人员、实施人员各自不同的作用。

其次,关于战略规划与企业绩效关系的研究。一方面,不同环境、不同类型、不同战略规划模式对企业绩效会产生不同的贡献,因此,对该方面的研究,可以为战略规划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证支持。另一方面,对战略规划提升企业绩效的量化科学研究,有利于改进战略规划方法和企业绩效提升。

最后,关于企业战略规划方法的改进与创新。企业战略规划方法研究中已经形成了一些相对成熟的方法,但由于每种方法各有优缺点与适用的条件和范围,因此需要考虑综合集成运用多种方法进行研究,以克服单一研究方法的缺陷。具有“及时反馈”、“动态”、“集成”等特征的企业战略规划方法是今后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参 考 文 献:

[1]Prahala C K, Hamel G. The core competence of the corporation[J]. Havard Business Review, 1990, (5): 125-128.

[2]Chandle A D. Strategy and structure, chapter in the history of American industrial enterprise[M]. Cambridge MA: MIT Press, 1962.

[3]Ansoff I. Stragegic management[M]. London:Macmillan, 1965.

[4]Floyd S W, Wooldridge B. Managing strategic consensus: the foundation of effective implementation[J]. Academy of Management Executive, 1992, 6(4): 27-39.

[5]Porter M E. Competitive strategy[M]. New York: Free Press, 1980.

[6]Prahalad C K, Hamel G. The core competence of the corporation[J].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1990, (3): 79-91.

[7]OECD.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1996年年度报告[J].中国工商管理研究,1998,(7):59-63.

[8]Christense. Making strategy: learning by doing[J].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1997, (1): 22-26.

[9]Singer A E. Strategy as moral philosophy[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1994, (15): 191-213.

[10]Porter M. What is strategy[J].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1996, (2): 112-117.

[11]Courtney, KirKland, Viguerie. Strategy under uncertainty[J].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1997, (6): 37-43.

[12]Chen M J. Competitor analysis and interfirm rivalry: toward a theoretical integration[J].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1996, (1): 100-134.

[13]张阳,邓华北,罗进.战略管理理论发展特征[J].学海,2000,(2):61-64.

[14]梁江,刘冀生.试论战略管理学科的研究框架及发展趋势[J].中国软科学,2002,(6):63-66.

[15],应瑛.基于核心能力的企业战略管理范式研究[J].中国软科学,2001,(3):86-89.

[16]陈小平.传统战略的终结:战略整合模型研究[J].经济管理,2001,(16):19-24.

[17]项国鹏.企业战略管理范式的转型[J].经济管理,2001,(16):4-11.

[18]施炜.企业战略理论的研究方法[J].中国软科学,2005,(7):137-140.

[19]武亚军,吴剑峰.转型经济中的战略规划与企业绩效:基于中国制造企业的实证分析[J].南开管理评

论,2006,(2):58-63.

[20]杨庆山,散襄军,苏锦江,等.《孙子兵法》的动态思维与战略柔性思想[J].南开管理评论,2001,(2):44-47.

[21]Bryson J M. Strategic planning for public and nonprofit organizations[M]. Wiley & Sons, Inc. CA, 1995. 4-5.

[22]武亚军.艾默生的战略规划创新及其启示[J].经济管理,2009,(8):57-63.

[23]Willyard C H, McClees C W. Motorola’s technology[J]. Research Management, 1987, (5): 21-28.

就业规划书范文第4篇

【关键词】职业生涯规划;大学生;问题与对策

目前,对于许多大学生来说,职业生涯规划是一个比较模糊的概念,因而也就不懂得怎样进行规划。从各高校职业规划教育工作的发展情况来看,许多高校成立了就业指导中心,一方面为大学生提供专业的职业能力、职业兴趣测试和相关培训,另一方面为大学生提供职业咨询、就业信息。由于各个高校的人力、学术及信息资源不均衡,职业规划教育工作在一定程度上缺乏系统性和针对性,因此,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现状进行研究,对推进我国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发展与实施具有重要的意义。对于少数民族大学生而言,也许具有更加重要的意义。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关系到他们的就业问题,关系到我国少数民族高等教育的持续健康发展,关系到少数民族人才资源的利用,关系到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稳定。少数民族大学生作为大学生中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的就业状况还对于加强民族团结、加快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促进民族繁荣与社会进步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开展少数民族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意义

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发展与实施对大学生就业具有重要的意义。对于少数民族大学生而言,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也许具有更加重要的意义。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不仅关系到他们的就业问题,而且关系到我国少数民族高等教育的持续健康发展,关系到少数民族人才资源的利用,关系到自治区的社会稳定。少数民族大学生作为大学生中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的就业状况还对于加强民族团结、加快自治区经济发展、促进民族繁荣与社会进步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1.职业生涯规划可以帮助少数民族大学生避免盲目就业

少数民族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重点是引导少数民族大学生对职业规划的主客观因素进行分析、总结和测定,使少数民族大学生能够正确地认识自身的特长和能力以及不足,找准人生价值,正确对待个人目标与现实之间的差距,找到与自己主客观条件相符合的职业,从而避免在择业过程中出现挑三拣四,要求高的职位进不去,待遇低的职位不愿去,最后只好盲目就业的现象。

2.职业生涯规划可以增强少数民族大学生应对社会竞争的能力

当今社会竞争日益激烈,要在职业竞争中占领有利位置,就要找到一个适合于自己的职业发展平台。职业生涯教育可以帮助少数民族大学生学会运用科学分析与规划方法,采取切实可行的方法与措施,有针对性地进行学习及参加各种相关的培训和实践,充分发挥和挖掘个人的特长和能力,克服自身缺点,不断增强其自身的职业竞争能力,从而实现自己的职业目标与理想。

3.职业生涯规划有利于促进少数民族大学生全面发展

职业生涯规划有利于培养少数民族大学生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培养他们的自立创新精神,激励他们的进取精神;有利于他们根据社会职业需求以及自身条件适应性学习,提高专业理论和职业能力水平。与此同时,好的职业生涯规划能帮助少数民族大学生培养良好的人生态度和职业素质,在家庭与朋友、工作与个人爱好之间实现平衡处理,在复杂的社会环境和需求中做出更好的职业选择。

二、当前少数民族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现状

根据调查,对新疆农业大学少数民族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现状总结如下:

(一)在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方面

少数民族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开始时间多数较晚,并且有详细规划的较少。

(二)在就业意向方面

就业和继续深造是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两个主要意向选择。打算就业的少数民族大学生多数都希望毕业后能回家乡所在地城市工作,并且多数都希望能到国家机关、国企、事业单位工作。

(三)在职业生涯规划现状方面

由于少数民族大学生多来自较为偏远的地区,受到教育环境相对闭塞和课程设置等因素的影响,对职业生涯规划不是很了解。

(四)少数民族大学生的职业准备不够充分

职业准备,包括构建知识结构、培养职业素质、锻炼职业技能等,是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少数民族大学生只有做好了职业准备,才有可能在以后的择业过程中抓住机遇,实现职业目标。职业准备不够充分最明显的特点就是少数民族大学生缺乏求职的方法和技巧,把握机会的能力较差。

(五)少数民族大学生实践动手能力不强

虽然有些少数民族大学生具有职业生涯规划的意识也制定了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但大多都是规划完就了事,没有把自己的实际行动与规划统一起来,也没有自觉按规划去实现自己各个阶段的职业发展目标。不重视学校安排的实习环节和社会实践活动,也没有计划性的社会实践活动,不能将自己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充分结合起来。因而,无法在实践中获得职业技能技巧,更无法养成良好的职业养素和职业道德,从而导致求职失败。

三、新时期做好少数民族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对策探析

1.分类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目前,新疆农业大学招生就业处进行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基本采取“一刀切”的形式,没有分专业进行。但由于各招聘单位对文理科专业学生的要求不同,文科专业的学生在应聘过程中,单位比较看重的是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沟通能力等,而对于理工科专业学生,单位可能更看重他们的专业应用能力、某种技能的实际操作能力。所以,学校有必须要对学生分专业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2.努力解决职业指导师资缺乏的问题

目前,学校的职业指导师资较为缺乏。因此,学校应从以下两方面进行改进:一,学校应该扩大就业工作职业指导老师的队伍,再吸引一些优秀的成分加入我校的就业指导队伍中去。二,学校还应该对各院指导就业的老师进行培训,不断提高他们的职业指导能力,有针对性地在日常管理和教学中,把这些知识和技能传授给本院系的学生。三是可以聘请有职业生涯规划实际经验的专家来校讲课。

3.分阶段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学校有必要分阶段对少数民族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学校可以根据各年级学生的需要,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但侧重内容应该有所不同。

4.规范专业设置,提高教学质量

学校应开展相关的教学研究和观摩课活动,进行经常性的听课、评课活动,定期听取老师、少数民族学生的意见,及时研究改进教学质量的策略。相关的老师也要保持严谨的工作态度,在业务上精益求精,在学识上不断充实,在理论上逐步提高,在经验上不断总结,多和少数民族学生沟通交流,了解他们的实际需要。

5.重视少数民族女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女性是未来的母亲,假如她们缺乏应有的文化知识,必将影响她们未来的家庭、社会。加之,新疆农业大学的少数民族女大学生占一定的比例,所以,学校应该重视少数民族女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6.提高对职业生涯规划的认识

少数民族大学生多数来自偏远地区,教育发展水平相对落后,信息比较闭塞,并且有些地区的少数民族大学生受当地文化的彩响,思想也比较封闭,这些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他们对职业生涯规划的认识。最后,作为一个少数民族大学生,应该认识到:自己首先是一个大学生,然后才是一个少数民族大学生。

7.加强校企合作,使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紧密结合起来

通过校企合作,有助于少数民族学生发展清晰的职业形象,确定兴趣、性格、价值观和能力之间的内在联系,还可以帮助少数民族大学生理清对职业的合理期望。通过对企业的接触,使学生在选择就业单位时更有目的性,深化对专业发展趋势的了解,进一步细化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定位,增强生涯选择的现实性。

8.鼓励大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增强自身专业性以及职业针对性

我们要教育少数民族大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不仅要有数量,更要保证质量。在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的当今社会,大学生的就业压力越来越大,因此,少数民族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不仅可以增强自身的经历,还能进行专业拓展,增强专业性和职业针对性训练,充分地了解和认识社会,从而提高自己的就业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刘红英,汤海斌.大学生职业规划指导的现状与对策建议[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高等教育版),20l0(S2).

[2]杨国峰.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现状与对策[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1(3).

就业规划书范文第5篇

作者简介:李 军(1982-),男,四川广元人,硕士,重庆邮电大学学生就业指导服务中心副主任,主要从事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学生就业指导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摘 要:近年来,我国已有学者逐渐开始关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的思想政治教育。为了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进展有一个全面了解,文章采用内容分析法,依据研究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的成果,特别是综合分析了2001年至2010年发表的有关该论题的相关文献,在此基础上提出我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思想政治教育的走势和趋向。研究分析表明:该命题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理论基础与理论体系研究尚需深入,研究的领域还需要进一步拓展。

关键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思想政治教育;文献综述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268(2012)05-0068-05

当前,高校已日益重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职业生涯规划不仅可以帮助大学生突破障碍,开发潜能,自我实现,更是大学生将个人发展同为国家和人民建功立业结合起来的重要纽带。然而现实生活中,一些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单薄,目标模糊,职业准备不够,职业规划能力差,职业价值取向存在偏差;同时,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的思想政治教育也还存在不少薄弱环节。本文拟在国内高等教育理论界已有研究成果基础之上,综合分析我国现阶段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情况,并提出这一研究的走势和趋向。

一、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现状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的作用,从事学生工作的思想政治教育者及理论工作者们一直重视对这一问题的研究。

(一)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理论成果简介

目前专门研究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思想政治教育的专著尚属空白。不少学者对这一课题作过零星的探索,如学校部等编著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设计》中涉及到就业与职业理想等[1];曲振国等编著的《大学生就业指导与职业生涯规划》中谈到大学生与社会适应等问题,对职业观念、现代职业精神进行了专章论述[2];刘建新、费毓芳主编的《大学生生涯辅导》中也提道:“高校就业指导要与思想教育相结合,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要培养学生创业和敬业精神,引导学生自觉把个人职业生涯规划同国家社会的需求结合起来。”[3]这些论述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具有重要的启示与指导意义。

从已公开的学位论文来看,相关硕士学位论文目前只有3篇,分别是:北京交通大学杨德才副教授指导的赵敏的硕士学位论文《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的思想政治教育》(2007),武汉科技大学张继才教授指导的万杭的硕士学位论文《论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有效结合》(2009),河南大学施昌海教授指导的李士营的硕士论文《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建设研究》(2009)。

期刊论文方面,笔者以“职业生涯规划”与“思想政治教育”为关键词,在CNKI上对2001年1月至2010年10月间全部文献进行精确搜索,共得到相关文献47篇。从时间上看,相关呈逐年上升趋势:2003年之前,相关论文几乎没有,2003-2008年共有十余篇,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在此阶段已逐渐得到重视,但职业生涯规划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尚未引起教育界和学术界足够关注;而在2009、2010年,相关文献突增,超过之前期刊论文数量总和,由此可见,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重视并参与这个课题的研究。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关系的探讨状况

关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两者关系的探讨是一大主题。综合文献来看,主要有两类观点。

1.两者之间相互融合,存在内在契合之处

最具代表性的文章有:李士营在硕士论文《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建设研究》中提出,职业生涯规划与思想政治教育两者之间,“育人目标同向、育人功效同效、育人内容同质”[4]13-14;任凤彩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的价值与实现》中提出,两者之间的内在契合之处表现在“教育对象的针对性和教育内容的互通性”[5]。陈春一、高培军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职业生涯规划的关联性》中认为,两者关联性表现在“教育目标上的一致性、教育内容上的交错性和教育作用上的互补性”[6]。屈善孝在《以职业生涯规划为切入点深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认为,两者在“对象的一致性、过程的实践性、内容的互通性和作用的互补性”四个方面具有契合点[7]。闫礼芝在《以职业生涯规划为载体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认为,两者的关联性表现在“教育目标的一致性、教育内容的一体化和教育导向的社会性”[8]。这些文献实质上都论述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结合的基础。

还有学者论述到了两者之间结合的必要性和意义。如万杭硕士学位论文《论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有效结合》提到,两者之间结合之所以必要,在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有助于更新思想政治教育观念和方式;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有助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的有效实施”[9]8-9。关于两者结合的意义,万杭认为,“有助于大学生共性与个性的协调发展;有助于社会人才资源的合理配置”[9]11-12。任凤彩认为,两者结合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贯彻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的需要,是彰显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时代性的需要,是实现大学生职业理想和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5]。屈善孝认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结合,“对深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理念、内容、目标、实效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7]。

关于两者结合的原则,万杭认为,要“遵循以人为本、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坚持教育的系统化和个性化三个原则”[9]19-20;关于两者结合的对策或途径,万杭提出,要“更新教育主体观念,调动教育客体积极性,更新教育介体,挖掘社会资源,扩展教育环体”[9]20-25。任凤彩提出,“以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为依托,发挥好理想、信念教育的统领作用,开展多种形式社会实践活动,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师资队伍建设”[5]。

2.两者之间互为载体,相辅相成,互相促进

具有代表性的文章有:万杭《论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有效结合》提出,“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在内容上是相互交叉、相互渗透和相互补充的。两者都是研究如何帮助大学生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和服务于社会的全面发展,因此在实践中可以互为载体”[9]15。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对于职业生涯规划有促进作用。如赵敏的硕士学位论文《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对于改变大学生的就业观念,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增强大学生对社会的责任感、事业心和奉献精神,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具有重要作用”[10]13。陈春一、高培军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可以“使得学生较好认识自我、较好导向正确的目标、较好开发潜力、较好改善师生关系”[6]。闫礼芝在《以职业生涯规划为载体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提到,在对学生进行职业发展教育的同时,开展思想教育、诚信教育、行为规范教育等相关的思想政治教育,“可以使思想教育的导向作用、协调作用、激励作用得到更加充分的发挥”[8]。另一方面,职业生涯规划对于思想政治教育有促进作用。黄炳辉在《学生职业生涯设计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关系》中认为,“职业生涯设计使高校思想教育的目标明晰化,要求高校思想教育的内容具体化,需要高校思想教育的方法多元化”[11]。无独有偶,张志萍等在《职业生涯规划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一文中也主要“从教育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改进方式等方面阐述职业生涯规划,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12]。

综上所述,通过对两者关系的研究,当前学术界已经把职业生涯规划纳入到思想政治教育的视野,凸显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和地位,这已经超越了过去单纯把职业生涯规划作为技术性的工具范畴;同时,也进一步丰富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途径和手段,使得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更富有实效,更具有时代性,更能被广大青年学生接受。

(三)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思想政治教育现状的探讨状况

从既有的文献中看,不少学者也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有所研究和论述。如赵敏在《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提道:“大学生自身在选择职业、规划人生的过程中,存在价值取向偏颇、自我认识不清、生涯目标模糊、职业素质欠佳的问题”[10]13。李士营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建设研究》中提到,大学生自身在选择职业、规划人生的过程中存在问题主要有:职业生涯规划理念淡薄、目标模糊;职业准备不充分,实践能力缺乏;高校缺乏完整的职业生涯辅导工作体系;缺乏专业和针对性的测评工具;缺乏专业化、职业化、长期稳定的工作队伍[4]20-22。屈善孝在《以职业生涯规划为切入点深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提到,大学生主体意识增强,需求日趋多样,价值观念更加多样化,更加关注自身的成长、成才和未来发展;同时,大学生也普遍存在职业生涯规划意识不够,职业能力不强,目标定位模糊等问题[7]。任凤彩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的价值与实现》中提到,大学生群体不同程度地出现了团队合作意识不强、艰苦奋斗意志淡薄、敬业奉献精神缺乏、诚信缺乏以及社会责任感淡薄等不良现象,这种现象表明,目前我国部分大学生的职业能力与社会发展需求之间存在一定差距,职业精神、职业理念亟待完善和提高[5]。田必琴在《浅议职业生涯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中提道:“我国传统高等教育体系及其思想政治教育中缺乏职业生涯规划和辅导的内容,思想政治教育长期在理想的云端漂浮,教育效果备受质疑。”[13]

对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思想政治教育现状的实证研究,主要文献有三篇:闫礼芝在《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思想政治素养现状调查与分析》和《生涯规划与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现状研究》中,通过实证调查、SPSS统计分析与研究,在一定范围内,对部分学生自入校即开始实施生涯教育、生涯规划制定、指导督促实施的过程进行跟踪,并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以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进行正确引导。吴惠、王雷华在《新社会阶层思想行为影响大学生职业选择的实证探析》中,也经过数据分析,论述了“新社会阶层的思想行为影响大学生职业选择的整体认识、职业规划、职业选择期望和职业选择地域”[14]。

从上面论述所见,历经十年萌芽和发展,现代意义上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工作已经有一定进展,学者们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现状也进行了一些有益探索。但当前针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研究既缺乏专门论述,也缺乏个案研究,实证研究也较少;同时,因为研究者对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以及大学生就业等情况不甚了解,对大学生的认识还不够深刻,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现状的研究也需要进一步深入。

(四)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思想政治教育现状的对策探讨状况

当前,理论界对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思想政治教育现状所提出的对策思考也有一些研究。较有代表性的观点主要有:赵敏学位论文《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提到的系统对策主要包括:“一是认为应该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从毕业阶段前移,贯穿于整个大学阶段,针对新生阶段、专业学习阶段和毕业阶段的不同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思想政治教育;二是拓宽职业生涯规划的工作体系,解决职业生涯规划中的深度思想问题,努力构建新的更为科学、合理、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主要包括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体系、教学体系和服务体系;三是系统整合,动员全校教职员工结合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参与到思想政治教育中来。”[10]iii宁曼荣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思想政治功能及其运用初探》中认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要积极发挥职业生涯规划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加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工作,解决学生实际问题,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不断发展,一是认识层面上加大宣传形成共识,二是制度层面上要建立有效的教育机制,三是方法层面要加强师生之间、家校之间的沟通与合作,四是实践层面要参加有益的职业训练。”[15]吴惠、王雷华认为,要正确引导新社会阶层思想行为对大学生职业选择的影响,要做到:“深化对新社会阶层思想行为的认识;关注易受新社会阶层思想行为影响的学生群体;重视媒体对新社会阶层思想行为的宣传作用;发挥新社会阶层校友的示范作用。”[14]

也有学者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全程化、全员化角度提出加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如李士营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建设研究》中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总目标及实施方案进行了阐释;将大学生四年划分为新生阶段、专业学习阶段、毕业阶段,详细论述了每个阶段职业生涯规划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实施方案。对于全员化研究,李士营提出:“要加强学校党委、行政部门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思想政治教育的领导;要建立新型的职业生涯服务机构;要充分挖掘专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渗透作用;要强化辅导员在职业生涯规划中的指导者和引路人作用。”[4]39-45

以上关于加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思想政治教育对策的研究,不少学者都能各抒己见,既有宏观上的总体研究,也有微观视角的具体展开,较好地丰富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与实践。但这些研究仍然不够,在对策探讨的创新及深入方面,势头不足,还不能适应当前大学生的多元需求;同时,不少学者提出的对策较为宏观笼统,实际可操作的研究相对缺乏。

二、当前研究存在的不足

学术界针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所展开的这些研究有很多值得肯定的地方,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的研究领域有了进一步拓展,也深化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理论研究及规律把握。但从总体上看,目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仍然较为薄弱。

(一)基础理论研究薄弱

目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仍处于初期探索阶段,所出理论成果参差不齐,有些基本问题还需进一步理清。对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和外延、实施主体、教育策略、教育环境、教育内容、教学手段以及教育效果等方面的研究还较为缺乏,不够系统。如“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应有别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其独立性,但其内涵和外延至今尚无明确界定,导致“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等概念的混用,对它们各自的特点、功能论述等也较为笼统。

(二)研究视野较为狭窄

当前,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论述,主要是从教育学角度出发,围绕教育要素而展开,存在视角单一、人云亦云等问题。实际上,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还需要借鉴人才学、伦理学等学科理论来充实。比如,用人单位需要什么样素质的大学毕业生,高校应该怎样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等问题,有待进一步深入。

(三)研究方法比较单一

目前,研究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还是运用文献分析法,更多地停留在一般的描述性、定性的分析研究,定量的实证研究较少。从检索文献来看,仅有闫礼芝的《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思想政治素养现状调查与分析》、《生涯规划与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现状研究》以及吴惠、王雷华的《新社会阶层思想行为影响大学生职业选择的实证探析》等三篇期刊论文运用了问卷调查研究的方法。

三、研究展望

通过以上分析,关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任重而道远。

(一)理论基础与理论体系研究尚需深入

关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两方面的研究成果,已较为丰富。但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领域中,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果还十分有限。我们应该把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放在人才资源开发理论体系中去思考,开发个体潜能,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为社会主义社会建设提供智力支持和精神支撑。基于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基础的系统研究,学术界应进一步加强在历史考察、过程及规律探讨、环境优化、队伍建设等方面的研究。

(二)拓宽该论题的研究领域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仍然存在大量未经触及和深入的领域,有待进一步挖掘和探索。例如,可以针对不同学生群体(如医学类、师范类、公安类)加强职业生涯规划中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也可以针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载体等进行系统研究。

参考文献:

[1]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学校部.大学生职业生涯设计[M].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2004:114.

[2] 曲振国,杨文婷,陈子文,等.大学生就业指导与职业生涯规划[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174-191.

[3] 刘建新,费毓芳.大学生生涯辅导[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215.

[4] 李士营.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建设研究[D].开封:河南大学,2009.

[5] 任凤彩.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的价值与实现[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12):68-70.

[6] 陈春一,高培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职业生涯规划的关联性[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8):77-78.

[7] 屈善孝.以职业生涯规划为切入点深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7):97-99.

[8] 闫礼芝.以职业生涯规划为载体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8(10):62-63.

[9] 万杭.论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有效结合[D].武汉:武汉科技大学,2009.

[10] 赵敏.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的思想政治教育[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2007.

[11] 黄炳辉.学生职业生涯设计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J].教育评论,2005(2):33-36.

[12] 张志萍,吕建秋,刘智强.职业生涯规划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J].中国成人教育,2010(8):54-55.

[13] 田必琴.浅议职业生涯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8(13):2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