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现代文学馆

现代文学馆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现代文学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现代文学馆

现代文学馆范文第1篇

一年前,台湾著名作家柏杨先生捐赠文献、文物回归大陆,受到了海峡两岸的高度关注。当时,中国现代文学馆派出周明先生赶赴台湾,在柏杨先生寓所,举行了简朴的捐赠仪式。捐赠藏品运回入藏后,我们就在这里――中国现代文学馆举行了新闻会。在那次会上,我曾经说过:“这些宝贵的资料虽然为中国现代文学馆所珍藏,但它将为海峡两岸、港澳特别行政区以及一切海外学人所共享。”同时,在友人宝贵的建议下,我还宣布成立“中国现代文学馆柏杨研究中心”筹备组,开始进行“柏杨研究中心”的筹建工作。我们高兴地看到,经过了大家的共同努力,今天,中国现代文学馆柏杨研究中心终于正式宣布成立了!我谨代表中国作家协会和中国现代文学馆,向柏杨研究中心的成立表示热烈的祝贺!为了这一盛事,受柏杨先生的委托,香华大姐专程从台北赶来。柏杨先生的女儿和公子也专程前来,还有柏杨香华夫妇的几位老朋友以及大陆的柏杨研究家、新闻界的朋友们也光临我馆,可谓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我要向大家表示热烈的欢迎和崇高的敬意!今天同时举行的,还有人民文学出版社的“典藏柏杨”系列作品出版座谈会,因此,我们还要向这一套系列作品的出版,表示热烈的祝贺!

作为著名杂文家、小说家和史学家的柏杨先生,是大陆、台港澳乃至海外读者最为熟知的中国当代作家之一。先生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写杂文,文笔犀利,时有新见,振聋发聩,世人瞩目。先生的许多文字都以猛烈抨击社会痼疾和社会黑暗面为主题,《丑陋的中国人》《酱缸,千年难醒的噩梦》等代表作,以独到的思考和深刻的剖析,警醒着一代读者。先生的历史学著作如《柏杨版资治通鉴》同样生气勃勃,充满了新知和创见。先生在狱中完成的《中国历代年表》《中国帝王皇后亲王公主世系录》和《中国人史纲》,也是具有开拓意义的著述。柏杨的小说,同样不可忽视。正如我斗胆为《柏杨小说精选集》写下的序言中所说,它关注人性的复杂、关注人权的维护、关注心灵的尊严与救赎。这一关注,以“形而上”为其旨归,题旨所呈现的哲理化特色和深入浅出、风趣好读成为了柏杨小说的个性风貌。我以为,随着电脑的普及和网络的发达,写作已经成为不算新鲜的事情,当一个作家,也已经不是高不可攀的事情。但在灿若星河的作家群体中,寻找个性凸显、魅力独特的作家仍然殊非易事,而要找到柏杨先生这样人格峻洁、信念坚定、学养丰厚、既有果敢的道义担当又有高妙的艺术表达的作家,就实在是寥若晨星了。我以为,柏杨的出现是难得的。一个这样作家的出现,是当代中国文学的幸运,是值得我们欣喜、敬重、珍爱的。……说到这里,我想和远在台湾的柏扬先生开一个玩笑,那就是在我斗胆写下的那篇序言中,我找过一个借口逃避了对先生小说艺术特色的讴歌。我说,虽是晚辈,对作为小说家的柏杨,自认为心灵是相通的。一本正经地谈论先生小说的艺术结构、叙事风格,对于晚生我来说,实在是很别扭的一件事。对于先生来说呢?也未必不别扭。因为我想起早在十几年前,看过先生的《古国怪遇记》前言――“夫柏杨先生,生有异禀,少有雄心,气壮山河,伟大卓然,年高德劭兼天纵英明,十八般文艺,件件精通。不但杂文天下第一,地上无双;小说也同样的天下第一,地上无双。……谁要说我不是旷世奇才,谁可得小心,万一黑巷子里有人飞砖,把贵阁下尊头上打一个大包,可别往我身上赖……”我评论说,以此等游戏心态来作小说者,已臻化境。嬉笑怒骂,妙趣天成。我若还人模狗样地 “柏杨小说之结构语言”云云,岂不是在圣人面前卖《百家姓》?……现在,说到对柏杨先生的评价,我同样是惶恐的,崇敬和赞誉过多,怕他说我“丑陋”;说他不好,又怕“黑巷子里有人飞砖”。真让我左右为难也。因此,有再多由衷的敬重,我也只能打住。在此,我愿借此机会表达对先生的良好祝愿――祝先生健康、长寿――骂“丑陋”也好,到“黑巷子里飞砖”也好――我们都祝愿您一如既往的“年高德劭兼天纵英明,十八般文艺,件件精通。”一会儿,香华大姐还要展示柏杨先生特别让她带来的感人礼物,为了“著作权”的原因,我不敢擅自抢先宣布,但我想先对先生表示衷心的感谢!

中国现代文学馆柏杨研究中心的成立,是我馆发展历史上的一件大事。因为受了柏杨先生的感染,我已经不愿意用太正式的语言表述自己的意思。那么我就不妨把“戏说”进行到底。柏扬研究中心的主要任务就是“打家劫舍”――这比您“黑巷子扔砖”更厉害。早在几年前,柏杨先生就已经向中国现代文学馆捐赠过一批珍藏书籍,同时建立了柏杨文库。一年前我们又闻讯派周明到台湾,把一大批珍贵的资料和文物“抢”了回来。现在我们进而成立这个研究中心,因为我们还在觊觎先生的“财富”――不过请柏杨先生不要紧张,我们窥测的,是先生宝贵的精神财富。我相信,通过海峡两岸、研究中心内外学者们的共同努力,柏杨先生一生丰厚的精神成果,一定会为我们所分享。最后一个玩笑:请香华转告柏杨先生,精神财富的创造成果,您是不能独霸的。

潘凯雄致辞

今天我们在这里隆重举行“中国现代文学馆柏杨研究中心成立暨人民文学出版社‘典藏柏杨’系列作品出版座谈会”,首先请允许我代表人民文学出版社对各位的光临、参与和支持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对中国现代文学馆柏杨研究中心的成立表示祝贺。

柏杨先生是大家早已熟悉的著名作家,同时又集思想家、社会评论家、翻译家和历史学者于一身,柏杨先生创作成果颇丰,可谓著作等身,计有170多部小说、杂文、报告文学和历史作品先后面世,在国内外享有盛誉。人民文学出版社致力于传承人类优秀文化成果,为读者提供一流的文学精品。有鉴于此,人民文学出版社竭诚组织出版了这套“典藏柏杨”系列丛书。

从上世纪80年代起,柏杨先生的作品陆续被引进大陆,并引起广泛反响。考虑到柏杨先生的创作卷帙浩繁,为方便读者快捷而系统地了解柏杨的思想和创作成就,我们特选取柏杨有代表性的作品,编辑成“典藏柏杨”丛书。丛书共分三大系列:“典藏柏杨・历史”、“典藏柏杨・小说”和“典藏柏杨・杂文”,收录柏杨先生各类作品中较有代表性的著作,也大致描摹出柏杨先生“十年小说、十年杂文、十年历史”的创作生涯。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典藏柏杨・小说”收录了柏杨创作生涯中仅有的两部长篇小说《旷野》《莎罗冷》和几乎所有的中短篇小说,这还是大陆第一次全面系统地引进介绍柏杨的小说。《旷野》《莎罗冷》两个长篇以台湾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青年人的爱情悲剧为主题,探讨的是爱情与人性、人生问题。而在《凶手》《秘密》两个短篇小说集中,作品的主人公全部都是挣扎在社会底层的普通人。从他们的人生悲剧中,大陆读者可以了解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台湾社会真实状况。

柏杨先生虽以杂文与史学作品最为知名,但创作却始于小说,小说是柏杨创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研究柏杨思想轨迹的重要资料。

另外值得关注的还有杂文系列里的《新城对》,这是一本访谈录,是柏杨先生与众多记者的对话。话题从柏杨个人的生命史到中华民族的文化史,从两岸关系到两性关系,从历史纠葛到现实冲突,可以让读者如临其境地直接感受柏杨先生的心声。

在“典藏柏杨”丛书编辑过程中,我们还特别邀请了著名漫画家方成先生为“典藏柏杨・杂文”系列绘制了漫画插图,柏杨现年88岁,方成89岁,两位年近九旬的长者携手,珠联璧合,实为两岸文化交流的一大盛事。

我们相信,此次“典藏柏杨”系列作品的出版,一定能浓缩地体现柏杨的思想和创作成就,给广大读者以精神的愉悦和心灵的震撼,提升其对社会、对历史、对文化、对人生的认识和理解。

周明致辞

柏杨研究中心在中国现代文学馆的建立,必将对海峡两岸及世界华文文学界走进柏杨、研究柏杨、鉴赏柏杨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其意义重大而深远。

就在两天前张香华女士即将动身赴大陆前夕,征询柏杨先生对此行出陆的研究中心成立有什么话要说时,先生即刻落笔艰难地写下“重回大陆真好!”这样一句语重心长的话。

这是先生的肺腑之言,真实的心境。这使我想起去年冬季,我和我馆刘屏、王红同志受中国作协副主席、中国现代文学馆馆长陈建功和常务副馆长李荣胜的委托,为柏杨先生在夫人张香华和女儿崔渝生、儿子郭本城及其他儿女们的倾心鼎力支持下,慨然捐赠中国现代文学馆的56箱近万件的珍贵资料,其中包括他全部著作的各种版本、创作参考用书,各类杂志,以及部分著作的手稿、狱中手稿、书信、与读者和作家的通信、照片、影音资料、使用过的物品实物等这些数十年创作生涯的心血和结晶,前往台北举行捐赠仪式时,先生坐在轮椅上,面对媒体用洪亮的声音说:“台港人与大陆人同宗同祖,都使用的是华文,都是中国人……”以及我们几天后离开台湾时,我去向他告辞,他又说:“这件事(指向中国现代文学馆捐赠一事)我是不动摇的。”还握着我的手动情地说:“等我病好了,我还想回大陆呢!”

现在他又说:“重回大陆真好!”

我想这个“重回”,当然会是两层意思:一是他本人能够回来;二是他的等身著作回到了大陆。所以他不无欣慰地说:“重回大陆真好!”

现代文学馆范文第2篇

宗璞原名冯锺璞,作为著名哲学家冯友兰之女,她承继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渊源;而毕业于清华大学外文系且日后供职于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又得外国文化长期耳濡目染,这使得她的作品蕴含着东方传统哲学文化和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相结合的精神内涵,具有独特的艺术气质和高雅格调。1947年,宗璞发表了短篇小说处女作《A.K.C》,以后写成了小说《红豆》《鲁鲁》《三生石》、童话《寻月记》《花的话》《总鳍鱼的故事》、散文《西湖漫笔》《奔落的雪原》《花朝节的纪念》《三松堂断忆》以及4卷本长篇小说《野葫芦引》之一《南渡记》和之二《东藏记》等优秀作品,并有不少译作及外国文学方面的研究论文,曾获第六届茅盾文学奖。她的不少作品都是在同疾病斗争的情况下写成的。尤其是晚年患眼疾,无法阅读和用笔写作,那些线索纷繁、人物众多的作品均由口述而成。为对其创作历程进行回顾,探讨其创作成就,人民文学出版社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主办、中国现代文学馆协办的“冯锺璞先生八十寿辰、宗璞文学创作六十年座谈会”11月2日在北京中国现代文学馆举行。中国作协副主席、中国现代文学馆馆长陈建功主持了座谈会。

中国作协主席铁凝对宗璞的创作成就给予了充分肯定。铁凝说,读宗璞的小说和散文,总是联想到这样的词句:典雅、雍容、淡泊、真诚、严谨、坚忍、清白以及天性淳厚。在她的文字里有一种姿态,就是带着些许暖意的矜持、东西方文化贯通的学养、永远的“大家闺秀”。她60年的文学生涯或许总想葆有内心静谧的山水,但是当风暴的世界紧摇她的房门的时候,却绝不畏惧和哀伤。她不躲避现实,而是迎面而上,沉郁地对感情进行有力的控制,从而为读者创造了一种厚道的、向善的、宽容的大美世界。正是有了宗璞这样的前辈,我们的文坛总是会散发出寂静而悠久的芬芳。这是我们文学财富的一部分,也是我们文化财富的一部分。这种芬芳让我们这些文学晚辈情感愉悦、内心平安,也使我们想想如何珍爱文学、亲近生活、叩问良知、诚实写作。

人民文学出版社副社长刘会军、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所长陈众议代表主办单位在座谈会上致辞。高洪波、张抗抗、郝斌、胡显章、周海宏、严家炎、何西来、何镇邦、李荣胜、褚律元、陈战国、周大新、徐小斌、陈平原、李建军、徐城北、涂光群等文学界及相关方面人士在座谈中研讨了宗璞的文学成就,并称赞宗璞为人之宽厚、学养之丰厚和处事之从容。大家谈到,作为一位有独特风格的作家,宗璞60年来锲而不舍,体现出坚定、坚持、坚韧的品格,用她的文人化写作方式为中国当代文学的长廊增光添彩,作出了重要贡献。国运、家事、人情、世理,都在她的心头和笔端,使其作品史中有诗、诗中有史。宗璞的作品有两个非常重要的支点:一是诚,二是雅,诚其内,雅其外,体现出中国文化的气韵风格,提升了作品真、善、美的境界。大家还对几十年来宗璞克服疾病困扰,经历人生坎坷,坚强乐观地生活与写作,竭尽全力,痴心奉献的精神表示由衷的敬佩,希望宗璞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继续完成《野葫芦引》的后两部《西征记》《北归记》。

现代文学馆范文第3篇

2007年年底,获知茅盾先生的六大箱档案、丰子恺先生的部分档案捐赠给浙江省桐乡市档案馆时,笔者将信将疑。一位是中国文学巨匠,一位堪称中国漫画鼻祖,如此重量级人物的档案,怎么会以一个县级市档案馆为永久归宿地。于是利用赴沪开会机会,笔者专程绕道桐乡,准备探个究竟。

果然让人惊讶,《茅盾日记》原件、《茅盾访苏日记》原件、《回忆录》手稿、《人民是不朽的》翻译手稿、茅盾文艺评论笔记及读书笔记等手迹全部入馆。此外还有茅盾生前的谈话录音、照片、图书等。丰子恺先生翻译的《内山完造传》手稿、《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译稿手稿、先生为女儿制作的结婚证书以及婚礼来宾签名册、先生在世时日常支出账单、参加先生追悼会的来宾签到簿等也都整齐有序地排列在档案柜里。档案馆同志介绍,此次捐赠的档案已经整理出目录,茅盾生前档案共计1054件,其中手稿610件,计14287页,谈话录音18盒;丰子恺档案有88件。

这样的征集力度,不下一番特殊工夫显然难以成就,于是笔者与档案馆潘亚萍局长相约,如果她有机会赴京,一定要和她一起去拜访这些老人,作一次征集过程的全程记录。

“档案捐到家乡档案馆,他们会不断弄出新花样”

2008年早春三月,突然接到潘局长电话,他们已经到京,准备第二天拜访茅盾档案捐赠者、茅盾先生的独子韦韬先生,于是我们相约一路同行。

看得出,潘局长与韦韬先生关系熟稔。一篮水果、一盒点心,像晚辈探望自家老人一样温暖。潘局长告诉韦老,入馆档案已经整理出了16个专题,目前正在进行全文扫描,随时可以整理出版。此次来,是想请韦老帮忙协调,对已经捐赠给上海图书馆和现代文学馆等单位的档案进行复制,并将那些保存在茅公亲朋好友和研究者手中的档案也复制进馆,把“飞”在外面的档案都集中到桐乡,让桐乡市档案馆真正成为研究茅盾先生的资料中心,档案馆也可以整理出版完整的《茅盾珍档手迹》系列成果。

曾听说现代文学馆和上海图书馆一直不懈地联系茅盾档案捐赠事宜,这些都是国家级大馆,威望高、馆库条件好,但为什么这些档案却最终“花落”家乡?韦老的讲述解开了笔者心中的疑团。

“其实茅公档案捐赠给现代文学馆和上海图书馆都是应该的,文学馆是全国作家的档案库,而上海是茅公进行文学创作的主要活动地。我也正准备把档案分为两份,交予两家保存。后来,家乡档案馆找到我,让我改变了主意。我是这样考虑,全国作家的档案都集中在文学馆,但针对每一个具体作家而言,文学馆可能不会有过多精力深度挖掘。在文学馆,茅公的档案是‘之一’,而在家乡档案馆,这些档案却是‘唯一’。家乡热爱茅盾、研究茅盾的氛围很浓,连小学生都对茅公有很好的理解。茅公祖居这里,骨灰也安葬于此,在这样的社会风气下,桐乡无疑是研究茅公、关心茅公、保存茅公档案和文物的最好地方。再说,桐乡市档案馆也很不简单,他们的执著感动了我。这些东西交给档案馆,有很好的保存条件,还能整理出版。捐赠时间不长,‘茅盾珍档手迹’《留苏日记》就已经出版发行。家乡档案馆会不断弄出新花样,让档案发挥更好的作用。我相信,档案回家也是父亲最想看到的结果。我终于可以为自己26年整理父亲档案资料的工作画上圆满的句号了。”

韦老对档案工作也颇有见地,他说:“国家对档案工作很重视,但市县级的档案宣传工作还不够,桐乡市档案馆征集家乡名人档案,这个方向是对的。每个地方都有各自值得保存的人物和事件的档案,如果各地都积极开展征集工作,全面开花,中央不足,地方补充,就可以形成档案保管的层次,这样我们国家的档案就全面了。”

六大箱档案进馆后,桐乡市档案馆马上进行了整理。尽管韦老很细心,已经对一些档案进行了分类,但深入细化的整理还有大量工作要做,需要更加谨慎小心。一周后,档案馆就把完整的目录交给了韦老,他非常满意,对这些档案的归属也可以放心了。潘局长告诉笔者,今后,《茅盾珍档手迹》系列丛书将会陆续出版,而且馆里也正在培养自己的茅盾研究专家,有那么丰富的一手资料,档案馆自身小开展研究就太可惜了。我们辛辛苦苦搜集档案,不是为了让档案在库房里睡大觉的,一定要开发利用起来,发挥档案的社会功效。

“征集工作是需要方法的,要培养感情,不能急,要慢慢来”

显然,开展名人档案征集工作的第一步是要与他们接上联系。

潘局长说:“我很幸运,家乡人杰地灵,走出了许多全国级甚至世界级人物,茅公和丰子恺先生之外,还有摄影家徐肖冰、篆刻书法收藏家钱君句,出版家陆费逵、著名越剧演员茅威涛、名模陈娟红等,他们是桐乡的一笔财富。桐乡是茅盾文学奖的永久颁奖地,我原来在文化局工作时,就利用这些机会与名人的后辈或本人有过一些接触,当时就想,如果把记录他们工作和生活情况的文物、档案收集起来.该是多么珍贵啊。2004年我调到档案局工作,正好有了实现自己想法的机会,于是就筹备了一个‘情系家乡档案征集展’。我们首先向所了解到的数百位散住在全国各地的桐乡籍知名人士及后人发函,向他们说明了家乡档案馆征集名人档案的意向和范围,希望他们支持家乡文化事业的发展。时隔不久,竟然收到128封回函,而且大多数人表示,愿意积极配合我们的工作。这样的效果鼓舞了我们,在此基础上,我们又进一步与他们进行深入沟通。”

潘局长接着说,“征集工作是很需要方法的,要培养感情,不能急,要慢慢来。比如征集丰子恺先生的档案,当时先生的女儿丰一吟正在上海家中利用这些档案撰写父亲传记,我们登门拜访时看到,她为了撰写这部书,收集了很多资料,自己还专门做检索卡片,这些基础工作当然会占据不少时间,她最迫切的希望就是有人帮她整理。见到这种情况,我们并没有开门见山地提出征集档案的事,只是提议,派馆里一位年轻同志到忙,而且吃住自行解决。丰女士考虑再三,还是嫌麻烦没有同意。不过她很愿意将手中暂时用不着的材料,让档案馆拿回去整理。就这样,我们把一份《侍父日记》带回了桐乡。这是丰子恺先生去世前在上海龙山医院治疗时子女照顾父亲的日记,每天的用药、饮食,说什么话,都很详细,但字迹有些潦草。日记拿回档案馆,我们立即派专人进行整理、打印,并很快装订成非常规矩的线装本送到上海。丰一吟很感动,档案馆的认真和效率让她始料未及。不过通过这件事,老人对档案馆的确多了一份了解和信任。她对我说,你们给我点时间,我找找看。这之后,我们每次登门拜访都颇有收获。老人平常整理中发现合适的档案材料,也会发短信告诉我。她还专门带外甥来档案馆,说要认认路,以后有东西可以及时拿过来。”

现代文学馆范文第4篇

一是校刊《明道文艺》。它是台湾岛内第四个创刊的文学杂志,每月出版一期,至今已坚持有36年之久,三毛、张晓风等几十位台湾著名作家曾在此发表过不少的文学作品,此外绝大部分刊登的是本校师生的作品。刊物之精美,内容之生动,图片之丰富,令我们叹为观止。《明道文艺》每年都举行一次写作大赛,培养了不少写作人才。据统计,45岁以下的台湾当代作家几乎全在这里获过奖。因此,它拥有作家“摇篮”美称。主编方秋婷女士热情邀请我们去编辑部参观,其机构规模不亚于我所了解的国内杂志社。

二是“现代文学馆”。在一所中学里拥有一座“现代文学馆”,这本来就是稀奇事,何况其馆名还是先生题的。里面光是作家手稿一项,其收藏之丰富,就足以让来者啧啧称奇,因为它居然能达到你想看哪位台湾作家的手稿在这里就能看到的程度。这里藏书极为丰富,而且借阅实现一体化服务。其环境布置之优雅,读书气氛之浓厚,堪称岛内第一。

三是国学教室。它可谓一间语文专用教室,或是一间刻意设计的书院讲堂,古香古色,凝重庄严。据说当年是在作家张晓风的启发下而修建的,总造价约台币一千多万。走出国学讲堂,面对眼前的小桥、流水、红花、绿树和回廊,你自然会心旷神怡,感受古人悠悠的情怀;面对着黑瓦下的白墙上的四个大字“斯文在兹”,你就可以尽情享受传统文化的熏陶,心中便会激起一种至高无上的神圣感。

明道中学如此注重国语国文,从中我们可以窥见台湾语文教学之一斑。与大陆学校相比,其主要有三大区别:

首先是语文课程标准和教材编写的差异。台湾现行《国文课程标准》规定,小学每周授课9-10节,中学每周教学4-5节,其教学内容包括范文教学、作文教学、书法教学、语言训练和课外阅读指导等五个范畴。

台湾语文教材尤其注重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和传统文化的弘扬,因而古诗文比重极大,以前高三古文约占75%,高一、高二约占55%,现在差不多降低到50%。

一般而言,台湾的语文教材相当重视对学生伦理道德的培养,所选篇目多为纯正优美的文学作品,分为精读范文和略读范文两类,篇数与大陆相比则是少的多,而且从目录上看也显得十分的“单调”,基本上没有所谓的“政论文”、科技说明文以及外国的诗文等。

但值得一提的是,台湾语文教科书印刷精美,图片丰富,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其次是语文课堂教学的差异。因为课文篇数少,教师就用不着赶进度,语文教师不仅教给学生文本的知识,更教给学生许多的语文知识,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所以这样的课堂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实战精神和实际运用的能力。

据明道中学语文老师介绍,他们每周就精讲一二篇课文,从“了解内容,了解大意,要点及作法,了解主旨,教材结构”等方面出发,注重培养学生的整体感知课文能力。因为课本范文少,课堂上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互动的时间多,这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或是表达能力都是极有帮助的。

相对说来,大陆的语文教材篇数与文本长度上,都比台湾要多要长,因此语文课堂容量很大,学生学得很累,老师教得也不轻松。语文教师似乎没有自主处理文本的自由,语文课堂教学似乎只能以文本为重,以教学为主,灌输给学生的只是应该且必须掌握的语文知识,更多地关注读写训练,因此课堂容易沉闷。

此外台湾语文课堂十分注重传统文化与思想的渗透,体现文以载道的理念。它可以完全抛开传统语文课文的课堂教学模式,甚至于把李密的《陈情表》当作一堂纯粹的忠孝教育课来教。

台湾的语文课堂教学不贪多、不求全,课堂注重形式,讲求实用,通过开展活动,调动学生积极性,课堂容易活跃,这一点值得我们借鉴。但是,从某种意义上说,却也丢失了语文的基础。到底哪种教学方式更有效,有待进一步的研究与探讨。

再次是考试的区别。台湾的语文试题十分重视对语文基础知识的检测,对用词、修辞的考查远远多于对文本理解的考查,试题大多以选择题为主,这是有目共睹的事实。

现代文学馆范文第5篇

一、衰退引发的异化

我们之所以能够对T.S.艾略特的作品《荒原》百看不厌,最主要的原因之一便是由于这一作品向我们表达了维系人类社会千百年来不断发展的和道德行为规范的思想,也使我们发现了它们在人类发展历程中的重要性。前面已介绍的格林童话中的《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的故事便是为了弘扬“善”而专门设计出来的,因此它是具有明确的目的性的;相比之下,巴塞尔姆的《白雪公主后传》则诞生在后现代文化的语境下,同时,这也是相对衰败的一个时期,在这样一种社会背景下,再也无法激起读者继续坚持以“善”为理念的社会道德价值观。不仅如此,还对这一价值观给予了异化。以下文为例:当亨利在冲洗完大楼,提着装有西装的袋子走回家后,他不但没有感觉到累,相反,在他的身上却有某种东西一直在骚动,那便是他腹股沟的突起。这一点从他开始冲洗大楼的时候就出现了。尽管当时他在提着桶,拿着绳子,但是腹股沟的突起依然十分的明显。为了能够安抚这一突起,便很有必要向她去求爱,并想方设法得到她,而现在要做的便是穿上这套西装,将指甲一个个修剪好,然后再喝一点能杀死口腔中成千上万的细菌的东西,并说一些她喜欢听的话,最后还要付给她一千美元。上述片段主要是针对亨利思想行为变化的介绍。作为“陪伴”白雪公主的七个男性中的一员,亨利的性格特点与格林的《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中的小矮人的性格特点相比较,具有非常鲜明的特点。格林童话中七个小矮人处处彰显着勇敢、善良、积极向上的性格特点,而这里的小矮人俨然已经成为了一个无赖和好色之徒。这也再次印证了在衰退的氛围下人们的生活正在发生着变化。不可否认,后现代社会在给我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方便、快捷的同时,也在不断引导着我们堕入精神和道德衰退的泥潭。事实上,《白雪公主后传》中的七个小矮人,也是巴塞尔姆根据现实生活中的人物的性格特点改编而成的。这一原型则是来自莱斯大学的七个男生。他们是一群对社会现实极度不满,但是除了发发牢骚、说些怪话以外没有任何作为的人,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他们与社会的格格不入,但是他们也正是在丧失了之后,社会价值观被扭曲的迷途羔羊。

二,艺术生产引起的异化

“文化在后现代主义社会最突出的特点便是日趋大众化,这也就在一定程度上模糊了高雅文化和通俗文化、纯文化与通俗文学之间的界限。”这也就意味着童话的发展正在逐渐大众化和通俗化。造成这一现状的原因,与社会所盛行的艺术生产论有着密切的关系。在艺术界中的有些专家和学者认为,从某种角度上讲,艺术的创作等同于物质的生产,在创作过程中也有着一些共性,那就是他们都是由生产者、消费者、生产资料等诸多要素组成的。其中尤以瓦尔特•本雅明为代表。对于他而言,艺术创作也是一种生产,而消费则主要是指对艺术的欣赏。他的这种文艺观念无疑给过去传统的艺术创作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对于创作者而言,他们已经由一个上层精神世界的创造者演变成为车间的个体老板,其目的不再是提高人们的审美情趣,而是最大限度地获取剩余价值。对此,他们在创作过程中也不再恪守过去写作中所使用的文本模式和写作技巧,而是在不断用新的摄影、电影技术手段来显示后现代主义的艺术特点,以此来强调形式上的不同。而就巴塞尔姆的《白雪公主后传》而言,这部作品中就明显打上了艺术生产的烙印。在白雪公主的心里,她的期待是什么呢?那就是总有一天我心目中的王子会出现。从这句话中我们可以发现,至少在这个人没有来到她的面前之前,她的生活是不完整的。换句话说,白雪公主是处在一个“无人相伴”的状态下的,尽管在她的身边有七个男人在默默陪着她。因此,在这一特定条件下,“无人相伴”的感觉远远比“有人相伴”更加真实与强烈。再看白雪公主生活中神秘力量的介入,事实上,白雪公主也知道它是一根会发声的骨头,而且这根骨头还给她讲述了诸如一头熊变成了国王的儿子,一条溪流底下藏着无数的财宝,水晶匣里有一顶小帽,戴上就能隐身等各种各样的故事,不仅使她变得心神不定,而且思绪也很混乱。尽管骨头的这种行为看起来让人很费解,应该将骨头定格在自然科学手段所能证实的范畴内才是最客观、真实的。但是问题的关键则是应该让谁去说服这根骨头呢?从表面上看,这是一段让人读起来莫名其妙的文字,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内心深处难免都会有一种断断续续、不太连贯的感觉。事实上,作者在写作的过程中也正是寄希望于这样一种方式将白雪公主当时心中的那种状态真实而又准确地表达出来。

三、缺乏人文关怀引起的异化

人文关怀是一个相对宽泛的概念,因此,也没有人对其下过一个准确的定义。但是对人自身价值的肯定是诸多专家和学者都普遍认可和赞同的。因此,在社会中,人文关怀也就成为了人们所普遍关注的一个重点和追求。以格林童话中《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的故事为例,在这一故事中便体现出了人文关怀的成分,纵观整个故事,从头到尾都渗透着对真、善、美的表达与向往。这种追求与向往如同孩子依附母亲一样,在孩子出生的刹那便对母亲产生了深深的依赖之情,他们不仅喜欢聆听母亲的声音,而且还为母亲身上那种特殊的气味所着迷。对于他们而言,只有这样做他们才是最安全的。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快捷便利的生活方式在给人们提供极大便利的同时,也对他们的思维方式发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在文学作品中对人文精神的关怀也逐渐变得那么苍白无力,而在巴塞尔姆的《白雪公主后传》中却并没有使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感受到作品中所渗透着的人文关怀。尤其是白雪公主更没有从七个与她“相伴”的“小矮人”中获得任何的人文关怀之情,也正因为如此,她才独自一人在房间里发脾气,一边读着泰哈•德•夏尔丹的作品,一边在思考:“我的痛苦完全是真实的,但属于一种劣质水泥块的性质。他们七个加在一起只等于大概两个真正的男人,我们从电影中看到小时候地球上还存在巨人时的那种男人。”而读者在读到这里的时候,第一感觉就是这是一个凌乱拼凑的片段,甚至有的还会骂上一句:“什么乱七八糟的玩意儿!”然而,正是这一话语,为我们充分揭示出了后现代社会给人们的精神所带来的创伤。

四、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