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艺术设计教育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我们面临的社会是激烈竞争的社会。知识不断地更新,科学飞速的发展。经济全球化,势必要求人才标准和高等教育国际化,这是一个必然的发展趋势。从全球角度来看,在全球市场经济的价格竞争质量竞争设计竞争的发展趋势下,以综合化设计服务市场已经形成。即以产品的开发与设计楔入,产品注册商标标志,产品包装及cIs企业识别系统设计,广告策划设计、产品展示设计等综合。
二、教学模式探究
1、以往教学模式的利弊
以往典型的设计教学模式是“三段式”,即造型基础、设计基础、专业设计三大块,计了若干自成体系的课程,具有相当的完整性,教学方便易行。但当社会经济发展到今天,设计重新走向综合时,这种教学模式已成为培养具有综合性创造人才的严重障碍。
2、提倡综合化教学模式
为了实施设计教育综合化教学模式,先前以教材为基础的分门别类的课程教学方法,已难以实现教学目的。只有以课题教学来代替课程教学,即以一个个由易渐难的课题,有机地将系统设计所需的知识,通过教学课题系统地教授给学生,并使其在课题的推进过程中得以消化和吸收,才有可能实现培养专业创造力的教学目的,适应综合性教育发展趋势,建立综合性的设计教学模式,强调的是以设计为中心。
由于综合性的设计教育模式是建立在多科学系统知识基础之上的,因此,它能够为学生创造力的发挥提供良好的空间,为创造设计的成功奠定坚实的基础。
3、提倡实践化,开展艺术设计业务市场操作教学模式
设计是一种社会行为,因此设计教育必须结合大量的社会实践课题。设计教育的社会实践不仅是消化知识的过程,更重要的是它起到了弥补课堂教育不足,整合专业知识,并使之更加系统化,增强应用性的作用,具体来讲,要想参与艺术设计业务活动行为就必定会经历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收集艺术创作、艺术设计市场的相关业务信息。要想把这一阶段的工作做好信息渠道、信息网络的建设就显得十分突出。建设好信息渠道、信息网络的关键在于从业人员在诚信的基础上是否有着广泛而良好的人际关系和交际社会活动能力。
第二阶段,艺术设计项目承接与洽谈。通过信息渠道、信息网络得到相关业务信息后着手与对方联络洽谈,通过有效的联络和洽谈从对方承接到项目。这就要求从业人员自身有着大方得体的言谈举止,广阔的知识面,并且具备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应变能力。
第三阶段:项目的策划与创作设计。通过第二阶段的工作承接到项目后进入到项目的策划与创作设计这一阶段,这时从业人员在校期间所学习和掌握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才有了用武之地,才有了展示的平台,这一点我们应该不难理解。
第四阶段,设计方案通过,项目的具体实施。这个阶段要求更多的从业人员实际动手能力和操作能力,同时是否具备丰富的社会实践经验、组织管理能力、协调能力以及对市场、对材料的熟悉程度均至关重要。同时对于项目的预、结算方面的知识同样是从业人员必须认真学习和掌握的两个重要环节。
由于这些社会化的方式培养了他们适应社会的能力,同时也不免在很大程度上压抑了他们的创造力。但是,我们不可能因为社会消磨掉创造力而废除社会化,我们能做到的只能是建议在社会化基础上更加做好设计教学,把创造力引导到有用的地方去。
三、建立以综合化设计人才培养为核心的教与学
由于设计教学模式变革,从而教学单位可摒弃一些传统的教学模式而创新。创新的指导思想应该是针对当今、往后艺术设计这一职业岗位的主要特点,在课程设置的整体框架、结构上为之服务。使学生实实在在的学到和掌握这一职业岗位所需要具备的知识结构、技术能力。可以说是轻视了育人的重要性,轻视了对学生各个方面综合素质的培养。
未来社会的发展加之艺术专业职业岗位的特征,要求学生成为在竞争中有创业的精神,积极进取开拓创新的能力,适应角色变换和高新技术发展的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勇于挑战等全方位高素质人才,培养这种全方位的高素质人才,起码应该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
1、“德为才之本,成才先成人”学做人
做一个以诚信为本正直的好人。同学们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有目的地培养自身良好的个性品质,健康的个性心理,以及提高组织能力,独立办事能力和与人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锻炼培养自身果断、忍耐、勇气、信心、守信、持之以恒、责任感等气质,同时使自身养成良好的仪表仪态、言谈举止,养成博爱和包容他人的良好心态、将来是一笔巨大的无形财富。
2、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
言语活动是人与人之间相互交流思想感情和传递信息的重要方式。作为艺术设计专业学生以后所从事的职业特点而言,口语表达流利,能说会道也同样是一笔巨大的财富、语言的技巧、口语表达流利,能让你的设计创意思维以及设计方案得到客户的认识。
3、社交能力的培养,提高与人团结协作的精神
作为艺术创作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今后从事的工作特点而言,人与人之间的交往非常重要。人际关系从本质上说是人与人在情感上的联系,而移情是沟通人们内心世界的情感纽带。移情是站在别人的立场上,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用别人的眼睛来看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只有这样才能把自己和他人拉得更近,才能取得他人的信任。
4、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的学习培养
近几年在教学过程中发现,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中普遍存在一个突出的问题,那就是学生对组成本专业的知识结构认识模糊,在艺术创作艺术设计这个大专业里片面狭隘的针对自已的小专业,在小专业里学习又急于求成。如服装设计专业的学生认为只有学习好服装制作才是关键,计算机美术设计专业的学生不顾一切急于学习软件操作。
关键词:国内;艺术设计;教育
1.国内的艺术设计教育
在中国古代,设计被等同于“意匠”,“百工之技”,体现着东方传统而朴素的美学观念和生活理念。随着历史不断的向前推移,这种根植于中国传统哲学基础上的活动日益得到完善,并影响着近现代艺术设计的研究和创作活动。国内的艺术设计教育概念源于西方现代设计理论,大约于20世纪中期经由日本传人国内,翻译为“图案”,英文表达为“design”,被直译为“迪扎因”,从此,开始了与传统意义完全不同的设计之路,这条道路基本上是建立在工业大生产基础之上的,一反上千年来以服务贵权阶层为中心的发展格局,在意识形态上有了新的突破,经历了从“图案学”到“现代设计”的转变过程,其间,由于国内政治、经济及社会条件的局限性,一直都处于一个发展较为缓慢的状态,并未受到重视。20世纪三四十年代,陈之佛先生的《基本图案学》,《基本工艺图案法》,雷圭元先生的《新图案学》,《新图案的理论和作法》,《图案基础》和《中国图案作法初探》等书,对中国图案理论做出了系统而深入的研究。
基于西方的三大构成理论体系,中国原有的“工艺美术”开始转变为建构于这些西方现代设计理论为基础的“艺术设计”,现代设计的概念才渐渐在中国确立并发展起来,尤其是随着近二十多年来,国内经济运行模式的转变,对外交往的日益频繁,国际化脚步的加快才使国内设计艺术的发展状况有了一定的改观,尤其是香港地区和台湾地区在这一方面的成就更是有目共睹的。
2.国内的艺术设计教育领域存在问题
2.1艺术设计教育的定位不准确性
目前,在西方许多发达国家,设计教育体系都已经发展到相当完备的地步了,设计产业也已经成为国民经济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主要支撑点,而且,基于几十年现代设计的发展历程,无论是设计艺术体系的建立,设计市场的运作还是设计受众的培养都已经成熟和完善。而相比之下,国内目前这相关领域的建立和发展都还处于一个相对滞后的状态。
2.2艺术设计人才群体的不单纯性
目前的高考制度的缺陷使参加艺术类考试成为获取大学录取通知书的捷径,许多文化课成绩尤其是数学成绩不理想的考生及其家长纷纷将目光投向这一领域,大量并非出于学科热情而进入这一领域学习的学生势必会为日后的学科教育开展带来相当的难度,从而导致了群体性专业素质的下降,因此,目前的这种考试制度是急待改革的。
2.3艺术设计教育的学科设计的不科学性
多数情况下,目前的高等院校对设计艺术学科课程的设计都存在着很大的问题。艺术设计教育体系仍旧沿用的是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德国包豪斯所创立的课程设置程序。与现代的艺术设计脱节,带来了许多问题。
忽视对学生人文素养,兴趣爱好的广泛培养和引导,学生的思想提留在单纯为学设计而学设计的层面上,后果是设计者自身人文、社会等深度精神层面的缺乏而使自己的设计很难向更高层面上得以发展。
还有扩大招生规模的扩大,教学正在渐渐失去自己宝贵的传统与历史文化积淀,成为更加没有个性特征的存在。
2.4考试制度的滞后性
艺术设计专业考试制度目前存在着严重的滞后性,这已经与高校专业教育的拉开了相当的距离,使学生在进入高校教育阶段之后不能很快的投入到正常的设计学习阶段,对自身的学习目的不明确,仍长期徘徊在对素描、色彩等基础课程的掌握中,对纯艺术领域与设计艺术领域的界限划分没有清晰的认识,过分注重基础技法,忽视了设计思想的培养。
3.现代社会的需求,国内的艺术设计教育要重新定位
著名美籍华人建筑师贝聿铭,就是将东方哲理和美学思维方式,融与现代设计中,赋予作品一种全新的东方文化精神和理念。他的作品北京香山饭店,苏州博物馆,关注到与本土文化的结合、融会,挖掘出古老文明的精粹,将欧美的设计表现手法融入东方人的哲学思想,构筑有生命的当代艺术建筑。同时,也是一位能够熔自然与传统文化于一体的设计大师。
这就要求,一个合格的设计人才除了掌握必备的专业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之外,还必须了解和懂得人类的文化、历史、哲学、宗教等人文范畴的知识和智慧。这样,他在设计过程中才有可能不仅从科学、技术的角度出发,而且从人自身存在的价值出发全盘考虑问题,关注人类文化,关注人类生存环境,关注人类未来,从而真正实现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
在当今社会,生态的问题,已是我们关心的首要问题。艺术设计教育应注重人文与科学的融通与共建,人文素质的提高。使之在设计作品中体现人文精神,使得人与物、人与人、人与环境、与社会相互协调,生存环境更符和人性。
4.对国内的艺术设计教育的展望
国内现在的艺术设计教育发展进入一个转型阶段,要坚持育人为本,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为原则,以适应新的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其根本原则:明确艺术设计教育对学生全面发展和建设文明社会的作用;把艺术产生的历史、文化、民族背景作为艺术课程的基础,强调艺术教育的文化多样性;强调现代科学技术的有效运用,准确理解技术手段、艺术技法和艺术追求之间的关系。艺术设计既提供知识面宽广的文化教育,又传授专业实践所必须掌握的专门技能。艺术设计专业更需要有意识地提高自己的人文素质,从而不断地提高自己的设计水平。
因此,我们需要思考,需要找回自己,需要看到遵循国际化,现代化的道路并不等于放弃了自己的本性,恰恰相反的是,我们更应该在这场运动中借助现代高科技的手段彰显自我,塑造自我。我们所希冀的中国现代设计是在理性秩序下借助现代高科技手段,以古代传统为文脉,培育富有中国文化生命力的作品。
参考文献
[1] 林家阳.设计创新与教育[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
[2] 王受之.世界现代设计史[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
[3] 李立芳——现代艺术设计与民间美术内蕴的融合.装饰,2002.12.
1从一道试题说起
有这样一道试题:简述形式美的基本法则(不少于10个)。学生做了这样的书面回答:对称与均衡;对比与调和;条例与反复;变化与统一;节奏与韵律;比例与尺度。乍看起来,回答得很好,但详问之,却很少有学生作出恰当解释。显然在应试教育的灌输下,大家已经淡忘了美学原理的来源和原理本身的相对性,这对艺术设计学生高阶学习和将来的设计是极为不利的。包豪斯学院的教育理念中注重对美的客观归纳,其艺术设计基础教学中三大构成的教学方法当属其中经典。但许多中国的学者却将这种思维看做放之四海皆准的法宝,在民间艺术品上仍然套用三大构成的原则,结果是邯郸学步,最终把民间艺术搞成了四不像。不同的实践必然产生不同的审美,理论和实践的错位或脱节,必然产生设计的怪胎。体现在应试教育上就是:不是所有符合三大构成的设计都一定是好作品,民间艺术发展和教学如果也用此来“削足适履”,必然会使教育模式陷于僵硬。20世纪60年代以来,西方大量的后现代思想潮起云涌,激进的哲学思辨模式和激进的艺术家试图发现或重建一种非现代的、全新的审美秩序。乍一看似乎有些玩世不恭,但细细品味,却发现他们的思想是建立在对工业的负面影响、经济比较发达的新环境上的非常认真的思索。有些中国的设计教育者还没有深究这种艺术产生的根源,就生硬地把它们弄了过来,完全无视中国的经济发展的大环境和老百姓的审美趣味,生硬地将一些功能上“不实用”、外观上“不美观”的另类设计机械地摆在学生面前,自诩为后现代。事实上,除了让人觉得怪异和突兀之外,最大的效应就是让许多艺术设计投机者觉得艺术设计是人人可做的、肤浅的劳动。借助商业的炒作,这种设计冠冕堂皇地说是站在大众的立场上,实际上却进行了大众审美心理的迷惑。随着大众审美意识的成熟,这必将难逃被历史淘汰的厄运。传统的应试教育是建立在知识相对固定,受教育对象被动接受和机械接受知识的基础之上的,有些知识甚至是强行灌输、脱离实际的,这显然是和这个时代格格不入的。
2传统应试教育的不足
传统的艺术设计的应试教育,主要体现在考查内容、师生关系、考生关系、考试环境、考察时间、批审方法的相对固定上,其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在考查内容上。新的教育语境关注学生的学习能力,有利于复杂问题的解决。传统的应试教育的教育行为导向在应试内容,这是忽视尊重学习者的个性的。知识是永远都学不玩的,学习者通过掌握部分知识而得到好的学习方法,则使学习者终身学习成为可能。
2)在师生关系上。应试教育在考试过程中将教育者和学习者进行了分离,应试使师生对知识的解决神秘化,绝大多数成绩成为教师评判学习者学习效果的基于教师评价的、单方面的简单量化,很难在尊重学习者的基础上对复杂问题进行解决,而学习者最终的学习往往是基于自身的基础条件进行问题的解决。
3)在考试环境、考试时间上。传统的应试考试,为求得公平的应试环境往往对考试时间和考试工具进行限定,现行普及的信息工具的利用,超时完成考试任务被认为是非法的、违规的。实际上造成脱离实际的刻意虚拟,使复杂任务变得脱离实际的复杂。
3互联网背景下的新艺术设计教育语境
艺术设计是复杂的劳动,兼有包括艺术和科技、想象与技艺在内的多重要求。传统的艺术教育创造了温和的教育土壤,将设计的原理搬进象牙塔,并部分地或确切地说是象征性地引进一些实践。然后经常性邀请象牙塔之外的专家、学者、设计师来讲座,就如同给土壤“浇水施肥”,最终实现教育的丰收的是落实到一场场考试上。这种教育方式一度在艺术设计的教育上起到过积极的作用,并将继续占有重要地位。但互联网的出现,却彻底打破这种祥和与宁静,学生有机会更近距离地与专家学者面对面。大家可以从互联网上搜索到相关的尽可能多的评价,然后在此基础上建立自己的评价体系,“关联主义”“黑箱理论”等大量的学习思维在互联网技术的联姻下,使传统的教育对艺术设计的学习者的束缚渐至解体。这种学习的速度、广度、深度对传统教育产生立体的刺激,而这种刺激对传统的应试方式来说是致命的!
艺术创作也是艺术功利化和大众文化消费的结果,也数以当代艺术的重要特征。追逐到古代时期,由于当时的艺术品并没有商品化,所以它的观赏性大于实用性。尤其是在古代中国,书画知识文人交往的方式,也是体现个人修养的一种感觉手段,随着现代商业的发展和大众个性的解放,艺术的功利性上升,此时此刻的艺术需要借助商业来吸引消费者。所以现代艺术风格的形式已经打破了传统艺术的构思和理念,而在娱乐和商业的背后构成了艺术创意的功利性内涵。比如说中国馆的造型也是值得我们深思的,灵感来源于古代建筑的斗拱构建并将放大,使之有着新的文化内涵。
2、创意和传统技艺在当今的艺术教育中怎样结合?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看到的很多都是流水线加工出来的,曾经那些手工繁杂的艺术品都渐渐被这些商品所代替。虽然手工传统作品并不在是市场消费的主体,虽然仍有一些怀旧人士与时尚爱好者所崇尚。而在现代的专业美术院校里,选择和学习传统技艺的学生越来越少。更多的人愿意用软件和多媒体去创造艺术和新鲜创意。民间艺术创作过程中吸收了传统艺术的朴实和纯真,又融合了现代人的审美情趣,呈现出一种现代艺术的新形象。举个例子,北欧家具在世界家具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而北欧家具的设计师很多都是出身工匠学徒,然后经过高等艺术设计的培养,最终成为现代家具设计大师的。实际上这对中国设计培养人才和重新构建高等设计体系也是有着很大的启迪作用的。在国内很多高校都开设了装饰艺术设计专业,实际上这个专业所学习和倡导的就是传统技艺和现代审美相结合的有效案例。如何继承传统艺术,将它发扬光大呢?笔者认为:首先,在思想上要创新。我们的观念要从固有模式的桎梏中解放出来,中注入更多新元素,提高它的文化品位与内涵,使它具有时代气息。学习传统文化艺术的过程就是发现真善美、感知真善美、追求真善美、创造真善美的过程。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和艺术魅力,潜移默化地提高了学生的认知水准,也深深地影响着他们健康人格的养成和高尚情操的培养。
3、为什么要倡导传统技艺与当今高等艺术的结合?
【关键词】信息艺术设计教育思维设计本质
一、信息艺术设计本质
信息艺术是信息技术和艺术设计紧密结合发展的产物,作为一种新形态的艺术,其突破了传统的艺术形式,有着很高的研究价值。随着现代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很多传统艺术设计逐渐消亡,相关教育系统出现了一些缺陷。艺术的传承和科技发展对当前信息艺术设计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艺术设计是文化和科技两者作用的最终结果,而文化通过时间被不断积累和沉淀,具有一定的不可逆性。人们不能忽视传统文化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同时应紧跟时展的步伐,不断更新思想和眼光。艺术设计只有具备全面的理论,将创作作为发展的核心,将文化融入其中,才能真正得到传承。而信息艺术设计者在掌握坚实的理论基础外,还应当充分把握艺术设计创作的核心,即将传统文化融入设计作品,引起人们的情感共鸣[1]。信息艺术设计的理论和实践对学生的要求不尽相同,因此,学生所要感悟的内涵也有所不同。国内的艺术设计主要源自艺术系统与中华传统文化两者的结合。随着西方文化艺术的引进以及国内外相关人士的努力,我国的信息艺术设计教育内容在不断完善和丰富,教学方式也得到了一定的调整。因此,艺术设计教育的教学范围和定义在逐渐确立[2]。现代信息艺术设计教学除了结合科学和艺术两者的内涵,还在很大程度上传承并创新了中华传统文化,艺术设计能够反映当下正在流行的一些社会思维和人文精神,能够在迎合市场要求的同时具有一定的文化性。这也从另一角度证实了设计者在追寻人类文明进步的同时,应当将科技与艺术两者进行高度结合。高校也应培养与之相对应的人才,不断推陈出新,从而达到艺术设计教学的专业化和先进化等目的。
二、当前信息艺术设计教育的问题
当前,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使艺术设计逐渐为人们所关注,很多高校也开设了信息设计的相关课程,主要包括工业设计、信息艺术设计、园林设计等,其专业内容十分丰富,要求教师掌握更为全面的知识。艺术设计课程不仅能够给学生带来美的感受,还要令其应用于生活之中,改变人们的生活环境,满足人们对物质和精神的双重需求。紧跟时展的步伐是信息艺术设计教育的需求,只有这样,艺术才能真正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信息艺术设计是一个有些枯燥的过程,如果没有教师的适当引导,部分学生很难树立设计的目标,进而对设计产生排斥心理。因此,教师应当在学生的设计过程中进行正确的引导,从而使学生永远保持一颗对设计热情的心[3]。当前,艺术设计教育在不断突破和创新。然而,信息艺术设计教育依然不够成熟,教学方法以及教学内容方面还存在不少漏洞,这也导致信息艺术设计教育跟不上时代的步伐,与产业脱轨。信息艺术设计教育专业只有紧跟时代的步伐,才能够更好地培养出适应时展的人才,从而推动我国现代化发展[4]。一些高校的信息艺术设计课程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与市场要求背离,学生学习了大量的理论知识,相对缺乏实践及操作经验,人才培养效果不理想。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深入,社会也迫切需要艺术设计教育的创新,很多优秀的艺术设计平台也期待更多人才的加入。现阶段,我国艺术设计产业与其他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着很大差距,很多设计者只是一味地对优秀的作品进行模仿,这也与我国当前信息艺术设计教育思维的局限性有十分密切的关系。一些高校对信息艺术设计专业的划分过于细致,从而缺乏一定的系统性和综合性,这也导致很多教师没有充分地意识到信息艺术设计教育的发展前景,以及将数字媒体应用于教学的必要性[5]。
三、信息艺术设计教育的创新策略
(一)更新教学方式
在数字媒体的时代背景之下,信息艺术设计教育模式首先应当针对传播课题进行一系列的创新思维活动,而不是仅像传统的教育一样,通过固定程序化的复制和模仿[6]。设计在进行创新思维活动的过程中,对作品进行视觉表现非常重要,常见的艺术设计载体是纸质、画板等实体。然而,随着当前信息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教师可以将数字软件技术充分融入信息艺术设计教学中,从而推动学生完成艺术思维和创作方式之间的转变,使数字媒体成为学生查阅资料及累积经验的有效载体。数字媒体也能够用震撼的视觉和听觉效果,对所要讲解的知识进行有效呈现,在很大程度上将艺术设计从传统的展示内容转变为传递内容,将创作者与受众结合在一起,真正实现对艺术作品的呈现。在教学的过程中,学生也可以通过借助数字媒体技术对一些优秀的艺术作品进行阅览,了解作者创作作品时的心情,并加以体会,并获得一定的创作体验。在这一情况之下,学生除了扎实自身的设计基础之外,还应掌握一些绘画软件。与此同时,教师在专业知识的讲授过程中,应当从知识要点向实际操作延伸,或是布置有针对性的作业,强化学生的薄弱之处,培养其独立思考的习惯。这一举措在实际操作训练中能够加深学生对信息艺术设计专业知识的理解,从而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二)彰显学生个性
通过调查可以发现,在传统的信息艺术设计教学中需要固定的空间和时间,而空间具有一定的有效性,这也导致很多学生只能简单地欣赏一些艺术作品,很难达到当前信息时代对于人才综合素质培养的需求[7]。因此,学校应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的信息来源,从而实现信息的精细化传播,以突破传统教学模式带来的空间限制。除此以外,传统的信息艺术设计教育通常是一对多模式,很多学生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出现受教育的重复性和普遍性。而每一位学生的个性都有所不同,传统的教学模式也很难满足其个性化需求,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开展一些一对一教学活动,使学生的个性得以凸显,而教学内容也由此呈现差异化特点,这对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而言非常重要。除此之外,教师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针对不同的设计方案要求学生解决问题并分析每一个要点的意义,使其在明确自身短板的情况下,向教师寻求咨询,深思熟虑后设计出来的作品才能更具专业性[8]。同时,也可以进行校外教育,校外教育往往没有课堂教育的压力,整个学习过程较为轻松愉快。校外教育能够培养学生处理问题的能力,开发学生的潜能。校内教育与校外教育两者相结合,有助于创新艺术设计的教育途径。
(三)提升学生素质
现代教育理念呈现人性化的特点,其体现在各高校的考核和评价机制上。人是具有个体差异性的,因此不能只通过固定的考察方式对学生进行评价。传统的通过成绩来衡量一个学生专业能力的方式有很大弊端,尤其是对学习信息艺术设计的学生来说,具有优秀的实践能力十分重要[9],之前的考核方式很难兼顾这一点。因此,高校教师应当改变传统的考核评价方式,采用全方面、多角度、有针对性的评价方式,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进行衡量,例如在信息艺术设计考评的过程当中,教师可以按照每一环节的比重来规定考核的分值,在考核过程中也应当注重学生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以及流利的语言表达能力。这种全方位的评价方式能够帮助学生认识到自身的不足,督促其进行自我的反思和总结。在信息化时代,对学生的评价方式应从全面、辩证的眼光出发,认真看待每一位学生的能力,在考核的过程中也应当根据专业的特点,设计与专业相对的考核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