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如何学好语文

如何学好语文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如何学好语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如何学好语文

如何学好语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 学习兴趣 学习方法

语文是一门重要的工具学科,是人类语言的基础。语文是开放性的,在生活中语文无处不在。要想学好语文最重要的是培养兴趣。那么,怎样才能更好的掌握语文这门学科呢?

一、培养学习语文的兴趣

兴趣是学好语文的基础。两千年前的“文圣”孔子就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句话正说明了“好”、“乐”对于一个人对某种事物的追求,可以说是精神支柱。培养兴趣,可以去背诵,抄录一些精彩的片断,富有哲理的名人名言,以及课外知识都可以。这样,慢慢积累,在某一天,你会突然发现,原来当一个才多识广,知识渊博的学者就是如此容易。此外还可以参加一些关于语文方面的活动,比如演讲、征文等等。

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学习习惯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学习质量的好坏。叶圣陶认为:“从小学老师到大学教授,他们的任务就是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帮助学生养成政治方面文化科学方面的良好习惯”。由这句话我们至少可以看到好的习惯的重要性,其实好的习惯,主要还是靠自己去养成的。那怎样养成的学习习惯,我们可以从学习实践中,文章作品中去领会。《礼记》中说“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这就是一个好的学习习惯,我们可以把它慢慢融入我们的学习之中。“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则又给我们敲响要“学”“思”结合的警钟。“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有许多的名人对学习做出了总结,我们不妨一试(但不可盲目)。其实,更重要的是要我们从学习中去总结,比如说,在一个幽静的地方,我们不妨坐下静静心,默默想想散文、名言之类,不但更能愉悦心情,而且还增深了印象。

三、学好课本知识。

课本知识是语文的基础,打好基础才能更好的学习它。有不少学生认为只要上课时专心听讲,勤记笔记,课后认真完成作业,再加上自觉复习,就能使成绩提高。其实,这还不够。学习的最重要阶段是预习。也就是说在老师上课之前,你先得自己学习一下课文,在预习中要尽量运用你已经获得的知识和方法去主动地解决自己能解决的问题,把不懂的问题记下来,在上课时跟老师、同学一起学习讨论。课本要反复阅读,直到把问题看的透彻了、明白了。为了巩固知识,你最好在课下做一些练习,知识才会掌握的更牢固。这样不仅学习效果好,而且培养了自己的学习能力。

四、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

说学习方法,其实与学习习惯有许多交叉之处,比如:抄录精彩片段,吟诵古诗,随时写下精彩瞬间,等等都是好的学习方法。语文学习重要的就是积累与运用,上面的那些方法都是积累的重要手段。我们运用语文知识可以说是包罗万象,可用在诸方面,譬如:社交、写作、演讲……无不与我们密切相关其实学的目的就是用,这是纲。

1、注意课外积累。

知识就像海洋,课本里的知识只是海面上的一个浪花,是远远不能满足我们的需求的,所以适当的课外阅读是很有必要的。进入了紧张的学习阶段,我们不可能再有大量的课余时间进行阅读,因此,阅读时要有选择。我们应广泛浏览各种书籍和报纸杂志,从电视、广播、网络上获取信息,并有条理的做下笔记。要关心社会生活,了解社会动态,使自己的思想要不断进步。这样不仅能使我们积累更多知识,更能丰富我们的生活。

2、加强写作训练。

我们学习语文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写作。提高写作能力要从点点滴滴做起。课外积累是写作的基础,要学会对文章的细读,精彩的篇章最好能背诵。如果腹内空空,是写不出好文章的。除此之外,注意观察生活、感悟生活,坚持不懈的记日记,有感而发的写随笔,都是帮助我们写好作文的有效途径。写好的作文要反复修改,也可以请教老师、同学的意见,精益求精。

希望你能树立正确的学习目的,掌握基本的学习方法,从现在开始,长期坚持,以日积月累之功,收水到渠成之效。

3、作笔记。

语文笔记大致可分书头笔记、阅读摘记和日记三类。其中,作书头笔记是最简便、最实用又是最不可缺的功夫。阅读摘记可由“读书纲目”笔记本与卡片两者结合,前者用以记录所读书籍/文章中较有价值者的题目、出处和内容提要,后者用以摘录精采的片断、佳句、格言等。日记写录日常的学习和生活、观察与思考等。

4、课外阅读。

课内阅读仅是个例子,课外阅读才是目的和根本。阅读应是大阅读,除书刊以外,还应包括影视广播的观看、收听。

5、关注、参与、体验和感悟人生。

近代的学者倡导的“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既是人生的信条,也是学好语文能有所成就的必不可少的途径。语文课上,可结合文学作品的教学和作文教学,引导学生积极关注和参与社会生活,细心体验和感悟人生。如此,学生作文将获得无尽的“源头活水”。

6、加强语言表达能力。

语文表达分为口头和书面两种形式,两者同样重要。对于书面表达,目前一般只强调准确、连贯和得体。我以为还应加上简明、真实。契诃夫说过:简明是天才的姊妹。而真实,更是一个大前提。当前学生作文中充满了虚假的东西,而虚假的表达,即使再准确、连贯和得体,又有何用?

如何学好语文范文第2篇

一、以教师的平聋生心中的创伤

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爱是教育的基础,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是教育永恒的追求,尤其是对于聋哑儿童来说,他们从小生活在无声的世界中,由于与他人交际存在一定的问题,许多聋哑生性格内向,不愿与人亲近,在学习中也是如此,他们对教师、对学校往往有抵触情绪。所谓教书育人,就是说既要让学生学到知识,又要塑造学生完整的心灵,培养学生高尚的品质。如果教师以高高在上的教者自居,那么只会拉大聋生与教师的距离,他们自然也不会对教师所任教的学科感兴趣。我们要以平常心去对待聋生,真正地尊重他们、理解他们、亲近他们,有效地拉近师生距离,使他们对教师产生亲切感,对人生、生活产生积极、乐观的态度。因此,要让聋生学好语文,首先就要以爱贯穿教学,用师平聋生心中的创伤。

(一)尊重学生

在具体的教学中,我们要建立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要把他们当做健康的个体来对待,不会因为他们的生理缺陷而嘲笑讽刺他们,要给予他们充分的尊重,让学生意识到自己和其他人一样,是受尊重的个体,是学习的主体。

(二)关心学生的生活与学习

教师要从高高在上的讲台走下来,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以朋友的身份走进聋生的世界,站在他们的角度来看待问题、思考问题,想学生之所想,急学生之所急,真正地关心他们的学习与生活,使学生在心理上愿意亲近教师。只有充分尊重、信任、亲近聋生,才能激起他们对生活的向往与对知识的渴望,才能塑造他们健康的心理,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进而以积极的态度与强烈的求知欲参与到语文学习中来。有了学习的激情、浓厚的兴趣与主动参与,自然有利于学生语文素养与教学效率的提高。

二、循序渐进,夯实学生基础知识

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对于语文学习来说,我们要从字词学习到句段再到整篇文章的学习。只有遵循从简单到复杂的渐进原则,才能帮助学生夯实基础。

(一)字词的学习

低年级学习的重点在积累词汇,词汇是学生学习的基础,在语文学习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学生对字不仅要准确地掌握音、形、义,还要对字进行组词,一般为两到三个为宜,随着学习的深入,学生要学会运用词语来造句。这样可以充分将学生所学过的字词及时地加以巩固。

(二)句段的学习

学习时要让学生记录下各种描写景物与人物的语句,加以收集并进行比较,在比较中积累,同时要让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细心观察生活中的人与物,观察自然界中的山川河流,看教材上是如何描写生活事物与景物的,从而使学生将知识进行内化。

(三)篇章的学习

教材所选入的文章都是文质兼美的文章,贴近学生的生活,符合学生的特点。在学习课文时要让学生充分地读,达到熟读成诵的程度,使学生对文章的结构、写作特点与语句的表达方式进行内化,这对于学生的写作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三、加强阅读,开阔学生的视野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阅读对于开阔学生的视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提高学生写作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注重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培养。

(一)培养学生阅读兴趣

兴趣是学生进行阅读的动力。我们可以给学生介绍一些趣味故事,激起学生阅读的积极性,从而使学生积极地参与到文本的阅读中来。同时,教师也要积极参与到阅读教学中来,要与学生一起阅读。教师只有通过阅读,才能对文本的内容有全面的把握,才能更好地指导学生阅读。

(二)扩大学生阅读量

教材是学生进行阅读的主要文本,但教材上的知识毕竟是有限的,我们还要引导学生广泛地阅读课外书籍,让学生接触更多、更广的书籍,获取更多的知识,而且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学生通过广泛涉猎,体会到了对生命的热爱,体会到了大自然的美好。这对于聋生来说也是一种巨大的鼓励,可以促进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与对生活积极乐观的态度。

(三)以得当的评价激励学生阅读

评价是阅读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评价得当可以激起学生更大的阅读激情,相反则让学生受到打击,甚至会失去阅读的动力。我们要运用赏识教育来对学生在阅读中的表现与结果进行评价,让学生看到自己的成功,体会到学习的乐趣,从而使聋生对阅读更感兴趣,以更大的动力参与到今后的阅读中来。这样利于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培养与阅读能力的提高。

如何学好语文范文第3篇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内化自主学习动机

激发兴趣是自主学习的前提。自主学习摒弃了传统的“接受学习、机械记忆、被动模仿”的做法,这有利于燃起学生的学习欲望。但要使学生投入到自主学习中,感兴趣是必需的。布鲁纳认为“学习的最佳原则,常源于对所学习的内容本身发生强烈的兴趣。”他很重视学生形成内部学习动机,或把外部动机转化成内部动机。良好的学习兴趣能调整学生的自我参与意识及积极性。实践告诉我们,学生在有兴趣的情况下,对学习的注意力最集中,最易于接受新知识且获得的新知识牢固,思维也活跃、敏捷。

情绪心理学家利泊认为:“宽松和生动活泼的气氛,可以使情绪具有动机和知觉作用的积极力量,它组织、维持并指导行动。”在课堂教学中,合理创设情境,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把学生引入一种与学习知识相联系的气氛中去,使之在思考问题、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动态过程中学习,从而成为学习的主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把情境创设看作是教学设计的最重要内容之一,是实现自主学习的关键。首先,要营造民主、宽松、和谐的良好氛围,形成相互尊重、信任、理解、激励、指导与帮助的师生关系和生生关系。其次,要创设为理解各类学习主题所需要的,而学生现在欠缺的接近真实经验的情境。如古代情境、直观情境、自然情境和社会情境等。再次,要创设有利于学生发展联想思维和建立新旧概念之间联系的情景,如问题情境,情感情境,过程情境等。这些都旨在抛砖引玉,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独立探索,激发学习兴趣。

二、注重方法,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自主性学习并非一种简单的学习方式,更是一种能力。而这种能力的培养离不开老师的正确引导。从一定意义上说,学生学习兴趣的浓厚,学习自主性的发挥,主要取决于教师的教学方法。相同的教学内容,好的教师能把一堂课上的生动活泼,不好的教师将把课堂变成一潭死水,这就是教学方法问题。也是教育的科学性与教学的艺术性的问题。

1、明确任务,加强常规训练。自主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明确学习任务的基础上,自觉、自主地进行学习。没有明确的学习任务,课堂就成一盘散沙,自主成了漫无边际的自由。让学生明确学习任务,才能使学生进行有意学习,并且保持良好的注意力及情趣状态,积极地参与学习。

新课标倡导“三维”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方面相互渗透,融为一体,注重语文素养的提高。”假如把语文素养比做一座大厦,由三维目标构成,知识与能力就是大厦的基座,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就是上层建筑。基座稳固了,语文教学的根基才不会产生动摇。

要实现“知识与能力”目标,常规的语文训练是必备的。像课前预习、课后复习、课堂上有重点地记笔记、用普通话回答问题、阅读课文时随时查字典、词典、看书要圈点勾画、作文首先要构思,其次列提纲,最后写正文。这些极平常的训练,都不能忽视。语文没有点滴的积累是不可能学好的。

2、优化评价方式,适时进行激励,强化学习动机。新课程评价方式弱化过去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强调关注与促用。随着课堂中的自主学习形式增多,适时评价也变得频繁。但有些鼓励显得过犹不及,只要有疑问,便开始讨论,然后交流。学生只要站起来发言,老师一概予以肯定表扬,整个课堂一片叫好。这种泛滥成灾的表扬,背后却是学生思维的肤浅和低效。

我们需要的是理性和有实效的评价。评价主体应是互动的: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相互评价;评价方式应是动态化的:口头的、书面的、物质性的;评价内容应是多元化的:课堂参与、作业完成、思想品德等等;评价的功能是多样的。只有这种以人为本,关注个体和谐发展的发展性评价,才有利于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发展的意识,从而提高其自主学习的能力。

三、关注学习结果,培养学生自主思维方式

语文是一种文化的载体,也是一种文化的构成。语文教育本质上是一种文化传递过程,一种陶冶人性、建构灵魂,促进生命个体整体生成的过程。又怎是一个“渔技”了得?更不应该钓的只是“分数之鱼”,钓的而是生命的成长、人格形成、个性发展。要钓到这些,光靠“渔技”是不行,而是自主思维的形成,在“钓鱼”中陶冶情操、心智与灵魂,形成科学与人文的精神。如何实现自主思维的形成:

1、学生走出情境,实现知识迁移。将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具体的或新情境中去,知识才能活化和迁移。要使学生会迁移,教学中就必需有知识的衔接。教学中的衔接不单单是指教材知识间的,更是教学过程、思维过程之间的。语文教材之间本身就有着紧密的联系与衔接,新课标的分段目标也是以这种关联为纽带的。而且语文新课程标单独提出综合性学习的要求,重视语文课程的综合性,重视语文与其他课程的联系。一般说来,有以下几方面的“衔接”:

首先,教材与生活的衔接。新课标特别注重“重视创设语文学习的环境,沟通课本内外,课堂内外,学校内外的联系,拓宽学习渠道,增强学习语文实践的机会。”正如著名教育家刘国正先生所说“教室的四壁不应成为水泥的隔离层,而是多孔的海绵,透过多种孔透使教学和学生的生活息息相通。”只有平时多注意到生活的丰富多彩,观察生活中的人事景物,积累生活的喜怒哀乐,把这种“大学问”带到课堂中来,自主学习才有依托,才有活跃之理。

其次,课堂主要问题的衔接。让学生们动起来,动得有序而又不着痕迹,须得把有限的问题设计得具有科学性、知识性、人文性,让学生动得了和动得好。所谓“动”得了,指的是学生能积极开动脑筋,举手发言,动手操作。“动”得好,是指学生在课堂上不仅有话愿说,有话能说,说得透彻,有独特的见解,有创新,而且能得心应手,熟练操作。这就要我们老师去把问题设计得巧妙而又实用,灵活多变了。

如何学好语文范文第4篇

语文教学是一个慢慢积累,逐步提高的过程,因此不能图快,只能一点点儿的充实,像充入空气的气球慢慢鼓起来,像一条条小溪汇聚成江河那样,乐此不疲。在语文学习中,我紧紧围绕“注重基础,培养习惯,逐步提高”去做。

一、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要端正学生学习态度。一是向学生讲道理,告诉他们我们来到学校就是为了学习;二是告诉学生他们这个年龄就是最适合学习知识的年龄,如果现在不好好学习,长大了会徒伤悲的。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首先可以从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方面着手。教师在备课时不仅要熟悉文本内容、准备教学内容,还要精心设计教学方法,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刺激他们的感官,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其次可以从心理学方面来考虑,我们要给学生自信心,当他有些微小的成功,就要及时去表扬他,让他知道,我能学好这门功课,我有信心学好这门功课,这样他就会逐步对这门功课感兴趣。学生有了错误,不宜过多指责从而打击他的积极性,使他产生厌学情绪。

二、改变课堂形式,明确学习任务

课堂是学生展示自己的舞台,是自主学习的阵地,因此我在课堂上会因不同的文本而设计不同的学习目标,然后让学生通过读课文自己去学习,去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如字词的学习,学生要把文中含有生字的词语找出来,该读的读,该写的写;概况课文的主要内容或故事梗概,让学生先写在本上,然后再相互交流。刚开始学生可能由于表达能力不强或胆小,直接说不好,所以事先先写出来,这不仅让学生成为了学习的主人,去独立思考,也训练了学生的说写能力。在进行文本分析时采用说写恰当结合,长期坚持下去,学生就会从良好的学习习惯中获益,听说读写能力自然就提高了。

三、养成一个良好的习气

即具有各种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气。习气是人的第二次生命。语文教学,必需注重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气的养成教育。无论是人格上的,学习及方法上的,都要十分注重,努力从多方面去积极引导,从点点滴滴严厉要求,严厉练习,去培育学生良好的习气。尤其要指出的是,培育习气,正面引导固然重要,但教育心思学通知我们:习气养成教育,有时还必需带有强迫性。这样一说,好象同“以人为本”的理念相悖。其实则不然。笔者以为,真正的“以人为本”,并不完全是课堂上的热繁华闹,一味的依从和将就学生,必要时,还需求有教员意志的左右。由于,我们要为孩子的未来着想。那,才是“以人为本”最实质的含义。

关于小学生来说,以下八个方面的习气首当其冲:一、自动学习,刻苦学习的习气;二、细心仔细、一丝不苟的习气。三、勤于入手、动笔、动脑的习气;四、大胆、小气、大声说话,说普通话习气;五、顾惜书本文具的习气;六、好问的习气;七、在协作学习中积极参与的习气;八、规范、整洁写字的习气。

培育习气,要悉心引导,严厉要求,点点滴滴到位。举例来说,培育学生的写字习气,要让学生写一笔好字,就必需要求有一定速度,必需规范、整洁地写字。必需经常自动习字。笔者发现,良好的写字习气就具有极强的迁移性。学生把规范整洁地、有一定速度地写字的良好习气养成了,其他习气:如顾惜书本文具,学习细心仔细,一丝不苟,学习讲效率,讲质量、求速度等等也跟着下去了。

如何学好语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培养;学习语文;好习惯

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良好的学习习惯。《语文课程标准》也强调 语文教学要“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的习惯,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因此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着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1.勤于诵读的习惯

古语云:“读书百遍,其义自现”.朗读背诵是我国传统的学习语文的重要方法,是积累语言、培养语感的重要途径,有助于发展学生的记忆力,规范学生的口头语言,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我国古代留下了大量的有关朗读、背诵的佳话。特别是明末著名文学家张溥的“七录七焚”的故事尤为著名。的确,要扎实提高语文素质,非要养成朗读背诵的习惯不可。背诵要下苦功夫。可以分层背诵;可以化整为零地背诵;可以先抓要点背诵,然后连贯地背诵。背出以后还要经常复习运用,这样就可以做到终生不忘。从小背诵最有价值的经典,使儿童常常耳濡目染于圣贤光明正大的智慧思想之中,可以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2.良好的书写习惯

写字,不仅是一项重要的语文基本功,而且是一个人文化素养的体现。俗话说:字如其人。如今越来越多的部门在招聘人才时,特别强调应聘者的简历、应聘书必须手写,不能用电脑打印,就是要从应聘者亲手写的字,来审视一个人的一些内在品质。所以要从小让学生养成正确的书写习惯。要教育学生从小就形成这样一种习惯:只要提起笔来,就要端端正正的一笔一画地写,力求做到姿势端正,笔划清晰,结构合理,美观大方,行款整齐

3.倾听、交流的习惯

“倾听”是一种艺术。但我们发现,现在的学生自己发言积极,却不能静下心来倾听别人的发言。不少学生听老师讲课同学发言心不在焉,听了之后不知所言,这都是不好的习惯。我们无论在课堂中,还是在与学生的交谈中都要有意识地训练学生的听力,使他们会听。 因为学生们要想参与课堂讨论或交流,都需要静心听取别人的发言,才可能达到充分理解,进行综合思维,从而流畅地表达自己的意见。 总而言之,无论是参与哪个层面的学习活动,静心倾听都是基础。与人交流是现代人必备的素质。“交流”的习惯也很重要。让学生学会在交流中规范口头表达语言,提高口语交际能力,包括倾听、表达、应对的能力以及文明的态度和良好的语言习惯。

4.质疑问难的习惯

质疑问难的学习习惯是指学生在学习中能自觉、主动地发现疑问、表述疑问、提出疑问与发展疑问,能对学习中的疑点问题进行反复质问、钻研、探究,能针对学习中的疑点问题询问他人、请教他人,和他人共同探究的学习习惯。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创造的过程更是从发现疑点问题开始,没有疑点问题就谈不上创造。孔子说:“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凡是不懂的,有疑惑的、把握不准的,都应当勇于向别人请教,问老师,问同学,问家长,问一切可能了解情况的人。

5.勤于动笔的习惯

古人说:不动笔墨不读书。这里是指读书过程中的“划”、“批”、“注”、“摘”、“品”。这些不仅是阅读时提高效率的重要手段,也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重要途径。古往今来凡是在学问上卓有成就的人都有做读书笔记的习惯。写读书笔记还有助于培养勤于思考的习惯,提高思维的条理性和深刻性,有助于加深对读物的理解、记忆。要求学生平时阅读课外书时,可以在书上写写画画,把自己感兴趣的地方画下来,把自己的感受写下来;阅读别人的书籍时,遇到精彩的部分可以积累下来;外出时,及时把所见所闻何感想写下来,哪怕是只言片语。同时要教育学生从小养成写日记的习惯。写日记不仅是小学生练笔的好形式,而且也是加强品德修养、锻炼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日记不但形式十分灵活,可长可短,可叙可议,可描写,可抒情,可说明,而且内容也非常广泛,可以海阔天空,无所不谈。但要注意从这些琐事中表达出自己的思想感受,反映出自己的观点、看法。写日记一定要坚持写真事,说真话,抒真情,真正做到“我手写我心”

6.读书看报、广泛搜集、吸收信息的的习惯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凡是那些除了课内书以外什么也不读的学生,他们在课堂上 掌握的知识就非常肤浅。”可见语文学习最重要的内容是读书。尤其高年级的学生已有一定的阅读能力,在信息化时代,阅读将是人们搜集、处理信息最重要的方式之一,会阅读才会向社会获取智慧。要学好语文,光读几册教材是远远不够的。《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我们要不断推选、推荐各种适合学生阅读的书刊,引导学生认真阅读,养成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同时要加强阅读方法的指导,教给学生精读、略读、浏览等方法。不仅要让学生会读,还要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要能利用报刊、杂志、书籍、电视、广播、电脑网络来搜集信息,为学生能终身学习做好充分的准备。

好习惯就像是我们生命树上盛开一朵美丽小花,学生能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他们的成功与否至关重要。 习惯是人生的主宰,习惯养得好,终生受其益,习惯养不好,终生受其累。

参考文献

[1] 王威2010年8月《福建教育》《习惯好才能学得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