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就业准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中图分类号 G718.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6)27-0049-07近些年大学生就业问题已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大学生是国家的栋梁之才,是实现民族复兴,建设社会主义的中坚力量,其能否成功就业不仅关系到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与稳定,还关系到高等教育的发展和科教兴国战略的顺利实施。目前国内学者主要从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的角度对大学生就业质量进行了研究,大学生的就业质量一方面受到学历、英语水平、计算机等级水平等人力资本的影响[1][2],另一方面还会受到社会资本的显著影响:社会资本越高的大学生,其就业质量也越高[3][4]。但是目前高职学生就业准备状况及其对就业质量影响方面的研究相对比较缺乏,与本科院校相比,高职学生的人力资本存量明显处于劣势地位,其就业前的准备工作能否有利于提高初次就业质量,是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目前大部分大学生就业质量的实证研究基本是通过对毕业生实施一次性调查获得所有的相关数据。这种事后调查存在一定弊端,不能真实反映变量间的关系,就业质量高的学生会倾向于认为自己的就业能力强,就业准备充分,而就业质量不理想的学生会认为自己就业能力弱,就业准备不充分。而采用跟踪调查的方法,在就业前先获得就业能力、就业准备的评价数据,利用毕业后就业质量的追踪数据来探讨毕业前的就业准备情况对于大学生毕业后的就业质量的影响则能够更好地反映就业准备与就业质量之间的真实关系。
一、文献回顾及研究假设
(一)大学生就业准备的概念及内容
目前国内对于大学生就业准备的研究还比较缺乏,就业准备的概念在学术界尚未有统一的界定,邵海燕、胡芳[5]认为就业准备是大学生在就业市场上核心竞争力的准备,主要包括就业心理准备、综合素质和能力准备。肖云、黄颖婕[6]对大学生就业准备的概念进行了定义,认为就业准备是大学生在就业之前,为实现最佳职业目标或赢得较满意的工作岗位而进行的知识、能力、心理、个人规划、政策形势等方面的预先安排或筹划行为。杨柳玉[7]认为大学生就业准备是指大学生为了实现最佳就业目标或赢得较满意的工作而进行的各种准备,主要包括知识能力准备、心理准备、职业关注和自我认识等。彭仲生、罗筑华[8]通过文献和头脑风暴法收集到就业准备评估的33个评估指标,并将这些指标合并为8个类别,分别为认知准备、思想准备、知识准备、能力准备、精神准备、材料准备、信息准备和身体准备。因此综合已有研究,笔者认为大学生就业准备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就业准备是指大学生在就业前,为获得一份满意工作而进行就业规划、就业信息、就业技巧方面的准备,而广义的就业准备不仅包含狭义的就业准备内容,还应包括心理、知识、能力等综合素质,是个体面向未来工作,促进生涯发展和获得职业成功的各方面准备。
(二)大学生就业准备的影响因素
美国心理学家舒伯(Super)将自我概念的理论引入到职业发展的不同阶段,形成了生涯发展理论。在生涯的不同阶段有不同的发展任务和不同的职业成熟指标,而职业成熟度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W生是否积极地对自己的职业未来进行规划,对各种可能的职业信息资源进行有效利用[9],职业成熟度与职业准备存在密切联系,而有效的辅导和生涯辅导可以提高职业成熟度[10]。刘宏波、黄锋伟[11] 认为,学校可以采取多渠道方式为毕业生提供就业岗位信息;通过举办各种形式的就业专题讲座,提高学生就业技巧,以提升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也有实证研究证明了就业指导对于提升求职技巧等应聘能力方面的作用,余新丽、刘建新[12]将就业指导作为干预因素, 采用前后测的方法探讨就业指导对大学生应聘能力、团队能力的影响, 研究结果发现就业指导对于大学生简历制作,信息搜集,职业规划,面试技巧以及团队能力方面有显著的作用。另外社会实践对于大学生就业准备也有一定的影响。李志兵[13]认为,社会实践有助于大学生评估职场环境,及早做好职业生涯规划,避免错误的求职心态和求职行为;马小红[14]指出,社会实践有利于大学生多途径获取工作信息,有利于在实践中积累工作经验,提升心理素质,培养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可见社会实践有利于大学生做好就业前的心理、能力、信息等准备工作。因此综合以上研究,我们提出以下假设:
H1:就业指导对于高职院校大学生就业准备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H2:社会实践对于高职院校大学生就业准备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三)大学生就业准备与就业质量
良好的学习成绩、就业能力、就业心理加上科学的求职方式和技巧是大学生获得成功就业的重要前提和保障,国内已有部分研究对大学生就业准备与就业质量的关系进行了初步探讨。孙灵[15]在研究中发现就业准备和就业率存在显著的相关性。邓婷[16] 在研究中发现大学生为就业做的准备对其就业质量有显著影响,就业准备越充分,其就业机会越大,就业质量越高。肖云、黄颖婕[17]通过对重庆,四川等地区毕业生的问卷调查结果发现,就业准备中的就业能力准备,求职行动准备,政策形势准备对就业质量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因此综合已有研究,我们提出以下假设:
H3:大学生就业准备对于初次就业质量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
二、数据来源与变量赋值
(一)数据来源
本次调查数据分两次搜集,2015年11月至12月期间,首先采用自编的大学生就业准备问卷对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无锡职业技术学院、盐城工业职业技术学院3所高职院校的在校三年级学生进行第一次问卷调查,以了解他们在求职前的就业准备、就业指导以及课外社会实践等情况。第一次调查共发放问卷683份,收回有效问卷630份,有效率为92.24%。第一批630份调查数据主要用于探索就业准备的因子结构,以及分析就业指导、就业专题讲座、课外社会实践对就业准备的影响。第二次调查是在2016年6月期间通过联系各学校就业负责人,对毕业生的就业质量反馈表进行搜集和整理,就业质量反馈表主要包括工资收入、工作对口性、就业满意度、就业稳定性等内容,由于部分学生专转本或未向学校递交就业质量反馈表等情况,导致部分跟踪样本流失,最终获得有效追踪样本489份。第二批489份就业质量数据主要用于分析就业准备对就业质量的影响。所调查的样本的具体情况见表1,总体来说样本具有一定代表性。
注:斜线左边为630份样本数据,斜线右边为489份追踪样本数据。
(二)变量选取与赋值
1.就业准备
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本研究主要从能力准备、心态准备、技巧准备、信息准备以及资历准备等方面编制出初始题项23个。其中能力准备采用李克特5点计分,1表示弱,2表示较弱,3表示一般,4表示较强,5表示强,代表题项为“你觉得你的口头表达能力如何?”;心理准备、技巧准备以及信息准备也是采用李克特5点计分,1表示不符合,2表示比较不符合,3表示一般,4表示比较符合,5表示符合,代表}项为:“我相信我能找到一份好的工作”、“我向老师及家人寻求求职方面的建议”等。资历准备主要包括奖学金、三好学生、技能证书等题项,采用的是2分计分,1表示没有,2表示有。
2.就业指导与实践
研究选取就业指导课程、就业专题讲座和课外社会实践3个因素作为高职生就业准备的影响变量,来考察就业指导与社会实践对于大学生就业准备的影响,就业指导课程的题项为“您认为就业指导课对您今后找工作有帮助吗?”,1表示没有帮助,2表示有帮助;就业专题讲座的题项为“是否参加过学校开设的就业指导专题讲座?”1表示没有,2表示有;课外社会实践的题项是:“除学校安排的实习、实训外,你有没有参加过与本专业有关的其他课外社会实践?”1表示没有,2表示有。
3. 就业质量
由于不同学校所使用的毕业生就业质量反馈表有所区别,因此选取就业质量反馈表中的工资收入、工作对口性、就业满意度、工作稳定性4个共同选项作为高职生就业质量的测量指标,其中工资收入为月收入,1000元以下赋值为1,1000~2000元赋值为2, 2001~3000赋值为3, 3000元以上赋值为“4”;工作对口性:1表示工作不对口,2表示工作对口;工作稳定性:1表示工作不稳定,2表示一般,3表示工作稳定;就业满意度:1表示不满意,2表示一般,3表示满意。
三、实证结果分析
基于前述的文献回顾和研究假设,本部分主要研究高职院校大学生就业准备情况及其与就业质量的关系。具体从三方面进行阐述:一是探索和验证高职院校大学生就业准备的结构;二是分析不同性别、专业大学生在就业准备上的差异,以及就业指导、社会实践等对于就业准备的影响;三是建立结构方程模型,探讨高职院校大学生就业准备与就业质量的具体关系。
(一)就业准备的探索性和验证性因素分析
将630份样本进行随机分半,其中一半样本进行就业准备的探索性因素分析,使用另一半随机样本对探索性因素分析的结果进行交叉验证,以检验就业准备的结构效度。探索性因素分析选用主成分分析和正交旋转的方法,第一次探索性因素分析后,共抽出特征根值大于1的因子6个,再删除在多个因子上有相近负荷的两个条目,不好解释的项目,以及只有一个项目的独立因子后进行第二次探索性因素分析,适合性检验结果显示KMO=0.858,巴特莱球形检验值为1981.34,p
第一个因子的特征根值为5.832,解释30.694%的方差,因子的主要项目包括:团队合作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学习能力,社交能力,适应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创新能力,组织能力的自评得分。这8个项目反映的是个体就业能力的强弱,因此将该因子定义为“就业能力准备”。
第二个因子的特征根值为1.947,解释10.248%的方差,因子的主要项目包括:乐观性,求职的自信心,主动性以及对未来充满希望。这4个项目反映了个体良好的求职心态,因此将该因子定义为“就业心态准备”。
第三个因子的特征根值为1.584,解释8.336%的方差,因子的主要项目包括:招聘信息的搜寻,求职前进行职业的规划并向教师及家人寻求求职方面的建议。这3个项目涉及求职工作中的主要行动,因此将该因子定义为“求职行为准备”。
第四个因子的的特征根值为1.354,解释7.128%的方差,因子的主要项目包括:奖学金情况,三好学生情况,英语证书以及职业技能证书。这4个项目主要涉及个体的在校学习和学业成就情况,因此将该因子命名为“就业资历准备”。
在探索性因素分析的基础上,使用另一半随机样本(n2=311),对就业准备的探索性因素分析结构进行验证性因素分析,模型结构如图1所示。该模型χ2为303.443,df为146,χ2/df为2.078,规范拟合指数NFI为0.850,TLI为0.888,IFI为0.916,比较拟合指数CFI为0.914,近似误差的均方根RMSEA为0.059。以上指标表示就业准备结构模型的拟合度较好,模型可以接受,大学生就业准备主要包括就业能力准备、就业心理准备、求职行为准备和就业资历准备4个因子。
(二)高职院校学生就业准备的差异比较及影响因素分析
本部分主要考察第一次调研的630份数据中,不同性别、专业高职生在就业准备水平上的差异以及就业指导课程、社会实践、就业讲座等因素对高职生就业准备的影响。统计结果表明,能力准备和资历准备在不同性别、专业上存在显著性差异,就业指导课程的学习情况、课外社会实践情况、就业讲座情况对于学生就业准备具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具体情况见表3。
1. 能力准备上的差异比较
在性别上,男生的创新能力要显著高于女生(t=4.216,p=0.000),理工科学生在动手能力上要显著高于文科学生(t=2.753,p=0.006);就业指导课程对于能力准备各个维度均没有显著性影响;课外实践对于创新能力和组织能力存在显著性影响:参加过社会实践的学生在创新能力和组织能力上要显著高于未参加社会实践的学生(t=2.277,p=0.023;t=3.269,p=0.001);但是就业指导讲座对于就业能力准备没有显著性的影响。
2. 心态准备上的差异比较
心态准备在不同性别和专业上不存在显著性的差异;心理准备中的主动性在课外社会实践上存在显著性差异:参加过课外社会实践的学生在主动性上要显著高于没参加课外社会实践的学生(t=2.034,p=0.043)。就业指导课程对于心理准备中的就业自信维度有显著性作用,认为就业指导课程有帮助的学生在就业自信上要显著高于那些认为课程没获得帮助的学生(t=2.200; p=0.029);就业讲座对就业的心态准备不存在显著性影响。
3. 行为准备上的差异比较
不同性别和专业的学生在行为准备上不存在显著性差异;职业规划和信息搜集在就业指导课程上存在显著性差异:认为就业指导课程有帮助的学生在职业规划和信息搜集行为上要显著多于认为就业指导课程没有帮助的学生(t=2.420,p=0.017;t=2.235,p=0.026);で蠼ㄒ樵诳瓮馍缁崾导上存在显著性差异:参加过课外社会实践的学生在就业建议寻求上要显著多于未参加过社会实践的学生(t=2.580,p=0.010);职业规划行为在是否听过就业讲座上存在显著性差异:听过就业讲座的学生在职业规划行为上也要显著多于未听过讲座的学生(t=2.367,p=0.019)。
4. 资历准备上的差异比较
奖学金在性别上存在显著性差异,其中女生在奖学金上的情况要显著好于男生(t=2.518,p=0.012);英语证书上,文科生要好于理工科学生(t=2.937,p=0.003),而技能证书上,理工科学生要好于文科生(t=4.011,p=0.000);就业指导课程对于技能证书有显著性影响:认为就业指导课程对将来找工作有帮助的学生在技能证书情况上要好于认为没有帮助的学生(t=2.184,p=0.031);社会实践和就业讲座对于资历准备没有显著性影响。
就业指导课程、就业专题讲座是学校为学生提供学习求职方法、调整就业心态,树立正确求职观,促进个人成功就业的重要手段,而课外社会实践是学生在校期间提前接触工作、积累工作经验、锻炼和提升职业技能的重要途径,无论是组织手段还是个人途径,就业指导课程、专题讲座及课外社会实践都有利于个人做好就业前的准备工作,提升就业竞争力。本研究的统计结果表明,就业指导课程对个体的就业自信,职业规划、信息搜集和技能证书获得等有显著性的影响,就业专题讲座对个体的职业规划行为有显著的影响,课外社会实践则对创新能力、组织能力、主动性、建议寻求等方面有显著的影响。
(三)高职院校学生就业准备对就业质量的影响路径分析
本部分是根据第二次调研获得的489份就业质量跟踪数据,探索高职学生毕业前的就业准备情况对毕业后的初次就业质量的影响路径。将工作稳定性、就业满意度、工资收入和就业对口性作为高职学生初次就业质量的观测变量处理,使用AMOS建立就业准备对就业质量影响的结构方程模型,所建立的模型χ2为429.031,df为220,χ2/df为1.950,规范拟合指数NFI为0.860,TLI为0.906,IFI为0.926,比较拟合指数CFI为0.925,近似误差的均方根RMSEA为0.053。由于资历准备对就业质量影响的路径系数为0.12,p=0.219>0.05,路径系数不显著,因此删除该路径后重新建立就业准备与就业质量的关系模型,最终所建立的模型χ2为337.799,df为146,χ2/df为2.314,规范拟合指数NFI为0.881,TLI为0.905,IFI为0.929,比较拟合指数CFI为0.927,近似误差的均方根RMSEA为0.062,模型各项拟合指数良好,模型可以接受,见图2。在就业准备各因子中,能力准备对就业质量的影响作用最大,其次是心态准备和行为准备,对于高职学生而言,资历准备对于其就业质量并没有显著的预测作用。
四、结论与对策建议
(一)以能力为导向,注重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
研究结果表明,资历准备对于高职院校毕业生初次就业质量并没有显著的预测作用,换言之,奖学金、三好学生、英语证书等并非是高职院校毕业生初次就业质量的决定性因素,这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用人单位在招聘过程中并不会过分倚重于专科毕业生的各类证书和奖状。
本研究的调研结果还发现,个人的就业能力准备水平对于初次就业质量具有显著的预测作用,说明相对于各类证书和奖状而言,就业能力才是影响专科毕业生就业质量的关键性因素,用人单位在招聘时也更为看重个人的实际能力,并不只是单看个人的学习成绩。
因此,对于专科生而言,在校期间一方面要注重课程的学习,另一方面还要努力锻炼自己的职业技能,注重就业能力的发展。对于职业院校而言,在人才培养上需要以能力为导向,注重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产学研用,校企协同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培养高技能专门人才的必由之路和根本途径。具体而言,职业院校在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人才培养模式选择、师资队伍建设、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等方面,需要加强与政府、行业协会以及企业的协同与合作。例如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电子商务专业以“根据市场设专业,根据需要定课程,根据岗位练技能”为指引,围绕“一平台、二特色、三突破、四提升”的专业建设思路,创新“多方联动、合作发展”的专业办学机制、构建“订单培养、师徒结对”的人才培养模式、创建“共培共享、合作互融”的双师结构团队、建设“共建共管、共享共赢”的实习实训基地、提升“四技支企,辐射区域”的社会服务能力,实现了产学研用的深度融合,有效提升了人才培养的质量,促进了学生就业能力的发展。
(二)加强就业指导,提升学生的就业准备水平
研究发现,就业指导课程对个体的就业自信心、职业规划、信息搜集和技能证书获得等有显著的影响,而个体的就业自信心、职业规划、信息搜集等就业准备情况对高职院校毕业生初次就业质量有显著的预测作用,因此就业指导在提升高职学生就业准备水平,促进大学生就业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在毕业前的调查中,有409人认为就业指导课程对于今后找工作有帮助,而有221人认为就业指导课程对今后找工作没有太大的帮助。学校应当进一步加强就业指导工作,将就业指导课设置为必修课程,在授课方式上可采用专家讲座、角色扮演、面试模拟等方法,以丰富就业指导的授课形式;同时在就业指导内容方面,可根据专业和岗位的特点,开展针对性的指导,实现就业指导内容与专业学习的有效融合;在授课的学时上,应该采用长期授课和短期讲座相结合的方法,调查结果显示短期的就业专题讲座对于大学生就业准备的提升效果十分有限,就业指导应当贯穿于大学的整个学习阶段;最后,学校应该做好就业指导效果的跟踪调查,根据实际反馈的结果进行就业指导课程的调整。
就业指导是一个系统工程,一方面需要学校的高度重视,同时也需要大学生个人的积极参与。对于大学生个人而言,必须重视就业指导课程的学习,认真学习并掌握职业规划的方法和求职的技巧,调整好就业心态,树立正确的求职观念,在求职过程中遇到问题,及时向老师请教,做好心理和行为方面的准备。
(三)鼓励课外社会实践,实现课堂知识的有效转化
课外社会实践是实现课堂教学内容与社会实际需要相结合的有效载体,是个体接触社会、积累社会经验和工作经验、锻炼和提升就业能力的重要途径。然而有些学校缺少对学生课外社会实践活动的有效监督和指导,使得课外社会实践流于形式,学生并没有真正的参与到课外实践中去,实践效果并不理想。
因此,对于学校而言,一方面要提高认识,重视课外社会实践活动在教育活动中的重要性,丰富和创新大学生课外社会实践活动的内容和形式,合理做好大学生课外社会实践的计划安排,从实际出发,根据不同专业、不同年级、不同地区大学生的特点,由专业课教师带领,分组进行针对性指导。在社会实践活动内容和形式的选择上,应注重⒋笱生课外社会实践活动与社会需要、专业实践需要相结合。同时还需要加强对课外社会实践活动过程的监督和结果的考评,建立健全大学生课外实践活动的考核体系,做好课外实践成果的总结工作,将大学生课外社会实践活动情况纳入到教学考评体系中。对于职业院校学生个人而言,应当提高参加课外社会实践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利用寒暑假时间将课堂所学知识应用到社会实践中去,在实践中积累工作经验,锻炼和提升就业能力。参 考 文 献
[1]黄敬宝.人力资本、社会资本对大学生就业质量的影响[J].北京社会科学, 2012(3):53-60.
[2]李珊珊.人力资本与社会资本对我国新生代大学生就业质量的影响机制研究[D].北京:中国政法大学,2013.
[3]徐莉, 郭砚君.大学生就业质量与社会资本关系研究[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10(9):85-90.
[4]刘新华, 杨艳.家庭社会资本与大学生差序就业――关于家庭社会资本对大学生就业质量影响的研究[J].教育学术月刊,2013(5):66-68.
[5]邵海燕, 胡芳.大学生就业机会:内涵的回归与就业准备[J].中国青年研究,2005(2):63-68.
[6][17]肖云,黄颖婕.大学生就业准备行为与就业质量关系的实证研究[J].出国与就业,2011(1):46-50.
[7]杨柳玉.大学生就业准备现状调查研究--以广东省两所高校为例[J].科教导刊,2014(12):254-256.
[8]彭仲生, 罗筑华.大学生就业准备评估量表的编制与应用[J].现代大学教育,2015(1):90-93.
[9]龙立荣,方俐洛,凌文辁.职业成熟度研究进展[J].心理科学,2000(5):84-87.
[10]王晓岩.建立全程就业指导体系提升大学生就业竞争力[J].现代教育科学,2008(2):54-59.
[11]刘宏波,黄锋伟.大学生就业准备状况调查[J].教育与职业,2010(4):46-47.
[12]余新丽, 刘建新. 基于就业能力的大学生就业指导效果的实证研究[J].教育科学,2006(12):76-79
[13]李志兵.社会实践促进大学生就业能力提高的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5(4):70-72.
[14]马小红.社会实践是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重要途径[J].教育探索,2013(4):52-53.
关键词:毕业生;就业形势;就业准备
一、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分析
1.就业进入“大众化”时代。在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后,高校毕业生由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宠儿”,转变为普通劳动者,高校毕业生已不存在“包分配”的情况,而是公平地参与社会竞争,由社会来挑选和选择。因此,高校毕业生就业已经进入“大众化”时代。
2.就业竞争加剧。由于高校毕业生人数与日俱增,而社会经济发展决定了社会对高校毕业生的需求数量增加幅度不会有太大的变化,目前的就业市场已不是以前的“卖方市场”,而是“买方市场”。所以,当今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竞争更加激烈。
3.高校毕业生供需结构性矛盾较为突出。一方面,部分地区、行业、专业的高校毕业生难以寻求到合适的就业岗位,存在“无业可就”的情况;另一方面,西部、基层、农村等地区和一些行业,虽然有很大的用人需求,却难以吸引众多的高校毕业生,存在“有业不就”的情况。
4.用人单位对高校毕业生的要求进一步提高。在就业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用人单位对高校毕业生需求的标准越来越高。他们不仅注重毕业生的综合素质,而且挑选其学校和学历层次;不仅要求毕业生学习成绩好,政治素质、思想道德素质高,而且要求毕业生身心健康、诚实可信、踏实肯干,具有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和团队精神。复合型、外向型、开拓型及具有创新意识的高校毕业生日益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
5.全国2013届毕业生情况和就业形势。预计全国2013届高校毕业生人数将突破700万人大关,毕业生总数较2012年增加了20万,总量供求矛盾和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就业压力较大。2012年上半年我国GDP增长7.8%,较去年下降1.8%。当前,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增大,稳增长难度仍然很大,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就业的不利影响短期内也不会减弱,新增就业岗位减少,供需矛盾突出。2013届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更加复杂、更加严峻。
二、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准备
1.思想上的准备。(1)勇于进取,摒弃“等”、“靠”、“要”的思想。高校毕业生应认清严峻的就业形势,树立信心,积极就业,将就业工作当作个人的最重要的事情来看待。(2)树立个人发展与国家需要紧密结合的就业观。高校毕业生应积极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到西部去、到基层去、到祖国和人民需要的地方去,将自己的职业发展和个人未来融入祖国的发展与建设中去,在为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的同时,实现个人理想,体现自身价值。(3)树立勇于竞争的就业观。竞争是市场经济最显著的特点之一,竞争意识是高校毕业生必备的素质之一。就业市场的竞争有利于选择人才,实现人才的合理分配。人尽其才、优胜劣汰,因此,高校毕业生应树立勇于竞争的就业观。(4)树立动态发展的就业观。树立发展的就业观,就是在经济发展的大潮中不断寻找适合自己的位置,开拓自己职业发展的空间,并学会在发展中发现机会、把握机会。高校毕业生应先“就业”再“择业”,保持良好的择业心态,正视现实,放眼未来。
2.学业上的的准备。正常毕业的大学生应取得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毕业生如不能取得毕业证,与用人单位已签订的《就业协议书》无效,用人单位可以不接收毕业生到单位工作,所以,高校毕业生应完成自己的学业,为就业打下最起码的基础。
3.就业推荐材料的准备。就业推荐材料包括《毕业推荐表》、在校成绩单、求职信、各类获奖证书复印件等。(1)编写就业推荐材料的原则。一是目标明确。有利于就业的各种材料、各种编写方法都可以运用。二是针对性强。要根据大致的就业意向和应聘的行业、职业或单位特点进行材料的合理组织、安排和撰写。三是客观真实。在编写就业推荐材料的过程中,要本着客观真实的思想态度,若材料有假,一旦用人单位发现,则不会录用,择业者也就失去了就业机会。
(2)就业推荐材料的整理。一是搜集材料。以择业目标为中心,按需搜集。二是分类整理。在分类整理过程中一般按个人简历性材料、专业学习材料、特长爱好材料、社会实践材料、奖励评论性材料进行专题细分。三是编辑审查。即对分类的材料进行汇总编辑,检查一下材料是否有明显遗漏,不能出现材料残缺。四是汇总分析。经过分类整理和编辑审查后,首先要把同类型的材料集中起来,然后对材料的使用价值进行自我分析评估,最后把材料依其价值分清主次,罗列出来,以便于编写使用。五是合理编撰。在编撰就业推荐材料的过程中,要针对所应聘目标的具体情况,合理取舍,有机组合,充分体现求职者的优势与特长。
参考文献:
[1]孙建莹.大学生就业问题分析与应对思考[J].知识经济,2012,(07).
【关键词】英语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准备;调查分析
为了了解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广东外语艺术职业学院英语教育专业2011届毕业生的就业意向,笔者采取问卷调查的方式,对英语教育专业毕业生进行了调查。共发放问卷461份,回收406份,回收率88.1%。接受调查学生中,在校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占24.81%,中等的学生占60%。52.1%的学生获得过学院奖学金,获得国家级奖学金的学生占19.27%。约60%的学生担任过各类学生干部,党员占18.4%。
一、毕业生就业准备状况调查
(一)毕业生就业意向分析
1.就业地区选择
接受调查的406人中,78.6%学生来自潮汕地区,60.3%的学生毕业后想在珠三角地区发展,27.3%学生想回生源地。过半数家长也是期待自己的子女能留在珠三角地区发展,而期待子女回家工作的也占到了41.6%。
在广州学习几年,学生还是希望毕业后能留在经济较发达的珠三角地区工作,但学生家长在支持子女留珠三角与回家工作上是旗鼓相当。
2.择业方向
59.4%的学生表示对国家的就业政策、学校就业手续办理及相关制度不是很清楚。毕业后,63%的学生会直接就业,27.1%的学生会选择专升本或其他升学方式,4.4%的学生选择出国留学。63.2%不愿意选择三支一扶或者回农村支教。
在职业选择上,52.6%的学生会从事教育工作,25%的学生会选择外贸工作,说明绝大多数学生还是会选择毕业后选择从事与专业相关的工作。学生对自己的工资定位还是比较准确,70.9%学生期待自己的工资水平达到2000元左右。
3.就业准备
在选择回生源地参加中小学教师上岗考试上,大部分学生认为获得就业机会的难度不大,约30%学生认为比较难。而80%的同学对参加上岗考试的信息不了解,69.6%的学生没有准备好,仅20%的学生认为已经准备充分。
78.1%的学生已经完成了简历制作,但只有25.8%的学生投过简历应聘,主要是通过网络投递简历,只有29.8%的学生参加过现场招聘会。
绝大部分同学能清醒的了解当前的就业形势,58.3%的学生感到压力很大。其中,39.3%的学生表示通过努力应该可以找到满意工作,58%的学生认为就业困难较大、对自己的就业很担忧。学生获取就业信息主要是通过网络、熟人介绍以及学校的的就业信息。
从以上数据,我们发现学生能够感受到就业的压力,但就业积极性不是很高,很多学生希望能回家参加考试,而对近期的各种招聘会兴趣不高,只有部分学生在网上投简历。
(二)择业行为的影响因素分析
就业前夕,学生表现出了所有即将毕业学生的迷茫。38.1%的学生对自己找到工作有信心,27.5%觉得信心不足,34.4%的学生认为无从下手、没有方向感。
大部分学生认为就业需要通过自己的努力,主要体现在自己的综合能力上。38.8%的学生认为就业时最缺乏的资源是学历,26%的学生认为最缺乏的是经验,只有少部分认为找工作需要靠社会关系。84%的学生认为亲戚等社会关系对自己找工作有很重要的作用,但61.2%的学生认为没有能够推荐自己就业的社会关系。
在找工作考虑的因素上,学生主要关注前三个因素是薪酬高低与福利(25.1%)、工作地点(16.1%)、个人兴趣爱好(14.1%)。同时学生也认为,综合能力(30.1%)、专业技能(21.1%)、社会经验(19.9%)三个因素是用人单位最看中的求职者需要具备的条件。学生认为,在求职过程中最困扰自己最主要的三个因素是对企业岗位专业知识缺乏了解(21.1%)、能力不足(17.2%)以及求职方法技巧缺乏(15.4%)。
(三)对学校就业指导与服务工作的评价
绝对部分学生认为,毕业前学校应该为毕业生提供就业信息和优待管理。
学生认为学校的毕业生就业指导和服务应大力加强或改进的三个最重要的内容是求职应聘技巧指导(20%)、职业生涯规划指导(11.1%)以及向社会毕业生的有关情况和信息(10.7%)。
学生期待就业指导老师最应该指导的内容是求职应聘技巧指导(27.6%)、推荐就业机会(23.3%)以及教学技能、英文简历等具体技能指导(19.9%)。
二、调查结论
通过以上的数据分析,可以发现: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学生就业准备还不充分,就业期望值比较高;就业不够主动,对就业渠道和就业信息关注度不够;素质、能力与社会需求有一定的差距。为了使学生更好地就业、就好业,需要学生自身和学校的共同努力。
三、提高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建议
第一,成立系就业工作指导小组,建立完善、协调的运行体系。
系成立了以系领导、辅导员、德育导师以及部分专业老师为主的就业指导工作小组,认真贯彻“全程指导,全程服务”的就业指导方针,切实有效地开展就业指导工作,发动每一位教师投入到学生就业指导。
学期初制定具体的就业指导工作计划,要求所有毕业生的就业指导老师每月召开两次就业指导会议,及时了解学生的就业工作情况和学生就业过程中存在的困难和疑惑,帮助学生解决部分就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确实保证我系毕业生的就业心理稳定。并在简历制作、面试技巧等方面给予必要的指导,并督促其实施。
第二,进一步加强就业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
目前尽管就业形势十分严峻,但毕业生的就业期望仍然比较高。一方面是毕业生就业难,另一方面又是有不少单位到学校招聘要不到满意的毕业生,或者毕业生不愿意到培训机构公司等单位就业。因此,转变毕业生的择业观念至关重要。学生毕业前应利用班会、就业指导课及讲座等方式的同时,继续召开就业座谈会,结合历届英语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实际情况和全国就业形势、就业要求,教育引导毕业生转变择业观念,引导学生认识到到基层和艰苦的地方去工作,是国家和社会的需要,也是个人锻炼成长的需要。另外,还要鼓励和引导学生到各中小型企业就业或自主创业和灵活就业,不断拓宽就业渠道。我系目前在校生中也有少数自主创业者,要通过这部分同学教育和引导其他更多的同学加入自主创业的行列。邀请在企业工作比较顺利的毕业生和自主创业比较成功的毕业生回到学校同师弟师妹座谈,对本届毕业生现身说法,改变学生就业观念。
第三,多方收集就业信息,拓宽就业门路。
教会毕业生掌握正确的就业信息收集、整理、筛选方法及择业决策方法 , 如通过网络查找就业信息,在网上求职等,但对中介机构和网上信息要要慎重对待。另外,积极发动教职工主动关心,积极参与支持毕业生的就业工作,自觉为毕业生提供就业信息,对提供就业信息的教师进行物质奖励和表扬激励。鼓励毕业生利用亲戚朋友、同学同乡收集就业信息。认真组织全系毕业生参加各种“双向选择”洽谈会,在双选会或招聘会上推销自己。
第四,加强学生就业技巧的培训工作,确保学生在竞争中取胜。
号召学生在实习回来后总结实习中教学技能不足,抓紧毕业前时间强化教学基本功。加强毕业生礼仪修养的指导,播放有关教师礼仪讲座。进行就业法律问题讲座和就业心理问题讲座和就业面试准备等,对毕业生进行培训,包括准备材料、自我推荐、接受面试、决策签约等方面,力争让每一位学生都以最佳状态争取每一个就业机会。
参考文献
[1]范向前.“就业难”,何解?[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9(25).
[2]高海生.新编大学生就业指导教程[M].北京: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2005.
【关键词】文科大学生;就业准备
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经济体制的进一步改革,就业问题日益突出,其中大学生就业问题更成为就业问题中的“大问题”。1999年高校扩招之后,在校大学生的人数急剧上升,大学教育逐步褪去了精英教育的光环,同时随着社会下岗工人和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不断涌入,大学生就业形势愈发严峻。特别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大学生就业问题日益尖锐。而与理工科大学生相比,文科大学生的就业形势更加严峻[1],因此如何正确对待当前大学生特别是文科大学生的就业形势,探究解决或者缓解其就业难的途径,是迫在眉睫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文科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分析
文科主要是研究人类认识和改造人类社会的科学,大学文科设置有:政治学,经济学,法学,哲学,历史学,文学,艺术学,外国语言与文学,新闻传播学,人类学,社会学,民族学,管理学,教育学等等。笔者对所在学院198名2010届文科毕业生做了一次调查(包括中文专业、英语专业、旅游专业、广告专业四个专业),调查结果显示,有近九成的学生认为当前的就业形势十分严峻,工作不好找;其中5成以上的学生已经树立了先就业再择业的观念;结合文科专业和文科大学生的特点,分析文科大学生就业困难原因主要有:
1.文科学科专业性不强,具有强烈的可替代性。自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各个高校都不断增加专业,与理工学科相比文科专业建设投入较小,因此许多高校一哄而上,专业设置不规范,专业培养目标不明确,专业趋同现象十分严重。据统计,文科专业80%以上的课程趋同[2],因而培养出来的大学生在知识结构上具有明显的同质性,加剧了文科毕业生之间的竞争,同时也减弱了文科大学生了不可替代性。笔者对本学院198名2010届文科毕业生(包括中文、旅游、英语三个专业)做了一项调查,结果显示只有不到4成的学生表示是根据自己的专业选择工作的,其中主要是旅游和英语学科专业性比较强的专业的学生。
2.体制的转变和改革。过去文科生毕业去向大多是政府部门、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随着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国有企业改制、事业单位改革,这些部门对大学生的新增需求越来越少,特别是沿海发达地区现在已经形成了供远远大于求的局面。同时我国正处于工业化阶段,对理工科的大学生的需求越来越大,造成了文科大学生就业难。
3.文科大学生,女生大学生的比例较高,在就业时性别歧视严重。笔者所在的学院为文科院系,包含中文、旅游、英语三个专业,在198名毕业生中,男生所占人数不到3成。 江苏省妇联针对本省《妇女权益保障法》实施十周年情况进行的专题调研显示,有80%的女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遭遇性别歧视,有34.3%的女大学生有过多次被拒经历。许多用人单位在招聘中明确要求“只要男生”或“同等条件下男生优先”。而在同等条件下,男生签约率明显高出女生8个百分点[2]。
4.文科大学生自身素质有待提高。根据“麦可斯-中国2008届大学毕业生求职与工作能力调查”结果显示,当前大学毕业生亟待改进的基本工作能力依次为管理能力、动手能力、理解与交流能力、科学思维能力和应用分析能力等。而这些对文科大学生而言,更是至关重要和必须具备的素质。根据招聘单位反馈:绝大部分文科大学生缺乏实际意义上的实践经验,他们既不具备岗位要求的职业能力或专业能力,又缺乏工作经验,没有很强的竞争力,导致企业对应届文科毕业生的需求总量在不断减少。
二、文科大学生就业准备和就业促进
俗话说不打无准备之仗,同样为了更好地就业,首先要做好就业准备。从学校层面而言是指学校为了更好地促进大学生就业所做的一些活动,现在大多数高校所进行的就业准备主要包括开设就业形势和就业指导课程、搭建就业信息平台、以及进行简单的职业指导等。从大学生个人层面而言是指大学生个人为了更好的就业所进行的一些准备活动,例如加强专业课或者实践课程的学习。目前无论是学校层面的就业准备还是个人的就业准备都是主要针对大学生专业技能方面的。参考国内外的文献,结合以往学者们对就业准备的界定,就业准备是指大学本科生在就业前,为了就业需要具备的各种特征关键或者基础条件而进行的准备,包括技能条件和心理条件两方面的准备。因此若想更好的促进大学生的就业,学校和大学生个体应该在专业技能和心理两方面做好就业准备。在此笔者将就学校层面如何做好文科大学生的就业准备进行探讨。
1.细化量化文科大学生所需具备的技能条件和素质要求。正如上文所说,文科课程的趋同性,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文科大学生就业竞争的激烈和文科大学生的强可替代性。同时调查也显示就文科大学生的就职岗位而言,文科大学生自身素质欠缺。笔者就文科大学生就职的岗位进行过简单的调查,结果显示文科大学生就职的岗位一般要求文科大学生具有良好的沟通能力、协调能力、动手能力以及一定的管理能力。但是根据“麦可斯-中国2008届大学毕业生求职与工作能力调查”结果显示,当前大学毕业生亟待改进的基本工作能力依次为管理能力、动手能力、理解与交流能力、科学思维能力和应用分析能力等。因此对于文科大学生而言,最主要的是要加强其自身综合素质。为了更好的促进文科大学生提高综合素质,可以将综合素质的内容细化和量化。例如针对沟通能力,可以开设沟通技巧等相关的课程,在课程结束之后采用沟通能力量表对同学们进行测试,对测试结果仍低于平均水平的学生,再次进行交流和指导。
2.系统地开展就业指导课程。所谓就业指导课程应该包括职业素质教育、综合能力教育、形势政策与法规教育心理课程以及自我认知教育等一些就业心理课程。目前大多数高校是在毕业前夕针对毕业生开设就业形势和就业指导课程,主要就就业形势和面试技巧给毕业生做一些介绍,缺乏系统性。并且高校在安排就业指导课时缺乏系统的规划和调研,在实际开课过程中随意性很强,很难考虑课程设置的科学性、合理性、实用性。很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基本上是讲到哪算到哪,没有完整的计划与思想体系,很难教出特色,也难以提升就业指导课的地位。同时笔者对所在学院198名2010届文科毕业生做了一次调查(包括中文专业、英语专业、旅游专业、广告专业四个专业),调查结果显示,有近九成的学生认为当前的就业形势十分严峻,工作不好找;其中5成以上的学生已经树立了先就业再择业的观念。说明在走向职场前大部分同学还是对就业形势有正确的认识的,能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因此在进行就业教育时应该把重心更多的放在就业心理课程上。正如上文所说就业心理课程主要是指自我认知教育,具体包括主要包括对自己的气质、性格等心理倾向的认知和对自己的兴趣、能力等行为倾向的认知。对于大学生特别是文科大学生而言,在走向职场之前,充分的了解自己,知道自己的长处和短处,在求职过程中扬长避短,避免人与亦云随大流,不仅加剧了就业的困难,还不能展示自己的长处,从而失去良好的就业机会。
文科大学生就业的形势严峻,除了文科大学生本身不断提高自己的素质之外,学校也必须采取相应的积极的措施指导和促进文科大学生提高促进,才能进一步缓解文科大学生研究的就业形势。
参考文献
[1]邬大光,俞俏燕.单科类高校专业为何普遍趋同[N].中国教育报,2006,15.
[2]茆汉成,王欣.文科大学生就业困难的成因与对策分析[M].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07.
活动主题
面对就业我们应做好哪些准备
学 校
班 级
班主任
主 持 人
活 动 课 时 间
2013.11.18
活动确定
以就业指导为主线,高二学生面对就业,急需从就业心理和就业去向方面得到指导,为了让学生从心理上做好升学和就业的准备,召开班会。
德育目标
从就业心态、就业方向以及需要具备的职业技能等方面培养
学生。
活动重点
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就业信心,检测自身面临就业时都存在
哪些问题,从而为下学期就业做好充分准备。
活动准备
11.准备就业调查问卷。
2.准备小品。
3.同学们准备自己急需解决的就业方面的问题。
4.班主任作总结。
活动过程
设计意图
1.高二(17)班以《面对就业我们应做好哪些准备》为主题的班会现在开始。
2.小品 《招聘》。
3.看完小品的感受,请同学们发言。
4.填写调查问卷。
5.请同学发言。
6.总结。
活动反思
本次班会使学生真正感受到就业以及离我们很近,从而审视自身不足和急待解决的问题,以便于今后加强锻炼,为就业做好充分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