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计算机专业毕业实习总结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针对以上现象,为了更好的了解企业对计算机人才的需求方向,我们从2012年4月份到10月份期间,采用问卷调查和走访方法深入企业,对石家庄高新区的近60家相关企业的企业进行了调查。并进一步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意见,以便为提高本专业的办学水平提供依据。现将调研情况总结如下:
一、当前高职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
(一)“竞争大 工资低 形势严峻”
大部分的高校都开设了计算机类专业,该类专业毕业生总体数量大。面对蜂拥而至的求职者,用人单位普遍提高了门滥和降低了工资。根据调研统计,部分企业过分强调高学历和工作经验等,这对高职毕业生来说是一道无法逾越的门滥。已经参加工作的毕业生工资偏低,比如从事网站方向的,工资水平大部分在1500-2000之间,软件编程的毕业生工资相对较高在3000元以上。
(二)“需求大 发展主趋势 前景仍然乐观”
我国的IT行业发展比较滞后,造成短期内计算机类专业相对就业难的大气候。但是IT人才供不应求仍是世界范围的现象,随着中国和其他发达国家合作的加强,全球新一轮的产业正在推动我国向着IT强国的转变。据测算我国发展信息产业每年至少需要100万人以上,因此IT行业是朝阳专业,在未来有很大的发展前景,计算机学生要找准方向,积极应对。
二、影响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就业的几个因素
一方面是用人单位的高薪诚聘,人才缺口很大,一方面是高职计算机专业求职者的就业难。计算机专业人才是短缺还是过剩?经过调研认为原因在于:学校教育与市场需求脱节;学生的素质和能力水平不够高,就业观念陈旧等。
(一)动手实践能力普遍差
大多数学生都忙于应付考试、考级、考证上,实践环节不够。根据调研结果,大部分企业反映很多学生只会基本的操作,不能把知识灵活用于实践中。很多企业必须对毕业生进行岗前培训才能上岗,这就造成部分企业不喜欢招收毕业生,而是偏重有经验的从业人员。企业希望应聘的学生具有熟练的应用技能,希望学生有研发思路,因此动手实践能力差是计算机专业大学生就业的最大障碍。
(二)市场需求与校园教育存在着一定程度的脱节
经过调研,企业和毕业生普遍反映高校的课程设置和知识体系跟不上IT行业的发展要求。毕业生从业后发现需要面对新的技术新的应用,都是大学没有接触到的,压力很大。现在为数不少的高校教材更新慢,新知识、新技术很难快速进入课堂。同样,高校里为数不少的计算机老师多年来工作仅限于课堂教学,没有更多的实战经验, 由此师资不能及时更新知识结构, 跟紧计算机科学前沿的发展。这也是影响计算机专业大学生就业的一大障碍。
(三)毕业生就业观念和就业难的关系
部分毕业生的就业观念陈旧,期望值过高,不是先就业,后择业,而是互相攀比、讲条件,从而出现就业难。不少学生幻想一步到位,求职定位不当。不少学生幻想高工资高待遇,而不考虑能不能胜任的问题。
三、提高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相应对策
针对以上情况,现从高校和学生自身两个方面来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学院方面
1.以市场为导向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同时重视实践,鼓励创新,建立专业核心技能培养为目标的多种形式的实践实习教学与培训基地。
紧跟社会发展步伐,高校要树立以市场为导向的人才观和发展观,进一步加大学科课程的改造力度。一方面更多的引进外聘老师和本校老师要进行培训,及时向学生传播最新知识,有选择地增设些新课程。另一方面组织学生在校内参与到课题或项目研发中来,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
2.以产学研合作为龙头,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培养。
建立校外实习基地,聘用双师型教师、共建实验室等,打造富有实践经验和技术开发能力的师资队伍,用教学和科研两种手段使学生在“真刀实枪”的训练中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学生到产学研合作单位顶岗实习,锻炼技能。
3.开展职业技能培训。适时地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克服人才市场需求与校园教育存在着一定程度的脱节问题。
4.加强对学生的就业指导。帮助大学生树立先就业、再择业的就业观念,指导学生做好学业和职业生涯设计。
(二)个人方面
1.审时度势,及时调整就业期望值。高职毕业生当下要调整就业思路,树立“先就业求生存,后择业谋发展”的思想,用长远的眼光看待就业,不要幻想一步到位。高职毕业生要学会低姿态求职择业,只有转变了自己的就业观念,才能真正应对就业难的局面。同时,将要毕业的学生还要积极主动和毕业班的同学或已经毕业的师兄们接触联系,学习借鉴他们在就业方面最直接,最有参考价值的经验,避免走求职上的弯路。
2.突出优势,找准就业切入点。高职毕业生应沉下心来,认真仔细地分析自身的优、劣势何在,客观地评价自己。要根据自己所学的专业和自身具备的能力,去定位工作岗位,找准就业切入点。
3.做好规划,苦练内功。大学生在校学习期间既注重专业知识、专业技术、英语,计算机等硬能力的打造,更注重人际交往、沟通协调、勤奋敬业、吃苦耐劳等软能力的培养锻炼,勤于思考,精于实践,苦练内功。
【关键词】人才培养模式 面向市场需求 市场调研
【中图分类号】G623.5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646(2008)09(a)-0144-02
1 引言
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迅速扩展,高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总体呈下降趋势,大学生就业难成为了一个引人注目的社会热点问题。据统计,2002年中国高校计算机专业毕业生的平均就业率在90%以上,自2003年第一批扩招后,毕业生就业率开始下滑,到2004年已降至55%,2005年、2006年的就业形式依然不容乐观。
另一方面,在我国IT产业提升的带动下,软件人才依旧成为人才市场中需求最为旺盛的人员。根据教育部关于紧缺人才的报告中,目前我国的软件从业人员近60万人,其中专业人才约有34万。2006年,我国需要软件人才80万。而2005年中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338万,若按计算机专业学生占总体在校生5%的比例计算,2005年新增近17万计算机求职者,可以看出,与实际需求相比在数量上存在着巨大的缺口。应该说,计算机人才的市场需求远远大于供给。
面对如此巨大的市场需求,却存在这么多的计算机专业毕业生找不到工作,呈现出IT毕业生“过剩”的怪现象。分析原因,虽然这几年,高校培养出了大量的计算机专业人才以响应国家信息化建设及经济发展的需要,但由于我国多数高校的计算机人才培养基本上是按照IEEE-CS的CC1991报告,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带有较大的模仿性,难以突出办学特色;且课程设置、课程内容陈旧、单一,难以跟上信息技术的发展,满足多样化的市场需求。于是乎,高校培养的人才与企业需求的人才形成的巨大的差异,难以为企业所接收。
济南大学作为一个普通本科院校,其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同样存在着就业难的问题。为更好地了解我校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专业设置的现状及与市场需求的差异,为我校优化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打造过硬的市场品牌,提高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与建议,我们进行了计算机及相关专业工作人员调查问卷。
2 调查问卷的基本情况与分析结果
本次调查于2006年3月至8月,选择山东省四所软件企业,共计65位目前从事计算机专业的工作人员进行调研,其中中创20人、海尔20人、海信18人、齐鲁软件园7人。涉及的内容共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为工作人员基本信息;第二部分为学生培养及专业课程设置相关问题;第三部分为毕业生就业时应具有的素质。
2.1 工作人员基本信息
从表1中统计信息可以看出,被调查计算机从事人员均具有本科学历,在校期间大都学习计算机及其相关专业,有近半数人员具有多年的工作经验,对于目前信息产业的发展有着较深刻的认识,因此,回答的问卷具有较强的针对性与典型性。
2.2 学生培养及专业课程设置相关问题
从表2和表3的数据对比,可以看出目前高校语言类课程的设置与市场实际开发语言的需求形成了明显的差异,高校传统语言课程(C、Pascal、Basic、ASP)占据了主要的比例,而目前市场应用的实际开发语言(C++、Java、C#、JSP) 占据了主要的比例,可见高校在语言课程的开设方面过于陈旧,难以适应当前市场的发展需求。
从表4和表5的统计信息可以看出,专业核心课程仍然被大家认为最为重要的课程,但这些理论性较强的课程在高校教学大纲的制定和课程的组织上都或多或少的脱离了实际应用,学生难以致用。而目前企业所真正需要的确是来之即用的人才,具有较强实践动手能力的人才。可见当前高校的教学模式已难以适应市场的需求。
2.3 毕业生就业时应具有的素质
从表6和表7的统计信息可以看出,目前,在就业过程中,实际项目开发经验占据了主导地位,企业对学生的需求不再像传统的模式仅仅依靠学习成绩的好坏来衡量,更加看重毕业生学以致用的能力,专业技术能力的掌握程度,以及自我解决问题和团队合作的能力。这就需要我们在新培养方案的制定中应进一步加强项目整体设计能力的培养,加强学生对软件工程思想的理解,更多的从书本之外的实际环境中锻炼学生。另外统计信息也反映出,企业对于学生的要求不仅仅是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而且应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心理素质以及团队合作能力。这也是我们下一步在对学生进行培养、教育中应加以注意的。
3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通过对调查问卷的对比与分析,我们发现,要提高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就必须按照市场与社会经济的发展要求,结合学校实际,完善人才培养机制,优化课程设置,更新教学内容,突出实践教学环节,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构建适应市场需要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3.1 强化实践教学,努力提高学生实际动手能力
计算机作为一门应用性、适用性很强的学科,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不强是困扰学生及用人单位的一个普遍问题。要改变这种状况,就必须改变传统那种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能力的教学模式,增强实习、实验课程在课程设置中的比重,加强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锻炼与培养。同时,采取更加灵活的授课方式,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实习环境,通过实际项目的模拟,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改革考核形式,更多的通过课程的实验和成果来考核,鼓励在实验中的创新。积极推动校企合作,建立校内、校外实践教学基地,输送更多的学生参加实习,帮助自己定位,认清并发挥自身优势,为今后顺利地进入工作做好铺垫。
3.2 优化课程体系,适应多元化市场需求
教学模式单一,专业课程凌乱,教学内容陈旧,是我校及其他高校计算机专业存在的普遍问题。因此,我们的当务之急就是要加强市场调研,了解市场需求,结合学校计算机专业的实际特点与资源特色,确定自己的培养目标,进行准确的市场定位,合理的设置专业课程体系,及时淘汰已不适应市场需求的教学内容。同时,课程体系的设置既要适应科技发展的知识基础与结构要求,又要符合课程间的逻辑关系,按照“实基础、重专业、强能力、高素质”的原则,凸显自己的专业特色。为此,我们在原有计算机专业基础课程的基础之上,为适应多元化市场需求,设置了四个专业方向(嵌入式系统设计、基于.NET系统设计、基于JAVA系统设计、多媒体应用技术)课程,帮助学生系统而全面的学习应用知识,使毕业生能够更好的与市场接轨。
3.3 注重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提高就业竞争力
在调研中,我们发现,那些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过硬的身体心理素质、广泛的人文素养及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发展潜力、组织协调能力的毕业生是备受市场青睐的。故在课程体系建设中,我们增设了实用协作、公关礼仪、社会职业道德、相关企业人员讲座及经济类、管理类等选修课程,注重遵循教育教学基本规律,坚持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原则,不但重视专业知识的传授,而且强调职业道德、人文素质和心理素质的养成,注重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外语应用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独立工作和指挥管理能力的培养;依据先进的质量管理理念,加强教学质量管理体系建设,全面落实人才培养目标。
4 总结
面对当前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毕业生就业率不断下滑的状况,为了更好地了解我校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专业设置的现状及与市场需求的差异,优化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提高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我们通过企业中计算机及相关专业工作人员的调查问卷从多个方面进行统计和分析,从而提出相应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措施。这些措施归结一句就是,要想提高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就必须按照市场与社会经济的发展要求,结合学校实际,优化课程设置,更新教学内容,突出实践教学环节,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构建适应市场需要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 闵维方,丁小浩,文东茅,岳昌君.2005年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的调查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2006,(1):31-38.
[2] 余江.软件产业的人才危机[J].深圳特区科技,2005,(10):88-90.
[3] 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中国计算机本科专业发展战略研究报告[J].中国大学教育,2005,(5):7-10.
关键词:就业;软件工程;动手能力;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1引言
2006年3月30日,教育部举行了“2006-2010 年教育部高等学校有关科类教学指导委员会成立大会”,会上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李晓明作了题为“认清形势,推进以就业市场为导向的计算机专业教育”的报告。针对我国的情况,从实践的角度考虑,计算机教指委建议教育部鼓励不同的学校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名称下选用不同类型的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并基于CC2005列出的“软件工程”知识结构定义,形成了参考办学规范。报告明确了将面向就业市场的办学定位作为今后计算机教育的改革方向。另外报告中还给出了辅助建议,要加强学生的实践与动手能力的培养。
目前经常看到“软件人才匮乏”的相关报道,但同时很多软件工程专业毕业生面临就业困难,这说明计算机软件行业需求与高校的实践类课程教学之间存在较大矛盾。出现上述现象的原因主要有:用人单位普遍认为计算机专业毕业生的素质与工作预期相差较远;计算机专业已毕业的年轻从业人员对自己前几年在大学学到的知识不甚满意。因此软件工程专业中注重实践类课程的教学内容与教学理念有必要按照就业市场的需求进行调整。
以往,计算机相关专业传统的实习模式都是采用“大作业”形式来进行的,这种方式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和重视,实习效果对于课程的理解和加深也没多大益处,而且不能引起学生对后续课程的重视。因此结合我校实际情况,提出了一种按照软件工程思想进行的,以趣味程序设计和项目实训为主的软件开发实习,在经历了几年的实践后,学生对专业认识更深入,对课程的了解和衔接关系更明确,动手能力明显增强,对于项目的操作有了实战经验。
本文针对我校软件工程专业四个阶段实践教学进行设计,就专业实践如何使学生的基础知识、专业技能、创新能力、工程能力和职业素质都得到全面均衡的发展作出了合理的规划。
2程序设计阶段
本阶段的实习是在学习了程序设计语言课程之后,在大一暑期进行1周的程序设计实习。该实习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熟练掌握Visual Studio开发工具,遵循程序编码规范,并加深对程序设计语言课程的理解,能够独立完成将实际问题转换为用计算机程序设计语言来表达。这个阶段实习内容主要包括趣味游戏开发和趣味数学问题求解。趣味游戏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使其对程序设计语言产生浓厚的兴趣;趣味数学问题可以提高学生将实际数学问题转化为计算机求解的能力。
实习结束后,学生对于利用Visual Studio进行软件开发将更加熟练。在强化了代码规范和编程风格训练后,学生编写出的代码更加方便阅读和维护,代码的逻辑更清晰、更易于理解。
3系统实现阶段
本阶段的实习是在学习了“数据结构”课程后,对算法也有了一定了解的基础上进行的。大二暑假3周的实习目的主要是让学生掌握系统的软件开发流程,为后续“软件工程”、“软件测试”课程作铺垫。
(1) 选题
指导教师结合实际需要和当前流行的单机版小游戏,为学生设计了类型丰富的题目。如结合实际类的学生信息管理系统、排课系统、系统优化软件等;趣味游戏开发类的贪吃蛇、数独、连连看、中国象棋等。每一个题目都给出详细的功能描述,以便能够让学生了解系统需要实现的具体功能,部分题目还会给出模型图,以及Demo演示。在实习开始前,指导教师就将题目放到教学网站上供学生浏览和下载。
(2) 团队合作和角色共享
这个阶段,开始让学生体会在软件开发过程中的团队合作精神。学生对题目有了一定的了解后,打乱班级进行组队。组队过程中,要求一个组最少3人,最多不超过6人,一个班且不能同宿舍的最多不允许超过2人。这样分组的目的主要就是锻炼学生的交流和沟通能力,以及快速和新伙伴的结合能力。
团队组成包含了产品经理、项目经理、开发人员、测试人员、用户教育人员、经理六种角色,但并不意味着一个团队至少需要六个成员,也不意味着一个人只能承担一种角色,重要的是这六种角色必须在一个团队中体现。一般情况下,团队成员常常共享角色。如果人数较少,不同的角色只能进行兼任。
(3) 资料共享
开发过程中,建立一个资料共享服务器,指导教师提供的参考资料,以及学生在开发时自己搜索到技术资料都可以存放到服务器上。这样大家能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得已经存在的参考资料。
(4) 经验交流
实习过程中,绝大多数学生在开发过程中担任或兼职了不同角色,并为他们今后到企业中快速适应自己的岗位打下了基础。实习结束后,学生要制作独立的安装包和撰写实习报告,并按照项目汇报的方式,制作好PPT,公开答辩,由指导教师和各组组长参与评分。对于小组内部成员,采取互评和自评相结合,区分出优良,对于优秀的给予一定的奖励机制。答辩过程由小组指定一位成员介绍一下主要工作及创新点,所有成员一起参加回答老师和同学提出的问题。这样不仅锻炼了学生项目总结汇报的能力,而且成绩评定也比较客观。
4软件工程阶段
本阶段实习是在学习了“软件工程”、“数据库”和“软件测试”等课程后,大三暑假进行的4周实训。根据软件工程专业教学计划,学生应该掌握软件的开发过程,实践部分软件工程过程,包括分析设计、编码、测试;实践数据库设计方法;能够使用数据库建模工具进行数据库设计;实践主流的软件开发工具,掌握主流的软件开发语言;实践部分软件管理过程,包括项目计划与跟踪,软件配置与变更管理;实践软件开发技术文档的编写;同时要有良好的团队协作意识。基于此,软件工程实习的目的旨在巩固学生所学的基础知识、拓宽视野、增强实践能力、了解IT行业所需的知识及人才类型、掌握计算机领域的最新动态,以提高学生在日益激烈的IT人才市场中的竞争能力。
实习过程中按照10~15人的规模成立软件开发项目组,以开发一个软件项目作为实训的主线;项目经理由学生担任,项目成员的角色由项目经理根据各成员的技能来确定;由指导教师提供项目的用户需求,并且确定要开展的软件工程活动和管理活动及项目里程碑;根据开展的软件工程和管理活动,提取出一些关键知识点,以案例的方式进行项目培训,并将其用于项目开发的实践中,其中案例来自已经实际开发完成的软件和系统集成项目。指导老师协助项目经理完成项目跟踪,提供技术支持,并组织项目的里程碑评审及结项评审,按照考核标准完成项目及项目组成员的考核。
实习结束后,学生能基本掌握软件的开发过程,加深对软件工程等课程的理解。
5毕业设计阶段
本阶段主要是在大四下学期进行,学生根据自己的工作需求选取适合自己的毕业设计题目,进入16周的毕业设计阶段,这也是学生在学校进行的最后一次实习。毕业设计是完成教学计划达到本科生培养目标的重要环节,是教学计划中综合性最强的实践教学环节,它对培养学生的思想、工作作风及实际能力、提高毕业生全面素质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毕业设计结束后,学生能在以下几方面得到训练和提高:
(1) 综合运用所学专业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 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以及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3) 尽快提高计算机软件、硬件或应用系统设计和开发的基本能力;
(4) 书面和口头表达的能力;
(5) 课题独立完成能力和协作配合能力。
6总结
在新的就业形势下,学生的动手能力亟需加强。软件工程本科教学计划中在课程之外开设的这四次实训,将教学内容与社会发展和需要紧密结合起来,加强了学生的实践与动手能力的培养,为学生今后走向社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已经毕业的几届学生,动手能力也得到了公司的好评,产生了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李晓明.认清形势,推进以就业市场为导向的计算机专业教育――计算机专业分委员会“十五”工作概要与“十一五”工作构想[J].计算机教育,2006(5):23-24.
[2] 李陶深,杨柳,等.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程序设计课程教学研究与探索[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9):36-37.
[3] 耿国华,刘晓霞,董卫军.计算机专业程序设计能力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C]. 大学计算机课程报告论坛论文集.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关键词】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解决办法
一、高校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存在问题
随着经济高速发展,高等教育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国家五部委关于紧缺人才报告指出:计算机人才需求年增百万;中国经济网通过市场调查,指出2010年计算机人才需求旺盛,在十大热门需求行业中排在首位;同时每年高校近40万计算机类毕业生,在600多万毕业生中所占比例不低。在“供需两旺”的状况下,却出现“部分计算机专业毕业生无业可就,企业有岗无人”的局面。尤其是高职类计算机毕业生,就业的对口率方面不尽如意。
二、“无业可就,企业有岗无人”问题的原因分析
(1)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及课程体系与市场需求有一定距
离。很多高职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本科的压缩饼干或若干年不变,与市场需求有一定差距,培养的人才不能完全适应企业需求。(2)计算机师资素质有待提高。很多计算机专业教师缺乏企业实际工作经验或实践动手能力,在授课时局限于对教材的讲解,与实际工作场境有较大距离,很难培养出与企业接轨的人才。(3)教学资源远远落后于行业的发展。新的技术、新的信息在计算机行业发展迅速,而要使之形成教材等教学资源,通过经历编者自己消化、教材编写申请、编写、发行等漫长的过程,常常落后几年时间。(4)学生能得到来源于企业实际实践项目训练的机会少。(5)企业人力资源低成本思想影响着无工作经验学生的就业。很多企业愿意从社会招聘有工作经验的计算机人才,而不愿花一定时间、人力、物力培养无工作经验的应届毕业生。
三、解决问题思路
(1)加强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要积极推行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现在很多学校实行灵活多样的人才培养模式,如 “订单培养”、“2.0+0.5+0.5”、“模块式工学交替”、“半工半读”、“2+1”、“工作室制”等适应各专业特点的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其中“2+1”模式,学生在校学习2年,第3学年在企业进行顶岗实习。(2)以精品课程建设为契机,改革专业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课程改革与建设是专业改革和建设的基础,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高校计算机专业课程模式的构建应坚持课程设置服务于培养目标、坚持体现职业教育特征以及构建学生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的原则,并且依照上述原则将课程按照综合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进行重新整合。正确处理好基础课与专业课、理论课与实践教学的关系,精减优化专业课的设置,作好各专业课内容之间的衔接,避免内容交叉重复。(3)以实训基地建设为重点,抓好高职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实训、实习基地建设和教学设备的建设是高职教学特色的重要保证,更是抓好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因此,必须配备先进典型、完整齐备的实习、实验设施,保证每一位学生都能亲自动手反复操作,以巩固和运用所学知识,提高操作技能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及水平。同时,应充分发挥校企合作优势,选择一批具有代表性、技术先进的大型生产企业,建立稳固、实用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发挥社会教育资源的效益,缩短与生产实际的距离,促使学生能很快掌握计算机技能。(4)以“双师型”教师为骨干,加强专兼结合的专业教学团队建设。“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是培养高质量学生的前提。对计算机专业来讲,专业教师必须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和丰富的专业实践经验,要“能文能武”。对“理论型”教师来讲,要到实践中去摸爬滚打,尽快提高动手能力,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自己的能力产生质的飞跃,并可获取第一手案例资料,充实实践教学内容;对“技能型”教师来讲,要尽快掌握教学特点和规律,不断总结教学经验,充分发挥自己的实践技能和经验。教学团队必须是专兼结合的团队。要聘请企业的能工巧匠担任实习实训老师,要保证在整个培养过程中都有企业专家参与。要有较好的兼职教师管理制度,建立企业专家资源库,随时补充企业、行业专家能手。要不断加强高职理念的学习。国外很多国家在职业教育领域有非常成熟的体系,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德国的双元制,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要注重师德的弘扬。良好的职业道德情操是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可持续发展重要因素之一,一名教师只有具有高尚的品质,其一言一行才能被学生认可,才能感染、影响学生;也只有具有高尚的品质,才能严谨治学,勇于探索,积极教改。
高职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肩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整个培养过程是一个系统工程,每个环节都非常重要。以科学手段进行调研,职业资格研究方法进行课程开发,以及行动导向的教学实施,多元化的教学评价,才能培养适应市场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参 考 文 献
近年来,随着国内外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我国高校计算机专业传统实践教学模式越来越无法满足社会对计算机专业人才的需要:一方面,IT企业所需复合型、专业型、经营型和创新型的计算机专业人才非常紧缺,大量出现的软硬件外包公司,对软硬件研发人员和白领工人的需求迅速增加;而另一方面,高校提供的大量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却无法满足企业的需要。产生供求矛盾的原因有几点:首先是高校实践专业课程的设置落后于市场需求变化,造成了人才培养与需求之间的错位和脱节;其次是计算机专业毕业生的知识结构有所欠缺,复合程度不够,应用能力与企业需求之间存在着较大差距,难以胜任企业工作;其三是高校师资队伍知识陈旧、实践教学方法呆板,工程实践能力弱,导致指导学生实践应用能力弱。本系学生还存在吃苦耐劳精神不足,团队协作能力不足。在此背景下,遵义师范学院计科系探索社会计算机专业人才的需求,重新修订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构建相应的实践课程体系,本方案已在计算机科学系10和11年级学生中部分使用,产生了较好的效果。
1 培养目标的确定
学院培养的人才是为了社会和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学生完成本科学业是为了就业或更高层次学习。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是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需要,专业结构发展的需求,企事业岗位的需求。计算机学院:通过走访企业,发放问卷调查,分析社会IT企业信息类岗位能力标准,建立专业的培养目标确定为:三个要点:1)有扎实和宽厚的基础;2)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与人交流和合作的能力。对于计算机类人才主要:熟练使用计算机语言能力、编程能力、算法设计和实现、软件工程的规范。
为了加快大数据产业发展,确保贵州省综合经济实力上一个台阶和生态环境保护优美,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性跨越。作为地方性院校,为了配合贵州省产业发展的策略,使学生能更好地为地方经济和社会服务。
2 加强实践教学内涵发展
1)建立多维一体的实践教学体系
根据人才培养目标、专业发展与社会需求,整合校内校外专业实践(实验)教学资源,构建了多维一体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教学体系(见图1),体系由两部分组成:课内学科基础实践和课外开放实践。课内学科基础实践由:课内实验、课程设计、生产实习和毕业设计等多种实践构成。课外开放实践部分:大学生各种竞赛、第二课堂、到企业实训和开放实验室。利用全方面、多层次的综合实践活动,全面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人文素质、领导能力、实践能力、职业生存能力和创新能力。
在多维一体实践教学体系实践中,遵循“以学生为本,以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为核心,坚持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提高协调发展”的实验教学理念,搭建实践平台的实践教学模式。构建低年级学生基础实验通用平台,使实验室利用率达到80%;构建高年级学生专业实验专用平台,全天开放,使实验室利用率达到50%;构建学生综合实验高端平台,使有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的课程的实验能达到40%;大力组织学生参加各类科技竞赛活动,使参加竞赛的人数达到本专业人数的23%,到企业实训的学生占17%。从而达到推动实践教学发展,提升实践教学效果的目的。形成以课内实践环节为支撑,以课外实践环节辅助,以参加各类学科竞赛为激励手段的多维一体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体系。
2)构建分层次的系列实验
通过对传统的实践教学改造,提升课内教学效果。明确实验目标,重视课内实验、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环节,分阶段设置不同层次的基础实验、综合实验,规划由验证性实验、设计性实验和研究性实验组成系列实验教学体系,形成分层次系列实验(参见图2)。验证性实验重点培养学生的实验基本技能和规范,使学生“学会走路”;设计性实验重点培养学生的综合性、设计性实验能力,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让学生“自主走路”;研究性实验重点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塑造学生创新品格,让学生“自己找路”。在实践过程发现,研究性实验能更好地为科学研究服务,而为技术工程服务体现的弱一些。所以增加了工程实践环节。
验证性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基本技能和规范,使学生“学会走路”;
设计性实验培养学生的综合性\设计性能力和创新意识,让学生“自主走路”;
研究性实验(工程实践)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塑造创新品质,让学生“自己找路”。
3)努力拓展专业第二课堂
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和增强学生的就业能力,我们将努力探索第二课堂多种形式的活动。目前已经形成:
①利用第二课堂使程序设计课程群四年“不断线”(参见表1),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设计的能力、团队协作和就业的能力;
②通过第二课堂培养学生参加科技竞赛活动,提高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取得一定的效果;
③通过第二课堂引进实训企业展开实训,解决教育与产业脱节和错位问题,增强学生的就业能力。
3 建立高水平实践教学团队
1)加大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培养力度。
引进高层次人才充实实践教学队伍。两年引进培养博士2人、硕士1人,都具有几年企业的工作,提升在计算机类应用技术方面的师资实力,促进教师到企业培训,已有4名教师获得计算机类高级工程师资格。
2)引入校外兼职教师,优化学缘结构
建立遵义市计算机类高校教师数据库和联盟,根据实践教学的需求,从校内外聘请优秀兼职教师来教学。
3)以研究团队为载体,以课题为纽带,服务地方经济,提高团队水平。
从地方性大学实际出发,立足遵义,面向全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应用型课题为手段,建成一支水平高、结构合理、作风硬朗、有协作精神的实践教学团队,获得应用类各类课题7项。促使一批学生早进课题组、早进实验室,提升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4 加强校外实训基地建设
积极与社会、行业及企事业单位沟通联系,充分利用本行业本地区的企业资源,加强产学研合作,建立实习实训基地,推荐学生赴企业参与软件开发项目、网络工程项目、物联网工程项目、嵌入式系统开发项目、应用技术实践等。通过校企合作,项目训练,让学生了解企业的文化,掌握企业对相关技术技能的要求,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增强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使学生快速适应计算机专业岗位的综合素质要求,进而对走上工作岗位起到铺垫作用,为学生的就业和创业打下良好基础。
依照“互相促进、互相受益、互相提高”的原则,加强与企业和地方政府的横向联合,我院将加大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力度,在已经建立7个校外专业实践基地基础。
为构建校外基地实习管理与考核体系,保证学生在企业实习工作的顺利开展,将进行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1)组建企业实习管理机构;2)制订实习管理制度;3)制订实习考核体系;4)校企合作共同开发配套的实习指导(含教学目标、教学内容)。
5 总结
构建计算机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实践教学体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根据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人才培养的规律和学院人才培养的实际情况,不断地探索和改进。遵义师院计算机专业在人才培养方案、师资队伍建设、课程改革和院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方面一直进行实践与探索。近几年,共有140余名学生获得软件工程师资质;“蓝桥杯”全国软件专业设计大赛省级一、二、三等奖百余项,并在服务地方经济方面也做了有益的工作,取得了一定的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