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回忆的独奏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失去的地方早已空白。爱情怎么可能再回来,也许是我自私~,也许是我变了~我不想我受伤~ 很多话埋藏了太久,用语言代替了,因为害怕伤害, 所以一直都没交出真正的自己,回不到过去,前方也看不到光,伤口抹暗了理想的天空,也成为了堕落的借口,开始颓废了,将心中纳喊的声音静下来,让往事成为过去,顺其自然,会发现原来的自己。 不想覆蹈自己之前的覆澈,让自己饱尝苦涩。刚看到人生方向,又让自己迷失在曾经里...
很想就这样一直走 一直走 ..宁愿那下面有走不完的路 ..走不完的距离 .也不想再这样下去。。。
呵 有时候真的觉得自己好可怜哦 ``~~但有时会觉得自己很庆幸..让我感到庆幸的我的亲人们都很健康 ..这是我活在这个世界唯一的 最让我感到开心的 ...我也该醒醒了 不想再这样挣扎下去 ~ 因为我知道`那样只会让自己为自己感到悲哀~ 呵``啊泽;到时候该醒醒咯, 不可以老是让自己活在那所谓的曾经 !
《哈罗尔德在意大利》十分巧妙地将音乐逻辑与文学内涵结合在了一起。柏辽兹借用了他崇拜的英国浪漫主义诗人拜伦的长诗《恰尔德哈罗尔德游记》的内容与场景,用纯器乐创造了“哈罗尔德式”的浪漫主义文艺青年的激情与沉思,刻画出浪漫时期英雄主义追求自我、和平、自由的形象。主人公哈罗尔德愤世嫉俗、孤僻忧郁、高冷傲慢、内心空虚,却又向往光明和平等的世界。他在朝圣的行列中寻找着超越自然和自我的精神境界,在乐曲中构建了一座梦想与现实的美丽桥梁。
作品的第一乐章《哈罗尔德在山中》为奏鸣曲式。哈罗尔德开始了他的旅程。他走进了被雾气笼罩的阴暗山林中,不知所措地徘徊、游荡。乐队营造了现实中罪恶、混乱的社会,它的黑暗让哈罗尔德无法喘息。乐章进入G大调的同时,也是呈示部的开始,预示着在哈罗尔德在迷茫之际,雾气散去,眼前―片光明。
中提琴用略带伤感的中音区奏出这段动听而优美的旋律,表达了漂泊之人内心的孤独和忧伤。固定乐思在第一乐章共有四次呈示。
第一次呈示以3/4拍、mf的力度出现,由中提琴演奏固定乐思旋律,竖琴伴奏,既柔美又具有流动感。随后,单簧管与中提琴的一答一应,就好似一对恋人在对话。弦乐长线条的铺垫,又为整个主部段落增加了温暖的色彩。
第二次呈示以乐队为主。当乐队呈示主题时,中提琴以延迟一拍的节奏差与乐队进行卡农式的模仿。乐队中固定乐思的主导音色为高声部木管组,而中提琴声部此r以八度音程在mf力度上奏响固定乐思旋律。独奏声部与乐队声部以对等的力度、错位的音区和错开的节奏时值交织对抗,戏剧性地刻画了哈罗尔德的内心抗争。
第三次呈示在再现部。乐队配器上,单簧管与圆号在独奏中提琴旋律的基础上加以重叠,这样的声音布局营造了温暖的色彩,描绘了辽阔的自然景色,在音响效果上也显得更加饱满。
第四次呈示对于演奏的情感与力度,作曲家有了不同的要求。力度以mf为基点,逐步递进。在第三与第四次呈示中,中提琴声部奏出的固定乐思虽不再哀伤幽怨,却依然带有一丝迷茫,乐队弦乐声部跳动的音型与固定乐思呈现出截然相反的情绪。用苏联中提琴艺术史学C波尼亚托夫斯基的话来说,是“在欢陕的音响背景反衬下哈罗尔德固定乐思的再现,更是在比较中显得更加孤单寂寞,令人同情”。
第二乐章《唱晚祷的香客行列》和许多浪漫主义时期交响曲的慢乐章那样,采用了复三部曲式。这一乐章旋律优美动听,经常独立于整部作品而在音乐会中被单独演奏。它描述的是夜色中,一队口诵晚祷的队伍缓缓走向圣地,这是朝圣者在行走过程中对心灵的洗涤。除了行进者的脚步声以外,还有远处传来的钟声,声音由远及近,又由近而远去。主人公哈罗尔德受到这些虔诚的朝圣者的感染,也默默地走进了他们的行列。他仍旧保持着内心追寻永恒精神的渴望,这种精神超越了文化,超越了宗教。
柏辽兹在这一乐章中建立了非传统的和声构架,用音量的变化模仿钟声的渐行渐远,也用音程级进制造行进的效果。由竖琴、长笛、单簧管、圆号象征修道院僧侣的“钟声”,在弦乐组与木管组从pp、p、mf、f-dinmf-dim交织的音量变化中,引出并点缀着固定乐思。另外,独奏中提琴持续的分解和弦,在Sul ponticello(近琴马)演奏技巧的运用下,也好似寺院的钟声,伴随着木管、低音提琴拨弦的“脚步”声,乐曲充满了静谧和沉思。这样的旋律线条、音响效果与朝圣者的口诵晚祷交融在一起,不但渲染了气氛,体现出圣洁的宁静,也使得哈罗尔德的内心体会到了平静,孤独的心得到了抚慰。在不断重复的晚祷中,固定乐思的旋律被低声诵出。
第三乐章名为《阿布鲁齐山民的小夜曲》。根据相关参考文献的记载,柏辽兹在意大利游历时曾来到阿布鲁齐山区,他被那里的美景和淳朴的民风所感染,记录下了这首山民演唱的情歌的旋律。
经过前两个乐章的迷茫、探寻后,哈罗尔德似乎逐渐找到了自己,并开始了回归之路,但在回归的过程中仍然不时有些困惑和犹豫。中提琴独奏声部与乐队出现了短暂的脱离,与乐章开头不同的是,中提琴没有跟随乐队演奏相同的音型,而是脱离伴奏声部,开始自己的旋律。此段落也可以称为“固定乐思”段。作为乐章的展开段,作曲家巧妙地使用了主调性的织体与非功能性的和声进行。固定乐思以中提琴独奏的方式展开,独奏中提琴声部以八度演奏完成整个段落的固定乐思,与乐队的舞蹈性织体形成对位,一慢一快的对比非常鲜明。这时的哈罗尔德虽然被山民的热情感染,而独奏声部进入八度音程演奏时,还是描绘出他始终难以摆脱的忧郁情绪和内心的空旷荒芜。
第四乐章为带再现的五个段落的三部五部曲式。乐章在一片喧嚣声中开始,哈罗尔德加入了强盗们的豪饮盛宴,但仍旧在醉酒的迷蒙中,最后一次吟唱出固定乐思的旋律。不过这时他已不能完整唱出,而是含糊不清,旋律变成了一声声的叹息。
固定乐思在此通过同音反复及节奏扩大的手法,强调旋律中的最后一个音,原本平稳的节奏型在这里变成了许多重音移位的切分音型。连续切分的节奏、非规整型的乐句以及每个乐句小二度音程在句尾的加入,犹如一句句不得其解的疑问。在配器上,单簧管声部与中提琴独奏形成变化模仿的织体,长笛以分解和弦上行的方式进行点缀,弦乐组演奏柱式和弦,以拉奏、拨弦交替的奏法演奏和声。随着固定乐思在这里的呈示,哈罗尔德沉醉了,在梦里,有旅途中甜蜜的回忆,有天堂的歌声。渐渐地,他站起身,微笑地消失在飘渺之中。
《哈罗尔德在意大利》是一件独奏乐器与交响乐队的标题交响乐这一体裁的奠基之作。中提琴以其极富特点的音色作为作品的戏剧结构核心,成为了整部作品中最重要的角色。作曲家在其《回忆录》中写道:“我不再考虑独奏中提琴的技巧,不再有意突出它的辉煌……我想把中提琴比作拜伦诗中的恰尔德哈罗尔德,是一位忧郁的梦幻者,把它镶入我那漫游阿布鲁齐山的富有诗意的回忆当中。”由此可以看出,作曲家有意识地赋予独奏中提琴以人物形象与丰富的情感内涵,而作为演奏者,以主人公角色出现的固定乐思在与不同乐器共同演奏时,对于声音的描绘需要有多变性。具体演奏技法主要体现在合理的弓段和弓速安排、换弓换弦的连贯性,以及恰当的指法、揉弦等相匹配,以此获得独奏中提琴和乐队之间的最佳声音平衡。
在《哈罗尔德在意大利》中,作曲家柏辽兹传达了两个重要的理念――“自我隔离”和“自我回归”。作为弦乐家族的一员,中提琴当时长时间处于“流浪”的状态,很少担当重要的角色,但又坚持着自己的本质。浪漫时期的英雄主x就是有着这样强烈的自我意识,与社会格格不入,却又不放弃探求和摸索。在乐曲中,中提琴常常在留下“固定乐思”后,不知不觉地游离在乐队之外。它在害怕、惊恐、怀疑中看着乐队,看着社会,甚至最后消失。它“自我”地寻找着自己的角落,而最终,仍旧会自我回归。
中提琴演奏者们往往对中提琴的奏鸣曲、协奏曲等体裁关注较多。《哈罗尔德在意大利》似乎处在一个较为尴尬的位置――它既不属于中提琴与乐队的协奏作品,又不仅仅是一部交响乐作品中的困难片段。与前者相比,其独奏部分的体量不够丰满;与后者相比,它的独奏部分并没有固定在某一个段落中。也正是因为这种特殊的情况,帕格尼尼当年不愿意演奏这部作品。
当时我是第一个对郎朗进行采访的记者。在我和郎朗谈笑风生的当儿,还有香港《明报》、《东方日报》、英文《南华早报》及香港电台、电视台等媒体的记者在门外等候,而郎朗的父亲、陪同他巡演的郎国任正在餐厅和朋友吃“早茶”。我带去了一台便携式的DAT数码录音机,将我和郎朗的谈话内容全部录了下来。现在,我将谈话内容整理成文,以飨各位关注郎朗的乐友。
文中以“郎”代表郎朗,“王”代表采访者本人。
王:郎朗你好!这次在香港开独奏会,演奏曲目有哪些啊?
郎:这次独奏会,我将弹舒曼的“阿贝格”变奏曲、海顿的C大调奏鸣曲和拉赫玛尼诺夫的第二钢琴奏鸣曲,这是上半场。下半场弹谭盾的《八幅水彩画的回忆・忆》,肖邦的夜曲,以及李斯特根据莫扎特歌剧《唐璜》改编的“唐璜”幻想曲。
王:谭盾这首《八幅水彩画的回忆・忆》是新作吗?
郎:不是,《八幅水彩画的回忆》是他在1978年写的。(王:那时候他还很年轻!)现在他也还很年轻,而那只是他更年轻的时候(笑)。那时候他在中央音乐学院上学,是在我出生前四年写的,我是1982年出生。在我第一次弹完这部作品给他听之后,他说:“就你来给我做它的世界首演吧!”
王:我是长沙人,和谭盾是老乡。谭盾成名很早,在中央音院念书时写的《离骚》、《风雅颂》以及后来旅美时写的不少作品如《鬼戏》、《道极》、《九歌》、歌剧《马可勃罗》等都反响很大,而让他真正名闻天下的无疑还是他那部比较大众化的作品,也就是他给电影《卧虎藏龙》写的配乐。说起来谭盾的作品可真是不少,每年都有新东西,那么你为什么会想到要弹他这部1978年写的旧作《八幅水彩画的回忆》呢?你特别喜欢它吗?
郎:是的,我很喜欢谭先生这部作品!标题里面的“忆”就是指“家”,表达的是对家乡的回忆,整个这八首曲子都是。我觉得这部作品写得非常有诗意。对我自己来说,这部作品特别令我感动。在我弹这八首曲子的时候,它会提醒我从什么地方来,会提醒我自己是从中国这片土地上成长起来的。而且,它非常有“家乡”的味道,有那种想念家乡的“赤子之情”的感觉。
王:虽然你不是湖南人而是辽宁沈阳人,但是弹起这首曲子的时候也同样有一种“家”的感觉?
郎:对,是这样!
王:那你最早接触谭盾这部作品是什么时候?是不是有个什么契机呢?
郎:最开始的时候是我看到了这部作品的谱子,就弹了一下。最开始我弹的那一首曲子叫做“云”,也就是“行云”。当时,我刚弹了几个小节,就被它深深地吸引住了,觉得它写得非常美,而且完全是一种印象派,觉得它跟德彪西、拉威尔在风格上很像,会把人带到一种富有朦胧色彩的旋律印象里!
王:你觉得它的旋律与和声有什么特点呢?
郎:我觉得它追求的整个形象是偏印象派的,但从和声上来说很“中国”,很传统,是很传统的五声音阶。德彪西有很多曲子也写得很中国化、东方化,而谭盾这部作品更明显,旋律很中式,让人感到离自己的“ROOTS”也就是“根”很近!
王:你在弹这部作品之前对谭盾有多少了解?
郎:我认为谭先生确实是我们中国人的骄傲,世界闻名。以前我也听过他的《交响曲1997・天地人》、歌剧《马可勃罗》以及电影配乐《卧虎藏龙》。但是交响曲和钢琴曲毕竟还是不一样,相比之下,钢琴曲更能打动我一些,因为我首先是一个钢琴演奏家,有时侯更注重钢琴的作品。谭先生这部《八幅水彩画的回忆》本就完全是为钢琴写的,是他的作品1号――OPUS 1。
王:你最早弹他的作品就是这部?当时你是拿的印刷好的乐谱吗?连谭盾自己都没有想到你会弹吧?你弹这首曲子的时候有没有注意到当时谭盾是什么表情?
郎:我最早是在纽约的一次新年聚会上弹的这部作品。当时用的就是印刷版的乐谱,已经出版了的。当时他的确很惊讶!我们之间,用英文说是“CHEMISTRY”,也就是化学反应!当时我弹完之后就被他的音乐吸引了,而他也被我的演奏吸引了!我们俩马上一拍即合!在那之前,我只是知道他的名字,甚至都没见过他。可这一下,马上就“CHEMISTRY”了!(笑)这次他在作品上加了个题献,说要献给我。我的这次巡演也是《八幅水彩画的回忆》的世界首演,而且是整个八首乐曲的首演。当然以前可能有些钢琴家弹过其中几首,像“云”和“小豆之舞”等等,但我现在全都弹!
王:其实谭盾也曾说过你们那回初次会面的情景。你弹这个作品,别人并不知道你弹的是什么曲子,但他自己一听就“震”了一下――这是他还是一个毛头小伙子时候的作品啊,现在一个比当年的他还年轻的旅美东北小伙子会来弹它,他觉得有点不可思议……也正因为如此,你们才很投缘吧?
郎:是啊,哈哈!(大笑)
王:谭盾这部作品《八幅水彩画的回忆》,从根本上来说,如果让你来给它分类的话,你会把它归入什么范畴?比如说,它不是纯正的西洋古典,也不是纯粹的中国音乐。无论在意识上还是表现形式上,它都更靠近哪一类呢?
郎:我觉得这很难说!你可以说它是中国的现代音乐,因为它毕竟是谭盾上学时候写的,是印象派的并且具有中国传统特色的现代作品。
王:你是不是觉得这个作品中最要紧的就是一种“家乡”的感觉?
郎:是!这是一种……就像当年德沃夏克写《自新大陆》交响曲一样,完全就是一种思念家乡的情感,还有一种爱家乡、热爱家乡文化的思想,把思乡之情写出来了!
王:那你说这部作品的艺术价值又如何呢?
郎:现在谭盾已经非常非常出名了,但是像他这部OPUS 1处女作总是非常特殊的。对一个作曲家来说,第一部作品肯定是会令他记忆犹新的!
王:现在国际和国内对谭盾的作品还是有不小争论的。想必你也知道谭盾与卞祖善先生在电视节目中有过一次著名的冲突?
郎:这个我不太清楚,所以我没法说。
王:那我这样问你吧:谭盾现在的作品经常采用MULTI-MEDIA也就是多媒体的表现方式,比方说随手取用一些日常生活用品,让它们发出任何不可思议的音响,比如说他的“纸乐”《金瓶梅》和“水乐”……那么你个人怎么看待他这种表现方式呢?他这种表现方式的效果在客观上不可否认地缺乏一种可确定性。这与传统的音乐不同。就传统音乐而言,一个指挥、一个乐手看到谱子就有了概念,知道自己该怎么演奏,奏出来会是什么音色,会有什么旋律与和声效果,而观众如果熟悉作品的话,也会大致了解作品演奏出来会是什么样子,怎么着也不会差得太远。可谭盾的东西就不同了!
郎:我觉得现在还很难判断现代音乐的发展究竟应该怎么样,但我坚信谭先生的多媒体这种形式我很喜欢!因为古典音乐需要打破界限和框框,尤其是古典音乐不仅要面对中国市场,而且要面对全世界!这样一来,就得让各种文化来接受你!而现在,有些现代音乐你一弹出来,很多人就听不懂,说你搞的这是什么东西啊?而听贝多芬,听柴科夫斯基,人们就有“好”这个概念,因为它们有很强的吸引力!所以我觉得现代音乐这种多媒体做法就很好!其实不光是多媒体这种表现手法,我觉得如果人想到什么主意都能用上,那我们的社会才能进步,我们的古典音乐才能继续放光,才能继续出现像贝多芬和莫扎特那样的伟大人物。要不然,如果专门写那样无调性的东西,走的完全是比较死板的路子,我觉得很难进步!为什么我觉得中国在21世纪非常有发展?因为我觉得有些作曲家而且是非常爱国的作曲家能运用自己的中国文化背景来发展这种现代音乐,这是非常成功的!现在如果是要德国再来发展一些新的音乐,我认为很困难,因为他们的底子已经用完了,他们还有什么能够用的呢?他们已经涌现了太多伟大的艺术家了!他们已经到了一个“瓶颈”!
王:你的意思就是――一切为了表现,一切为了创新,一切为了发展,只要能达到这个目的,可以不顾一切甚至是“不择手段”?(笑)
郎(激动起来):不能说是不择手段,但是我们就是需要新的发展!像莫扎特,在他那个时代,也有很多人反对他的东西。像德彪西,刚做出他的印象派,就被当时的学院派骂得“狗血淋头”。还有柴科夫斯基的第一钢琴协奏曲,这么伟大的一部作品,当时竟然被安东・鲁宾斯坦骂成是“垃圾”一样的东西……我觉得要想创造一些新东西的话,因为它是先锋派,肯定地会受到冲击。但我想应该看一百年以后大家对你的看法才行!如果没有一点刺激、没有一点波澜的话,也不会创造出什么有价值的东西。一个人必须经历一些波折才能达到一定的境界,不可能永远一帆风顺,音乐也是一样。世上没有“天上掉馅饼”的好事啊!
王:你现在是21岁了,(郎:对,已经21岁了,6月份满的!)已经成名于世界,那么你人生中肯定有些人和事是对你影响重大、至关重要并且令你不能忘却的!我想问你:迄今为止,你的人生中最难忘的事情是什么?最宝贵的机会是什么?
郎:我最难忘的事应该是在1999年。当时我17岁,作为替补与芝加哥交响乐团合作演奏柴科夫斯基第一钢琴协奏曲,当时是由斯特恩大师介绍上台的。那真是令我最难忘的一天,因为从那天开始我步入了世界乐坛。我完全觉得那是人生中“最幸福的时刻”。要说“最宝贵的机会”,也可以说是这件事。这很难说!机会这个东西应该综合来看,不是说一个机会就能让你成功,但是这个机会对我来说肯定是最难忘的,因为正是它使我走向了世界!
时间:2012.06.15-2012.07.01
地点:北京9剧场
票价:100、180、280、380、480、580VIP
如果你出生在1980至1989年之间,你一定认识LiLei和HanMeimei。李雷与韩梅梅,源自人教社1993年新版初中英语教材,一个理着小平头,一个留着齐耳短发,伴着插图和英式口语灌制的磁带走进“80后”的青春期。在这个80后集体怀旧的时代,“李雷和韩梅梅”带来的有回忆,有笑声,也有泪水。
故事讲述学生时代的李雷调皮捣蛋,步入社会后经历了一个男人的奋斗和无助。而林涛和魏华在大学毕业后恋爱、结婚,林涛在岳父安排下放弃了做警察的志向,当上了一名安稳的公务员;另一位主角JIM几经波折生活潦倒,成为一名不折不扣的酒鬼。2010年,为参加学校教工王叔叔的一场葬礼,多年未见的李雷、韩梅梅、JIM、林涛和魏华重新聚到了一起,故事就此展开。
《李雷与韩梅梅》不仅笑点频繁,更是数度催人泪下,在话剧的最后Miss Gao告诉他们,王叔叔为他们留下了一份礼物,希望他们能够找到。最后,大家发现所谓的礼物原来就是“记忆”,是那些在成长过程中最容易被遗忘,也是最美丽、最灿烂、最痛苦的珍贵记忆。
听温情男人品冠唱情歌
时间:2012.06.17
地点:上海东方艺术中心
票价:80、180、280、480、680、800、880元
有“情歌王子”美称的品冠将携新专辑《未拆的礼物》在上海举办个人演唱会。这个双鱼座的新好男人,温文尔雅,粉丝们宣称他是新好男人,是伤心女孩的港湾,是跌宕爱情的归宿,是“原谅系情歌代言人”。
演唱会将带来《未拆的礼物》《执子之手》《我确定》等大部分新专辑中的作品,除此之外,还有“那些女孩教我的事”等经典作品。
法餐甜言蜜语
时间:2012.06.06-06.08
地点:上海海仑宾馆5楼海华宴会厅
票价:1288元
《法餐甜言蜜语》是法式美馔与戏剧之间的一次出色结合。受四位主人邀请而来的六十余位客人围坐在同一张餐桌。昆庭和巴卡拉精心准备的巴洛克式优雅的餐桌布置替代了舞台。并突出了宴飨之乐。宾主们互相了解,互相驯服:每个人的位置都是不固定的。他们一起分享一顿由九道别出心裁的菜肴组成的法式大餐,葡萄酒伴佐,还有他们的思考,离题的话语构建出—幕幕的精彩起伏……
钢琴大师阿纳尔多·科恩独奏音乐会
时间:2012.06.08
地点:北京音乐厅
>> 马头琴的故事 马头琴的来历 马头琴的传说 马头琴的黄昏 阳光下的马头琴 马头琴的发展历程 马头琴刻画的“母亲” 论中国钢琴独奏曲尾声的功能意义与审美意韵 浅析扬琴独奏曲《离骚》的创作风格 琵琶独奏曲《春蚕》的音乐评析 关于短箫独奏曲《出航》的研究 简述“”时期笛子独奏曲的创作 谈钢琴独奏曲《茉莉花》的改编 驰骋在马头琴王国的草原上 马头琴背后的草原文化 懂音乐的木匠爱上马头琴 马头琴,草原上的美男子 马头琴协奏曲《母亲》首演韩国 罗平和他的小号独奏曲《帕米尔的春天》《牧羊姑娘》 对手风琴独奏曲《夕阳箫鼓》的理论探讨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 > 教育 > 论马头琴独奏曲《苏和的小白马》 论马头琴独奏曲《苏和的小白马》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 张明")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摘 要】文章对马头琴的历史发展轨迹和马头琴独奏曲的创作发展状况做了简要的概述,结合齐・宝力高大师的独奏曲《苏和的小白马》对乐曲的音乐特点及其中运用的马头琴特殊的演奏技巧进行了分析和研究。 【关键词】马头琴 《苏和的小白马》 齐・宝力高 演奏技巧 【中图分类号】J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5)21-0099-02
在大草原流传范围最广、历史最悠久、最能代表蒙古族的乐器就是马头琴。它所演奏的乐曲,具有深沉、粗犷、激昂的特点。马头琴独奏曲《苏和的小白马》是由我国著名的马头琴演奏家齐・宝力高大师创作的,他一生创作了许多优秀的马头琴作品,《苏和的小白马》就是其中之一。
一 马头琴独奏曲《苏和的小白马》的创作背景
相传在很久很久以前,在科尔沁草原上有一个健壮的小伙子名字叫苏和,他养的马里面有一匹雪白的高头大马,每当小伙子唱歌的时候它都在一旁跟着嘶鸣,声音非常悦耳,好像是给小伙子伴奏一样。苏和非常喜爱这匹通人性的白马,他和白马成了好朋友,苏和走到哪里,白马都会寸步不离地跟着他。
在一次赛马会上,苏和骑着这匹白马获得了冠军,小伙子非常高兴,可是这时忽然来了一群打手把白马抢跑了,原来是这里的王爷也看上了这匹马。
这匹白马离开了小伙子,日夜思念它的主人,每当听到苏和唱歌召唤它时,它都跟着嘶鸣,终于有一天白马挣脱了缰绳跑了出来。但半路上被追来的打手射出的毒箭射中,但它仍然坚持着,一直到了苏和的蒙古包前才倒地而死。苏和这个坚强的小伙子流泪了,他哭着,抚摸着他的马,耳边一直回响着白马苍凉的嘶鸣声。为了让白马一直伴着他,于是他把白马的腿做成一个琴杆,头骨做了音箱,用马的皮蒙在琴箱上,并用马尾做成了弓子,并根据白马生前的模样,在琴头上雕刻了一个同样的马头,于是就产生了草原上第一个马头琴。马头琴的声音传达着牧民的心声,一代又一代……
马头琴独奏曲《苏和的小白马》就是由此故事而来,作者是著名的马头琴演奏家齐・宝力高大师。他是国家一级演员,中国马头琴学会会长,蒙古国马头琴协会名誉主席和日本国际交流马头琴协会名誉主席。他演奏马头琴时音色圆润饱满,指法灵活娴熟,运弓扎实流畅,具有很深的艺术造诣。其演奏风格热情奔放,雄浑沉实,乃是内蒙古新一代马头琴学派的杰出代表。
齐・宝力高大师终生致力于马头琴的宣传普及和推广工作。2001年,他率来自世界各地的1000名马头琴手,在呼和浩特国际青少年马头琴艺术节上演奏大获成功,并载入吉尼斯世界纪录。他的弟子遍布在世界各地,不光有中国国内的年轻人,还有美国、法国、日本等国家和台湾、香港地区的青年。他经常在世界各地参加演出,有一次,在日本的一次演出中,日本孩子问他有没有描述关于苏和与他的小白马故事的曲子,齐・宝力高即兴创作演奏了一曲,后来被录制下来,改编后就是现在的《苏和的小白马》。
二 马头琴的发展轨道
马头琴是蒙古族的代表乐器,是由纯手工制作,马头琴的共鸣箱是正梯形的,琴杆上端雕刻着马头。这是马头琴的基本造型也是马头琴名称的来历。马头琴的琴弦很特别,它是用几十根长马尾合成的,两端用丝弦结住,系在琴上。用马尾弓摩擦马尾弦,发出的声音甘美、浑厚、特别动听,这在中外拉弦乐器中都是极为独特的。早期的马头琴是由马头琴乐手自制自用的,由于音量比较小,因此只适合于在蒙古包和室内演奏。齐・宝力高大师对马头琴进行改进,在尊重马头琴基本特点的基础上,将共鸣箱扩大,蒙皮由牛皮改为蟒皮,进而又改成梧桐木和白松板,基于这些改革,成功地扩展了音域,增强了音量,使马头琴的表现力变得格外丰富。另外,乐器制作者还研制出了中型马头琴和大型马头琴,这两种马头琴的演奏方法相当于西洋拉弦乐器当中的大提琴和低音提琴。这样一来,马头琴家族就形成了一个高、中、低音俱全的完整乐器组,充实了中国民族乐器。值得一提的是,经过改造和创制的新型马头琴在外表装饰
上仍然保持了蒙古民族的特点,在琴身上绘有民族特征的图案,风格古色古香、雅致大方。从1986年最初成立“野马”马头琴演奏团开始,马头琴的演奏方式也有了变革,从独奏、伴奏,逐渐步入了二重奏、四重奏、五重奏、合奏等各种演奏形成的轨道。开创了马头琴改革的新纪元。
三 马头琴独奏曲《苏和的小白马》的演奏技巧及其分析
马头琴是蒙古族非常古老的传统民族乐器。所谓民族乐器,是指伴随一个民族形成发展进程而产生发展的;能够以音乐艺术方式展示其民族个性气质及其心灵世界的;为其民族普遍喜爱的民族乐器。马头琴就是蒙古族最具有民族代表性的乐器,2006年蒙古族马头琴音乐入选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苏和的小白马》也是其中之一。
马头琴独奏曲《苏和的小白马》的曲式结构是单三部曲式,是A―B―A的结构。
开头是以8个小节的降B大调散板开始的。散板中一般经常用的弓法是全弓、分弓和连弓相结合,演奏者给人舒展的视觉和悠扬而不缺乏棱角的视听效果,充分体现了草原音乐的宽广及草原人民的豪放的特点。
从第9小节开始转调为降E大调,由自由的散板转为2/4拍的快板。第9、10小节反复一次,这两小节拨奏和跳弓并用,演奏强弱分明、突出强拍,节奏轻快、简洁。拨奏时没有规定用哪个手指拨弦,通常演奏者都是按照个人习惯来演奏,有的习惯用一指(食指)拨内弦,二指(中指)拨外弦,有的则相反,还有用其他方法的,均可。此处难度主要在于左手拨弦的力度控制,右手跳弓的力度和双手的配合。
从第11小节开始就进入了双音、泛音演奏阶段,从这里开始用双音、泛音演奏技巧直至19小节。泛音演奏时是用左手的一指(食指)二指(中指)的第一关节指甲根部,从弦左侧顶弦演奏。无名指和小指(即三、四指)是用指尖部位从弦左侧触弦演奏的。小指经常用来奏出滑音、装饰音和做出大小三度或四度打音。演奏时,主要用单实音演奏,音质结实饱满而又纯净优美。但正是由于这种一二指用指甲根部从弦左侧顶弦演奏,无名指和小指用指尖部位从弦左侧触弦演奏,使双音演奏的难度大大的提高,使其成为马头琴演奏中的难点。主要的难点在于音准和速度,由于马头琴的琴弦是由一蔟弦组成的,所以左手的这种演奏力度过大音就难以保证,力度过小又会出现各种杂音,虽然马头琴曲目众多,但是很少有人去写双音演奏技巧的曲目。
从20小节开始变回为单音演奏法。从第20小节至第42小节之间不但运用了全弓演奏法而且还运用了跳弓演奏技巧。此处难点主要在于跳弓演奏法时,跳弓演奏法为一拉弓一推弓,但有时一小节内前一拍不是跳弓演奏法,后一拍为跳弓演奏法,这时不能与全小节为跳弓演奏法的演奏技巧相同,应连续推弓来演奏,力度如果控制不好会导致音色不一致、弓子不够用、缺音的情况发生,并且有可能会导致下一小节的演奏增加困难,所以跳弓演奏技巧在演奏时是非常重要的。
从第43小节由降E大调转为降A大调,从此小节至110小节的演奏法很多。弓法有全弓、分弓、跳弓、连弓,指法也有很多种。从谱面上看,音符不是很紧凑,但是乐感和节奏都是演奏者应注意的地方。连弓、全弓、分弓时要注意时值长短的把握,既要有向前推进的感觉又要保证时值的长度;跳弓时应跳得干净、节奏平稳,与连弓连接时要流畅,并注意用弓子的位置。虽然从谱面上看来没有陌生的技巧符号,但是演奏时既能把技巧做好又要把情感抒发出来也是很不容易做到的。
从111小节开始从降A大调转为降E大调,最后重复第一部分的内容。从139小节开始是最后的跳弓、拨奏,本曲最后就是以这种形式结束的。最后的拨奏也象征着小白马虽然已经死去了,但是留给我们的是它的忠诚和美好的回忆,也为后人留下了凄美的故事。
四 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