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星辰如雪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文化翻译的“双面镜”
文化翻译需要一把“双面镜”。站在我们的文化立场上看待问题时,一切都是那么井井有条、合乎理性、明白易懂,总之,一切都很熟悉。可一旦当我们看待其他不同文化时,事情变得奇怪和不可靠,一切都不在我们的掌控内了;我们好像缺少了解他者文化的思想背景和资源。这种文化比较中出现的困境正是我今天所要探讨的。
J.L.Borges——我最喜欢的作家之一——曾在他的日记中对此有过一段精彩的记录:“大概在1916年,我决定申请就读东方文学专业。就在我满怀热情地阅读某位中国哲学家的汉译英作品时,我碰到了下面一段令人印象深刻的话:It matters little to a convict under a death sentence if he has to walk the edge of a precipice; he has already given up living(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对于这段话,译者还特意加了星号并借以表明,他的译文其实更受另一位同样翻译过这段作品的汉学家的青睐。那位汉学家的翻译如下:The servants destroy the works of arts so as not to have to adjudicate on their merits and defect(仆人们毁坏掉艺术作品,为的是不必对它们的优缺点做出裁定)。至此,我没有再继续读下去,脑海中浮现一股莫名其妙的怀疑态度。”[1] (P1183)这事听起来很好笑,但却是我本文打算讨论的话题:面对同样的文本,怎么会产生似乎没有什么关联或交集的不同的翻译呢?这一疑问,曾经由剑桥大学的I.A.Richards 提出并思考过。他在1932年完成的著作Mencius on the Mind里写道:“在尝试理解和翻译一部完全异于我们自身的文化背景的作品时,除了用我们自己文化传统里的观念对其做出某种解释外,我们能否有其他更多的收获?我们可否将它不仅仅视为反映和折射我们自己文化的一面镜子?或者说,在这个参照的过程中,我们能不能试着顺带成为一把‘双面镜’?举例来说,要想理解孟子,我们必须事先忘却我们自身的整个思维方式和传统并同时努力学习研究对象的思维方式和传统。如果这么做是可行的话,我们会不会因此而成功地实现两种不同思想传统的翻译和转化呢?”[2]在思考如何才能有效地翻译中国古典文献的问题上,Richards继续谈道:“西方思想传统给我们提供了一系列精致的概念范畴,诸如普遍与特殊、抽象与具体、本质与现象、内容与形式等等。而孟子思想的表达却无须上述任何一个范畴,也没有任何确定的概念可以替代他的思想。且不说我们从理论上无法引入这套形而上学概念系统,实际操作上的困难也同样存在;因为若把我们的这套范畴运用到对孟子思想的解释上,我们将误读甚至曲解他的思想……我们需要防范一种危险的做法,即倾向于把一套经由西方学术专门训练下形成的思想结构强加到那些很可能并不具备这种结构的思维模式或思想体系中去。”[2]虽然我是Richards的忠实读者,但仍然对他的这一观点表示略微担心:“没有任何确定的概念可以替代他的思想。”因为,如果我们想理解中国的文化传统,我们必须设法抛弃那种在我们看来中国文化是怪异和不可靠的想法,并真正认识到,它其实是一种非常迥异于我们的对人类社会存在做出解释的独特方式。
我喜欢的另外一位学者也表达过同样的意思,他叫Charles Dickens。有一次,Dickens去了苏格兰并有机会与Potts小聚。Potts当时是一家报社的编辑。一次晚饭过后,几个人闲聊了起来。 Potts问起了一旁的Pickwick:“我想你目前一定在读我最新的文章。”对此, Pickwick 尴尬地答复道:“实际上,我没有注意到您的最新大作,因为最近一段时间以来我一直在四处旅行。请问您又有哪方面的大作发表了?”Potts说:“关于中国的形而上学哲学(Chinese Metaphysics)方面的。”Pickwick问道:“中国的形而上学?这可是个很深奥的课题呀!那您是从哪儿获得关于这个题材的资料的?”Potts回答说:“《英国大百科全书》。”Pickwick说:“我非常欣赏和尊重那套丛书,但恕我直言,我以前可从未发现里面有‘中国的形而上学’这一块内容。”这时,Potts略微倾身向前并拍了拍Pickwick的膝部,说:“其实呢,我是这么做的:先在首字母C下查找关于China的资料,然后在首字母M下查阅Metaphysics的内容,最后再把这两部分内容整合一下,就构成了我写作中国形上哲学的全部资料来源。”[3] (Ch51)
再有就是Thoreau。他也曾提及以西方文化的视角去理解其他文化类型的必要性。他说过,人只是接受他想接受的东西,不管这东西属于形体的、知识的还是道德的。我们只想听、只想懂我们似懂非懂的东西。每个人都是如此践行人生的,都是这样听、读、看、行的。他的看成为一个系列憧憬。与他们所看到的东西无法相联想的现象或事实,是他们没有看到的。除非我们对某事已经有了一知半解,否则我们不会主动地去了解它。因此,我们必须得承认,考察其他文化传统不可能是一件轻松的事情,我们很有必要借助其他一些手段来实现。Putnam就说过,我们所称的所谓“语言”或“思想”深深地穿透到我们所说的“现实”之中,以至表达我们自己的每一件工作,作为“语言独在”的表达,一开始就做着决定性的让步。如相对主义一样,但又以一种不同的方式,现实主义是一种不可能的努力,因为它企图从没有立脚点的地方看待这个世界。我们需要借助于语言、思想乃至经验。这里的经验是融合了我们是谁、我们都经历了什么和我们以后还会经历什么的一种经验。这也正是哲学家们所着力强调的。
现在我们把话题转向中国。中国文化会对今日之世界发挥重要作用吗?在中国,不少人的答案是肯定的。这些年来,中国投入巨资建设“国学院”这一文化机构,很多重点大学都把成千上万的资金注入到国学院的建设中去。目前,全世界共有400余所孔子学院,其中大概有90所在美国。孔子学院是由中国教育部投资建设的 1,意在推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人认为,不管是在国内还是国际中国文化都将产生重要影响。
我们对中国知道些什么呢?Chinese这个词语在《牛津英语词典》里的意思是“我不理解(I don’t understand)”。如果你有个难题,那当然很糟糕了。但是如果你有一个中国式的难题,那将意味着你永远也不会弄明白。以中国式报复为例,假如我的妻子伤害了我,我要做的就是通过伤害我自己来惩罚我的妻子。这是个很难理解的做法。据我们所知,中国式的消防演习(Chinese Fire Drill)实际上是大学生们玩的一种游戏:学生在红灯前停下,绕着车跑几圈,然后跳上汽车开走。把“Chinese”一词置于“Fire Drill”的前面而合成的词语,其含义只能是“我不理解”。不管怎样,如果你在《牛津英语词典》里查阅Chinese一词,你会发现几十上百个类似“我不理解”的例子。因此,如果我们不理解中国,而且这个国家自信将对世界发挥重要影响,那中国文化贡献给世界的究竟是什么呢?
我一生中经历过不少非同寻常的事情,其中之一便是中国的崛起和复兴。大约三十年前,人们在阅读《道德经》时一般会使用成书于公元1000年左右的宋代版本《道德经》。当我们着手翻译《道德经》时(我和我的研究生们曾集体翻译过该书),我们借鉴使用了可以上溯至公元前300年左右产生的一个版本,这远比上个版本要早1300年左右。那时,亚历山大大帝刚刚去世,亚里士多德和柏拉图正在学园里漫步思索。在我们将《道德经》翻译成英文的一年后,这本英文版的中文经典哲学著作又被马上译成了中文面世并出现在了中国的书店里。对此,我们想知道,为什么中国人会如此迅速地将一个老外对中国文化经典之作的理解和诠释译成中文呢?为什么会有这种事情发生呢?难道是因为西方学者能比中国人更好地理解中国及其传统文化吗?恐怕不是这个原因。因此,一定有其他的原因促成了他们的翻译工作。这些年来的考古新发现正是一个促使对传统文化进行重新解读的因素。于是,过去的一二十年里,我们把很多中国经典之作翻译成了英文,这也是我之所以能在今年荣获“孔子文化奖”这一奖项的原因。考古发现固然让我们的翻译工作获益匪浅;但更重要的是,我们必须摒弃以往的那种理解中国的老旧方法。过去,翻译并向西方学术界呈现“中国”形象这一工作主要是由耶稣会士们完成的。但那都是耶稣会士们眼中的中国,并非中国的本来面貌。所以当我们查阅某些词语的含义时,词典实际上撒了谎,因为它并没有向我们介绍真实的中国。我们往往把“天”译作“Heaven”,把“义”译作 “righteousness”。实际上righteousness并非是个英语词,它是《圣经》里产生的词语,我们在英语里并不怎么使用 righteous一词。我们把“道”翻译成“the Way”,把“礼”翻译成“ritual”。请问,上次你将你父亲同你的关系当作“ritual”对待时是什么时候?我们还把“孝”翻译成“filial piety”,这令学生们感到很好笑,他们并不清楚filial piety的含义。把“孝”译作filial piety根本就行不通:pious是一种人与其信仰的神之间的关系;而“孝”呢,纯粹就是指家庭成员、家人间的关系。虽然它也有宗教学的意蕴,但与此处的例子不相干。所以,如果之前所翻译的这些概念都是错误的,那我们究竟应该如何准确地去理解它们呢?
我想区分一下语言和言语这两个概念。语言是一种概念结构,意思是说每一种语言的产生都源于特定的族群,每一类族群的概念结构都不尽相同。比如日本人、中国人和夏威夷人,他们都有属于本民族文化的概念结构。我们在英语语言中找不到能够准确无误地传达“礼”、“义”内涵的说法。但这并不代表文化间的不可通约性,因为我们尚有言语。言语是一种可借助于自然语言明白地表达另一种文化传统包括其语言的能力。正因为如此,我们可以利用英语并通过它去清楚地理解中国人眼中的“礼”的意思。同样地,我们可以利用汉语并通过它去明白地理解亚伯拉罕宗教中讲的上帝之义,虽然中国的传统文化中上帝的形象是缺失的。因此,自然语言的这种强大功能使得跨文化交流与沟通成为一种可能。
现在回顾一下我们在这方面都做了些什么呢?我并不单指以往的传教士们对中国经典著作的翻译工作,因为近些年来,我们有些学者也在从事和写作其他方面的课题。众所周知者,如Edward W. Said 的Orientalism。我们深信我们有不少“开明的”价值观:我们是民主的,中国因而必然是专制的;我们是理性的,中国因而必然是神秘的;我们是先进的,中国因而必然是落后的;我们是文明的,中国因而必然是愚昧的;我们注重个人主义,中国因而必然盛行集体主义;我们只信仰唯一的真神,但中国却缺乏宗教信仰;等等。综上,我们完全是按照我们对自己文化的认知而另外造出了一个中国,而不是在实事求是地理解中国。我们这么做的时候,并没有选择站在中国的立场上。假若我们想了解真实的中国文化,我们应当回到甲骨文和简帛等资料,这些才是我们得以研究和诠释中国传统文化的可靠资料。我们来看一下刻在青铜器上的 “道”这个汉字,你们能从这个字里看出什么吗?你会发现上面有类似人的眼睛和脚的形象,而且它正走在路上。而简帛里的这个“道”字同样像是行在路上,但你会发现其实是有个“人”的形象行在路上。总之,不管我们讲了多少,也不管“道”的内涵是什么,“道”绝非是一个独立于外在世界的概念,它不是先验的,而是一个人类积极参与和创造的“道”,所谓“人能弘道,非道弘人”;而且,“道,行之而成”。每一代人都必须努力“行道”以延续其慧命。由是,误读中国的一个结果便是,如果你想购买一些中国哲学方面的书籍,比如说《道德经》、《易经》、《论语》,而且假如你去了Barnes and Noble 书店,你会发现你无须在“哲学”书架前驻足,你只能到一个旮旯里名曰“东方宗教”的书架前寻找你想要的中国哲学书籍。这是件不幸的事情,但问题的根源出在西方学术界。夏威夷大学是美国唯一一所在中国哲学研究方面有着深厚历史传统的大学,至今已有训练有素的四代学人在此学习和工作,这得益于当初该校哲学系创建者们的远见卓识。该校哲学系在对人类文明不同分支的研究上颇有建树,而且还在中国、日本、伊斯兰社会和南亚等地区的哲学与思想研究方面设有博士点。但其他地区的情况则不容乐观,因为,如果你到北京大学,就会发现海德格尔而非孔子才是他们最关心的哲学家;而在德里大学,最受欢迎的哲学家并不是印度哲学家;在美国呢,比如波士顿,教授得最多的反而不是美国本土的哲学家如詹姆士或杜威,而是盎格鲁-欧洲一系的哲学传统。你甚至可以说,西方人对哲学的看法是带有种族偏见的,因为它排除了欧洲人以外的其他任何民族的思想。
我们明白,考察和探究其他文化传统绝对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为此,我们必须依靠类比或者比喻的方法,以便有效地解读其他传统。我所使用的方法有两种:相关类推的比喻和对比对照的比喻。即是说,当我们考察亚里士多德时,他的实用智慧可以拿来与中国的儒家思想相比较;因为在后者的传统里,智慧要在实践或生活中获得。但当我们涉及亚里士多德的逻辑学时,相关类推的比喻便不再使用,代之而起的是对比对照的比喻。毕竟,逻辑学在中国思想演变的历史中并不占有重要的地位,它在中国文化传统中一直被边缘化甚至被忽略了。此外,我还想区分一下个别类比和整体类比,这也是我要用到的方法。海德格尔对《道德经》的解读实际上背叛了三个人,分别是:海德格尔、老子和读者。我们知道,你在理解一位他者文化中的哲学家及通过那位哲学家了解其从属的文化传统时,总不能不会出现一些荒唐的曲解吧!所以我们使用的比喻只能是个别类比。但如果我们探究《中庸》里的“诚”这个与西方语境中的“创造力”对应的概念时,怀特海的思想就会很有帮助。怀特海勇敢地向西方传统神学提出挑战。传统神学一贯认为,上帝是圆满和完美的,而人类只是他的创造物和从属品。这种观点无疑否认了人类具有创造力的特点,因为创造性只属于上帝,在他面前人类的所作所为无所增益。怀特海质疑西方神学传统的做法让我们得以重新思考上帝和创造力,以便给人类以适当的定位。我刚刚提到过,在中国文化里,人是宇宙的协同创造者,人也参与了宇宙的创生且是其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这一点上,怀特海挑战西方传统的做法有助于其与中国文化的比较。但怀特海的永恒客体和神的本性等思想便与中国传统文化没有什么共同语言了。因此,怀特海哲学中的某个思想可以拿来与中国哲学比较,但我们不能用怀特海的全部哲学思想去理解中国传统哲学。
总之,我们面临着一个艰巨的任务:停止将中国文化随意地、不负责任地塞进西方哲学的框架中,不再把中国哲学与西方哲学的相遇视为其被定义的命运。中国哲学之所以被称为是一种哲学并非由于我们居高临下的定义,而是缘于其自身的特质。我们必须试着从中国哲学本身出发去理解它。
下面我想集中谈一谈我最新的研究,我称之为“儒家角色伦理学”。西方人在研究中国传统文化时的“挪移做法”(如果这个词语合适的话)仍在进行。例如,他们会讨论:儒家思想是穆勒式的实用主义吗?它是否同于亚里士多德所讲的美德?这里面其实存在着理解和诠释的不对称。因为我们从不会思考:穆勒的思想属于墨家吗?我们也不会追问:亚里士多德对“天”的看法如何?我们从来没有反其道而行之,似乎一切都得依据我们的视角和观点而不是中国的立场来看待。而我打算论证的是,儒家哲学其实始于一个与西方哲学相比根本不同的“人”的观念:前者对“人”的概念的理解是关系性的,而后者则是分离的、独立的。后者对“人”的理解在西方文化传统里可一路追溯到毕达哥拉斯,他曾讨论过灵魂不朽的问题。之后,柏拉图的《斐多篇》和亚里士多德的《论灵魂》都曾探讨过类似的话题。所以,把人视为独立的个体这一思想在西方哲学传统中可谓根深蒂固。直至今天,当我们谈到“人”时,仍然会将其比作瓶子里的各色弹珠和抽屉里的各种汤匙,意味着人都是独立的、不相联系的,我们都是自足的个体。但中国哲学传统演变中对“人”的理解却不是这样的,因而,我打算先集中探讨一下他们对“人” 的观念的独特看法。
对此,我们完全可以借用《易·系辞》中的经典宇宙论思想加以研讨。不过,在此我不打算那么做,我只想采用中医里的某一思想并依此作为思考中国哲学传统里的“人”的观念的一个突破口。中医认为,心是思想和感觉的所在,它有思想和感觉的功能。情感和认知在中国哲学传统中并不是分离开来的,它们发用的场所都在于心。但与此同时,心之功能又包括认知和情感。总之,结构和功能是密不可分的。当一位中医医生为我看病时,他要先为我把脉,实际上就是验证一下我体内的各类器官是否在有机地配合和互动。如果诊断结果显示身体没有出现窒塞和不通畅的情况,体温也正常,那就说明我的身体机制运行良好。但人体同时也容易遭受外部环境的影响,如果缺少阳光、新鲜空气和各种营养物质,包括心在内的身体各类器官也无法正常工作。总之,与这个内部联系密切、相互作用的自然大宇宙相比,心可称得上是一个生理学上的小宇宙,其结构和功能密不可分。在社会生活中,如果我与我的同事、学生、家人和其他公众等相处融洽、关系良好,某种程度上意味着我在社交上也比较游刃有余。因此,当我们思考儒学传统中的“人”这一概念时,我们必须从整体上去把握它。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人类也是相互联系的。我们所做的每件事都处于关联之中。有了空气,我们才能呼吸;有了阳光,我们才能看得清晰;有了路,我们才能行走。与他人的关系也是这样的,我们往往是在与别人的关系和互动中生活着。儒家传统中的“人”本质上都是相互作用和联系的,人的存在是整体性的、过程性的。你不是一个human being, 你是human becoming。你之所以成为一个人,主要是因为你身处各种角色之中,你本质上是一个各类关系的综合体。以我为例,一方面,我是存在于这日益衰朽的躯体中的不朽灵魂;另一方面,我是Yoshi的丈夫、Austin的父亲,等等。总之,我是所有这些角色和关系的总和。以上就是中西方传统文化中对“人”的理解的差异所在。
“人究竟是什么”这一问题曾在柏拉图的《斐多篇》和亚里士多德的《论灵魂》中被反复提起。自毕达哥拉斯时代起,对这一疑问的或许最一以贯之的回答是本体论上的:人的存在或本质在于永久的、自足的灵魂。“认识你自己”这一苏格拉底的经典名言指的就是要认识人的心灵和灵魂。我们每个人从受孕开始就拥有了能够成为独立的个人的特质,这是一个我们非常熟悉的了解我们自己的办法,以至于它已成为一种潜存的思想意识。我目前正在从事一本关于个人主义思想体系的著作,个人主义能够成为一套思想观念,是由于我们找不到其他的选择。在“后”时代,我们除了那种理性的、自足的、自由的个人主义之外别无选择。儒学传统或许能为我们提供这样一种可替代的选择,一种对个人主义的类似振兴的选择——human becoming。“人”从名词(human being)变成了动名词(human becoming)。20世纪80年代有一本书叫《我认为我是一个动词》,我正在写作的著作将名之曰《我认为我是一个动名词》。动名词是个动词性名词,其中的名词和动词不可分割。“动名词性的人”是一个正在进行中的或者说正在形成中的人,它处于不断地塑造和成就自己之所以成为一个人的过程中。如果我们想了解一个人,我们就不能孤立地去考察他;否则,这将是苏格拉底的“认识你自己”式的做法。事实上,我们若想了解一个人,我们必须知道他来自哪里、他的家人以及他的各种关系网,然后我们才有可能了解这个人
这个冬天,最后一场圣洁的雪,从遥远的天堂抵达我的内心,比空气透明,比湖水清澈,比月光皎洁。
像我初恋的姑娘,当雪景将清秀的丰姿映成一幅朦胧的剪影时,你是否也曾默念那些稍纵即逝却浸透眼眸的往事?
梦中雪落的节拍是弥漫在风中的歌吟,它甜甜地迷我,迷我对它最深最深的怀想。像淡淡甜酒浸透心房。
我不相信,梦与现实的落差,会定格生命的矛盾,能击碎爱的期冀。
于是,我怀念那些逝去的阳光,那些将你倩影烙于心田的阳光。
2、
那年,一朵雪花的盛开擦亮了我的眼睛。
我把冬夜零碎的雪瓣轻撒在寻你的路上,虽然雪的感情是凉性的,但雪的歌吟很纯、很细腻,容不得半点污浊。不知这些雪瓣之船如何能将冬夜慢长的故事载进你的视野……
我怕在深深浅浅的雪痕里,岁月的记忆无法辩认。
我怕在我徘徊的当口,冬雪会覆盖你归去的小径。
3、
雪,使人们对生活充满希望,对纯情充满期待。
小鸟的巢在树杈上坐着,静静地望着飘落的雪花。我想有许多事情它们看不懂,比如变幻的人间烟火;有许多情感它们猜不透,比如爱情的酸甜苦辣。
但我已经认清:雪就是我泪水的前世,是我此生不再重提、不能践约的梦呵!
4、
冬日,雪是在情感上行走的歌声,穿透生命的血脉进入灵魂,灵魂长着火焰的翅膀,以黎明到黄昏的速度飞翔。
我静坐着,一遍一遍地回忆你并不多留的微笑。似乎这些轻淡的表情能成亘古的知音。
我相信了,爱情是一种大开大阖的缘分。而思念就像没有加糖的咖啡很苦,细细品味,逐渐充满芳香和清新的滋味。
5、
梅花就开在那里,翩然为雪的独舞,于凝眸之中静静地燃烧——
是谁纯情的眼睛洁净了俗世蒙尘的容颜?是谁温暖的心灵包容了那些阴冷的思想?
我把耳朵贴在梅枝上,倾听雪和梅的谈话,听那来自天籁之音,仿佛是歌吟牵引着思绪在谛听生活深处幸福涌动的声响。
多少次聆听雪落的声音,我回味着你的眼神,咀嚼着往事,怕你轻盈的脚步踩痛我的目光,怕你飘飞的裙裾带走了我的思念。
对于雪和梅,谁的心情坦然而澄澈?
真想不出,下雪的日子梅身上会蕴涵如此醉人的浓香。
至今,我心灵的红顶屋,还有芳香伤感地渗漏。我心如雪融,只不知汩汩地流出些什么……
6、
我们活着的时候,经历太多是一种幸福。而牵挂太多,就怕一生都无法承受。
其实都是些情感的事情,就让我们消磨一生,我们就如此渺小。
只是在偶尔的瞬间,我看到了你双眸中隐隐的雪痕。一只眼睛静静地流着泪聆听冬天远去的步履;另一只眼睛却在焦急地等待春天的呼唤。
请你把手伸给我,让我们在握手相坐的宁静里,擦去漂泊的忧伤。
7、
在那么多逝去的日子里,我们在梦中击落了多少斑斓的星辰,之后便满天飞舞起来,成为滋润情感的泱泱大雪。
如今,金钱的、名誉的、虚假的奴隶太多,能拥有一份如雪的纯真真不容易。
而雪花的纷飞、灵魂的流动便是快乐。在这快乐中,思念变得没有尽头。
可情在咫尺,却永远只是遥远的泊口。难道错过了一伞背影,就只能守候想念的天空?
8、
雪使我们铭记着许多事情,同时也在淡忘好多事情。
谁都可以拿走我的马匹、纸、笔,还有箫声,让我淡忘草原、诗歌和吟唱,从此谁也不能把我的梦境携走,也无法把我心中纯洁的雪花和血红的梅花移走。
雪一直在我身边,照彻情感、思想和生活,使我成长。
因而,我永远不会放弃对真情的固守;永远不会远离对美好的呼唤。
9、
你无语的歌吟,曾经轻颤我孤寂的心弦。
我执着的琴声,终留不住你奔驰的步履。
那你就把爱情带走,把思念和梦境留下。并祈求你给我的梦找一个落脚的地方吧。
10、
而现在的我,在北方这个寒冷的冬季,仍在寻找春天里丢失的花季。
雪啊,请不要惊动我今夜怀想的人,让她在梦乡感受星光的照耀。
突然,就有无数的青青小草,从芬芳四溢的土地探身而出。一位女人绿绿的倩影,闪过梅关。
阳光从繁密的树叶的罅隙中筛下来,在小径上留下倩影斑驳,像是跌碎了一地的回忆。她,是文学史上褶褶生辉的巨星,是西梁的公主,由于出生之时不吉,被送舅父张柯收养。
锣鼓喧天,鞭爆齐鸣,彩带飞舞。幼时的她为了两国和平,嫁于杨广,策为晋王妃。成亲之日,她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却无一丝乐意,只有读不出的苦涩。脑海中浮现出:“几度多情几度愁,流水落花空烦忧。尘世哪得真情在,苦笑飞蛾火求。”
时光荏苒如白驹过隙。大堂之下,文武百官,高声齐贺:“皇上万岁万岁万万岁,皇后千岁千岁千千岁!”这时的她,已是一朝皇后,母仪天下。她的脸泛着幸福的光泽,艳丽一笑,显得妩媚却又沉稳。就如绿绕骊山下的话爬华清池,荡漾着别样的芙蓉,又仿佛荷花出淤泥而不染。
这时的她,凝望着星空,漫天星辰像一颗颗闪亮的钻石镶嵌在深蓝色的天鹅绒上。月色酽酽,透过花枝看月光伏在地下,稀疏的花影交织错落,细碎的花瓣在清风中打着旋儿飞舞。月光下的她,如一株白牡丹袅袅亭玉,骄傲而让人看不透。她心里早知,杨广大势已去,宇文化及带兵反叛。可她却无一丝慌急,原本微蹙的眉头渐渐松开,微微扬起嘴角,似笑非笑。
她的一生,嫁了六个男子。她临死之时,双目含着泪光,不知是不舍还是遗憾,却含笑而逝。那一笑,有梨花飘落般的温柔,却不失梅花直挺般的高傲:有牡丹出众般的娇艳,却不失海棠低调般的平淡。萧妃,岁月如雪,染白两鬓青丝,红颜凋零,你是也无奈?
很多年以后我问梨落,我说,梨落,我在看见你七天之后就爱上了你,你呢?你什么时候爱上的我?梨落跪在我面前,抬起头来看我,她说,王,当我从独角兽上下来,跪在你面前的时候,我就爱上了你。说完她对我微笑,白色的樱花纷纷扬扬地飘落下来,落满她白色的头发,花粉落在她长长的睫毛上。
樱花放肆地颓败,那轮血色的夕阳惶惶然地沉到地平线以下,周围的风突然变得凛冽而空洞。
天空一只巨大的霰雪鸟横空飞过,当我抬起头的时候,它一声嘹亮的破鸣,然后飞往了更高的苍穹。
在那个梦境中,我看到了白衣如雪的梨落,她高高地站在独角兽上,我听到她的声音,她说:很久以前,我是个简单而幸福的人,每天有深沉而甜美的梦境,直到我遇见卡索,他夜夜失眠,于是我就夜夜陪他坐在空旷而辽阔的宫殿顶上,夜夜看星光在他银白色的头发上舞蹈,翩跹如扬花……
我沉沦在琴声中无法自拔,那些早就沉淀在记忆深处的往事又全部翻涌上来,如同白色的樱花瓣一瞬间就飞遍了回忆的四壁。释在我眉毛上的亲吻,梨落高高地站在独角兽上的样子,释倒在燃烧的幻影天中的样子,岚裳死在樱花树下的样子,梦境中梨落葬身冰海深处的样子,那只霰雪鸟撞死在炼泅石上的样子,红莲如火般盛开的样子……
我开始将我的记忆制作成梦境,那些我和释在一起的日子,我抱着他走在凡世的日子,我从幻影天中救出他的样子,我最后一剑杀死他时他对我微笑的样子,然后我就失去了知觉。那种感觉很奇怪,如同进入了一个深沉的梦境,梦境中什么都没有,就是一片纯净的苍蓝色,如同幻雪帝国冬天结束春天来临时的天空
我一直执着地相信着哥哥的身上有花朵绽放时的清香。如同我相信他的衣服上有着花的精魂。刹那的芬芳,却可以永生永世流转。
当我离开刃雪城的时候,我的脑海中突然浮现出无数的画面,我看到我的哥哥站在积雪的中央俯下身子对我微笑,我看到飞鸟的阴影落到他的眼睛里面如同弥散的夜色,他眼中的一场一场声势浩大的幻灭,我看到迟墨站在城门口守候我归来的目光闪烁如同星辰,他衣服上的花魂色彩流转,我看到我的小哥哥坐在最高的城墙上弹着琴等我回家,风吹动他的头发朝正北方飞舞,他的幻术袍永远干净而飘逸,我看到我星目剑眉的哥哥被钉在墙壁上,他的眼泪掉下来浸润了我的脸也浸润了他的蓝色的幻术袍,大朵大朵的水渍在长袍上绽放开来如同莲花……身后传来密集的雷声,轰轰烈烈如同一座城市的崩塌。我抬起头,周围全部是花朵盛放时的清香。花的精魂。
凉意
三伏天,草尖碧绿,剪刀在抽屉
静静等着生锈
尖锐的事物,一个柔软,一个生硬
它们同时在这一天
在这一天的下午
给我带来凉意
我知道用不了多久,草坪上路灯亮起
蚊虫在光亮中飞
它们飞不高,飞不远,有的
直接飞进
行人的掌声
而剪刀跃起,在纸上,走着蜿蜒的山路
我感到凉意
但还不够,还远远不够呵——
夜深了
如果我沁凉如水
那是因为我冷——
星辰抚慰如雪,命运沉默如寂。
在武汉
出门左拐,上三环
是我每天要经过的事。
天晴时,遇到过江的鸟,运粮食的蚂蚁
它们和我一样
和时间赛跑,把风声留给原地
伤心的人
有时我忘记了,真的忘记了
一棵树,究竟
有没有根?
秋天了,我忘记自己
也会落叶
偶尔想起母亲,更多时候已经忘记……
唯一记得的是:车流,人声
飞扬的尘土
轰鸣的工地……
它们全部在夜里汇集,在我掌纹的连接处
成为明天
不可知的,奔腾的命运。
杨碧薇的诗
远方的人
正在衰老的紫荆花
用颤动的裙摆勾缠枝头
时光割伤了行走的身体
潮湿管道里的密语
朝五年前回头
毫无抵挡
恍恍惚惚的紫色
我吸了一口
现在你该是抱着双手
静静地
坐在晒满秋天的阳台上
古莉的诗
在暴雨中,我们……
乌黑的斗篷张开
一场疾雨仿佛戏耍
我们的渺小
漫天盖地地炫耀:
它是自然那高贵的颤抖之子
这是属于它的演唱会
所有生物必得欣赏
眩晕又倾心
我们在它倾泄的光里起伏
受刺激的精神归于
青春无意识的微笑
我们明白:雨不能融化世界
不能融化 自己
但是,我们年青!
我们是 甜蜜的冒险
手拉手 暴雨中的两个人
像漂亮的树
被狠狠照亮
暗蓝之夜
暗蓝之夜,慢慢燃烧着我的忧郁
我把头发散开又聚拢
上面有你双手寂寞的味道
暗蓝之夜,轻轻传送海的气息
我的额头蹙起又平复
我坐在记忆的门后
却没有勇气再踏进
暗蓝之夜,我在音乐里,气息里
起伏的时光里流浪
海和这夜一样有自给自足的执着和冷漠
我茫然的脚步走不进去
也走不回自己
吕付平的诗
一个人的秋天
阳光终于温软下来,丰收季已经来临
这是大自然给九月的恩赐,也是九月
赐予乡村的礼物。只是
它宠辱不惊的样子让人心生悲凉——
它何时变得如此冷静和淡定?
这本该属于这个季节的喜悦
被旷野的风吹远、吹散
偶尔的鸡鸣犬吠也被巨大的虚空
忽略
他顶一头白霜,从老伴的坟头回来
带着秋风在他皱纹里寄存的琐碎故事
“现在能动弹的,也就是
这根拐杖和你喽!”
他拍着身后的那条老黄狗,自言自语
这对相处多年的老伙计四目相对
浑浊的眼早已看不清彼此
苍老的面容
儿孙们陆续从乡村出走,进入城市
而在他眼中,城市只不过是一个
非常遥远的地名,比他和老伴的距离
还要远。太遥远了!
他只去过一次,就不打算再去
他怕老伴想他时找不到进城的路
一个人的九月,连屋顶飘起的炊烟
也是瘦弱和孤独的
幽暗的窗台上,一本翻开的旧黄历
还在不停地搬运着光阴
胡济卫的诗
逝去的岁月发人深省
爱人 逝去的岁月发人深省
在红苹果季节的某个云羽月夜
我偕一个爱花的女孩 共同
设置了秋天的缘分
想象着一道门
正通向那个真正的世界
我的恋人
搁置的琴声已锈迹斑驳
下雪的时候
谁来钟爱和珍惜阳光的温柔
那场风暴走过之后
怀乡的歌谣已漫过村庄
我远远望见田野里的母亲
头戴方格的花色头巾
虔诚地躬身将田野的杂草一一剔净
作为一棵树的形象
母亲摇曳而苍老的背影
使我热泪盈眶
咬一口新鲜的红橘
秋天的芬芳便顷刻无踪无影
潇潇的雨季
洞穿了我如花的伤口
爱人 在这苍茫时分
我显得是如此的孤独无助
请把夜的亮光传送给我
伸出你的温热的小手
握紧我冰凉的胸口
让我游弋缥缈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