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有教无类教案

有教无类教案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有教无类教案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有教无类教案

有教无类教案范文第1篇

那么什么是生态课堂?如何构建高效的生态课堂呢?

生态课堂的内涵:生态课堂强调以生为本,应该是适合学生身心发展、符合教育规律、展现学生个性和生命活力的课堂;是充分体现学生思想、意识、情感、欲望、需求以及各种能力的课堂;是通过优化现代课堂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活动,有效地开发每个学生的各种潜能,使学生获得最优的发展,从而实现教与学真正和谐统一的课堂。

高效生态课堂就是将高效课堂和生态课堂两者有机融合在一起的课堂。

卢梭说过:教育必须顺着自然,也就是顺其天性而为,否则必然产生本性断伤的结果。在实际的教育教学活动中,生态课堂的情形却让人担忧。

如何构建高效的“生态课堂”呢?

一、转变教师角色,重建师生关系

变单纯的知识的传授者、评判者为学生全面发展的引导者、合作者、促进者。

1.平等地尊重每一个学生

首先要建立平等合作的新型师生关系,教师要主动适应学生成长需求,放下教师权威,平等对待学生,倾听学生的心声,尊重每一个学生独特的个性,欣赏每一个学生的优点。

2.宽严相济,尊重差异

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基础,有针对性地实施教学,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加强“小组合作、分层教学”。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将学生按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及个性特征,进行分层施教、分层练习,分层辅导。既有统一活动,又有区别对待;既面向全体,又面向小组,促进每一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充分的发展。

3.和谐相处,教学相长

作为授业者,教师的职能是授予学生知识技能;作为引导者,教师的职责是引领学生心理健康成长;作为合作者,教师既是教育活动的组织者,又是学生生活和学习中的伙伴,在教育教学中传授、引领、互助,从而实现教学相长。

4.转变教案的设计

在课堂教学实施前充分备课,变“教案”为“学案”,用导学案引领学生探究思考问题,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

5.教学目标要由一维到三维、多维

实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统一整合。

二、改变课堂功能

把课堂由原来单纯地传授知识的阵地变为师生合作交往、学生生命成长的精神乐园。

1.课堂上,让学生拥有说话权

不要剥夺学生的话语权,让学生敢想、敢问、敢说、敢辩。给学生更多问、思、疑、辩的空间,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创新能力的培养。

2.课堂上,让学生拥有探究权

让学生带着问题合作探究,引导学生自己解决问题,参与、体验、分享、整合、应用,亲历知识获得的过程,从中获得学习的快乐。

3.改变课堂活动的模板

变一人为师为一人为师与生生为师共存,一问一答为七嘴八舌共存,课堂座位整齐排放与多元组合共存。

三、改善教育生态环境

卢梭认为教育即生长。教育必须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让它们自然生长。

教育生态环境体现为给予生态的育人环境,美化教学的物质环境,实现标准化学校建设,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校园文化建设,整顿校园周边秩序等,起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教育作用。要遵循教育自然规律,关注学生特点,要拥有教育教学生态的评价体系;在座位编排上要尽量多样化。如,可根据不同课型,按秧田式、小组式、圆桌式、会议式、马蹄形、扇形等排列。

四、给予学生平等的教育资源,促进区域教育均衡发展

目前教育资源的配置在较长时期内保持不平衡发展态势。譬如,城乡差异、南北差异、师资差异、生源差异、经费投入差异等状况都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教育的发展和生态平衡。因此,要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包括硬件资源和软件资源,实现教育真正意义上的均衡发展。

五、改变教育科研的范式,强化教师培养

加强教师培养工作,改变教师培养方式,尤其是开发校本培训的资源,建立以校为本、以师为本、以生为本的校本培训模式。

六、实施民主化管理

使管理制度化、人性化,符合学生年龄特征和身心发展的需要。

总之,高效的生态课堂是一种理念,它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去领悟、去探索;高效的生态课堂是一种目标,它需要我们去践行、去实现;高效的生态课堂是责任,它需要我们去担当、去发展。

参考文献:

[1]袁军.遵循生态规律构建生态课堂[J].生物学教学,2006(7).

[2]吴林福.教育生态管理[M].天津出版社,2006.

[3]吴鼎福,诸文蔚.教育生态学[M].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

有教无类教案范文第2篇

关键词:个体差异;分层教学;分步到位

尊重差异,因材施教,发展学生特长,满足各类学生的学习需要,提高学生职业能力,是职业学校教学改革的需要。实施分层教学,教师要做到“研究”学生,“读懂”学生,赏识后进生,把他们的点滴进步作为起点,使其在激励中不断进步。具体做法是:

1摸清情况,合理分层

摸清情况是分层教学的前提和依据。我对语文课的部分课程如写作文等进行了分层教学。由于学生的知识水平、接受能力、学习习惯、学习态度不同,爱好、记忆、理解、操作等能力都存在一定差别。所谓分层教学、分步到位,即在教学中,依据教学大纲要求,对各类学生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A层:习作欲望强、兴趣浓、悟性高、口语交际能力强的学生;B层:智商高,但非智力因素较差,情绪有起伏,成绩不稳定的学生;C层:智商和情商均较差,习作时难以下笔、提笔忘字或“谈文色变”,对习作“有心理障碍”的学生。该分层不是一成不变,而是在教学中依学生学习情况的变化而变化,并灵活地进行不定期的分层重组。

2制定目标,明确要求

在基本了解学生后,便开始制定分层教学目标。对C层的学生,制定基本目标;对B层学生,制定中等目标;对A层学生,制定较高目标。每层的目标要分清哪些是必须到达的目标,哪些是希望到达的目标,哪些又是提高了的目标,以使每个学生明确“最近发展区”,激发出更大的学习动力。

(1)以变应变,分层备课。

教师在备课这一环节上要比较全面地考虑如何适应具体的作文教学,教学内容要更多地考虑施教对象能否有机地吸收和灵活运用。这些都决定教师在备课中要制定“弹性”的分层目标,以便在分层施教中,变“教案”为“学案”,以提高学生对教学信息的“接受率”。

(2)分层命题,丰富内容。

要真正实行“动态”导作,分层命题是其中重要一环,它旨在扩大学生选题的灵活性。对于A级的学生,可适当增加训练量,提高习作的“强度”;对B级的学生,可提供一些必做题和选做题,留给学生选择空间;对C级的学生,多给他们创造成功的机会,有意让他们“跳一跳,能摘到果子”。

(3)分层指导,提高作文兴趣。

学生怕作文,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没兴趣,缺方法,无习惯”。要克服这种“畏难心理”,就得从根本上解放课堂,解放学生,极大限度地释放学生的个性。从发展的角度进行分层导作,要遵循以下五大原则:

①把握着眼点,引导学生自主交流,形成“爱学心理”;

②抓住兴趣点,引导学生自由选题,克服“厌学心理”;

③梳理“知识点”和“习作要点”,对学生习作进行分层评价,养成“探究心理”;

④针对“盲点”,对少数后进生进行个别指导,确保“满足心理”;

⑤立足“方向点”,循序渐进再定目标,实践“成功心理”。

具体的讲,即在教学中,只给范围,不定死题,为学生创设一个“积极”的习作心理,让学生在生生互动中交流自己的作文。并引导学生对别人发表的意见或提出的问题进行归纳、分析、梳理,在自我评价和他人评价后,认为自己可以接受,再提出新的要求,然后向下一个习作目标进行尝试性练习。要注意面向全体,抓两头,促中间,使不同程度的学生均能得到一定的发展。

3效果与体会

(1)激发了各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A层学生可以超前或超标学习,C层学生在各个环节都得到老师的照顾。无论是作业还是考试,都有为A层学生和C层学生布置的题目。A层学生(部分B层学生)的学习前途无量;C层学生,有为他们设置的可望可即的台阶,可以拿到及格以上的分数,他们的学习积极性逐步提高。

(2)发挥了各类学生的主动性。

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可以在每个环节的学习中对学习目标自由选择。这样,各类学生都可以对照教学目标自测,随时知道自己的学习水平处于什么位置,可以在自己的“最近发展区”尽快成长。

(3)体现了培养人才的全面性。

有教无类教案范文第3篇

【关键词】高中生物;差异化教学;向导

早在两千多年前,孔子就提出了“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新课程标准中,更加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要求教师必须承认和尊重学生个体差异,注重发展学生的个性。差异化教学强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学生在知识基础、学习能力、学习兴趣、学习风格等方面的个体差异,主动调整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学习资源、学习活动以及评价方式,使每个学生在课堂中获得公平的、最佳的学习机会。差异化教学的核心思想是将学生的个别差异视为教学的组成因素,教师的教学应从学生不同的准备水平、兴趣和学习风格出发来设计差异化教学内容、过程和结果,最终目标就是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得到应有的发展。

在班级教学中学生的的差异是非常明显的,对教师讲授的知识,学生的理解和接收程度都存在极大的不同。传统教学过程中,都是采取一刀切的教育方针,在不区分学生的基础水平、学习爱好、学习习惯以及学习态度等情况下,进行一视同仁的教学手段和模式。这种不考虑学生个体差异的教育方式,最终会导致学生对学习的抵触,当不懂的知识堆积到一定程度后,学生就会对学习彻底失去兴趣,进而造成班级“贫富差距”进一步加大。因此,为了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最大程度发展,实行差异化教学是十分必要的。

一、差异化教学前必须了解学情,确定认知起点

首先,教师要对每一个学生进行综合评价,通过考试或者是问卷调查了解学生的对生物知识的掌握情况,通过面谈、走访等形式了解学生对生物学习的学习背景、动力、兴趣等。差异化定位需要教师在每个学期开始的时候进行,了解必须客观、全面、真实,在做足了准备工作后就可以进行具体的差异化生物教学了。

二、学生分组搭配学习,实现学生的优势互补

实施差异化教学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分组,搭配的合理与否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我们采取“互补式”分组方法,在一个小组内搭配不同类型的学生,保证组内成员在性别、能力、兴趣、认知等方面配置合理,使组与组之间是平等竞争的关系,而不是的按照学生成绩把学生简单的分为A、B、C三。最为重要的是,“互补式”分组方法有效地避免了教师和同学对“后进生”的心理歧视,让“后进生”也能在小组内找到自己的位置,有的放矢。

三、认真备课,将知识分层分组

将学生分组后,教师在备课时,就不能再采用传统的备课方式,备课内容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差异性及分组情况,将差异化的教学任务分配到各个小组,这需要教师在备课阶段进行充分的思考。

为了引导小组合作学习,配置的任务要分出A、B、C三个层次,A层次:主要是书本练习,同步高考真题,课外有关生物前沿知识或竞赛方面的练习;B层次:书本练习,并鼓励他们尝试根据书本知识对生活中的生物现象进行解释,加强思维能力的训练;C层次:掌握书本上的生物基础知识,提高学习生物的积极性。例如在学习“ATP的主要来源――细胞呼吸”这一节时,让每个学生理解“线粒体的结构和功能,细胞呼吸的过程”,并能比较熟练的写出有氧呼吸的化学反应式;针对学习能力中等的学生,教案可以深入一点,除了掌握基础的知识外,还要比较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异同,能说明细胞呼吸的原理;针对学习能力强的学生,教案可以尽量深入,接近高考的考题类型,如“细胞呼吸过程中,葡萄糖消耗量、O2的吸收量、CO2的释放量之间比值的相关计算;细胞呼吸的影响因素及应用等。”对知识进行分层分组分类,有利于学生学习时掌握好自己能力所及的知识,增强他们对学习的自信心。

与此同时,教师在进行课堂提问时也要进行差异性设计,让所有的学生参与课堂学习。大多数教师在课堂教学时,比较喜欢提问成绩优秀的学生,这就导致一部分学生不能积极的参与课堂互动,从而影响课堂效率。在进行差异化教学时,老师要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根据不同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接收程度设计不同的问题,促进全班学生积极参与,提高学生的学习成效。

四、在差异化教学中教学方法要灵活

传统的教学中教师是主导,而差异化教学体系统中,学生是主体,教师主要起向导作用。为适应不同学生的需要,差异化教学中教学方法应提倡多样性,应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学生的心理特征和知识基础,及生物学科的特点、教师特点和教学时间,选择相应的教学方法,比如在学习“生命活动的承担着――蛋白质”时,可以组织学生上台做游戏,每个学生代表一种氨基酸,理解蛋白质的多样性;学习“免疫调节”时 ,可以组织学生分角色扮演各免疫细胞发挥的作用,掌握体液调节和细胞调节的过程;学习“种群的特征”时,可以用黑米和白米,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理解如何用标志重捕法估算种群密度……。此外如自主阅读、课堂讨论、上台展示、小组互评、课堂练习、动手操作、绘制概念图、分组辩论、游戏活动等等都可以在教学过程中灵活运用。针对不同的学生,教师也要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有的学生活泼、外向,在教学时就提供一些趣味性的活动;有的学生内向、胆小,害怕开口,害怕出错,在教学时就多鼓励;接收能力不强、反应较慢的学生,就多利用直观教具、身体语言、恰当的比喻等来启发他们;对于注意力不集中的学生要不断的改变学习活动,使他们尽可能处于参与状态。

有教无类教案范文第4篇

【关键词】新课标 农村 初中数学 创造力 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1)05-0161-01

创造力的一个重要表现即是以不循常规的思维方式去考虑问题,进而提出更加高效更加科学的解决问题的方案。中学数学教学除了传授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外,更应集中精力在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思维上。而恰巧创造性又是数学思维最根本和核心的内涵品质。本文将探讨初中学生数学学习表现出的创造力不足的原因,及就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力给出自己的看法,以便更好的促进初中学生数学能力的培养。

一、农村初中生数学学习中创造力不足的原因

1.应试教育的导向误差使得学生创造力不足

这个问题的存在是无法避免的。在现阶段条件下,我国教育资源与人口数量不相称的局面短时间内无法得到根本改观。除了采取考试这一相对能实现公平分配教育资源的方法,没有更好的方法能予以替代。所以应试教育是一种不得已而为之的无奈之选。但应试教育的弊端是明显的,其中之一就是使我们的教育一切以考试为风向标,考试成绩的好坏决定着学生能否进入更高的学业殿堂、能否进入更好的学府。这对创造力的摧残是巨大且明显的,基本上能考上高中、进人大学的学生都已是标准化思维的教育“产品”了。我国以13亿人口的巨大人力资源,数十年而未能培养出一位纯“国产”的诺贝尔奖获得者,这不得不促使我们反思我们的应试教育体系。

2.传统文化也对学生的创造力有负面影响

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对教育是相当的重视的,孔子的“有教无类”及其广收门徒的事迹千百年来流传在大江南北,并且先人们的教育思想为我们所继承并发扬广大。但我们同时应看到,传统文化中的“师道尊严”及为尊者讳等思想对学生创造性思维形成具有不利影响,学生往往出于对教师的敬畏而不敢或者不想提出与老师不同的意见。即使有学生有勇气与教师探讨问题,但初中生与教师的知识储备差距较大,无法与老师抗衡,所以,学生理所当然是“错误的”。而且基于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对于学生的错误多数会予以批评,并加以指正,以自己的“正确意见”对之加以纠正。长此以往学生也就失去了最可贵的创新意识。

二、农村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力的途径

1.培养学生创造力

反映在任课老师的工作上,就是要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为学生树立正确的创新观认知,即创新是二十一世纪的发展动力,同学们应具备创新的勇气。有了老师的鼓励,学生才会解除大胆创新的后顾之忧。除此之外,还需要运用兴趣教学,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著名教育学家乌申斯基说:“没有任何兴趣,而被迫进行的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愿。”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些教育先驱提出的理论在新世纪仍然适用于我们的教学工作,即,没有学习的意愿而完全是压迫性的被动学习,不用说创造力,可能连最基本的知识传授任务都无法完成。

2.设置轻松自如的教学环境可激励学生的创造性

在数学教学的课堂上,教师应将学生视为一个个能够独立思考的个人,这也是养成学生独立思考习惯的前提。在这种宽松愉悦的环境中,学生才能足够的放松,进而才可以真正地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中。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才能使其思想自由奔放。创造力的灵感火花才会不断迸现。其次要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为其创造性思维提供便利。如在讲授“正方形的一条对角线把正方形面积分成相等的两部分”这节课时,可先给出问题:正方形的一条对角线把一个平行四边形分成两部分。这两部分的面积有什么关系?同学们回答说这两部分的面积相等。接下来再次提出问题:幼儿园有一块正方形的蛋糕要平均的分配给四个小朋友,a、b、c和d,请问大家发挥一下想象力有几种分割的方法?短短数句话就会使沉闷的课程变得生动有趣,使课堂气氛得到活跃,同学们也会比较热情地投入到课程的学习中。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有利于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形成,教师在活泼轻快地节奏下完成教学任务,可谓一举两得。

3.允许学生打破思维定式,培养学生创造性的思维能力。

有教无类教案范文第5篇

[关键词]全媒体剧本精读课堂结构

一、选取合适的精读素材

戏剧与影视学是一个复杂的学科,与这个复杂学科相对应的是浩如烟海的素材。优秀的剧本成千上万,但并不是每一个剧本都适合拿到课堂上鉴赏。如何选取合适的素材进入高校《剧本精读》课程,是每个任课教师面临的挑战。首先,课程长度有限,需统筹规划,将素材选择体现在教学大纲和教案中。如何让宝贵的课堂时间成为字字珠玑的“金课”,而不是沦为泛泛而谈的“水课”,就是摆在每位教师面前的难题。在一些艺术类院校,尤其是国外的艺术院校,《剧本精读》这门课程常只需细读一两个剧本,例如斯特林堡的《朱莉小姐》、威廉斯的《欲望号街车》、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等,主要的阅读任务多是放在课下,鼓励学生在课堂上畅所欲言,教师适度点评。综合性大学的学生来自各个专业,很多学生带着好奇来到课堂,希望教师能帮他们打开艺术大门。比起某一孤立作品本身,他们更需要的是对文学名著赏析在方法论层面上的指引,所以教师在评介文艺作品的同时,可从文学史、艺术史的宏观层面勾勒作品的轮廓,介绍其社会、历史背景以及当时的文学思潮与理论走向,提供给学生清晰背景材料。选材方面,需要素材少而精,以赏析为主,讨论为辅。除了一些脍炙人口的国外剧作,我国的传统戏剧戏曲作品也可以加入到素材库中,培育学生的人文综合素养。艺术类的《剧本精读》课程,也面临选取素材上的两难处境。艺术生在进入大学以前,往往形成了自己的阅读习惯和欣赏习惯,对剧本的熟悉有时候对赏析作品有一些帮助,但有时候也会成为他们深入理解作品的桎梏。因为艺术学科的学生们在大学阶段更多的也许是重读或进一步细读。如何引导学生摆脱“我已看过这个剧本”的审美疲劳感?这需要教师用不同的作品和全新的方法帮助学生在文学艺术的崇山峻岭中“淘金”,以点带面,以优秀作品陶冶性情、培育艺术内涵。

二、在“粗读”“泛读”的基础上精读

“精读”是与“粗读”“泛读”相对应的。香港学者陈炳良指出了精读作品、细读理论的重要性:“作家风格对作品的了解固然重要,但如果对个别作品不求甚解,那就只有一个模糊的印象。”在传统的教育思维中,“精读”才是学习文学作品的不二法门,囫囵吞枣式的“好读书不求甚解”虽然有利于从宏观上把握剧本,但由于效率低下,同时被传统教育与现念所不容。如果一个研究者仅了解某作者的风格以及生平,不对具体作品的细节作出分析,显然是无法真正理解剧作本身的,更无法用科学的方法和深刻的思维帮助学生去解读文本、启发创作。但在实际教学实践中,教师容易过度“精读”,甚至用自己的理解代替学生的理解,给学生从头到尾讲述剧本中的每一字、每一词的用法和意义。这固然是一种解读文本的方法,但显然事倍功半。如果教师不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理念,自己代替了学生的思考,倒还不如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在“粗读”和“泛读”的基础上实现“精读”。“粗读”,顾名思义,即粗略感知剧本。从学习过程的角度看,这是大量信息输入大脑的过程。老师引导学生做好预习,提前通读剧本、扫清文字障碍,并用布置思考题的方式帮助学生提前粗略地了解剧本的剧情梗概和中心思想。同时,用分组的形式组织学生进行文本的分角色朗诵,以便在案头工作的同时体会剧本自身的文字美和音韵美。“粗读”是带有尝试性的教学活动,此阶段能够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在于相信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他们对业余时间的管理能力,引导他们运用已知读书方法自读剧本,对剧本的背景、主要人物和剧情进行分析、想象、概括,以形成对剧本的较深刻的第一印象。“泛读”指的是一般性的阅读。和教师布置具体的阅读任务不同,泛读鼓励学生广泛地“粗读”一些剧本或者相关文献。“泛读”是精读的基础,是实现精读的必要条件,只有在广泛阅读的基础上,才能培养学生鉴赏优秀作品的能力。为了方便学生学习,教师可以提供“泛读”的书单,甚至还可鼓励学有余力的学生阅读外语原著剧本,培养学生基本的跨文化比较研究的能力。总之,“精读”建立在“粗读”和“泛读”的基础上,以优秀剧本为对象,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师鼓励学生广泛阅读,在这个过程中去粗取精。

相关期刊更多

当代教育科学

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山东省教育科学研究所

文化博览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甘肃省新闻出版局

中学数学研究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江西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