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淡然的诗句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2、生活没那么多诗和远方,更多的是坎坷和无奈。别一边不作为,一边抱怨,学会脚踏实地,更要懂得随遇而安。
3、凡事不必苛求,来了就来了;遇事不要皱眉,笑了就笑了;结果不要强求,做了就对了;生活就是一种简单,心静了就平和了。
4、世上没有不平的事,只有不平的心。不去怨,不去恨,淡然一切,往事如烟。
5、别和往事过不去,因为它已经过去;别和现实过不去,因为你还要过下去。
6、倘若心中愿意,道路千千条。倘若心中不愿意,理由万万个。一切问题,最终都是时间问题。一切烦恼,其实都是自寻烦恼。
7、好事坏事,最终会成为往事,看不惯的人,默默转身就好;放不下的事,学会淡然处之;绕不过去的心坎,学会释怀。
8、与己无缘者,随他来去,即为淡;与己有缘者,好自珍惜,即可有味。
9、将过去抱的太紧,就会腾不出手来拥抱现在。与其伤心回忆,不如微笑遗忘。
10、有时候,失忆,是最好的解脱,沉默,是最好的诉说。学着做你自己,并优雅地放手所有不属于你的东西。
11、让来的人来,让去的人去。顺其自然,是对生活最大的成全。
12、别再为错过了什么而懊悔。你错过的人和事,别人才有机会遇见,别人错过了,你才有机会拥有。人人都会错过,人人都曾经错过,真正属于你的,永远不会错过。
13、人在三观正常的前提下,活得任性一点其实也挺好的,只要身正就不怕影斜,没必要整天憋着自己的性子活给别人看。
14、生命太短,没留时间给我们每日带着遗憾醒来。所以去爱那些对你好的人,忘掉那些不知珍惜你的人。
最初告诉我平淡是真的是母亲。母亲不是一个前卫的人,却是一个懂得生活的人。她最喜欢在自家小院里摆弄花草。夏有芙蕖冬有红梅,春有海棠秋有金菊……小院简直成了花海,美不胜收。尤其是春日,大朵大朵的花连缀成绯红的云霞,蜂飞蝶舞,阵阵飘香。父亲总会在一旁碍手碍脚地帮忙,惹得母亲嗔怪。就这样平淡而又幸福地,我们度过了一年又一年。妈妈常对我说:“不要过于明艳热烈,淡一点、真一点就很好。”早在一生之初,妈妈便为我埋下“淡淡的美”这颗种子,等待它和我的成长。
后来,认识了季羡林先生,也获得了一份淡然。水木清华,少年才俊,季先生也曾如一样“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昂文字”做着青年人该有的梦。可的终究是逃不掉的。面对美被践踏,德被抛弃,季先生也曾痛苦,也曾彷徨,生命在那一刻我仿佛真的失去了价值。正如那位称自己按四四拍铡草的风采不减的音乐家,季先生一定是学会了乐观,淡然地面对花开花落、云卷云舒,终于等到了柳暗花明的那一天。“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这该是对这份可贵的淡定的最好诠释吧。此刻,“淡淡的美”已慢慢发芽、抽枝、生长。
不久前,读到一本散文,顿时领悟了淡泊。这本书是日本女作家清少纳言的《枕草子》。夏夜的风,草间的露水,花下的虫鸣,一切都是他吟咏的对象,一切都值得她去赞叹。而她,也总爱在文章的最后加上一句:“这是很有趣的。”正是这一句话一下子抓住了我的心。不追求紧张刺激的情节,个性十足的人物,一路高攀的销量,她笃定而从容地写着她所爱的文字。淡泊了名利,她的文字有了“闲敲棋子落灯花”的雅,有了“悠然见南山”的妙。我仿佛已经听到“淡淡的美”在我心中开花的声音了。
可是,这是一个浮躁而不安的社会,总有一些人,沉湎于灯红酒绿、纸醉金迷的生活,忽视了平淡;总有一些人,畏惧困难、害怕失败,靠轻生来逃避,舍弃了淡然;总有一些人,鸢飞戾天、经纶世务,汲汲于名利,迷失于名利,忘记了淡泊……于是,我们愈发地浮躁,愈发地不安,哪还有一丝“淡淡的美”留存于心间呢?
精神的升华不是剧烈晋级的,而是慢慢深入的。我们则需慢慢等待这份“淡”生根、发芽、开花,进行自我的精神救赎,获得一份属于自己的淡淡的美。
评奖者说
小作者对“淡”的领悟是随着时间的绵延、生命的成长愈发深刻的。“淡淡的美”犹如一棵大树,从小时候母亲为她埋下种子,到从季羡林先生的人生中,感悟到点点淡然油然生长,再到不久前在《草枕子》里,读出淡泊的花静静绽放,同时也从社会的浮躁与不安中看到了缺乏淡然的隐忧。文章寓意深刻,层层递进,回环一体,颇有余味。
【摘 要】众所周知,诗歌教学是初中语文的重要教学部分之一,占据着重要的教学地位。对于初中生来说,诗歌的学习仅仅停留在背诵层面上,然而,诗歌教学的目的远远不仅这些,诗歌展现的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对学生们语文素养以及文化素质的提升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不仅要让学生们背诵诗歌,还要引导学生挖掘诗歌中更为深层次的内涵,从而提高学生们的文化素养。
【关键词】初中语文;诗歌教学
在初中语文中,诗歌教学相当重要,在教学内容方面,诗歌分为古代诗词与近现代诗词两个部分,在考察方面,既包括了对诗歌背诵程度的考察,又包括了对诗歌理解层次的考察,换言之,初中语文的诗歌教学要求学生们既要背诵诗歌又要深入理解作者的写作目的、写作背景、语言风格以及修辞手法等等。相对于小学语文的诗歌教学来说,初中语文的诗歌教学更上一个层次。此外,诗歌教学能够让学生们在了解与感悟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的同时为自己的语文学习储备文化知识,对学生们能力的提升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然而,在实际教学中,鉴于诗歌的历史久远,学生们在诗歌的理解与掌握方面具有一定的困难,那么教师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提高诗歌教学的效率呢?笔者将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谈谈初中语文诗歌教学的策略。
一、诗读百遍
学诗词当然要从读开始,教师应重视这一环节,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三分诗七分吟”可见诵读是培养感受力的一个重要方面。在课堂中,要尽可能让学生多读,通过读去体味诗词中的韵味。当然,教师必须对学生进行朗读的指导。而指导朗读时应注意强调以下几点:一是要学生在朗读时放得开,尽情投入;二是要读对诗词的节奏,当然老师要讲解一些关于节奏的知识,例如从音和意上划分,五言七言朗读的一般规律等等;三是要溶入感情,读出作者要表达的情感。当然这也要随感受力的提高而逐步达成。相信在读之中,学生定能对诗词有一定的感悟。
二、知人论诗
白居易歌理论是:“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这说明诗歌的产生一般都有着特定的时代和人文背景。因此在诗歌内容的学习开始之前,教师要安排一个介绍作者身世背景以及本诗创作背景的环节。这个环节的内容可以由教师引导学生完成,也可以由学生课前完成然后在课堂教学中展示。只有对诗歌创作时作者的情感、个人际遇以及当时的社会背景有一定的了解,才能更加全面地理解诗歌内容。如在学习孟浩然的《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时,我们首先知道的是这是孟浩然在西游长安之时写给张九龄的诗歌,目的是希望得到张九龄的引荐。这是一首不着痕迹的干谒诗,而孟浩然又有着才子学人的傲骨,努力掩藏着其中的干谒痕迹,所以才有了“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的经典名句。理解了上述背景,孟浩然在诗中流露的入仕的急切心情也能被学生清楚地理解了。
三、紧扣诗眼
诗歌讲究“练字”,即便是以白话写就的现代诗歌在语词的选择上也有着一定的选择性。无论是“吟成一个字,捻断数根须”,还是“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都说明了练字在作诗中的重要性。同样,品读诗句的时候,也要对这些经过精心锤炼的诗句进行品读才足以深刻体会诗歌的美。注重品味诗句、赏析诗句,才能对诗歌有着整体的把握。如学习崔颢的《黄鹤楼》,把握每一句诗的用词,如“昔人”、“空余”、“不复返”、“空悠悠”等,才能对作者的凭古思乡之情有更加充分的理解。
品味诗歌的语词最关键之处在于品味其诗眼,诗眼就是全篇的点睛之笔。如杜甫《春望》一诗的诗眼就在于一个“望”字,有对破碎山河的凝望、有对家书的期望、有对关河宁静的盼望。又如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生动地写出了江南两岸绿意盈盈、春风和煦的情境。学生对这样的词多加琢磨体会,也能积累字词,有利于语言的学习和写作的提高。
四、体会意境
在对学生进行诗意的讲解时,不能脱离诗歌的意象与意境。意象是组成诗歌的零件,而意境则构成诗歌的生命。意象在有些诗歌中比较朦胧,而在有些诗歌中却很清晰,作者的感情全部由意象来表达,如马致远的小令《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全由意象组合而成,而作者的羁旅之情也在这些萧然的意象中得到表达,思亲盼归之情也在夕阳西下的环境下显得尤为强烈。
刘敞(1019——1068),北宋经学家,字原父,世称公是先生,临江新喻(今江西新余)人。庆历进士,官吏部南曹、集贤院学士,判南京御史台。长于春秋学,开宋儒批评汉儒的先声。在北宋那个年代,文人的地位很高。刘敞精通史学、经学,虽为官不高(曾任扬州、汝州知州),却享有很高的社会地位。当时他与弟弟刘攽,被诗界称为“二刘”,死后唐宋家之一的欧阳修曾为其撰写墓志铭——《刘公墓志铭》,可见其分量。刘敞的存作不多(多已遗失),通过阅读他的作品,笔者觉得他是个心思细腻、技术圆融且博览群书的人,其诗清新雅致,颇有画派中的“文人画”特征。
微雨登城
雨映寒空半有无,
重楼闲上倚城隅。
浅深山色高低树,
一片江南水墨图。
现代的人经常以为古人写诗都是一挥而就,那样才潇洒,才显示出才思敏捷。以笔者现有的经验,事实并非如此,写作之前、写作之时,还是要静思默想、构思谋篇的。诗中所描绘的景象,与他所观、所感,还是有差别的。有时还会因为艺术需要,因为诗篇诗句的需要,剥离当时的情境与情节的。这可以说是创造,也可以说是艺术上的小花招。特别是古典诗歌,我们的传统文化、前人诗句的描绘早已赋予许多词句特别的意蕴。比如城郭、高楼、秋日、明月、秋雁、春日等等,许多时候无须更多修饰,一看便知他要说什么。这样一种象征和暗示,早已深入自小习诗的莘莘学子内心,何况是一个老辣的诗人。所以,阅读这首诗,笔者觉得作者刘敞仍然借用了许多前人的作诗技巧,或者因袭了前人的“传统”——雨(秋日还是春日?)在寒冷的空气中“半有无”,这个“半有无”,与“半江瑟瑟半江红”是不是有相似的地方呢?这是一种技巧的联想。记得卡尔维诺说过,艺术家所掌握的技巧其实非常少,甚至所学会的比喻也非常少。许多比喻其实是其他比喻的变体。只是有些跳跃远一些,有些比较近一些。有些是暗喻,有些是明喻,还有的用了借喻。那么这个“半有无”,是不是那一句的联想呢?不言而喻。第二句“重楼闲上倚城隅”,无须多言,是前人许多类似诗句的化用。句意熟悉而词序略感陌生。笔者这样说毫无贬低这些诗句的意思,而是讲一个诗人作诗有小秘密。那么,前两句连起来,放在一起,便颇费诗人心思了,应该说这是诗人对时空背景的交代,所思所想,氤氲在一起,有点欲言又止的意思。如果用现代汉语翻译,这两句的大意便是:“秋日的雨丝,清清亮亮,与清澈的寒空相映照,若有若无;闲暇时,我,一个假定的我(或者任何一人),悠然地登上城楼,倚靠着城隅。”这不是有点文人式的矜持吗?这并不奇怪,许多古代文人的情景描述都这样。这是人文情怀的虚写,并非描绘实景。
其实比较有特色的是后两句:“浅深山色高低树,一片江南水墨图。”“浅深山色高低树”是对前两句的意境的补述与勾勒,如果前两句描述的是中景,那么这句便是描写近景和远景。如此一来,一幅生动的山水画便跃然纸上。但还需一句更大的补句:“一片江南水墨图”。很多时候写诗其实非常忌白:忌讳过于直白的语言。但刘敞在这里,却反其道行之,一句类似点题与告白般的语言,起到了情景交融又跳开全诗进行一番自然表白之感的作用。
黄鹤楼
崔 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登金陵凤凰台
李 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据说李白读到了崔颢的诗,非常郁闷,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但是争强好胜的李白还是按捺不住,在金陵写了这样一首,连韵脚都是一样的,才算是了了心中一件恨事。但就我的阅读感受,我其实还是更喜欢崔颢的。原因可能也很私人,因为在人生追求上我和李白并不是一路人。李白一辈子都LL于功名,所谓“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的感慨是由衷而真诚的;而我觉得自己要淡然得多,更加随遇而安一点,所以,李白的“长安不见使人愁”并不会引起我太多的共鸣。
从思维模式上说,这两首诗其实都差不多,都是很“中国”的思维方式。在中国人看来,永恒的自然,是我们生发人生感慨的源头:越是感受到自然的永恒,就越能体会到生命的短暂、人事之匆促。这一切的源头都来自于孔子那最文艺的一声叹息: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不过感叹完了,得出的结论则并不一致,有的人觉得人生短暂更应该“及时当勉励”;也有的觉得应该“付诸清风明月”。其实崔颢与李白的追求就并不太一样。在李白那边,是功名不能成就的焦虑;在崔颢一边则是有家归不得的无奈。一个是渴望出发,无奈道阻且长,前途渺渺;一个是不如归去,却身不由己,不知乡关何处。
两首诗在展开的过程中也有微妙的差异。比如崔颢与李白在颔联和颈联的设置上虽都讲了人事之短暂与天地之永恒之间的对立,但是顺序不同。在崔颢的诗里,首先是白云千载所表达的宇宙之无穷,然后才是汉阳树和鹦鹉洲的人事印记(汉阳树、鹦鹉洲),李白的诗里恰好相反,先说了人事之匆促(埋、成),然后再说自然之永恒。这是两种逻辑推理过程:一个是天地无穷,而人事渺渺,多少当时英雄,如今只留仅堪凭吊的古迹了,一切努力随风而逝,所以不如归去;一个是人事固然匆促,但天地永恒,当可容我纵横,所以更应有所作为。于是,一个想着不如归去,一个因为不见长安而焦虑不安。所以,实际上不管怎样的诗人,他在展开自己的诗句的时候,一定是有自己的推理过程的,抒情也是讲理(虽然这样的“理”并不像“1+1=2”那么直接显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