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商业评论

商业评论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商业评论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商业评论范文第1篇

        卷首语

        (18)被“精确”改变的 周雪林

        读者来书

        (20)你不总是对的! 阵海嵩

        (22)方法论解决不了“心病” 陈锴

        新知

        (24)克服“后见之明偏见” 无

        (24)别做有求必应的老好人 无

        (25)包办婚姻优于自由恋爱? 无

        (25)灵活工作时间的残酷现实 无

        (25)未来的零售业什么样 无

        管理时评

        (26)光明乳业:突围的代价 孙欣

        (28)“华为们”如何拆除壁垒 陈永伟

        (32)你的社交媒体战略走偏了吗 郝亚洲

        特稿

        (34)与张瑞敏谈管理大未来 胡泳

        决策管理

        (50)会议“梦魇” 潘芸

        (53)试一下会议管理工具 罗伯特·顾尔德

        (55)怎样的会议才算成功 鲁白

        (56)会议室透露组织“人格” 风里_李峰

        (60)留一扇“窗”的成本 申智雄(jiwoong shin)

        (64)战在价格之外 克劳斯·席乐克博士(dr.klaus hilleke) 陈凡

        (68)微信营销的无限可能 陈建豪

        封面

        (72)cfo:走向价值创造轴心——中国cfo三大新角色 张博 支维墉

        (78)中国cfo群像——武文洁:做一个优秀的abc 葛雪松 支维墉

        (81)谷峰:做战略的财务推手 罗真 支维墉

        (82)刘浩然:成为内部财务顾问 支维墉 潘芸

        (84)宫伟:通过“战略损益表”规划未来 邓中华 支维墉

        (85)你离战略多远——来自63位中国cf0的调研 姚音

        (88)三位cfo的经验之谈 毛涵丹

        (92)凯杰:一边奔跑,一边平衡? 支维墉

        (96)警惕“cfo帝国主义” 陈登坤

        案例

        (100)《爱情公寓》的逆袭 潘东燕

        (110)三改薪酬 周白羽

        (116)因“场”设“薪” 无

        (117)领先型+差异化的复合策略 李国丞

        (118)“冰点酒店控”以小搏大 毛涵丹

   &n

bsp;    中国管理模式专栏

        (122)匹克:“云”让管理更敏捷 毛涵丹

        基业长青

        (126)中国企业csr:知易行难 蔡舒恒

        研究院

        (130)招聘指数再现跌势——中欧一博尔捷招聘指数2013年第一季度报告 无

        (134)人才是转型关键——中国产业园区之殇 忻榕 侯正宇 曾黎

        领导者

        (138)卫哲:我只善于从1做到3 孙欣

        (142)引爆责任感文化 罗杰·康纳斯(roger connors) 汤姆·斯密斯(tom smith)

        无

        (147)文化变革就像移动巨石 葛雪松

        人文

        (148)专业精神就是信仰 葛雪松

        阅读

        (152)创业者,你敢承认自己的无知吗 任鑫

        资讯

        (155)横跨欧亚续写经典全新一代桑塔纳开启传奇之旅 无

商业评论范文第2篇

基于上述思路和方法,本文设计了创新创业教育评价指标体系的总体结构框架,如表1所示。具体来说,主要由四个层次构成,即目标层、系统层、准则层、方案层。其中,目标层是最终结果,它反映了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总体水平;系统层是对目标层的系统化分解,包括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创新创业教学体系、创新创业教育环境、创新创业师资团队、创新创业管理体制、创新创业教育成效六大子系统,以全面体现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六大关键环节的成效;准则层是对系统层指标的模块化分解,包括创新创业目标定位、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管理机构、管理制度、课程体系、实践教学体系等15个三级指标;方案层则是对准则层各模块化指标的进一步细化和具体化,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使其可以进行具体的打分评价,具体包括目标定位的合理性、双创教育在人才培养体系中的地位、人才培养模式的先进性、人才培养模式的可操作性、创新创业类课程开设是否体系化、创新创业教育的地位、人才培养模式的先进性、人才培养模式的可操作性等48个四级指标。

2设置并确定指标权重(tinganddeterminingtheindexweight)

各个指标因素的确立只是在空间维度上确立了对象的评价主体,而指标权重的确定则是对各个指标因素在评价过程中重要程度的一种综合度量[5]。指标权重确定的合理与否将直接关系到整个评价体系的科学性以及评价结果的准确性。基于此,通过对目前国内外评价指标体系权重常用设置方法的优劣特点比较,本文采取专家分析和层次分析相结合的权重设置方法来依次确定各层指标因素的权重值。

2.1同层次指标重要性比较标度的确定通过咨询相关专家和文献资料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依次对位于同层次上的指标进行两两重要性的比较,并确定标度值。具体标度的设置如表2所示。

2.2构造判断矩阵,求解各层指标权重指标权重的基本思路与计算方法:首先通过构造判断矩阵A=(αij)max,聘请教育评估专家对同层次指标两两进行重要性比较并对αij赋值1—9(值越大越重要)或1/9-1(值越小表示越不重要);然后用和积法AW=λmaxW求权重Wi,其中λmax为最大特征根,W为λmax对应的特征向量;最后计算CR(CR=CI/RI,其中CI=(λmax-n)/(n-1),RI为平均一致性指标)进行一致性检验。当CR≤0.1,认为Wi权重有效,当CR>0.1时,要求指标再进行重新比较。由于高职电子商务专业创新创业评价指标体系层次较多,依次要建立的判断矩阵多达25个(系统层对目标层的1个、准则层对系统层的6个及方案层对准则层的18个),因此,限于篇幅,本文在此仅对系统层对目标层的判断矩阵及其权重的计算过程进行描述,其他判断矩阵的权重计算不再赘述,具体权值见表1。

3创新创业教育的综合评价(Comprehensiveevaluationofinnovationandentrepreneurshipeducation)

由于在创新创业教育评价体系中,很多指标存在着模糊性的不确定因素,需要有相应专家进行定性的判断,基于此本文采用了模糊数学的理论对创新创业教育进行模糊综合评价。创新创业教模糊综合评价的基本思路和主要步骤如下:首先建立评价结果集V={V1,V2,V3,V4,V5},将每一指标区间平均分为五级,从高到低分别优、良、中、及格、不及,依次对应评分值为1、4/5、3/5、2/5、1/5。其次,采用专家评价法,聘请10名左右专家对方案层48个四级指标进行“优、良、中、及格、不及”五级定性评价,利用公式Mi/N(Mi代表选择某一等级的专家人数,N为专家总人数)依次求出每个四级指标中五个等级所对应的Mi/N值,进而构建起方案层评价结果矩阵F。第三,利用公式Fi×Wi(Wi为方案层指标权重矩阵)并作归一化处理得到准则层每一个三级指标向量Rj,进而构建起准则层评价结果矩阵T。第四,利用公式Rj×Wj(Wj为准则层指标权重矩阵)并作归一化处理得到系统层每一个二级指标向量Tk,进而构建起系统层评价结果矩阵T。最后,利用公式Tk×Wk(Wk为准则层指标权重矩阵)并作归一化处理得到目标层指标(综合水平指标)向量S,并根据“最大隶属度”原则,最终确定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的评价等级。本研究运用上述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和指标体系对我院电子商务专业及其他四个专业的创新创业教育成效情况进行了综合评价,评价的过程与结果取得了创新创业教育专家和相关专业教师的认可,证明本评价方法和指标体系是有效可行的,具有一定的参考应用价值。

4结论(Conclusion)

商业评论范文第3篇

1.1评价指标体系及网络模型的构建

参考国际研究机构及以往文献评价商业银行绩效时使用频率较高的指标[3,15鄄17],本文构建了商业银行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表1).控制层以“中国商业银行的绩效评价”作为目标,网络层以一级指标作为元素集,以它们各自的二级指标作为元素,综合各指标的相互影响关系,建立如图1所示的网络结构.

1.2指标权重的确定

采用Saaty[18]提出的1~9标度法和成对比较法为各元素的相对重要性打分,得到元素集以及元素的关系判断矩阵.指标间的两两重要性比较,由从事金融业的管理者进行评判,并按照文献[18]将所有决策者的评分作几何平均运算,得到综合的关系判断矩阵.接着借助SuperDecisions2.2.6软件建立ANP模型,根据综合关系判断矩阵得到各指标的权重,在此不一一列出.同时所有矩阵的随机一致性比例均小于0.1,证明所有判断矩阵的一致性是可以接受的.

2实证分析

2.1样本及数据

本文选取能反映中国商业银行整体情况的17家商业银行为研究对象(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交通银行、原深圳发展银行、上海浦东发展银行、中国民生银行、招商银行、华夏银行、中信银行、福建兴业银行、中国光大银行、广东发展银行、北京银行、宁波银行、南京银行).根据各银行官方年报,得到17家中国商业银行2009—2011年的二级指标值.由于评价指标量纲不同,在此运用极差变换法对所有指标数据进行无量纲处理[2].接着按照公式(1)计算第k个银行的第i个一级指标得分Sik,其中Wij为第i个一级指标下第j个二级指标的权重,Vijk为第k个银行的第i个一级指标下第j个二级指标值:

2.2DEA效率分析

本节以银行的一级指标,作为DEA分析的产出指标以测算银行效率.采用ANP-DEA和DEA两种方法比较中国商业银行的效率,两者的区别在于产出指标的不同:前者选取盈利性、流动性、安全性、发展性、创新性作为产出指标;后者选取现有文献较为常用的产出指标———净利润、贷款总额、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投入指标均选择典型的指标,分别为员工人数、营业支出、固定资产.接着采用DEA-BCC模型[19],运用Deap2.1软件对17家银行2009—2011年的数据进行分析,结果如表2~3,其中纯技术效率及规模效率的数据不在此列出(综合效率=纯技术效率×规模效率).表2按ANP-DEA得到的年均综合效率值,分成四类银行:①前沿银行,效率=1;②高效率银行,0.5≤效率<1;③低效率银行,0.1≤效率<0.5;④极低效率银行,0≤效率<0.1.对比两种效率评价方法,2009—2011年中国商业银行的效率呈现出以下特征:①基于ANP-DEA方法得到的有效率银行比基于DEA方法的少(前者3个,后者5个),说明ANP-DEA方法能甄别出更多无效率的银行.②ANP-DEA方法测度的综合效率值远小于DEA方法(表3),银行排名也有很大差距(表2).如南京银行、宁波银行在ANP-DEA方法中均属于前沿银行,而在DEA方法中排在末位.主要原因是DEA方法仅考虑银行的盈利能力,而这两家城市商业银行由于没有国有银行的规模、网点及品牌优势,其盈利性指标的得分远不如国有银行,使得测度的效率较低.事实上,由于信贷资产质量和中间业务的开展等方面成效显著,加上灵活的组织架构和人才优势,这两家银行的安全性、发展性及创新性指标的得分较高,因此在ANP-DEA方法中排在前列.③表3的数据显示,两种方法得到的平均纯技术效率比较接近,但平均规模效率差距很大,说明DEA方法高估银行综合效率的主要原因是其大大高估了商业银行的规模效率.另外,ANP-DEA方法得到的银行效率值的标准差比DEA方法的大,表明前者的结果更能体现银行之间的效率差异.④两种方法测度的结果存在一致性:原深发展银行排名第一;农业银行由于规模无效且纯技术无效导致其综合效率在所有银行中最低,与大多数文献[2鄄3,7,16]的结果一致;国有银行的平均综合效率比非国有银行低(表2).在ANP-DEA方法中,五家国有银行排在倒数后五位,属于极低效率银行,投入资源的配置效率低以及规模不经济同时制约了综合效率的提高.这是因为国有银行承担国家政策重任,其信贷质量较低,并且金融市场化改革的推进给依赖存贷利差扩张的国有银行带来发展的瓶颈,从而给其安全性和发展性带来负向影响.另外,国有银行在创新能力与非国有银行差距较大,体现在前者的劳动力规模过大但人才素质总体较低,并且非利息收入占比较低.因此国有银行需要优化人力资源管理,同时进行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以实现绩效的提升.

3结论

商业评论范文第4篇

[关键词]企业;电子商务;网站;评价

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许多企业十分重视电子商务网站的建设和利用。但是,企业经营者需要知道网站的成功与不足之处在哪里,从而找到进一步改善的方法。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采用合适的方法来评价网站。电子商务网站评价是指根据一定的评价方法和评价内容与指标对电子商务网站运行状况和工作质量进行评价。通过评价活动促进电子商务网站的整体水平和质量的提高,从而推动电子商务的发展。本文拟对企业电子商务网站评价进行分析研究,并提出一套适合现行企业状况的企业电子商务网站评价的内容与指标体系。

一、企业电子商务网站的现状

目前,网站按照主体性质不同分为企业网站、商业网站、教育科研网站、政府网站、个人网站和其他公益性网站等等。企业包括制造业、IT业、批发和零售业、餐饮业、咨询服务业等等。据2005年7月CNNIC的数据,我国各类网站总数为677500家,企业网站的数量最多,占60.7%。

企业电子商务网站的真正价值是通过在线交易和商务活动,并以降低运营成本、提高效率反映出来。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信息;二是商务操作。第二项功能是电子商务的核心。但从《2004年中国互联网络信息资源数量调查报告》所提供的数据看,从事信息仍然是企业网站的主要功能。真正具有商业价值的售后服务/技术支持占32.2%;用户在线咨询/投诉占18.6%;网上销售(B2C)11%;企业间网上销售(B2B)占10.7%;网上采购招标占6.1%,说明企业电子商务网站还没有得到充分开发和利用。

二、企业电子商务网站评价的类型

从目前电子商务网站评价的实践来看,电子商务网站评价有多种类型。根据网站评价活动的组织者不同,可分为官方或非官方的行业性测评机构、商业性的评比机构、各类咨询调查公司及有关的媒体。各类电子商务网站评价机构均有各自的评价方法,评价的目的和服务对象不尽相同。

官方的测评机构在我国体现为行业性组织的测评机构,如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自1997年起,CNNIC定期“中国互联网络信息资源数量调查报告”。

商业性的评比机构中,如《计算机世界》、《中国计算机》、《电脑报》等机构或媒体,也相继开展了电子商务网站的评价活动,在国内已产生一定的影响。

三、企业电子商务网站评价方法

企业电子商务网站评价所采用的方法有很多,从评价所需数据资料的获取方法来看,目前通常有以下3种:

1.网站流量统计。是通过特定的软件统计、分析网站的浏览量。CNNIC是目前国内有一定影响的网站访问量统计机构,该中心的第三方网站流量认证系统定期推出各行业网站的排名,一般有每周排名、每月排名。但是国内外关于网站流量指标的定义并不一致,国内各网站采取的定义方法也有所不同,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国内网站流量排名的权威性和一致性。

2.专家评价。是采用规定的程序对专家进行凋查,依靠专家的知识和经验,由专家通过综合分析研究,并对问题做出判断、评价的一种方法。专家评价法有集思广益的优点,可以对各备选网站进行综合评价,但其局限性也十分明显,例如,专家组人数有限,代表性不够全面;个别权威人物或言辞影响力较大的专家可能左右评价结果,从而影响整个评价结果的公正性。

3.问卷调查。是一种常用的调查方式,通常有抽样调查和在线调查等形式。这种形式的主要弊端在于存在人为作弊的可能。另外,剔除无效问卷要花费较多人力。

四、企业电子商务网站评价的内容与指标体系中外比较

Gomez公司是国外著名的网站测评机构,该公司主要从客户需求、客户满意的角度来制定网站的评价内容和指标。Gomez公司制定了5个一级指标:易用性、用户信心、站点资源、客户关系服务和总成本,评价指标及指标解释如下:

总评(Overall):对网站所提供的服务、网页设计和布局、总的使用情况的整体测评。

易用性(EaseofUse):网页应与一致的形式和直观的网站外观相结合,布局要合理,并与内容和功能相结合,提供有用的示范和广泛的联机帮助。

用户信心(CustomerConfidence):网站应高度可靠,拥有知识丰富且易于访问的客户服务机构,并且提供质量和安全保护。

站点资源(OnsiteInformation):不仅在站点上提供广泛的产品和服务方面的信息,还要通过电子账户、交易、工具和信息查询等方式提供针对这些产品和服务的全方位的深度服务。

客户关系服务(RelationshipServices):企业通过个性化服务建立电子化的客户关系服务,允许客户在线提出服务请求,通过客户联谊活动和额外津贴等方式提高客户的忠诚度和集体感。总成本(OverallCost):指企业为用户提供的定制一揽子服务所需要的成本,包括一揽子服务的原材料成本、运输和处理的附加费用、最小的收支差额和利率。

CNNIC主要从技术的角度来制定网站的评价内容和指标。CNNIC制定了3个一级指标:网站、网页、在线数据库。评价指标及指标解释如下:

网站:网站相关特征(每天页面访问数、服务器拥有情况、网站的链接数、网站的员工数、网站成立时间、频道数、网站版本、网站的可访问性、安全性),网站效果指标(信息、业务结合)。

网页:网页长度、网页的更新周期、网页编码状况。

在线数据库:使用情况、服务方式、在线数据库更新状况、数据库容量、是否同时具有其他载体。

从上述两种评价体系的对比中,可以看到,国内外在企业电子商务网站评价指标上有较大的区别。

首先,在评价内容上,国外更注重网站的功能与业务以及客户服务的水平和质量;而国内主要是对网站的技术性能进行评价。这既反映了我国企业电子商务发展的水平差距,也反映了我国企业电子商务活动中对客户的重要性和价值认识存在不足。

其次,在评价方法上,虽然国内外都普遍采取网站流量指标评价、专家评价、问卷调查评价、计算机搜索等方法,但国内网站评价所采用的问卷调查,其数据采样中存在数量上的不足,因为我国真正参与电子商务交易的企业数量有限。此外,在数据处理与分析时,较少采取加权指标评价、模型评价、动态分析评价等方法,影响了评价的准确性。

再次,虽然我国官方和非官方的测评机构在网站评价方面均有一定的影响,但它们在评价方法和内容上都存在不足,对企业电子商务网站的发展也没有起到应有的促进作用。

五、构建适合我国企业电子商务网站评价的内容与指标体系企业电子商务网站评价需要有科学的分析评价方法,全面、公平、客观的评价体系,权威、公正的专家团体。在这种评价方法中,首先是建立加权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然后通过技术测量、专家调查、用户调查等方法收集数据;最后采用定性与定量方法、比较分析方法、模型分析方法等对数据及相关资源进行分析,对交易功能和信息功能进行综合评价。

六、结束语

目前我国企业电子商务网站评价在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方面仍有待于进一步加强,一是要加强网站评价原则、内容和方法的研究,使评价结果更为合理。二是要大力发展面向企业电子商务网站的中立的第三方评价机构的建设和管理,通过评价活动,促进企业电子商务网站的整体水平和质量的提高。

主要参考文献

[1]中国互联网络中心(CNNIC).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2005,7.

[2]国务院信息化工作办公室.2004年中国互联网络信息资源数量调查报告[R].2005,2.

商业评论范文第5篇

论文关键词:城市商业空间结构商业活动载体商业活动主体

论文摘要:城市商业空间结构研究是商业地理学的核心。文章从商业活动载体和主体两方面深入分析国外城市商业空间结构研究的历程,回顾国内城市商业结构研究的进程,并进一步指出研究的薄弱之处与发展方向。

1引言

城市商业随城市的建立而出现,是城市的主要职能。城市商业空间结构是由商业活动载体和主体相互作用而形成的。载体即商业中心,是商业活动的主要承担者;主体即消费者和商业企业经营者,是城市商业活动的主要参与者。但由于一般均假设商业企业经营者追求利润最大化,故只重视消费者研究。城市商业空间结构研究一直以来是国内外城市商业地理学研究的重要课题,其研究历史已有几百年,理论、方法和研究成果也比较成熟。其研究领域广泛,主要集中于城市地域范围内各商业活动载体——商业中心的空间形态、等级体系、布局规律,以及商业活动主体——消费者空间行为、消费者空间分布状况。城市商业空间结构包括城市内部与城市体系空间结构,文章特指城市内部商业空间结构。

2国外研究理论和方法概述

地理大发现之后,世界各国商贸往来加强,各国各地物产资源、集散中心、交易市场的简单描述日益增多,给商业空间结构的研究奠定了良好基础。随着计量地理、行为地理、时间地理、运筹学等一系列科学理论和方法的引入,国外城市商业空间结构研究真正科学化,研究水平不断提升,逐渐形成统一的理论体系。作者将从商业活动载体和主体两个方面综述国外城市商业空间结构研究进展。

2.1城市商业载体的空间结构研究

商业中心作为商业活动的载体,是人们进行商品交易的场所。早期的研究注重从商品供给的角度考察商业中心在城市中的位置、商业中心的等级体系和不同商业职能的空间布局规律,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3种研究成果。

2.1,1地租理论。杜能提出位置级差地租理论最早解释了商业中心布局于城市中心的原因。1961年,格苇斯(Getis)揭示了总零售量随离开地价最高的城市中心地带的距离增加而减少的规律,证实了土地地租变动及其与商业经济活动之间的关系的规律。20世纪60年代,加纳研究了商业中心的内部结构,在投标地租曲线上建立了不同商业中心的简明空间。1970年,司格特(P.Scott)用图表表示出租金梯度与商店类型的关系,认为通过分析城市土地利用结构和城市内部经济活动的生态位,可以确定商业中心的区位。

2,1,2基于中心地理论的研究。德国地理学家克里斯泰勒(Chifstaller,1933)提出的中心地理论是现代商业空间理论的基础,为商业空间结构研究提供了理论框架。德国经济学家廖士(Losch,1940)在其《区位经济学》中提出“经济地景模型”,创立了服从最大限度利润、以市场为中心的区位论和作为市场体系的经济景观,对城市市场经济区进行系统的研究,深化了中心地理论,构造了边界的无差别线模型。后来,墨苏(R.E.Murphy)和万斯(J.E.Vance)以建筑物高度及其商业职能为依据,界定了中央商业区的地域范围。

2,1.3空间分析学派。二战后,地理学界掀起了“数量革命”,复杂的计量方法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使得运用数学模型分析城市内部空间成为可能,空间分析学派随之产生发展。20世纪50年代末,贝利和加里森首次引入统计学中的回归方法,得出P=ABn。为中心地职能的设施数,P为中心地的人口数。参数A和B用回归的方法取得,当=I时的P值是门槛人口数。1965年,美国学者贝里(Berry)对芝加哥大都市区商业形态区位分布进行实证研究,提出“都市区商业问结构模型”。1981年,英国学者波特(Potter)引入多变量功能方程(multivariatefunctionalordination),运用统计分析方法和图表,分析商业区功能性质、区位、易达性、形态、发展规模及其与社会经济的密切关系一。

空间分析学派通过大量假设来简化问题,研究方法上由定性描述转为定量数据处理,借鉴统计学、数学分析及数量地理方法解释问题,促进了商业空间结构研究方法科学化。但过分追求技术、逻辑理论系统完美和空间分析的抽象化,使他们的研究脱离了实际的城市商业空间结构。

2.2城市商业主体空间分析

2.2.1消费者行为空间分析。从20世纪50年代末开始,学者们逐渐认识到空间学派将人地关系物化、忽视人的作用不切合实际,发现消费者行为对商业空间结构有重要影响。相关研究也开始注重从消费者行为方式和社会经济属性的角度来理解城市商业空间结构的形成与发展,强调消费者行为差异对商业空间结构的影响。

贝里和盖瑞逊(1958年)第一次将消费者行为纳入理论架构,首次对消费者前往最近的商业中心购物的假设提出挑战。美国的学者赖斯顿(Rushton)最先从消费者行为观点去研究城市商业空间结构问题,提出行为一空间模型,认为任何一级的中心地的消费者行为均有多样性。1970年,道斯(Dows)提出商业设施认知结构的程序,从商业设施潜在顾客的角度出发来判断大量的有关属性、看法、倾向性、评估变量等因素的重要性;1972年,大卫(Davis)提出了“购物中心层次性系统发展模型”,将消费者行为及其社会经济属性纳入购物中心的层次结构的形成和变化中;1982年,英国学者波特(Potter)完全从消费者的知觉和行为的角度来探讨零售区位的分布问题,提出信息场与利用场的区别。

2.2.2消费者空间结构研究——商圈分析。商圈是指特定商业中心吸引顾客的地理区域,也称商势圈,侧重从商业需求的角度考察消费者空间分布状况。1929年,美国学者威廉·莱利(WilliamJ.Reilly)首先创立了商圈测定法则——莱利法则,即:两个商业供给地,对于中间一个消费地消费者的吸引力与两个供给地人口成正比,与两个供给地距离平方成反比。由此引发了一系列探讨消费者空间分布法则的研究,派生出康帕斯法则、阿普波姆法则、加萨法则。

随着汽车普及,实际距离已不再有很强影响力,莱利法则及其派生法则在商业网点布置中常与现实不符。美国学者哈夫考虑了更多因素,构建如下的数学模型

式中:P,为居住在i地区的消费者选择商店聚集区购物的概率,S,为商店聚集区面积,,为从i地区到商店集聚区所需时间,为消费者从居住区到商店聚集区路程中购物障碍要素指标。

哈佛商学院(20世纪80年代)在实践中创立了饱和理论,通过计算零售商业市场饱和系数测定特定商圈内某类商品销售的饱和程度。一般来说,位于饱和程度低地区的商店,其成功的概率必然高于高度饱和地区。零售商业市场饱和系数(IRS)的计算公式为

式中:IRS为某地区某类商品零售饱和系数,C为某地区购买某类商品的潜在顾客人数,RE为某地区每一顾客用于购买某类商品的费用支出,RF为某地区经营同类商品商店的营业面积总数。

上述各种模型对于有效选择商店地址,研究商店顾客来源与分布特征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指导,应用简单明了、省时省力。但是,影响消费者空间分布的因素众多,除模型中已经考虑的人口、距离等因素外,还受商店本身的竞争实力、所处商业中心的繁华程度、交通流量、竞争商店的位置、所在地城市规划等因素影响。新设商店要做出正确决策,在进行定量分析的同时,还必须与商圈实地调查结合起来,进行定性分析。

3国内研究概述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商业空间结构研究逐渐兴起,主流是中心地理论的实证研究。20世纪80年代初,杨吾扬教授把中心地理论引入商业空间结构研究中。以北京市为例,把城市商业网点分成3级序列:市级、区级、街区级,用克里斯塔勒中心地理论分析了北京商业服务业空间结构现状,用范力农定理求“铜心”,成功地对中心地理论进行了试验性研究。高松凡论述了北京城市场的历史发展变迁,从历史地理学视角,运用中心地理论分析了自元大都以来历代北京城市场空间结构特点、演变过程及影响因素。

宁越敏教授实地调查了上海市城市中心区商业中心,首次建立了界定商业中心的一套指标。他选取了商业中心内商店数、商业中心的职能数等5个指标,对上海市61个商业中心进行了聚类分析,划分为3个级别5种类型,分析了影响上海市商业中心区位的因素,并提出了相应建议。吴郁文、谢彬等在研究广州市城区零售商业企业区位布局时应用了这种方法,增加大型综合商场、大饭店、宾馆职能单位数占商业中心职能单位总数的百分比这一指标,用6个指标对广州市30个商业中心类型及等级体系进行聚类分析。

20世纪90年代初,安成谋以兰州市为例,构建消费者购物模式:位于某一特定地区的一个商业中心,销售范围与消费者总开支成正比,与该商业中心规模成正比,与消费者花在购物途中的时间成反比,与这一中心与其他中心的竞争成反比。他划分兰州市3级商业中心区位格局,引入加权平均模型和希尔伯脱模式,分析兰州各市级商业中心的区位优势度,据此评价商业中心发展潜力。

暖等以商业行业为切入点,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采用因子生态分析技术,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研究昆明市商业地域结构现状、存在问题,提出今后调整方向_1。阎小培、许学强等以广州市为例分别对其商业中心的区位格局及发展趋势、中心商业区进行了分析。仵宗卿开始深入城市商业空间结构的内部,探讨其形成机制和发展演变历程。

4国内研究评析

4.1消费者行为定量研究相对薄弱

整体上,国内学者对城市商业空间结构的研究,长期以来停留在以中心地理论为基础,分析商业网点的规模等级与空间分布。长期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商品流通自上而下调拨,加上基础数据库缺失,导致关于消费者行为空间分析的大部分研究只是局限于定性描述层面上,定量分析较少,制约了国内对城市商业空间结构研究的深入。目前,我国商业的宏观经济环境已发生了巨大变化,国内“买方市场”的出现使得传统业态的商业企业经营步履维艰,而加入WTO后外国资本大量涌人中国,必将对零售业市场带来极大的冲击,必然要求研究视角与指导思想作相应调整。

4.2新方法新手段的应用较少

从发表的论文看:朱枫,宋小冬,马才学等人分析了商业地理定位的构成要素,论述了基于地理信息系统的商业选址的技术路线。但总体上国内研究与新方法新手段的结合较少,GIS,GPS,RS等技术引入不足,缺乏对城市商业空间结构的科学模拟。

在研究方法上以静态均衡分析为主。国外相关研究为了构筑模型的需要,简化商业布局影响因素,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国内学者的研究视角。事实上,商业受众多因素交叉影响。随着商业的进一步复杂化,静态均衡分析将显得越来越不合理。我们必须注重从动态、综合的角度去看问题,更好地把握商业布局众多影响因素的相互作用,了解商业空间结构规律。

4.3新型商业业态的影响提出了新课题

随着个性化、柔性化、多样化消费理念的渗透,厂商在迎合消费者喜好的驱动力之下,生产方式已由批量生产、内部资源整合、单独的市场竞争逐渐转向定制化生产、外部资源整合、供应链协同式竞争。这一系列的转变已促成流通企业质的转变。商业业态大致遵循着百货商店一杂货店一超市一巨型超市一便利店一专卖店一购物中心一仓储式商场一电子商业的轨迹演进,间接影响着我国城市商业的空间结构。

20世纪60年代,ShoppingMall随着轿车的普及率先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兴起。70年代,ShoppingMall逐渐被引入亚洲的日本、新加坡、台湾等发达地区。近年来在上海、北京、深圳迅速崛起,迫切需求专业知识指导国内商业地产投资机构和商铺投资者作出正确的投资选址经营决策,促进商业地产知识的普及。

近年新兴的虚拟商厦与电子商业是以计算机网络为基础,通过电子网络方式进行商品交换与行政作业全过程。因为它第一次实现了无店铺经营,造就了三维的空间市场(marketspace),企业可以突破地理位置的局限,摆脱空间距离的束缚,直接与消费者进行交易,真正实现了低成本、高效率与零库存,因而虚拟商厦与电子商业对城市的商业空间结构的影响将是深远而复杂的。这被视为商业业态的又一次革命。研究网络虚拟购物对传统的商业空间结构的影响机制、发展过程、预测未来发展趋势将有重大意义。

4.4商业分布离心化研究有待加深

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小汽车的普及,越来越多的都市人开始有条件逃离城市的拥挤、喧哗与繁杂。近年来,我国部分大城市已出现人口郊区化现象,一些工厂、商业企业也开始向郊区迁移发展,尤其是占地面积较大的批发商业。某些大城市郊区尤其是近郊区商业销售额总量、销售额增长速度均有超过市区同类指标的趋势;商业数量、从业人员、营业额等比重在郊区有增加趋势,在市区有减少趋势;同时市中心的商业区并没有衰落,这种情况有别于郊区化,我们称之为离心化。但我国对这方面的研究还很少。城市商业离心化的程度及趋向、与国外对比、发展中的问题及相应的解决措施等一系列问题都值得我们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