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写冬景的诗句

写冬景的诗句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写冬景的诗句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写冬景的诗句

写冬景的诗句范文第1篇

文具是经过制模、胶印、组装等劳动工序才做成的,文具包括学生文具以及办公文具、礼品文具等。现代的释义应该指办公室内常用的一些现代文具:签字笔、水笔、钢笔、铅笔、圆珠笔等;以及笔筒等配套用品。其他办公用品还包括:直尺、笔记本、文件袋、文件封套、计算器、长尾夹等。

学生文具品类包括:笔袋、笔盒、铅笔、自动铅笔、水彩笔、白板笔、圆珠笔、中性笔、油画棒、油性笔、蜡笔、钢笔、书包、橡皮擦、削笔机、笔削、液体胶水、固体胶、尺类、圆规、美工刀、剪刀、书套、修正带、文件夹、本册、文件袋、画板、笔芯等等。

(来源:文章屋网 )

写冬景的诗句范文第2篇

【教学目标】

1.欣赏大自然的美,提高审美品位

2.交流探究,品味文章的意境美,体会文章浑然天成的意蕴

3.学习对比、虚实结合的写法

【教学重难点】

1.品评江南冬景的图画美

2.领会并学会运用对比、虚实结合的写法

【教学方法】

师生合作,分组探究,讨论交流,诵读品味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课前两分钟播放乐曲《太湖美》创设情境

导入:

师:提到江南,总会有一种柔软的情愫涌上心头,这样四个字就会自然地浮现在脑海当中――烟雨江南!许多文人墨客在江南留下了自己不朽的诗篇。

大家看投影片上的这俩首诗:(同学齐读)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

――白居易《忆江南》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杜牧《江南春绝句》

这两首诗都是描绘江南春季的景色,那么江南的冬季又是怎样呢?下面我们就一起走进郁达夫的这篇散文《江南的冬景》。

师:下面我们一起解决预习的字音题(投影正音)

(学生集体读两遍)

师:请大家快速地浏览课文,思考:郁达夫笔下的“江南”指哪些地方?江南的冬景给郁达夫留下的总体印象是什么(请用文中的一个词回答)?

生:江南指江浙地区,总体印象:江南的冬景是一种明朗的情调。

师:你能告诉大家是在哪里看出来的吗?

生:在文章的第六小节和文章的第三小节。

师:很好,所以人们这样说:达夫的江南,明朗的江南。

师:明朗的江南就像一幅幅美丽的图画,朱自清在《春》中用五幅图画来描绘春天,本文和《春》有异曲同工之妙,郁达夫也为我们展现了五幅江南冬景图,请同学们在文中找出这五幅图并依次加以命名。

(学生分小组讨论解决)

明确:曝背谈天图、午后冬郊图、微雨寒村图、江南雪景图、旱冬闲步图

(只要同学们对课文有一个熟知的过程,目的就达到了。不必囿于与答案完全一致,意思对即可)。

师:我们有些同学可能并没有去过江南,但郁达夫已经用他那优美的文笔带给我们一个冬日里的美丽江南。在这一幅幅诗一般的图画中,你最喜欢的是哪幅图呢?

(学生七嘴八舌,尽管各人所言不尽相同,但绝大多数的同学选择了:午后郊游图、江南冬雨图以及江南雪景图。)

师:好,下面我们就分别看看同学们选择的这几幅图,说说你为什么喜欢,谈谈自己的感受。

生1:我喜欢午后冬郊图,它在文章的第五小节,在这幅图中作者写了许多的景,有芦花、乌桕叶、乌桕籽、野草、微风、阳光等。它们很符合江南冬天的特点,显得生机盎然。

生2:我也很喜欢这幅图,但是我觉得这位同学没有抓住要害回答,我觉得应该抓住一些修饰语,比如白色的芦花、火红的乌桕叶、雪白的乌桕籽、赭色的野草、和煦的微风、温暖的阳光,这些才是江南冬天的特点。

师:很好,同学的发现能力很强。白色的、火红的、雪白的、和煦的、温暖的,这才是江南的冬景所特有的,它们的特点是?

生:很温暖、非常美、很漂亮、色彩明亮(这些是同学们随口而出的描述江南冬景特点的词)。

师:这些字眼没有文学色彩,没有感情,也尚欠雕琢!请再想想。

生:和煦温暖、如诗如画、多姿多彩。

师:正如大家所言,这是一幅明丽、绚烂、生机盎然、和煦温暖的江南冬景。以色彩入文,给画面着色,也是郁达夫散文写作中的一个特点,这样写作会使文章更加丰满耐读。

师:请大家集体朗读第五小节,注意读出这种明丽、绚烂、生机盎然、和煦温暖的感觉。

(学生集体朗读,很投入)

师:还有同学喜欢其他图景的吗?

生3:我更喜欢微雨寒村图,大家看这幅图中写了小桥流水人家、孤村细雨烟树、乌蓬茅屋酒客,多么淡雅的场景,就像中国的水墨画一样,太美了。

师:嗯,你说得很不错,你把这幅图中的景和景物的特点都说出来了。那么这样的景给我们什么感觉呢?

学生抢着答:悠闲,洒脱。(文本中有这样的词汇)

师:同学们在品读文章时文本意识很强,这是一个好的现象。请哪位同学给大家读一读这段文字,看能不能把这种悠闲、洒脱的氛围读出来。

(一女生主动站起来朗读,声情并茂,很投入。同学们给以热烈的掌声。)

师:老师在读文章的时候感觉江南雪景图写得很有特色,大家一起品品看。

投影下面语段:(学生齐读)

最妙的是下一点小雪呀。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点,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看着看着,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

――老舍《济南的冬天》

师:看完这段同样是写雪景的文字,相比之下,我感觉到与《江南的冬景》写法上好像有所不同,同学们看看有哪些不同的地方?

生:有很多的古诗句。

师:对了,请同学们一起来读一下这些诗句,最好是摇头晃脑地读。

生:(做摇头摆尾状)“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寒沙梅影路,微雪酒香村”,“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前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

师:不描写具体的景,而是借助于古诗词来描写,这在写作手法上叫什么?

生:叫间接描写。

师:《济》文更多的是在进行直接描写,而《江》文是引用诗句、虚写江南的雪景。同学们想一想,为什么要费这么大的劲,绕这么多的弯子,直接像《济》文里那样描写不就很好吗?

(学生小组讨论)

生:优美诗句的内涵更丰富,更能让读者发挥自己的想象。

师:说得很好。郁达夫经常在散文中引入一些诗句,这样就让他的散文充满浓浓的书卷气,文章也写得不再平淡,也更富有诗情画意。

师:我迫不及待地想和你们一起去品鉴剩下的几幅图,但为了能让你们自己学会去感悟文学之美,我就将这幅美丽的图画交给你们自己课后去鉴赏。请大家读一读、品一品,看看这幅图画里有什么样的美景,这些图景营造了一种什么样的意境,郁达夫先生又用了哪些巧妙手法进行艺术创造的。

师:在读文章的时候,老师有个疑问,既然文章写的是江南的冬景,那郁达夫为何要在开头写北方的冬天?

生:这是运用了对比的手法,通过写北方的冬天突出江南的冬天晴暖温和的特点。

师:文章当中还有对比手法的运用吗?

生:还有闽粤地区的冬景和江南的冬景比较,和北方的夏夜比较以及和德国的寒郊散步比较。

师:美是由我们自己来发现的,江南的冬景美不胜收,美得有品味,但如果没有这一系列的对比,这种美也不会表现得如此突出,通过对比手法的运用,郁达夫真正表现出了自己笔下江南冬景的特点。郁达夫曾说:“现代散文之最大特征,是每一个作家的每篇散文里所表现的个性,比从前的任何散文都来得强。”这就是郁达夫的江南的冬景。

师:现在我们可以总结一下这篇文章的主要写作手法。(投影)

1.多引用诗句,多用色,使文章充满诗情画意。

2.虚实结合的写景方法。

3.运用对比写法突出景物的特点。

4.文章要融进自己的个性。

(投影林俊杰《江南》的歌词)

写冬景的诗句范文第3篇

【关键词】古诗词复习;小学;积累;领悟

在五上语文期末检测中曾出现这样一题:本学期我们学了《梅花魂》,古往今来,也有很多诗人赞美过梅花。例如宋朝的王安石在《梅花》一诗中用()夸奖梅花不畏严寒;元朝的王冕在《墨梅》中写了(),借梅自喻,表达自己的高尚情操。这道题目却牵出了教学中的一个死角。

一、满目疮痍为哪般

上过《梅花魂》的老师都知道,这篇文章的主旨是借梅花表达了侨居在异乡的外祖父对祖国深切的热爱和眷恋之情。在期末复习时,我给学生搜索了所有思乡的诗句,却被这道梅花诗的考题弄得措手不及。改卷的结果比想象中的还要糟糕。王安石的《梅花》是二上的教材篇目,简单的两句“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竟然难倒了将近一半的五年级同学,还不包括各类错别字。王冕《墨梅》中的“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两句,因为是六下的内容,完全写正确的全班才一个;诗句的框架基本具备,“乾坤”一词错得五花八门的大概五六个;瞎造一气,不甘心留白的十多个;剩下二三十个同学想必是不知所措,留着一个醒目的空格。面对满目疮痍,我不由陷入深深的反思。究其原因,主要有两个:

(一)记忆的规律使然

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告诉我们,遗忘在学习之后立即开始,最初遗忘速度很快,以后逐渐缓慢。经验表明,学生对课文的记忆有效期一般为一学期,期末考一结束,本册课文内容大部分被自然地从脑中删除,腾出空间准备储存下学期的背诵篇目。时隔太久,《梅花》的记忆不是被分割得支离破碎就是更严重的荡然无存。

(二)教师应试教育的错误观念所致

在考试的指挥棒下,古诗词教学沦为背诵。而且因为语文学习时间的被挤压,我们往往直奔主题,追求“高效”的教学。就像我复习了思乡的诗句,却猜不到命题的另辟蹊径。由此暴露了,只为考试而教学的错误观念不仅会自食其果,还会对学生成长带来不良的导向,更是对古典诗词的不恭曲解。

二、亡羊补牢不为迟

古典诗词,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在中国文化的长廊里,她一直占据着尊贵之席。作为小学语文老师,担任着中国文化启蒙者的主角,理应义不容辞地挑起这份重任,让古诗词这颗蒙尘的明珠,重新焕发出熠熠光辉。学生升入六年级,这是小学和初中之间承上启下的一个重要时间段,我们有必要对古诗词作一个系统的归纳梳理,权作一块引玉之砖,开启古诗词的记忆之门,用积累来拓深学生对古典诗词的文化沉淀。

(一)“古诗考级”,让成功的喜悦为积累助推神力

新课标推荐背诵的70首古诗词,都是历代名篇佳作,不仅内涵丰富,而且短小精悍,词句优美,特别适合小学生诵读。

第一关:诗词回头看。本关主要是背诵全十二册教材中的古诗词篇目,是对课内诗词的记忆唤醒,分为三个小级。一级:第一至四册共计十六首;二级:第五到八册共计二十首;三级:第九册至十二册共计二十一首。

第二关:必背全搜索。本关主要是针对《小学生必备背古诗70首》剩余篇目的一次扫盲,初步罗列了一下,还有《江南》等二十六首,作为考四级的内容。

第三关:拓展大冲浪。本关是提高性的训练,主要针对宋词及初一上册诗词的背诵。

五级:小学生必背宋词——苏轼《水调歌头》《念奴娇》《江城子》《蝶恋花》;李煜《虞美人》《相见欢》;李清照《一剪梅》《声声慢》《武陵春》《醉花阴》;岳飞《满江红》;晏殊《浣溪沙》;秦观《浣溪沙》;辛弃疾《青玉案》《丑奴儿》;欧阳修《生查子》《蝶恋花》;陆游《钗头凤》;范仲淹《苏幕遮》等共计十九首。

六级:七上古代诗歌《观沧海》等四首及课外古诗词背诵《龟虽寿》等十首。其中三级所有同学都必须达到,颁发诗词考级达标章;四级90%以上同学能达到,颁发良好章;五级70%以上同学能达到,颁发优秀章;六级50%以上同学能达到,颁发诗词小状元奖牌。梯度的设置让每个同学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级别,获取伸手可摘的荣誉,体验成功的快乐,从而使考级变得生动而信心十足。

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能过六级的同学,到毕业时不说满腹诗文,应该也有相当的诗词底蕴,能够很快地适应初中对诗词积累更高的要求,并逐渐成为自觉的行为。诗词的拓展训练,可以说是为初中和小学的衔接创设了一个很好的台阶。

(二)“化整为零”,让诗词的清韵为校园增添典雅

一百多首的古诗词背诵,对六年级的同学来说确实是个不小的负担,所以在时间上不可过分集中,以免造成“欲速而不达”的被动局面。达标级的争章放在六上前半学期,每个同学应该都能轻松过关,后半学期安排四级的过关。五六两级是针对中上生的考验,放在六下,要求可以比较宽松,中下生在仍可以继续巩固前四级的内容,获取加强章。

每一节语文课前,由抽签和自荐相结合的“诗词小擂台”可以有效复习一至两首古诗词。根据背诗的流利、正确、有感情的程度选出擂主,擂主即为当日语文科代表。此举能“化整为零”,在最少的时间取得最好的记忆效果,而且同学会兴趣盎然,乐此不疲。最先到老师这里背出的同学作为“诗词小考官”,掌握着其他同学的“生杀大权”,这也是一个不小的诱惑。

每天中午十分钟的古诗词背诵时间,会让大多数同学顺利完成当天的任务,不感到有明显负担。学有余力的可以适当提前,暂时不过的同学定会在上下学的路上念念有词而不致掉队。

一段时间的熏陶后,教室传出的朗朗童音,伴随着浓浓的古诗情韵,典雅的意境在校园里渐渐自成一道风景。

(三)分类巩固,让科学的方法为诗词加深领悟

诗词考级的出发点无疑是好的,但是如果学生为了拿到奖章,囫囵吞枣,一味地死记硬背,不求甚解,不但容易引起反感,更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亵渎。所以除了运用多种激励手段激发学生兴趣,最重要的是要让他们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分类巩固就是笔者尝试的一种效果不错的方法。如:

思乡主题:《静夜思》《秋思》《长相思》《泊船瓜洲》等。

送别主题:《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元二使安西》《别董大》等。

分类的方法很多:按时间分,可找出描写春夏秋冬景色的诗;从特征上分,可找含数字的诗,写动物的诗,写植物的诗等等;还有些托物言志的诗,如《墨梅》《竹石》《石灰吟》等,内在的表达志向的意味需要细品;更有不少蕴藏特殊含义的诗句,如赞美师爱的“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歌颂母爱的“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褒扬奉献的“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更是值得我们珍藏的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当然这些古诗的趣味活动不占教学时间,可以在积累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开展主题队会,检验学生一阶段的学习成果,也更多地激发对古诗词吟诵的兴趣。

此外,笔者在教学过程中,也非常重视新旧知识对学生思维的碰撞,不断增强互迁移,既减轻记忆负担,也不断架起古诗词之间的关联桥。如教学《墨梅》时,带出其他描写梅花的诗句;教学《泊船瓜洲》时,串起思乡愁绪;教学《长歌行》,联系另一首汉乐府《江南》,而“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的名句又可以重温惜时的箴言;由曹植的《七步诗》,自然地过渡到了曹操的《观沧海》和《龟虽寿》……

“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加强学生对古诗词的积累,绝非一朝一夕之功。但坚信只要我们执着地行走在这条路上,不断摸索创新,终能迎得满怀诗香。我们也相信古诗词这座社会文化教学的孤岛,一定会褪去荒芜和冷清,重新焕发出熠熠的光辉。

【参考文献】

[1]巫新秋.小学古诗教学任重而道远[J].基础教育,2006(11).

写冬景的诗句范文第4篇

今年的立冬在11月7日,是二十四节气之一,代表着自此进入了冬天,处在着干湿、光照、气温等过渡的节点上。今天小编整理了关于立冬节气的诗句_立冬节气古诗词大全供大家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立冬诗句

1.天水清相入,秋冬气始交。——释文珦《立冬日野外行吟》

2.立冬犹十日,衣亦未装绵。——方回《九月二十六日雪予未之见北人云大都是时亦无》

3.秋风吹尽旧庭柯,黄叶丹枫客里过。——王穉登《立冬》

4.立冬前一夕,聒地起寒风。——周南《十月十日立冬》

5.潜发枯草萌,乱起蛰虫伏。——苏辙《立冬闻雷》

6.昨日立冬雨,内河中夜雷。——范梈《九月二十八日,济上作》

8.昨夜清霜冷絮裯,纷纷红叶满阶头。——钱时《立冬前一日霜对菊有感》

9.自立冬,将残腊,雪片似江梅,血点般山茶。——马致远《双调·新水令·题西湖四时》

10.惟立冬之,天惨懔以降寒。——夏侯湛《寒苦谣》

11.园林尽扫西风去,惟有黄花不负秋。——钱时《立冬前一日霜对菊有感》

12.细雨生寒未有霜,庭前木叶半青黄。——仇远《立冬即事二首》

13.羁旅立冬时,凄风擗面吹。——李英《立冬客馆病坐》

14.方过授衣月,又遇始裘天。——陆游《立冬日作》

15.小春此去无多日,何处梅花一绽香。——仇远《立冬即事二首》

16.立冬前一日,雷电蛰虫惊。——陶安《癸卯九月二十一日作》

17.立冬犹十日,衣亦未装绵。半夜风翻屋,侵晨雪满船。——方回《九月二十六日雪予未之见北人云大都是时亦无》

18.落水荷塘满眼枯,西风渐作北风呼。——紫金霜《立冬》

19.立冬九日如此寒,敲日玻璃碎成屑。——赵熙《沙市雪定,三用前韵》

20.黄杨倔强尤一色,白桦优柔以半疏。——紫金霜《立冬》

21.立冬杀气凝,清霜会晨朝。——刘攽《观猎》

22.立冬前未冷,已是放梅时。——屈大均《从石涛禅师乞花插瓶·其六》

23.倏忽秋又尽,明朝恰立冬。——冯伯规《岁晚倚栏》

24.醉看墨花月白,恍疑雪满前村。——李白《立冬》

立冬诗词

1.《立冬》

【唐】李白

冻笔新诗懒写,寒炉美酒时温。

醉看墨花月白,恍疑雪满前村。

2.《立冬日作》

【宋】

室小财容膝,墙低仅及肩。

方过授衣月,又遇始裘天。

寸积篝炉炭,铢称布被绵。

平生师陋巷,随处一欣然。

3.《立冬前一日霜对菊有感》

【宋 】钱时

昨夜清霜冷絮裯,纷纷红叶满阶头。

园林尽扫西风去,惟有黄花不负秋。

4.《立冬》

【明】王稚登

秋风吹尽旧庭柯,黄叶丹枫客里过。

一点禅灯半轮月,今宵寒较昨宵多。

5.《立冬节斋宿竹宫悼姚高士》

【宋】程公许

金鲫鱼犹涵藻涧, 玉蕤香未破梅花。

人生转眼皆泡幻, 勘破须饶老作家。

6.《立冬日野外行吟》

【宋】释文珦

吟行不惮遥,风景尽堪抄。

天水清相入,秋冬气始交。

饮虹消海曲,宿雁下塘坳。

归去须乘月,松门许夜敲。

7.《立冬》

【元】陆文圭

早久何当雨,秋深渐入冬。

黄花独带露,红叶已随风。

边思吹寒角,村歌相晚春。

篱门日高卧,衰懒愧无功。

8.《立冬夜舟中作》

【宋】

人逐年華老,寒隨雨意増。

山頭望樵火,水底见漁燈。

浪影生千叠,沙痕没幾稜。

峨眉欲還觀,須待到晨興。

9.《立冬即事二首》

【宋】仇远

细雨生寒未有霜,庭前木叶半青黄。

小春此去无多日,何处梅花一绽香。

奇峰浩荡散茶烟,小雨霏微湿座毡。

肯信今年寒信早,老夫布褐未装棉。

10.《立冬》

【宋 】紫金霜

落水荷塘满眼枯,西风渐作北风呼。

黄杨倔强尤一色,白桦优柔以半疏。

门尽冷霜能醒骨,窗临残照好读书。

拟约三九吟梅雪,还借自家小火炉。

立冬古诗

冬景

宋-刘克庄

晴窗早觉爱朝曦,竹外秋声渐作威。

命仆安排新暖阁,呼童熨贴旧寒衣。

叶浮嫩绿酒初熟,橙切香黄蟹正肥。

蓉菊满园皆可羡,赏心从此莫相违。

烟雨馆立冬前一日

宋-葛绍体

已过重阳种,留连秋色带霜华。

休言明日朔风起,肠断天涯人怀家。

立冬即事

宋-仇远

细雨生寒未有霜,庭前木叶半青黄。

小春此去无多日,何处梅花一绽香。

立冬前一日霜对菊有感

宋-钱时

昨夜清霜冷絮裯,纷纷红叶满阶头。

园林尽扫西风去,惟有黄花不负秋。

岁晚倚栏

宋-冯伯规

倏忽秋又尽,明朝恰立冬。

细倾碧潋滟,喜对白芙蓉。

问信迟宾雁,催寒有响蛩。

暝烟都不见,闻得望晚钟。

《九月二十六日雪予未之见北人云大都是时亦无》

【宋】方回

立冬犹十日,衣亦未装绵。半夜风翻屋,侵晨雪满船。

非时良可怪,吾老最堪怜。通袖藏酸指,凭栏耸冻肩。

枯肠忽萧索,残菊尚鲜妍。贫苦无衾者,应多疾病缠。

《立冬前一日霜对菊有感》

【宋】钱时

昨夜清霜冷絮裯,纷纷红叶满阶头。

园林尽扫西风去,惟有黄花不负秋。

《立冬闻雷》

【宋】苏辙

阳不收敛,半岁苦常燠。禾黍饲蝗螟,粳稻委平陆。

民饥强扶耒,秋晚麦当宿。闵然候一雨,霜落水泉缩。

荟蔚山朝隮,滂沱雨翻渎。经旬势益暴,方冬岁愈蹙。

半夜发春雷,中天转车毂。老夫睡不寐,稚子起惊哭。

平明视中庭,松菊半摧秃。潜发枯草萌,乱起蛰虫伏。

薪槱不出市,晨炊午未熟。首种不入土,春饷难满腹。

书生信古语,洪范有遗牍。时无中垒君,此意谁当告。

《论语·阳货》

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何言:说过什么?

四时:四季。行:运行。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四季照样运行,万物照样滋生。

《左传·昭公四年》

冬无愆阳,夏无伏阴,

春无凄风,秋无苦雨。

《书周易·革》

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何言:说过什么?四时:四季。行:运行。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四季照样运行,万物照样滋生。

《论语·阳货》孔子语

冬无愆阳,夏无伏阴,春无凄风,秋无苦雨

愆阳:过于温暖。伏阴:夏寒。凄风:寒风。苦雨。久下不停 的雨。

《左传·昭公四年》

写冬景的诗句范文第5篇

【关 键 词】 古诗;学习方法;自学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非常重视小学生对中华古诗文的诵读,强调要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和中华优秀文化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积累。要求小学生在小学阶段背诵优秀诗文不少于160篇。还具体规定每个学段的背诵篇数和诵读要求:第一学段(一、二年级)的学生“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和格言警句。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第二学段(三、四年级)的学生“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第三学段(五、六年级)的学生“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背诵优秀诗文60篇(段)。”

不仅如此,《语文课程标准》还专门附录了小学阶段70首古诗词背诵推荐篇目;每一册的语文课本中都安排了4首左右的古诗,可见在高呼素质教育的今天,古诗文学习是占有一席之地的。那么,怎样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能力呢?多年来,我致力于探索古诗教学的模式,探索古诗的学法指导。新修订大纲指出:“小学语文教学应该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他们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我想:古诗的教学就是要注重培养学生自学古诗的能力,使学生终生受益。于是,我打破传统的古诗教学模式,尝试“以诗解诗”来提高古诗教学的质量。

古诗语句含蓄凝练,意味隽永,又常常“言近而旨远”,甚或“言在此而意在彼”。古诗教学中过多的理性分析往往冲淡了诗句的灵性,失去了诗的神韵。怎样才能在解读诗句的同时,保留古诗的独特韵味呢?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以诗解诗”是一种比较有效的方法。所谓“以诗解诗”,就是以相关的诗文为中介,让学生更好地领会诗人的感情,感受古诗的艺术形象,体味诗美,从而引导学生进入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美妙的古诗意境。

一、在学习古诗的同类型引入相关诗句――互相生发

在古诗学习中我们会发现一些共性,如有的都是送别诗:《赠汪伦》《别董大》《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等;有的都是描写春天的古诗:《春晓》《春夜喜雨》《江畔独步寻花》等;有的都是描写夏天的古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山亭夏日》《夏日南亭怀辛大》等;有的都是描写冬天的古诗:《江雪》《冬景》《夜雪》……因此,我们教学某一首古诗时可适当引用同一类型的诗词名句,有助于扩大阅读效果,有利于让学生立体地多频道地接收。如教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是一首以目送别诗,表达了诗人对友人依依惜别的感情。最后两句“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借景抒情,诗中的“孤帆”“碧空尽”“唯见”等词无不浸透着诗人与友人的情意。这给缺乏这方面情感经历的学生带来了理解上的困惑。这时,教师可引入学生已学过的送别诗,以歌送别诗,如《赠汪伦》;以物送别诗,如《别董大》;以酒送别诗,如《送元二使安西》等,再组织学生进行反复吟诵,这样,埋藏在学生心底的情感就有可能被焕发。一旦焕发,再让学生吟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心中便有了几多的感触。学生体会到的,除了依依惜别之情,还有对友人的祝福,祝友人前程似锦,愿两人的友谊地久天长,恰似那一江春水向东流……

因此,我们可引导学生平时注意多读、多思考、多积累优美的古诗,注意同类型古诗的比较,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和审美情趣。

二、在感悟古诗的意境时引入相关诗句――降低难度

意境,是创作者的审美体验、情感与经过提炼、加工后的生活图景融为一体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诗不同于小说,它不可能像小说那样,按照生活矛盾发展的过程铺叙开去。诗人是从这一过程中截取几个最感人的镜头,用跳跃含蓄的语言,创设出一种画外有画、言外有意、令人回味无穷的意境来表达审美体验,反映生活本质的。入境,是读古诗的根本。但是体悟古诗的意境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再加上古诗的意境在很多时候只可意会,这时,与其生硬地解说、灌输,不如引入相关诗句去体会其意境。如在学习《春日》这首古诗时,诗中没有一句对春天景象的具体描绘,有的只是朱熹在赏春之时所产生的一些个人感受――“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这种感受怎样才能让学生产生共鸣呢?这对于小学生来说显然并非易事,我首先让学生来想象“泗水河边有哪些景物”,然后用课外的诗句来描绘这些景物,当学生想到“山”时,就引入“东风何时至,已绿湖上山”“满眼不堪三月喜,举头已觉千山绿”;当学生想到“水”时,不失时机地引入“时有落花至,远随流水香”“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当学生想到“花”时,引入“一夜好风吹,新花一万枝”“有时三点两点雨,到处十枝五枝花”;当学生想到“草”时,及时引入“春阴垂野草青青,时有幽花一树明”“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当学生想到“树”时,又恰到好处地引入“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弱柳千条杏一枝,半含春雨半垂丝”……然后让学生把想到的这些景物整合起来,感受一下这是一个怎样的春天,从而与诗人产生共鸣,不知不觉地进入了朱熹所描绘的万紫千红的意境。

三、在体会情感的独特处引入相关诗句――显而易见

诗是诗人“情动而辞发”的产物。因此,在古诗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披文入情”,使学生体验古诗中蕴含的丰富情感,通过审美体验,得到心灵的陶冶。诗人借诗句所抒发的情感,是最个人化的东西。即使面对同一景象,由于个人的经历、心境等不同,也会产生截然不同的独特感受。同样是写秋景,王维的《山居秋暝》用朴素而清新的语言,描绘了秋雨初晴后傍晚时分山村的旖旎风光和山居村民的淳朴风尚,呈现我们眼前的是一幅山村清幽明丽的图景,表现了诗人寄情山水田园,对隐居生活怡然自得的满足心情,使我们感受到诗人乐于归隐的生活意趣。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描写了秋天悲凉的景色,抒发的则是出门在外的游子孤寂苦闷的心情。而杜牧的《山行》不见一丝伤感的痕迹,有的只是真挚的爱恋(“停车坐爱”),有的只是热烈的赞颂(“霜叶红于二月花”),有的只是对大自然的热爱(“白云生处有人家”)。这独特的视角,更表露了诗人积极振奋的炽热情感。学生在学习《山行》一诗时,无须“架空分析”,只要通过与《山居秋暝》和《天净沙・秋思》进行比较,学生就能走进诗人独特的情感世界。需要指出的是,以诗文作为情感中介,必须遵循“有关”“有用”“有度”的原则,不能为“引入”而“引入”。所引诗句必须与解读课文有密切的联系,对理解诗文有帮助,要浅显易懂。

在“以诗解诗”这一过程中,学生能培养一种触发的能力,就是由一件事感悟到其他的事。看书时,对于书中的某一句话,觉得与平日所读过的书中的某一处有关系,是触发。学新古诗时,觉得与先前学过的某一首诗有某种相似之处,这也是触发。教师在教学古诗时要经常去锤炼学生触发的本领。如学生学了《赠刘景文》这首诗后问:像这样描写秋天虽然萧条冷落,但仍给人带来生机和活力的古诗还有很多,你能找到这样的诗句吗?杜牧写的《山行》深秋并不萧条冷落,而是嫣红满目,生意盎然,给读者以美的享受和精神的鼓舞。刘禹锡的《秋词》“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诗人也跟杜牧和苏轼一样,对秋天的感受与众不同,一反过去文人悲秋的传统,唱出了昂扬的励志高歌,鼓励人们像鹤那样振翅高飞,大展宏图。这样学诗像滚雪球似的,以一带几,久而久之,练就了触发的真功夫。

实践证明,“以诗解诗”的古诗学习方法,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提高古诗的阅读、鉴赏能力,还可以帮助学生积累更多的诗句。这种古诗学习方法的掌握,将使学生终生受益。

【参考文献】

[1] 周仁济. 古诗赏析及教学[M].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5.

相关期刊更多

国际护理学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枣庄学院学报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山东省教育厅

中国病案

统计源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