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聚变

聚变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聚变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聚变范文第1篇

目前看来,最有希望的能源将是受控聚变核反应提供的核聚变能。

“聚变”是较轻的原子核聚合成较重的原子核的反应。它所释放的能量要比等量的裂变原料发生裂变释放的能量大很多倍。不仅如此,聚变核反应的原料也十分丰富。能够产生聚变的元素主要是氢的同位素氖和氘,人们称之为重氢。0.03克重氢在聚变反应中释放出的能量,相当于燃烧300公升汽油。重氢在海水中的含量是每吨17.1克。地球上海水中的重氢即使能从中提取出千分之一,也可供人类使用几十亿年!

既然核聚变能可以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能源,那么我们现在为什么不大规模地开发利用呢?原来要使轻核聚变,存在着一系列技术上的难题。首先必须达到几千万度以上的高温,才能使轻核之间接近到可以发生聚变的距离。因此人们常把聚变反应称为“热核反应”。要获得这样的高温实在不容易。热核聚变在氢弹里已经实现,它是用原子弹爆炸来达到这个高温而引爆的。但是氢弹里的热核聚变反应不能控制,一发而不可收,其爆炸威力比原子弹大得多,根本不能有节制地和平利用。

聚变范文第2篇

/i5的服务器法则

能在城市中自由穿梭的小轿车,总是给人以宁静闲适的感觉。然而进入起伏的山峦和泥泞的草原,却只有吉普车才能让人们获得狂野的自由。当辗转在城市之间的高速公路上,动若脱兔、静若处子的跑车又令人心驰。

同时拥有三辆功能各异的座驾,显然是一种奢望。然而,四轮驱动、底盘可升降的多功能轿车已经在世界上诞生。无论是上下班的奔波,还是休闲时穿行于山林,一部座驾就可所需应变。无数的年轻人,正向往着早日拥有这样一部多功能座驾。

如果有一天迷人的苹果电脑可以同时运行Mac OS X和Windows XP了,那么不知道有多少人都要从PC叛逃到Mac。

美国PCWorld总编Harry McCracken就一直有着这样的梦想。他拥有两台运行Windows的PC和一台运行MacOS的苹果PowerBook,经常用会儿PC再用会儿Mac,脚踏两条船。苹果PowerBook是McCracken的精致最爱,而运行Windows的PC则是软件丰富、无所不能的利器。

这个梦想并不是McCracken的专利,无数苹果迷和Windows用户都有着这样的理想,只是不知何时才会成为现实。

无论是纵横驰骋的多功能座驾,还是能运行Windows的PowerBook,听似毫不相干的两回事,却都在诉说着化繁为简、多能整合的理想境界――那是人们不懈追求的生活天堂。

生活在服务器世界的人们,也期待简约与整合的梦想走向现实,期待着把各种异构的服务器系统无缝集成在一起。

公元2004年5月3日,服务器世界中的多功能座驾、“能运行Windows的PowerBook”诞生了――IBMeServer i5。

i5预言服务器世界开始进入聚变时代。

i5诞生

2004年5月14日,IBM在北京华彬大厦召开近百人的大型媒体会,隆重推出eServeri5;

仅仅一周之后的5月21日,IBM在人间仙境九寨天堂与700名用户和合作伙伴一同庆祝了i5的诞生;

5月26日、5月28日、5月31日,深圳、北京、上海三地的i5巡展随即拉开……

如此大手笔的产品活动,如此气势磅礴的产品用户大会,再加上三地巡展,短短两周时间如此紧锣密鼓的大规模宣传,在IBM的产品历史上都是罕见的。

i5何以如此举足轻重?它对IBM到底意味着什么?它的出现将为服务器市场带来怎样的改变?一连串的疑问冒了出来。

一向对具体产品很少置评的IBM现任CEO彭明盛(Sam Pamisano)在i5这一产品发表之际表示:“IBM产品开发的战略是提供对客户有价值的先进独到技术。实现这个战略最好的例子就是iSeries。”

z、i、p、x四大系列产品都仿佛是IBM的宝贝儿,这次i5特别受到父亲的表扬,自然是i5最能对父亲的宏图大略心领神会。

i5可是个另类的家伙。凭借世界上最强大的64位处理器POWER5和最先进的虚拟引擎技术,它可以在一个系统内同时运行博大精深的i5/OS(新版OS/400)、包罗万象的UNIX(AIX 5L)、象征开放和廉价的Linux以及无所不能的Windows,它能够整合包括了Wintel平台在内的IBM x系列、i系列、p系列三大类服务器产品和应用。

无论对于UNIX服务器市场还是Windows服务器市场,i5的冲击力都足够强。

整合能力给i5带来了巨大的市场价值,它了服务器市场旧有的经济秩序,把服务器私有经济变成了公有经济,使服务器从现在不足15%的利用率向上提升1倍、2倍,甚至3倍、4倍,直逼大型机高达85%的利用率。为此,人们必须重新树立服务器的价值观。

整合之后,简化的IT基础架构不仅为企业的老板们节约了大量投资和管理维护费用,也为繁忙的IT人带来些许闲适的生活,让人们有时间去享受阳光和从容。

i5平滑的可缩放架构、按需容量开关、弹性无中断交付则可以让企业在快速成长中波澜不惊,继续保持着那份悠闲和从容。

回头望望其他服务器软硬件厂商,i5的经济性至少领先了2年。难怪i5之时IBM如此得意,这俨然就是IBM杀进主流服务器市场的又一匹黑马。

i5带来服务器世界的转变

重塑服务器经济

――i5的第一重使命

目前服务器处于高效运转的时间基本都低于15%,甚至不足10%,另外高达85%~90%的时间都处于闲置状态。原因在于,服务器配置都是为应用的峰值性能需求而设计,在绝大多数时间就只能闲置。

比如商场和超市的POS销售系统服务器,都是根据节假日、周末等购物高峰全部收银台都排队交款的业务量而配置,平时业务量只有高峰时的10%,晚间更是完全闲置。银行支持柜台交易业务的服务器、企业的电子商务服务器等都存在类似情况。

闲置就是浪费!

与之相比,大型机高达85%的时间利用率令人羡慕,原因正在于其可以集成大量应用于一身,不同业务应用在不同时间分享大型机资源,资源闲置率低。

为提高系统经济性,用户一定要选择大型机吗?毕竟,对多数国内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来说,大型机那种庞然巨兽般的性能和价格对他们来说是无法承担的。

但是,现在的服务器为什么不能通过集成多种应用来提高效率?

例如,商场和超市的POS销售系统服务器可以和结算分析应用服务器整合在一起,在非销售高峰(如深夜至凌晨)用于结算和数据分析、报表生成等,使服务器利用率提高1倍。银行支持柜台业务和ATM业务的服务器整合在一起,业务高峰时间正好错开,也能在满足高峰业务需求的同时提高服务器利用率、降低服务器投资。

IBM的一位服务器总经理曾指出,提高服务器的经济性,是未来服务器最重要的发展方向。IBM的目标正是帮助用户把服务器的利用率提高到大型机的水平,提高服务器系统的经济性,从而拉开与竞争对手Sun、HP、Dell等的差距。

i5,这个从小型机发展而来的服务器精灵,既承袭了来自大型机的技术精华,又具有服务器产品的诸多特性,使人们能在开放的服务器架构上通过应用整合获得大型机的经济性。这就是IBM投资5亿美元的Squadron计划的目标,而i5仅仅是Squadron计划实施的第一步。

有了i5,人们就可以在规模相宜的服务器上享受到大型机的经济性。

更加关注简化

――i5的第二重使命

“您公司有多少服务器呀?”

“20多台吧。嗯,没准有30台。”

“不会这么少吧?”

“呵呵,让我再数数……各部门都算上,有50多台吧,这个数字可能差不多。”

“这些服务器都干什么用的呀?您有个确切数字没有?”

“嗨,实在记不清楚了,机器五花八门的,干脆查一下固定资产的财务数据吧。”

“……”

“啊!居然有115台……”

这是一段真实的对话,而不是编造的故事。企业的IT主管都想像不出自己的企业中居然拥有如此之多的服务器。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迅速膨胀的信息时代使得企业内部应用和互联网应用都不断增长,服务器数量也同步增加。然而,副产物就是计算环境的复杂化,无论设备投资的增长还是管理成本的上升,都是人们不愿面对的事实。但是人们更不愿面对的事实是,复杂化带给信息系统的隐患和故障越来越多,排除故障的周期也越来越长,这直接威胁到企业的业务效率。

在这种现实面前,人们将何去何从?这是一个大家不得不思考的问题。

新诞生的IBMeServeri5的最大使命就是帮助人们寻找这一问题的答案。也许今天的答案还不能让所有人都满意,但是它的出现却为业界指明了一种发展的方向,至少,也带来一种期望。

eServeri5的使命就是帮助企业减少复杂性,简化IT系统基础架构。不管这个企业规模有多大,eServeri5都可以通过一个简单高效和富于弹性的功能,为企业随需应变时代的到来作准备。

IBM eServeri5服务器采用IBM最新的POWER5处理器和虚拟化引擎(Virtualization Engine)技术,能够在单一系统上同时运行i5/OS(OS/400的新一代产品)、Windows、Linux和AIX应用。这一系统可以被划分为多达254个逻辑分区(此前i系列只能支持32个分区),并能够无缝集成IBM的基于Intel架构的服务器。这意味着,1台i5服务器可以实现多达254个i5/OS、Windows、Linux和AIX的应用整合。

i5就是主张服务器“聚变”的简约主义者。

弹性以致远

――i5的第三重使命

基于POWER 5的全新i5服务器首先将有2款产品面世:配有1~2路处理器的i5 520和配有1~4路处理器的i5 570。

IBM eServer iSeries亚太区产品经理贾成儒透露,i5 570将来可以以处理器模块叠加的方式升级到16路,性能与现在32路的i系列旗舰i890性能相当。不久,IBM还将推出i5的旗舰产品,最多配备64个处理器,性能相当于i890的3.5~4倍,甚至可以媲美于大型机。最终,i5将成为一个在性能配置上顶天立地、随需应变的产品。

即使是中小企业,选择具有按需容量开关的低配置i5服务器,在经济上也能承受得起,因为i5性价比提升了40%,颇具竞争力的价格已经可以与众多UNIX服务器甚至Wintel服务器旗鼓相当。

当业务发展需要更高性能的服务器,可以打开i5按需容量开关获得更多处理器和内存容量,无需中断业务进行服务器升级。这是一种非凡的技术体验。

即使企业应用规模迅速扩大,i5可以从1路处理器一直平滑升级到64路,不需要重新编写程序、重新测试。这样大范围的平滑过渡,给企业的IT系统预留了巨大的伸展空间。i5被爱,不是没有道理的由来。

i5开创服务器聚变时代

聚变时代看整合

应用整合,是服务器未来数年最重要的技术发展方向,是简化IT架构、提高服务器系统的经济性的关键手段。

应用整合即改变每台服务器执行一个应用的传统方式,转而在一台性能较高的服务器上同时运行多个应用,使原本分散的处理器、内存等计算、存储甚至I/O资源在闲置时供其他应用使用。通过应用整合,企业可以用比以前更少的服务器资源完成相同的任务,减少了硬件投资和管理维护费用。

服务器应用整合的前景被业界一致看好,成为角逐服务器市场的“急所”。

IBM、HP、Sun、Microsoft、EMC都在全力投入,让其各自的产品在未来具有简化的架构和良好的经济性。Sun是服务器逻辑分区技术的始作俑者,HP在HP-UX中实现了最少一个处理器的静态逻辑分区,Microsoft收购了Windows虚拟技术厂商Connectix后计划在年内推出MicrosoftVirtual Server 2004,EMC更是斥资数亿美元刚刚收购了VMware,欲在存储服务器的虚拟化技术上独占鳌头。另外,Intel甚至也有意在PC上实现逻辑分区技术,技术代号为Vanderpool。

i5领先的整合力

自1993年郭士纳(Louis V.Gerstner)执掌IBM以来,整合一直是IBM整个企业业务模式的灵魂。纵观IT产业,Intel致力于硬件构建模块,HP正在逐步放弃处理器技术转而与Intel等厂商合作,Microsoft致力于软件,Dell专注于制造和行销,Oracle、SAP、CA也都只专注于有限的软件领域,EMC专注于存储……

像IBM这样采取纵向垂直整合业务模式,集各种软件、硬件和服务于一身的IT厂商,在业内已经寥寥无几。

整合能力,是IBM最重要的竞争优势之一。

崭新登台的IBMeServer i5无疑是IBM服务器产品中把整合优势发挥得淋漓尽致的表率。

和上一代产品相比,eServeri5在应用整合能力上最大的变化是能够将i5/OS和完整的UNIX操作系统AIX 5L放在一起运行。

对于用户,这意味着可以在i5上运行目前IBMp系列上的全部应用,可以更有效地整合和管理丰富的UNIX解决方案。

对于服务器厂商,这意味着i5直接杀入UNIX服务器市场,在IBM与HP、Sun等公司的竞争中增加了一支生力军。

与目前各种UNIX服务器显著不同的是,i5具有与新兴服务器平台Windows强大的互通能力。

企业之间、企业内部不同应用之间的互联互通一直在要求UNIX世界和Windows世界能够更好地沟通。因此Microsoft也于近期在Window世界中了Windows Service for UNIX。

i5的这种独特应用整合能力,则无疑成为在UNIX世界中与Windows世界沟通的最强音。i5可以集成IBMx系列Intel架构服务器,运行Windows Server 2003和Linux操作系统,在Windows和i5/OS之间实现集成的用户和密码管理,为Windows、AIX和Linux服务器提供自动化的存储管理。i5这种沟通Windows和UNIX世界的特点必将备受用户青睐。

在UNIX服务器世界中,i5身上还具有许多被同侪学习和追赶中的地方。

i5服务器中每个POWER5处理器都可支持多达10个动态逻辑分区(LPAR),在每个分区上运行不同的操作系统和应用。目前,其他品牌UNIX服务器的每个逻辑分区都需要一个物理处理器来支持,也就是说,服务器能整合的应用数量不能超过服务器拥有的处理器数量。在处理器性能越来越高的今天,这显然是不经济的。

在用户应用需求变化的时候,i5/OS V5R3可以在逻辑分区之间自动调整和平衡处理器资源和内存资源的使用,既可提高服务器使用率,也可集中资源以最快的运行速度完成用户的应用,从而提高业务效率。i5这些功能都在UNIX世界中处于领先地位。

为方便快捷地实现应用整合,i5还在系统中集成了企业所需的所有基本软件――从各种安全和负载管理工具开始,再加上基于行业标准的 IBM DB2 UDB数据库和用于Web服务的IBM WebSphere应用服务器,还有用于电子邮件和即时消息的IBM LotusWorkplace门户产品,以及集成的HTTP Web服务器(由Apache提供支持)。

i5带着独特的整合能力跨入了UNIX世界,无疑会给UNIX世界带来不小的波澜。

i5迎接海量数据时代

根据IDC预测,2012年世界范围内的联网设备总量将超过160亿,计算机和手持设备只占联网设备总量的25%。

无数联网设备形成的海量数据正在给服务器造成一些麻烦。第一是海量数据的存储和备份,尤其是异构系统的存储和备份,不仅成本高昂,而且复杂难于管理。第二是数据吞吐能力正在成为制约服务器性能发挥的瓶颈,处理器经常处在闲置状态,等待数据从网络和存储系统中“搬运”到处理器缓冲区中。

在海量数据时代即将来临之际,i5先行了一步。

i系列服务器采用64位寻址空间的单层存储机制,磁盘驱动器、磁带库、网络存储设备都可以映射到这个单一的寻址空间中,并且可以随着数据量的增长随时增加存储空间。用户可以在Windows、UNIX、Linux及其应用间简单地共享这个单一的存储池,使用一种方法来管理资源和备份,而不必为每一个操作系统及应用提供专用存储,或者管理一个复杂的存域网(SAN)。i5显然解决了异构信息系统共享存储和备份的成本和管理难题,尤其是Windows和UNIX这2个最大的应用平台之间。

随着海量数据时代的到来,服务器处理器经常会因为通信带宽瓶颈而闲置等待网络数据,性能无法正常发挥。i5可以把需要大量数据通信的服务器都整合在一台i5服务器的不同分区上,通过内部不同分区间的一个虚拟高带宽网络,实现应用间的高速安全通信,不仅更好地发挥出服务器的性能,而且节约了在昂贵的专用网络设备上的投资。

此外,i5的大脑POWER5也专门为海量数据进行了优化,是各种64位处理器中的数据带宽冠军。半导体研究分析机构IN-STAT/MDR的分析师Kevin Krewell认为:“POWER5的设计进一步推进了单个处理器的性能,其独特技术集成的系统带宽,使得Intel在Montecito和Tanglewood处理器诞生前只能望其项背。POWER5的诞生足以使得IBM在2004和2005年独领。”

POWER5通过更高性能的分布式交换机制提高了带宽。POWER5的并发多线程功能(CMT)可以为闲置的处理器核心准备更多的待执行指令和数据,消除了大数据量吞吐中内存延迟造成的性能损失。在处理器核心上集成的内存控制器和L3缓存控制器也为数据吞吐能力的提高作贡献,增加的二级和三级缓存容量也有利于减少处理器的数据等待时间。

i5在数据存储和吞吐能力方面的优势现在也许没有被多数人所重视,但是当人们埋没在海量数据的日子里,i5这一优势会日渐显山露水。

说起i5及POWER5在海量数据时代的优势,IBMi系列首席科学家Frank Soltis博士不由露出了得意的笑容。

i5引领虚拟化时代

虚拟化的必经之路

――固件革命

虚拟化引擎技术是IBMi5众多亮点的光源。从某种角度上说,为达到简化目的而进行的应用整合,要依赖于虚拟化引擎技术。而虚拟化引擎技术的实施又依赖于i5的革命性固件――POWER Hypervisor。

固件革命是个略微艰深的技术话题,但是又不得不说,因为固件革命是i5众多技术的精华所在,必将对未来服务器技术形成深远影响。

虚拟化引擎

虚拟化引擎,包括VE系统技术和VE系统服务。

VE系统技术提供四大功能:动态逻辑分区功能(DPLAR)、按需容量功能(CoD)、虚拟以太网、虚拟I/O。

动态逻辑分区功能提供把i5的系统资源分割成一个个虚拟的服务器,并支持把1个处理器分割成多达10个虚拟处理器的微分区,在不需要重新引导服务器的情况下自由创建分区、调整分区中的资源分配。i5的虚拟化引擎甚至还可以创建不属于任何操作系统的资源共享分区。

按需容量功能是一个传统功能,虚拟化引擎支持下的按需容量功能从处理器扩展到了内存,可以按照需要启用和关闭CPU和内存,并且按照启用时间计费。

虚拟以太网和虚拟I/O与允许不同分区间通过虚拟网络高速通信、把外部访问路由到特定分区、控制不同分区对物理I/O设备的访问。

VE系统服务包括4个功能:IBM Director Multiplatform(多平台控制器)、Enterprise Workload Manager(企业级负载管理工具)、Systems Provisioning(系统补给站)和IBM Grid Toolbox for Multiplatforms(多平台网格工具箱)。

IBM Director Multiplatform提供一致性的系统管理基础架构,即针对异构服务器提供一致性的管理控制。Enterprise Workload Manager允许用户按照服务质量级别的方式定义工作任务的优先级,并将跟踪监视工作任务的性能状况。Systems Provisioning提供按照业务需求自动改变和管理资源分配的功能。IBM Grid Toolbox for Multiplatforms提供分布式工作负载的开发、使用、管理架构。

正是由于虚拟引擎的众多技术早已被i系列用户所熟悉,用户对i5之上的虚拟化引擎不再有陌生感,不再需要等待“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来验证,因此i5的虚拟引擎能够以最快的速度应用到用户的计算环境中创造价值。

POWER的预言

i系列总是率先采用POWER最新处理器的服务器产品,i系列服务器的命运与POWER息息相关。与虚拟化引擎相比,在i5上首次现身的POWER5似乎更引人注目,因为i系列的名字似乎都因为POWER5而改名为i5。

POWER5通过增加并发多线程能力(SMT),再次引领处理器走向多核多线程的未来。于是,i5借助于POWER5把动态逻辑分区能力提高了10倍,成为了业内应用整合能力最强的服务器。POWER5大幅提升了性能,于是i5比上一代产品性价比提升了40%以上。

走过了10年9代的64微处理器发展道路,更令人们对POWER5成熟的64位处理器技术满怀信心。POWER4是世界上第一颗双核处理器,POWER5则是世界上第一颗多核多线程处理器。过去和现在的领先,似乎在诉说着POWER一直将是64位处理器的先锋,并经得起UltraSPARC、Itanium等64位处理器在未来的挑战。

当Frank Soltis博士谈起POWER之时,

过去和现在的辉煌似乎都并不重要,

展现在POWER5身上的POWER预言似乎

才最值得人们回味: POWER将成为最

有生命力的、最有竞争力的处理器

系列。

与POWER4相比,POWER5增加了1亿晶体管,其最大用途并不是用于增加对并发多线程的支持,而是增加了一些智能节能功能,这样在一些电路不需要使用的时候将其关闭,以降低功耗、减少散热。IBM称之为“Power Islands”(能量岛)技术。

过去,POWER4由于功耗较高,只能用于中高端服务器。今天,功耗较低的POWER5不仅在高端服务器中会比POWER4有更好表现,而且可以用在极其低端的产品中,从而扩大了适用范围。

作为首个采用POWER5处理器的服务器产品,POWER5无疑将帮助i5适用于更广泛的企业计算规模,尤其是中小企业。作为处理器产品,降低功耗则有更深远的意义,尤其对IBM POWER未来的发展。

处理器产业,完全是一种以量取胜的规模经济,这点Intel做得最出色。HP已经不打算再做CPU了,转而与Intel合作,原因就在于PA-RISC和Alpha的规模难以上去,研发和制造成本太高。同理,Sun的Ultra SPARC处理器也和Fujitsu的SPARC处理器展开了全面合作,以延续其生命力。

IBM的POWER和POWERPC同出一炉(两者都基于POWER架构),现在还广泛应用在苹果Mac电脑、打印机、路由器等方面。POWER5降低功耗,显然有助于把技术移植到小型设备上去。

众所周知,索尼下一代游戏机PS3、微软下一代游戏机XBox2、任天堂下一代游戏机GameCub都将采用POWER技术架构的处理器。IBM有心一统三大游戏主机处理器的市场,以提高处理器规模。而游戏机市场并不亚于PC市场的规模,IBM有望在处理器规模上跨越一大步,实现POWEREverywhere战略。

在规模经济支撑下的POWER5及其后继产品,会成为更加出色、更有生命力的服务器处理器。

FrankSoltis博士指出,芯片制造技术的发展已经可以在单一芯片上集成越来越多的晶体管,如何经济高效地利用这些晶体管,成为处理器发展的关键问题。POWER处理器将在未来的产品中把固定不变的一些软件功能、软件算法添加到处理器中,例如实现TCP/IP卸载功能,甚至增加数据库搜索引擎,这将极大地提高服务器的数据吞吐能力和数据库操作能力,使IBM服务器更上一层楼。

当然,新的处理器还会率先应用在i系列上,过去10年一直都是这样。这不由得让人们对i系列的未来充满憧憬。

i5的感觉

经历i和了解i的人,很难不为其所动,无论你是IT技术的狂热者,还是你干脆是IT的门外汉。无论i的背后有多么复杂,它给你的总是简单。

新诞生的i5,则似乎把这种引力又放大了。

i5的整合能力几乎是最重要的,它改变了服务器世界的经济模式和价值观,通过整合实现了服务器资源的公有制经济――资源共享、按需分配,从而使服务器利用率提高到一个空前的水平。

整合的溢出效应就是简化,简化的IT基础架构带来了经济和人性化的双重收获。

弹性无中断交付能力则是服务器世界新的生存法则,能够保证企业信息系统经济、持续地运转。

聚变范文第3篇

核聚变遭难题

美国能源部普林斯顿等离子体物理实验室的科学家在一项深入分析中,将目标锁定于核聚变实验中高温带电气体等离子体内那些微小的、如同气泡的、被称为岛屿的区域。这些岛屿含有能让等离子体降温的杂质。科学家认为,正是这些岛屿构成了人们熟悉的“热密度界限”问题的基础,它阻碍了核聚变反应堆最高效运行。

当等离子体的温度和密度足够高时,包含在其中的原子核结合并释放出能量,形成了人们所说的核聚变。然而,在托卡马克环实验反应堆中的等离子体达到神秘的“热密度界限”时,等离子体能旋转形成闪光,温度下降。

科学家认为,等离子体中出现众多岛屿带来了双重破坏。除了导致等离子体温度下降外,这些岛屿还如同防护罩那样阻止更多的能量来加热岛屿内的等离子体。当从岛屿中溢出的能量超过人们能够通过欧姆加热过程为等离子体添加的能量时,平衡被打破。当岛屿生长到足够大时,用于帮助加热和束缚等离子体加热的电流出现崩溃,等离子体四散开来。

大卫·盖茨是美国能源部普林斯顿等离子体物理实验室的物理学家,他和实验室博士后研究员、来自麻省理工学院等离子体科学核聚变中心的访问学者路易斯·德尔嘎多-阿帕瑞奇欧共同提出了解决核聚变“热密度界限”问题的方案。盖茨表示,令人不解的是为何给等离子体增加更多的热能却仍然无法让其达到更高的热密度,这点十分关键,因为热密度是实现核聚变的重要参数。

归纳出新知

盖茨称他们偶然发现的理论为“10分钟‘啊哈’时刻”。通过将注意力放在等离子体中的岛屿和带走能量的杂质,他们在办公室白板上推算出了对应的方程式。杂质源于等离子体冲击托卡马克环壁时产生的粒子。德尔嘎多-阿帕瑞奇欧表示,当等离子体的密度达到神秘的“热密度界限”时,等离子体中便出现了众多含有杂质的岛屿并发生瓦解。

麻省理工学院物理学家马丁·格林沃德推导出描述“热密度界限”的方程,因而“热密度界限”也称“格林沃德界限”。对出现“热密度界限”的原因,格林沃德有着自己的解释,他认为,当湍流出现能引起等离子体边缘冷却并将过多离子挤压进等离子体核心狭小空间的起伏时,就会出现“热密度界限”,导致电流不稳定和崩溃。他表示,有相当多的证据能够验证他的观点,但同时他承认其观点也有不足之处,并欢迎新的思想。盖茨和德尔嘎多一阿帕瑞奇欧提出的理论代表着试图解决“热密度界限”的新途径。

盖茨和德尔嘎多一阿帕瑞奇欧将过去数十年中人们掌握的线索整合起来建立了他们的研究模型。盖茨本人是1993年在位于英国阿宾顿的卡尔汉姆核聚变能源中心做博士后研究时首次听说“热密度界限”的。早期,“热密度界限”曾以卡尔汉姆核聚变能源中心科学家简·胡吉尔命名,胡吉尔向盖茨详细地介绍了“热密度界限”。

对于等离子体岛屿问题,科学家曾单独地发表了论文。上世纪80年代中期,法国物理学家保罗一亨利·芮布特在一次会议上介绍了辐射形成的岛屿,但是没有刊登在杂志上。大约10年后,德国物理学家沃尔夫冈·苏特偌普推测岛屿与“热密度界限”相关。盖茨表示,苏特偌普虽然没有将等离子体岛屿直接与“热密度界限”联系起来,但是他的研究文章事实上启发了自己的研究。1996年,盖茨与苏特偌普同在德国马普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从事过托卡马克实验,转年才进入普林斯顿等离子体物理实验室工作。

2011年初,关于等离子体岛屿问题几乎从盖茨脑海中消失。然而,与德尔嘎多一阿帕瑞奇欧进行的一次涉及Alcator C-Mod托卡马克中等离子体发生岛屿的交谈,重新点燃了他对该问题的兴趣。德尔嘎多一阿帕瑞奇欧提到普林斯顿等离子体物理实验室的科学家在上世纪80年代首次观察到等离子体中出现螺丝锥形状气团的现象,德国物理学家亚瑟·韦勒为报告此现象的第一人。

在交谈后,盖茨让德尔嘎多一阿帕瑞奇欧查阅芮布特和苏特偌普的文章。8个月后,德尔嘎多一阿帕瑞奇欧给盖茨发送了一份电子邮件,阐述了螺丝锥形状气团的行为。最让盖茨感到激动的是暗示着“热密度界限”的岛屿生长方程,它是对英国物理学家保罗·卢瑟福基于上世纪80年代相关研究推导出的方程式进行修改而来。盖茨认为,如果苏特偌普对岛屿的认识是准确的,那么这个方程应该描述的是“热密度界限”。

盖茨和德尔嘎多一阿帕瑞奇欧在办公室中进行演算时发现,他们并不需要整个方程式,仅仅将重点集中在等离子体电子密度和岛屿热辐射,便推导出描述热损耗超过电子密度的方程式。这转而帮助他们寻找到了有望是隐藏在“热密度界限”背后的机理。

在谈及科学家过去为何没能获得类似的热密度界限理论时,盖茨认为,答案在于相关的研究思想渗透或传播至科学界的过程。热辐射形成岛屿的观点从没有公开得到大量的报道,人们仅仅视其为有趣的观点。人们通常通过出版物传播信息,然而“热密度界限”的理念最初没有传播开来。

盖茨和德尔嘎多一阿帕瑞奇欧希望能够在麻省理工学院名为Alcator C-Mod的托卡马克核聚变环装置以及圣地亚哥通用原子公司的DHI-D托卡马克环上,通过实验验证他们的理论。其中的目标之一是他们打算了解能否通过直接向等离子体的岛屿注入能量让其具有更高的密度。如果能够提高密度,那么未来的托卡马克环就能达到极高的热密度,实现核聚变所需的l亿摄氏度的温度。

聚变范文第4篇

【关键词】 共享数据; 聚变时代; 经济统计

【中图分类号】 C8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5937(2016)22-0026-03

第十届全国企业经济统计学年会于2016年7月16―18日在兰州隆重召开。会议由全国企业经济统计学会主办,兰州财经大学统计学院、重庆允升科技大数据研究中心和重庆誉锋宸数据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联合承办。会议的主题是:“共享数据聚变时代下的经济统计理论及应用研究”。全国近百所高校、政府和企事业单位的200位专家学者参会。

国家统计局副局长许宪春博士针对我国当前经济发展态势作了《2016年上半年经济形势分析》报告,北京师范大学邱东教授针对空间经济比较中由购买力平价推断存在的宾大效应等问题作了《BHPPP中的纯价比假设与宾大效应的弱存在》报告,厦门大学杨灿教授基于投入产出分析的扩展框架作了《产业关联测度与关键产业甄别》报告,暨南大学刘建平教授针对我国政府统计调查体系在新时代面临的问题作了《深化我国政府统计调查体系改革的思考与建议》报告,浙江财经大学李金昌教授针对大数据时代下如何理解统计学等问题作了《统计学与大数据》报告,上海财经大学徐国祥教授针对大数据时代统计学的发展作了《大数据、云计算背景下的统计改革与创新》报告,山西财经大学李宝瑜教授针对当前统计建模要求前提条件苛刻等问题作了《特征样本重复抽样建模方法设计与应用》报告,江西财经大学罗世华教授利用分形方法在非线性时间序列中的研究作了《多重分形时间序列非线性特征辨识及其应用研究》的报告。本届会议入选论文68篇,分为经济统计与政府统计、大数据与统计学科发展以及统计学理论及应用等专题展开交流。主要学术观点综述如下:

一、经济统计与政府统计理论及应用研究

南京审计大学贾晓峰在《江苏最终需求结构与产业结构之间互动变化定量研究》中,运用江苏最新公布的2012年投入产出等数据,分析了江苏最终需求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变化情况,运用投入产出模型深入研究了江苏最终需求结构与产业结构之间互动变化的数量关系及内在机理,设计出多种方案进行情景模拟分析,并提出了相应对策。

楚雄师范学院张无畏在《基于三角形中线的三次产业结构变迁路径研究》中,利用三角形中线对三次产业结构变化的六种形式及其内部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六种形式之间的变化路径以及各种形式之间可能发生转化,一定是渐进的,不能跨越;每一种形式的数学约束可以用一组不等式表示;用三角形的三条中线来划分三次产业结构的六种形式,能简洁有效地表示这六种形式及其变化。

暨南大学刘建平、陈冬进在《名录库调查――基于行政记录的统计调查方法》中,为了破解抽样调查和普查费用不断攀升、无回答率持续升高、调查效率和数据质量越来越低、难以满足社会日益增长的需要等难题,提出将基于行政记录的名录库调查作为我国官方统计调查的新思路,阐述了世界主要先进国家使用行政记录进行统计调查的基本现状,讨论了建立名录库调查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并与传统的普查以及抽样调查方法进行了比较,总结了名录库调查在统计工作中的重要作用,最后提出深化我国政府统计改革的若干建议。

东北财经大学屈超、杨森森在《技术进步、技术效率与东北地区工业企业全要素生产率》中,基于数据包络分析法(DEA)的Malmquist指数方法计算了2001―2011年东北地区按注册类型分组的工业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及其构成变化,详细考察了企业的技术效率,发现东北地区工业企业在观察期内全要素生产率提高的主要因素是技术进步,技术效率的影响微乎其微;使用CCR模型和BCC模型,将技术效率分解为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并得出相关结论。

暨南大学夏帆在《中国三大经济圈产业聚集现象之检验――基于微观地理数据的分析》中,使用了Duranton和Overman(2005)提出的第三代测度方法对我国三大经济圈制造业的空间聚集现象进行了检验,发现三大经济圈的大部分产业呈现出聚集特征,呈现分散特征的产业不多;通过对距离上聚集特征的考察,发现聚集总是倾向于在较小的范围内出现,一般在50公里以内;分析了各个产业的聚集程度后发现三大经济圈聚集程度最强的十个产业各不相同,且都与各自的产业特色有关。

青岛大学张迎春、袁伟萍、管琪在《基于最小间隔树法的中国地区间购买力平价试算》中指出,最小间隔树法是国际比较测度各国购买力平价的方法,有利于识别不同国家经济的相似性,并尝试将其用于中国地区间购买力平价的计算,得出相关结论。

上海财经大学郑正喜在《产业关联效应的虚拟测度理论辨析》中,辨析了产业关联效应的虚拟测度理论(HEM)研究方法,认为其核心假设的实质是改变被抽取产业的主体属性,指出应当采用完全抽取的基础假设才能构建出相对合理的测度指标,并进行了实证研究。

集美大学陆晓倩、王立凤在《厦门潜力产业选择及与台湾产业对接问题研究》中指出,选择和培育合适的潜力产业可充分挖掘区域优势,建立和发展区域主导产业并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同时运用偏离―份额分析法考察厦门的产业结构及第三产业细分行业增长差异,结果显示厦门市的第三产业尤其是生产业增长优势明显;借助区位商的定量标准探讨厦门与台湾在经济资源禀赋方面的异同,确定了厦门潜力产业选择的重点,并提出促进厦门与台湾潜力产业对接的策略。

重庆工商大学刘浩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R&D资本化》中,通过对R&D核算方法调整的动因,阐述了核算体系中增加研发支出核算具有的重大意义,系统整理了现有核算方法的利弊,在GDP框架下对R&D资本化的核算方法作了相应分析,并结合我国实际情况,针对R&D活动核算提出对策建议。

河北经贸大学王会英在《河北省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差异研究》中,选取产业结构、经济效益、经济总量、居民生活水平和经济外向性5个方面的16个指标构建评价体系,采取客观赋权方法建立加法合成评价模型,并基于2013年的统计数据对河北省的区域经济发展差异作了定量分析,提出了对策建议。

二、大数据时代统计学与统计学科发展研究

重庆工商大学李勇在《基于物联网时代的工业大数据挖掘方法及应用研究》中,针对互联网和物联网的时代特征,从大数据来源、基本特征、处理技术和大数据思维4个维度提炼出大数据的概念;阐述了数据挖掘基本方法的优势和不足;分析了物联网下工业大数据呈现的本质特性;比较分析了消费大数据和产业大数据的挖掘技术和分析方法的异同,指出工业大数据分析和挖掘中存在的难点和重点;结合工业互联网阐述了大数据挖掘技术的应用。

云南财经大学张敏的《多水平贝叶斯模型在大数据挖掘中的应用》从线性回归模型扩展到多水平线性模型,将线性回归统计学习方法的基本思路拓展到多水平线性模型,借助于贝叶斯统计方法和马尔科夫链蒙特卡罗算法,将多水平线性模型应用于大数据的挖掘中并进行了实例应用。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刘洪在《应用统计专业硕士(大数据分析方向)培养模式探索》中,从项目背景、国内外相关项目现状、数据分析师需具备的基本技能和课程体系设计4个方面,对当前大数据分析方向的专业硕士研究生人才培养进行了全方位的阐述和探索。

天津财经大学杨贵军在《“数据工程”方向课程设计》中,从全国统计学专业数据工程方向教学联盟、“数据工程”概念提出的背景、数据工程师专业人才培养和“+数据工程”技能培训4个方面,详细阐述了针对大数据时代如何从统计学科角度培养大数据人才。

重庆工商大学李禹锋在《基于互联网白酒消费市场现状的大数据分析》中,通过网络爬虫技术收集和清洗数据,借助词云图和文本挖掘技术等,对品牌销售额、品牌销量以及白酒香型、酒精度和规格的消费倾向等进行了分析,并对未来市场的消费趋势作了展望。

闽南师范大学陈立双、祝丹在《大数据推动下中国CPI测算方法创新趋向与挑战》中,基于居民消费领域大数据对居民消费者价格指数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分析了大数据在CPI测算中的可能应用路径,探讨了大数据推动中国CPI测算理论与方法的创新趋向和面临的挑战,探讨了大数据在中国CPI测算的方法论问题。

三、统计理论与统计应用研究

天津财经大学杨贵军、孟杰、蔡凯月在《人口年龄结构、人力资本与人口红利测度――基于超越对数生产函数模型的经验分析》中,阐述了人口红利是经济增长的重要源泉,测度人口红利对全面掌握中国人口变化规律、科学制定人口政策和经济政策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指出现有研究普遍仅从人口年龄结构角度测度人口红利,忽视了劳动力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在综合考虑人口年龄结构和劳动力人力资本两个角度下,使用超越对数生产函数测度了中国的人口红利,并得出相应结论。

华中师范大学王江涛、冯元化在《如何确定即时波动率核估计量的最优窗宽》中指出,在即时波动率的各种估计量中,非参数估计量因其能准确地度量即时波动率成为研究热点,但这类估计量在应用中面临最优窗宽的确定问题。其借鉴非参数回归分析中窗宽选择的思想,以即时波动率的核估计量为例,构建了一种能从数据中准确计算出最优窗宽具体值的算法,从理论分析和数值验证方面看,该算法具有良好的稳定性、适应性和收敛速度。

厦门理工学院陈安全和浙江工商大学李海涛在《一种新的四格表独立性检验――基于回归模型的方法》中指出,传统四格表的独立性检验采用卡方检验,若采用回归模型技术将四格表中的定性变量量化后引入到模型中,同时利用回归模型中的系数显著性检验来检验四格表的独立性,在一定条件下具有等效性和一致性。

楚雄师范学院梅莹在《经济新常态下云南省新的消费增长点培育研究――云南省城镇居民消费现状分析》中,针对云南省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和人均全年消费性支出的数据,构建了基于扩展线性支出系统的静态和动态比较模型,得出相关结论。

重庆工商大学周世铭、付安瑶在《网络意识形态传播新特点现状分析》中,通过文献资料分析、网络爬虫技术和问卷调研分析,对旧媒体时代、互联网时代和当前新媒体时代中的主流意识形态、非主流意识形态、网络意识形态三种意识形态传播的方式和特点进行了对比分析,提出目前意识形态传播过程中呈现出新的传播特点。

河北经贸大学汤玉环在《基于VAR模型的经济发展与土地财政关系的实证研究――以河北省为例》中,基于河北省2002―2013年的数据,建立经济发展与土地财政的VAR相关模型,通过研究河北省经济发展与土地财政的作用机制,探讨土地财政对于经济发展的利弊作用,寻求地方财政与经济发展的均衡,以更好地促进河北省的经济发展。

聚变范文第5篇

本是唇齿相依的两家公司,却在“双11”旺季的前夜闹了别扭。业界倒并不愕然。汉森世纪供应链管理咨询总经理、物流与供应链管理咨询总监黄刚就认为,电商与物流今年的这些动作从某种角度上讲其实是好事。电商公司向下渗入快递行业,快递、电商间矛盾激化,都加剧了两个行业的充分融合与竞争。

去年刘强东就豪言要在3年内将投资100亿元用于物流建设。马云也壮志构建阿里物流。“得物流者得电商”,电商大佬们向产业链下游延伸做快递显得很是顺理成章。上下游的全面贯穿为快递业带来了新变量,电商物流已日趋社会化。

而反观快递行业,电商的物流业务进行得如火如荼的同时,快递公司在各个环节蓄积的能量也参差爆发。

快递公司近年来也不断再创业,坚定不移地、屡屡加速向产业链上下游延伸。一方面,快递公司网点众多,仓储、配送体系健全,做电商在用户的服务体验上水到渠成,正可谓快递“送而优则商”;另一方面,中国的人口红利在快递业已经消逝,人力成本、油价的增长,都在倒逼他们寻找新的增长来源。电商的发展速度在200%甚至更高,相对于物流配送,电商环节的利润率更高。

“以快递业的网络优势,不做电子商务是很可惜的。如果民营快递能解决好人才、技术和产品定位的问题,在电商方面应该大有可为。”圆通速递董事长喻渭蛟感慨。

“快电”(快递、电商)的深入渗透、产业融合已经成为大势所趋,推倒柏林墙之后,在不远的未来,快递公司要直面的竞争对手也极可能是电商巨头,尤其是深耕物流,注重IT系统搭建的互联网巨鳄们。

从“天罗”到“地网”

送而优则商“诱”快递“触电”

素来低调的顺丰内部其实一直都没有停止过思考。改“慢”以四日件拓展陆运资源,变丰富与中铁合作上马高铁运输,他们在产品研发上、运输资源上不断在拓展。

在终端服务上,顺丰也作出了改变,也因此一时间所谓黑店的顺丰便利店也遍地开花。本意不在零售的顺丰店兼顾零售的同时,也为其本身的快递业务服务,以网罗住更多用户取发货。

顺丰创始人王卫曾坦承“做电商是个死,不做电商也是个死”,但他并不满足于这样的“触电”,在今年5月30日他掷下“顺丰优选”(顺丰旗下定位高端的进口食品电商)再做赌注。

摆在王卫和众快递兄弟面前的电商市场着实诱人。来自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的监测数据显示,截至2012年6月,中国网购的用户规模达2.14亿人。CNNIC的数据也称,2012年二季度中国网络零售市场交易规模为2503亿元,网络零售市场呈现快速发展态势。

网点星罗棋布的顺丰以服务优质在行业内赢得了口碑和佳绩后——去年顺丰的销售额已经达150亿,员工数超过15万名,利润率达30%,王卫有了更多逆袭电商的有效资源。此前,早在2010年8月,他布局的面向中国香港的顺丰“E商圈”投入运营,定位于中高端,销售有机蔬菜并配送;2011年,面向内地消费者定位“线上礼赠平台”的顺丰“尊礼会”也浮出过水面。

圆通董事长喻渭蛟也毫不怀疑电子商务市场未来巨大的发展空间。圆通在筹建“圆通新龙网”时,其近6000个配送点就是喻渭蛟及圆通高管们认定的绝对优势。喻进军电商服务的决心很是坚定,传闻圆通还与全国工商联合打造过与淘宝、京东类似的电商平台“全联网”。圆通想要通过平台协调集合的供货商和中间商,根据距离、成本等因素,为用户选择最佳的产品来源和递送方案。

利用优质的物流服务做电商有着天然的优势,快递公司能让用户享受更优质的服务和产品体验。在电商不断加码物流的大背景下,快递公司的物流优势不深加利用尤为可惜。因此,近年来他们都加快了“触电”的速度。自2007年开始,中国的快递公司就不断前赴后继跨界做电商。

据不完全统计,除开顺丰、圆通涉水电商外,中国邮政也与TOM网合资建立了邮乐网,天天快递则在淘宝网上开起了公司的网上商店, 宅急送上线过商品代销平台“E购宅急送”, 韵达也搭建过电子商务平台,申通也在尝试过票务网站后又做了网上超市“爱买网超”。

时至今日,快递公司加速逆袭电商已经成为中国特色。在国际上,快递公司并没有向上拓展延伸的先例,国际快递巨头联邦快递(FedEx)和UPS也只涉及产业链下游的便利店以及维修业务。

在中国,快递电商的融合已成为大趋势。“涉足网店、便利店是快递公司向上向下经营拓展的延伸,在今后将成为快递公司的必然趋势”,邮政局副司长王丰就公开如是表示。中国快递咨询网首席顾问徐勇也指出,“产业融合发展尤其是快递向上延伸将是大势所趋”。

即使是不直线逆袭电商,一些快递公司也开始放下身价“撒网”电商。宅急送加入淘宝快递大军也“仓配一体化”开放给大中商家。宅急送董事长陈显宝也坚定地告诉我们:电商已经且必须和快递、物流业融合得愈发紧密。

当然,据徐勇分析,顺丰做“顺丰优选”也饱含了快递竞争业态中的一种无奈。如果快递公司竞争始终停滞在低端,顺丰想扩大空间则必须向产业链上下游延伸。但顺丰向上延伸做电商,在选品上寻求供应商时又不能和别人去同质化竞争——因为一旦竞争,供应商会遭到其他电商的施压,可能不会供货给顺丰,所以顺丰选定了进口食品这样一个相对偏门的垂直电商领域。

保守地加速“触电”,对于眼下的快递公司来说,不失为一种可选择的扩张路径。加速乃必然,得时机者得电商。

“触电”流汗流泪又流血

以点带面、避免正面交锋的进攻法则

然而,毕竟快递公司的优势还是在快递领域。中国电商业本就进入了寒冬期。快递做电商也绝非易事,“触电”需要流血流汗。

就在记者截稿前,顺丰优选低调换帅,总裁刘淼上任5个月后离职,尽管业界猜测纷纷,但人事调整也再度彰显了王卫的决心。

上线四个月的“顺丰优选”,据说人数比单数多,每天500个订单却有近800人在做,每个区送货都是一个司机加两个配送员,“非常败家,也没体现多高端”,一位电商观察人士对记者称,顺丰优选缺乏互联网基因,只是一种看不到未来的尝试。所以此次顺丰优选的人动也引起了业界的纷纷猜测。

顺丰优选当然是在烧钱,据内部了解,其用户流量并不理想,库存周转也出现了问题。不少业内人士也表示看空顺丰优选,尽管9月份其对外披露的数据称SKU(库存量单位)达5000~6000个,其中进口食品占80%以上。

王卫希望通过信息流、资金流、物流三流合一,走出一条与众不同的快递业发展之路。但显然,选择一个未来就意味着要付出相应的代价。所以顺丰优选严格贯彻了自身的电商属性,一上线就开打营销牌,召开会、做广告,选择高调而迥异与王卫及母公司顺丰。

电商不好做,前不久高调推出“爱买网超”做网上超市的申通就屡屡“触电”而受伤。上线两个月即叫停,正值“双11”电商狂欢潮的前夕,加速备战已经拓展至整个快递行业,申通的电商平台“爱买网超”的关张显得颇为无奈。反复尝试,加速“触网”, 这次也并非这个桐庐帮里的通达系大哥第一次败走互联网,2009年申通曾设立“久久票务网”,后改名“铁友网”。

2008年圆通建立以特色商品为切入口的电子商务网站圆通新龙网后,也因为隔行如隔山而发展迟缓。做快递的大多是草根出身,管理起来是个技术活儿,繁复、庞杂。即便是马云的阿里物流也只是做“其他快递公司不做的事,做自己擅长的事”,天猫(原淘宝商城)物流事业部总监龚涛对我们也强调了他所领悟的这一“马氏物流理念”。

快递公司去做电商难,因为管理的人不一样。从事电子商务的主要是一些大学毕业的程序员,而从事快递的是真正的草根。在互联网领域,电商本就是个烧钱的行当。这也是看空快递做电商的业内人士诟病的缘由。也因此,自快递公司“触电”起,就有各种声音伴随。快递公司都还在画一张未来的大饼。

但快递公司在加速“触电”的同时其实也都较为谨慎,在对品类和市场选择上,他们都是采取以点带面的策略切入,且避开服装、3C,不和传统电商正面竞争。顺丰优选做的是中高端食品,也选择了单一的北京市场最先切入。快递做电商,无论是否会成功,在徐勇看来,这都是一种必要,“必须要转型”。尽管自快递开始做电商起徐勇就认为他们“做不大”。

“进口、有机食品虽然小众,但有市场,也可能盈利”,徐勇认为顺丰做优选无奈但必要。他指出,顺丰选择进口食品电商作为一种尝试,也代表了一种趋势,“在今后,食品安全问题在中国会越来越得到重视,我们在冷链配送方面发展滞后于发达国家,还存在很大生长空间。”在他看来,顺丰去尝试去路,他是期待、期望和祝福的。徐勇称:即使顺丰优选失败了,先驱变为先烈,但也是英雄。“顺丰走了这条路,让大家降低了很多成本。”

不差钱的王卫近来一直在考虑融资事宜。顺丰已与弘毅投资、中信产业基金等多家国内投资机构接触。最近,深圳触电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创始人龚文祥在微博上如是爆料。

电商加速加码快递

精准物流助力电商物流社会化

王卫和众快递兄弟们要加力投资电商,而电商大佬们却要加码快递业。

不未雨绸缪者、没有鸿图野心者似乎有点落伍。刘强东的物流计划正在为京东的大电商帝国铺路;凡客旗下自建的物流如风达也瘦身独立出户;马云贯彻下的阿里巴巴“大物流”系统也在仓储和IT信息化上悄然发力;好乐买的尚橙物流也在外接兄弟电商公司的物流订单。

电商物流社会化已经是大势所趋,成为快递业发展中绕不过去的一环。尽管这其中也出现了种种问题,就如这次的京东、申通分手事件。双方宣告再无任何业务往来。自此,电商间的竞争上升到物流层面,也迫使快递业更进一步向前去发展。

电商对物流的加码,也使得中国快递业进阶出一种新的生存状态,快递业必须深入渗透互联网基因。快递业与电商自有物流间的竞争关系,也可以促进行业的良性循环。“快电”的上下游贯穿与融合有助于双方的良性发展。

电商的高速发展亟待快递业的增速。电商自建物流解决了配送中心和“最后一公里”的关键环节后,也很难完全独立运行。以一些电商的实力,眼下基本只能满足在一线城市用自己的物流。

而且,尽管一些电商的自有物流网络布局已经相当完善,但他们依然需要靠第三方的物流公司对物流的前端环节提供服务。快递、电商之间建立起联动机制是必然。

向来俭省的国际电商巨头亚马逊也不断在斥巨资加码物流。伴随物流中心扩建,亚马逊必须高效利用各种资源精细化运作以摊薄成本。但亚马逊旨在以精细化的运作建立起电商与物流的标准化准则。

物流几乎是电商的命门,所以,亚马逊对流程尤其专注,重视靠数据去说话,在物流信息的搭建、管控上尤其如此。

随着今年“全球开店”的计划得以实施,亚马逊的物流平台更大程度上开放给了第三方卖家。针对卖家,亚马逊的物流体系运营和管理力求精准。

亚马逊中国运输配送事业部执行副总经理赵雄飞赵雄飞介绍,他们要让卖家清清楚楚知道,自己在亚马逊是用了一个立方,还是三个立方的仓储,在亚马逊这个物流平台上送的包裹和附加服务具体如何体现,每一分钱是怎么去付出的都要让卖家明晰。

如今,亚马逊的配送队伍所用的移动终端也是他们自己开发的一个多维系统平台。赵雄飞感慨,物流服务发展到今天,如果想向更快、更准、给客户更多价值的方向去发展,必须与IT高度结合。赵雄飞称,亚马逊要把中国的物流原料通过IT系统进行深加工,精准控制,炒出一盘国际化的物流大餐。

而这或许给加速成长的电商物流一些启发。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新媒体新应用在快递业内不断推陈出新,已经逼迫他们不断在深入渗透互联网式的生存法则。快递公司“触电”做电商,电商公司上马自建物流,这些在中国的“旧闻”必须书写出新的变量。

相关期刊更多

核聚变与等离子体物理

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

核标准计量与质量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国核工业集团有限公司

国际原子能机构通报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核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