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开国大典教学设计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
从传统意义角度来看,语文教师的含义就在于“传道、授业、解惑”。至今看来也是无可厚非的,但是一本书、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张嘴巴的时代早已离我们远去了,随着教学改革不断向纵深发展,现代信息技术――计算机、网络进入课堂教学已成为一种趋势,并且表现出了其独特的优越性。利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不但可以丰富课堂教学手段,而且能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以及学生的综合能力。下面结合在教学中将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相结合的实践,谈谈自己粗浅的认识和做法。
一、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引导小学生积极探究学习的良好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想方设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热情,形成良好的学习动机。运用信息技术媒体进行语文教学,便能创设一种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使学生“爱学”、“乐学”、“善学”,有效地提高学习效率。如以《鱼游到了纸上》这篇课文为例,上课伊始,先用动画的形式展现话题:动画中,几条鱼在水里欢快地游着,游着游着,竟游上一张白纸。这时,画面打出课题──《鱼游到了纸上》。屏幕上,生动的画面再配以有趣的音乐,一下子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了。这时,再引导学生进入所学习的新课文,同学们都会表现出极大的兴趣。读题后,我问学生:“你想从文章中知道什么?”这时学生活跃起来,纷纷提出问题:“鱼真的游到了纸上吗?”“鱼为什么会游到纸上?”多媒体设置疑问、创设悬念的效果真明显,它将不可能的事情生动地展现在眼前,怎能不催化学生的好奇心?他们个个急于想从课中探个究竟,在这样强烈的学习欲望驱使下,他们的学习过程必然是主动积极的。
1.创设意境,以景激情
信息技术媒体集“声、色、画、乐”于一体,色彩丰富的画面,生动可感的声音有利于创设特定的情景意境,运用到语文教学的情景创设环节中,学生置身作品情境,其物、其人、其景、仿佛就在眼前,或者觉得“我”就是故事的主人公,学生的学习兴趣自然被极大程度地调动起来,强烈的求知探索欲望亦被唤起。学习便成了一种轻松愉快、主动求索的过程。实践教学证明创设良好的特定情境是提高教学效果的一个关键。
2.激感,以情促思
我觉得人的一切思想和行为都是受到最原始的情感所支配的。而情感的产生源于事物形象。在学习的感性阶段,形象思维的参与学习很重要。在教学中,我很重视调动学生的形象记忆。借助图像烘托,音乐渲染等手段促使学生进入教材所描写的特写情境中,便能使学生的情感自然而然地与作者的情感交融在一起,入境生情,学生对事物的感受和情感体验越深刻,对事物的感知理解便越深入,接下来的理性思考分析也越透彻。所以,合理利用网络资源,积极开发形象思维的优势,对于语文教学意义重大。
3.启发想像,激情引趣
想像,是借助表像在脑中创造新形象的心理过程,信息技术可以为学生提供生动的表象,以激发他们积极主动地去思索、去创造的热情。语言是一门艺术,艺术离不开想象。插上想象的翅膀等于掌握了学好语文的要旨。总之,运用信息技术进行语文教学,有助于化解学生认识活动中的难点,深化学生情感活动,让学生学得兴趣盎然、津津有味;老师教得生动活泼、轻松愉悦。从而达到激情引趣,以情促思的目的。
二、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中的多媒体突破教学难点,帮助学生理解、记忆
利用信息技术操作,以其快速,提供信息的形象化、丰富化,让学生感知,我们就可轻易突破传统教学不能解决的问题,使抽象概念形象化,使枯燥内容生动化,激发学生浓厚的兴趣和想象力,既降低学习难度,又突破了重、难点。如教学《开国大典》一文,在讲解这篇课文时,我采用了长文短讲的方法,抓住入场-大典-阅兵-游行这一发展顺序,突出重点段的学习,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优势,在课堂中播放当时大典的盛况,用那浓重的乡音和大典的热烈气氛感染学生,使学生置身与开国大典的兴奋之中,从而缩短学生的历史距离。使学生学的生动活泼,课文难点在不知不觉中巧妙地化解了。
三、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如教学《长城》一课时,我充分利用多媒体网络进行教学,设计了如下的教学环节,让学生围绕以下问题自主探索,合作交流:①上网搜索查寻有关长城的相关资料;②运用所查寻的资料,自学《长城》一文;③针对疑难问题进行交互解答;④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向大家介绍你从网络上所了解到的长城。
这一教学设计,把学习的主动权完全交给了学生,教师的角色转换为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使学生真正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他们通过信息技术这一学具,采用不同的方法、工具来完成同一任务,感受到了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文化和古代人民的智慧,激发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这进一步证实,信息技术的介入,改变了学生以往被动地听讲、机械地记忆为主的学习方式,从而转变为个性化的主动参与、发现、探究和充分表现的学习方式。
四、利用现代教育技术,优化教师的教学方式
如《我爱故乡的杨梅》一课,我通过分析,先明确这篇课文的教学重点是使学生了解杨梅树的美丽和杨梅果的可爱,得到热爱家乡的教育,学习到作者观察事物的方法。为了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帮助学生进入自主学习,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我查找大量资料,把教学要求、教材说明、学习方法、播音员的朗读录音、生字的音形义、重点词句和段落的分析、课后练习以及杨梅树和果的图片和视频资料、杨梅产业为当地人创造的价值等有关资料以文字、声音、图片、视频等形式按一定的秩序制作成具有人机交互功能的课件。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只要真正融入人机交互的环节,必然就进入了主动的学习状态。而此时,教师的角色也较好地完成了从“前台”到“后台”的活动空间转变,完成从“演员”到“导演”的角色转变,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了最好环境。
毋庸置疑,多媒体在教学中的成功运用,确实拓展了教学空间,提高了教学效率。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无疑给学生提供了全方位、多渠道、最直接的听觉、视觉感受,给语文教育带来新的发展契机。而实践中不断出现的困惑与问题,也给我们教育工作者提出更大的挑战。相信在我们不断的努力下,在我们不断的实践中,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整合将一步步前进,将一步步实现。在我们不断的探讨中,我们的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将会拥有更灿烂的明天。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7月第1版.
[2]《教育中国――当代优秀教育论文集粹》.北京民族出版社,2002年6月.
[3]《在情境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0年S1期.
[4]《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5]《课程论问题》.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6]《中学语言教学研究》广东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7]《教学原理》.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一、有效备课,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首先,备课要备两头,即一备教材,二备学生。因此,语文教师备课时既要认真钻研教材,又要深入研究学生情况,力求制定出明确、具体而又符合生情的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要以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精心安排教学过程,灵活运用教学方法和手段,编写出切实可行的教案。要对学生进行分层教学,教师首先必须对每个学生的学习现状了然于胸,这样才能在教学中有的放矢。让每个学生都有所得,既减轻学生的过重学业负担,又让课堂充满活力,学生怀着这种宽松愉悦的心情上课,课堂有效性自然得到提高。
其次,解读教材的能力是语文教师最核心的专业素养,是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的前提,是上好每一堂课的基础。要灵活处理教材,灵活驾驭课堂,教师必须先下足工夫研究教材,深挖教材,归纳和总结教材内容。只有对教材内容反复推敲和总结,才能理解教材编辑者的良苦用心和安排意图。对于教学中出现的各种情况,都会成为一个强烈的信号,直接就可以做出判断,表现在语文课堂上是指语文教师在掌握了教学设计、板书、提问、常用的教学模式、多媒体的使用等多种技能的基础上,能够较熟练地恰当运用,和学生交流对话正常和谐,实现教学目标的过程比较顺利。我在研读文本时力求做到:(1)站在文本的角度,彰显学科本体特征;(2)站在作者的角度,把握文本价值取向;(3)站在读者的角度,读出自己的独特理解;(4)站在学生的角度,遵循教学的基本规律。如人教版第九册《落花生》一文,作者旨在教育下一代要像花生一样谦虚,无私奉献。过去,许多老师遵循作者意图教育学生的,使学生备受打击。而今,时代在进步,理念在改变,竞争意识增强。所以,必须重新解读该文本,在融合作者本意的前提下,跳出教材,在适当情况下,树立敢于展现自我、毛遂自荐的精神。
二、用活教材,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新课标的颁布如一缕缕春风,为我们带来了新的气息,为我们提供了全新的教材观。新课标强调:“教师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小学语文教材不是语文教学的唯一凭借。”“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新教材不再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唯一依据,而是一种重要的课程资源,为学生的学习提供范例和素材,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不断提高。“好老师加工教材,坏老师照本宣科”。一个好的老师应当根据教学目标、内容特点和学生状况等对教材所提供的核心文本加以增减调整,通过调查、访问、阅读、上网等有效途径进行比较恰当的整合,从而活用教材,使教学设计更符合时效性、班级特点、思想教育及学生的自主体验和实际需要,有效促进教学任务的完成,从而增长学生见识,深化理解,拓展学用渠道。
例如执教第七册《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一文,学生对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很生疏,对总理生平事迹了解甚少。仅凭课文中朴实的话语,如何能激起对总理的情感呢?教师可以在课前向学生推荐这方面的书籍,或者向学生介绍生平一些感人的事例,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这样,学习课文时,学生的情感之帆已扬起,无需老师更多的讲解,理解课文已是水到渠成的事了。
又如,《地震中的父与子》一文,坚定、执著的父亲和勇敢的儿子给读者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但短短的40分钟里,如何才能做到长文短教呢?找准阅读的突破口,以点带面就显得尤为重要。教学时紧抓“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这条主线,创设问题情境,引领学生围绕:“这三部分内容哪一部分内容、哪些词句最能打动你的心、最能让你感动呢?”这一个贯穿全文的问题组织教学。主要通过学生自读来读懂,交流来深入。学生在愉快轻松的气氛中学习得更加主动,更加投入,学习效率得到提高,学习效果较为显著。
三、创新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老师应该有一种自我超越和创新的意识,敢于打破传统的滞后的模式,跳出来从不同的角度入手,从不同的教学方法入手,可以运用自主学习、探究学习方式,文眼、题眼、表达方式都可以成为课堂教学设计的切入点,大胆选择最合适的教学方法组织教学,使语文课堂百花齐放。
比如,《开国大典》可采取文题切入法。从课题入手,“典就是典礼的意思,那么在典前面加上了一个‘大’,这是怎样的典礼”?进而,围绕“大典”,整体感知,初识“大典”;重点研读,感受“大典”;课堂总结,铭记“大典”。再如,《将相和》可采取语言切入法,《飞向蓝天的恐龙》可采取文意切入法……总之,但无定法,贵在得法。
课堂上教师除了要创造性地完成教学任务外,还要善于对自己的教学实践活动及教学现象进行反思,并不断形成独立的思维方式,更好地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四、给学生,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在课堂教学中,只有确保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才能得以发挥,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才能得以培养,能力才能得到提高。因此,教师一定要积极地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灵活地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具体做法:(1)给学生充分读书的时间。(2)给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的机会。(3)多给学生评价的权利。《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对学生的日常表现,应以鼓励、表扬等积极的评价为主,采用激励性的评语,尽量以正面引导。”赏识、激励性的评价语言是学生学习信心的催化剂,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的强心针,使学生有被认可的满足感与成就感。当教师站在讲台上的时候,要时刻不忘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不要居高临下,盛气凌人,使学生望而生畏。在课堂教学中应积极提倡:答错了的允许重答;答得不完整的允许补充;没有想好的允许再想;不清楚的允许问;不同意的允许争论;老师错了的允许批评;甚至必要时允许学生不举手自由发表意见。这才是学习的真实过程,也才是有效性教学的具体保障。
五、课堂和谐,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教学过程应该成为学生一种愉悦的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学生在课堂上是兴高采烈还是冷漠呆滞,是其乐融融还是愁眉苦脸?学生对学科的学习是越来越积极还是越来越消极?等等。教师在教学中不能一味地关注教学任务,更应该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与情感体验,只有关注人的教学才能使课堂充满生命与活力,才能真正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1.激发学生对美术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学习美术的基本动力。教师应充分发挥美术教学的特有魅力,使课程内容呈现形势和教学方式都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使这种兴趣转化成持久的情感态度。一次走进某班的课堂,我发现该班级后面的板报设计得很有创意,在二维的平面黑板上做出三维的视觉效果,而且色彩搭配和谐,原来这个方案是在全班学生的征稿后选定的,这种形式激发了学生美术学习的兴趣。黑板报是学生学习的一个展台,将美术课程内容与黑板报的版面设计紧密联系在一起。因此,可以黑板报的美术设计为例,强调知识和技能在帮助学生美化生活方面的作用。可在课堂教学中,结合教学内容,以黑板报绘画的基本技能为主要内容,加强学生美术技能的训练,如黑板报人物绘画的生动性、动物绘画的形象性等,使学生在实际生活中领悟美术的独特价值。
2.教育学生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
在美术教学中,注重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发展为本,培养人文精神和审美能力,为促进健全人格的形成,促进全面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例如通过黑板报整体版面的设计,使学生领会到什么样的版面构型是美观健康的,怎样才能组合设计出美观健康的黑板报版面,在组合设计的基础上,需要训练哪些美术技能,才能绘画出美观健康的黑板报版面。在实际训练中,组织不同的学生练习不同难度的绘画部分,以适应不同素质的学生,使他们在美术学习过程中,逐步体会美术学习的特征,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和学习能力,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3.精心设计课的导入
《美术课程标准》实施建议中指出:“美术教学应注重创设情境。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针对美术作品、美术现象,用有关的音乐、故事、角色扮演等方式创设情境。”我们要运用各种手段将教学内容恰如其分地导入,竭力扮演好“引”的角色,尽量在意思明了的情境中清楚自然地导入新的内容,确保学生都能弄清它的意思及结构形式,诱发学生的求知欲,为下面的教学环节作好铺垫。
3.1高效导入的关键环节
要使课堂教学活起来并不容易,一个合理的导入显得尤其重要。导入的构思与实施,应在美术课的开始阶段。要千方百计地把学生的心理活动保持在教学行为上,使与教学活动无关的甚至有碍的活动能迅速得到抑制。俄罗斯教育家乌申斯基指出:“注意是我们心灵的唯一门户,意识中的一切,必然都要经过它才能进来。”因此教师需要通过有效的活动方式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教学上来,进入学习的准备状态,并保持这种注意力,从而从教学之始,就得到鲜明而清晰的反应,进入学习状态,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根据导入程序及高效原则,导入阶段可以分以下四个步骤进行。
3.1.1提供必要信息、创设情境和制造学习气氛,使学生进入学习的准备状态。
3.1.2注意力是心灵的唯一门户。在美术课的开始,要给学生较强、较新颖的刺激,帮助学生收敛课前的各种思想,迅速集中注意力并指向教学任务。
引起注意的标志:学生举目凝视,侧耳细听,思考,顿时寂静,紧张屏息,议论纷纷,等等。
3.1.3使学生明确教学活动的目标和任务,产生对学习的期待,形成磁吸效应。
3.1.4在导入双边活动中,通过对学生反应的强化,使学生产生进一步参与教学活动的需求。
3.2导入方式
3.2.1歌曲导入
在美术史上不乏一些既是音乐家又是美术大师的艺术家,如:达・芬奇、丰子恺等。现在周末随处可见戴着耳机手拿MP3一副自我陶醉模样的学生,可以看出学生对音乐的喜爱。
3.2.2影视动画
相对于静止的画面,动画的吸引力是不言而喻的,而在利用视频为课堂服务方面,很多老师也作了有益的探索。
3.2.3故事导入
许多老师都有这样的感觉,课堂上提到课本外的内容时,学生的积极性很高,对这些内容特别感兴趣。教师如能根据学生的这一特点,以一些故事来导入课文,无疑就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4.开设美术知识欣赏课程
优秀的美术作品对于学生的认识、思想教育、审美能力都起着积极的作用。随着社会的发展,客观事物的审美属性日益突出,缺乏审美能力和美术素养的现代人将不可避免地出现困惑和缺憾。教师通过美术鉴赏和美术知识与技能技巧的教学,可以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能力,陶冶学生的情操,完善学生的人格,把学生引向健康成长的道路。所以在教学中有必要开设欣赏课,如《世界名画欣赏》,因此可以通过多媒体观看,或放幻灯片,或三五成群地围坐在一起翻看大画册,一边看一边谈论,畅谈感想。古今中外的优秀美术作品往往可以打动学生,因此可以介绍中国优秀的美术作品,像齐白石的《祖国万岁》,董希文的《开国大典》,罗中立的《父亲》,等等,引导学生看画读画,借助自己的视觉,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地感受、体会。欣赏之余,还可以师生座谈心得。这样,通过一系列的鉴赏评析,提高学生对杰作的认识,唤起学生对美术的高涨热情,使兴趣小组持久地开展下去。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教学要使学生在阅读能力上“具有一定的语言感受能力”。所以培养学生的语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语文教学是语言的艺术,语文教学中我们应该十分重视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说话能力。学生理解和驾驭语言的能力首先应该建立在学生的语感能力的基础上。那么,如何培养学生语感,或者说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语感教学呢?
一、在语言训练中培养语感
1.美读使语感美妙。它要求学生在读文时把作者的情感传达出来,要读得抑扬顿挫,感情充沛,“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陶醉于作品美好的内容与形式之中”,与作者同悲共喜,实现心灵的交融。如一位教师在指导学生美美地读《小小的船》一课时,开始学生读得很平淡,老师微笑着说:“我怎么觉得这个月亮不够弯,不够小呢?”学生们一下子领悟了,在第二次读的时候,有的歪着头轻轻地读,有的将“弯弯的”、“小小的”两处拉长声读,每一种都读出了小诗的韵美。学生对作品有着属于自己的独特情感体验,这位教师显然意识到了这一点,所以他并没有生硬地讲哪里该轻读,哪里要重读,仅仅是稍加点拨而已。
2.精读使语感深刻。朱熹说过:“读而未晓则思,思而未晓则读。”精读就是要边读书边思考。读者沉浸在作品中,对关键词语深入品味,对语气变化细细推敲,从而领会出作者遣词造句的妙处,发掘出作品背后深藏的意蕴和情感。精读是语感由感性直觉步入理性直觉的关键。如《开国大典》:“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通过无线电的广播,传到长城内外,传到……传到……传到……使全国人民的心一齐欢跃起来。”课文连用了四个传到,如果改用一个传到,如传到全国各地,读起来感觉如何呢?对比着读读,学生就会觉得课文的表达气势磅礴,充分表达出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的自豪感和这一宣告的庄严和雄伟。从比较中,学生领悟到生动的语言蕴涵着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
二、在语言积累中培养语感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加涅认为:“学习的过程是逐渐积累的过程。”语言学习更需要积累。熟读成诵的过程,不仅是积累大量的感性语言材料的过程,也是内化成套的语感图式的过程。如有位教师在《荷花》一课的教学设计中,在最后一个环节上,让学生边欣赏多姿多彩的荷花图片,边用学到的课文语言说说自己看到了什么。有的说:我看到白荷花在挨挨挤挤的荷叶之间冒出来。
有的说:我看到有的荷花才展开两三片花瓣儿。
有的说:我看到有的荷花全都展开了,露出了嫩黄色的小莲蓬。
有的说:我看到有的荷花还是花骨朵,看起来饱胀得马上要破裂似的。
有的说:我看到雪白雪白的荷花正低头欣赏着自己在水中的倒影。
这就达到了在平时的训练中积累语言。不但如此,还要引导学生进行速读、广泛阅读。如今社会已步入信息化时代,只有那些能快速把握众多的信息,做出准确判断的人,才可适应社会竞争的需要。在这种情形之下,对学生进行速读训练,提高语感的敏感性,也极其重要。有了速读作基础,广览也就好办了。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广泛阅读是积累语言经验、知识的一个重要途径。教师应将学生的目光引向更加宽广的书的世界,让他们在其中自由呼吸,快乐徜徉,为不同的风格而喝彩,因迥异的情节而感动。
教师要随时注意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的欲望,让读书成为他们生命活动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可以将自己精心挑选的文章拿到课堂上读给同学们听,可以在课间与大家交流读书的感想,还可以做每周一次的“好书导读”等。我们的学生在博览群书中势必会语感变得丰富,心灵变得丰富。
三、在联想与想象中培养语感
言语作品不仅具有字面意义或语表意义,而且还有言外之音或语外之意。在进行语言表达时,常常要运用由联想或想象作为基础的修辞手法,以使语言鲜明生动。如:一位教师在讲授《游园不值》一课时,就是运用了联想的方法来激活体验,培养语感的。
师:同学们,诗人没能进到朋友的园子里,没有观赏到满园的春色,多令人遗憾呀!但是你能猜出园里是什么样的吗?
生1:我想园子里一定有一个大花坛,里面开满了五颜六色的花,花儿上面还飞舞着蝴蝶、蜜蜂。
生2:园中间会有一条石子铺成的路,路旁是青青的垂柳。
生3:还有一个大水塘,里面有鱼儿在游来游去。岸边种着桃树、杏树、梨树,散发出花的清香,枝头还传来鸟的鸣叫。……
关键词:六式教学法;合唱团训练;监督式;反馈式;比较式
目前,高职院校的教学计划已经按照职业能力要求由七模块构建,合唱教学内容被安排在职业综合能力模块中,融入到了人文艺术课程,人文艺术课程占1个学分。同时,广东纺织职业技术学院为培养学生进入社会具备沟通能力、团结协作能力、岗位发展能力等,学院成立了合唱团等多个社团,也纳入到了学生素质拓展范围。合唱即是教学计划的一部分,又是学生课外锻炼、发展、培养的重要环节,那么针对当前高职院校依据教高16号文的精神要求,无论是课堂教学还是训练,合唱教学也需要进行课程建设,分析本学年度培养目标、项目大小、任务多少、如何引领等是开设该课程或训练的核心问题。[1]本文主要针对我院合唱团教学中采用的六种教学方法,总结了笔者近三年来结合真实项目实施的“目标引领”教学模式,重点提出了教学中采用的情景式、对应式、反馈式、监督式、比较式、观摩式等教学方法,给出了各种方法用于训练中的不同阶段以及达到的目标。
一、六式训练的背景
合唱教学的优势在于真实项目很容易得到。高职学生在校学习时间真正只有2.5学年,0.5学年需要去企业顶岗实习,一个成熟的合唱队员在队伍期间起骨干作用也真正只有1.5年,剩余一年时间训练,所以合唱队员在队时间很短,而合唱任务在一年内却很多,并具有明确的目的性。为此,合理的教学模式、有目的的排练计划、恰当的训练形式尤为重要。其实,合唱课程授课项目内容以及排练计划相对于其他课程更容易制定,原因很简单,做为院校,每年的几大庆典演出必有:五一国际劳动节或五四青年节、七一建党节、毕业典礼、教师节、国庆节、新年晚会等;地、市、省的合唱比赛、友情演出等机会也很多。面对这些目标明确的项目,恰当的训练形式,能够引导学生在有限的2.5学年里稳步提升参与合唱的兴趣、能力、水平,情景式、对应式、反馈式、比较式、观摩式、监督式等六种训练方法就是基于这种背景而尝试的,并且取得了成果。
二、六式训练的构建
我院合唱队伍以两个梯队的梯队建制存在,在校2.5学年的时间里,被选拔的每位学生必参加完所有的梯队训练,才能够成为一名成熟的合唱队员。第一梯队主要以新生为主,训练时间一年,以校内参与活动为主,经过专业考核和能力评价进入第二梯队。第二梯队以参与校内外活动为主。两个梯队同时存在,相互帮助,互相学习,互相影响,快速进步,保证每学年都有充足的具备一定能力的合唱队员在编,完成学院各项庆典任务。一般两个梯队分别训练,但重要活动,也需要两队合力完成,因此,训练方式必须多种结合,六式训练主要针对两个梯队每年完成的项目,项目中的大任务(曲目)达到的目标来设计(表1)。
1.对应式
对应式意在合唱的每次训练一定要有明确的目标性,才能够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积极参与的热情,不能操之过急,但要求指导老师有丰富的排练经验,能够把握每次训练的量及度。比如我们在制定合唱排练学期计划时,首先要考虑不同梯队合唱队员现有的演唱水平,要在队员能力能够承受的范围之内确立完成目标,根据目标再选择演唱曲目、训练内容、训练要求等,如表1所示梯队一在第一学年的第一学期的目标任务是考核晋级和汇报演出,要完成这个目标任务,就要确立与目标任务相适应的合唱作品,根据作品的难度(音域、和声、调性、声音音色、力度音量变化)等诸多因素选择训练方法与训练要求[2]。
2.情景式
情景式训练贯穿在所有训练学期,比如第二学年第一学期是为教师节、国庆、新年晚会等庆典作准备,针对庆典活动不同,梯队曲目选择可以有差别,所以针对不同梯队可以创建不同情景。如大项目“十一”庆典,第二梯队要参加,选择的曲目可类似《让世界赞美你》、《青春舞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等3-4首。国庆活动本身就含有很丰富的喜庆的情景过程,要完成此项目,就要根据国庆节日主题和所对应选择排练的曲目自身蕴涵的情感因素创设情景,运用准确而形象的语言、极为丰富的表情、手势、歌声和琴声向队员诗情画意的叙述整个作品的旋律和声特点,同时采用多媒体展示影片,如《开国大典》的主要片段展示,再现一定的具体的历史情景和特定的情感氛围,激发学生的歌唱热情,培养学生歌唱的积极性主动性,通过情景设计达到优化合唱教学、提高教学的针对性。
3.反馈式
(1)课堂观察反馈法。教师在排练过程中用眼睛统观整个团队,从学生的动作、神态、表情等情绪反应中来获得反馈信息,了解所有队员的动态反应,如是否精力集中、全神贯注、认真思考和积极演唱,若发现问题,应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比如我们采用抽查的办法,通过提出问题学生回答或者个别演唱,来获得学生对音乐知识和演唱技能的掌握程度、情感体验深度等。抽查面要宽,不要集中在少数人身上,抽查对象可涉及到合唱团队的各个声部或“角落”,采用独唱、分小组四到八人单声部同声唱或混声演唱等多种形式进行了解,强调各声部好、中、差的学生都能照顾到,从而获得较为全面的反馈信息,对学生演唱的效果要给予信息反馈。抽查不但是教师获得反馈信息的一种手段,同时,也是学生通过教师给予的信息了解自己学习歌唱的一种方法。更使学生能够看到自己的优缺点,促进他们的学习,是教学的根本目的。为此,教师在抽查时要注意给学生反馈信息。对于学生的演唱,教师要认真听取。对演唱中正确的方面,要给予肯定、表扬和鼓励。对于演唱中的错误和不足,要及时给予纠正。有时,教师也要通过自己的示范演唱让学生感到自己与教师之间的差距。
(2)实践操作反馈法。通过定期组织小型汇报演出,让学生亲自上台表演实践来检查学生对歌唱技能、技巧掌握的程度。可以采取预先向学生提出要求,预先告知表演曲目和表演形式,给学生有一段练习提高的时间,使每个学生在表演时都能集中精力发挥较高水平,达到互看互学的目的。其次,通过梯队晋级对学生进行必要的考查,考查形式可采取多样化,如音乐常识问答、听辩和弦、默写旋律片段、独唱、分小组进行单声部演唱、同声和混声合唱等教学手段,通过学生表演、梯队晋级考查,可以及时发现问题,对学生的疑难点、模糊点能及时加以解释、强调、纠正或补充;也可以使排练教师清晰地看到自己教学的不足,从而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水平。
(3)验证操作反馈法。教师反馈:教师在排练过程中,针对队员演唱中所出现的问题及时反馈给学生并加以纠正,如音准、节奏、音色音量均衡、歌唱方法以及歌唱情绪等;声部反馈:指各声部在单独训练过程中所存在的优点与缺点,各声部队员按照排练要求进行讨论。并相互反馈互通;倾听反馈:指各声部在同时演唱过程中的相互倾听,针对声部间存在的问题进行互相讨论和意见反馈;同行与专家反馈:排练期间,定期邀请同行和合唱排练专家对合唱团进行指导与排练;观众与专家反馈:每次不同级别的演出或比赛结束后,指导教师要虚心听取观众的良好建议和专家的宝贵意见。
4.监督式
(1)老师监督。老师在合唱排练过程中,除了对合唱整体演唱效果掌控之外,更重要的是要做到对每一位队员进行全程监督和成绩记载,要仔细观察队员优点与不足,通过随时抽查和定期座谈、问答讨论等多种形式,对突出问题进行个别和重点辅导,检查任务完成情况。
(2)队员监督。排练过程中队员之间通过相互倾听的方式来监督在演唱中存在的问题,指导教师要鼓励队员私下相互帮助和传递信息,实现每位队员演唱水平和能力不断提高。
(3)自我监督。严格按照合唱要求,队员要学会在集体排练过程期间随时把握好自己的声音,使自己的声音在音色、音量等方面与群体声音更加溶入和平衡。
(4)部长监督。要充分发挥声部长在训练中的表率带头作用,要做到随时监督自己声部的队员,准确传达指导老师的排练意图,配合指导老师总体合排。
(5)组织监督。要敢于邀请各级领导对合唱队伍进行定期检查,检查可采用多样的汇报演出形式进行,目的使取得管理阶层的大力支持和为更进一步提高合唱水平铺平道路。
5.比较式
比较式训练同样贯穿在整个所有训练学期,指导教师针对不同梯队在不同学年的不同学期,把相关的合唱作品和与作品有关的训练内容,利用比较教学让队员加深对作品和训练要求的理解与体会。
(1)直观比较。通过在合唱团内部范围定期进行抽查表演形式,让不同梯队之间进行合唱表演和选择唱的好并能起到示范作用的学生当众演唱,教师针对问题进行当场点评和有针对性的示范演唱,使学生直观感悟与其他同学、老师之间的差距,使每个学生对照自我产生心理比较。
(2)倾听比较。倾听是针对学生在合唱排练和演绎合唱全部过程的基本技能要求,它要求合唱群体必须在速度、力度、音色、情感和音准上保持同步和平衡,这种同步和平衡的获得是建立在各个演唱者的相互倾听基础之上的,他们必须在多声部内相互倾听以获得一致的音量、音准和音色,同时也必须在声部与声部之间相互倾听已获得统一的速度和情感以及和声上的协和,只有在这种相互倾听、相互比较和相互靠拢的的主观条件下,合唱的统一、整齐、平衡和和谐才能真正做到。
6.观摩式
(1)教学观摩。①在每年的训练计划中,要确定专门的观摩时间,用于观摩专家排练或者邀请专家上门授课训练,通过与专家近距离接触与交流,学习最前延的教学理念、先进的训练方法[4]。学生通过亲自体验专家的排练过程,可直观感悟到高水平指挥风采,可更进一步加深对合唱艺术的认识,提高对合唱艺术的鉴赏力,懂得如何唱好合唱。②要经常与同行之间开展教学观摩活动,通过观摩促进教师之间相互交流。通过交流、授课和听课,双方都能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发现自己可以学习的优点和可修正的不足。在评课的过程中,授课和听课双方都能从中大受脾益。而且这种收获是一般看书、查资料、听报告等无法得到的。
(2)演出观摩。①通过组织观摩一次或者数次出色的、成型的合唱艺术表演,对于一个合唱团队来讲尤为重要,组织观摩专业合唱团队专场演出、兄弟院校与社会优秀合唱团队的演出、参加各种年度有规模较高层次的合唱比赛活动中优秀团队的演唱等,在这些诸如此类众多的活动过程中师生都激动无比,观摩活动结束之后,我们向学生询问到有什么收获时,绝大部分学生回答却很含糊,因此,指导教师在组织观摩之前,应该首先向学生讲解有关欣赏合唱作品的知识(和声溶和、音色音量均衡、力度对比、曲目风格与曲目难易程度等),甚至介绍该团队的基本情况(指挥介绍、人员组成、团队发展史、演唱特点、获奖情况等),让学生在较全面了解该团队的前提下,有目标的带着兴趣去观摩。②观后总结也是合唱教学中不容忽视的重要环节,可采用讨论的形式(分组或集体),让学生将自己观摩后的经历发现、感受联系自己的实际,以探究、讨论与辨析的形式分别发表自己的看法,或者针对合唱中某个知识疑难点,教师给予一定的时间,让学生以书面形式发表书面感言,然后,教师在排练过程中对突出问题加以归纳总结,在充分肯定学生观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要多听、多看、多想,让学生在思考中建立自己的学习目标和演唱水准,使学生在科学探究中学习合唱、在实践中体味合唱、使每位学生都要懂得自己作为合唱团队不同声部的一员,在集体歌唱的溶和中扮演好自己的角色,以严谨、细致、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唱好合唱。
综上所述,通过多年的摸索,笔者认为以上六种教学法对于合唱教学,是十分适宜的。只有在教学中精心创构,勇于实践,大胆探索,不断创新,才能在新一轮课改中,为有效教学的深入开展奉献绵薄之力。
参考文献:
[1] 戴士弘,毕蓉.高职教改课程教学设计案例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2] 钱大维.合唱训练学[M].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