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颅内肿瘤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原发性颅内肿瘤的总发生率每年约为15/10万。大约有2/3的肿瘤是良性的。颅内转移瘤发生率至少也为每年15/10万,许多患者生前也难发现。成人以幕上肿瘤为最常见:如星形细胞瘤,垂体腺瘤,继发性癌和脑膜瘤。儿童则以幕下肿瘤最常见的:如星形细胞瘤,髓母细胞瘤和室管膜瘤。下面将临床诊疗体会汇报如下
1 临床特征
临床症状通常呈进展起病。患者可在良性肿瘤多年后或有高度恶性的肿瘤数天后开始出现。癫痫发作有时可能是多年中唯一的症状。偶尔出现缺暂性神经功能障碍,类似TIA或脑卒中症状,这些尤其见于恶性星形细胞瘤,少突胶质瘤,髓母细胞瘤,血管母细胞瘤,肾上腺瘤,子宫内膜癌,绒毛膜癌和黑色素瘤。
1.1CSF流出受阻引起颅内压增高。通常在后颅凹还可引起脑积水,或肿瘤本身使脑组织移位。可见硬膜静脉窦闭塞及肿瘤周围的脑水肿。颅内压增高可呈指数性的变化。
1.2对神经根的压迫,如垂体腺瘤压迫视交叉出现双颞侧偏盲,听神经瘤压迫第Ⅷ脑神经,蝶嵴脑膜瘤压迫第Ⅲ脑神经等出现的症状。
1.3脑局灶性受压引起局灶的神经功能缺陷或癫痫发作(如在幕上肿瘤出现部分性或继发性癫痫全面性发作)。
1.4脑的局部侵蚀和破坏(多为组织学上的恶性肿瘤),依肿瘤的大小和部位及局灶水肿引起局灶功能障碍,同样也可引起部分性或全面性癫痫发作。
1.5激素分泌增加引发的症状,如垂体腺瘤。
1.6任何原发性颅外肿瘤的非转移效应。
1.7经CSF继发性肿瘤扩散,室管膜瘤,髓母细胞瘤,生殖细胞瘤,脉络丛状瘤/癌,淋巴瘤等引起的症状。
1.8颅内肿瘤的颅外转移引起的症状,如在髓母细胞瘤和淋巴瘤。
2 临床辅助检查
2.1CT扫描:最为实用,可显示肿瘤位置、大小,也可显示脑组织移位及肿瘤内或肿瘤伴有的囊肿区,以及肿瘤周围水肿带和脑积水。大多数组织学上恶性和转移性肿瘤,及许多良性肿瘤在静脉注射对比剂后使影像增强。在天幕上的肿瘤几乎均能发现,特别是通过增强扫描。但幕下肿瘤的精确性不是很高。但此处可通过闭塞性脑积水或第四脑室移位来提示肿瘤。
2.2MRI:MRI对后颅凹处病变尤其敏感,但检查费用较贵且在基层医院没有,尚不能广泛应用。
2.3头颅X线检查:如条件原因不能立即用CT检查,头颅X线检查仍是一种很有用的检查方法,因为其可显示:
2.3.1颅内压增高的特征。
2.3.2松果体钙化的移位情况。
2.3.3肿瘤内钙化,更多是良性肿瘤的伴随特征,恶性肿瘤时也有类似改变。
2.3.4脑膜瘤使相邻的骨质肥厚。
2.3.5腺瘤、颅咽管瘤和颈动脉瘤可出现垂体窝肿增大和侵蚀。
2.3.6颅骨溶骨性损害(继发性癌、骨髓瘤、原发性骨肿瘤等)。
2.3.7脑膜瘤的血供的增强可出现血管的标记。
2.3.8听神经瘤可使内听道侵蚀和加宽。
2.4胸X线检查:主要对除外原发性或继发性肿瘤有重要价值。
2.5肿瘤活检:组织学已证实的原发肿瘤,同时CT扫描显示有多灶转移特征,再行活检全无必要。如有临床症状,CT上有单个甚至多个脑内损害(其可能为癌),则应尽可能做活检。如脑膜瘤、淋巴瘤、脑脓肿或甚至为结核瘤。患者有轻度的癫痫发作或能用药物控制癫痫,只发现单个脑内病变,通常不做活检。
2.6腰穿:通常有禁忌,易有天幕疝和(或)有颅内占位病变引起脑干受压的危险性。且此时记录的颅内压通常比实际颅内压为低。
3 治疗精要
3.1内科治疗 对颅内压增高、天幕疝和早期的脑干受压等均需紧急处理,应给予甘露醇以获得诊断和治疗的时间。对年老患者,注意预防发生急性心衰。在48小时内重复输液一般不宜超过5次,特别注意电解质紊乱的防治。
地塞米松对减轻肿瘤周围血管性水肿非常有效,症状常在用药24~48小时内改善极明显。同时加用抗肿瘤药物治疗。
有癫痫发作可使用抗惊厥剂,若无癫痫发作则不必常规预防性给药。
3.2放射疗法 对根除淋巴瘤和白血病性转移作用较确定。但对幸存时间并不会增加几个月。对高分化的星形细胞瘤使用放疗还有争议。不过松果体区肿瘤和脑干星形细胞瘤的放疗较敏感。
3.3处方选择
3.3.1 20%甘露醇注射液 0.5~1.0g/kh,静脉输注,20~30分钟内输完。
3.3.2地塞米松 首剂量12mg,以后4mg 4/d,口服或肌肉注射。
3.3.3抗肿瘤药物 对淋巴瘤或白血病、绒毛膜癌,有时对垂体腺瘤(溴隐停)治疗可能有效。
4 经验指导与预后
颅内肿瘤的预后取决于肿瘤的性质、发生的部位及其治疗是否及时和彻底。良性肿瘤如摘除彻底可获根治。如切除不彻底则预后与该部位的恶性肿瘤相似。颅内肿瘤如不治疗,最后均会导致颅内压增高、昏迷、脑疝而死亡。多数患者在肿瘤还未威胁生命之前,都因继发性视神经萎缩而双目失明。已有继发性视神经萎缩的患者,虽经手术摘除肿瘤,但术后视力仍可继续恶化。肿瘤引起的神经功能障碍(如偏瘫、失语等)在肿瘤彻底摘除后多数可能有不同程度的恢复。但如肿瘤浸润广泛,破坏范围较广者则功能恢复的可能性不大。脑肿瘤一般较少向颅外转移。良性脑瘤恶变的机会也不多见。但不能因此作为延迟治疗的理由,一般说肿瘤越大,其危害越深,功能的恢复可能性也越小。来自胃肠道、支气管和黑色素瘤的继发性转移预后最差,来自乳腺和肾脏的肿瘤预后最好。
参 考 文 献
随着老年人口比例上升和CT、MRI等先进诊断技术的普遍应用,老年颅内肿瘤占同期颅内肿瘤的比例有上升趋势。本文分析了我科自2005年12月~2007年12月收治的62例老年颅内肿瘤的诊治特点,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本组62例,男34例,女28例,年龄65~80岁,平均69.3岁。其中脑膜瘤21例,胶质瘤19例,垂体瘤14例,转移瘤8例。病变部位幕上肿瘤44例(71.0%),其中左19例,右20例,鞍区5例;幕下18例(29.0%),其中小脑半球8例,小脑蚓部3例,桥-小脑角5例。所有患者均经CT和/或MRI以及病理检查证实。本组恶性肿瘤病程最长12个月,最短半个月,平均4个半月;良性肿瘤病程最长10年,最短1个月,平均3.2年。
临床以颅内压增高为表现者13例,以精神症状为表现者24例,以颅神经损害为表现者20例,偏瘫为表现者38例,共济失调为表现者10例。62例中52例合并其他疾病,主要为高血压18例,糖尿病20例,冠心病12例,肺癌8例,其他恶性肿瘤4例。本组入院前有28例(45.2%)曾被误诊,主要误诊为脑血管病15例(占误诊病例的53.6%),老年性痴呆6例(21.4%),梅尼埃病3例(10.7%),眼底疾病4例(14.3%)。28例均在未行CT和/或MRI检查的情况下误诊,这是造成误诊的重要原因。
1.2 治疗方法:本组手术59例,其中良性肿瘤36例,全部切除30例,次全切除6例;恶性肿瘤23例,肉眼全部切除9例,次全切除11例,大部分切除3例;合计全切除率66.1%。另3例因并存其他严重疾病、体质差或拒绝手术而未行手术治疗。
2 结果
本组59例手术病人出院时痊愈30例,好转18例,病情无变化7例,死亡4例,手术死亡率为6.8%。死亡原因:肺炎2例,消化道应激性溃疡1例,术腔出血1例。随访结果:本组共随访55例,3年以上生存者40例,生存率为72.7%。
3 讨论
老年颅内肿瘤一般约占全部颅内肿瘤的3%~8.94%。但随着人口老龄化,CT、MRI先进诊断技术普遍应用及对老年颅内肿瘤特点认识的提高,其发病率有逐渐增加的趋势[1]。
老年人发生颅内肿瘤时,其临床表现与青年人有不同之处:①临床上往往缺乏典型的颅内压增高征,本组有颅内压增高征13例(21.0%),这可能与老年人脑萎缩有关,同时由于老年人存在脑动脉硬化,脑血管通透性降低,所以早期颅内肿瘤所致的脑水肿也不明显,加上老年人对头痛、呕吐等反应较迟钝,因此临床上常缺乏高颅压表现。②临床常以进行性智能障碍、痴呆或精神异常及局灶性神经系统损害为其主要表现。精神障碍为老年人颅内肿瘤突出的症状,本组有精神症状者24例,占38.7%。③起病形式和病程长短多种多样,差异很大,表现复杂,有时与其他疾病不易鉴别,容易误诊。本组病人误诊28例,其中误诊为脑血管病(占误诊病例的53.6%)和老年性痴呆(21.4%)最为多见。故笔者主张对那些首发症状为精神障碍、智能减退的老年患者应常规行CT、MRI等检查,以免漏诊、误诊。④合并症多:本组病人术前并存病高达198例,其中以高血压病、冠心病居多。由于上述原因和手术本身的创伤、全麻的实施,故老年颅内肿瘤的术后并发症较多,如肺炎、消化道应激性出血、感染等。
老年人颅内肿瘤一经确诊,应手术治疗,年龄不应成为主要考虑因素,除非并存其他严重疾病、体质差而不能耐受手术者可采用其他治疗方法[2]。术后对并存病的继续治疗以及对并发症的防治也较为重要。有报道肺部感染是老年颅内肿瘤手术死亡的主要原因,本组因肺部感染死亡1例,占死亡病例的50%。对此类病人术后应加强抗感染治疗,保证充分供氧,勤翻身叩背,呼吸困难病人必要时行气管切开并以呼吸机辅助呼吸,以求尽快改善缺氧状态。防止消化道应激性出血也很重要,术后应常规给予止血药物、胃肠黏膜保护剂等[3]。另外,对术后脑梗死、颅内继发血肿、严重脑水肿等疾病同样不能忽视,应积极治疗。
【参考文献】
[1] 张佳栋,王斌,陈航等.老年颅内肿瘤诊治分析[J].医药论坛杂志,2006,27(15):67.
[2] Black P,Morokoff A,Zauberman J,et al.Meningiomas:science and surgery[J].Clin Neurosurg,2007,54(1):91~99.
[关键词] 眼部病变;症状;颅内肿瘤;分析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4.03.290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3-1438-02
许多颅内肿瘤早期时会出现眼部的异常症状表现,由于缺乏典型的颅内肿瘤临床表现,容易造成诊断上的困难和误诊。出现症状时,这部分患者往往会首先就诊于眼科。如何准确、快速地诊断疾病,做出针对性的检查和治疗,是眼科医师特别是神经眼科医师的工作重点,颅内肿瘤患者临床表现常以眼部病变为首发症状,特别是鞍区肿瘤,肿瘤生长容易压迫视神经,导致视力减退,如果处理不当,延误治疗,将会导致严重的后果。现将本部近4年来眼部病变为首发症状,经CT、MRI证实的23例颅内肿瘤眼科首诊患者诊治情况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09年1月――2013年12月在我院神经科治疗并确诊为颅内肿瘤的23例患者,其中男性患者9例,女性患者14例,年龄6-65岁,平均32.5岁,平均入院治疗时间为35天,最长1年,最短20天;住院患者8例,门诊15例。颅内肿瘤类型:颅咽管瘤4例,垂体腺瘤11例,脑膜瘤3例,其他颅内肿瘤5例。
1.2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2013年12月在我院神经科治疗并确诊为颅内肿瘤的23例患者,收集并整理上述23例颅内肿瘤患者眼部病变情况,并排除可能引起眼部病变的其他眼部疾患的可能。
2 结 果
2.1 眼部疾患表现
2.1.1 视力疾患 在23例颅内肿瘤患者中,发生视力明显减退者18例(78.3%),其中双眼视力均明显减退者7例(30.4%);双眼视力均正常,但会出现阵发性视者4例(17.4%);上睑下垂2例(8.7%),眼球胀痛2例(8.7%),上眼睑下垂并眼球胀痛者1例(4.3%)。
2.1.2 视野疾患 23例颅内肿瘤患者中,出现生理盲点扩大的患者4例(17.4%),同向偏盲患者4例(17.4%),双颞侧偏盲患者3例(13.0%),单侧眼失明并伴另侧眼颞侧偏盲患者5例(21.7%),视野向心偏盲患者5例(21.7%),不规则视野改变患者5例(21.7%)。其中存在视力及不同的视野损害中,脑膜瘤患者2例(8.3%),垂体腺瘤患者5例(21.7%),颅咽管瘤患者1例(4.3%),其他的占位颅内肿瘤患者4例(17.4%)。
2.2 其他疾患表现 23例颅内肿瘤患者中,出现头痛头晕的患者19例(82.6%),头痛呈剧烈疼痛、钝痛;出现脑出血现象的患者10例(43.4%);胃部出现不良反应的患者8例(34.8%);出现轻度昏迷的患者5例(21.7%);听力下降的患者2例(8.7%)。耳鸣、肥胖、失语、月经不调、泌乳、减退、舌下神经麻痹、肢端肥大患者各1例(4.3%)。
2.3 影像学结果 23例颅内肿瘤患者中,进行头颅X光片检查者6例,其中2例为阳性结果,阳性率为33%。颅内CT检查23例,出现动脉瘤的患者11例,阳性率为46.7%。MRI检查23例,有动脉瘤表现者8例,阳性率为33.3%;DSA检查14例,其中12例有阳性结果,阳性率为85.7%。
2.4 病变误诊情况 在23例颅内肿瘤患者中,对病变误诊诊断情况为原发性视神经萎缩患者9例(39.1%),视盘炎患者5例(21.7%),球后视神经炎患者5例(21.7%),屈光不正性弱视患者2例(8.7%),动眼神经麻痹患者1例(4%),青光眼患者1例(4%)。
3 讨 论
由于颅内肿瘤生长容易压迫视神经,造成脑部相应区域供血障碍,进而导致视野改变和视力减退。颅内肿瘤经常以眼部症状为首发症状,常以视力减退、视野和眼底的改变为主,还经常有其他症状,如肿瘤向海绵窦及鞍窝等处发展压迫诸神经引起的眼肌麻痹、眼痛、复视等。常会误以为眼部疾患,在肿瘤生长早期,可能出现特征性视野缺损,双颞侧偏盲,常不易被患者察觉,限于某些医院不能检查视野,往往造成漏诊医师未再进行进一步检查而造成误诊、漏诊。例如,颅咽管瘤常被误诊为弱视,对屈光异常的病例也容易停留在原诊断上。另外颅内肿瘤的眼部首发症状还有可能被误诊为视神经炎、视神经萎缩等疾病,影像学检查后发现肿物方可确诊。大脑后动脉瘤会压迫视束而导致相应的视野改变。视皮质、视放射外侧、膝状体虽然未直接与脑动脉相邻,因此脑动脉瘤一般不会直接压迫上述部位,但若脑动脉瘤破裂出血则可引起脑血肿、脑组织破坏、脑血管痉挛、颅内高压而损害这些结构产生视觉症状,即视力、视野等改变[2]。
颅内肿瘤生长早期,可能会出现双颞侧偏盲,特征性视野缺损,不易被患者察觉,且一般医院无视野检查项目,不易确诊。直至颅内肿瘤发展到中晚期,开始出现明显的视野和视力障碍时,方察觉病情。另外,肿瘤的生长位置不同,造成的眼部症状也不同。因此,无论是单眼颞侧偏盲或者双颞侧偏盲,只要出现视野缺损,且呈垂直分界线即可为视交叉病变的有力证据,因此视野检查对颅内肿瘤的定位、诊断有重要意义。
通过X线CT、MRI扫描能对肿瘤的检查,加之近年来临床采用的数字减影法、放大法和不同角度的快速连续摄片等方法,不仅能显示颅内肿瘤的存在,且还能确定其部位、形态、瘤颈宽窄、瘤体大小、颅内肿瘤的数目、扩展方向、与邻近血管的关系、有无脑血管痉挛、脑积水、颅内血肿以及是否合并其他颅内异常等。颅脑平片只能在颅内肿瘤存在钙化甚至引起了周围颅骨骨质的改变才显现这些继发性的症状,而不能直接显示颅内肿瘤的存在,因此单纯采用颅脑平片对颅内肿瘤检出率较低。例如,仅约15%的动脉瘤在X线颅脑平片上能显示出动脉瘤的钙化影[3]。CT扫描及MRI成像在确定颅内肿瘤的存在、位置、大小诊断效果不如脑血管造影,但诊断方式迅速、安全,且不会给病人造成痛苦,不影响颅内压,可以随时采用,且能多次反复随诊观察。CT扫描较难发现较小的颅内肿瘤,可观测确诊较大的颅内肿瘤。注射造影剂后将使CT值增高。CT扫描诊断颅内肿瘤方法的另一特点为可发现诸如动脉瘤破裂所形成的脑室内出血、脑内血肿以及蛛网膜下腔出血等症状[4]。尤其是少量出血或小规模血肿,血管造影常常不易显示。MRI成像检查可显示小的颅内肿瘤脉瘤及少量脑室内出血。在临床诊断中,眼科医师务必要重视对患者的视功能检查,对于临床诊断为球后视神经炎、视盘炎、视神经萎缩以及麻痹性斜视的患者均应考虑到颅内肿瘤的可能,应详细询问患者病史,并结合全身情况,尤其对长期治疗无效者伴或有全身症状者更应慎重考虑,以减少漏诊、误诊的发生。其后应做必要的影像学检查,明确病因,做到准确诊断,确定是否存在肿瘤,为下一步的治疗提供依据。
参考文献
[1] 刘英奇,赵亮,主编.现代眼科学[M].南昌: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663-671.
[2] 刘家琦,李凤鸣.实用眼科学,第3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258.
【关键词】 神经外科锁孔手术;颅内肿瘤;临床效果
颅内肿瘤又称脑肿瘤, 是神经系统中常见的疾病之一, 若不采取及时的治疗, 肿瘤将会恶化 [1]。近年来, 颅内肿瘤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 严重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至于颅内肿瘤的治疗, 由于肿瘤位置的特殊性, 不可能像其他肿瘤手术那样将其切除, 通常情况下, 采用脱水药物来降低颅内压。有报道指出, 神经外科锁孔手术能够有效治疗颅内肿瘤疾病, 其手术方式对患者的伤害较小。本次研究特选取本院收治的100例颅内肿瘤患者, 对患者的资料进行回顾式分析, 共同探讨神经外科锁孔手术的治疗效果, 为今后在临床中治疗颅内肿瘤提供些许参考,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本院于2011年8月~2013年8月收治的100例颅内肿瘤患者, 其中男72例, 女28例, 年龄17~75岁, 平均年龄(47.1±6.3)岁, 经CT检查发现, 患者颅内肿瘤直径2.0~4.4 cm的有59例, 颅内肿瘤4.5~6.4 cm的有29例, 颅内肿瘤在6.5 cm及以上的有12例;各个患者的肿瘤位置均不相同, 胶质瘤22例, 脑膜瘤16例, 动脉瘤28例, 垂体瘤19例, 神经鞘瘤10例, 其他5例;所有患者均符合颅内肿瘤的相关标准, 同时排除了患有心力衰竭、肝功能障碍等重大脏器疾病患者, 将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 各50例, 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治疗方法 术前对患者进行全身性检查和术前准备, 患者在术前进行脱水、利尿、降低颅内压等措施, 根据患者的肿瘤位置和身体状况为患者制订不同的手术方案, 确定患者的术中和头位, 头皮切开后, 注意保护重要血管、神经等, 慢慢将脑脊液进行引流, 降低颅压, 便于暴露术野。对照组患者实行常规骨瓣开颅显微镜手术进行治疗, 进行常规切除手术;观察组患者采用神经外科锁孔手术进行治疗。手术完成后, 对患者头皮进行常规缝合, 不置引流, 术后密切观察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
1. 3 观察指标 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
1. 4 疗效判定标准 患者手术完成后, 约7 d左右, 对患者进行CT复查, 针对患者颅内有无出血、脑水肿、肿瘤切除情况等进行详细检查, 观察患者的治疗效果, 将其分为以下几个级别:治愈, 经检测患者的各项指标均恢复正常, 肿瘤切除;有效, 患者各项指标明显恢复, 肿瘤切除明显;无效, 病情未得到改善或患者术中死亡。总有效率=(治愈+有效)/总例数×100%。
1. 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对照组患者的平均手术时间为(60.2±3.8)min, 观察组为(55.9±3.1)min;对照组患者的术中平均出血量为(300.5±9.8)ml, 观察组为(210.8±7.6)ml;经治疗后, 观察组中治愈32例, 有效17例, 1例无效, 总有效率98%, 对照组中治愈26例, 有效17例, 4例无效, 3例死亡, 总有效率为86%;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颅内肿瘤多因动脉的先天性肌层发育薄弱、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等诱发[2]。传统的治疗方式效果不太理想, 神经外科锁孔手术是在降低患者颅内压的情况下进行的, 利用脑室中的自然缝隙和显微镜将肿瘤切除, 对患者的损伤较小, 且治疗效果显著。这是由于神经外科锁孔手术能够随着手术的深入扩大手术视野, 清楚掌握肿瘤的具置, 在显微镜下对肿瘤部位进行彻底切除, 且对其他重要血管不会造成损害, 在达到良好治疗效果的同时不会对患者造成额外的痛苦, 有利于患者术后的恢复。本次研究过程中, 观察组患者实行神经外科锁孔手术, 其治疗后各项临床情况均优于对照组, 治疗总有效率达到98%, 而实行常规骨瓣开颅显微镜手术的对照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仅86%, 远低于观察组, 充分说明神经外科锁孔手术治疗颅内肿瘤的治疗效果显著。
总之, 神经外科锁孔手术所需要的手术时间较短、出血量少, 其成功率明显高于常规治疗, 疗效确切, 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减轻患者的痛苦, 切实促进患者康复进程, 在临床应用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 贺军.神经外科锁孔手术治疗颅内肿瘤的临床效果观察.中国保健营养(下旬刊), 2013, 23(6):2942.
关键词:消瘤散 辅助 原发性颅内肿瘤 临床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3.07.440
【中图分类号】R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3)07-0383-02
近年来,使用中医辨证理论,予以中药消瘤散的加减进行原发性颅内肿瘤治疗,已经被广泛应用在常规的西医治疗中。本文主要对2011年6月-2013年1月在本院使用消瘤散辅助治疗原发性颅内肿瘤32例的临床观察进行分析。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资料随机选自2011年6月-2013年1月在本院诊治的原发性颅内肿瘤患者64例,男性38例,女性26例,年龄14-72岁,平均年龄(43±5.23)岁,患者均经过原发性颅内肿瘤的确诊。患者中23例胶质细胞瘤例,18例脑膜瘤,15例垂体瘤,5例听神经瘤,2例脑干肿瘤,1例脑室内肿瘤。
1.2 方法。
1.2.1 分组方法。将64例患者,随机分成两组,予以西药治疗的32例患者为对照组,在西药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进行中药消瘤散辅助治疗32例患者作为研究组,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临床症状和肿瘤类型等一般资料无明显差异(P>0.05)。
1.2.2 治疗方法。所有患者均予以手术、放疗、生物免疫和γ刀等常规西医方法治疗。研究组在西医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中药汤剂消瘤散的口服加减治疗。
中药消瘤散的加减,10g夏枯草,3g浙贝母,20g泽泻,10g玄参,10g薏苡仁,10g茯苓,5g全蝎粉,10g姜半夏,6g炙甘草,5g水蛭粉,10g当归,10g川芎,3g细辛,6g菖蒲,6g天麻,10g杜仲,10g熟地,10g白蒺藜,30g煅牡蛎,15g煅龙骨,20g连翘,10g黄芩,20g白芍30g延胡索。对于血瘀内停患者,需要加20g丹参,6g参三七,15g三棱,15g莪术;对于气阴两虚患者,需要加20g黄芪,20g党参,10g麦冬,6g五味子;对于痰湿痹阻患者,需要加5g白芥子,15g海藻,15g昆布;对于热毒火盛患者,需要加30g白花蛇舌草,15g半枝莲,15g半边莲。
消瘤散予以水煎口服,每天1剂,早晚分两次温水口服,一个疗程3个月,持续服药4-10个疗程,患者需要进行定期的脑部MRI和CT检测,及肩胛骨和胸部的X射线检测。
1.3 疗效标准。依据相关的中药辨证疗效标准,分为治愈、有效和无效三类。治愈:患者的呕吐、癫痫和头痛等相关症状消失,经CT相关检测显示患者的脑部的原瘤或残余灶显著减小,甚至消失,未见肿瘤转移;有效:患者的上述临床症状出现减轻,经CT相关检测显示患者的脑部的原瘤或残余灶减小或没有明显变化,未见肿瘤转移;无效:患者相关临床症状发作频繁,症情出现加重,甚至出现死亡,经CT相关检测显示患者的脑部的原瘤或残余灶出现扩大,未见肿瘤转移。
1.4 统计学分析。数据均使用SPSS16.0的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使用标准差表示一般资料,采用t进行计量资料检验,采用X2进行计数资料检验,当P
2 结果
治疗后,研究组的治愈率34.38%,高于对照组21.87%;研究组的总有效率71.88%,高于对照组56.25%,差异明显,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表1 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情况[n(%)]
注:总有效=治愈+有效。
3 讨论
目前,颅内肿瘤病因仍没有明确,原发性的颅内肿瘤分为良性和恶性[1]。对于恶性肿瘤的预后效果不良;因良性肿瘤受颅腔的限制,易造成脑水肿、颅内高压和循环障碍而出现变证,因此治疗相对比较困难,颅内肿瘤发于各年龄段,其中常见于20-50岁间。我国脑肿瘤发病率仅低于子宫、食管、胃、和乳腺瘤,且颅内肿瘤的发病率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2]。
依据最新相关研究,脑肿瘤和神经相关干细胞均可参与,因此,传统的理论治疗的效果并不理想[3]。中医在肿瘤治疗上具有多靶点和多途径特点,对于减轻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预后的生活质量具有重要作用。
依据现代中医药理和相关临床研究发现,参三七、丹参、莪术等活血化瘀药物,连翘、半边莲、半枝莲、黄芩等清热解毒药物,泽泻、薏苡仁、茯苓等利水渗湿药物,及全蝎等虫类的攻毒药等,龙骨、半夏、海藻、牡蛎等化痰散结药物,均对肿瘤细胞的生长有一定抑制作用,还能够实现机体免疫功能的调节。其中,虫类的药物可以对肿瘤的恶性生长有抑制效果,能够提高患者自身的免疫力,加强淋巴细胞转化和巨噬细胞吞噬力,属于肿瘤治疗理想的药物。并且,贝母、夏枯草、甘草、菖蒲和天麻等药物均有抑制肿瘤细胞的功能。
本研究表明,经一段时间的相应治疗后,研究组的治愈率34.38%,高于对照组21.87%;研究组的总有效率71.88%,高于对照组56.25%,差异明显,均具有统计学意义,进行消瘤散辅助治疗原发性颅内肿瘤的临床效果显著。
综上所述,近年来,使用中医辨证理论,予以中药消瘤散的加减辅助西医常规治疗原发性颅内肿瘤,已经在临床上广泛应用,能够明显的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和预后的生活质量,临床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颅内肿瘤的检查诊断[J].中外健康文摘,2010,16(28):349-3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