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声现象测试题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政工干部 思想现状 提升策略 新形势
近年来,人们物质生活条件不断改善,作为政治工作贯彻实施者的政工干部在思想上发生了变化,已经不能适应新形势政治工作发展需要。政工干部是社会意识形态的代表、社会主流思想的推动者和贯彻者,对社会大众影响重大,关系着我党在群众中的威严和形象,因此,需要对新形势下的政工干部的思想现状和提升策略进行分析。通过提升政工干部的思想水平,为社会思想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有力的保障。
1.新形势下政工干部的思想现状
经过调查问卷、电话问答、面对面访谈等方式,对70名政工干部进行分析,主要从政工干部的思想观念、心理状态、精神动力、个人需求、处理公共关系等方面进行分析。分析结果如下:
1.1思想观念方面: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主流价值观方面,政工干部对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对待思想工作消极怠慢,将思想工作与其他工作割裂开来,对企业、对社会不够负责,思想较保守,对大局工作产生了负面影响。
1.2心理状态方面:在目前社会分工逐渐精细的今天,政工思想工作需要专业的知识,管理内容相当繁杂,管理方式也更加多样化,因此需要更多创意,这就对政工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经过长时间发展,我国政工工作的方式和思维已经形成固有模式,不太适合如今社会和企业对思想工作的要求,这就造成政工干部在思想工作方面超负荷付出,却得不到理解,反遭受他人责难和非议,这给政工干部带来了较大的心理压力,同时政工工作者的工作积极性更加消极,社会归属感不强,造成政工工作者更加边缘化。
1.3精神动力方面:社会上不同岗位的定位不尽相同,企业和社会对不同岗位的评级指标和待遇也各不相同,政工干部的发展晋升速度较慢,加之政工干部在待遇方面的差距,使政工干部的积极性下降,不愿意更多付出,责任心也逐渐下降,工作方面不进取,缺乏上进的精神动力。
1.4个人需求方面:由于工作繁杂,覆盖面广,工作要求高,造成政工工作不能收到所有人的理解和支持,政工干部的自身价值无法体现,存在感不高,待遇不高,发展空间较狭窄,政工干部个人希望受到社会和企业的公平对待和足够的尊重。比如,政工干部希望在相同付出的情况下能获得同等收益以及公平对待等。
1.5公共关系方面:思想政治工作的展开离不开广大人民群众、同事、朋友的理解、配合与支持,大多数政工干部具有较好的沟通能力,能够跟群众和谐相处,但是个别政工干部存在思想腐朽、理论水平不高、处理公共关系缺乏水平以及工作方法不能适应新形势对理论工作的要求等问题。例如,在讲理方面不够深入,得不到群众理解,造成矛盾激化以及人际关系的冷淡。
2.新形势下政工干部的思想提升策略
由以上分析可知,新形势下政工干部的思想状况不能较好的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如果政工干部的思想水平不加以改善,那么,政工工作者在群众中的形象将大打折扣,造成党的威望和形象不良影响,妨碍党的队伍凝聚力和战斗力的发展。因此,必须采取有效的思想状态提升策略,改变政工工作者的思想状态和心理状态,政治工作者要加强理论知识学习,多多实践,树立在群众心目中的良好形象,方便思想政治工作的展开,从而加强队伍的凝聚力和战斗力。经过分析可知,政工工作者需从收紧心、绷紧弦、上紧劲等三个方面进行提升。
2.1收紧心。政工干部必须加强思想政治的理论学习,不断提高思想休养,加强政治觉悟,坚定政治立场,努力加强公共关系处理能力,摈弃攀比的心态,踏实工作,争取获得更多群众支持,得到大家的尊重以弥补在待遇和发展上的缺陷。企业和社会需要建立政工干部的发展平台,引导政工干部不断改进自身状态,积极工作,增强集体荣誉感和归属感,促进政工干部能更加主动的工作。
2.2绷紧弦。政工干部在物质和发展空间方面存在缺陷,必须通过精神上的富足来弥补,要耐得住寂寞,耐得住清贫,通过精神上的富足来获得精神动力。企业和社会必须引导政工干部依靠自己的思想水平、外部形象、工作能力获得群众的尊敬,获得他们理解和认同,同时,让政治工作者能够得到自尊心上的满足。
2.3上紧弦。在新形势下,政工干部要培养不断学习上进的能力,不断与时俱进,培养自己的责任心,不断完善自身,提升实践能力,在政治工作的实践中坚定信念,坚决捍卫党的形象和威望。
3.总结
我国目前的政工干部思想状态较为落后,不能适应新形势下的企业和社会的发展要求,长此以往,将严重妨碍各项工作的正常进行。因此,必须加强政工干部的思想政治学习,培养其学习兴趣,与时俱进,坚持实践,坚持为人民服务,以获得更多的群众基础,得到广大群众的支持,使思想政治工作能够顺利开展,这样,我们的队伍才能具有更强的战斗力。
参考文献:
[1]张红.关于提高青年干部基本素质的思考[N].内蒙古日报(汉),2008年
关键词:能听懂课 不会做题 成因 对策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3)03(c)-0-01
我们经常听到,同学们反映数学课能听懂,但是课后作业不会做;不少学生家长说:孩子初中数学成绩好,到了高中不知为什么退步这样大?也有学生说:自己平时数学学得不错,就是成绩上不去。带着以上三种现象的成因和对策的探究,我对自己的教学做了深刻的反思,对我校数学老师的授课进行了分析,认为:我们数学教师没有搞好初高中衔接,没有引导学生做好从初中学习中突出的“练”字到高中学习突显一个“悟”字的转变是导致以上三种现象的根源,只有切实做好“练”到“悟”的转变,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
1 成因分析
缺乏初高中衔接,没做到“练”到“悟”的学法转变是成因之一。初中,由于教学内容相对少,每讲完一道例题后都要让学生做相当数量的练习题;课堂上安排学生板演的机会多,重复练习的时间足,重点题反复做过多次;而一进入高中,由于教学内容多,每节课几乎都在赶进度,让学生板演和重复练习的机会少的可怜,课堂上强调的是数学思想,注重的是举一反三,而不是重复练习。初中数学突出的是一个“练”字,高中数学需要突显一个“悟”字。过早地瞄上了高考,教学的起点过高是成因之二。为了高考成绩,每位教师从高一就瞄准了高考,在课堂教学中渗透进了对高考试题的讲解及解题方法的训练,采用的《配练》上的练习题,大都是近几年全国各地的高考试题,从课堂教学到课后练习都给本不适应高中学习的学生过早的加重了负担。没做到先复习,再作业是成因之。根据遗忘规律,在接触新知识的最初阶段是遗忘知识最快的时候,因此,每节课后做作业之前,应当对照课堂笔记,复习巩固当堂内容,之后再做作业,否则,学过即忘,以至于看到题目就害怕,好像老虎“吃天”无从下口一般。不懂装懂,不求甚解是成因之。部分学生所谓的“听懂了”是懂得了解题的每一步,对于自己没想到的地方是在老师的诱导下懂得的,并不是独立思考的结果,也不是同学间相互探究的结果,这样的懂不是真“懂”。部分学生因为虚荣,课内外从不主动的提问题,以至于问题越积越多,跟不上趟,学习兴趣也慢慢淡化,到后来怕上数学课,作业不是自己做的,是抄来的。作业缺反思纠错是成因之五。由于学生在整体或局部知识的掌握不全、不牢固,作业出错是很正常的事,重要的是我们师生是否对错误的原因进行了必要地分析,错误结果给予了纠正? 如果我们忽略了对作业的反思纠错环节,作业中的错误将会影响我们的进一步学习。不会听课、缺乏合作交流是成因之六。刚进入高中的初中生,大都上课能专心听讲,能尽力完成作业,然而,课堂上满足于听,没有记笔记的习惯,既是记了笔记,也停留在抄写板书内容的层次上,没有对解题分析和数学思想引起重视;课后遇到解决不了的难题,不是积极的去互相交流探索,习惯于等待老师来讲解,殊不知高中的数学题,同学之间不交流探索,靠老师的讲是讲不完的。
2 对策与建议
2.1 合理安排教学进度,制定贴近学生的学习目标
高一学年,教学进度不可过快,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安排合适的教学进度,确定适当地期望值,教学要贴近学生,不能过早的以高三复习时要达到的水平要求学生,不要从高一就用高考试题训练学生,防止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课堂提问和交流时尽量照顾弱势群体,讲解问题要尽量降低难度和起点。
2.2 全员参与教学活动,有效防止“懂而不会”的现象
课堂上凡是学生能讲的内容和题目让学生先讲,让学生充分参与教学活动,“有些题目”让学生讲出“错误的解题思路和方法”,再通过师生共同的矫正更能加深学生的印象,效果会更好。有些题目,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充分发表见解,引出多种思路或解法,再由教师点拨,引导学生共同优化思路,寻找出最佳解法,并给予拓展或延伸,这是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的重要举措。每节课上教师的讲解和引导不能是学生所想,也不能是对“学生讲解”的重复,要争取做到在教师的点拨引导下,有新的题目、新的问题生成,通过对新颖问题的思考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当堂训练是培养学生解题能力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当堂训练要有时间的限制,要求学生做到限时思考、限时解答,要培养学生限时解题的能力。如果平时的训练没有时间的限制,考场上的你肯定是时间不够用的。
2.3 正确引导,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引导学生从已经习惯了的简单重复练习转变为每解决完一个问题都要给予必要地反思,反思解法的对错、反思解法的多样性、反思解法的灵活性,从中“悟”出解决此类问题的一般性方法。要着力培养学生的悟性,不会思考、不会反思、不会去“悟”,怎么会解题呢?要引导学生充分挖掘例题、习题的功能,通过一题多解、一题多变教会学生解题;讲解时不要因为节约时间忽略对“为什么这样去做”的分析,学生只听懂 “因为……,所以……”是不会解题的,模仿 “因为……,所以……”也只能做一些“练习”层次的题目,反思这个“因为……,所以……”才会有所“悟”。
2.4 改进学法,从根本上解决“能听懂,但不会解题”的问题
要学好数学,学会解数学题,只有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学习方法上找出路,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好“能听懂课,就是不会解题”的问题。需要强调的两个学习环节是:(1)先复习,再作业。在作业前及时复习当天所学教材,熟记定理、定律,熟悉讲到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如果你听懂了,认为自己会了,放弃了复习巩固,做题时就会出现懂而不会的现象。另外,做作业时,要如同参加考试时一样,自己独立完成,切忌照着例题做习题,照葫芦画瓢,否则,就像“葫芦”没了,你照样画不出“瓢” 来一样,考试的时候你还是解不出题目的。(2)勤学好问,加强合作交流。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往往基础薄弱的同学在学习上是很机械的,只求会解,不求甚解,既是没搞懂问题的本质,也不请教老师,处于一种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应该有问题就问,就算这个问题对大家来说是很容易,但你不懂就要问,经常提问还可使自己从怕问变为想问,从不会问变为善于问,问老师,问同学,每解决一个问题,你就有一份收获,有一份成就感,为学习数学种下了兴趣的种子。
2.5 让学生养成认真订正作业的习惯
把作业上、试卷上错误的解法加以修正,这是扎扎实实掌握所学知识的重要手段之一。从思维的反复性和有效性角度来说,通过订正获取到的知识的印象比一次性思维获得的知识的印象要更深刻,更牢固,所谓“吃一堑,长一智”就是这个道理。因此,我们要对布置的作业重视二次批阅,即批阅后学生更正,更正后再次批阅,决不让学生一错再错,同一个地方摔两个跟头。
参考文献
[1] 刘得斗.谈谈听课和评(说)课[J].甘肃教育,2001(Z2).
【关键词】公共卫生;城乡一体化;现状;对策
昆山位于江苏省东南部,处上海与苏州市区之间,总面积927.68平方公里,是中国大陆经济实力最强的县级市,连续多年被评为全国百强县之首[1]。近年昆山还凭借雄厚的综合实力蝉联福布斯中国最佳县级城市第一名[2]。昆山交通便捷、教育发达、国际化水平高。财政收入603亿元,一般预算收入202亿元,工业总产值8200亿元。2012年昆山地区生产总值2720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0510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23630元,居全国所有城市之首[3]。目前昆山是江苏省3个试点省直管县(市)之一。2012年九三学社昆山市基层委员会为了解昆山市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城乡一体化建设现状进行了专题调研,对调研发现的存在问题有的放矢地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1基本情况
昆山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城乡卫生事业的协调发展,把城乡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放到保障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和促进民生和谐的高度加以推进。
1.1公共卫生网络基本健全在加强市级疾病预防控制、妇幼保健和卫生监督工作的同时,加大农村公共卫生网络建设。已经成立11个镇级预防保健所(增挂卫生监督分所牌子),承担辖区内的卫生监督管理、疾病预防控制、农村社区卫生服务、健康教育、妇幼卫生、初级卫生保健等政府公共卫生职能。卫生监督分所主要开展餐饮业、公共场所、职业卫生、医政执法等卫生监督工作。健全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全市共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4家,社区卫生服务站140家,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健全率100%。
1.2医疗卫生设施显著改善公共卫生中心规划方案通过了市委市政府审定,西部医疗中心企业搬迁工作基本完成。开发区长江和千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竣工启用,陆家夏桥中心开始土建,新城域等4个社区卫生服务站全线竣工并运行。加快建设了专科性、功能性公共医疗卫生机构,鼓励社会办医,花桥泰和绿地肿瘤专科医院列入市重大建设项目,宗仁卿1500床位规划及复旦耳鼻咽喉专科医院设置获批。
1.3基层卫生队伍逐步壮大2011年编制总数从2900名增至6174名,建立了动态调整机制,有效解决了护士不足和支援城乡基层医师编制问题。实施“五个一批”人才培训机制,加强基层社区和全科医学人才的培养,全市已有社区卫生服务人员1596名,185名乡村医生完成了为期3年的中专学历补偿教育并取得了毕业证书,105名乡村医生通过了全国乡镇执业助理医师考试,全市已定向资助昆山籍全科医学生164名,社区卫技人员占82.02%,社区全科医生转岗培训率达90%。卫生部门已组织500多名市级医疗机构医务人员在晋升中高级专业技术职务前到基层社区,组织市级医学专家定期轮流坐诊社区卫生服务机构。
1.4卫生惠民政策不断扩大
1.4.1大力推行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化城乡政府办基层医疗机构全面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实行零差价销售,社区门诊人均医药费用下降20%以上。
1.4.2大力促进基本公共卫生均等化市镇两级财政按常住人口人均35元的标准和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任务数量,足额预算安排基本和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专项经费。
1.4.3大力加强重大疾病预防控制全面完成15岁以下人群第一轮乙肝疫苗补种工作,认真落实“两癌”筛查、农村妇女补服叶酸等重大妇幼卫生项目上,全市甲乙类传染病发病率104.66/10万、婴儿死亡率和孕产妇死率分别为407.00/10万和6.47/10万,呈现持续走低态势。
1.4.4大力推进智慧卫生项目建设全市18家医疗机构之间实现病历数据共享,建立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系统并开展居民健康信息数据采集。
1.4.5大力加强居民医疗卫生保障把具有本市户籍、不在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范围内的全部人员纳入参保范围,基本实现了医疗保险全覆盖。全面建立了城乡统一的大病补助和医疗救助制度。5万元以上至20万元医疗费用的报销比例已调整为95%。对参加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或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人员,实行统一的社会医疗救助,扩大了救助范围,包括五保户、低保人员、低保边缘人员、城镇三无人员、特困职工、重残人员以及本市所有年度个人自负医疗费用超过一定金额的人员等八种对象,提高了救助标准,并实施保费救助、实时救助和年度救助。2011年,取消了20万元大病报销封顶的规定。
2存在问题
昆山市卫生城乡一体化已经取得了较好的发展成效,但是也面临着一些制约农村卫生发展的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2.1卫生资源配置不合理仍然存在卫生资源与人才在市级大型综合性医疗机构过分集中,因而造成不少居民只信任城市大医院而不信任乡镇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患者不管患大病还是小病,都挤向城市大医院,这种局面导致了“大医院门庭若市,小医院门可罗雀”的不合理就医格局,造成基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本来就不够充足的医疗资源被闲置浪费,部分定向培养全科医生毕业后通过多种渠道流向市级医疗机构的恶性循环。社区卫生服务队伍尚存在业务素质不高、结构不合理以及公共卫生、妇幼卫生等专业人才紧缺等问题比较突出。
2.2卫生保障覆盖不全面近几年,昆山市的医疗保障覆盖面虽然逐年扩大,但被征地农民及非农产业就业的农村劳动力并未全部纳入城市社会保障,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存在差距,农民自我保障能力相对不足。另外还有一大部分外来务工人员,特别是农民工的医疗保障问题如何妥善处理成为现阶段及今后一段时间需要解决的重点问题。逐步缩小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差距,使低收入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得到保障,才能真正体现本地区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均等化。
2.3卫生服务费用分担不公平自改革开放以来,昆山市的经济每年都保持平稳增长,当地群众总体收入得到大幅增长的同时,其收入水平的差距也日益明显。不同收入水平却能够享有同样的卫生补贴,交纳同样的费用享受同样卫生保障的体制违背了支付能力高的社会成员应交纳较多的卫生服务费用的筹资公平性的原则。从这个角度看,低收入群体要与高收入群体缴纳相同的费用才可以享有同等的医疗卫生服务,他们获得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权益没有得到保障,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没有得到真正体现。
3对策
3.1建立联动分工协作机制建立公立医院与城乡基层卫生机构上下联动、分工协作机制,对于优化配置资源,提高医疗卫生资源利用效率,发挥医疗服务体系整体利益,方便群众就医,减轻群众医药费用负担,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城乡联动分工协作机制要坚持“以病人为中心”,发挥城市优质医疗资源的辐射作用,支持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慢性病长期照护机构(老年病医院、护理院、康复机构等)的发展,形成基层首诊,分级医疗、急慢分治、双向转诊的诊疗模式。从而方便群众就医,减轻群众医药费用负担,提高医疗服务的协调性、连贯性、整体性,提高医疗服务体系的整体效益。
3.2完善相关政策与制度
3.2.1卫生政策随着农民从自然村落向城镇的集中及全市交通道路框架的完善,亟需重新制定公共卫生考核指标体系,要以20分钟医疗卫生服务圈和30分钟急救医疗服务圈的角度进行布局,适当集中卫生服务站资源。推进医疗资源信息透明化,方便市民在有需要时快速了解各医院的床位、挂号响应时间等信息,缩短市民获得医疗服务的等待时间;参考上海[4]等地经验,适时推出网上挂号市级统一平台。
3.2.2医保政策在科学测算基础上,探索城乡一体化的医疗保障制度,包括管理的一体化、保险筹资的一体化以及补偿机制的一体化。在管理一体化基本实现的情况下淡化城乡差异,使城乡居民享受同等医疗补偿范围和补偿水平。目前昆山的医保已经产生了缺口,随着城乡医疗卫生服务的均等化,医疗救助的对象进一步增多,医保“僧多粥少”“入不敷出”的现象将更严重。要体现医保的“基本性”和“均等化”,在不降低报销比例的前提下,对各病种的治疗路径和药品要有较为明确的约束,防止出现一少部分人消耗光所有资源。
3.2.3财政政策为城乡居民提供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一致的公共卫生保障,是各级政府的重要职责,也是公共财政保障的重点[5]。要加大对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所需人才培养、设备投入,提高基层医疗服务水平。
3.2.4价格政策适当拉开城市医院、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机构的价差,促进患者的合理分流,增设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延伸服务项目。
3.2.5人事政策适当增加政府办基层医疗机构人员编制,在收入和发展机会上向农村卫生人才倾斜。提高农村卫生人才的收入,利用经济杠杆的调节作用,吸引合格的医疗人才到农村基层卫生机构服务。定向培养的基层和农村全科医师,应严格依据入学前协定分配到社区就业。
参考文献
[1]第十二届全国县域经济与县域基本竞争力百强县(市).中郡县域经济(政府认同的百强县评价机构).2012-12-10.
[2]2012福布斯中国大陆最佳县级城市榜单.福布斯中文网.2012-09-26.
[3]撤县设市.中国昆山网.2011-07-07.
关键词:体育专业学生;网络资源;现状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0)19-0272-01
1 前言
本文中,笔者对新乡市高校体院专业学生进行利用网络资源的调查研究,探讨现状,旨在为提高体育专业学生对网络资源的利用率、更好的发展体育专业学生的专业水平,拓展其专业理论知识提供意见。
2 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2.1 调查对象
本课题所选择的调查对象是以河南师范大学,河南科技学院、新乡学院、新乡医学院及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五所大学的体育专业学生为调查对象,共1000名学生。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通过查阅中国期刊网,河南师范大学图书馆的大量学术期刊和书籍等有关资料,依据这些文献资料,制定有关调查问卷,确定访谈内容,对高校利用体育网络资源的现状及问题分析奠定里理论基础。
2.2.2 调查法
就研究内容和研究目的的需要,对五所高校体育专业学生进行了调查,以期从多角度、广范围进行全面研究。
2.2.3 数理法
问卷回收后,对获得的有效数据,根据社会调查统计方法与体育统计学原理,运用计算机Excel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并实行理论分析、研究。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新乡市高校体育专业学生利用网络资源的现状分析
3.1.1 新乡市高校体育专业学生对网络资源的利用现状
经调查与访问得知,五所高校学生中,53%的学生利用网络资源在查询一些和本专业并无直接关系的信息,只是浏览网页、新闻等。还有39%的学生会偶尔利用网络资源查询和本专业相关的信息。只有8%的同学会经常利用网络资源来查询信息。过于闭塞的信息限制了学生利用网络资源进行查询,阻碍了学生专业水平的发展。
3.1.2 新乡市高校提供网络查询设施的现状
目前,我国高校为学生提供的网络查询设施只是电子阅览室,但是80%都要收费。学校在每个学生寝室都装的有网线,但是由于经济条件的限制,只有少数学生配有电脑,学生想要进行网络查询就需要到网吧、其它公共场所上网。这样就限制了学生进行必要的网络资源查询。
3.1.3 提高学生认识进行网络资源利用率的必要性
据调查得知,学生平时所接触的体育信息单一的来自教师的传授,这样使学生更广泛的了解体育信息的愿望受到阻碍。这样狭隘的信息传播阻碍了学生向专业化发展的脚步。笔者认为改善学校网络查询设施的现状和提高学生的认识结合起来才能使得学生向更高、更深、更专业的领域发展。
3.2 影响高校体育专业学生利用网络资源发展的必要因素
3.2.1 体育态度
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之中,这或多或少的都在发生着变化,我们不能不考虑,并应该相应的对自己的行为进行调整。态度具有指向性的价值。经调查得知,体育态度在体育学生对网络资源利用率高低的问题上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3.2.2 体育专业学生体育信息需求
在实际生活中,每个学生都有一定的网络体育信息接触的经验,不同年级的学生对网络资源的性质、特征和作用都有不同程度的认识。经调查数据显示,低年级同学对体育信息的需求在整个年级里占17%,这就大大影响高校体育专业学生利用网络资源发展。
3.2.3 学校提供的查询设施
学校提供的查询设施是影响学生利用网络查询最主要的因素。由于受经济条件的限制,即使学校为每个学生宿舍提供了网线,但还是有70%的学生由于经济原因没有配备电脑,因此不能及时进行信息查询。
4 结论与对策
4.1 结论
(1)由于条件的限制,使得新乡市五所高校体育专业学生网络资源利用率较低。
(2)学生的体育信息需要也在进一步影响着网络资源利用率的发展
(3)经调查得知,学生的体育态度也是一个较为重要的影响因素。
4.2 对策
(1)高校体院应该重视学生在这方面的发展,为学生提供专门的信息查询的教室。体育信息网络化已经成为一种必然的发展趋势,学校应该看清这种趋势,运用其优势来指导学生更好的进行学习。
(2)不同年级的学生在闲暇时间上网的时候注意力是不同的,如果学生把注意力多放在体育信息查询上或是专业知识的查询上,这样才能扎实学生的专业基础,提高专业水平的能力,使得专业水平上升至更高层次。
(3)端正体育态度,最终使得体育专业学生能够更好的利用体育网络资源,发挥创造性思维,使得体育专业的拓展更具有可行性。
参考文献
[1]刘亚荣.河南省体育院系学生网络生活现状调查及对策探讨[D].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08.
论文摘要本课题根据贵州省的实际状况进行分析,论述适合贵州省高校体育资源与社区体育资源的合理共享,使高校体育与社区体育二者有机地结合并共同发展,提高高校与社区居民健身意识和健身质量,最大限度地利用高校体育资源,共筑一座互动、互利、联动共享的通向终身体育的桥梁,构建一个高校体育与社区体育发展的新模式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精神文化需求。
一、前言
高校体育与城市社区体育同是我国全民健身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这两个重要部分过去是分割开来,互不联系,各寻发展。这种状况不利于全面贯彻和落实好《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也是有悖于我国体育政策法规所要求的。而高校体育的设施齐全、人才众多、方法先进,所以要充分发挥高校资源优势,不仅要管好校内师生的健身活动,而且对校外周边的社区体育负有责任和义务。
贵州省内的高校经过多年的教学积累和国家的资金扶持,体育资源相对富裕,如何使相对富裕的人才、物力资源发挥出最大程度的作用,如何实现“大学服务于社会、社会回馈于大学”的功能转变,如何更好的发挥高校体育与城市社区体育的资源共享,这些都是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二、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贵州省城市社区居民和高校在校大学生。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查阅近几年来一些国内外有关高校体育与城市社区体育互动发展的资料50多篇,及其它相关书籍和资料。
2.问卷调查法
对贵州省内该领域的10名专家、9个市(州、地)的10个城市社区、10所高校发放问卷。问卷共发放800份,回收764份,回收率为:95.5%,有效问卷758份。
3.数理统计法
熟练应用计算机统计软件spss15.0、excel,对所获得的数据、资料进行统计处理。
三、研究的结果与分析
(一)高校体育资源与社区共享应坚持的原则
1.和谐发展原则
社区体育和高校体育的和谐发展原则可以为群众体育和健身活动提供建设场所和必要器材,为部分体育专项爱好者创造条件,尤其是要为区内群众性的体育专项运动提供便利。
2.资源共享原则
目前我省开展社区体育有几大难处:缺少专门的体育人才、缺少设施、缺少资金投入。可见社区体育在有形资源上严重匮乏,同时我国大量的体育专业人才和良好的体育设施等有形资源却在学校。但社区在体育文化、体育娱乐等无形资源方面却比学校体育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因此两者之间有着很强的互补性。
3.互利互补原则
社区体育和高校体育都是为大众健身服务的,在不影响高校正常教学的前提下,高校体育的大部分设备应向社区内体育运动爱好者有控制的开放,以利于社区内居民健身;有条件的高校还应在技术上给予社区体育活动以支持和帮助。
(二)贵州省高校体育与城市社区体育资源共享现状
1.贵州省高校体育调查现状
(1)贵州省高校大学生体育锻炼活动调查现状
在对大学生不参加体育锻炼原因的调查中发现,学校不重视学生的课外体育活动占据很大比例。在学校没有形成很好的活动氛围,没有朋友陪同,一个人不愿意去占到26.6%,也反映出学生喜欢的运动方式。
贵州省目前在校大学生在空闲时间选择网上冲浪和看书写作业的占到了69.4%,而选择参加体育锻炼的只有14.8%,并且有10.8%的同学选择了其它,可见大学生迷恋网络,沉溺于电脑游戏、视频聊天等现象还大量存在。
(2)贵州省高校大学生每周参加体育锻炼情况
从调查的统计中可以看出,除去正常的体育课教学活动外,大学生每周从事体育活动的次数主要集中在2-3次,这说明贵州省在校大学生大部分时间能够自己积极主动地参加锻炼,其中有一部分可能达到或接近了体育人口标准(中国体育人口判定的标准为:(l)每周身体活动频度3次(含3次)以上;(2)每次身体活动时间30分钟以上;(3)每次身体活动强度中等程度以上)。
2.贵州省城市社区体育调查现状
(1)贵州省城市社区居民参加锻炼目的分析
从调查结果可知,在限选一项的情况下,社区居民参加体育锻炼的目的依次为强身健体、增进健康、散心解闷、休闲娱乐、增加人际交往、与同伴交流、缓解压力和减肥治疗疾病。大部分群众参加体育活动是为了强身健体和消遣娱乐,这说明体育运动既是一种强身健体的主要途径,也是一种娱乐消遗的主要方式,并且得到了社会广大群众的认可。
(2)贵州省目前城市社区居民对健身环境满意度
贵州省中心城市经济及生活水平与地区、县形成差距较大,所以城市的聚集功能普遍较强,而辐射、扩大能力较弱,体育资源优势向周边地区扩大不够,导致很多居民对健身环境的不满意。这反映出目前我省社区健身场所远远不能满足社区居民的健身的需求,迫切需要改善社区体育环境,加大人力、物力的补充。
(3)影响社区居民参加体育健身活动的因素
从调查结果看,居民不参加健身锻炼的因素排在前5位依次是:工作太忙、没有指导组织者、没有时间、没有体育场地、费用高等。形成以上因素的根源,首先是现代社会充满竞争,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工作任务繁重,下班后往往感到身体疲劳,把主要的精力和大部分时间都投入到工作中去了,因而不想参加锻炼;二是体育场所有限,公共活动场地、器材偏少,大多数都集中在学校,体育设施严重不足;三是由于人事编制和街道社区主要工作性质所决定,大部分社区没有设立专门的体育健身指导员和管理者,社区内缺乏体育锻炼的组织者和指导者,使得一些居民不知道如何锻炼,使体育锻炼进行的比较盲目和随意;四是体育场馆健身活动需要相当的费用,普通工薪阶层和下岗、离退休人员难以承受。
(4)贵州省城市社区居民对社会要求
目前我省社区居民急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场地设施和人才指导的缺乏,同样也是目前最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在第五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体育场地各项面积中显示我省体育场地占地面积为2216.21万平方米;体育场地建筑面积为46.81万平方米;体育场地面积为1580.46万平方米;按占地面积:人均体育场占地面积0.57平方米;按场地面积:人均体育场地面积0.41平方米。
(5)贵州省城市社区居民体育消费意识现状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我国的经济飞速发展,居民收人水平不断提高,人们的体育消费能力也有很大幅度的增强。数据显示居民的体育消费现状为:每月50元以下的占69.6%,每月50-100元的占21.8%,每月100-150元的占6.7%,每月150元以上的占3.1%。我省是一个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群占的比例较少,所以体育消费水平低于我国目前的体育消费水平。
3.拓展工作思路,扩大资源共享
(1)充分发挥人才资源优势
我省现有各种高校20多所,每年约有3万大学生毕业走向社会,而大学更是聚集了大量优秀人才,且门类齐全。其人才不论在数量上、专业种类以及理论知识、实践示范等综合素质上都是其他部门无可比拟的。要充分发挥高校人才资源充足的优势,引导他们积极参与社区体育活动,指导各类群众的健身活动,充分调动学生家长、社区体育活动积极分子及热心体育工作志愿者的积极性,尤其是学生的家长,他们的言传身教对培养学生参与社区体育的兴趣和积极性起到促进作用。
(2)我省高校体育科研、信息资源优势
高校中体育教研室(部、系)作为高校实施体育教学和指导体育锻炼的主要部门,拥有一定数量且具有体育科研水平的教授和科研人员,加之高校特有的良好科研条件和设备,对体育锻炼方法及其锻炼效果可以做出准确的分析与评价。因此应充分发挥、利用高校人力资源和先进设备的优势,为社区体育的普及与提高提供必要的条件,使之能够科学、合理、有效地促进社区居民健身活动的开展。
(3)高校体育经费资源优势
社区体育发展应充分利用高校体育经费资源优势,以此作为社区体育发展的重要物质保障之一,使越来越多的群众投入到全民健身运动中,同时条件较好的社区,体育经费资源优势也比较丰富,如金阳新区碧海社区,在开展体育活动方面向社区居民投入了大量经费,高校也可以和他们共建体育活动,全面推进全民健身运动的广泛开展。
四、贵州省高校体育与城市社区体育互动发展的对策
(一)更新观念,打破高校与社区的界限
不管是教育者、管理者还是普通的社区居民都应该从社会发展出发,更新观念,对高校体育与社区体育进行重新定位,来提高高校体育与社区体育的认识,打破高校与社区的界限,实行开门办学的新思路,以高校体育为突破口,实现高校体育与城市社区体育的互动发展。
(二)充分发挥体育场馆优势形成资源共享
如果将社区中心和高校体育馆联合,将彼此的资金投入有效地相融合在一起,将场馆、设施的规格、档次提高。这样既可满足高校的常规体育教学活动及学生的课余体育锻炼、竞赛等,又可解决社区对运动场及设施的需要;既可以克服典型的资金“人治”和短缺现象,场地设施又能得到专门机构的管理和保养。
(三)专门配备组织机构及专职人员
由于高校体育和城市社区体育的组织机构的不同,各司其职,为了能让两者更好地联结,可以考虑组建成立专门“高校与社区互动办公室”的组织机构,可以把办公室设在市体育局,负责相应的组织工作,高校和社区各设一个分办公室,来负责高校与社区互动的具体事宜,高校负责人由体育学院或体育系的领导担任;社区的负责人由街道办主任或副主任担任。
五、结束语
从现代教育发展趋势来看,社区体育与高校体育的关系必须是一种相互联系、相互结合、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关系,高校体育与社区体育的互动应是全方位、多形式、多内容的结合,即社区体育要与高校体育协调发展。表现为社区体育要参与到体育教育中来,体现其教育性的特点;高校体育也要与社会相联系,向社会开放,接受社会的监督,体现其社会性的特点。在现时代,社区体育与高校体育的资源共享、协调发展是社会发展对社区和高校在体育教育事业中的必然要求,是社区体育和高校体育刻不容缓的任务。
参考文献
[1]王凯珍.21世纪我国社区体育发展模式研究一面向21世纪的思考[M].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4.
[2]贵州省第五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数据综合情况分析[M].贵州省体育局.2004.11.
[3]张洪潭.试论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的关联互动[J].体育与科学.200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