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社会能见度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检察机关作为法律监督机关,肩负着贯彻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重要使命,在维护国家长治久安,保障人民群众安居乐业,促进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协调发展等方面负有重大责任。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检察机关必须充分认识自己的历史使命和政治责任,制定正确的工作方针,更好地为和谐社会建设服务。
坚持以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指导检察工作。以依法治国、执法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党的领导为基本内涵的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体现了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是指导我国法治建设的根本指针,也是检察机关依法履行法律监督职能、更好地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服务的基本指导思想。检察机关必须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坚持以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指导检察工作,深入贯彻落实“强化法律监督,维护公平正义”的检察工作主题,进一步加大法律监督力度,坚决纠正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执法不严、司法不公等突出问题,监督司法机关、行政执法机关准确地实施和适用法律,不断提高司法的公信力和人民群众对法律的信任度,维护国家法律的尊严,促进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认真履行检察机关的法律监督职责。检察机关在依法履行法律监督职责的过程中,应正确处理以下几个关系:一是履行检察职责与服务大局的关系。检察机关履行法律监督职责的目的和任务,就是为党和国家不同历史时期所确立的根本任务和发展目标服务。当前,检察机关和检察工作人员应把履行好法律监督职责作为服务和谐社会建设的立足点和切入点,通过依法履行职责,发挥检察机关打击、预防犯罪和保护人权的职能作用,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有力的司法保障。二是执行法律与落实刑事司法政策的关系。检察机关必须忠实地执行法律的各项规定。宽严相济是我国的一项重要刑事司法政策。检察机关既要严格执行法律,有力打击和震慑犯罪,维护法律的权威和尊严;又要对刑事犯罪区别对待,根据不同时期、不同地区的犯罪情况和社会治安形势以及案件的具体情况,依法予以从严或从宽处理,最大限度地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三是办案的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关系。办案的法律效果是前提和基础,社会效果是目标和归宿,二者统一于依法办案、正确履行职责的全过程。检察机关应正确运用检察职能,依法妥善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做好解释疏导工作,通过文明执法,有效化解检察工作的各类矛盾纠纷,实现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统一。
努力建设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检察队伍。检察机关要按照政治坚定、业务精通、作风优良、执法公正的要求,以公正执法为核心,以专业化建设为方向,不断提高检察机关和检察工作人员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能力,保障社会公平和正义的能力,运用司法手段化解社会矛盾的能力,促进改革发展、服务和谐社会建设的能力。一是加强思想政治建设,提高检察队伍的政治素质。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引导广大检察工作人员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正确的政绩观,始终忠于党、忠于祖国、忠于人民、忠于法律。二是加强领导班子建设,提高领导班子的凝聚力和战斗力。认真贯彻民主集中制,严格执行党内议事规则和决策程序,提高领导班子科学决策、民主决策的能力。三是加强纪律作风建设,提高检察队伍的职业道德素质。认真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建立检察工作人员行为规范和执法规范,维护司法公正。四是加强专业化建设,提高检察队伍的业务素质。加大教育培训工作的力度,广泛开展正规化分类培训、专项业务培训和任职资格培训,努力提高检察队伍的业务能力和执法水平。
关键词:自理;独立;责任感;培养
独立能力是指在遇到事情以后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和处理方式,在完成某件事情的成就感的驱使下,依靠自己的能力可以独立完成一件事情,并且处事态度积极。这种心理素质一般还包括不畏艰险、强烈的责任感以及做好一件事情的自我认可等。
中学时期是一个人性格塑造的关键时期,也是我们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这个阶段,每个人都开始有了自己的想法,想离开父母的羽翼独立去完成一些事情,但是由于我们平时生活中,除了学习以外的其他事情大都是由父母帮忙处理的,所以就造成了一种有心无力的局面,希望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得到别人的尊重,通过做成一件事情去证明自己的能力,找到自己的存在感,寻找社会的认同。但长期以来依靠来自家里的帮助,这些意识就只能作为一种想法而存在。这样一来我们中学生就会变得焦躁、无理取闹。所以,基于这种现象,家长及教育工作者需要在这个时期给我们以正确及时的指导,帮助我们塑造一个独立健全的人格,这样才能在以后的工作生活中,更好的适应社会发展。由此可见,中学生的独立能力是整个社会现实对当前教育提出的一个相当重要的问题,这里我们就讨论一下如何培养我们中学生的独立能力。
一、在社会实践中培养我们的自理能力
中学生自理能力的培养可以通过社会实践来获得,即我们可以通过在一个期限内在社会实践基地进行自主能力的培养。当然,这个期间,我们中学生是独立活动的,家里不能再给予任何支持,只能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教师的指导来实现。这对于刚开始进入中学的学生来说可能比较难以接受,所以我们开始就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明白参加活动的重要性和需要达到的目的,从而避免出现上了大学甚至毕业了生活却不能自理的现象。在这期间,生活中碰到的任何问题教师都会耐心解答指导,让我们从这里走出去,以后真正做到自立、自理,达到能够在日常生活中自己处理问题,同时学会人与人之间和睦相处、相互帮助、根据自己的能力在集体中承担相应的责任。从心理上尽快适应新的集体,做到不怕艰苦,乐观积极的面对生活。在这个活动结束的时候,还可以根据我们在活动中的表现不同,给予适当的鼓励,肯定学生的表现,帮助我们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更好的进步奠定基础。
二、放手让我们中学生独自成长
在社会实践的期限内,学生与家长完全失去联系,带队老师将每天完成的事情告知家长,这样不但学生获得了成长,家长也会在这过程中,了解到如何教育指导中学生,才能让我们更好的成长。
家长在这个期间是比较难熬的,可能会觉得自己的孩子在家根本就没有做过这些事情,但是如果继续一味的帮助孩子解决问题, 2011年大学生创业网报道的大二女生不会洗衣服,独自出门只能打的的情况,将发生在我们中学生身上。还有新闻报道的17岁学生不会剥鸡蛋的现象,大概再次出现也就不算奇怪了,这些都源于家长对孩子的过分保护,而且最主要的是家长不能一直帮助我们,总有一天需要自己去面对这些问题,那时候没有家长帮忙又该怎么办呢,有一种爱叫放手,所以只有适度的放手才是成就中学生的未来。
当然在这个期间,最难的部分还在于我们学生,就像上述举例一样,可能在家根本就没有想过自己要做这些事情,即使要做也是在有父母保驾护航的条件下进行的,一旦出现什么问题也有父母去帮助解决。所以在封闭期限内不仅需要完成以前并没有做过的事情,更重要的是战胜自己,刚开始进入封闭管理阶段,会对一个新的环境、新的模式感到新鲜,随着时间的推移,就会出现审美疲劳,甚至情绪低落,想要离开实践基地,不过一旦过了这一时期之后我们的独立自主意识就会慢慢形成,对于父母的依赖也就没有那么强了。
三、在学习生活中多为我们中学生创造实践机会
相对来说,我们多数时间是在学校的,所以实践活动课程的增设也应该作为学校教育的一个方面,现在许多学校过分侧重于理论而轻实践导致的悲剧已经太多了, 2005年沈阳的高考状元,以优异的成绩考进了清华大学,可是却因为不会换乘公交车、不会系鞋带、不会洗衣服被校方劝退,这就说明了高等学府不但注重于科学知识的学习,更注重学生个人能力的培养。所以当代中学生教育应该充分做到实践与理论相结合,发掘学生的潜质,在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开拓创新的精神,从中体会到自主完成一件事情所得到的满足感、成就感,避免此类悲剧的再次发生。当然这些都离不开具体的实践,比如我们可以学校组织的植树活动、共同制作手工艺品、共同组织教室大扫除,或者做一些社会公益活动等,在这些活动中不但可以学会自己动手处理问题,也能提高了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协作能力,同时通过自己劳动的辛苦,也能更加尊重别人的劳动成果。
四、在实践中,让我们学会团结、协作、认同、责任感
责任感是建立独立自主能力的必要条件,一个没有责任感的人,永远都不会意识到自己必须要去做什么,在他的意识中能依赖他人的绝对不会自己主动想办法处理,因为他没有自己解决问题的意识,这样的人永远都做不到独立,只能作为一个附属品存在于人群中。所以要想做到独立就必须要有责任感。
在实践活动基地,我们所处的环境将不再是原有的班级的形式,这样就避免了在原有集体中的优越感,或者想要在原有集体中获得帮助的侥幸心理。活动首先需要学生尽快的适应新的环境,找准自己的位置,通过集体活动提高凝聚力,各司其职,使活动顺利进行,从而提高独立自主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五、在家庭生活中培养中学生自主能力
当然家庭教育是必不可少的。当下社会的现状就是每个家庭里面孩子都是第一位的,几乎都是家里上上下下围着一我们转,一不顺心就闹脾气,“小公主”、“小皇上”、“小祖宗”都是这些家庭的产物,这不但造成了我们自主能力缺失,而且容易养成以自我为中心,完全不考虑他人的感受的处事方式。这在以后的社会生活中将会对其自身产生相当不利的影响,与同学发生矛盾不合群等等都将会是司空见惯的。所以鉴于这种现象我们应该自觉培养自己的主观能动性,配合学校教育,实现家庭和学校共同教育。平时在家庭生活中就要摒弃以前除了学习什么都不用做的习惯,在生活中尽量做到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另外家里的一些事情也应该在自己力所能及范围内主动为家人分担,明白这是一个家庭,里面每一个成员都应该做一些自己能够做的事情,增强主人翁意识,做到智力与能力共同发展,这样不仅能够提高我们的动手能力,更多会让孩子产生同情心,对于在以后学习、生活、社会中都会产生长远积极地影响。
六、结束语
具体的社会实践活动会给我们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它不仅补充了当今学校教育的缺陷,还给中学生身心良好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通过这些活动,学生的潜意识中就会明白,不是什么事情都应该去靠父母帮助完成的,不能一直生活在父母的羽翼之下,自己也应该有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尽量在平时的生活学习中多多锻炼自己,不怕困难,不畏艰苦,遇到问题以积极的态度去面对,全面培养自己的能力更好的适应当前社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静杰.在社会实践中如何培养中学生的独立能力.学周刊[J].2014(6).
建设是软任务,是“一阵风”。如何避免出现这种情况?制度建设是保障。本期围绕这一话题进行探讨。
期靠问责远靠机制
2005年,政府把职能部门“不作为、乱作为”问题列为阻碍发展的“五大问题”之首,开展专项治理活动,具体界定了“不作为”的13种情形和“乱作为”的12种情形,并在依纪依法处理的前提下,加大了组织处理的力度,规定了9种组织处理的类别和适用条件。截至目前,已有169人因此受到党政纪处分或组织处理,并被通报曝光。今年市委市政府又出台了加强效能建设工作的“实施方案”和《关于进一步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的若干规定》,《规定》中打头的“十个不准”禁止性规定,真正亮起了“红灯”,为企业和经营者架起了“护栏”。世界秘书网版权所有
点评:营造一流环境必须有过硬的举措。以“刚”性制度和“铁”的纪律,构建环境建设的坚实屏障。短期靠“问责”,长远靠机制。着眼长远,从强化制度入手,务求在建立效能建设长效机制上取得实效,在机制层面构筑优化发展环境、加强效能建设的系统化工程,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好的借鉴。
制度岂能仅贴墙上
到很多单位公干,墙上贴满制度和规定,比如办公制度,规定8点上班,8点半办公室还大门紧闭,11点多打电话到单位,往往就找不到办事人员。有时一件事,几十分钟就能办完,可有的办事人员一拖再拖能给你拖几个月。
点评:用制度管人管事,是科学管理的一个重要理念,要在效能建设中把制度建设贯穿于各个方面和各个环节,把法律约束和制度规范结合起来,努力形成一套科学完善、规范合理、运转高效的工作机制,做到依法行政、依法办事,推进各项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程序化。与此同时,单位处室之间、同志之间更要加强沟通配合,工作中多一分理解、少一点埋怨,多一份责任、少一点推诿,多一份业绩、少一点闲言。唯如此,机关工作运行才能更加顺畅,效能建设才能取得实效。
制度创新上下功夫
一、音乐鉴赏活动中主体和客体的辩证关系
音乐鉴赏活动中的主体是人,处于支配地位;客体是音乐,是审美的对象。
(一)主体对客体的影响
由于鉴赏主体的身世经历、教育背景、兴趣爱好和工作领域多样化,还有不同于他人的接触音乐的途径、场合、时间、目的以及心情,使得在鉴赏活动中,不同的鉴赏主体对鉴赏客体有不同的理解、感受。但音乐作品的意义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在理解和欣赏的过程中不断生成、变化的。由于音乐作品潜在的不确定性,这就为鉴赏主体留下了非常充分地、不可言尽的创作空间。比如聂耳的《卖报歌》,歌曲基调乐观活泼,结构短小,给人一种乐观、自信、积极的感觉。既表现出那个时期少年对旧社会制度的不满,又表现出了他们对于未来光明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二)客体对主体的影响
音乐鉴赏中的客体反过来也会作用于主体。由于音乐作品在节奏、韵律、风格上有着千差万别的变化,因此不同的音乐作品就会给音乐鉴赏者带来不同的感受。例如歌曲《青藏高原》旋律优美,表达了人们对青藏高原的赞美和向往之情。
听起来不仅给人予很强的时代感,又蕴含着浓烈民歌质朴的情愫和的韵味。而歌曲《大刀进行曲》,节奏铿锵有力,激越澎湃,表达出了中国人民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必胜的信心。同时,音乐作品还会给人带来美的享受和心灵上的放松,比如烦闷时可以听一些舒缓、优雅的音乐来放松心情。
(三)主体和客体之间的辩证关系
音乐鉴赏活动离不开主体与客体的辩证关系,主体和客体一起构成了审美关系。从审美关系来看,主体与客体是辩证地相互依存的,没有客体的存在,就没有主体的存在。比如对于音乐作品《红旗颂》来说,它的存在形式就在于欣赏者和这首歌曲的关系之中。"欣赏"就意味着主体与客体的充分交流和作用,二者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互相制约,互相依存。
主、客体合一的综合体验形态是音乐鉴赏活动的整体属性和本质特征,理想的音乐鉴赏活动,应当是在聆听主体与形式客体之间构建音乐审美的整体。
二、把握音乐鉴赏活动的内在本质
(一)音乐鉴赏是音乐审美体验的再造
在音乐鉴赏的审美体验中,还包含着鉴赏者充分的创造性意味。因为即使音乐家本人给出具体的作品内容解释,要求听众按图索骥地去欣赏,聆听者也未必就一定会那样去解释或获得那样的体会,他们总是有着自己的种种精神创造。例如着名指挥家卡拉扬对于贝多芬《命运交响曲》主部主题的解读,认为它是一种阴森、恐怖的感觉,而副部主题则是细腻、温柔的情感。
(二)音乐鉴赏是感性和理性结合的认知过程
作为音乐鉴赏活动的本质特征之一,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综合运用是鉴赏活动进行的基本思维前提。人类在认识事物时,总是同时运用感性与理性两种认识手段,感性、理性在认识过程中总是共同发挥作用。
对音乐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并不是两个分开进行的活动。即便我们随意听一首音乐作品,在感性上的反应也包含了许多理性因素。例如,当我们在欣赏聂耳的《义勇军进行曲》的过程中,会自然而然地感悟到这首歌曲的节奏频率是有规则的,以及它大致的一个段落划分和音调或音色上的某种声部的分成,往往就是这些常被很多人忽略的潜在的理性因素,让我们领略到音乐整体的统一性和多样化。
三、对音乐鉴赏活动社会功能的深层考察
人们无论是创作音乐,还是演唱、演奏音乐,都是为了让人欣赏或鉴赏音乐。而音乐鉴赏活动对人类的社会生活会产生很大的影响。笔者对此进行了深入的考察后,归纳出音乐鉴赏活动的三大社会功能---教化功能、审美功能和启智功能。
(一)教化功能
"移风易俗莫善于乐",这句话表明音乐在本质上是具有教化功能的。千百年来,音乐就有着一种无形的魔力和强悍的征服力,它影响着人们的道德思想和行为表现。冼星海的《黄河大合唱》,是一首优秀的抗日爱国歌曲,它展现了中华民族团结抗敌、顽强不屈的英勇气概。这首音乐作品将我们祖国的母亲河黄河作为大背景,描绘了中国人民英勇抗敌的一幅幅壮美画卷,旋律雄浑壮阔,振奋人心。鉴赏这种音乐作品,无论是在烽火连绵的战争年代,还是在莺歌燕舞的和平时期,对于弘扬民族精神、凝聚国人力量,都具有无可替代的功效。
(二)审美功能
音乐鉴赏活动能广泛地、有力地影响大众的审美趣味,培养和提高广大听众的音乐感性素质,推动整个社会在音乐审美能力方面的发展。比如在音乐鉴赏活动中,人们可以通过接触、感受音乐作品而逐步受到音乐表现力的熏陶,进而唤起和加强人们内心中潜在的感性思维能力,品味到音乐艺术令人流连忘返的听觉魅力和音乐美感,从而具有广泛的音乐审美趣味和良好的音乐鉴赏力。
(三)启智功能
音乐鉴赏活动的启智功能,也就是说人们在聆听音乐的过程中,还可以获得理智方面的某种提升。音乐相比绘画、建筑或者舞蹈等艺术而言,是相对抽象的声音艺术,它的形成基本没有生活原型可以参照,起伏跌宕的音响结构也没有依附于具体的生活实体,这就给我们提供了较大的想象空间和创造余地,对于培养大众的想象力和观察力都非常有利。
四、从传播学视角看如何更好地传播优秀音乐
音乐鉴赏活动的社会功能的分析研究启示我们,传播优秀音乐,一是须做到"传者善传",二是要选择多样的欣赏方式。
(一)如何做到传者善传
要做到"传者善传",传播者必须从传播者自身、传播渠道、传播环境以及把握受传者心理四个方面作出努力。
1.传播者
作为音乐作品的传播者,首先要提高自身音乐鉴赏的能力,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音乐作品,通过不同的视角去鉴赏作品,了解作品的核心内涵、情感、以及背后蕴涵的文化,把握音乐鉴赏活动的本质和意义。
2.传播渠道
如今音乐传播媒介多种多样,任何音乐作品都可以在网络媒体、电视媒体以及手机媒体上传播。传播者要掌握多样的传播渠道,才能让更多的人去了解和鉴赏到优秀的音乐作品。
3.传播环境
鉴赏音乐时,如果客观环境改变,鉴赏效果也会有所区别。因此传播者在传播时要提供多姿多彩、选择宽泛的音乐鉴赏环境,为音乐聆听者的多种音乐体验提供相应的条件,使欣赏者全方位地领略音乐艺术的魅力。
4.受传者 在音乐鉴赏中的受传者,在一定程度上对于音乐作品都会有自己的心理预期,因此传播者应该准确把握受传者的这种心理,从而进行有效的音乐传播。
(二)音乐鉴赏活动的多元欣赏方式
音乐欣赏者的个人因素形成了欣赏音乐多元的方式,随之也带来了丰富的音乐理解。
1.多种视角下的欣赏方式
音乐鉴赏包括官能欣赏、感情欣赏、理智欣赏三个方面。要从这三个方面全面地鉴赏一部音乐作品,必须把握作者以及作者作品的时代背景、民族特征、作者的创作个性、曲式和题材等。
(1)时代背景和民族特征
每首音乐作品的创作,都有其时代意义和民族特征。鉴赏主体在对音乐作品进行鉴赏的时候,要深入了解作品创作时期的时代大背景以及其所表现出的民族特性。不同的时代背景,音乐作品所表达出的情感和内涵是不同的。比如《义勇军进行曲》、《大刀之歌》、《毕业歌》、《黄河大合唱》等以为时代背景的歌曲,都表现出了强烈的爱国情怀和为了抗战胜利而斗争的民族精神。
(2)作者的创作个性
不同作曲家有不同创作风格,同一作曲家在不同时期的创作风格也不尽相同。作曲家由于生活的时代、环境、音乐素养、音乐气质的不同,因此造就了音乐风格的不同,从而欣赏音乐作品的方式也不同。
(3)曲式和体裁
曲式如二段式、三段式、变奏曲式、回旋曲式等;体裁如舞曲、歌曲、进行曲。由于曲式和体裁的多种多样,因此鉴赏主体在鉴赏音乐作品的时候要了解和掌握不同歌曲的曲式和题材,才能感悟到音乐作品所表达的情感和内涵以及作品的主题思想。
【关键词】体育利益;制度;功能;要求
1.体育利益关系协调制度化的整合功能
为了及时解决发生的矛盾和冲突,政治制度应为社会成员提供一系列的制度安排,使得整个社会的政治规则结构完整,配合默契,从而实现其调节各阶层间冲突、促进合作的整合功能。政治制度通过相应的规则和程序,把互相冲突的各种社会阶层整合在统一的体制和秩序之中,使冲突得到解决或缓解,使合作得以进行。矛盾出现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分配不公和腐败,并缺乏利益表达机制、相互沟通和理解的机制。为了发挥政治制度有效协调和整合的功能,除了使政治制度在整体上具有协调和整合的机制外,还必须在政治制度的横向结构和纵向结构,以及政治制度运行的各个环节建立起表达利益、综合利益、分配利益、协调利益的规则和程序。通过这些规则和程序,使各阶层的利益、要求得到表达,矛盾和冲突得到解决或协调,并使整个社会的基本价值观得到维护,基本的社会秩序得以确立,共同的社会目标得以实现。
1.1 社会协调的途径
从社会控制理论来讲,通常有三种途径控制社会冲突,即:观念途径、经济途径和制度途径,具体采用哪种途径则应根据冲突的自身特性来决定。当前我国社会利益冲突的特殊性在于利益主体的多元化和逐利行为的多样性,以及满足主体需要的社会资源和财富的稀缺性和有限性,造成了当前我国社会利益冲突的不可避免性,只有通过调整各主体之间的利益关系,完善社会利益的分配制度才能消除冲突。
1.1.1法律控制利益冲突有两个途径:第一,立法控制,通过公平立法,建立合理的利益整合制度,分配利益,保障利益和协商利益,在宏观上防范利益冲突的发生;第二,司法控制,通过公正司法,建立合法利益的救济机制,抑制非法利益,平衡合法利益,包容法外利益,在微观上解决具体的利益冲突。同时要注意保持利益表达渠道的畅通,使各种利益诉求都能够得到及时的表达,避免矛盾的积累和激化[1]。
1.1.2体育利益冲突的关键在于,体育利益格局的发展实际上是一个不断分化和整合的过程,社会结构愈趋复杂,社会的异质性程度愈高,体育利益格局的分化重组就愈频繁[2]。然而解决体育利益矛盾是体育利益冲突控制的关键环节。并非所有的利益冲突都能由法律来调整,法律只调整适合法律评价的利益冲突:第一,这种冲突必须是违反了法律规定的统治秩序、制度的基本方面及主流道德意识;第二,冲突的主体必须是特定的社会单位,即自然人和法人。从法社会学的角度指出,利益冲突是“利益主体基于利益差别和利益矛盾而产生的利益纠纷和利益争夺”。则从控制论的角度提出了较深入的认识。研究冲突归根到底是为了控制冲突,但控制冲突首先面临着手段的选择。
1.2 社会体育利益的整合
中国单位制属于经济制度与政治制度结合的这样一种体制。单位成为整合社会体育活动的有效的组织系统[3]。具体说来,国家通过垄断各种社会资源,进而对单位组织形成控制;单位通过全面占有和控制单位成员发展的机会以及他们在社会、政治、经济及文化生活中所必需的资源,进而形成对单位成员的领导与支配。换言之,通过设置、运用一定的利益分配与协调机制,使得政治秩序与社会秩序得以产生。
2.体育利益关系协调制度化的公平分配功能
许多学者认为政治制度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对社会中的价值或利益进行权威性的分配,这种分配实际是在对人与人、阶层与阶层间的利益关系进行调整。这种分配可能会促进社会和谐进步,也可能加剧冲突或引起分裂。问题的关键在于分配是否公平。而我国社会阶层结构分化过程中出现问题,尤其是收入差距拉大,说明政治制度的这一功能并没有得到有效的发挥。在当代中国政治制度建设的主要任务之一,是提高政治制度和政府公平分配的功能,解决分配差距过大的问题。分配差距过大将影响社会的稳定和秩序,影响民主政治的建设和发展。
2.1 体育利益主体
探讨体育利益的前提是体育利益主体的正确认识。利益是永恒的, 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4]。根据改革以来人们利益获得和受损状况将中国人分为四个利益群体或集团,即特殊获益者群体、普通获益者群体、利益相对受损者群体和社会底层群体。通过体育体制改革、加快体育市场化来实现体育利益相对公平[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