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道德的血液

道德的血液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道德的血液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道德的血液

道德的血液范文第1篇

说到板栗,不得不提迁西。迁西板栗栽培历史悠久,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河北省迁西县是我国最适宜板栗生长的地方之一,这里产的板栗色泽鲜艳、香甜糯适口、种皮易剥是其最突出的特点。张国华是土生土长的迁西人,所以他对迁西板栗熟得不能再熟了。2002年,张国华创办了自己的合作社——迁西县喜峰口板栗专业合作社。在第士兵届农交会河北省展区,张国华向记者介绍了他的迁西板栗。

一次日本之行带来的思考

在张国华递给记者的一张名片上,记者看到了几句非常醒目的句子:“用道德的血液,筑安全食品”、“用科学发展理念,生产有机低碳品牌产品”、“用人品和良心,结交八方客户”。

由于留了一嘴大胡子,张国华在迁西县当地很有名气,大家都叫他“张大胡子”,这个名称也成为了张国华生产的板栗的商标和品牌。记者看到,展会现场的展台上,很多板栗产品包装袋上都印有一个长胡子老头,底下标注“张大胡子”。到目前为止,张国华的胡子已经有37年没剃过。那么,张国华为什么要留那么长的胡子呢?张国华说,他留胡子是有渊源的。张国华是改革开放后第一批拿上营业执照的人,当时他拿着300块钱本钱,开了一家小门市部,当时,张国华的胡子长得特别快,一天,一位顾客来门市部买东西,张国华趁顾客不注意剃了胡子,后来,那位顾客不认识他了,就到别处去买东西了。之后,张国华觉得他的胡子非常重要,干脆就不剃了。他开始慢慢琢磨自己的大胡子形象也许可以为自己打出个知名品牌。

2002年,张国华成立了自己的合作社,成为当地第一个成立板栗合作社的人。那会,他为合作社树立的口号是:用道德血液,筑良心产品,从良心上保证产品安全,如不施化肥,不使用农药等。合作社还养护了一批树龄百年以上的古栗树。从成立合作社的第一天起,张国华就告诉自己和合作社的社员,要用自己的良心来为消费者和市场提供最优质、最安全的板栗。

2005年,国际和国内市场上板栗纷纷出现涨价现象,为此,张国华到日本去考察板栗市场行情。他在日本一家商店的经历,至今令他印象深刻。这家商店似乎很普通,但当张国华拿起一家产自德国的食品时,惊讶了,因为他看到食物包装袋上写着:没有任何中国原料,请放心食用。他当时内心颤动了一下,心想,中国的食品为什么在国际上会有这样的负面影响呢?国外为什么对中国食品如此防范和排斥呢?这说明,国际市场非常关注中国的食品安全,这是对中国食品安全现状的一种抗议。当时,他告诉自己,他生产的产品一定要把好质量关,保证食品安全。

从那之后,张国华觉得自己身上的担子更重了,他觉得他有责任和义务为消费者,为我国板栗市场和国际板栗市场生产安全、放心的产品,赢得口碑。

用道德血液 筑安全食品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

2008年,张国华在2002年“用道德血液,筑良心产品”的基础上,提出“用道德血液,筑安全食品”,保证从板栗的生产,加工到销售整个产业链的安全。

张国华说,传统一家一户成不了规模,利润低,无法保证板栗的整体质量。通过合作社,进行规模化管理,规范化生产和加工,以公司+合作社+社员+农户+基地+科教+市场+商场模式,更有利于确保食品安全。搞食品安全,必须从源头抓起。原料监控上,从基地施肥到农产品身份证制度都要严格要求,严格经营管理,不断完善管理体系。合作社自建有自检制度,对合作社板栗的收购到销售进行全程监控。

他的公司还出台板栗有机标准。张国华介绍到,这个标准是遵循国家标准的前提下,结合当地实际,由当地技术监督局实施,内容涵盖施肥、剪枝、嫁接、采收等管理、技术流程。

为保证公司管理及时、有效,保证产品安全,张国华说,每一个产品包装上的投诉电话都是自己的电话号码。他作为第一法人,如果有投诉电话或其他事情,首先自己第一个知道,层层向下追寻。

2008年板栗收购时节,张国华每天都去板栗基地查看收购情况。有一天,他发现有两颗板栗不像是迁西板栗,之后查出是邻近省份的一位老太太将8斤板栗卖到合作社里了。张国华说,外地板栗含糖分、水分不同,价格也较低,容易发霉。当即,张国华决定将马上要出口的24吨板栗延迟。很多人不理解他的做法,张国华说,他要做到对每颗板栗负责。

维权打假 对每一颗板栗负责

为了能将合作社的板栗推向大市场,张国华这是第三次参加农交会。在前两届农交会上张国华的板栗产品均获得了金奖。这届农交会,他的收获也颇丰。农交会举行刚刚一天半的时候,张国华就收到了11个合作项目预约。张国华说,由于今年合作社的板栗已经收购完成,所以等到明年9月份,板栗成熟季节,这11个合作预约项目的负责人会到板栗基地考察,如果合格,便直接签订收购订单。

11月30日,张国华作为河北省代表,在农交会上签署了《农产品质量安全武汉公约》。他说,这次活动说明国家加大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投资力度和监控力度,进一步完善了质量安全管理体系,起到很好的动员倡议作用,全国农产品企业自主自愿来维护食品安全,推进和促进全国农产品行业的质量安全意识。

这次农交会之行,张国华有一个特别重要的任务就是打假。农交会现场很多企业都在全力推销自己的产品,但张国华除了该项任务之外,还要抽出时间“打假”。他带着两三个人,有时会联系当地工商部门一起,去武汉某些市场上查看是否有冒牌的迁西板栗。见到迁西板栗字样的商户,他一眼就能看出真伪。如果遇到假的,他会问对方,板栗从哪里收购的,从哪个区域收购,谁收购的,一些商户面对质问,哑口无言,便乖乖地摘掉了牌子。一家商户将湖北产的板栗标注为迁西板栗,价格上与迁西板栗一样,当场就摘牌了。他告诉商户,如果想买正宗的迁西板栗,明年可以直接去迁西县基地拉货。

说道板栗的销售情况,张国华说,2002年以前,他的板栗主要面向国外市场,包括日本、美国等国家,而现在他的板栗更多地在国内市场出售。为什么从国外市场转向国内市场呢?他说,以前,国内消费者对板栗还不太熟悉,比较难接受,再加上国外板栗价格高,所以主要以国外市场为主。而现在我国经济飞速发展,消费者改变了观念,并且喜欢上吃板栗。板栗作为营养、保健和休闲食品,越来越受到广大消费者的欢迎。说到价格,张国华说,他的板栗每斤价格要比市场价高两块钱,但不愁卖。

道德的血液范文第2篇

关键词:中职;职业道德与法律课;教学实效性

职业道德与法律知识,在社会发展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它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丝丝入扣,但随着社会结构的多样化发展,快节奏的生活,令人们自顾不暇,也间接地导致了人们职业道德的缺失和法律意识的淡薄,再加上各大高校对职业道德与法律教学这门课程不够重视,以及各方面的综合原因,从整体上限制了这门课程的发展。

一、中职职业道德与法律教育教学的现状

1.教学方法单一,教学模式呆板

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任课教师无法从传统的教学方法中走出,无法挣脱这层思想束缚,只能依照老一套的“灌输式”教学法,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这使得专业知识与行业要求、企业需求以及社会发展动向相互脱节,无法根据实际发展对知识进行灵活运用和适当补充,也无法结合真实案例,对职业道德与法律教育进行模拟测试。课堂之中无法形成良性互动,学生只是机械地接收,教师所传输的内容,单一式的教学法,大大地降低了教学质量。

2.考核评价体系单一,缺乏科学性和真实性

考核评价没有充分结合学生的日常表现和文化素质,卷面考试是现代教育对学生综合评价的唯一方式。单一式的评价体系,过于片面化、主观化,缺乏科学性与真实性,无法从整体上对一个学生进行综合评定。所以,也就间接地导致了学校评估结果与学生的真实情况存在较大差异,给企业择优录取人才带来了困难。

二、提高职业道德与法律素养的必要性

全面提高大学生的职业道德与法律素养,是现展的趋向性要求,也是适应市场经济变化的必然性需求。市场的日益扩大,不仅带动了经济消费,也全面推动了企业发展。然而,一些职业道德缺失法律意识淡薄的现象也渐渐出现,缺斤少两、假冒伪劣,为了追求个人利益不择手段等不良行为,严重侵犯了消费者利益,也破坏了市场的正常秩序。面对这样的情形,只有全面提高大学生的职业道德与法律素养,加强公民意识,才能确保社会的有序发展,才能培养出爱岗敬业、诚实守信,既具备职业道德,又拥有良好法律意识的复合型人才。这也是提高职业道德与法律教学实效的必要性。

三、提高职业道德与法律教学实效性的途径

1.提高认识,增强教师对职业道德与法律教育的责任感

教师是知识的先驱,也是教学的实施者和培养者,因此,教师要具备高度的责任感和职业技能,才能将学生培养成为既具备职业道德,又掌握法律知识的专业型人才。此外,教师要有时代的使命感,以培养符合企业需求,诚实守信、刚正不阿的学生为终极目标。

2.创新教学模式,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成功的教学可以通过各种有效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师要创新教学模式,增强职业道德与法律课堂的实效性,就必须要合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地位,通过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思维沟通,活跃整个课堂氛围。在职业道德与法律教学的讲述中,教师要结合真实案例,可以以话剧形式,让同学扮演法官、律师等人物,进行模拟法庭演练,甚至还可以模拟招聘会、模拟律师之间辩论会、法律知识抢答会等,增添课堂的趣味性、实践性与创新性,让学生明白法律在生活中的意义。此外,还可充分借助电影、视屏、图片等媒体,通过观看法律电影、职业道德人物宣传、相关图片,在富有趣味的情节发展中,曲折离奇的故事演绎中,为学生带来全新的感受,激发他们的好奇与猎奇心理,使他们深刻认识到树立职业道德,增强法律意识对社会的重要性。

3.理论联系实际,提高教学质量

教学理论必须要与实际相结合,贴近社会,立足现实,教师要以超前的目光,顺应时代的需求,了解社会的发展,将职业道德和法律素养与现实社会相互融合,以全面发展的观点看问题,不断给这门课程注入新鲜血液。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将法律政策、社会热点、焦点新闻、真实案例与所学专业、所学知识相互融合,使教学能充分联系实际,从而提高教学效率。为了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和道德文化修养,除了课堂教育,教师还可以选择让学生观看“今日说法”“法制教育”“法律援助”“焦点访谈”等电视内容,此外,可以通过收听广播,观看大量法律书籍、道德书籍等多种途径、多个渠道。只有将所学知识充分运用到实际中,立足于现实,让知识跟上时代的步伐,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才能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综上所述,要全面提高大学生的职业道德与法律素养,离不开正确的教育方法和教育模式,同时还要具备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让专业知识与社会发展充分融合,相互交织.只有不断地更新和变革,才能与时俱进,跟上时代的脚步,职业道德与法律素养要立足于现实,溶于实践,才能在实践中得到升华。

作者:胡茂林 单位:环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

参考文献:

[1]赵丽艳.实践性法律教学与法学教育目标反思[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

道德的血液范文第3篇

关键词:就业导向;职业道德;道德培养

作为中职学校的教学,我们的主要目标是为国家培养一些应用型的技术型人才,我们是以就业为导向的,让他们能在未来的几年里迅速地发展成为国家所需要的经济建设的主要力量。而在这个教育的过程中,很多教育者对其教育具有一定的偏向,认为只要学生掌握好相关课程的学习及技术应用的基础就可以了,往往忽视了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以及创新能力的培养。我们都知道,教育的基础在于教会学生去做人,而不是仅仅满足技能的培养。我们应引导学生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以此为核心,在此基础上加强对学生的技能培养,引导学生能够成为国家需要的综合性的人才。

一、初探中职道德教育,重视学生道德培养

在政府的教育报告工作中指出,我们要加快发展职业教育,把职业教育的发展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使教育真正成为面向全社会的教育,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指标任务。而我国对于教育建设的投资也是越来越大,我国大部分的教育硬性条件已经达到了一个较好的水平。但从现实角度来看,中职学生的职业道德观及职业素质和用人单位的标准还是有一个较大的差距的。其中的问题主要集中体现在一些学生较为好高骛远,不思进取,过于高估了自己的实力,认为自己的实力已经达到了一个较高的水平,不愿意从最基层的工作干起,想要一出校门就从事管理的岗位。而现实往往是残酷的,他们没能较好地给自己找到一个比较准确的定位,对自身有一个错误的了解,更有甚者从毕业开始找不到自己想要的工作,便开始放弃,直接歇业在家,过起了啃老的生活,而且还一味地不思进取,虚度光阴,完全沉浸在自己的世界当中,白白地错过了很多较好的就业机会,自己所学的技能也没有得到一个较好的巩固和实践练习,甚至最后对自己的专业知识完全放弃了。这是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所以我们在进行中职教育教学的时候,一定要将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工作放在首要的地位,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使他们充分认识到目前就业的严峻形势,并在离开学校后能够脚踏实地,目光也放得长远一些,为自身更好地发展及社会的经济建设做出自己的贡献。

二、改善课堂教学方法,提高学生道德教育

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我们经常以对学生的说教和理论的思想灌输来实现对于学生的思想教育,但从结果来看,其成效往往是非常低下的,甚至会使学生产生厌烦和抵触的情绪。这就要求我们教育者应当构建以学生为本,以就业为导向的新的教学模式。充分地站在学生的角度去考虑问题,正确地处理他们的情感、能力及价值观之间的关系。增强学生独立自主的思考能力及一定的创新能力。将知识更好地融入到现实生活中去,让学生培养良好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在这个教育的过程中,我们可以采取以下一些方法来更好地促进教学内容的实施。首先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建立一个符合自身的目标,在一个较好的目标前提下,学生就能有一个更好的动力去支撑,教师在课堂的教学方面可以就此围绕着展开相关内容,让学生们对于自己的前景更加地清晰,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能有一个更好的规划,在他们遇到挫折的时候,这也必将使他们化解困难和心中疑虑的最好的良药,让他们明白,只要不放弃自己的目标,一定可以在自己的人生中取得一个更好的进步与发展。其次我们可以采用课堂实践来模拟工作内容,以某个中心或是岗位来作为研究的对象,围绕这一中心,对其展开探究。让学生在表演操作的过程中感受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并让不同的学生去扮演不同的角色,加深学生对于实际工作的体验,让他们对于岗位要求有一个更深的了解,在面对职场的时候也会表现的更加有经验,在此过程中,也间接地发现了自己存在的一些差距,使自己在以后的工作中有更加明确的努力方向。另外,在我们的周围有一些学生的个人能力是非常强的,我们在教学的时候应当注意到这一点,让其才能能够得到充分地发挥。由此我们可以采取一些类似于辩论赛和新闻会的活动形式,让学生参与各种证书考试和技能大赛等等,在充分发挥自己能力的同时也不断提升自己,让自己有一个更好的发展。

三、注意教学问题,深化教育改革

在我上高中的时候,我们的校长说过,有能力,但思想道德差的是危险品,没能力有思想道德的是次品,只有同时具备两者的才是优等品。所以在我们的教学中,必须加强对于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而其根本就在于教导学生如何做人,如何就业。在此过程中,我们应当秉持着正面教育的原则,以自身为榜样用真理感染学生,以身作则,循循善诱。并能够结合当今国内和国际上聚焦的问题,结合学生自身的实际情况,对当前中职学生的就业形势做一个妥善的分析,帮助学生树立“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工作理念。我们的主要作用是起着一个引导的作用,帮助学生提高自身的辨析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小结:

中职教学的思想教育课程也是围绕着就业为导向的,我们应当充分把握这一特点,在教学的过程中认识到职业道德的重要性,抓住教学的关键性问题,对每个学生的能力及综合素质有一个较好的评估,积极发扬学生的个人能力,使其不断地提高自己,丰富自己,能够更快地适应相关企业的要求,找到更加适合自己的岗位。而作为教育者,我们应当实施可行的教学方法,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改革。

参考文献:

[1]逄洪金.加强中职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思考[J].华夏教师,2016(02).

道德的血液范文第4篇

我国目前的新闻教育出现了“弱本强末”的态势。过于注重学生的“技能”培养,而忽略了学生的“德育”。也就是说,我们目前的新闻学专业在培养模式上都是注重培养学生的技能———采、写、编,而忽视了学生的道德方面的培养。其实就新闻学来说,道德的培养才是我们应该抓住的根本。

(一)过于偏重“技能培养”

新闻学专业是实践性、应用性很强的一门专业,因此,很多高校在制定教育目标的时候都把培养学生的能力放在首位,希望培养出毕业之后到媒体能直接“上手”的人。所以,我们考察一下国内高校的新闻学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就会发现基本都是要培养前沿的、应用型的人才。比如: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在网络刚刚繁盛的时候,就在99级新闻学专业学生中开设了有关于网络传播方向的课程,为网络媒体培养应用人才,同时也培养利用网络技术为新闻媒体工作的人。这在当时国内新闻学专业中是走在前列的。另外,我国其他大学新闻学的培养目标基本都毫不例外地以“技能”培养为主。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的办学宗旨是:为社会培养和造就掌握国家政策法规、通晓新技术、精通外语、具有现代管理观念的新一代新闻与传播人才;为国家解决新闻与传播领域中面临的重大课题提供科学依据;构筑民族优秀文化与世界先进文明交流的桥梁。另外,从2004年起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也确立了以社会科学知识为基础,以新闻专业为核心的教育思路。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也适应形势调整了培养方案,“试图在双语新闻人才培养、多学科交叉研究、网罗人才培养、重大新闻现实问题研究、与业界紧密合作等方面形成特色”。“在长期理性的浸下,人们对高等教育价值的判断以其向受教育者传授知识、技能的多少。”对新闻学尤其如此。很多高校在培养新闻学人才的时候更多的是强调培养熟练掌握采、写、编、评的技能性人才,而忽视了学生的职业道德培养。在这样的培养模式下,新闻学毕业生的功利色彩非常严重,尤其是在社会大环境的浸染之下,这些肩负着传播消息、社会守望功能的新闻从业人员却逐渐沦为了只求“自保”,没有社会责任担当的人,甚至很多时候把舆论监督的职责变成对“长官”负责。

(二)不注重新闻学专业学生的道德培养

与只注重学生的技能培养相对应的就是对于学生的道德培养没有足够的重视。目前我国高校的新闻学专业几乎无一例外地都会开设《新闻法规与职业道德》一类的关于职业道德的课程,但是,这门课程的受重视程度远远不及新闻史、新闻采访与写作、新闻编辑这类实践性和操作性更强,注重培养学生技能的课程。其实,对于新闻学专业的学生来说,德育才是最重要的。这么说可能在很很多人看来有失偏颇,但事实确实如此。对于新闻从业人员来说,采访、写作、编辑这样的技能在参加到新闻实践中之后很快就可以熟练掌握,对于新闻编辑来说,选择新闻稿件、加工新闻稿件、制作新闻标题、组织版面、用方正飞腾进行排版这些工作可以在编辑实践中很快就可以掌握,但是新闻道德却不可以。很多的新闻从业人员在参加到新闻实践工作中之后,面对种种诱惑往往会迷失自己,丧失新闻职业道德。“长期以来,我国习惯于从政治诉求、经济发展、市场需要等功利主义角度出发,追求新闻教育的‘工具理性’与‘社会本位’。”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新闻从业人员在不知不觉地回避新闻从业者的根本职责所在。长期以来,新闻教育中对于新闻专业学生的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的疏忽,使得很多学生在进入社会之后,尤其是在从事职务活动时经常突破起码的社会道德底线,把新闻作为牟利的工具,并以身试法。新闻教育的培养目标错位,是新闻从业人员道德缺失的一个重要原因。大学之道在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大学》第一章里关于大学之道的记载也同样适合于现在大学的教育理念。大学的首要职责是培养学生的品德、道德,这才是最重要的。对于新闻学也是如此,在培养技能合格的新闻从业者之前,首先必须要培养品德高尚、至少是品德合格之人。但是,这正是我们目前的新闻教育所缺失的。新闻学专业学生的道德素质不过关,就导致学生在参加到社会实践工作之后,面对种种威胁、诱惑,很容易丧失职业道德甚至是人格。相对于其他的新闻从业人员来说,新闻编辑尤其如此。新闻编辑是媒体的把关人,所以对于编辑的道德有更高的要求。我国第一份政论报刊———《循环日报》的创办者,我国第一位报刊政论家王韬早就曾说过编辑人员“非超群绝伦者不得预其列”,编辑人员必须“持论公允,不能挟私泄愤”。这都是对编辑人品和职业道德的要求。新闻要保证真实和客观,编辑必须做好把关人的工作,编辑必须是人品和文品俱佳的人。所以,在培养新闻编辑的时候,要把“德育”放在首位。

二、以德育为本,培养合格的新闻编辑

面对现在的新闻学专业学生就业率低下,很多高校的新闻学专业开始进行新闻教育改革。在就业率这只看不见的手的牵引下,几乎所有新闻学专业改革都把改革的目标集中在“技能”培养上———新闻学专业的多面手,但是却忽略了作为新闻从业人员尤其是新闻编辑最基本的“道德”。毫不讳言,一个新闻编辑即使是具有再好的职业素养,如果道德不合格,也不会成为一个合格的优秀的新闻编辑。其实,新闻工作是边做边学的过程。“新闻实务的技能只能保证你在上班的第一天、第一周有良好的表现,却难以保证你走得更远。”相反,即使新闻实务不过关,有良好的道德素质,只要虚心好学,最终还是会成为合格的新闻从业者。还是那句话,德育才是根本。所以,最合格的新闻编辑就是道德过关的编辑。培养道德合格的新闻编辑,从根本来说分两方面:

(一)个人品德的修养———人品

做合格新闻编辑之前,先做一个合格的人,即人品必须过关。大学时代,是学生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所以学校在培养学生的时候必须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学生在金钱和责任之间做出正确的抉择。大学教育的根本是什么?是培养高学历的人、高能力的人,还是培养有责任感的人、人品过关的人呢?人们常说“做事先做人”“三百六十行,德行为先”,这都是对于人品的要求,也是社会对于人的道德方面的要求。可以说,大学培养的不一定都是人才,但最终都能成人。所以大学教育必须反思,对于学校来说什么才是最重要的,对于学生来说,最高的学历和学位是什么?归根结底两个字:人品。如果一个学校培养的学生是人品、文品俱佳,那么是社会之福;相反,一个学校培养的学生技术和学问都超群,但是人品不好,那往往是社会之祸。新闻媒介强大的社会影响力和舆论影响力已经被世界所公认。曾经说过:舆论导向正确,党和人民之福;舆论导向错误,党和人民之祸。舆论导向的正确与否取决于新闻从业人员,更确切地说取决于新闻编辑。因此,新闻从业人员尤其是新闻编辑的人品就显得尤为重要。新闻学专业必须要注意培养学生的人品。新闻编辑人品的培养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

1.重视思想道德修养课程,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思想道德修养应该是大学的第一门课程,也是最重要的一门课程。但是,实际的情况是,几乎所有的大学都开设思想道德修养的课程,但是都不是很重视。无论是学生还是教师,都觉得这是一门无关紧要的课。这是一种错误的思想,大学教育的真谛就在于能培养出德才兼备的毕业生。一个道德沦丧的学生只会给社会带来危害。大学必须要重视思想道德修养课程,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2.把学生的“人品”列入考核的范畴,实行“一票否决制”。我国高校目前对学生的考核基本都是以学习成绩作为考核的主要标准,成绩好的就是好学生,成绩差的学生往往被认为是“不学无术”。对于学生来说,利用成绩来进行考核无可厚非,但是成绩不应该是唯一的标准。一个学生如果人品好、成绩好,那对于社会来说是非常有益的;但是一个学生如果人品不好而成绩优异,对社会往往是非常大的危害。比如“化学天才”刘招华和陈峰,把自己的天赋用来制作冰毒,给社会带来非常大的危害。所以,作为学校,在考核学生时不仅要考核成绩,还要把道德列入其考核的一项,而且是非常重要的一项。可以实行一票否决制。一票否决,即是如果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人品不合格,即使学生的成绩再好也不能评优、入党甚至毕业。

3.营造以“德”为本的氛围。这不仅是对学校而言,对社会也是如此。目前,我们的学校基本都是以学习成绩或者是技能的高低来判定一个学生是否优秀或者合格。用人单位在选择人才是时候往往也看学习成绩,看是否是党员等一些条件,这对于培养人品好的学生是无益的,甚至有的时候还是有害的。导致了部分学生为了期末考试拿到高分,为了入党采取贿赂等一些不道德的行为。为了培养德行优秀的人才,不仅是学校,全社会都要营造重“德”、敬“德”的良好氛围。

(二)职业道德修养

道德的血液范文第5篇

职业道德是与人们的职业活动相联系的,具有自身职业特征的道德规范。教师的职业道德,简称为师德。师德是教师和一切教育工作者在从事教育活动中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以及与之相适应的道德观念、情操和品质,是教师的从业之德,是对教师这一行业的道德要求。它是调整教师与学生、教师与教师、教师与群体、教师与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的行为准则。它包括教师的道德意识、道德规范、道德范畴、道德修养、道德行为等内容。而爱学生是教师职业道德的灵魂。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谈到不恰当的教育方法和失衡的失衡关系的危害时曾说过:在你的教鞭下不知会赶走多少爱迪生。可见,采用科学正确的教育方法,处理好师生关系,关系到教学质量的提高和人才的培养,是大学改革必须解决的重要问题。

一、教育事业需要爱的奉献

大学教师所从事的是教育活动,教育是永远没有止境的天底下最伟大的事业,需要教师的身心做出极大的奉献。教育是培育人的工作,有其独特的特征,教育工作的最大特点在于他的工作对象都是有思想、有感情的活动着的人,大学生又是国家的栋梁,未来的希望。大学教师的许多工作量是无法量化的,他不像工人加工一个零件,应付多少劳务费,一件产品值多少钱。因此,做好教育工作,大学教师必须首先忠诚于所从事的教育事业。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夏?D尊先生有一段名言:“教育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能称其为池塘。没有情感,没有爱,也就没有教育。”这是古今中外教育实践的一致性结论。教师的职业道德要求教师正确处理事业需要与个人利益的关系,具有高度的事业心、责任感和奉献的精神。需要教师具有爱的奉献,这是做好教育事业的根本。大学教师只有怀有一颗爱心工作,热爱教育事业,热爱教师职业,热爱每一个大学生,才能做好自己所爱的事业和工作。

二、关爱大学生是大学教师的天职

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爱是教育的基础,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上海教育界老前辈吕型伟也说过:“没有爱的教育是死亡的教育,不能培养爱的教育是失败的教育”。Noddings积极提倡学校教育的基本目标是实施关爱教育,教师应该具有教学关爱的能力。他认为教育的主要目的是道德的,将道德教育与教育重合起来,强调所有的教育行为、过程都应具有道德性,即关爱,否则不能称之为教育。她认为教师的教学关爱是有意义的教学本质,是教学的核心方面,是教师素质的核心成分。她强调师生之间最基本的关系并非抽象思维方面简单的指导与被指导的关系,而是关爱者和被关爱者的社会关系。大学教师的教学关爱是教师职业道德的特殊成分,它既是一种关系也是一种行动过程。具体而言,是教师以学生发展为目标,通过教师对学生的理解、关注、可依性、尊重、肯定、负责等行为,在与学生互动过程中与学生建立并维持的信任的、支持的关系。研究通过调查发现,学生对教师的评价中,对师德的重视程度胜于对教学技能的重视,学生把“热爱、尊重与同情学生”列为最受学生喜欢的精神品质之首。由此可见,教育只有充满爱才能进入学生的内心深处。

三、大学教师要学会爱,掌握爱的方法

教育是一门艺术,只有走进学生心灵的教育才是真教育。爱是教育的原动力,教师关爱的目光就是学生心灵的阳光。教师要学会爱,需要运用恰当的方式去爱。师爱是一种母爱,但又超过母爱,既要有母爱那颗真诚、炽热的心,更要有超出母爱的科学和理性。师爱是伟大的、神圣的。师爱是人类复杂情感中最高尚的情感,它凝结着教师无私奉献的精神。师爱没有血缘和亲情,没有私利与目的,然而这种爱却有一种巨大的力量。当学生学习、生活等遇到困难时,教师热情的帮助是对学生的爱。教师热爱学生,一要关心爱护学生;二要平等地对待和尊重、理解学生;三要循循善诱,诲人不倦;四要严格要求学生。教育心理家研究表明:自信心对人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它是一个人获取成功的精神支柱,只有赏识学生,学生才会有更大的自信。口头、书面、眼神和动作等都是表示赞赏的重要手段。对学生充满期待也是爱学生的一种表现,可以增加学生的责任感。惩戒也是一种爱的表现方式,在惩戒的过程中老师要严肃地指出学生的错误,告诉他犯错误就要接受惩罚,一个人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不管过去,现在和将来。总之,只有恰当的运用爱的方法,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否则就会事与愿违。

四、大学教师要不断充实自己,有能力去爱学生

大学教师是向大学生传递人类积累的文化科学知识和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专业人员。教师需要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练就一身过硬的职业技能,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真正做到以身立教,德识统一。教师职业技能集中地表现为教书育人的本领,教师教书育人的效果。提高教师职业技能,一要刻苦钻研业务,不断更新知识。要帮助大学生打开人类知识的宝库,让学生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教师本身必须学富五车,才疏学浅是无法完成如此艰巨任务的。这就要求大学教师必须终身学习,不断进取,适应现代教育事业的要求。二要懂教育规律。教师要认真研究和掌握教育规律,不断转变教育观念,树立新的教育观、教学观、学生观,采取科学的方法教育大学生。三要具备一定的管理知识。管理是科学是艺术,教师必须掌握教育管理的基本理论及其在实际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应用,大学教师是爱的传播者和收获者,教育管理重在探寻规律,教师工作艺术贵在读懂学生,因材施教。四要勇于实践,不断创新。树立先进的教育思想观念,在实践中积极探索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只有这样,大学教师才能具有较强的教育教学能力,才能用渊博的知识和优秀的人格魅力去爱大学生,才能收到更好的效果。五要不断学习,提升自己。当大学教师要热爱这个职业,而且责任重大,教师的高境界就是凭天理良心把事业干好,时时处处为人师表。但同时,又要关心爱护学生,随时放下教师架子和学生融为一体,如同知心朋友一样。

五、关爱学生是以学生为本的核心

培养大学生是大学的责任和使命,大学生是学校教育工作的对象。因此,大学应树立以大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教师在进行教育工作时要以学生为核心,以学生为本。要求大学教师爱校、爱岗、爱生、把爱心与责任作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以学生为本,其核心体现在爱学生上,它是道德情感教育最有力的手段,每个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都有被关心、被爱护、被信任、被尊重的需要,这些需要一旦被满足,人就会产生积极的情绪,从而转化为催人奋进的内部动力。具体的做法有真诚地赞美学生,坚信学生一定能成才,捕捉学生的闪光点,关注学生的每一点进步。当学生意识到教师是真正关心、爱护他时,内心会受到鼓舞,感到充实和愉快,良好的师生关系就越能迅速的确立起来并得到健康发展,这种爱的情感交流,是学生成长的催化剂。因此,实施教育时要尊重学生的人格与个性,理解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信任学生的理想和价值;教育导行时要热情激励学生,与他们共同分享悲喜,还要主动关心学生,学会宽容与耐心,更要真诚地提醒犯错的学生,和他们一起分担错失。只有时刻把学生摆在心中,多为他们着想,学生才会心悦诚服地接受教育,主动提高自己,教育才能收到最佳效果,才能培养高素质人才。

六、关爱学生是一种艺术

关爱学生是教育好学生的基本点和出发点。只有关爱学生,做学生的知心朋友,才能与学生建立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教师对学生的爱,不在于传授多少知识,讲清多少道理,而是理解、尊重和关爱。因为“爱是理解的别名”(泰戈尔语)。理解学生,爱才会具体而丰富,才会无处不在,才会使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充满温馨。著名教育家爱默生说:“教育成功的秘密在于尊重学生。”好学生要尊重,犯错误的学生更要尊重。作为一名大学教师,在处理犯错误的大学生时更要注意场合,注意方法,每一句话、每一个神情都要从尊重学生的角度考虑,用信任的眼光看待学生,这样易于进入学生的内心世界,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现在的大学生许多是独生子女,而且大多数同学家庭条件比较优越,他们从小生活在备受宠爱的环境里,有些家长对孩子的优点溢美有加,对缺点却视而不见,更有甚者,由于爱屋及乌,孩子的缺点在他们的眼里竟成了优点,以致很多学生从小到大只能听表扬,听不得批评。于是,当这些大学生犯了错误受到老师批评时,不会从自身去找原因,反而一味地怨恨老师,认为老师对自己存有偏见,觉得自己受到了天大的委屈,甚至因此对老师产生了强烈的抵触情绪,会出现一些十分幼稚的孩子气举动。这时,老师若是为了树立权威,因为学生的一点过错,就与学生“硬碰硬”,则会激起学生进一步的叛逆行为,即使筋疲力尽,也不会有好的效果。反之,若是老师真正地关爱学生,从他们的角度出发,从内心去理解他们,大度地宽容学生的各种孩子气的举动,并用一些迂回的、巧妙的方法去教育学生,就能收到较好的教育效果,从而真正达到教育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