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捭阖纵横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竞争催生格局。中国白酒行业随着一轮轮的搏杀,“茅五剑”居高临下拥有了巨大优势。啤酒行业经过你死我活的兼并,“金星、燕京、雪花”三大寡头占据40%的市场份额。红酒行业更是在波澜不惊地热闹一阵子后,张裕、王朝、长城仍固守半壁江山。“英雄造时势。”随着古越龙山、会稽山的觉醒,中国黄酒市场也是“山雨欲来风满楼”……
古越龙山,大手笔成就大品牌
公元前473,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灭了吴国后,北上会诸侯号称霸主,而绍兴是古代越国的国都。而“龙山文化”则是在大约50QO年前,黄河、长江流域的氏族部落先后进入父系氏族公社时期形成的文化遗存。黄酒古越龙山,既体现了绍兴酒古远悠久的历史,又体现了绍兴酒深刻、丰富的文化内涵。
潜龙升渊
从书生到企业家的精神突围
时光追溯到1998年4月10日,绍兴市政府一纸任命把同济大学工程机械专业出身的傅建伟从一家纺织企业调到古越龙山绍兴酒股份有限公司任总经理。不懂酒也不嗜酒,大学工科毕业却热衷于文学创作,曾出版过《朝花夕拾》、《琥珀色的诱惑》、《岁月留痕》的傅建伟,先前总给人“书生”形象,可就是这不起眼的书生,一连串的大手笔卷起“黄酒”千堆雪……
一、顶住压力,厚积薄发的一锤定音
“每当你看到一个伟大的企业,必定有人作出过远大的决策。”西方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一语中的地总结出企业发展的内在动力。“2003年底,我们到几家销售黄酒的外地商场拜年,营业员听说古越龙山的老总来了,脸上都显出茫然不知的神情。作为一家上市已七八年的酒类公司,古越龙山在消费者中陌生程度让我开始反思。2004年,央视未来广告公司的游说团到了绍兴试图撬动黄酒这一新兴行业的广告资源,走访了全国数十家黄酒企业都是否定的回答。听说绍兴正在“振兴黄酒”,央视广告公司一位副总走进了古越龙山。对这家国企来说拿出6000万元做广告,不亚于破釜沉舟,讨论历时半年多,大大小小的会开了无数个。最后提交经理办公会议时,开始说好的人还是不敢吱声了。”名牌是一个企业经济实力和市场信誉的重要标志。傅建伟无奈,只好召开董事会,最终一锤定音。
广告的窍门和形象代言人的战略价值就在于,通过形象代言人来激起每个人对物化社会的明星代言产品产生欲望。它从不与单个人说话,而是凭借区分性的关系形成一个消费部落,通过消费这一同谋关系,以代言人的艺术形象对产品进行品牌的精神重塑。傅建伟大胆决策,聘请著名演员陈宝国作古越龙山品牌形象代言人,既体现一流的实力,又把陈宝国曾出演越王勾践时那种“隐忍的爆发力”与绍兴酒的“水的形态,火的性格”进行一次“物人合一”的精神铸造,以央视黄金段投入6008万元的太手笔,打响了黄酒央视第一炮。“数风流人物,品古越龙山”广告语一时传遍大江南北。
二、渠道拓展,走出国门的逆风上扬
新的渠道能够改变行业格局。2005年,古越龙山与法国卡慕国际合作签订了为期5年的排他性合作协议。有着142年历史的法国干邑世家卡慕,是世界酒类中知名的奢侈品品牌。该公司在全球拥有3000多个免税销售网点,主要分布在全球各地的机场等。卡慕承担设立专柜的前期投入,同时享有古越龙山在免税市场的独家经营权。古越龙山每瓶的售价在55~76美元之间,与茅台一起以“中华国酒”的身份进入卡慕在全球免税市场上的销售网络。如今,巴黎、西班牙等42个国家和地区的消费者,都能品尝到正宗的绍兴黄酒。绍兴黄酒出口量突破2万吨,并在日本市场取代台湾绍兴酒,取得占有率超过90%的成绩。
在金融海啸的影响下,当许多企业都感受到阵阵寒意时,古越龙山上半年黄酒销量同比增长19%,利润增长高达552%。古越龙山理念上的突破,带来了产品结构的一场大变革。在农村市场上2008年推出的“方瓶新金五年陈”比原先流行的一两元的袋装酒贵了两三元,却更受乡亲们的欢迎。随后推出的四五元的“简加饭”、大包装的“坛加饭”,甚至上百元的“十年陈礼盒酒”,也在农村市场日益走俏,逢年过节甚至卖断了货。在城市,古越龙山大胆把眼光瞄向高端市场,开始了更大力度的产品升级换代:一方面通过薄膜过滤等技术,酿出味道更淳、色泽更通透的黄酒;另一方面通过新颖的设计,给一直以来“土味十足”的酒瓶,增添了时尚气息。
三、概念创新,别出心裁的原酒交易
2008年3月5日下午,绍兴中国黄酒博物馆报告厅内,一位蔡姓投资者在经过数十轮叫价后,终于以33万元的价格,夺得了起拍价为5.4万元的30坛50公斤装绍兴原酒的所有权。但他并非创造纪录者,在随后举行的五轮拍卖中,这些8年陈黄酒每坛最高拍到了2.5万元,折合每公斤500元,比起拍价整整高出近28倍!这场原酒拍卖会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200多名黄酒投资、收藏者。原酒是指储存在仓库里的大坛酒,与市场上卖的瓶酒的最大区别是未经勾兑、灌装,保持黄酒的原汁原味。原酒公司采取会员制销售,投资者可以预订生产,远期预售品种为下单之日起隔两年可提贷的手工原酒,即2008年预售2010年1月1日可提贷的2008年原酒。投资、收藏者买下原酒后,原酒公司可代为保管储存,销售满五年后也可回购,还可为投资者订制个性化瓶酒。
黄酒不仅是一种产品,更是一种文化。既然古越龙山有文化产品的属性,就不仅有消费功能,而且还有收藏价值与自我占有的展示欲望。古越龙山“原酒交易”概念的提出巧妙将黄酒的文化、品位、价值等元素植入到原酒交易中,引爆资本市场股价的重新估值,古越龙山公布的原酒交易规则,使黄酒的销售对象一下子从普通消费者扩大到投资收藏者,这被业界称为“黄酒业的革命性突破”。
四、增肥减瘦,图谋第一的纪录刷新
目前黄酒销售主要的区域仍集中在江浙沪等传统黄酒市场,这一区域占据了黄酒销量的70%、销售额的80%以及利润的90%,因此如何真正走出江浙沪,是古越龙山真正做大做强的一个重要基础。为了达到未来江浙沪传统市场和外地新兴市场的销售额要达到1:1的比例,古越龙山即制定了“瘦身强体,整合资源,做强主业”的战略。2007年10月10日,古越龙山将旗下控制的氨纶资产以1.59亿的价格出售给浙江金时针织
印染有限公司,同时,古越龙山又高调兼并了女儿红。“虽然女儿红目前并未走向全国,但是女儿红在全国范围内具有较高的品牌知名度。女儿红通过其原有的品牌的影响力,将继续加大其在婚庆和宴会市场影响力,与古越龙山形成差异化”。决策的本质就是取舍。傅建伟的增肥减瘦,一加一减让古越龙山的实力大增,同时也提高了市场的竞争力。
古越龙山绍兴酒股份有限公司作为黄酒行业的龙头企业,因为拥有25万吨陈酒储量,一直备受瞩目。为了进一步彰显古越龙山的龙头地位,傅建伟决策建立了总面积为149550.03平方米的可储存10万吨大坛原酒的中国最大乃至全世界最大的古越龙山中央酒库。该酒库现已储存400多万坛各品种、各年份的绍兴酒,且多为远年陈老酒。2008年4月份,古越龙山启动申报吉尼斯世界之最的活动,当时同时向上海大世界基尼斯总部和沈阳的吉尼斯申报中心递交了申请书。现在收到了上海大世界基尼斯总部颁发的“大世界基尼斯之最”证书,而总部在英国的吉尼斯世界之最的申报尚在程序之中。申报吉尼斯世界之最的意义不仅仅是向世人展示古越龙山丰富的陈酒库藏,也是给消费者的一个承诺:古越龙山年份酒足年陈酿,品质保证。
会稽山,大历史打造的高品位
在我国古代“九大名山”中,会稽山排在首位。虽然会稽山并不巍峨,但它却深深镌刻着中华民族最为浓重的历史印记,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大禹一生中封禅、娶亲、计功、归葬的四件大事都发生在这里。与失败者相比,大禹治水的成功不仅是因为采用了疏导而非堵截的治水方法,另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大禹的九州分封的联邦制度与论功行赏的激励方法。黄酒以会稽山为品牌名,不仅向人们传达了绵绵不绝的传统文化,又暗喻着大历史下的文化伦理与商业精神。
狮王雄心
从战场到商场的华美转身
美国著名作家凯普的《自驱力》一书中说:“有自驱力的人就是追求卓越的人,为目标自己让自己跑起来的人。”18岁的傅祖康高中毕业后参加中国人民。1984年的自卫反击战傅祖康作为高射机随部队奔赴云南老山前线,6个战士潜伏在10平方米的猫儿洞,渡过了充满紧张、恐惧的7天7夜。光荣退伍后,许多战友纷纷选择当时看上去很稳定的国有企业,而傅祖康认为一个人过伍的高中生在民营企业更能大展手脚。进入了精功集团后从一般的会计一步一步考到高级会计师、高级经济师。2003年时任精功集团副总经理、中国轻纺城副总经理兼财务总监的傅祖康走马上任会稽山。战场上最难忘的7天7夜对于傅祖康的心智锤炼起到巨大的作用,并将个人百折不挠的信念融入到企业管理中形成一种藐视一切困难、永不言败的会稽山企业精神。
一、黄酒之源,拉大时间的包容性
品牌最大的资源莫过于时间。它的生生不息不仅代表了坚挺的品质,而且悄然无声地融入了太多的文化与历史。绍兴黄酒作为中国最古老的名酒,以糯米为“肉”,麦曲为“骨”,酒药为“魂”,鉴湖水为“血”,积2500年之功力,才炼成了“东方名酒之冠”。绍兴黄酒起源最早可追溯到7000多年前的河姆渡文化时期,在河姆渡文化遗址,出土了大量的稻谷和类似酒器的陶器,说明当时河姆渡人已经人工栽培水稻,并具备酿制米酒的条件。在《吕氏春秋・顺民篇》中,有“越王苦会稽之耻,欲深得民心……有酒流之江与民同之”的记载。“会稽山”是中国的“黄酒之源”应当之无愧。又因生产“会稽山”的会稽山绍兴酒股份有限公司始创于1743年(清乾隆八年),至今已逾265载春秋,并创下了“265年始终专一酿酒、265年生产从未间断、265年经营从未亏损”的三大奇迹。1915年,在美国举办的“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会稽山”首次“亮剑”,便为绍兴黄酒获得第一枚国际金奖,奠定会稽山的不朽地位……
每一个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种人格、尊严和文化向往的完美形象的想象,而消费就是通过物化来替代这种内心深处的向往。“慢慢品的老酒,微微醉的享受。”广告既不是让人去理解,也不是让人去学习,而是让人去希望。会稽山如此精妙地将黄酒之源用这种感性诉求在快节奏的当下非常诗意地表达出来,不仅让历史酝酿成一杯好酒付于笑谈之中,而且还会以一种文化消费的面目拉大需求的弹性,使人们真正体验到会稽山不仅是一种黄酒,更是一种文化沉淀――对诗情画意的江南水乡,对摇橹帆船吴越生活最深的向往。民国初年的郭凡生就曾经说过:“许多历史才可以成就一点点的传统,许多传统才可以成就一点点的文化。”与白酒的浓烈、啤酒的寡淡、红酒的暧昧相比,黄酒的品饮过程更能体现人生在步入中年之后所特有的儒雅大度和成熟稳重,最能体现成功人士的包容关爱和尊贵荣耀,也更能体现东方人的养生之道与和谐精神。因此,从会稽山的“1743”到“黄酒之源”,会稽山不仅向消费者充分展示了黄酒的历史,而且还体现了一种文化,因此饮用黄酒是人生的一种愉悦感受,是一种享受健康、高雅和高贵的生活方式的过程与品位。
二、与时俱进,百年传统下大胆创新
作为中国黄酒业中唯一集“中国驰名商标、中国名牌、绿色食品、中华老字号、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绍兴黄酒酿制技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等众多国家级荣誉于一身的企业,会稽山在品牌、资金、质量、历史等各方面具备很多独特的优势。譬如说,绍兴香雪酒是会稽山公司发明的;绍兴黄酒的第一块国际金奖是会稽山公司获得的:总理拔款修建的“绍兴黄酒中央仓库”建在会稽山公司;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绍兴黄酒酿制技艺”项目的唯一传承人、绍兴黄酒界“泰斗”、“活酒仙”王阿牛是从会稽山退休的……此外,会稽山还有“265年连续生产、265年连续赢利、265年专注酿酒”的辉煌历史。有精确完善的品质保障体系的会稽山本来坚守着自己厚重的历史就能创造出巨大的价值,可是在很长时间里,酒精度15度是绍兴酿酒业死守的一条“长江防线”。很多顽固者曾经认为:15度一失守,绍兴酒的品质就不能得到保证,要乱、要自砸牌子,后果将不堪设想。可是现代人更注重交际,要交际就要碰杯,要碰杯就要低度。绍兴酒因为易醉不能碰杯,被葡萄酒占去了很多份额。会稽山内部也意识到,酒精度不降是不行了。如何降低?却是个大难题,如果靠加水来低度,那无疑将严重影响绍兴酒的口感,真的要砸绍兴酒的牌子。会稽山的研发部门采用的是利用现代生物二次发酵技术来降低酒精度。低聚糖这一新产品研制出来后,公司内部召集了10位专家进行品尝鉴定,结果有4位说好,有4位坚决说不好,2位不表态。
“历史是由无数个创新的延续组成的。”傅祖康最终拍板,把新研制的“帝
聚堂”投放市场。没想到这一新产品投放绍兴市场后,消费者的反映出乎意料的好,因酒精度为11度,又没有了绍兴酒传统中的苦味,很快流行开来。浙江、上海、江苏是绍兴酒主要的三大销售地,为此会稽山针对浙江市场推出了“帝聚堂”品牌,针对上海人爱赶时尚的特点推出了“尚海派”品牌,针对江苏鱼米之乡的特点推出了“水香国色”。值得一提的是“水香国色”这个品牌,名字取得精彩,这个品牌推出后在江苏市场一片叫好,目前年销量已达到1个亿。与时俱进不仅是一种战略概念,更是一种战术实践。针对不同地区的不同口感推出不同品牌。会稽山的大胆创新让古越龙山感到了品牌文化与技术创新的双重压力。
三、信誉贮值,网上交易与酒庄创新
“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就在古越龙山积极筹备“原酒交易”之际,会稽山已率先推出“酒庄”生意,即普通市民只要出资5万元就能拥有一个“酒庄”――“酒庄”包括100坛35公斤装的手工特酿美酒,贮存在公司提供的专用仓库,珍藏10年间可由“庄主”自由支配;10年后公司还将以一倍价格回购。会稽山“酒庄”精选优良原材料,按照“绍兴黄酒酿制技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要求精酿而成,成品以特制“宕大”酒坛盛装,每坛灌装净重35千克,每1 00坛2007年冬酿会稽山手工加饭为一个“酒庄”。随着会稽山“酒庄”的推出,其业已成为了投资热点。在中国黄酒业中再次掀开“酒庄”营销浪潮,低风险、高回报的超值享受令各界人士为之瞩目。
同时,1998年会稽山绍兴酒股份有限公司(原绍兴东风酒厂、东风绍兴酒有限公司)曾限量推出珍藏版酒文化储酒卡(面值100元)。10年后会稽山在报纸发出告示,公司将兑现当年的承诺,作为回报,所有持有酒文化珍藏卡的消费者既可提取会稽山1998年冬酿大坛加饭,也可按贮酒卡面值(100元)的600%提取相应价值的会稽山五年陈加饭酒。于是,许多当时抱着试一试的态度购买会稽山的文化储酒卡的人们真金白银地拿到6倍的兑现后,奔走相告。在所有的传播中,口碑传播的信任度是最高的。一时,会稽山在绍兴的太街小巷成为人们议论的焦点,而会稽山的文化储酒卡在这一事件中;成为人们心中的“文化储值卡”。
四、文化垫底,由大到强的凤凰涅
会稽山收购嘉善,以年产十五万吨的产能成为第一后,2006年11月,会稽山牵手香港凤凰卫视,投资500万元,利用凤凰卫视在亚太地区的覆盖率,在东南亚地区传播黄酒文化,打造会稽山高端品牌。2008年“会稽山与央视《鉴宝》栏目曾达成合作,是基于对这档栏目的目标受众与会稽山品牌及企业诉求十分吻合,不但进一步提升了品牌的文化价值,也会因国内“收藏热”的兴起让会稽山与央视《鉴宝》相互印证,让历史与时尚进行天地对接。”
时尚一向是消费的核心部件。为了进一步催化黄酒的时尚标志,培养下一代的黄酒消费群体,会稽山开始涉水影视。2008年9月19日,国内第一部以越乡黄酒文化为背景创作的高清纪录电影――《水客》在黄酒发源地绍兴正式开机。《水客》以历史上的真实人物――绍兴云集酒坊的第五代传人周清的生平为线索,用真实电影的记录形式,重现一段绍兴黄酒的历史,带领观众一道感受仿佛唾手可及的真实岁月。历史上,周清开辟了一条将绍兴酒用船沿京杭运河载至北京等地销售的新路线,在短短几年内,绍兴酒被周清南北贯通而风靡全国。1915年,周清带着自己亲自酿制的小京装黄酒来到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并获得金奖,成为绍兴黄酒历史上第一枚国际金奖。从此,绍兴酒名声大振,被誉为“东方名酒之冠”,打入了国际市场,远销世界各国。历史上,像周清这样推销绍兴黄酒的人,被称之为“水客”。高清纪录电影《水客》,便是以周清为切入点,讲述“东方美酒”的传奇经历。致力于弘扬民族文化、推广民族品牌的香港阳光卫视,在多次实地考察、取材之后,携手云集酒坊的继承者――会稽山绍兴酒股份有限公司,以历史事实为依据,合力打造高清纪录电影《水客》。用文化传播的方式,将这一段东方美酒的传奇历史展示于世,作为对中国黄酒文化的一次艺术化梳理。
双剑合璧,傅氏重塑黄酒江湖
关键词:音乐艺术;陈蔚;歌剧;音乐剧;导演艺术;深情细腻;恢弘大气
中图分类号:J60 文献标识码:A
陈蔚是在新时期成长并成熟起来的一个十分活跃、精力充沛的“年轻老导演”。从中央戏剧学院导演系毕业、系统掌握了戏剧艺术基本规律和导演技巧之后,一直任教于中国音乐学院声乐歌剧系,善于学习的她又掌握了总谱读法,能从总谱复杂的音乐符号中准确理解和把握作曲家的构思,并在导演中加以创造性体现,因此其导演艺术实践主要集中在歌剧音乐剧领域,并在长期实践中逐步形成了音乐戏剧感觉好、能够自如驾驭各种综合元素参与歌剧综合美营造、注重大局观、手法多样、风格适应性强等特色;而《再别康桥》和《红河谷》这两部由她自编自导的剧目,则集中体现了她在歌剧导演艺术的主要特点和成就。
一、厚积与薄发:陈蔚歌剧音乐剧导演艺术生涯鸟瞰
在陈蔚的导演艺术生涯中,除了小剧场歌剧《再别康桥》、正歌剧《红河谷》外,曾先后执导了《徐福》、《舍楞将军》、《木雕的传说》、《八女投江》(哈尔滨版)等正歌剧和音乐剧《五姑娘》、《冰山上的来客》、《青城》等作品,积累了丰富的导演经验,其中尤以歌剧《八女投江》和音乐剧《五姑娘》两剧中的导演艺术最引人瞩目。
由于哈尔滨版歌剧《八女投江》在一度创作上存在许多弱点,执导此剧对陈蔚来说是一个严峻挑战。为此,陈蔚调动许多舞台艺术手段以弥补一度创作上的缺陷,因此该剧的舞台呈现仍有不少值得称道的优点——突出音乐通俗流畅的抒情气质和主题歌《白桦之恋》深切动人的歌唱性格,舞台画面构图具有美感,场面转接自然流畅,多媒体影像手段的运用技巧也日臻成熟,较好地配合了剧情、渲染了气氛,营造出特定的历史环境和战争氛围,给观众以较强的视听冲击力。因此可以说,正是由于陈蔚导演与舞美艺术家的共同努力,才使这部戏剧内涵较为单薄的歌剧具有了较强的观赏性。
《五姑娘》是一部乡土风格浓郁的原创音乐剧。为顺应此剧情节、戏剧冲突发展和风格表现的需要,陈蔚在导表演艺术上,通过其中“春牛会”、“开秧门”、“过清明”、“轧蚕花”等极具民间特点的风俗性、舞蹈性场面或“斗牛舞”等色彩性歌舞场面,营造出清末民初社会生活环境的历史质感和江浙一带民歌、民俗、民风的生动画面。在男女主人公互诉衷肠的爱情场面和全剧主题歌《太阳月亮为你为我从此停转》中,陈蔚则充分发挥演员的歌唱魅力,突出唱段旋律的深情动人和场面的浪漫气质,同时通过几扇门的开合和演员具有舞蹈意味的形体语言,加强抒情性场面节奏的灵动性,有效避免了单纯歌唱时的静止感。第一女主人公五姑娘的扮演者,其表演和形体动作则带有传统戏曲身段和身体韵律的某些特点,而两个反面人物在剧中的穿插及其谐谑的表演和舞蹈,也为全剧的悲剧意蕴增添了喜剧性和对比性的因素。如此看来,陈蔚赋予《五姑娘》的整个舞台呈现样式,是在忠实于历史环境真实和人物性格真实的前提下,努力追求舞台叙事手法的时尚化和观赏性;而陈蔚的这种导演风格,恰恰是最适合《五姑娘》这部乡土化音乐剧的舞台演绎风格的。因此,该剧在2004年中国艺术节上获《文华》大奖,后又成为“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的初选剧目,作为导演的陈蔚功不可没。
二、细腻与深情:陈蔚在小剧场歌剧《再别康桥》中的导演艺术
自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歌剧界由于迷恋“大制作,大投资,大场面”,不幸染上了“巨人症”,身躯庞大,营养不良,行动迟缓,表情呆滞。一些有识之士早就看出这种做法没有出路,于是纷纷另辟蹊径,寻找歌剧艺术走向市场的种种可能。陈蔚这部自编自导的小剧场歌剧《再别康桥》,就是以小投资、小规模、小制作、小场面探索歌剧艺术走向大市场的最新尝试。
在小剧场歌剧《再别康桥》(周雪石作曲,中国音乐学院声乐歌剧系2002年首演于北京)的探索中,陈蔚(笔名雪儿)一身兼编剧、导演二任,对歌剧之进入小剧场所引起的艺术观念和手法的种种变化作了勇敢的探索,表明了这位青年导演具有勇敢面对市场、锐意进取的精神。
将歌剧演出场所由大剧场搬进小剧场,不单是演出场地的简移,因为由于演出场地的变化和表演的区域空间缩小,歌剧表演与观众的审美关系也随之改变,必然在制作理念与规模、艺术观念以及编剧、作曲、舞美乃至表导演艺术诸领域引起连锁反应,歌剧家不得不丢弃一些过去的成熟套路、创造一些新套路,以适应观众对小剧场歌剧的审美需要。所以,剧场虽小,学问很大;如何做好小剧场歌剧这篇大文章,是当代歌剧家们无法回避的课题。
作为剧作家,陈蔚将笔触聚焦在林徽因与徐志摩二人的情感纠葛上,并穿插着梁思成与林徽因、徐志摩与陆小曼的爱情生活,再由诵者将这两条戏剧线索串联起来,令戏剧脉络主次分明、发展清晰;剧中虽无剧烈的戏剧冲突,但陈蔚在挖掘人物内心情感世界的矛盾和心理动作方面着力甚多,也为作曲家充分发挥音乐的抒情功能预留出足够空间。至于陈蔚在剧本中大量使用剧中人的诗句和言论,由于剪裁得法,缝连细密,因此显得流畅自然,对营造全剧诗意盎然的浪漫抒情氛围起了重要作用。《再别康桥》采用这类淡化情节、重在抒情的艺术处理,当是适合小剧场歌剧的可行选择,并在演出实践中受到许多观众的欢迎。
作为该剧导演,陈蔚根据演出环境的种种变化——由大剧场的一面观众变为小剧场的三面观众,观众视角由大剧场的平视或仰视变为小剧场的俯视,加之小剧场的舞台逼仄,四处透光,舞美设施简陋,舞台上发生的所有场面切换均在观众视野之内等等,采取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导演构思和艺术处理。其中包括:舞台装置和布景尽可能简化,以便在本就十分狭小的舞台上为演员的歌唱和表演腾出足够空间;充分运用极为有限的灯光设备作为舞台叙事的重要手段,发挥它渲染气氛、切割场景、突出重点、导引观众视线的表现功能;充分发挥演员的歌唱艺术魅力,减少不必要的舞台调度和形体动作,以便将作曲家音乐创作中动人的歌唱性和旋律美质揭示出来;在陆小曼的唱段《旋转啊旋转》中,陈蔚为此特别设置了一个小高台,让演员登于高台之上载歌载舞,用来刻画这个上海社交圈的名媛形象;又在剧中安排了两个舞蹈演员,将他们的舞段适时穿插在剧中,将一支小型室内乐队和指挥置于舞台的右侧,并根据剧情发展的需要让乐队开口说话、参与表演,与演员的表演构成上下互动和彼此呼应,活跃剧场气氛;等等。
总之,陈蔚在《再别康桥》中的导演处理和深情细腻的导演风格,不但显示出她在歌剧艺术综合美规律的全面把握能力和娴熟驾驭功夫,而且更在歌剧创制小型化、简朴化以及重点突出歌剧的音乐创作表现力和歌唱艺术特殊魅力方面做出了出色的贡献。
三、史诗与哲理:陈蔚在歌剧《红河谷》中的导演艺术
歌剧《红河谷》,陈蔚、钱晓天编剧,孟卫东作曲,陈蔚导演,剧中第一女主人公丹珠由戏剧女高音歌唱家殷秀梅扮演,雪儿由抒情女高音歌唱家巨有燕扮演,格桑由男高音歌唱家魏松扮演,中国歌剧舞剧院2011年8月24日首演于北京保利剧院。
如果说,小剧场歌剧《再别康桥》毕竟受制于剧场条件和投资规模,因而令陈蔚的歌剧导演艺术未能得到全面施展的话,那么,此番应邀在中国歌剧舞剧院创制的歌剧《红河谷》中身兼第一编剧和导演两职,陈蔚对此的第一反应是“心中泛起的是激动和忐忑这两种截然相反的情绪,清楚地知道这是个巨大的挑战”,但该剧雄厚的制作资金、国家级高水平的表演艺术团队、保利剧院完备的现代化设施,此前陈蔚在《徐福》、《舍楞将军》、《八女投江》等剧中所积累的较为丰富的正歌剧导演实践,都为她的歌剧导演理念、整体性舞台呈现功夫以及有机整合和自如驾驭一三度创作各元素、各部门的素养和能力,提供了一个全面施展其拳脚的绝佳机遇。
陈蔚在多次执导正歌剧的实践中,对歌剧艺术的高度“综合性”有着深刻的体悟。她在此剧的导演阐述中说:
歌剧之所以被称为舞台艺术皇冠上的明珠,就在于它具备其他舞台艺术门类无法比拟的综合性。文学、音乐、演唱、导表演艺术、指挥艺术、乐队演奏、舞蹈、舞台美术,以及近年来发展迅速的舞台多媒体视觉艺术等,几乎所有与剧场有关的艺术专业门类都会在一台两个小时左右的剧目演出中配合与统一。从实践过程中,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主创团队对“综合性”的认知和贯彻程度,往往与这出戏在舞台上成功的系数成正比。
而歌剧艺术的这种“综合性”,首先应当从歌剧剧本文学创作中体现出来。陈蔚作为《红河谷》第一编剧,在从事剧本创作之初,就提出了“左手音乐右手戏”的主张。为此,在解决音乐结构与戏剧结构的相互关系上,寻找到了将两者相互融合的方法——戏剧为骨,音乐为肉;依据中国观众“以歌舞演故事”的观剧习惯,在处理故事与歌舞的相互关系上,力求两者相得益彰;在处理叙事性和音乐性、戏剧场面与音乐场面的相互关系上,将音乐放在主置,选择好可以凸显音乐性的戏剧场面并将一些交代性的情节缝补进去,使两者能够在这个戏剧场面中得到统一,以切实避免为了讲故事而忽略歌剧形式规律的现象。
此外,陈蔚还在《红河谷》剧本中设立了一个“火”的意象。这个意象在第二幕第二场三次出现,既代表着不同的人物情感,也象征着三种不同的戏剧情境,三次之间形成了一种递进和转折关系。
很显然,在这里,陈蔚虽然是以剧作家身份出现的,但其中无不渗透着她作为一个正歌剧导演艺术家对歌剧艺术特殊性的深刻认知和导演理念,或者换句话说,陈蔚对于正歌剧的导演理念以及对《红河谷》的种种导演构思和艺术处理,已经渗透到此剧中,使两者的关系能够在一的现代化设施、文学剧本创作中;而这一切,正是这种“编导合一”创作模式所独有的优势所在,从而有效避免了以往创演中常见的编剧与导演两张皮或互相扯皮的现象。这种优势,在目前我国正歌剧导演艺术家中,也是陈蔚所独具的优势。这自然得益于她的专业背景,长期任教于中国音乐学院这一工作环境和丰富的正歌剧导演实践,由此养成了她特别强调歌剧高度综合性,特别重视歌剧音乐成分及其感性显现的职业素养和导演理念。这种素养和理念,我们在此前的《再别康桥》中已初步感受到;如今,又在《红河谷》中再一次更真切地触摸到。
当然,作为《红河谷》的导演,陈蔚担负的创作使命、面临的创作课题远比处理剧本创作与导演构思的相互渗透和自我协调复杂繁难得多。其中包括:概括全剧的核心主题,解读作曲家的音乐创作,对全剧整体风格和舞台呈现样式进行阐释与勾画,对演员的歌唱、表演和角色创造提出具体要求,对舞美各部门的具体视觉形象体现做出描述,等等。对此,陈蔚在《红河谷》的导演阐述中都做了不同程度的分析、评价或论述。
陈蔚从电影《红河谷》到歌剧《红河谷》的情节构成元素和显现形态中,将歌剧的核心主题提炼为“东方和西方两种文明的冲突和融合”。她认为,抓住这个核心,就使得全剧所有庞杂情节找到了明显而清晰的脉络。毫无疑问,陈蔚所做的核心主题概括,的确为全剧的情节展开和人物关系(例如剧中的英国人与中国人、藏族人与汉族人)以及他们之间的利益冲突、文化冲突、情感纠葛、性格矛盾等等确立起一个提纲絮领的凝聚点和汇合点,但其深层意义还在于,更将全剧主题升华到中国文明与西方文明、汉族文明与藏族文明的冲突和融合高度,使之成为统领全剧的哲理性意象;这一意象就如雪域阳光那样照得《红河谷》通体透明,令全剧所有艺术表现都有了高屋建瓴的精神依托。
同样,这种中西融合的意象也体现在《红河谷》的歌剧形式构成和风格样式上。陈蔚将这种融合称之为“经典歌剧的规格与规范,中国歌剧的风格和风骨”——实际上,前者所谓“经典歌剧”,是西方的正歌剧样式;她在《红河谷》导演艺术中努力实现的目标,是用西方正歌剧的审美规格和形式规范表现中国歌剧《红河谷》的中国故事、多种性格的多元人物和多元文化的冲突与融合,用中国人独有的戏剧语言、音乐语言和舞台视听语言及其在舞台上的高度融合来体现鲜明的中国风格和风骨。
为了力求达到这个目标,陈蔚查阅了大量关于民俗方面的书籍和资料,根据正歌剧的特点和情节发展需要,将具有藏文化特点、运载丰富哲理意蕴的艺术意象和符号植入到《红河谷》的相关场面中。例如,在歌剧的第二幕、第三幕中,植入富有民俗代表性的“雪顿晒佛节”和“望果节”这两个场面,并在舞台呈现方式上尽力追求真实再现藏族民俗节日的原生态风貌;在剧中三次出现无台词的、其舞台行动仅是磕长头的朝拜者,在舞台上为藏族儿女的信念和信仰——虔诚、不屈、坚贞以及对一切美好事物的祈望铸造一个无言的、贯穿全剧的、流动雕塑般的哲理意象。
作为导演,陈蔚对《红河谷》二度创作各元素及其舞台呈现的综合样态,提出了“实现演唱、表演、舞蹈、民俗仪式场面、多媒体影像等多种艺术手段的综合运用”的要求。我们从剧场演出中看到,无论是表现人物间凄美缠绵、复杂交错的爱情纠葛,还是配以适度形体表情语言和舞台调度突出殷秀梅、魏松高超的歌唱艺术并帮助演员塑造各自人物形象,无论是运用视听技术再现色彩斑斓的雪域美景、藏族服饰和民俗舞蹈画面,抑或是通过多媒体影像营造最后那场枪林弹雨、义薄云天的反侵略惨烈战斗场景,在整体风格上均体现出凝重大气的史诗性品格,给台下观众以强烈的视听震撼,表明陈蔚对正歌剧的高度综合性舞台呈现的掌控能力已经日臻纯熟自如的境界。
因此完全可以说,在《红河谷》的整体舞台呈现中,陈蔚史诗性和哲理性有机统一的导演艺术,与殷秀梅、魏松的歌唱和表演艺术一起,共同构成该剧引人注目的三大亮点。
吴佩孚“导演”的这场“戏”,地方官认为是给他们惹了大祸,于是由学官革掉吴佩孚的功名。文人是做不成了,吴佩孚大骂腐朽无能的清政府,一咬牙,投奔了淮军——秀才变成兵,至此,吴佩孚的人生理念由酸腐的“笔杆子里出功名”变成了硬气的“枪杆子里出大爷”。
1903年,军校毕业的吴佩孚被俄国人抓住。两名俄军士兵押解他乘火车转往哈尔滨,审讯后将执行死刑。吴佩孚冷眼旁观两俄军士兵,发现这两个老毛子烟瘾极大,却又非常吝啬,于是灵机一动,买了一大堆香烟,可不请那两个俄军士兵抽,自己亦不抽。只见那两个俄国兵的眼睛恨不得喷出火来。途经乱石山时,吴佩孚即作手势要上厕所。两俄国兵一心惦记那堆香烟,谁也不愿跟着去,挥手叫吴自己去。吴佩孚心中暗喜,从容走过车厢,回头望去,两个俄军士兵正在大过烟瘾,头顶冒起团团烟雾。吴走到车门口,拉开车门,纵身跳下,接连几个翻滚,站起来,毫发无损,再抬眼一看,火车已呼啸而去。吴佩孚的机智,从此事可见一斑。
此后,吴佩孚在军阀中捭阖纵横、扶摇直上。吴佩孚身居高位,但生活却很朴素。他常常穿旧灰布军衣,着旧青布鞋。与那些穿金线军装、着乌亮牛皮靴的军官相比,真是相形见绌。处于权力巅峰的吴佩孚十分自律,曾撰写了一副对联,挂在客厅,以明心迹。其对联内容为:
得意时清白乃心,不纳妾,不积金钱,饮酒赋诗,犹是书生本色;
失败后倔犟到底,不出洋,不走租界,灌园怡性,真个解甲归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