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单位转换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数》;《算数书》;《九章算术》;里田术;单位转换
1 中国早期数学文献简介
2007年12月湖南大学岳麓书院从香港抢救性收购了一批秦代竹简,这批竹简是继1975年云梦睡虎地秦简和2002年湘西里耶秦简之后的又一次重要发现[1]。其中涉及数学内容的竹简二百四十余枚,总字数6300字左右,完整算题80余例,另有解决某一类问题的单独术文。按照原简背面的标题,这部分被称为《数》,经研究确定其成书时间早于1983年出土于湖北张家山汉墓的《算数书》,成为迄今为止所发现的最早的系统性中国数学文献。
秦汉时期的数学史料极其稀缺,每一次考古发现涉及数学的部分,都值得深入研究。但其他一些涉及数学内容的竹简,仅记载零星的数学资料,如清华大学所藏战国竹简中有记载乘法运算的《算表》[2],2002年发现的里耶秦简中也有“九九乘法口诀”,其能提供的数学史信息均不够丰富。少有像《算数书》和《数》这样较为完整具、编排较成体系的著作。《算数书》自2001年简文公布以来,在数学史界产生了重大影响,关于其作者以及与《九章算术》的关系等问题,学界均作了深入研究和讨论,中国数学史的开篇将因此改写,《算数书》成为不可不书的重要一章。2012年12月《数》的原简照片出版公布,经考古学界和数学史界的初步研究发现,与《算数书》一样,《数》的题目类型、内容、表述方式和解题思路跟汉代成书的经典传世文献《九章算术》有密切联系,与《算数书》也有部分呼应,另外还出现了其他早期数学文献中罕见的驻扎营军问题。
而一直作为数学史界研究重点的《九章算术》,在有了《算数书》和《数》这两部出土文献作为文本上的“他者”(the other)的对照,也隐隐凸显出以往被忽略的一些特性,如更宏大的问题背景、更严谨的数据处理和更复杂的制度设计思想等。这或许意味着,在中国传统数学实用取向的基础上,还分化出不同的层次。有必要将传世文献《九章算术》与出土文献《算数书》《数》就其中的典型问题进行深入比较,进一步解释这三者之间的联系与区别,这将有助于我们加深对中国早期数学的理解和认识。
2 秦汉时期的土地面积单位转换问题
上述三种文献中,关于面积单位换算有“平方步与亩”的换算和“平方里与亩”的换算两种。前一种在三文本中均比较常用,而换算的方式往往没有明确给出,有时暗含在术文之中,基本上可以认为这种换算是极为普通的背景知识,且亩在实际运用中是记录面积的最普遍单位标准。我们看到三种文本中凡是结果超过二百四十平方步的答案,全部转换为一亩(又)多少步的形式。
而对于第二种转换,三文本中都专门提及,称为“里田术”,但显然应用率不高,《数》中只有里田术文,无算例;《算数书》中有两种术文,一道算例;《九章算术》中有术文,配合两道极为简单的算例。除此之外,未有以里作为单位记录的长度,以及把平方里转换为亩的情况。这与单位里的长度过大有关,依秦制,一里等于300步,在日常的土地测量中用到这么大的计量单位较少。《算数书》中里田术仅有的一道例题后,“直(置)提封以此为之”一句也为我们提示了这一点。提封,亦称提封田。《汉书地理志下》“提封田一万万四千四百一十三万六千四百五倾”,师古曰:“提封者,大举其封疆也。”[3]看来“平方里”的面积单位,在涉及边疆土地的丈量和划界中会使用到。但是,即便在经常处理宏大问题的《九章算术》中,这种计量和换算也很少见。
2.1 平方步与亩之间的转换
《九章算术》中首次提到平方步与亩之间的换算是在方田术文里,“以亩法二百四十步除之,即亩数。百亩为一倾”[4]。《算数书》中第64题启广题题中使用了一亩等于240平方步的关系。“启广 回从(纵)卅步,为启广几何而为田一亩?曰:启【广】八步。术曰:以卅步为法,以二百步为实。启从(纵)亦如此。”[5]求为田一亩时的广长,直接以240(平方)步作为被除数,显然是默认了这一转换关系。而在《数》中的第1714号简记录的“除田之术”为《算数书》和《九章算术》所没有,肖灿博士认为此处模糊的首字可训解为开、启,给出或张开、伸展之意[6],并转引邹大海先生的观点,认为这与《算数书》中的“启广”、“启从”问题同意,但从内容来看,这却为“启广”、“启从”的逆运算。
除田之述(术)曰:以从(纵)二百步者,除广一步,得田一亩,除广十步,得田十亩,除广百步,得田一顷,除广千步得田【十倾】 1714
而笔者认为此处的意义更在于告诉了当从为240步、广为1步时的面积,240(平方)步即为一亩。并且间接提到了单位倾与亩之间的关系,“除广百步,(得百亩),得田一倾”。在简0829、0954、0976、0761中都运用到了平方步与亩的换算。而可以推测简1714所在原简编连中的位置有可能在这些简之前,否则给出这样简单、化整的数据来说明一条术文,意义并不大。然而这个换算关系并非一直是统一的,“周代的田亩制度,一亩是一百平方步,到秦孝公时,商鞅废井田,开阡陌,制定的亩制是二百四十平方步。在汉武帝之前,周制与秦孝公之制并存,在秦地用的一直是二百四十平方步一亩,到了汉武帝时统一规定,均以二百四十平方步为一亩。”[7]在三种文献的少广问题中,都暗含着一亩等于二百四十平方步的条件,这种换算是直接拿来使用的。
2.2 平方里与亩之间的转换
我们再看介绍平方里与亩换算关系的里田术。
《数》中的里田问题比较简单:
里田述(术)曰:里乘里=,〔里〕也,因而参之,有(又)参五之,为田三顷七十五亩。 0947
“叁之,有(又)叁五之”表示用3称,再用5连续称三次,这样一平方里就转化成了375亩,即三倾七十五亩。算术表示为:1(平方里)=1×3×5×5×5=375亩=3倾75亩。 这与《算数书》中的一种表述十分类似:
里田术曰:里乘里,里也,广、从(纵)各一里,即直(置)一因而三之,有(又)三五之,即为回三顷七十五敌。其广从(纵)不等者,先以里相乘,已乃因而三之,有(又)三五之,乃成。[8]
我们先对这个1平方里=375亩的结果作个解释。因为1里等于300步,那以平方步来算,其面积为300×300平方步,再结合一亩等于240平方步的默认条件,得到(300×300)/240=375亩。这个结果与上面3×5×5×5的结果是完全一致的。但这个连乘式有何数学意义,分别为《算数书》和《数》作注释的彭浩先生和肖灿博士都没有给出。彭先生认为“此算法把一平方里为田三百七十五亩以3×(5×5×5)表示,省去把里化作平方步相乘,再以亩法相除的复杂数字计算,并以一位数代替多位数相乘,大大简化了运算。”[9]其实这里只是找到了一种等价的算式,而非简化了运算,(300×300)/240不能直接化简为3×(5×5×5)。其他数学换算思路也都无法得解。这里的算式有拼凑结果之疑,这种做法在《数》中一道盈不足算题里也可以体现。那《九章算术》在里田术方面是怎样记述的呢?
里田术曰:广从里数相乘得积里。以三百七十五乘之,即亩数。
亦是直接给出了换算结果,没有数据得来过程。即便连向来全面、严谨的刘徽在这里的注释也只写了“按:此术广从里数相乘得积里。[10]故方里之中有三顷七十五亩,故以乘之,即得商数也”,没有提到任何3×(5×5×5)的步骤。另查沈康身、李继闵两位先生对《九章算术》的经典注释,也都是用(300×300)/240来解释此结果。我们可以怀疑是张苍、耿寿昌在编纂《九章算术》或刘徽在注释《九章算术》时,将当时流传的这个不合理的运算给删去了。若是这样,对数学结果的接受,但不取其不合理的运算过程,这是数学知识的进步,或是更严谨的数学体系(如《九章算术》)对非理性的运算的筛选和过滤。
此外,《算数书》中的里田术还记载了另外一种转换方式,“有(又)曰:里乘里,里也,【因而三之】,以里之下即予廿五因而三之,亦其顷亩数也。”忽略其三或五相乘的部分,最终其表示的是将三百七十五亩先化为三倾七十五亩,把三倾七十五亩按单位拆分为三倾+七十五亩。这样在转换平方里为“倾-亩”的单位时,分别拿平方里数乘以“三倾”和“七十五亩”,前者得到的结果单位是倾,后者得到的结果单位是亩。彭浩先生认为这使得庞大的数字计算简化,并为《夏侯阳算经》中“身外加(减)法”之先声。[11]固然对于以算筹计算大数据相乘是有很大不便,但是后一种方法也需要在乘以七十五亩之后,将得到的结果再转化为“倾-亩”制,并与前一项以“倾”为单位者相加方可得到结果。
【参考文献】
[1]陈松长.岳麓书院所藏秦简综述[J].文物,2009(3):75.
[2]李均明,冯立.清华简《算表》概述[J].文物,2013(8):73-75.
[3]转引自彭浩.张家山汉简《算数书》注释[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126.
[4]郭书春.《九章算术》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13.
[5]张家山汉墓竹简整理小组.张家山汉墓竹简(二四七号墓)[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6:153.
[6]肖灿.岳麓书院藏秦简《数》研究[D].2010:41.
[7]刘艳.张家山汉简《算数书》所见社会经济生活问题考察[D].2008:62.
[8]张家山汉墓竹简整理小组.张家山汉墓竹简(二四七号墓)[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6:157.
[9]彭浩.张家山汉简《算数书》注释[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126.
很多人有过这样的烦恼,多年前购买的定期保单现在就快到期,眼见这几年的保费就买了个“放心”而再无用处,不免心疼。是否可以让多年的积累派上用场呢?
有些人在工作之初投保时,受经济条件约束,放弃了终身寿险而选择定期寿险。这在当时是合适的。可几年过后,经济实力有所增强,发现似乎更需要养老保险、终身寿险或是两全保险了。那么有什么方法在不浪费原来保费的基础上变换保险呢?
这些情况都可以通过“可转换权益”来实现。
保单中的“可转换权益”
在有些定期保险合同条款中,有一条“可转换权益”。这是指按照合同条件,投保人可将现有的保险合同转换为其他更需要的保险合同。
例如,有保险公司定期寿险合同中规定“在距缴费期满日五年或五年以上,投保人可向本公司申请将该保险转换为本公司当时正在销售的终身寿险合同、两全寿险合同或养老合同,且无需可保性证明。”这就使快要没用的累积保费再次被激活。
最常见的保单转换有几种情况。一是少儿教育金等各类少儿特定保险即将满期之际,把原保单转为已经成年的孩子今后需要的其他保障品种,可以把定期的少儿保障延期到未来继续有效。
第二种是在定期寿险期满前一两年、两三年内申请将原保单转为今后所需的养老保险、两全寿险或终身寿险,可以把原保单中的现金价值变相转为其他险种需要的保费。
第三种是虽然购买了费率较高的养老险、两全保险或终身寿险后,由于经济能力下降后不足以支付所需的保障成本,为了使得自己的保障部分继续有效,可以依靠原有各类储蓄型保险内积累的现金价值,来转换为定期型的、所需保费较少的险种,使得自己的人身保障继续有效。
当然,并非所有的保险都可以转换,投保时还需留意是否明确有“可转换权益”条款以及条款中规定的可转换产品种类。
可转换权益好处多
首先,当然是让保单起死回生。对于很多定期保险产品来说,一过保险期限就等于之前的保费都付诸东流,虽然在过去的保险期限中,精神上有了保障,但经济上毕竟感觉会有点“浪费”。有了可转换权益,就可以让原本积累的现金价值有了更好的发挥场所,保障也可以延续。
其次,对享有“可转换权益”的投保人来说,可以无条件地行使保单可转换权。也就是说,保险公司不能进行二次核保。因此也就不得因保户的身体原因而拒保,而是完全按照保户初次投保时的核保等级来进行费率的计算。这也就避免了被拒保或者加保费的风险。
另外,在转换后新保单的费率方面,保险公司一般也会给予一些优惠,有的保险公司就提出5%的费率优惠。
转换时机好好把握
当然,可转换权益并非时时可行。由于保险公司对保单转换承担一定的成本压力,所以它会限制一定的期限和次数。各家保险公司各种险种的转换时间规定各不相同。
关键词:会计电算化;内部控制;转变;措施
随着社会竞争的激烈,要谋求发展,离不开有力的制约机制,内部控制制度是企事业单位加强内部管理的有效机制,企事业单位会计电算化系统的建立和应用, 加快了会计信息处理的速度, 提高了会计信息处理的质量,同时也大大增加了会计电算化系统内部质量控制的风险。
一、 电算化会计处理系统下 内部控制的转变
(一)由单一的制度控制转变为程序控制和制度控制并存
手工操作下的一些内部控制,如编制科目、 凭证汇总表, 总账、 明细账的核对,在电算化中没有了存在的必要性,其部分内部控制功能在电算化后转移到计算机内,如凭证借贷平衡校验、余额平衡检查等功能。因此, 内部控制也由单一的制度控制转变为程序控制和制度控制并存。
(二)电算化会计系统改变了会计凭证的形式
在电算化会计系统中,会计和财务的业务处理方法和处理程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各类会计凭证和报表的生成方式、会计信息的储存方式和储存媒介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过去反映会计和财务处理过程的各种原始凭证等资料减少甚至消失了。由于电子商务、 网上交易、 无纸化交易等的推行,每一项交易发生时,有关该项交易的相关信息由业务人员直接输入计算机,并由计算机自动记录,原先使用的每项交易必备的各种凭证、 单据被部分地取消了, 原来在核算过程中进行的各种必要的核对、审核等工作有相当一部分变为由计算机自动完成。
(三)计算机电算化改变了会计核算的环境
会计部门不仅利用计算机完成基本的会计业务, 还能利用计算机完成各种原先没有的或由其他部门完成的更为复杂的业务活动,如销售预测、人力资源规划等。
二、加强电算化系统内部控制制度一些措施
建设的主要措施计算机会计系统的内部控制制度,从计算机会计系统的建立和运行过程来看, 可分为对系统开发和实施的系统发展控制、对计算机会计系统各个部门的管理控制、对计算机会计系统日常运行过程的日常控制。
(一)系统开发、发展控制
1、授权和领导认可
计算机会计系统的开发项目一般投资金额都比较大,同时对现有计算机会计系统的任何改动都可能危及整个系统的安全可靠,因此必须得到授权和领导认可。而且这也有利于保证系统开发和发展的物资和资金的需要。
2、符合标准和规范
计算机会计系统的开发和发展项目,不论是自行组织开发还是购买商品化软件,都必须遵循国家有关机关和部门制订的标准和规范。其中包括符合标准和规范的开发和审批过程、合格的开发人员或软件制造商、系统的文件资料和流程图、 系统各功能模块的设计等等。
3、人员培训
计算机会计系统应在开发阶段就要对使用该系统的有关人员进行培训,包括让这些人员了解系统投入运行后新的内部控制制度、计算机会计系统运行后的新的凭证流转程序、计算机会计系统提供的高质量的会计信息的使用等等。
(二)管理控制
管理控制是指企事业建立起一整套内部控制制度, 以加强和完善对计算机会计系统涉及的各个部门和人员的管理和控制。管理控制包括组织机构的设置、责任划分、上机管理、 档案管理、设备管理等等。
1、组织机构设置
企事业实现了会计电算化后,应对原有的组织机构进行适当的调整,以适应计算机会计系统的要求。企事业可以按会计数据的不同形态,划分为数据收集输入组、数据处理组和会计信息分析组等组室:也可以按会计岗位和工作职责划分为计算机会计主管、软件操作、审核记账、电算维护、电算审查、数据分析等岗位。
2、职责划分
内部控制的关键点就在于不相容职务的分离,不相容的职务主要有系统开发、发展的职务与系统操作的职务;数据维护管理职务与电算审核职务;数据录入职务与审核记账职务; 系统操作的职务与系统档案管理职务等,应建立一整套符合职责划分原则的内部控制制度,同时还应建立起职务轮换制度。
3、上机管理
一般来讲,企事业对用于计算机会计系统的上机管理措施应包括轮流值班制度、上机记录制度、完善的操作手册、上机时间安排等,此外, 会计软件也应该有完备的操作 日志文件。
4、档案管理
计算机会计系统有关的资料应及时存档,企事业应建立起完善的档案制度,加强档案管理。一个合理完善的档案管理制度一般有合格的档案管理人员、完善的资料借用和归还手续、完善的标签和索引方法、安全可靠的档案保管设备等。 除此之外,还应有定期对所有档案进行备份的措施,及时保管好这些备份。
(三)日常控制
日常控制是指企事业计算机会计系统运行过程中的经常性控制。日常控制包括经济业务发生控制、数据输入控制、 数据通讯控制、 数据处理控制、 数据输出控制和数据储存控制等。 转贴于 1、业务发生控制
业务发生控制又称“ 程序检查”,主要目的是采用相应的控制程序,甄别、拒纳各种无效的、不合理的及不完整的经济业务。
2、数据输入控制
数据输入控制首先要求输入的数据应经过必要的授权,并经有关内部控制部门检查。其次,应采用各种技术手段对输入数据的准确性进行校验,如总数控制校验、平衡校验、数据类型校验、重复输入校验等。
3、数据处理控制
数据处理控制是指对计算机会计系统进行数据处理的有效性和可靠性进行的控制。 数据处理控制分为有效性控制和文件控制。
4、数据输出控制
数据输出控制是企事业为了保证输出信息的准确、可靠而采取的各种控制措施。输出数据控制一般应检查输出数据是否与输入数据相一致,输出数据是否完整,输出数据是否能满足使用部门的需要。
5、数据存储和检索控制
为了确保计算机会计系统产生的数据和信息被适当地储存, 便于调用、更新和检索,企事业应当对储存数据的各种磁盘或光盘做好必要的标号,文件的修改、更新等操作都应附有修改通知书、更新通知书等书面授权证明,对整个修改更新过程都应做好登记,计算机会计系统应具有必要的自动记录能力,以便业务人员或审计人员查询或跟踪检查。
(
四)加强内部控制稽核
内部稽核既是内部控制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强化内部会计监督的制度安排。在会计电算化中,由“ 人机”对话的特殊形态对内部稽核提出了更高、更严格的要求。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稽核:
1、对会计资料定期进行稽核;2、审计机内数据与书面资料的一致性,对不妥或错误的报表处理后应及时调整;3、监督数据保存方式的安全、合法性。防止发生非法修改历史数据的现象;4、对系统运行各环节进行审查,防止存在漏洞;5、提高会计人员,内审人员的素质。
(五)加强系统的安全控制
这项控制是为了保证计算机系统的运行,避免因外部环境因素导致系统运行错误的不安全隐患。
(六)操作人员的职业道德的建设
会计电算化的实施,还是需要人来操作,因此,道德规范,行为准则,能力素质的建设应纳入内部控制制度之中。企事业的管理者应重视对财务人员的职业道德的教育。
从以上的论述可以看出,要保证会计信息的质量,关键在于完善和加强会计电算化的内部控制制度,各个企事业应在其财务工作和经营管理中必须认真考虑的一个问题,并且内部控制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常士剑. 会计电算化应用[M]. 沈阳: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
[2]王鑫则. 会计电算化之研究[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3]温凯婷,周宁. 计算机会计信息系统下的内部控制[J]. 内蒙古财会,2002,(12);
1、引言
审计数据转换是计算机审计中非常重要的一环。以下两个方面决定了在计算机审计过程中必须进行审计数据转换。
(1)提高数据质量
审计数据来源众多,这些来源于不同被审计单位的数据中可能存在方方面面的质量,具体表现为数据不清洁、不完整,甚至有些数据可能是不真实的、错误的。数据质量问题必然会数据的结果。例如,对错误的数据进行分析将得不到正确的结果。为了有效开展审计,必须最大程度地消除这些数据质量问题。
(2)形成集成的数据
一方面,被审计单位的数据组织通常是面向业务处理的,不是面向分析的。而审计工作要求根据审计目标和分析主题来组织数据,这就需要将不同的数据经过整理和转换后集成到一起,形成审计分析用的统一数据集合。这个集合通常称为审计中间表。也就是说,审计分析必须建立在一个数据清洁、结构良好的审计中间表的基础上。另一方面,审计所需的数据并不单单局限于某个系统或某家被审计单位。利用不同系统间的数据以及外部数据进行关联分析已经成为一种有效的手段,它可以有效克服信息不全面带来的审计风险。例如财务数据和业务数据之间的对比分析,利用商业银行的存贷款数据、人民银行的统一授信数据、税务部门的纳税申报数据和金税工程数据、工商部门的登记数据、社保部门的保险数据、技术监督局的企业编码数据、海关部门的进出口数据及退税数据、电力公司的电费数据、自来水公司的水费数据进行企业行为的综合分析,等等。从多个数据源中抽取数据进行集成,必须消除数据的不一致性和冲突。这些都对数据转换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2、相关概念
2.1 审计中间表
数据转换过程中经常使用审计中间表。审计中间表是指将清理、转换后的数据按照提高审计分析效率、实现审计目标的要求进一步选择、整合而形成的数据集合。它有两个特点:一是面向分析主题。审计中间表的构建总是针对具体的审计项目进行的。同样的数据库,如果审计目的不同,构建的中间表也不相同。在构建的过程中,审计人员应该依据审计方案既定的审计目标进行数据的选择、整合,构建出面向主题、满足审计目标的数据集合。二是相对稳定。审计中间表是在具体的审计项目实施过程中所形成的,是对采集到的被审计单位数据进行清理、转换,并进一步根据审计目标选择、整合而形成的数据集合。由于这些集合具有比较固定的结构,并且保存的是被审计单位的数据,一般不进行更新,所以审计中间表是相对稳定的。
2.2 审计元数据
所谓审计元数据,指的是描述审计中间表内部数据的结构和建立的数据。在审计数据的采集和转换系统中,元数据可以帮助审计人员非常方便地找到他们所关心的数据。它有两方面用途。首先,审计元数据能提供审计人员所需的,基于计算机审计的各种信息,如被审计单位数据项的业务描述信息和审计中间表的结构与关系信息等,从而帮助计算机审计人员有效使用各种与审计任务相关的数据。其次,审计元数据能支持系统对审计数据的管理和维护,如关于审计中间表数据项存储方法的元数据能支持系统以最有效的方式访问数据。
3、审计数据转换系统中涉及的相关操作
审计数据转换系统的功能是否强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转换规则集是否健全。通过分析被审计单位数据和审计项目的具体需求,我们发现几乎所有被审计单位数据都是采用关系数据库来存放的,审计中间表的设计与存储也是建立在关系数据库基础之上的,因此我们制定的审计数据转换规则都是针对关系数据库来定义的。同时,我们的转换规则集设计采用开放的方式进行管理,也就是说审计人员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添加转换算法。如果审计人员需要复杂的审计数据转换,可以通过一系列的转换操作组合来达到目的,这个转换组合就是一个转换活动。
3.1 数据的合法性检查
审计中间表中的数据来自于被审计单位的多种数据源,这些数据源可能是在不同的硬件平台上,使用不同的操作系统,因而数据往往以不同的格式存在不同的数据库中。所以,在审计数据转换的过程中,有时需要对被审计单位的数据进行合法性检查,将那些语义相同但格式不同的数据转换成统一的格式,以便更加适用于审计中间表的设计,这也就是数据的格式化的过程(如对不一致的摘要进行处理的问题)。
3.2 数据清理
数据清理主要涉及到数据的匹配与合并。通过匹配,发现重复的对象;通过合并,保留或生成一个完整的对象。数据清理活动的核心是近似重复对象的识别。所谓近似重复对象是指表现形式不同但语义上相同的对象。从狭义的角度来看,如果两条记录在某些字段上的值相等或足够相似,则认为这两条记录互为近似重复
数据清理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记录排序:选择一个或几个字段作为关键字进行排序;
识别重复记录;
合并重复记录:从相似记录集中获得记录的完整信息,并作为该记录的表示。
3.3 数据变换
常见的数据变换操作包括:简单变换,日期、时间格式的转换,由代码到名称的转换以及字段(值)拆分和字段(值)合并等。
简单变换:是指变换源数据库表中某些字段的类型、长度以及NU约束;
日期、时间格式的转换:是指将来自各个数据源的不同格式的日期和时间数据变换为目标数据库的规范格式;
字段值合并:是指将源数据库中的多个字段的值合并成一个字段的值;
字段值拆分:是指将源数据库中的一个字段值拆分成多个字段值。
3.4 丢失的数据处理
数据丢失是指某个或某些数据元没有值。解决数据丢失问题的方法有:
忽略该元组;
用一个全局常量填充空缺值;
用属性平均值或其他推导值来填充空缺值;
用相关的外部数据填充空缺值。
3.5 数据集成
数据集成是将被审计单位数据从一个或多个来源中取出,并逐字段地将数据映射到审计中间表的数据结构上。这种转换最大的困难在于将被审计单位数据集成为一个紧密结合的审计中间表数据模型。这是因为数据可能来源于多个数据源,这些数据来源往往遵守不同的业务规则,在生成审计中间表数据时,要建立它们之间的关系,消除它们之间的不一致性。数据的集成分为两个层面:字段层面的集成和关系表层面的集成。
4、审计数据转换系统组织结构
我们把从被审计单位数据到审计中间表数据之间所需要的各种操作均刻画为转换操作,因此在审计数据转换系统的设计过程中,可以把对被审计单位数据的转换操作定义为一系列的审计数据转换活动。
在审计数据的转换过程中,一个转换将源对象利用一种转换规则转换成一组目标对象。源对象和目标对象都是数据对象集合的元素。数据对象集中的元素能够是任何类型的数据元素,但是典型的是表、列或表示在内存中暂存对象的模型元素。数据对象集可以是不同转换活动的源和目标。具体来说,在同一个逻辑单元中,一个给定的数据对象集可以是一个转换的目标和一个或多个转换的源。通常,转换也可以产生一系列的临时数据。那些必须一起执行的转换被归类到相应的转换任务中。在执行时,转换步骤是用来协调转换任务之间执行情况的控制流。每个转换步骤执行单一的转换任务,这种转换任务既可以是从源对象利用一种转换规则转换成一组目标对象,又可以是源对象经过多种转换规则转换成一组目标对象。转换步骤可以进一步被归类成转换活动。在每个转换活动中,它的转换步骤的执行序列可以通过审计元数据定义。
5、审计数据转换日志
根据以往审计经验,在审计数据转换系统的设计和开发时需要考虑:对被审计单位数据库系统及相关业务的了解是否充分;审计中间表的设计是否合理,关注的焦点应该是被审计数据的业务内涵;被审计单位数据是否存在质量,质量问题是特殊性的,还是普遍性的;审计数据转换与审计元数据之间的关系;由于审计的特点,往往也需要看到被审计单位数据的原貌,因此审计数据转换日志问题也需特别关注。
审计数据转换日志有两种类型,一种是记载审计数据转换过程中产生的转换错误的日志,称之为转换错误日志;另一种是能反映审计数据在转换过程中变化情况的日志,称之为转换变化日志。
5.1 转换错误日志
在审计数据转换过程中,从被审计单位采集的数据可能来自异构的数据源,这些数据之间可能存在着不同层面的冲突。对这些冲突如果考虑不周就会导致审计数据转换错误的发生,从而审计中间表的数据质量,进而影响审计人员的数据。常见的冲突有:
(1)模式层的冲突
当审计中间表的实体及其联系在被审计单位数据库中被用不同的概念模式表示时,就必然产生模式层的冲突。
命名冲突
主键冲突
结构约束冲突
表达格式冲突
(2)实例层的冲突
将被审计单位的数据转换到审计中间表的过程中,转换错误的来源并不仅限于模式层冲突,还有各种各样的实例冲突:
数据缺失
不正确的数据
数据不一致
以上是审计数据转换时常见的一些冲突,也是设计审计数据转换系统时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这些问题同时也是产生审计数据转换错误的源泉。转换错误日志不仅记载着这些在进行审计数据转换时由于种种冲突所产生的错误,而且还记载着审计数据转换过程中由于系统编程失误而产生的出错信息(比如某些表中的某些记录没有转换成功等),为审计人员最终能得到最准确可靠的数据提供一定的帮助。
5.2 转换变化日志
审计工作的对审计数据有着特殊的要求,不仅要求转换前后保持一致性,而且要求有一定的可追溯性。即当审计人员要进一步查阅数据的原始面貌时,能够保证通过审计中间表中的数据追溯到其被转换前的原始状况。这一工作就需要对审计数据转换过程及有关数据的变化情况进行记载,称为转换变化日志。
转换变化日志包含两个层面:
(1)面向审计数据转换流程步骤的转换流程日志
审计数据的转换过程就是审计数据通过不同的转换活动,最终形成审计中间表数据的过程。而转换活动又由许多不同的转换步骤组成,每个转换步骤又包含多个转换任务。转换流程日志记录的就是审计中间表中的不同数据都是被审计单位哪些数据都经过哪些转换任务、转换步骤以及转换活动而来的,这期间又运用了什么样的转换规则。它实际上是审计元数据中有关审计数据转换的结构描述的具体化,比较容易实现。
(2)面向审计数据变化情况的转换数据日志
审计数据变化主要记录着为避免在审计数据转换过程中由于被审计单位数据中存在的冲突而导致的审计数据转换错误而进行的对被审计单位数据的不同处理过程,比如对日期时间数据、缺失数据以及不正确或不规范数据的处理等。
被审计单位的数据量往往很大,如果对每个数据的变化都进行记载,转换数据日志量就会非常庞大,保存这么庞大的日志数据会增加审计人员的负担。通过分析,我们发现在进行审计数据转换的过程中,有些数据处理(比如日期时间型数据的处理、定义规范不一致的数据处理等)对审计人员的分析将不产生实质性的影响,这些数据通过转换流程日志就可以实现其可追溯性。所以对于这样的变化转换数据日志可以不记录。但其他的数据处理(比如缺失数据处理等)要实现其可追溯性就必须对其进行记载。转换数据日志的数据量取决于转换活动中是否包含这样的数据处理。
关键词:地方坐标系;CGCS2000;坐标转换
Abstract: 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management of electrical and mechanical equipment maintenance, maintenance work, the use of advanced maintenance concept, to extend the life of mechanical and electrical equipment, and electrical and mechanical equipment to maintain certain requirements.
Keywords: mechanical and electrical equipment; maintenance; maintenance; life
中图分类号:TH72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引言
目前,城市测绘的各类成果,是基于1980西安坐标系或1954年北京坐标系或是与以上两种坐标系建立联系的相对独立的坐标系统,在使用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的过渡期内,可采用坐标转换的方法,将目前城市坐标系统下的控制点成果转换至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下,建立城市坐标系和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的联系。同时,为了能使数据转换与控制点转换应用同一套参数,转换模型要同时适用于控制点的转换和城市数字地图的转换。
在进行坐标转换时,应综合考虑城市大小、原有控制网的精度、坐标性质(二维或三维)等因素,选取适当的坐标转换模型。
1转换模型
1) 二维七参数转换模型
二维七参数转换模型的转换公式为
+ (1)
式中: , 为同一点位在两个坐标系下的纬度差、经度差(单位为弧度); , 为两坐标系使用的椭球的长半轴差(单位米)、扁率差; , , 平移参数(单位米); , , 为旋转参数(单位弧度);m为尺度参数。
二维七参数模型适用于在已知原坐标系控制点经纬度的情况下,通过求解转换至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下的经纬度差,计算在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下的经纬度,再利用2000椭球参数及给定的中央子午线按照高斯投影正算公式计算出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下的平面直角坐标。
2) 平面四参数转换模型
平面四参数转换模型使用于平面二维坐标转换,对于三维坐标,须将坐标经过高斯投影变换得到平面坐标再计算坐标转换参数。平面直角坐标转换模型为
(2)
式中:x0,y0为平移参数,α为旋转参数;m为尺度参数;x2,y2为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下的平面直角坐标;x1,y1为原城市坐标系下的平面直角坐标;坐标单位均为米。
3) 三维七参数坐标转换模型
三维七参数转换模型适合于三维坐标(B、L、H)的转换,其模型为
(3)
式中: 、 、 为同一点位在两个坐标系下的纬度差、经度差、大地高差(经纬度差单位为弧度,大地高差单位为米); (单位弧度秒); 为两坐标系椭球的长半轴差(单位米); 为扁率差(无量纲); 、 、 为三维平移参数(单位米); 、 、 为旋转参数(单位弧度);m为尺度参数(无量纲)。
2坐标转换的精度评定和评估方法
在控制点经过坐标转换后,应根据坐标转换模型计算的重合点的残差中误差来评估坐标转换的精度。如在两个坐标系统下有n个重合点,坐标转换精度估算公式如下:V(残差)=重合点的转换坐标-重合点已知坐标
对空间直角坐标有
X残差中误差
Y残差中误差(4)
Z残差红误差
则点位中误差为 (5)
对平面坐标有
x残差中误差
y残差中误差(6)
则平面坐标点位中误差为 (7)
大地高H残差中误差(8)
3实例分析
在对某市控制网进行平差时,我们同时提供了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和唐山地方坐标系的成果,为了求解两个坐标系之间的转换参数,我们选取一等网中的7个重合点用不同的坐标转换方法对两坐标系的坐标进行了转换,具体如下:
1) 二维七参数转换
利用地方坐标系(1954年北京坐标系按1.5°分带(中央子午线118°30′)的平面直角坐标系)的平面坐标转换为大地坐标后,与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下重合点的经纬度计算坐标转换二维七参数,计算后重合点的残差见下表:
表1二维七参数转换残差统计
以此计算的重合点的残差中误差为
平面坐标x残差中误差 ,平面坐标y残差中误差 ,平面坐标点位中误差为 。
2) 平面四参数转换
在利用四参数转换时,我们首先将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下的大地坐标转换为在不同中央子午线下的平面直角坐标。一是中央子午线为120°,一是中央子午线为118°30′(与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相联系的地方坐标系)。
中央子午线为120°时的坐标转换残差列于表2。
表2平面四参数转换残差统计(中央子午线120°)
以此计算的重合点的残差中误差为
平面坐标x残差中误差 ,y残差中误差 ,点位中误差为 。
中央子午线为118°30′时的坐标转换残差列于表3。
表3平面四参数转换残差统计(中央子午线118°30′)
以此计算的重合点的残差中误差为
平面坐标x残差中误差 ;y残差中误差 ;点位中误差为
通过以上转换可以看出:在以上平面四参数转换中,转换所采用的重合点和转换模型均相同,唯一不同的是转换前在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下平面坐标的中央子午线不同,而结果却相差很大,其原因是因为中央子午线为120°时,边长的投影变形与在唐山城市坐标系下的投影变形相差太大,而且点位距中央子午线的距离越远投影变形越大,因此点位距中央子午线的距离不同而有不同的变形值,平面相似转换模型只是求出了平均的尺度参数,不能反映实际尺度变形的系统误差。而如果采用中央子午线为118°30′的坐标进行转换,转换结果精度很高(重合点的残差中误差仅±1.4mm),原因是因为基于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下中央子午线为118°30′的平面直角坐标系与城市坐标系下的投影变形基本一致(每公里的边长投影变形值均未超过2.5cm)。
3) 三维七参数转换
在进行三维七参数转换时,由于在唐山城市坐标系下的大地高(基于克拉索夫斯基椭球)无法求得,因此,利用了其近似高程(精度小于2m)与测区的平均高程异常值(为45m)的和作为点位的大地高进行转换,转换后重合点的残差列于表4。
表4三维七参数空间坐标参差统计
由此计算的各重合点空间坐标分量的残差中误差为:X残差中误差 ,Y残差中误差 ,Z残差红误差 ,则点位中误差 。
为检验转换后坐标的正确性,把以上转换结果的经纬度转换成平面直角坐标,将其他点的坐标与平差结果进行了比较,坐标差值见表5。
表5三维七参数转换后平面坐标参差统计
以上结果也说明在三维七参数坐标转换中,即便是地方坐标系中的大地高不是很准确,坐标转换后基本上不影响平面坐标的转换结果。
通过以上三种方案的转换可见:
1) 二维七参数转换模型与四参数转换模型相比,二维七参数模型采用大地坐标进行转换,不必考虑由于投影变形不一致而带来的转换误差。
2) 平面四参数转换会因为各坐标系的投影变形不一致,而影响坐标转换的精度,因此,在实用中一定要考虑各坐标系的投影变形,必要时可分两步进行,先通过换带计算使两坐标系的投影变形一致(或相近),而后再依照四参数转换模型进行坐标转换。
3) 在三维七参数转换模型中,大地高的微小差异,基本上不会影响坐标转换的平面结果,因此,当在1954年北京坐标系或1980西安坐标系下的大地高即便不准确,利用七参数转换到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下的经纬度再通过高斯投影计算为平面坐标时,基本上不会影响平面坐标的转换结果。
结束语
在三种坐标转换方案中,重合点的残差中误差都在mm级,从实用上讲,对转换结果基本上没有影响,但针对不同地区还是应采用不同的转换模型先进行试算,最后选取精度最好的模型。
参考文献
[1] 程鹏飞、成英燕 、文汉江等,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实用宝典,北京:测绘出版社,2008.
[2] 陈远新、刘宗泉,新温州城市平面测绘基准的建立,地理空间信息,2007,5(3).
[3] 张锐,坐标转换中大地高对平面坐标和高程的影响,测绘工程,2005,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