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科技发展带来的变化

科技发展带来的变化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科技发展带来的变化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科技发展带来的变化范文第1篇

社会在不断进步,科技在不断创新,科技发展确实给人们带来了很多的利益,但是,我认为科技发展是弊大于利。

当然,科技发展也有当然,科技发展给人类带来的利是有目共睹的。在古代,在没有科技的封建社会,在距今几十万年的远古时代,人们甚至过着茹毛饮血、以树为巢的生活。那时,没有电脑、电视,没有高速交通工具,缺少现在看来必不可少的电子用品。如果没有科技的发展,古代人便会逐渐退化,人类也就不会进化成今天这唯一的高等动物。科技发展让我们的生活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给我们的哦生活时时处处带来方便:出门可以坐车、坐船,甚至乘飞机,不必像古代人那样徒步行走,为赶到另一个地方有的需要几年的时光;夜晚有了灯光,不再需要过那“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生活;想了解各地新闻,可以打开电视、登陆因特网,而在没有科技的古代,一个地区发生的事情有可能在几年后才能被另一个地区的人知道……

不过,世界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事情,科技发展有利,也会带来弊端。就拿现在全球变暖这一世界性问题来说吧:汽车是越来越普及了,而成千上万汽车的燃料燃烧后排除的有害气体(汽车尾气),这些有害气体会破坏地球的臭氧层,直接导致全球气候变暖,南极冰川融化,十余种动物灭绝。以后,上涨的海水还会威胁上海等多个沿海城市,使他们被海水淹没!科技发展的弊端还有很多,有些直接威胁人类的健康和生存,有的使生态环境遭到破坏。

科学技术的发展,利很大,弊也不少

其实,总的来说,对于科技发展是利大还是弊大,是没有绝对的结论的,只能说科技发展是一把双刃剑,既有利也有弊。希望我们在注重科技发展的同时也要解决科技发展带来的问

科技发展带来的变化范文第2篇

制度安排属于社会规范的范畴,取决于法律、政治、经济等的需要和行为准则,并受科技水平的影响和制约[1]。我们把文化产业制度安排的影响因素划分为三个层次。一是经济规律。文化产业属于一项经济活动,其产生、发展和变化过程必须遵循经济发展规律和经济管理制度。二是文化规律。文化产业是以文化为内容的产业,所以文化产业的发展和变化过程还必须符合文化的发展规律,遵循符合文化规律的管理制度。三是科技等环境因素。科技进步对文化产业的制度安排的影响,在整个影响体系中处于比较靠后的地位。这种现象在科技与文化结合不紧密的早期时代表现得尤为突出。不过,近几十年来随着文化科技的发展,文化与科技之间结合得越来越紧密,科技创新已经成为文化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之一。尤其是在现代文化产业之中,不少新兴文化业态已经突破了原有的文化、经济层次,转而依托科技手段和科技载体。随着文化与科技的融合越来越紧密,文化科技的不断发展变化,必然对文化产业制度安排的要求越来越高。在上述文化产业管理制度的影响因素中,科技的地位将会越来越高,甚至成为决定性的考虑因素[2]。为了便于讨论科技创新与文化产业管理制度之间的相互作用,我们用“匹配程度”一词来衡量两者间的契合关系。从文化产业出现至今的发展进程来看,科技创新与文化产业制度安排之间是匹配的。文化产业管理制度与科技发展水平的匹配程度,反应了科技与制度之间的互动。首先,科技进步突破了原有的管理形式和模式,对文化产业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新的管理制度必然产生以适应科技发展的需要。管理制度要适应科技发展,是因为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而且是先进生产力的体现。生产力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无论是文化、文化产业,还是文化产业制度,都必须尽量与文化科技发展程度相匹配。其次,科技进步创造了新的生产和管理技术。这些生产和管理技术涉及文化产业化生产过程中的管理环节、运行环节、制造环节等等。这些新的技术为创新管理制度创造了技术和硬件上的可能。比如:网络技术的出现,为规范网络行为创造了条件;数字版权的出现,为制定数字版权保护提供了条件。

如上述所说,科技创新促进文化产业的管理制度安排,两者间匹配程度还在不断增强。但是两者间的匹配程度却呈现出波动现象。这种现象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文化企业的组织形态发生了深刻变革,出现了两极化趋势。一方面,由于不同媒体的相互融合,不同生产方式间的相互嫁接,加上全球文化市场的形成,使文化企业规模迅速扩张,文化企业总体数量不断增加,还出现了一些巨型企业;另一方面,由于不同类型文化生产关联度增加,延长了产业链,极大地刺激了文化服务业的需求,带来中小企业大量涌现。二是文化管理方式发生了深刻变革。由原来侧重分业管理转变为综合管理。在现代科技推动下,各种文化产品生产越来越呈现出相互融合的趋势,包括通信、网络、广播电视、图书出版等越来越相互融合、相互依赖,各种技术行业之间密不可分。这就要求文化管理体制要适应文化产品生产、传播、消费等环节相互融合的需要,从原来注重分业管理,转变为综合管理。上述两点说明,近几十年来,科技与文化产业制度之间的匹配程度呈现出向上波动的趋势。不过,科技创新与文化产业管理制度之间匹配程度只能得到一般的经验性结论。通过考察一百年来科技发展水平与产业管理制度化建构之间的匹配关系,可以发现,从第二次世界大战至20世纪90年代,科技的发展速度开始超过了产业管理制度的建构速度。只是这仅仅体现着一种质的趋势,而不是量的变化。之所以难以进行量的考察,就在于对重大科技发展的衡量标准很难确定,而对每一阶段内的科技创新数量就更难以确定了。另外,从整个世界范围内来说,文化产业的兴起也只不过是上世纪中期之后的事情。正是因为其成长、发展历程较短,考察两者之间的数量关系缺乏数据支持。如果抛开文化产业管理制度的建构,而对其他产业管理制度进行统计则模糊了科技与文化发展之间的互动关系。总之,对科技发展水平和文化产业制度建构的数据来源和统计方法难以确定,这就导致了两者之间的匹配关系难以用精确的数量关系进行准确表示。这也是研究这一问题并不适用实证主义研究方法的原因。

二、文化产业管理制度总是围绕科技创新波动前进

科技与文化产业制度之间的匹配程度越来越高,但是却并不意味着两者之间是完全匹配或完全同步的。事实上,两者之间存在着严重的时滞。这里存在着两种可能:一是文化产业管理制度超前于科技发展水平;二是文化产业管理制度滞后于科技发展水平。在上世纪80年代之前,第一种现象比较普遍。在这一阶段里,科技发展速度相对缓慢,从人们意识到技术的重要性,到技术与文化相结合,再到技术本身再次发展之间的时间间隔较长,人们有足够的时间和能力制定出完善且有预见性的文化产业管理制度。从上世纪末,尤其是本世纪初之后,则出现了与之完全相反的现象。一方面,科技发展大大加速,科技发展速度远远超过了人们制定相关产业管理制度的速度;另一方面,作为一种文化与文化科技相结合的产业,其兴起时间不长,结合程度不够,人们在面对科技快速发展所带来的正反面影响时,还没有太多的应对经验。从近20年来文化产业制度的事实来看,确实如此。上世纪90年代即出现了数字影视技术,但是我国到2002年才实施《数字电影管理暂行规定》。我国于1992年首接入互联网,网络成了新兴文化业态的主要阵地之一。但是,我国到2000年才出台《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至今仍无专门立法来规范网络行为,而其他关于互联网文学产权、网游管理等方面的制度尚未出台。同样是1992年出现了世界上第一条手机短信,而我国却在2008年才出台关于手机短信的《通信短信息服务管理办法》,而且该制度在实践中还极不完善。上述事例说明,我国文化产业管理制度基本上都滞后于技术出现之后约10年左右的时间。在对单个国家的技术成熟程度、管理制度的试运行时间等因素进行纠偏和平均之后,在整个世界范围内,科技创新与文化产业制度安排之间仍然存在有大约三至五年的时滞。

科技创新与文化产业管理制度间存在时滞现象并不完全是负面事情。相反,时滞现象是不可避免的,也是必要的,这种现象是一种客观必然。正是因为这种现象的存在,才造成了科技创新与文化产业管理制度间发展不同步,这也正是文化产业管理制度围绕科技创新波动前进的前提。科学技术的兴起不是一种偶然现象,而是各种内因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各种因素的作用效果不可能始终一致,也不可能同时一致,这也就造成了科技发展的时快时慢、时大时小。某项科学技术本身需要经历谋划、提出、产生、发展、完善等阶段。所有这些科学技术个体的叠加,最终就会形成技术繁荣、衰退、萧条、复苏的周期性发展模式。除了科技是周期性发展之外,文化产业管理制度也是波动前进的。按照经济波动理论,经济发展是周期性波动的。文化产业管理制度的发展变化同时受到经济发展水平和科技发展水平的影响,自然也会出现波动前进的现象。科学技术和管理制度两者各自都是周期性地波动前进,而两种波动之间也会发生影响,相互干扰。由于时滞现象的存在,在同一时间周期里,两种波动相互叠加的时候,必然的结果就是不同步。也就是说,两者之间叠加的结果仍然会出现波动现象,只不过叠加后的波动周期和波动范围不再具有直观的规律性。文化产业管理制度总是围绕科技创新而不断波动前进。科技具有工具属性,是促进生产力发展的一种使用工具,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发展的重要推动力。这种推动力作用于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过程中,需要一定的管理制度来加以保障。对于文化产业来说,文化产业管理制度就是维护科技推动其发展的保障。科技和制度不可能处于同样重要的位置,前者必然起主导作用,而后者永远处于从属地位。当科技发展到一定程度,走向成熟和完善的时候,就会对文化产业发展产生明显的作用。这个时候,就需要与之配套的管理制度才能保证科技之于文化产业作用的正向效益最大化。比如,当互联网技术成熟之后,文化信息中的加密、传播技术盛行,就需要与之相适应的文化管理制度加以保障,才能保证这类技术给文化传播、消费甚至是文化发展带来最大的正向效益。否则,如果失去了管理制度的制约,就可能会导致互联网领域文化服务质量和内容的混乱。再比如,当印刷技术普及之后,成册的文字宣传已经平民化,就需要相应的印刷行业管理制度,否则印刷产品就会无节制发展,落后愚昧文化的产品就会泛滥。随着文化与科技结合得越来越紧密,科技除了能够给主导文化产业管理制度的发展之外,还为制订文化管理制度提供了可能条件。而科技的进步,将不断促使着这一可能条件的改变,并进而要求出现与新条件相符合的制度。所以,文化管理制度只能根据科技的变化而变化,根据科技的完善而完善。当科技创新过程存在波动时,文化产业管理制度也必然随之而产生波动。同时,由于时滞现象的存在,这种波动还不可能是同步的。

三、保证科技之于文化产业正向效益最大化的途径选择

科技发展带来的变化范文第3篇

科技的变化是迅速的,关系着我们的生活;科技的进步是美好的,使人类文明蒸蒸日上。下面由小编来给大家分享科技发展心得体会,欢迎大家参阅。

科技发展心得体会1科技的发展到底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哪些变化呢?请跟我来看看吧!

科技的进步让我们的学习环境更加优越了。妈妈说以前的学校是用泥土、瓦片盖成的,没有风扇、没有空调、没有电视教学、更没有电脑课件,学生们只能在夏天热、冬天冷的教室里听课,老师只有用一块擦都擦不干净的黑板教课。不像我们现在,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听着老师讲解,看着电视、电脑课件,学习起来可带劲了。

科技的发展到底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哪些变化呢?请跟我来看看吧!

科技的进步让我们的学习环境更加优越了。妈妈说以前的学校是用泥土、瓦片盖成的,没有风扇、更没有空调,没有电视教学、更没有电脑课件。学生们只能在夏天热、冬天冷的教室里听课,老师只有用一块擦都擦不干净的黑板教课。不像我们现在,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听着老师讲解,看着电视、电脑课件,学习起来可带劲了。

科技的进步让叔叔阿姨的工作更加安全、高效了。听奶奶说以前耕田全靠人用锄头一锄一锄的挖,农民伯伯们每天只能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工人叔叔们搬运再重的物品、干再危险的工作都必须亲力亲为。而现在,农民伯伯有了农耕机,一个人操作一台机器一天能干好多农活,剩余的时间,他们就可以尽情的玩乐了。工人叔叔们有了机器人的帮忙,工作效率更高了、再也不用亲自去做那些危险的事情。

科技的进步不仅让我们的学习、工作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也让我们的日常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

它让我们穿得更加舒适、更加漂亮了。从以前的布衣、棉服,到现在的毛衣、真丝裙、羽绒服;从以前的手工缝制,到现在的机器大批量生产,衣服的材质、款式多种多样、变化多端。也让我们吃的更加丰富、更加可口了。以前的人们只能吃当时、当季的食物,而现在的我们,世界各地的、反季的食物随时都能吃到。而且有了电饭锅、高压锅、电烤箱等等的帮忙,食物也更加美味了。

科技的进步还让我们的出行更加方便快捷。以前人们出行都要走好远的路才能坐上火车、汽车,现在不光城市交通便利、就连农村也村村通公路了,高铁、飞机让我们想去哪儿就去哪儿。

科技进步带来的变化真是数不胜数呀!我们的祖辈、父辈们用他们的辛勤和智慧使科技有了很大的进步,让我们的生活日新月异,但也给我们留下了不少难题,比如:现在的汽车还不能避免侧翻、飞机还有失事、机器人还不能完全代替人们工作等等。

所以,我们必须勇于开拓、敢于创新,让我们的祖国更加繁荣富强,让人们享受到更多科技进步带来的好处。

科技发展心得体会2科技,不断地在改变我们的世界,使我们的生活变得丰富多彩,有趣,便捷。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在近两百年中,科技发展迅猛。从明清时期使用的煤油灯到今天使用的节能灯;从十九世纪初的无线电报到十九世纪末的有线电话;从二十世纪中期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诞生的“埃尼阿克”计算机到今天的多媒体计算机;从二十世纪末使用的“大哥大”到如今的4G网络。因为科技,我们的世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也同时改变了我们的生活。

那么未来的世界将是怎样的呢?

二十一世纪将是生物技术时代。未来将在有机酸等发酵产品、开发生物固氮和蛋白质工程、生物农药、人工智能、人类基因组计划、治理污染等多方面取得进展,逐步发展成为跨领域的生物技术时代。

二十一世纪将是智能交通时代。随着汽车增多,使交通事故、交通堵塞和废气污染成为越来越严重问题。因此,一使道路交通实现铁路(线路)化管理,从而大大提高行车的安全性和道路的利用率。主要优点一是改进汽车的安全性,实行自动控制,二是对交通实施智能化控制,如自动付费等;三是通过卫星定位系统为地面行车提供最佳行车路线。

二十一世纪是纳米时代。纳米技术是以纳米(1纳米等于十亿分一米)为长度单位的产品的技术,所制成的微型机械非常微小,如目前最小的电磁电动机,重量仅为4毫克,直径8毫米,转速达每分钟1万转,工作电压1.7伏。纳米技术将应用于人类各个领域,能在危险环境中排除故障,能用于家电的自动调节,能充当医生进入人体医治疗疾病等。

这就是我们的科技,这就是我们的未来的世界。我相信,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将会有更多的产品、技术成为现实。

科技发展心得体会3“咣”的一声,时光宝盒把我带到未来的科技馆中。

进入科技馆的大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个使用太阳能LED灯的喷泉,它采用循环水系统,是环保型设计。绕过喷泉池,来到选择区域,共有大小25个入口,入口处服务设施一应俱全。游客首先要选择不同的通道进入,如果是未成年人要通过红色入口,而成年人则进入蓝色入口,老年人行动不便,则进入无障碍绿色入口。

之后,游客便乘坐时速为8000公里的时光机来到所属的馆中。第一个区域为动物乐园,这里主要有一些动物方面的展览及动物体验机,例如恐龙生存体验是模拟恐龙的生存过程。除了这些,在动物乐园中还有一个招牌项目,就是“探索亚马逊”。乘客坐在冒险飞车上进入时光隧道,两边是奔跑的大象、狮子以及热带雨林中的动物。一切都是用4D技术做成的,十分逼真,伴有动物的叫声和座椅的前后左右摆动,给游客以真实冒险的享受。

结束了动物乐园的旅程,下面就来到了植物王国。在这里,你不仅可以参观花卉展览,欣赏各种植物,还可以查阅有关植物的资料,培育出自己喜欢的植物种子并栽种,这些有趣的活动会让游客在欢乐的体验与尝试中得到知识。一进门,一股栀子花的香味扑鼻而来,不过这不是真的花朵散发出的味道,而是利用花粉分泌出的特有成分转化而成的。在植物乐园中,到处都有这些人性化的设计,营造出了一种温馨的气氛。

第三部分是未来世界,在这个区域中,主要是有关科学技术、未来探索和宇宙之谜的展示。其中最有趣的要数“模拟宇宙飞船舱”。在这里,你可以成为一个宇航员,试穿宇航服并体验太空失重的感觉,甚至可以“挑战擂台”赢得火星、金星、土星、木星四大星球的旅游套票,进一步感受宇宙的奥秘。除了“宇宙之谜”外,在未来世界这个单元中,你还会看到有新颖的科技产品展示,其中有机器人还会邀请你参加他们在未来房屋中的Party,体验更多的科学技术带给人们的方便与快捷。

这就是我心目中的科技馆。让科学这把金钥匙带领我们遨游神奇的未来!

科技发展心得体会4对于科技这个词语,大家都很熟悉。简单说来,科技就是科学技术。从广义的角度来看,它是指自然科学技术和社会科学技术的总和。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时间的推移,科技如雨后春笋,正在祖国大地迅猛地发展。环顾生活,科技是无处不在的,科技就在我身边!

夜晚走在路上,有电灯给我们照明;给朋友打个电话,随手可以掏出手机;回到家里,打开电视看看新闻,开启电脑,可以和朋友聊天;妈妈用电饭煲蒸好了饭;开开电暖器;一家人围坐在一起,欣赏着妈妈用电炒锅调制出来的美味佳肴……你看,随时随地,我们能离开科技吗?

科技的用处可是大了去啦!比如说:如果没有电动车,我们就不便和远方的亲朋好友交往;如果没有动车组,人们到各地旅游就很难实现朝发夕至;如果没有航天飞机,人们进入太空将是一句空话;如果没有破冰船,我们就很难到南极考察;如果没有航天器具,人们登月将只能是幻想……

相反,有了科技,我们的生活将变得更加美好——有了传真,我们的文件,瞬间可以轻松地传出!有了机器人,它可以置身人们难以到达的空间;运用激光,可以制成健身器材;有了空调,即使是炎热的夏日,也可以让人们舒适如春……

不难看出:这一切,人们享用的都是科技的成果!

由此可知:科技,帮助我们创造了优越的生活环境;科技,提高了我们的生活质量;科技,是全世界人们智慧的结晶!

我们身处科技中,要不断学习新的科技!

科技就在我们身边,我们还要大力发展科技!

科技发展心得体会5这一天,我乘座着我的最新发明“超音速飞机”去看望小学时期的老师20年了我为了这架超音速飞机没能去看望老师,我真是有些惭愧啊,想想老师为了我们的未来付出了多少心血啊!我想20年了老师肯定老了许多,那时候年轻的老师,现在肯定已是白发苍苍的老奶奶了,我猜想着。

一个声音把我从猜想中叫醒,我一看原来是一架“超级水。陆。空。飞机”,虽然我的“超音速飞机”也是水。陆。空。飞机,但是我的飞机系统设置跟它那架飞机的系统设置简直是有天地之别啊!这架飞机是我的小学同学郑勇勇发明的,他不是在美国吗?怎么回来了?”

我来到了老师家门口只见老师还是明艳动人一点也看不出有白发苍苍的老奶奶的风范,我问郑勇勇是怎么回事,他也说不知道,我们俩百思不解地问老师,老师这才说出是我们的小学同学郑林最发明的青春不变药:“它是一种抹了就可以永远保持着青春的神药。因为,老师在郑林最做实验期间曾经成为了郑林最的得力助手因此郑林最在发明了青春不变药第一次就用在了老师身上因此老师获得了永远的青春,我们说:“我们能成为新一代的人才还不是老师给我们的,这时老师激动的泪花一滴滴的往下流,我们也激动的哭了我们停止了哭声后便乘着超速电梯来到了第54层『老师的家。”

科技发展带来的变化范文第4篇

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的科技发展战略开始发生转变。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五”规划与科技部随后制订的科技发展规划和高技术产业发展规划明确提出了实现技术跨越式发展的总体目标,强调要在“促进产业技术升级”和“提高科技持续创新能力”两个层面进行战略部署,在进一步发挥劳动密集型产业比较优势的同时逐步形成我国高技术产业的群体优势和新的比较优势。2002年12个重大科技专项的启动,标志着我们在实践上开始摆脱多年来以跟踪模仿为主的科技发展战略,向以自主创新为特征的跨越式发展模式转变。2003年以来,按照“十六大”的要求,根据适度超前原则,科技部着手国家中长期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的制订工作,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的转变进一步国家意志化。对这一转变过程的基本动因进行分析,有助于我们对当前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若干争论有一清醒的判断。

一、国际政治动因:技术威慑成为斗争焦点

民族国家科技发展战略的选择,既决定于本国经济发展水平和阶段,也受国际政治因素的影响与制约。20世纪末以来,现代高科技广泛运用于战争使得技术优势成为各种威慑力量中最具决定意义的因素。国际关系的强权背后是技术强势的支撑,科学技术水平是一个国家总体经济实力和政治实力的体现。今天的高科技已经成为影响国际政治军事格局的主要因素,技术上的领先是国家参与国际政治较量、扩大国际影响力的物质基础之一,技术威慑是比直接使用武力更为有效的威慑手段。一个国家只有拥有符合时代特征和社会生产力发展趋势的现代科技工业体系,才能依靠自己的力量追求实力和影响,获得国际政治中的战略主动权。在当代世界上的不稳定因素越来越多的情况下,对涉及国家安全和国家竞争力问题的那些科学技术的发展,中央政府必须从整个国家和民族利益出发,通过科技发展战略的制订来引导其发展。

从科技发展史来看,引进吸收和自主创新是一个民族与国家技术进步的两种主要途径。后,由于外部环境的制约,自主创新和“科技追赶”成为我们政策设计的基本特征。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随着世界安全观念的变化,各国对经济利益的追求使得政治和军事因素不再是国家间关系的唯一主导者,、发达国家将制造业向国外转移导致中国科技发展战略发生了某些变化。“以市场换技术”战略的实施,使得我们在一段时间内忽视了自身的科技积累和自主创新,将外资导向型经济发展带来的技术引进作为中国科技发展的主要途径。应该说,这种战略部署是与全球化的历史趋势相一致的,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我们必须看到,高新技术和一个国家在世界上的政治地位密切相关,其发展已经不单纯是一项经济范畴的活动。作为国家政治战略意图的一种表现形式,西方发达国家不可能把真正的高新技术转让给中国。由于一些国家将中国崛起视为是对既定国际格局的挑战,正在试图对中国的发展进行压制,因此经常把技术特别是高端技术问题政治化。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不可能把技术合作和引进作为我国科技发展的长期战略方针。我们必须分清科技发展的国家目标和企业目标。在企业运行的微观层次,可以继续坚持比较优势的技术引进,但是在国家战略层面,必须坚持把技术的赶超和跨越作为重点,大力发展战略产业。

在综合国力竞争日益激烈的当代世界,维护生存权和发展权不受侵害是一国政府的两项基本职能,也是民族国家的根本利益所在。目前我国的科技能力尚不足以承担起保障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的历史重任,“技术瓶颈”是我国经济社会长期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从世界发展大势和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的角度来看,在科技发展上摆脱过去的跟踪模仿向自主创新转变,是我们必须确立的战略思维,经济利益和安全利益的统一应该成为技术选择的出发点。未来一段时期内,中国的外部环境不可能有过去20多年那样好,战略机遇期同时也是安全上的高风险期。我们必须从可持续发展和国家综合安全利益出发,主动进行科技发展战略的调整,提高国家战略能力,预防和应对可能出现的危机、冲突或者战争。21世纪是战略技术和战略产业竞争的世纪,自主创新是维护国家和安全的最佳选择。没有自己的战略技术和战略产业,中国要在世界竞争格局中获得相对优势地位是不可能的。我们逐渐成型的新科技发展战略之所以强调要着重研究解决事关国家中长期发展和安全的战略性和前沿性高技术问题,在一些关系国家经济命脉和安全的高技术领域,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并在若干重要领域和关键产业实现技术发展阶段的跨越,就是基于这样的考虑。

二、国内经济动因:经济增长模式转变

过去20多年中国的发展是以数量扩张为特征的“数量型增长”,经济增长明显超前于科技进步。在比较优势战略指导下,虽然技术引进对中国经济增长发挥了巨大作用,但是中国自主科技进步进程缓慢,统计意义上的中国产业竞争力的知高并不等同于中国企业竞争力的同步提升。新世纪开始后,由于科技和信恩化的飞速发展,我国已经进入到不进行经济结构调整就不能促进经济发展的时期。在全球化所导致的南北贫富差距拉大的情况下,在经济增长与人口、资源、环境的矛盾日益突出的今天,单纯依靠消耗自然资源和发挥廉价劳动力的比较优势来积累资本、换取技术、发展经济的做法已经落后于时代。只有提高经济发展的科技含量,增强中国自主产业的发展潜力,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由“数量型增长”向“质量型增长”的转换,我们才能在世界上立于不败之地。21世纪前10年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也是我国科技创新能力需要实现历史性跨越的阶段。这一时期自主科技发展状况如何,直接决定了中国能否在21世纪中期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目标。这是我国科技发展战略转型的一个主要原因。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到2020年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比2000年“翻两番”这个目标不仅是经济数量增长的概念,更是生产力水平和国际竞争力大幅度提高的综合体现,是经济和社会发展质的提升。作为从属于国家经济社会总体发展战略的科技发展战略必须为这一目标的实现服务。现在,我国科技竞争力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为了实现科技发展“三步走”战略设想,争取到2020年前后科学技术整体水平达到发达国家中等水平的中期目标,形成强大的自主创新能力,在高新技术领域占有一席之地,形成支撑我国核心竞争力的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基础,必须完成科技发展由跟踪为主向自主创新为主的战略转变。正因为如此,我们根据适度超前的原则,从2003年开始了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的制订工作。经济全球化和地区经济一体化使我们可以在更大范围内、更高的层次上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种科技资源、科技人才和科技市场,但是“全面开放、跨越发展”应该是我们在确定科技发展战略和政策时必须坚持始终的基本思路。

中国全方位地参与国际分工体系这一历史变化加快了中国工业化的进程。但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业化的发展主要表现为一种“外来型工业化”。一方面工业化所需关键技术大多来自国外,另一方面东部和中西部经济联系不紧密,沿海地区的技术引进没有起到拉动内地经济增长的作用。为了改变这种局面,我们提出了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即从世界经济、科技、社会发展的大趋势出发,结合中国的实际,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新型工业化是以科学技术为先导的高科技含量的经济,强调科学技术的自主创新和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这一变化意味着,我们的科技发展必须考虑可持续性,努力改变中国经济发展过于依赖外资和国外技术的局面。中国经济发展的关键问题是国内技术发展。新型工业化成效如何,主要看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是否提高。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普适性”:“科技是牵头的方面”应该落实到我们工作的方方面面。正因为如此,科技部在2003年工作要点中强调,“制定科学和技术长远发展规划”是实现科技发展战略向自主创新转变,大幅度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国际竞争力、对经济社会发展支撑力的重大措施,必须以原始创新为主,引进和创新相结合,实现我国技术和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努力使中国成为技术创新型国家。

三、世界经济动因:贸易保护主义和知识产权争端加剧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世界经济发展已经由资源驱动、资本驱动向创新驱动过渡,同时促进经济增长的各种生产要素由过去单纯的纵向流动转向同时共存。这一变化意味着作为一个国家的科技发展战略没有必要严格遵照梯度转移的渐进式模式,而完全可以利用信息技术进步提供的有利条件实现本国科技的跨越式发展。在今天的国际经济格局中,一个国家或者地区在国际分工中地位的提升主要表现为产业链条或者产品工序所处地位及增殖能力的提升上,发达国家更为注重科技研发,依靠知识产权来增加物质财富总量而把制造业等转向发展中国家,从而形成一种新的依附关系:技术上的依附。这使得落后国家的财富总量尽管与过去相比有所增加,但是却无法缩小与发达国家的整体差距。尽管我们不能因为加工制造环节的附加值低而否认参与新型国际分工的、承接发达国家加工制造环节转移的经济合理性,但却不能放弃对技术先进性的更高追求。跨国公司把制造部门转入发展中国家,其出发点是对利润获取的考虑。在这种格局中,东道国的产业发展由跨国公司而不是由本国决定,发展中国家除了提供廉价劳动力,很难涉足核心技术,生产规模的扩张并不能促进产业结构的同步升级和优化,很难谈得上真正的发展。我们提出全面落实人才、专利和技术标准三大战略,切实推进重大科技专项工作,就是从这种认识出发的。

现在,我国有关政府部门已经提出了2020年中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力争达到4500亿美元的目标。但我们不得不面临这样一种现实,那就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与过去相比已经有了很大变化。首先,入世后中外知识产权纠纷不断。自2002年6C联盟向中国DVD生产企业征收专利费以来,类似事件不断增多,从而增加了中国企业的成本压力。这一现象要求国家应该从战略高度考虑制定相关的宏观指导政策,引导企业从追求短期效益转向通过增加创新能力谋求长期效益的轨道上来。其次,国外针对中国的技术壁垒和反倾销问题更为严重。

1996年至今,中国已经连续7年成为世界反倾销头号目标国,2003年前三季度国外对我国反倾销保障措施立案共计42起,涉及金额10.7亿美元;调查表明,2002年我国71%的出口企业、39%的出口产品受到国外技术壁垒的限制,损失达到170亿美元,均高于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前。不掌握专利和技术标准的危害性可见一斑。强势增长与弱势竞争力并存这一过程持续的时间越长,中国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就越弱,国际政治经济格局变动对中国未来的发展影响就越大,中国自主选择的空间就越小。另外,外资导向型的经济发展模式使外国资本在中国获得巨大利益的同时挤压了中国企业发展的空间,中国企业的生存环境日益恶劣。如果国家不适时调整科技发展战略,中国企业的“走出去”战略就是一句空话。

全球化背景下区域合作加强的同时贸易保护主义盛行的事实说明,当今的世界市场并不是完全竞争的世界市场,政府依然在各国经济活动中发挥重要作用。因为技术壁垒和反倾销的运用都是借助政府力量,其应对显然不能仅仅在企业的层面上进行,同样必须动用国家资源。我们不能以自由贸易和静态比较利益来指导中国产业的发展,应该通过高新技术的发展创造动态的比较利益。中国的科技发展必须坚持市场机制与政府组织协调相结合的原则,国家要掌握关键部门关键技术和行业技术标准。事实上,尽管20多年来我国一直坚持的是市场导向的发展战略,但是政府作用始终是我国经济增长内在决定性因素。根据国家信息中心在中国加入WTO一年后对国内24个中央和地方权威经济研究单位的经济学家进行的问卷调查,近七成的专家认为政府行为是经济增长的主因。强化政府在科技进步中的战略决策能力和宏观调控能力,是世界各国的共同选择。发挥政府作用,保持战略技术及产业领域的相对完整性和独立性,同样也是我国科技发展的必由之路。在这里,我们要特别注意利用WTO规则中的“国家安全”例外原则,在公开、透明的原则下合理合法地保护国内产业。不然,依靠企业自身与在技术和资本上都十分强大的跨国公司竞争,中国科技进步的前景不容乐观。

四、科技动因:科技短缺与科技起飞问题

世界经济发展的历史表明,在经济活动中存在一种“短缺效应”,即经济增长水平和速度是由最短缺的生产要素的数量和质量决定的。对发展中国家来说,科技短缺是种普遍的现象,是制约经济增长和国际竞争力提升的关键因素。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科技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高新技术研发基础仍然较为薄弱。从目前来看,我国的科技短缺主要表现在缺乏原始性创新能力上,即自主知识产权少,由此导致中国在一些关键领域内形成强烈的对外技术依赖。为了改变这种状况,2002年科技部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增强原始性创新能力的意见》,指出原始性创新是科技创新的主要源泉,是科技与经济获得重大发展和超越的前提,已成为决定国家间科技乃至经济竞争成败的一个重要条件,我们必须利用国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加入WTO的机遇,把增强原始性创新能力作为我国新时期科技发展战略的重要指导思想。为了加快实施专利战略,切实提高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总量,科技部又于2003年2月出台了《关于加强国家科技计划知识产权管理工作的规定》,以促进国家科技计划在高起点上创新,实现技术跨越式发展。

但是我国现在仍然有一些人认为,在比较优势基础上形成的产业分工体系是一种内生地促进产业升级和转换的机制。国内差距和国际差距的缩小是我国现代化进程的两大根本任务。尽快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意味着我们必须在与世界经济的联系中取得超过其他国家的利益。劳动密集型产业由于技术水平和附加值低,显然无助于这一目标的实现。更为重要的是,这种发展模式强化了对发达国家技术转移的依赖,使我们的科技开发能力呈惰性降低,无助于产业结构的升级。由于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和民族国家政策设计的自利性,中国的科技进步不能完全放在国外技术的“本土化”上,而应该考虑把“国产化”作为追求目标。开放市场和加入WTO并不意味着不能有国家意志和国家发展战略;融入全球经济体系,也不是被动地接受国际分工,而应主动地调整战略,实现产业升级,增强国家的竞争实力。我们不掌握关键核心技术的“本土化”,不可能给我们带来最大的收益。当然,我们要根据世界经济发展的新特点赋予“国产化”以新的内涵。

科技发展带来的变化范文第5篇

Abstract: Based on Vector Error Correction Model (VECM), the paper tests the lead/lag & feedback effects between science—technology development and financial development of Changzhou during the "Eleventh Five—Year". We find that there are strong relationship and feedback effects between them, at the same time, the lead effects of science—technology development to financial development is stronger.

关键词: 科技;金融;向量误差修正模型;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

Key words: science and technology;finance;VECM;Granger Causality Test

中图分类号:F830.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28—0185—03

0 引言

科技与金融堪称现代经济中最核心、也是最活跃的两大基本要素。一方面,“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无论是国家或地区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还是整体经济的发展,自始至终都离不开科技创新的推动;另一方面,金融是现代经济体系的命脉,无论是科学技术的进步还是由此带来的新兴产业的发展,归根结底都离不开金融的支持。

目前,学界一致认为金融对科技创新、产业结构演变乃至经济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Beck and Levine,2002)。

Allen and Gale(1999),Carlin and Mayer(2003)等的研究发现,强有力的银行体系能促进企业的信息披露,监督企业还款,同时,银行能够利用自身条件对那些需要外部融资的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提供可靠的金融支持。尤其是国有银行可以克服市场失灵现象,把国内储蓄引导向那些关系国计民生的公共设施以及战略性产业方面。对于不具有私人收益的技术创新项目,银行还可以提供特殊的金融服务,由此激励企业的创新研发。King & Levine(1993)通过一个内生增长模型指出,金融和技术创新的结合是促进经济增长的主要原因。Beck and Levine(2002)利用65个国家的不同产业面板数据,检验了金融结构与科技发展之间的关系,得出金融发展指标以及法律体系效率指标,对高研发密度、高外源融资依赖产业的增长存在着显著的推动作用的结论。Benfratello等(2006)基于意大利数据的研究则认为地方银行的发展对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的成功率有显著的影响,并且这种影响对于中小型高科技企业而言更加明显。Atanassov等(2007)的研究也认为,金融对技术创新能够产生积极的作用。税收、财政政策方面的改变,会直接影响企业的融资安排,进而影响到技术进步及经济的增长。

在国内,相关领域的探讨始于20世纪90年代末。陈峰(1996)是较早关注金融对产业结构影响问题的国内学者,他认为随着投资格局的转变,金融对科技发展乃至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作用将越来越大。巴曙松(2000)和胡志强(2003)等的研究一致认为,金融对支持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具有积极作用,且金融业可以通过对高新技术产业的推动促进产业结构变动,从而带动区域产业乃至经济的发展。杨德勇(2007)从区域金融和区域科技产业发展的联系角度指出金融因素对于区域产业结构的变迁和产业布局都有十分重要的影响作用,并提出通过金融深化来促进区域产业的发展来缩小我国经济发展的区域差距。田霖(2007)通过定量模型得出金融对高新技术产业具有促进作用,进而对产业结构升级具有正效应。马智力(2008)利用我国1978~2006年的宏观数据从金融发展的角度对金融与我国产业结构升级的关系做了实证检验,得出二者在长期存在着稳定的均衡关系。

可见,关于科技发展与金融发展关系的现有研究虽然已经达到了一定的深度,但却鲜有关于二者之间引导/滞后及反馈关系的讨论。此外,由于各国家、地区间在科技、金融及经济发展水平之间存在显著的差异,使得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研究结论不一定具有可比性。因此,在常州市大力发展科技金融,发展现代服务业的大背景下,讨论常州市科技发展与金融发展之间的引导/滞后及反馈关系,显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后续内容的安排如下:第一部分对本文实证研究采用的主要方法——向量误差修正模型(VECM)进行简要的介绍;第二部分是对实证数据的相关说明;第三部分则是实证的过程及结果;第四部分是结论。

1 向量误差修正模型(VEC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