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最感人的一段话

最感人的一段话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最感人的一段话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最感人的一段话范文第1篇

第一种:最有尊严的死法

这种情况一般都是不敌而亡。相信这种BOSS也是最令玩家头痛的BOSS,既然是力战而亡,肯定是有两把刷子。玩家也是经过一定的努力才能获胜的。

这里首先讲讲兰姆将军吧。因为最近自己刚把《战争机器》疯狂难度通关,所以第一印象就想到这个。其他两个难度的确不算什么,但是疯狂难度的他(它)可不是盖的,被他打到2~3下,那是肯定挂了。而当时有幸将之干掉,也是拼了最后一口气加上一点狗屎运的。所以虽然有玩家抱怨《战争机器》的BOSS不尽如人意,但是通过疯狂难度的话,应该会对这个BOSS有深刻印象。

所以说,力战而亡的BOSS,是最有尊严的死法。

第二种:最令人郁闷的死法

作为BOSS,最光荣,最有尊严的是战斗。而令他们最郁闷的死法,估计是死在CG和剧情中了……。

就拿《鬼武者3》的开头CG来说好了,做得有气势,有魄力。但是大家应该也发现了,魔界最强剑士……名字记不清了,被游戏主角一招制敌。亏得之前的宣传片里还有许多人对这个敌人在游戏中的表现寄以厚望。可能老卡也感到自己的失算,所以在《新鬼武者》里给他发挥了一下――不过也就是那一下下而已。

还有《忍龙》里的那个绿衣眼镜男,也就是在还未发售的《忍龙SIGAMA》中新增的BOSS之一。在《忍龙》里,本来以为是最终BOSS二连战,想想还是蛮有挑战性的。没想到在CG里直接被黑龙丸砍了,真是他也郁闷,玩家也郁闷。

被CG和剧情直接判定OVER的BOSS级人物,不能与玩家一战就挂掉,真是最郁闷的死法,不过相对玩家而言,这种死法减轻了很多游戏压力,使过关更加轻松了。

第三种:最倒霉的死法

双拳难敌四手,好汉架不住人多。在遇到群殴的情况下,那BOSS就不是力战而亡了,而是被暴打至死。

一般这种情况不太可能发生。因为游戏设定在对战BOSS时往往会给玩家加上某种程度的限制,而不是可以派出全员进行作战。

即使是SLG的游戏,因为BOSS往往比较强,也不可能进行围殴,不然损失很大。但是惟独像“机战”这样的SLG,因为强弱很分明,又可以使用精神力,BOSS根本不敌。

每个BOSS,尤其是最终BOSS,经常会遇到被十几个小队围殴的情况。只见金刚火焰、盖塔射线、龙王破山剑、毁天灭地锤、浮游炮、斩舰刀等等纷纷向BOSS身上招呼。这些BOSS可能连“我不甘心”这种老套的台词都来不及说,就被轰为原子状物质。

而BOSS平时的反击虽然威力惊人,但是面对铁壁、必闪、分身、超根性等等无赖的精神力和特技,只能看着自己可以粉碎行星的招数被他们一一躲过,还不时地听到:“像这种攻击想打到我还早了100年啊”;“这样的招数是我的对手吗”之类的挖苦话。BOSS不禁要问:到底你是BOSS还是我是BOSS?

被围殴至死却连敌人的头发都碰不到,还不时被玩家挖苦,实在是最倒霉的死法了。

第四种:最感人的死法

做为BOSS,最感人的死法,当然就是舍身取义为主角当炮灰了!

一般来讲,如果游戏中有一个BOSS和主角一行人有着藕断丝连的关系,最后可能在最终BOSS大战前幡然醒悟,为主角等人挡下致命一击,主角借此机会发飙,与最终的BOSS开打。

一般这种死法,炮灰在临死前总要留下一段话语,比如说出自己为什么会做坏人的原因等等不一一列举,音乐也变得凄凉感人。最后在主角等人高呼着这个炮灰的名字时安详闭上了双眼。

这种情况,三言两语可能就会将这个BOSS的来历介绍清楚,而且往往是比较感人的结局,也比较容易被人们记住。这里就举个动漫的例子来说明吧。就是《勇者王》中的J,先是做为反面角色四天王登场,后来在与EI01作战中为凯挡了一下致命攻击,大家都以为他挂了。没想到反而变回了原来的自己,还能控制JARK,后来在《勇者王FINAL》中也露了脸,命真不是一般的硬。

最感人的一段话范文第2篇

那么德国大学如何能得到这么多的教学尸体?这些尸体最后又怎样处理?过去,我们对这些细节一无所知,直到女儿解剖考试全部结束后,我们才有所了解。

解剖学考试结束的第二天,图宾根大学就在市大教堂组织了一场集体追悼仪式。除解剖系的所有教授、助教及员工,全部上解剖课的医学生外,还来了很多接到通知的死者家属亲友。更有一个颇为引人注目的群体,他们要么歪坐在轮椅上,要么自己拄着拐杖颤颤巍巍地慢慢走进来。这是一些打算自愿捐献遗体的人们。每个到场的人都衣着庄重,神情严肃,在大学合唱团深沉的男女合声的衬托下,静静就座。

追悼仪式由图宾根市的主教主持。首先,大学校长和解剖系主任代表校方感谢自愿捐体者和他们的家属,以无私的奉献来支持解剖教学。接着死者家属发言,称终于了却了死者生前最后的愿望,他们也可以安心地升入天堂了。女儿告诉我们,最感人的时刻当数所有医学生人人手持一支点燃了的蜡烛,静静等待台上主教的念祷。每当念出一位志愿捐献遗体者的名字,一位学生就在庄严的音乐声中将火苗摇曳的蜡烛献到台前。

告别仪式最后,我们的女儿代表全年级的医学生讲话,她用这样一段话来表达同学们的感激之情:“我们真诚感谢和尊敬诸位志愿捐献遗体者家属,在亲人逝世后不久再次抽出宝贵时间来出席这次仪式。真诚感谢每一位死者,也许我们不记得你们每个人的名字,但我们一辈子都会记住,你们的躯体成为我们跨入医学之门的第一级台阶,你们的无私奉献,使我们这些后人受益终身。我们由衷地祝愿你们安息!……”

大学里还为追悼仪式准备了咖啡、点心和蛋糕。每位死者家属都得到遗体火化的日程安排,由于捐献遗体者很多,甚至要排到几周以后。

在隆重追悼仪式的感召下,不仅不少家属自愿与学校再次签订协议,将死者的某个器官或组织捐出来供教学永久保留,更有许多还在犹豫是否捐出遗体的人,亲历整个追悼活动后,立即与大学签下自愿捐献的协议。这些人里,除部分穷人、无子女的孤老之外,也有一些是理智的人――他们不希望身后给后代增添丧葬的经济负担。而对捐献遗体者,大学将负担其全部昂贵的火葬费用。但更多的还是那些普普通通的人,他们已经年迈,或已患上某种不治之症,即将撒手人寰,因此想到捐献遗体,希望通过医学研究攻克不治之症。

各人想法也许迥异,但他们的行动客观上使医科大学和学子受益不浅。这就是为什么在德国这样一个人口不断下降的富裕国度,每年供应学子研究学习的尸体依然源源不断的原因。

我曾问女儿对追悼仪式的感受。她说:最深的感受是那些一动不动地躺在解剖台上的躯体,在脑海里一下子活了。他们以前是和我们一样活生生的人,每个人都有被亲人热切呼唤的名字,他们早我们而去,却志愿捐献遗体,给后人提供研究机会,在女儿的眼里,他们很高大,很值得尊敬。

在追悼活动中,校方还播放了一部短纪录片。开始的镜头是几位年轻的医学生围在一个解剖教学台边,认真地学习人体解剖。后来20年、30年过去,当年那几位医学生,如今各自都在自己的专业领域里出类拔萃,做出了骄人成绩:有的成为著名外科教授,有的成为牙医专家,有的则成了杰出病理学家……各人成长道路不同,但他们一致认为,能有今天的出色成就,离不开当年的解剖课,他们十分感激那些不知姓名的遗体捐献者。

是啊,他们的昨天,就是女儿的今天;他们的今天,就是女儿的明天。

回想若干年前,自己在国内起步学医,解剖课是在大学的解剖楼里学完的。那时,每组十几个学生围着一具用了不知多少年的陈旧尸体标本,根本没有机会将血管、神经从尸体上亲手剥离出来。老师常以不屑的口吻说:这大多是些枪毙后无人收殓的罪犯的尸体,因此从一开始自己对之就相当厌恶――他们被我们“千刀万剐”好像也是罪有应得,从来没有感到受益,更不会对之感恩……

最感人的一段话范文第3篇

人人都在写自己的历史,每个人工作、生活经历各不相同,内心的所思所想也大有差异。我是一名普通的乡镇教研员,拥有非凡的思想与个性,今我来思,茫悦相兮,为了把一个完整、充实而又青涩的我展示给大家,下面就这一年来的工作情况,我将从认识自己,安静自己,丰富自己,提高自己,超越自己、快乐自己和相信自己七个方面向各位领导汇报。敬请提出宝贵建议。

认识自己

记得希腊圣城德尔斐神殿上的著名箴言就是:“认识你自己!”我国古代也有:致虚极,守静笃。自知者明,自胜者强。古圣先贤们都在规劝、提醒着我们。有的人云山雾罩,看起来很复杂,很有深度。其实,这种深度,是城府的深度,而不是灵魂的深度。这种复杂,是险恶人性的交错,而不是曼妙智慧的叠加。我平时做事和与人相处,真诚、直接,简单、自然。做事坦坦荡荡,做人光明磊落。不看风云变换,自己我行我素,从不高谈阔论,谦虚含蓄,拐弯抹角,疑虑猜测,可能太过于倔强,一句不经意的话语或动作,都会让人不愿意接近,望而生畏,甚至得罪人,我认为自己只要善良正直,坦然无愧就行。我不信奉“要正确的做事”原则,我始终相信:“一辈子都做正确的事。”不后悔自己做了什么,而要思考自己没做什么。不需要别人赏识、承认什么,可能自己过于简单,过于纯净,类似杯中白开水……我想:一个人认识自己的确不容易,活出简单来更不容易,其实简单就是一种深刻的活法。

安静自己

周围越来越喧闹,而自己越来越安静了.可能随着年龄的增长,人的要求越来越精神化。我想起周国平曾说过:人生最好的境界是安静。只有安静,才能摆脱外界虚名浮利的诱惑。莎士比亚曾说过对生命嘲讽的一句话:“充满了声音和狂热,里面空无一物。儿童文学家毛云儿也说: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在这个眼花缭乱的时代,要学会让自己静下来,静下来之后,你就会发现意想不到的乐趣,甚至更多。

一个人,一个承诺,一段辛苦漫长的旅程,汇聚许许多多人的爱心,终于实践。这是2011年最感人的一部作品美国著名作家摩顿森的《三杯茶》,被称为“心灵发电机”。它告诉我们:一个平凡人只要兼具人格和决心,不轻言放弃,也能真正改变世界。我们的工作与生活,与其说是一条河,不如说是一口井,将动荡不宁的急流,积压沉潜的平静如镜。我想买几本字帖,好好练练字。要不自己写的字,过几天后,连自己都不认识了。

丰富自己

社会迅猛发展,信息化时代逐彰亦显,陈旧的知识已经跟不上新教育的潮流。为了适应教育的发展,只有不断的去充实自己,丰富自己,提高自己,使自己成为一个有思想的教师,才能把该做的事情做好。

星云大师说:一个人肚子里有了书,这个人就有了华光。我们必须让自己成为发光体,才能与世界的灿烂接壤。我喜欢买书、看书,平日里领导布置的活完成后,就读读书,看报纸、刊物。读书就是自己人格和灵肉震撼体验的过程,更是灵魂获得感悟愉悦的过程。它的目的与其说让自己一身书卷气,倒不如让自己的精神萦绕灰土。

在记忆的长夜中,有许多明亮的经典文学的神灯,给过自己温暖、光明和力量。在重新整合的密码中,我将找回自己精神栖居的家园。

读林格的《教育是没有用的》,让我懂得了教育者的目的是让孩子成长,而不是显示自己的聪明与才华。教育之道,道在心灵,而不是被动的知识传递和技能训练。教育者永远无法和孩子一起跑到他的人生终点,因此,最好的选择是站在看台上,为孩子呐喊助威,起到拉拉队的作用。教育是一把好刀,会用的人进行优质教育,不会用的人,会把刀变成控制人的“凶器”。

读海伦•凯勒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让我看到了优秀的沙利文老师用她的执着和爱,给了海伦光明、希望、快乐和自由,创造了教育史上一个无法复制的神话。虽然我们时代不同,但她的行为却一直在感动着我,激励着我……

读黑柳彻子的《窗边的小豆豆》,让知道了什么是理想学校,巴学园作为一所学校成功就在于:当别的孩子说,这个学校是破学校时,孩子们一起喊:“这是一所好学校。”教育是为了孩子的生活,可不是孩子的生活为了教育。

读伦琴的《超越课程表》,其实超越课程表,就是把循规蹈矩式学习转向主动式学习。世界上著名科学家的成功经验就是:忠于自己的天真,发展自己的兴趣。长期沉醉于自己钟爱的事情上,在快乐的体验中,学有所成。如果学生在学校里学习的结果是使自己什么也不会创造,那他的一生永远是模仿和抄袭。

在科幻作品《海底两万里》中,凡尔纳告诉我们;没有做不到的,只有想不到的。如果连想象都没有,没有目的、没有方向,更不可能有科学的进步。……

正如美国激励大师贝克•哈吉斯所说:《世界上最伟大的推销员》这本书有机会的话,一定要读一读,它好像一位良师诤友,在道德上、精神上和行为准则上引领你、指导你,给你安慰、给你鼓舞,帮助你寻找心灵的幸福与平静!

上世纪20年代阿尔贝特•施韦泽在《文化哲学》中说:没有人为我们的精神列出清单,也没有人以高贵的信念和真正的进步的动能为基础去检验我们的精神生活。也有人说,我们的脚步太快,以至忘记了思考,结果丢失了自己。人是会思想的苇草,我们应该及时停下来,读读书,摆正自己的灵魂,读好书,不是说你读过没有,而是你读过几遍,读书不在多贵在精,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好书经典可以涵养身心,澡雪精神,安顿心灵,升华人格,阔远生命。

无限相信书籍的力量,是我们教育信仰的真谛之一.在阅读经典,思考经典,感受经典中,我们的思想就会深邃高远,精神就会丰盈充实,生活就会有滋有味,工作就会美丽光明!

提高自己

有人说:观晚霞悟其无常,观白云悟其卷舒,观山岳悟其灵奇,观河海悟其浩瀚……学贵用心悟,非悟无以为妙。别人的东西永远是别人的,只是悟出的东西才是自己的。

记忆中的2011,自己的工作可圈可点,感觉没什么亮点。我参加了“让经典穿越生命”为主题的读书报告会;圆满完成2010级新生建籍工作;协助侯校长、李校长合理、规范地进行教学常规量化管理,开展学科教学研究、总结和交流,做好问卷调查检查工作。我虽然是一名教研员,但一直没有忘记自己还是一名老师,积极学习探索各学科教学的理论知识,上好玉桥学校三年级品社学科的课程,有感想就有收获。沉浸在对课堂教学的思考中,业余时间整理了一些思想的碎片,给自己黑寂的星空留下一抹亮色。每次督导检查后,我都认真书写了心得体会,如:常规检查结束后,我认真整理了总结:《如何评课》和《让思想充实课堂》;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观摩研讨活动后,积极撰写了《归来始觉前路远》和《让心灵先到达那个地方》;教学常规月中,我写了《上一节好课真难》,《现在的课堂究竟需要什么》;在玉桥学校进行的探索课堂教学模式活动时,我写了《永远有多远》,还有《现在的教育令人深思》,《呼唤真实的课堂教学》,《未来的课堂》……他们闪现出明亮的光芒,将引我走向教育的深远。

超越自己

我很喜欢的一段话:“对自然规律的尊重,是人类智慧的开始,也许每个人在获得智慧之前都必须自己亲身经历一些事,所有经历的目的都是为了有一刻能敲开封闭多年的心灵,让智慧流进去。”在现实中,我做好真实的自己,不断的挑战自己,超越自己!9月份,建立了自己的博客,其实自己对电脑并不懂行,出于好奇,想学学其他名师的风采,没想到,短短3各月,书写转载博文近300篇,其中《让思想充实课堂》,《未来的课堂》,《利用主题班会载体,深化养成教育内涵》被推荐到草根博客—青葱校园首页。关注人气400多人,日平均点击量达100余次,并被多个教育博客圈聘为管理员,与其它各省老师们交流教育教学经验,促进自己的专业成长。这对我来讲是莫大的鼓励支持,勇气和信心。

我思故我在,想,海阔天空,做,脚踏实地。用博文随笔记下自己的问题,记下自己的行动,记下自己的反思,只要坚持,就会超越自己,过上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快乐自己

范仲淹说:“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圣经》里说:“常常喜乐,凡事包容,凡事感恩”。林肯说;人快乐的程度多半是自己决定的。其实这些讲的都是不要让你的情绪受外物或他人影响,保持快乐最重要。在平凡琐碎的工作生活中,我要学会把快乐掌握在自己的手里,把这种感觉保持永久!

未来是由现在所产生出来的,我们每个人只能活在当下,快乐当下,工作当下。就是要把握现在,尽力做事,无愧于心,无愧于天,无愧于地,开启一个没有终点的快乐未来。

相信自己

梳理2011,自己对工作缺乏责任意识,没有着眼于全局的观念,缺少深层次思考,对优质教学的课题研究也是“高处不胜寒”,而且研究过于理论化,与教学实际有很远的距离。工作中没有创新的勇气和魄力。

最感人的一段话范文第4篇

    一、层递推进法。

    朗读是情感体会的重要方法,凭借语言文字还原成语言形象,理解语言内涵,理解语言情感,是复杂的心理过程。因此,对一些情感丰富的内容的朗读指导试图一蹴而就,是不可能的。须带学生走近作者,进入课文,全身心地感受,以准确体会、表达情感。于老师善于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对感情逐步感受、逐步把握、逐步理解,以一步步缩小他们与作者、与文中人物的情感差距,使朗读达到“言自口出”“情自心达”的效果。如教学《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时,于老师把“我呆呆地望着来来往往吊唁的人,想到我就要永远见不到伯父的面了,听不到他的声音了,也得不到他的了,泪珠儿一滴一滴地掉下来”作为感情朗读的聚焦点,引导分步朗读,逐步体会,在学生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内容后,他出示上述片断,要学生感情朗读。虽然学生相当卖力,但感情体会不深,只是达到了初步感受的目的。在阅读“淡水湖’,理解鲁迅先生“关心后代”的特点后,再次朗读。此时,学生面对的不是普通的伯父,而是对自己关心的伯父,朗读时感情明显进了一步;在阅读“谈碰壁”一段,理解鲁迅先生对旧社会的憎恨的基础上,再次让学生朗读。此时,学生面对的已经不仅仅是关心自己的伯父,而是胸怀全国憎恨敌人的伯父,感情理解前进了一步,朗读体会也深入了一步。在阅读“救助车夫”“关心女佣”后,再次朗读。此时,学生已从整体上理解了伯父的特点,知道他是一个“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人,感情体会深了,朗读中的感情表达就达到了理想的境地。

    二、情境创设法。

    引导学生凭借想像、联想以还原语言文字所描述的形象,并进入其中,深入其里,去感受语言情境,体会语言情感,领悟语言情境,理解语言技巧,这是阅读教学中对学生加强语言综合训练的重要方法,而朗读则是达到上述目标的有效手段。在阅读教学中,于老师善于运用情境创设法,将学生引入情境,借助朗读,去想像,去体会,去理解,去表达,使朗读达到了语言与语境的融合,情感与情理的结合,体会与表达的结合,情思与情趣的一体。请看《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的朗读指导片断——

师:读得不错。请大家再练习读一下对话,体会人物的感情和语气。读完后,我请一位同学和老师一起分角色朗读。(生兴致勃勃地练习读。)

师:我要求上来的同学不能看书,而是和我一起表演对话。谁来?没有把握用就再练习练习。

师:在座的各位都是在鲁迅家吃晚饭的客人,我们对话后你们要——(生:要笑。)对,要哈哈大笑。(师生分角色读课文中的对话,读得很精彩,台下哈哈大笑。)

师:这段话写得很精彩,请再读读,注意提示语,注意标点的用法。读好了,记住了,今后写对话就感到容易了。(生再读。)

    为引导学生朗读好、体会好、理解好人物的对话内容,理解对话的表达形式,于老师通过“激发朗读,角色朗读要求朗读,自读记忆指名演讲,合理配合各自再读,联系理解”的分层练读,使课文情境活现于课堂,使课文人物活现在眼前,使人物语言活现在耳边,从而使学生在朗读中达到了情境想像还原的真实,语言理解体会的准确,感情体会表达的得体,达到了以境促朗读,促理解,促感悟的多重目标。

    三、气氛渲染法。

    由于阅历、认识理解能力的欠缺,有时学生即使能够理解课文的思想感情,但朗读中难以真切地把这种情感表达出来。对此,于永正老师往往不作过多讲述,不作过多指点,而是通过情境创设,气氛渲染,使学生产生如临其境、似见其景的心理图像,再让学生设身处地,朗读表达,其效果颇好。如:《月光曲》8、9节于老师是这样指导朗读的——

师:同学们,8、9两节写得最美、最动人。贝多芬的美妙琴声仿佛把兄妹二人带到了月光下的大海。下面请听一听贝多芬的《月光曲》,我想大家一定也会有和兄妹俩同样美妙的感受。听过之后,一定会把课文读得更有感情。(师放《月光曲》片断。生静静地听着。)

师:多优美的曲子!大家听过之后,一定会把8、9两节读得声情并茂。(生练读,指名读,读得很有感情。)

师:这位同学读得真好,感情很投入。大家都被她有声有色的朗读陶醉了,忘记了下课。(笑声。)这节课拖了近5分钟,现在休息10分钟。

    试想,对由《月光曲》产生的美妙想像仅靠语言的点拨,学生朗读是难以到位的,而以美妙的音乐渲染气氛,听其乐,见其景,生其情,学生朗读课文就达到了“心有灵犀一点通”的境界。

    四、设身处地法。

    在朗读教学中,教者最感困难的是,虽然三番五次、竭尽全力去进行情感的启发,可学生还是无动于衷。其原因是多方面的,而他们认识理解能力的欠缺,生活阅历的不足是主要原因。对此,于老师注意让学生充当角色,以缩小学生与文中人物的差距,从而设身处地理解内容,感受情境,体会情感。如教学《再见了,亲人》,在指导朗读与大娘告别一段时,于老师在引导把握大娘为志愿军战士所做的三件事,理解大娘对志愿军的深情厚谊的基础上这样引导——

师:(该生读完“抢救伤员”这件事时插话)这件事最感人,感情不容易表达,听于老师读一下。(师范读。)

师:大家注意了没有?”当您回去抢救小孙孙的时候,房子已经炸平了”这句话中间是个逗号,可是老师为什么停了较长时间?

生:房子炸平了,小孙孙炸死了,心里很悲伤,所以……

师:志愿军说到这里的时候心里很难过。说——

生:说不下去了,所以说到这里停了较长的时间。

师:对了,理解了,感情体会出来了,才能读好。——请大家把“抢救志愿军伤员”这件事读一读。(生自由读。)

    在这里,于老师先以假设让学生充当志愿军,面对大娘话别抒情,读中又突出你就是志愿军,让学生直接充当人物,体会情感,其效果之好是可想而知的。

    五、情感体会法。感情朗读,只有体会感情,才能充分地把这种感情表达出来,也只有充分地把这种感情表达出来,才说明已充分地体会作者的感情,这就是感情朗读中的“感情体会”和“感情朗读”的双重功能。因此,感情朗读中很重要的一点是要引导学生通过语言文字去体会蕴含其中的丰富情感,也只有这样,才能在朗读中把这种感情表达出来。在这方面,于老师是颇有心计的,请看《再见了,亲人》中朗读指导的片断——

师:在送别队伍的人群中,有一位和我们同学年龄相仿的小金花。她和志愿军难舍难分,难过得哭了,志愿军对她说了一段话。大家看一看,怎样读才能让小金花止住眼泪呢?每个人都练一遍试试。(生自由练习读第二段。)

师:这一段里有一个词——噩耗,读懂了没有?(板书:噩耗。)

生:就是小金花的妈妈牺牲的消息。

师:是的。亲人去世的消息叫噩耗。

生:还包括好朋友和尊敬的人。

师:说得对。刚才大家读得很认真,谁站起来读?读得能让小金花止住眼泪?(生纷纷举手,老师指名读。)

师:你们从“你把脚一跺,嘴角抽动两下”一句中看出了什么人?(板书:跺,抽动。)

生:小金花很刚强。

师:对。但只是刚强吗?琢磨琢磨。

生:从“跺”看出了她对敌人的恨。

师:对了,体会得深一层了。——还看出了什么?

生:她下决心要报仇。跺脚就是表示决心。

师:表示报仇决心大。——大家体会得又深了一层了。

生:“嘴角抽动了两下”,说明她很难过,但是,但是……

生:但是她忍住了,没有哭。

师:是这样。她忍住了悲痛。从这儿看出她很刚强。这一点刚才那位同学说了。同学们,这里有恨也有爱,对敌人的恨和对亲人的爱交织在一起。谁再把这句话读一下?(指名读,齐读。)

    由于学生深切体会到了小金花的刚强,体会到了小金花对敌人的刻骨仇恨,体会到了小金花誓为妈妈报仇的复杂情感,因此,他们朗读时就能把这种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

    六、自我领悟法。

相关期刊更多

小学生导读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安徽省教育厅

今日畜牧兽医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河北省畜牧兽医局

上海戏剧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上海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