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心理科学

心理科学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心理科学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心理科学

心理科学范文第1篇

这个南斯坦福大学精神病学家卡尔・戴斯厄罗斯带领的研究小组所采用的就是时下新兴的技术――光遗传学,这种技术结合了转基因工程与光来操作个别神经细胞的活性,可以对精心挑选的神经元的电活动进行控制。

可高度精确地控制神经元

到目前为止,要刺激特定的神经元,通常只能依靠电脉冲这种不精确和难以控制的技术。而光遗传学技术则可让研究人员使用一种新的光控方法高度精确地对神经元进行刺激,同时还能按照意愿控制神经元的开合。

在这项实验中,研究人员先将这些小鼠神经元改造得对光非常敏感,然后通过植入的光纤,用蓝色光照亮位于大脑杏仁核区域的一个特定神经回路。杏仁核是大脑中应对恐惧、侵略等基本情绪的核心部位,也是啮齿类动物控制焦虑的部分。结果显示,这些本来因恐惧而退缩到角落的小鼠开始勇敢地探索周围的环境。

实验原理很简单:首先,生物学家要确定一个“视蛋白”,这是一种存在于绿藻等感光生物体体内、可让它们探测到光的蛋白。接下来,分离出视蛋白的基因,然后利用经过转基因处理后的无害病毒作为载体,将基因插入到大脑神经元中,视蛋白的DNA(脱氧核糖核酸)会成为大脑神经元的遗传物质的一部分。最后,研究人员精巧地让细薄的光纤穿过层层神经组织。将光送到正确的位点。当这些表达视蛋白的转基因神经元暴露在光照射中时,就能够传导电流(也就是大脑的语言)。有些视蛋白,比如响应蓝色光的光敏蛋白可以激活神经元而响应黄色光的盐细菌视紫红质等其他视蛋白则会抑制神经元,如此一来,神经元的开合就可以人为加以控制了。

在后续实验中,研究人员将光束照射的范围扩大了一些,激活了小鼠大脑杏仁核区域中更多的神经回路。结果发现,之前实验让小鼠变得勇敢的效果消失了,小鼠仍然处于胆小、精神紧张的状态。这意味着,激活多个神经回路并没有对动物的行为产生影响,这凸显出瞄准大脑中单个回路的重要性,而目前缺乏针对性并且常常会产生副作用的药物治疗也可能在某种程度上彼此相克。

人体试验为时尚早

这一新的研究领域令科学家们兴奋不已,因为这使他们拥有了对特定大脑回路的非凡的控制能力,进而能够深刻了解包括焦虑症和帕金森氏症在内的一系列神经紊乱疾病。

戴斯厄罗斯承认,老鼠与人类非常不同,但他认为,由于“哺乳动物的大脑具有惊人的跨物种的共性”,他们的研究成果或将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导致人类焦虑的神经机制,并为相关治疗指明新的方向。

美国波士顿大学焦虑与相关紊乱疾病中心创始人大卫・巴洛则警告说,不要莽撞地将二者进行类比,他表示:“我相信调查人员会认同,不能将这些复杂的症状归结到一个单一的小的神经回路,而不考虑参与思考和评价的其他重要的大脑回路。”

加州理工学院生物学教授大卫・安德森同样在开展光遗传学方面的研究,他将药物治疗的效果比喻为粗心地更换油,如果不慎将一加仑机油倒在汽车发动机上,有些油滴会流向正确的地方,但大部分油最终给车辆带来的是损害而不是维护。

“精神疾病很可能不仅仅只是由于大脑中化学物质失衡引起的,”安德森说,“它们可能涉及到大脑特定区域定回路的紊乱。”

正因为如此,能够以超常的精度集中于单个电路的光遗传学技术在治疗精神疾病方面极具潜力。但戴斯厄罗斯和其他人也警告说,即使有朝一日这些方法能够运用在人类身上,那也是很多年以后了。其原因之一就在于,光遗传学的应用涉及到转基因生物工程,大多数人都会三思而后行。

部分研究成果开始走向临床应用

借助光遗传学技术,神经学家可以观察神经元活动和动物行为之间的关系。在早期的实验中,科学家发现,通过随意打开或关闭特定的神经元,他们可以使蠕虫停止摆动,让小鼠如同受到遥控一样狂躁地转圈,这证明动物行为实际上是受神经元支配的。

由于光遗传学领域的研究已经积累了一些经验,世界各地的实验室都在利用这种技术来深入了解神经系统如何工作,研究包括慢性疼痛、帕金森氏症和视网膜变性在内的诸多问题,其中部分研究成果已经开始逐渐走向临床应用。

比如,与戴斯厄罗斯合作的斯坦福大学神经病专家阿米特・艾特金正在努力促进有关啮齿类动物焦虑症研究成果的转化,以利用现有工具改善人类相关疾病的治疗。他采用的是经颅磁刺激技术,希望能够像激活小鼠大脑杏仁核区域的神经回路从而减轻它们的焦虑症状那样来激活人脑中类似的回路。虽然这种技术不如光遗传学技术有针对性,但却具有非侵入性的优点。

他们的神经外科同事贾米・亨德森已经对600多名帕金森氏症患者实施了被称为脑深部电刺激(俗称“脑起搏器”)的标准疗法。这种治疗方法需要在大脑的丘脑底核部位植入金属电极,虽然能够提高病患的协调能力和细微动作的控制能力,但也会引起副作用,如肌肉不自主收缩、头晕等,这也许是因为其他无关的神经回路也被大脑深处的电极激活了。“如果我们能够找到一种方法,只启动有疗效的神经回路,而不触动那些会引起副作用的回路,这显然(对治疗)大有助益。”亨德森说。

此外,脑部植入电极具有感染和危及生命的出血风险。而基于在啮齿类动物身上进行光遗传学研究所获得的一项关于脑深部刺激如何影响帕金森氏症症状的新理论,采用刺激大脑表层的替代疗法或许是可行的。亨德森最近已经开始进行人体临床试验,希望这种方法还能够用于治疗与帕金森氏症相关的其他问题,比如言语障碍等。

而他们的另一位同事、神经科学研究员克里希纳・谢诺伊正在灵长类动物身上开展光遗传学研究。在最近的一次实验中,他带领的研究小组用病毒作为载体将视蛋白插入了恒河猴的大脑,从而能够借助光来控制选定的神经元,而植入光纤和病毒都没有对这些恒河猴造成不良影响。

谢诺伊表示,光遗传学技术在开发新设备用以治疗创伤性脑损伤和神经修复方面将大有潜力。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局最近便宣布了一项旨在运用光遗传技术帮助伤残老兵的计划,谢诺伊也是该项目组研究成员之一。“当前的系统可以让假肢触及杯子,但由于缺乏人造触觉,假肢很难将杯子拿起而不掉落在地上或者捏碎杯子。”他说,“利用光遗传学技术,通过位于假肢指尖的传感器将信息直接传递回大脑,原则上可以提供一种高保真的人造触觉。”

心理科学范文第2篇

李岚清同志指出:“发展素质教育是根本任务。”物理科教学如何落实素质教育呢?笔者在实际的教学探索中,摸索出了一套行之有效方法。故现将一些粗浅的尝试,述之笔端,供同行们批评指正。

一、科学探究的前提是情感教育

在教学活动中,要想培养学生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必须由“情”出发,以“情”牵引。在这里,情感指的是兴趣,也只有有了深厚的学习兴趣,学生在学习中,才能获取更多的知识,形成熟练的技能、培养出较强的能力。那么,“情”缘于何处呢?首先,师生关系要融洽。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以平等的心态去对待每一位学生,以求知者的身份去感召和激励学生,而非训斥与嘲弄、苛刻与敌视,只有有了和谐亲近的师生关系,才能促使学生因“倾其师”,从而“信其道”也!其次,教师必须有对物理这门学科发自肺腑的热爱。教师若能痴爱学科,有惊诧于其魅力的感叹与着迷。有愿为物理献身的精神,这样也会自觉不自觉的感染学生。激起他们对物理的热爱。再次,要使学生以“参与者”、而非“旁观者”的身份出现在教学活动中。只有学生真正地参与了教学过程,掌握了学习的主动权,才能激发他们求知的愿望和学习的热情。过去的教学,之所以不适应时代的潮流,恰恰是因为忽略了学生的主动性这一点,导致了“尽管教师反复讲,学生依旧反复错”这一恶劣后果。在教学中,一定不能将学生看作是学习的机器,而是有理想、有思维、能把知识加工和创新的活生生的求知者。只要让学生发挥出其应有的主体作用,学习中的呆板与僵滞就迎刃而解了。最后,要培养学生对物理的情感,还要求教师应有较高的修养,如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等等。

二、科学探究在课堂中的实施

课堂是学科进行素质教育的主要阵地,而教学内容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载体。教师只有充分地挖掘和利用课堂内容这一载体,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去,才有可能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

(一)、由问题设置情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旧的教学模式中,大部分教师擅长于“大江大河向东流,滔滔不绝无尽头”的气势,一泻千里。其结果,必然是教师讲得津津有味,神采飞扬,而学生早已昏昏欲睡,魂飞千里了。所以,要发展素质教育,就必须打破旧的课堂教学模式,就必须不能忽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作用。

科学探究在学生接受新知识时,应给学生设置问题情景,使学生自动地获取新知识,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还重要!”可见,学生自主提出问题的重要性。我国清代学者陈说“学贵置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由此,设置的问题定要有其必要性、合理性、梯度性以及新旧知识的关联性,还要求设置的问题应具备使学生:“跳一跳,摘桃子”的特点。以激发学生求知欲望和探索的激情。如在学习《声音的产生与传播》这部分知识时,可先通过多媒体展示美丽的景象以及美妙的声音,然后由学生提出问题,这样很自然地将学生带到了声音的世界,从而使学生对新知识也会产生亲切感,感觉新知识不再是陌生的,而是生活中似曾相识的。然后自己动手探索,知识解决、理解起来也就易如反掌了。又如:在学习《天平的使用》这部分知识时,可先提出如下问题:

(1)使用前,调节天平平衡,应调节天平的什么地方?

(2)天平的指针指在什么位置算天平平衡?

(3)天平平衡后,测量质量时,物体和砝码应分别放入天平的哪个盘中?

(4)天平若不平衡,加、减砝码后,应调节天平的什么地方?

(5)天平平衡后,读数时应以游码哪边所对的示数为准?

(6)被测物体的质量应是哪两者之和?

这些问题的设置,迫使学生以一种深层次的眼光去审查和钻研课文,启动大脑去思维,去归纳,从而自觉地去获取新知识。

另外,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在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在物理实验时,大部分学生是抱着“看热闹”,而非“看门道”的心态去玩实验的,这样,实验的效果会大打折扣,如何更好地发挥物理实验的作用,以启动学生的思维来实现对理论知识的落实呢?笔者认为,亦应由“疑”牵引,由“疑”升华。

(二)、实验探究,通过问题的解决,发散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能力。

为学生创设了问题情景之后,教师不妨给学生留出充足的思考时间,然后,可让学生各抒己见、百家争鸣。虽然,班级大讨论可能会使课堂秩序变得似乎很乱,但教师只要心中有数,有一定的适度运筹帷幄的能力,一定会使课堂乱中有序的,同志就说过,“圣人都喜欢辩论,何况咱们后生小子乎?”

在这里,科学探究还常采用“学生动手实验,学生走上讲台”的教学手段,让学生们大胆地实验、大胆地阐述自己的观点,这种形式一方面促进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又给他们带来了紧迫感。于是只有认真再认真地实验、思索来加强记忆了。看到自己的同学当上了“小教师”,学生既感新奇,又感不应示弱,非要把他讲得不周全的地方大白于天下,由此,学生们自会特别地聚精会神,捕捉每一个字,每一个词,每一句话,每一个知识点。当学生讲授完之后,教师可鼓励其他学生踊跃发言,来阐述自己的观点,这样经过相互挑剔,相互筛选,相互补充,知识便会清无误地印在学生的脑海之中了。

课文中的演示实验,很不利于学生特别是后排的学生的观察能力及实验能力的培养。而科学探究中注重学生各项

能力的培养,注重培养学生的参与。在实验中,常让学生对于要研究的问题,先做出种种猜想,把各种可能的情况都想出来,然后根据自己的猜想,设计自己的实验方案,自己动手完成实验。设计方案时,可采取如下几种方法。一种是简单且容易成功的实验,由自己独立设计并完成实验,也可让学生独自去演示实验。

另一种是较复杂的实验,可以大家讨论设计,制定不同的方案,然后找出切实可行的方案,几个同学合作实验。制定的方案要包括实验的目的、实验步骤、实验记录等详细内容。在学生设计的方案中,教师不要加以干预,要让学生自己通过讨论,动手实验去探索。例如,如何正确测量500ml水的实验,有的同学认为应先用量筒测出500ml水的体积,然后把500ml水的质量用天平测出。在操作的过程中,同学就会发现量筒过高,容易摔倒,通过讨论,就会对实验进行改进,借用相对稳定的烧杯测水的质量。而有的同学的方案则是先用天平测出烧杯内一定质量的水,然后把水倒入量筒量出500ml水,最后测出剩余水的质量。两种方法都是可行的,教师可起个辅助作用,帮助学生注意两种方法测出的水质量为什么不同,但不加以否定其中任何一种,学生操作这个实验后,自己选出较好方案会更好。不使方案不好的同学扫兴,又使学生掌握了好的方法,激励他们进行了深层次的探索与思考。

第三种是有较高难度或有危险的实验,就没有必要让学生去动手。如托里拆利实验,电流做功多少实验,这些可以教师独自去演示,但是应适时适度地对学生进行点拨和引导,借以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

不过,上面这些教学举措,对活泼外向的学生比较适用,而对于一些腼腆内向的学生,教师就应该非常注意引导参与。否则,就可能会使一部分学生成为课堂上的看客,更加内向、自卑、封闭自我,这些不健康的心态的形成,就与发展素质教育背道而驰了。

(三)、师为导、生归纳、组织出完整的知识框架

在经过实验探究讨论之后,学生们常常提出一些新的想法,教师可能当场难以答复,也可能不明其理,此时,教师一定不要为维护自我的虚伪而将其扼杀,或“想当然”地胡编乱造,而应该对这些新奇的想法给以鼓励,借以激发学生的创造意识,对一些错误的知识,教师必须准确而清晰地予以指明,以免将学生误导。基础知识在学生的脑海中深深地根植后,,教师应不失时机地指导、点拨、鼓励学生们自己进行归纳总结,将知识网络化,并且纳入原有的知识体系之中,从而确保知识的关联性和完整性,同时也有利于知识的掌握和运用。

(四)、强化记忆,灵活运用

依据心理学家艾宾斯的遗忘曲线规律来推测,头几天内新知识的遗忘率是高的,所以,在新知识被充分理解之后,学习后面知识时要不断联系旧知识,由学生通过大脑储存的信息再现出来,从而将知识记牢记准。

学生记住基础知识并非教学目的,目的是学生能将知识进行灵活地运用,这就要求学生在应用知识时,应找准解题之“线”,解题之“眼”,即必须寻求打开知识之门的“金钥匙”,也就是解题的方法和技巧,做到以理服人。为了实现这一教学目标,每堂课之后可以给学生留下几道课后思考题,鼓励他们通过多种渠道去解决问题。这样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接触多彩多姿的新观点、新事物,从而增强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组织课外活动兴趣小组,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一些学有余力,且有创新意识的学生,他们常常不能满足于课堂所接受,因此常常会处于一种“知识饥渴”状态。鉴于该种原因,教师可号召学生自觉地组织和参加物理课外活动兴趣小组,进行一些理论联系实践的探索。小组活动的内容可以是小制作,小实验,小发明等等。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因人而异,但前提必须是保证了学生对课堂知识的牢固以及学生的人身安全。

上面几点粗浅的尝试,仅仅侧重于新授课教学的课堂模式,对于复习课、实验课,形式亦可以是多种多样的,不再一一阐述。

总之,“学海无涯”,“教海”亦“无涯”。为了充分地培养学生的能力,开发学生的智力,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教育工作者们的任务还是非常地艰巨,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还需要持之以恒地摸索、探讨和创新,以求真正地做到交给学生一把打开知识殿堂的“金钥匙”。

参考文献:

1、《探究教学论》

2、沂蒙教育2003、5

心理科学范文第3篇

关键词:教学效果 教学手段 教学艺术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12-0136-01

物理学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怎样才能在课堂上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呢?怎样才能启开学生的心扉,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呢?笔者认为这不仅需要妥善的处理教材,安排内容,更要注意课堂教学艺术,课堂教学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它要求辩证地处理知识与能力,教学与教育,教学与发展的关系,使学生在智力、能力加以提高。教师是课堂教学的设计者、组织者、实施者,教学效果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教学手段和教学艺术。

1 激发求知欲望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认为:“教育者的艺术表现在使学生能够透彻地、迅速地、愉快地学习知识技能。”教学的技巧和艺术就要使学生渴望获得知识和不断追求真理,并带有强烈的情绪色彩去探索、认识客观世界,所以教学过程必须遵循这一真理,要精心设计教学程序,以启迪学生的心灵,点燃其思维的火花,来激发学生的情感、兴趣和意志,使学生的认识活动成为一种乐趣。物理教学艺术的表现,首先在于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1.1 设计物理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即使是刚学物理的学生,头脑中对物理知识的了解总有些“前科学概念”其中包含了理解和误解。如在教“光的折射”现象时,介绍一个实验情景:实验装置是一个玻璃槽中装水,水中插上一个塑料泡沫片,在塑料泡沫片上粘贴一条用塑料纸剪成的鱼,让几个学生各用一根钢丝猛刺水中的鱼,由于学生总认为眼睛所看到的鱼的位置那么准确界定一样,在这样错误的前科学概念的影响下,自然出现在日常生活实践中对一些自然现象凭自己的经验或直觉形成错误的判断。教师把泡沫片从水中提起来,发现三根钢丝都落在鱼的上方,接着说:要知道这个道理,就得学习“光的折射”现象。这样的引入,将光学原理融入日常生活中来,可操作性,创设的简易实验把学生带人一个渔民叉鱼的情景中去,符合初中学生对新鲜事物好奇好动的特点,因而能很快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这就为接下来用实验研究光的折射结论创造了良好的认知起点。只有通过教师精心设计物理情景,才能使教学内容变美、变活,深入到学生的心灵之中,实现物理教学的情感转移,学生将对物理学和物理教师的情感转化为学习的动力,这样才能产生出艺术的效果。

1.2 指导学生“实验探索”,体会学习的乐趣

教科书中呈现的知识,通常是科学家们早已发现,已形成定论的知识,固然学生在学习时并不是去寻求人类尚未知晓的事物或联系,但它不会消极被动地接受教育者所灌输的一切,把自己充当接受知识的容器,而会以自己的认识基础、心理状态为依据,有选择地吸收外部输入的各种信息,教学艺术的“基调”就在于找准学生心理状态的“固有频率”,使教学信息收发达到同步,激起学生情感的“共鸣”。同时,物理知识的传授,它应是一个学生自己思考,亲自获得知识的探索过程,“实验探索”可以深化学习兴趣,这一过程,教师应处于主导地位,精心备课,设计好合理的教学程序,引导学生去探索知识,学生应处在探索知识的主体地位上,教师应让学生动眼、动手、动脑、动口积极主动、生动活泼地学习。

2 展示物理科学美

罗丹有一句名言:“生活中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美的发现”。物理教学同样如此,但物理本身并不是美学,要想使物理教程从枯燥的铅字变成闪烁美的光彩的科学诗篇,关键在于我们教师平常教学中是否认真发掘物理科学美,是否去展示其美学特征,是否去创设美的意境,让学生潜移默化受到物理科学美的陶冶,这就是教学的艺术。

2.1 展示物理科学美

物理学的研究对象大到天体,小到共振粒子,从实体到另一形态的场、光等都是物质的。物质又是运动的,如机械运动、分子热运动、光波传播,实际上是不同形态的物质的不同运动形式,它们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自然界是合理的,简单的、有序的,因此,科学家们在探索真理的过程中,往往以科学美作为追求的目标,通过他们的努力而形成的物理理论,在内容上、形式上是那么自然、简单、和谐,都放射出美的光辉。教师平时教学中应向学生展示物理知识的美的一面,激发学生爱美天性。例如:物理内容的简单美,表现在物理概念、规律的表达上,科学、准确、简洁。磁场的两极等揭示了自然界物质存在、构成、运动及其运动规律的对称性而产生的美感。物理学理论内部相互间的自洽而展现和谐美,自由落体、竖直上抛、下抛以及各种直线的匀加速与匀减速运动都可以统一于运动学的速度和位移两个公式中,牛顿力学公式,可以把地上的物体与天上的星体统一起来。由此可见,教学中只要我们善于发掘,物理学的“简洁美”、“对称美”、“和谐美”等美学特征在中学物理中便有许多例证。我们要让物理学美的素材震撼学生的心田。

2.2 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在教学艺术活动中,教师的教学能否产生艺术效果,有赖于教材、教师的精心备课和表演水平,还要看学生是否具有一定的艺术情趣,而影响学生艺术情趣其中一条因素就是审美能力,所以教师在展示科学美的同时,要着重培养学生对科学美的审美能力。物理科学美的体验不关是视觉或听觉的,更多的是靠学生的心智去体验,由学生的体验产生的美的感受而产生的愉悦程度与学生的审美能力有关。

心理科学范文第4篇

关键词:新课改 高中理科历史教学 尝试

在高中理科甚至在文科班的历史教学中,经常有这样的“情景”再现:讲台上,教师口若悬河,讲台下,学生死气沉沉;教师声嘶力竭,学生或昏昏欲睡,或“忙”于做习题,看理科类的考试书籍。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原因主要有如下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学生的态度认识,另一方面,教师缺乏教学技巧与方法,学生对历史课缺乏兴趣。这种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大部分理科高中生的心理,由点及面,可看出现今高中理科生对于历史科的求学态度。他们的态度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他们的升学,甚至会影响到他们的一生。对于他们的这种思想、上课的态度,为进一步改进课堂教学,培养他们的高尚情操,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圆满完成高中学业,历史教师在新的形势之下应如何改进教学,适应新的教学标准,符合新的教学大纲要求,如何改变这种死气沉沉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营造一种活跃的课堂气氛,提高教学效果呢?这是每位老师都十分关心的问题,关于这个问题,笔者浅谈几点体会。

一、端正心态,明确学习目的。

在新课改以来的高中理科历史教学中,依笔者的观察,大部分理科生在高二上学期文理分科之后,专心致力于理科的学习,对文科所学科开有冷漠心理,甚至有些理科生在语文科上所花费的时间都仅仅限于上课之中,完全忽略了文科的存在,更不用说加强历史科的学习了。有的学生上历史课时书本都没拿出来,有的学生趁上历史课时间打瞌睡或“忙”于做习题,以及看理科类的考试书籍。总之,听课的学生不到50%。据调查,学生认为历史课没有“难度”,可上可不上,反正看得懂,自己以后抽个时间看一下书本就行。

高中文理分科,有利于个人爱好的需要,但是新课标的实行一扫以往的分科之后文理两家不相往来的现象:以往是学理的无须再学文科中的历史之类的知识,而学文的也可对理科不管不问。现在不同了,新高考中3+X制的实行,给历史老师带来了新的机遇,也给学生带来了挑战,特别是理科学生,更是如此。新教材必修三里就有明确的规定:培养学生正确的思维观、高尚的情操等。有些学生弄不懂这些与学历史有何关系。归根结底,是搞不懂“为什么学历史”“怎样学历史”,学习历史之后是不是真的就达到了这样的境界?他们还没有真正体会出历史教育的潜移默化的功能,只有用心学习之后,才能真正知晓历史教学的作用。通过历史课的学习,学生能关注人的命运与生命价值,人存在的意义、价值与尊严,人的自由、解放、发展与幸福;能尊重个人价值,追求完美的理想主义的倾向;能崇尚自由、平等和独立的人格,珍视人的完整性;能守护和亲身体会社会的价值,达到做正义的事,护公正的法,用公允的眼光看待一切,以理智的态度来领悟人的心灵,从而具有崇高的信仰和高尚的情怀,当有碍国家利益事情发生的时候,自觉捍卫国家利益,具有全球视野和乐于发现他民族他文化特质的审美眼光。用一句最简单的话来说,就是用心学习历史、感悟历史,能够给学生带来希望。如果学生的心态端正了,那么历史中的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在学生的心里就不再是一些模模糊糊的影子,那一幅幅波澜壮阔的史诗般的画面就不会干涩枯燥。诚然教科书里采纳的基本史实足以说明当时某个人某件事,采纳的基本观点都是我们先贤圣哲们用毕生精力探索出的智慧和真理。虽然有一些观点对于学生来说是过于难以理解。毕竟生活的时代隔了好几个世纪甚至更长。要明白,课堂教学不仅仅要简单地传授史实,还要重点突出地抓典型事迹,做到有的放矢。结合现实,适当地加以思想政治教育,培养他们的高尚的情操。因为优秀的事迹能让人感动。且能成为催人奋进的精神动力;卑鄙的小人物让人气愤。并且引以为戒,这就够了。只要老师加以适当引导,理科生们是会接受的,并且能从其中受益,从而真正端正心态,明确学习的目的。明白历史教学不单纯是为高考而高考。课堂秩序也必将大有改观。

二、形式与内容都要重视,认真备课,不妨来点“花架子”,下足“表面功夫”。

历史学科与其他自然学科不同,很多学生都认为自己看书也能掌握书中内容。所以如果教师只是照本宣科地读一遍,学生就会认为老师没有水平,有没有老师都一样,就会出现前面所列举的现象。教师要想避免上述现象,激发学生的兴趣,重要前提是认真备课。因为历史教材本身就是丰富多彩、五光十色的,每一个历史事件、人物都包含各具特色的趣味性,有成功的喜悦。有失败的痛楚。有英雄豪杰的光辉业绩,也有民族败类的丑恶嘴脸。教师只有通过认真备课,深入钻研教材。挖掘教材,抓住教材中的情感因素,才能在教学中通过深入浅出的教学语言,使学生受到感染,产生共鸣。俗话说:“熟能生巧。”教师要能做到对教材熟练驾驭、运用自如的程度。教学中趣味性就会自然而然溢于言表,使学生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兴味盎然。为了增强趣味性,在备课教学过程中。教师可插入一些与教材有关的历史小故事,补充一些资料,加深学生对教材抽象理论内容的理解。

但是,现在有学生阅历丰富,是在多层次的媒体的信息的环境中长大的新一代,仅如此是行不通的,他们有自己的见解,有自己的思考和思维方式。中学生思想活跃,自主意识、参与意识及表现欲望较强,渴望自己的见解和看法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肯定。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既要有雄厚的“功力”,又要有必要的“花架子”,下足“表面功夫”。譬如练功是练拳的基础,但这并不是说,花拳绣腿就一无是处。在功底扎实的基础上,花拳绣腿既可以提高观赏性,又因有深厚的功力基础而有其实战的价值。具体到课堂教学实践上。应该有机地把自己的学识和灵活的技巧结合起来,深入浅出,游刃有余,张弛结合。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

心理学认为,一个人的专注程度一般只能保持10分钟左右。10分钟之后,如果所专注的事物没有变化,他的专注就会转移。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充分把握学生的专注点,在学生专注点即将发生转移的时刻,适时改变教学技巧,从而使他们的专注点始终保持在你的教学内容上。就像说相声一样,每过几分钟,就抖出一个包袱来,包袱一个又一个,笑声也就不断了。我们的教学活动当然不可能总是让学生笑,但道理是一样的。一堂课45分钟,我 们的“包袱”应该有3-4个。“包袱”的形式多种多样,具体到各个学科、各个老师的方式也可以千差万别,只要有意在这方面努力。相信每个老师都可以逐渐成为课堂抖“包袱”的大师。

拿历史学科来讲。“包袱”可以是一个历史笑话,一个历史典故,一小段奇闻逸事,或是留正史与野史的某个方面让学生去考证,或把一段抽象的理论化为一个巧妙的比喻,也可以在讲到某个史实时教师给学生哼唱一段历史歌曲,或者忽然发现一个学生在发言中的闪光点而不失时机地表扬,甚至在一段慷慨激昂的演说之后几秒钟的停顿……另外,教师还可在语言的口语化方面下功夫,如不失时机地说几个学生、网上时下正流行的词汇。在学生会心的一笑中拉近教师与学生的距离。当然,选择的故事资料要属实,来不得半点虚构,且不能过多过滥,否则会有喧宾夺主、本末倒置的感觉,也不能单纯追求趣味性而忽视了健康性。历史事件距离学生的实际生活相隔较远,尤其是今天的学生,他们大多不关心现实,不关心政治,不关心世界风云,当然他们也没有时间关心这些。因此,给他们讲历史上的风云人物。他们感到很陌生。如何拉近历史人物和他们的距离呢?窍门就是通俗化,用谈家常式的口吻谈历史,用聊天的方式和学生谈历史,使他们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他们会感到很容易接受所学知识。

三、重注情景创设与课堂氛围、研究语言艺术,提高识记效果。

历史情境教学就是教师运用直观教学手段再现或创设历史情境。帮助学生通过具体形象的感知形成历史表象,掌握历史知识,并通过具体场景的体验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教学情境的方法有很多,其中最有效的当属运用多媒体创设教学情境。

多媒体教学以其鲜明逼真的动态画面。情感丰富的音响效果刺激学生的视听,使学生眼见其形耳闻其声,从而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可以应用的资料很多,如人物事物图片,影音资料等。如在讲述必修三――专题四《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之思想的形成与发展》时,可先让学生观看电视剧《青年》、《》的一些片段,精选一些红色革命歌曲,然后提问。由于有了影音资料和以前的知识作基础,学生很容易活跃起来,纷纷发表个人看法,这就为讲解思想的形成与发展营造了良好的氛围并做好了知识铺垫。类似的例子有很多,教师可以根据实际需要有选择性地加以利用。如在讲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时,笔者以一首《春天的故事》为情景,在观看完MTV后,给学生如下课间小课题:歌词中提到两个春天,各有何不同?试找出相关资料来阐述自己的观点。这样。教师在轻松中上完课,学生在兴致中学到了知识。

多媒体的直观性、可视性可以拉近学生与历史的距离。给学生以如临其境的感觉,变抽象的语言表述为形象的音像展示,易于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即将学习的知识产生一种参与的意向,因此是创设教学情境的一个有效方法,同样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一种有力手段。

历史学科与其他自然学科不同,很多学生都认为自己看书也能掌握书中内容。所以如果教师只是照本宣科地读一遍,学生会认为老师没有水平,有没有老师都一样。就会出现学生旷课、上课不专心、看课外故事小说等现象。历史教师要想避免上述现象,激发学生的兴趣,重要前提是认真备课。因为历史教材本身就是丰富多彩、五光十色的,每一个历史事件、人物都包含各具特色的趣味性,有成功的喜悦,有失败的痛楚,有英雄豪杰的光辉业绩,也有民族败类的丑恶嘴脸。教师只有通过认真备课,深入钻研教材,挖掘教材,抓住教材中的情感因素,才能在教学中通过深入浅出的教学语言,使学生受到感染、产生共鸣。俗话说:“熟能生巧。”教师要能做到对教材熟练驾驭、运用自如的程度,教学中趣味性就会自然而然溢于言表,使学生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兴味盎然。为了增强趣味性,在备课教学过程中,教师可插入一些与教材有关的历史小故事,补充一些资料,加深学生对教材抽象理论内容的理解。

四、在互动学习中指导学生提高元认知能力,平等互动、多种教学形式并用,提高学生的成就意识。

“互动”这个词是目下颇为流行的。在教学中讲究师生互动也成为大家追求的理想教学方式。以师生平等、师生合作、师生交流为主的课堂互动,这是新课改内容中着重强调的一点。尤其,今日的中学生思想活跃,自主意识、参与意识及表现欲望较强,渴望自己的见解和看法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肯定。因而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就应正确处理好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的关系。因而在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的前提下,要积极创造各种条件让学生充当教学活动的“主角”,引导学生主动、积极、自觉地掌握知识。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认知结构是人的活动结构内化的产物。因此,发展学生的认知结构对元认知能力的提高起到了推动作用。元认知策略培训的模式有教材渗透式和教学活动渗透式。教材渗透式是把学习策略的训练渗透到教材的每个单元中,而教学活动渗透式就是把学习策略的训练渗透到语言课程的整个教学过程之中,也叫以学习策略为主的教学模式。在两种模式中。作者认为教学活动渗透式更适合策略的培训,因为在这种模式的训练中,教师首先直接明了地向学习者介绍、演示某些学习策略,并让学习者试着使用这些策略。然后在其他教学活动中,“隐藏式”地渗透学习策略。这种模式不受教材的限制,不论教材是否涉及学习策略的训练,教师都要把学习策略的训练渗透到教学活动之中,并给学习者足够的时间和机会进行练习。

心理科学范文第5篇

心理科学属于边缘科学。任何与人有关的行业都是心理学的相关学科,各学科有很多相互交叉点。并且随着社会的发展,新兴的行业必然引入相应的心理科学。最初的哲学、医学,到动物学、教育学,再到统计学。

从总体来说,有3大学科,一是社会学科,比如人际、管理、服务,二是职业学科,比如医学、销售、航空、井矿,三是纯理论,比如教育、发展等。如果想学好心理学,知识面越广越有利于学习、工作。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心理现象及其影响下的精神功能和行为活动的科学,兼顾突出的理论性和应用(实践)性。

心理学包括基础心理学与应用心理学两大领域,其研究涉及知觉、认知、情绪、思维、人格、行为习惯、人际关系、社会关系等许多领域,也与日常生活的许多领域——家庭、教育、健康、社会等发生关联。

(来源:文章屋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