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适合三年级做的小实验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三年级作文教学指导探究
当学生升入三年级以后,作文要求就会提高。由一二年级的看图说话作文转变为真正的学生作文,对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为是作文的起步阶段,所以,我们又称三年级学生的写作为“起步作文”。因为没有任何写作方面的经验,所以,学生写起来总是会对作文心生畏惧,老是感觉无从下笔。那么,如何提高三年级学生的写作热情,促进学生作文水平的迅速提高呢?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要老师想方设法地去调动学生的写作兴趣和写作欲望,使学生有话可说,有物可写,激发了学生的写作热情,使学生感觉到写作的好处,并且自觉地去练笔,去尝试写作,我想,不久的将来学生的写作水平一定会得到很大提升。那么,教师应该怎样做才能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呢?笔者以为,应主要从三个方面去努力。
一、引导学生学会观察事物,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观察能力是人们学会认识事物最基本的能力。我们要想全面了解事物就必须要学会观察,没有对事物进行直观、感性的认识,就不会做出正确的判断。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了解和认识整个世界的主要途径就是观察。只有让他们自己亲自去接触事物、观察事物、了解事物,才会对事物做出真实、有效的判断,从而获得最有价值的资料,写起文章来才会感觉有话可说,有理可讲,写出的作文才会真实、感人。所以,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刚开始学习写作文章,就要先培养自己观察事物的能力,学会做一个生活的有心人。比如,在讲授《石榴》这篇课文时,我不是让学生先读课文,而是让他们先认真观察石榴的图片,然后告诉学生石榴的生长过程和景象,包括石榴花的颜色和形状,石榴子儿的形状等,让学生对石榴有一个系统的、全面的认识。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给学生提供实物,让学生仔细观察、细细品尝,从而增加学生对石榴的印象。这种教学方式不仅使学生对《石榴》这篇课文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同时还教会了学生如何去观察,怎样对水果进行描写等。讲完课文后,教师要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写作训练,让学生通过观察,了解事物特征,掌握写作技巧。
二、引导学生积极想象,培养学生的想象思维
丰富的想象力是学生写出好作文的基础和条件,没有想象力的作文就像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没有生气。所以,教师在作文教学时,不仅要加强学生观察事物的能力,还要重视对学生想象思维的培养。要想培养三年级学生的想象能力就要努力在课堂上给学生创设各种情境,激发学生的想象思维,培养他们的创造思维能力。比如,有这样一道题:“根据自己玩玩具的过程编一个童话故事”。教师在引导学生写作时,给学生展示一些好玩的玩具,从而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同时引导学生想象玩具也是有生命的,想象它们之间是什么关系,让学生给它们编出好玩的故事来。并开展小组讨论活动,学生互相讨论,互相补充,各抒己见,把故事编得生动、有趣、完整。在整个编写过程中,学生的主观意识得到了充分的发挥,自主想象的空间得到了完美的展现,学生的想象思维能力得到很好的引导和锻炼,写作兴趣浓厚了,写作能力也提高了。
三、平时教学中鼓励学生积累语言
俗话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由此可见,平时的积累是多么重要。化学量子结构告诉我们:量变可以引起质变。因此,词汇量的积累可以使学生作文水平得到质的提高。但是,由于小学三年级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比较淡薄,缺乏耐性,教师就要对他们进行不断的鼓励和引导,督促他们从小养成爱学习、勤积累的好习惯,从而提高他们的语言储备量。我们可以给学生布置一些作业——每天摘抄文章中的好词、佳句。教师对学生的积累情况定期进行检查,并结合学生存在的问题适当的加以引导、指正。另外,教师还可以给学生推荐一些好的书籍和资料。比如,《古诗词阅读》《唐诗三百首》《儿童诗歌》等,要求学生在熟读的基础上进行背诵,在背诵的过程中加以理解并学会运用。为了调动学生的背诵热情,我定期在班里举办“小小读书会”和“经典诗歌朗诵”“成语故事接龙”等活动,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累热情和兴趣,加深了学生对优美语言词汇的运用能力和印象。除了以上所说的几点以外,我还鼓励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平时的生活实践中去感悟、去积累。比如,充分运用网络技术查阅各种资料,通过旅游和实验,留心观察并记录。这样学生的见闻广博了,积累丰富了,语言宝库充实了,写作障碍减小了,作文能力提高了。学生的词汇积累丰富了,就一定能写出好的文章来吗?如何引导学生组织语言,进行写作就显得尤为关键。第一,帮助学生树立写作信心。很多教师喜欢给学生提出很多要求,比如,字数不能少于多少字,写作范围必须是某某方面的等等,这样学生的思维受到种种限制,加重了学生的心理畏惧感,对于刚刚学习写作的三年级学生来说,影响是可想而知的。所以,教师要给学生选择合适的题目,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逐步开发学生的写作潜力。第二,引导学生挖掘写作素材。因为学生的大部分时间待在学校或者家里,他们接触外界的机会很少。所以,教师要学会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体会去挖掘题材,给学生创设情境,演绎生活中的精彩片段,带给学生真实的感受。第三,引导学生抒发创作情感。教师要站在学生的角度,走进学生的生活,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兴趣爱好等,抒发学生的创作情感。比如,教师可以布置《说说心里话》《老师,我想对你说》等方面的题目,激发学生的沟通欲望,鼓励学生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另外,作文的修改也很重要。教师要引导学生养成修改草稿的习惯,同时要不断讲解修改要点和方法,引领学生学会修改作文,提高学生写作文采。
四、结语
一、激发兴趣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对于三年级的学生,过渡到书面作文本身就是迈过一大“门槛”,教学中,我们应想方设法帮助学生克服作文中的畏难情绪,于是,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写作积极性就显得尤其重要。作文指导中导入环节不容忽视,笔者就十分重视利用导入巧妙激发学生的兴趣。
1.故事导入。故事对学生有着莫大的吸引力,上作文课时,我把收集来的与作文主题相关的故事讲给学生听,然后告诉学生作文就是把自己听到的、看到的写下来。学生听完故事,在小组内尝试复述,谈谈感受,然后再把故事写下来,如果能加上自己的体会就更好了。在此基础上,我们还可以训练学生围绕一定的主题自己编写故事内容。故事作文让学生个个兴趣盎然,既感受到了作文的乐趣,也体验了成功的喜悦。
2.活动导入。三年级学生爱动手、好奇心强,开展一些易操作的活动往往能满足学生的需要。作文课上,我会选择一些趣味小实验、简易小制作、开心小游戏等活动让大家共同参与,有了参与,学生就有了体验,有了想法,在活动后还可以组织学生将自己的活动体会在小组内讨论交流,这样在作文时学生就有话可写,并乐于写了。
3.情境导入。创设情境是调动学生积极性的重要手段之一。作文导入时适当使用音乐、图片、视频等来创设情境,给学生提供形、声、色的感官刺激和直观感受。如播放一些教育警示短片、观看几幅有启发意义的图片等,引导学生说说、议议,然后再把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写下来。
二、引导观察
《语文新课程标准》对作文提出了具体明确的要求,其中“要指导学生留心观察和分析周围的事物,养成观察和思考的习惯”告诉我们引导学生学会观察是多么重要。赞可夫说过:“应该打开窗户,让沸腾的社会生活、奇异的自然现象,印入学生的脑海,借以丰富学生的情感经验,激发学生的情感。”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观察是写作的重要门径。在作文教学时,我们要善于引导学生观察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只有留心观察生活,用心接触身边的事物,才能更加深刻细致地感受我们生活的世界,才能获得真实具体的第一手资料,这样在写作文时就不会出现文思枯竭、选材匮乏的现象。例如《燕子》这篇课文中,作者观察了燕子的外形特征、飞行以及停歇时的姿态等,体现了燕子的活泼可爱。学完课文后,我要求学生也注意观察一种小动物,试着观察它们的外形以及生活习性等,并把它们的特点表现出来。学生颇受启发,写出了如《机灵的小乌龟》《我家的“花花”》等生动有趣的作文来。再如学习了《石榴》课文后,我让学生观看石榴园的资料图片,并拿来实物,让学生观察石榴的外形、颜色,以及石榴籽的形状等,并品尝其味道,这样通过直观感受,让学生初步懂得观察描写一种水果的方法。
观察是一种有目的的知觉活动,它是有规律可循的。因此,教师在平时引导学生观察时,要注重渗透一些基本的观察方法:1.按照一定顺序观察。观赏一处景物,我们可以按照方位顺序,从远到近,或者从近到远;观察一个实物,可以先整体后局部,也可以先局部后整体等。2.抓住主要特征观察。世上万事万物各具特征,我们观察时应该注意发现不同事物的不同特征,如花儿在不同时期开放的姿态是不一样的、蝙蝠的眼睛是“瞎子”、猫的眼睛和兔子的眼睛是不同的颜色,猫的胡子和尾巴有着特殊的作用等等。通过观察,学生获得感性认识,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同时也为作文积累了丰富的素材。
三、指导积累
“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三年级作文教学开始就要重视学生语言的积累,丰富的词汇、语汇能够帮助学生提升作文水平。教学中,对于三年级学生,我们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激励与督促相结合,帮助学生积累语言,丰富学生的语言储备量。
1.多读。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教学中,教师要引领学生博览群书,让他们在书海中陶冶情操,丰富认识,增加体验,同时积累大量优美的语言文字。教师可以推荐适合三年级学生阅读的书籍,并指导学生阅读。课外向学生介绍一些名言、古诗词、儿童诗歌,要求学生朗读、背诵,并学习运用。平时还可以利用班队课、阅读课,开展一些读书交流会、朗诵比赛、成语接龙等活动,让学生展示自己的才华。一系列活动,既提高学生自觉积累的积极性,也促进他们对语言的实践运用能力。
一、尊重学情,合理选择器乐项目
课程实施不可能千校一面,器乐教学必须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具备有效性和适切性。葫芦丝之所以成为我校课堂乐器的首选,是因为我们在调查摸底的前提下,充分考虑了学生、家长的条件和意愿。
一般来说,简单易学、便于携带、适合集体教学的小型乐器都可以作为课堂乐器,常见的有口琴、竖笛、口风琴等,而今随着网络媒体的广泛传播,葫芦丝等民族乐器也进入了大家的视野。葫芦丝特色明显,音域跨度小,入门快,携带方便,在学习意向的测评中,得到了较多学生的青睐。
低年级学生兴趣广泛,比较爱表现,但注意力不够持久,课堂上适合使用简单的打击乐器演奏,如沙球、双响筒、碰铃,或者一些简易自制的打击乐器。而三年级以上的学生气息调控、协调能力都有了一定的发展,已积累了识谱等相关音乐知识,具备了学习葫芦丝的基本能力。因此,把三年级定为葫芦丝课堂教学的起始年级比较适合学情,在接下来的四年的延续学习中,学生有望不断提高演奏水平,有的甚至可以发展而成为艺术特长生。
葫芦丝作为平民化的一种乐器,普适性较强。我校位于城镇西郊,施教区范围的学生家长对孩子的特长培养具有较强的意识,家庭经济条件比较均衡,学具的购买一般没有困难。孩子不用交昂贵的学费,在校内就能免费学习器乐演奏,他们都乐意接受并积极支持。这些都为我校器乐教学的开展提供了基本保障。
二、教学相长,提升教师专业水平
实施器乐教学,音乐课堂是主阵地,音乐教师是关键。目前我校8位音乐教师中,1人为苏州市学科带头人,1人是市级教学骨干,40周岁以下青年教师占75%,教师们具有吹奏类乐器的演奏基础,团队素质较好。
作为一门新开设的课程,没有现成的教材,也没有专业教师,“做中学”“边学边教”是必经之路。要以学带教,通过教研活动、专题研讨、集体备课等多样化的手段来加强葫芦丝教学的理论学习和实践研究,在提高演奏技巧的同时,也通过课堂教学实践活动不断提高教学的水平。如备课组进行了“三人行”“一课三议”“三课一评”的活动,构建了“主题研讨—课堂展示—教学沙龙”的教学研究模式,倡导“立足课堂写教后记”的方式,促进教师对葫芦丝教学的再思考、再实践。
此外,采用“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强化教师葫芦丝教学的能力。请进来,即邀请专业葫芦丝教师来校,为全体音乐老师作辅导和讲练,帮助教师了解器乐相关知识,掌握科学准确的葫芦丝吹奏技巧。走出去,即经常轮流选派教师外出拜师学艺,参加专项学习培训,从而开拓视野,提高专业修养及吹奏技艺。在团队建设中,注重抓“龙头”(骨干教师),带“重头”(青年教师),从而整体提升了团队的教学素养。
三、社区协作,整合课外教育资源
葫芦丝演奏属于吹奏乐器,有着鲜明的地方特色及浓郁的民族艺术风格,具有较高的艺术审美价值。近年来,乐器制造者对葫芦丝的进一步改良和开发,使得葫芦丝得以迅速传播,更受老百姓喜爱,在我校所在城镇社区也较为流行。社区的人力资源、环境资源,对葫芦丝进入课堂提供了可推广、可发展的重要支撑。因地制宜,因校制宜,充分利用好这些社区资源是进行学校器乐教学的重要途径。
首先,葫芦丝作为艺术样式具有较大的演出空间和平台。其表现形式灵活多样,可独奏、重奏、齐奏等,配上二胡、古筝、琵琶、鼓等乐器就成为表现力丰富、层次较高的合奏曲目。葫芦丝在各类大型场合都可以表演,如每年教育局组织的小学生文艺汇演、宣传部组织的社区广场群众文艺活动等等。作为个人才艺展示,在各种文艺场所表演的机会也较多,如迎新联欢会、亲友聚会等等。我们注重与社区的相融,主动联络,积极为学生开辟展示才艺的舞台,让学生有走出去表演的机会,鼓励和激发他们热爱这项器乐的热情。
周边社区丰富的人力资源,是学校器乐教学的良好支撑。市区少年宫、社区艺术专业培训机构都有葫芦丝专业教师,他们可以成为学校葫芦丝教学的有效资源。学校聘请了少年宫教师作为学生社团的校外辅导员,为学生开展“葫芦丝”专题讲堂,以讲故事、说历史、讲原理等方式让学生了解葫芦丝的相关知识,进行高超、生动的现场演奏,学生陶醉其中,激发了学习兴趣。作为课堂学习的补充延伸及提优强化,部分学生还参加了一些正规培训机构的专业培训,较快地提升了演奏的技艺。
四、社团建设,拓展学生活动空间
社团活动是课堂的延伸,教学与活动结合,普及与提高结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爱好与特长。社团在建构的过程中,既打造了学校艺术项目的特色和亮点,也进一步促使教师积累了更多、更丰富的教学经验,找到了葫芦丝演奏教学切实可行、生动有效的教学方法。
我校的葫芦丝精品社团由20至30位学生组成,成员通过自愿报名、面试选拔产生,社团的辅导教师由本校老师和课外专业辅导员共同承担。学生通过每周一至两次的社团活动及赛前密集型的训练,吹奏水平快速提高,《竹楼情歌》《阳光下的凤尾竹》《欢乐的泼水节》等经典的乐曲被他们演绎得生动流畅。葫芦丝社团还以校队的形式参加各类演出和比赛,获得了不少荣誉,也产生了较好的社会影响力。通过葫芦丝社团来树特色,显亮点,葫芦丝教学从实验班向全年级整体推进,形成了由点到面、层层推进、逐步完善的校本模式。在此基础上,将经验推广至整个年级,乃至全校性的器乐教学中,逐渐完善和丰满了葫芦丝校本特色课程的内涵。
五、活动整合,建构校本器乐课程
我校的器乐教学,以国家音乐课程标准为基础,在学校办学理念的指导下确定了相应的内容与模式,集中体现了学校的艺术特色,提升了学生的艺术素养。作为一门校本课程,它是音乐课程的实现和补充。以葫芦丝教学为例,学生通过四年的葫芦丝学习,能达到怎样的水平?每个阶段的基本发展目标是什么?如何进行评价?课时如何具体安排并落实到位?必须做到整体规划、目标细化。
以三年级为例。三年级为葫芦丝教学的起始年级,这个阶段要特别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掌握科学的演奏方法。课程目标可确定为:第一,认识民族乐器葫芦丝,掌握正确的演奏姿势和用气方法,学会连音和断音的吹奏,学会3首简单的乐曲。第二,了解葫芦丝的结构特点,感受其古朴、柔美的音色,了解葫芦丝的民族文化背景。第三,提高与同伴的合作能力,培养集体精神。课时安排是具体落实葫芦丝教学的重要措施,三年级主要采用分散式安排,每学期总计约18课时,每周约1课时,分散在每周两次的音乐课和文体活动课中。我们还要求学生课内外结合,每天课后需要练习半小时左右。
每所学校开展器乐教学的立足点和目标定位各不相同,市场上的教材不能满足学校特定的需要,应从现有学生基础、师资水平、课程资源等角度出发,研究开发校本教材。三年级可选择基本指法及学生熟悉的歌曲编入校本教材,如《乃吆乃》《玛丽有只小羊羔》《我和你》等等,也可用简单的旋律为歌曲来伴奏。
探索分层次的评价体系,及时跟进学习评价。学生之间存在着个性的差异,如何既能有效激发能力薄弱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兼顾特长优异学生的更高发展?我校采用了分层的五星考级制,级别分为五个等级,每个级别都有对应的1至3首曲目,每学年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速度和能力,可以选择不同程度的曲目进行考级,考级合格发给证书,并为每个学生建立个人档案,及时记录学生成长的足迹。同时,通过各类校园活动如学校大厅开放式的“星光小舞台”、文化节登台表演等,为学生的展示搭建平台,激励学生自我发展。
摘 要:“创新”是一个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首要精神。没有创新,我们的民族、我们的国家、我们的世界就会停滞不前,进而人类前进的步伐必将受到阻滞,所以“创新”精神的培养在当今社会尤为重要。为了培养更多具有创新思维的人才,要从小抓起,那么科学课必将成为创新能力培养的首要阵地,老师要充分利用科学课这个平台,挖掘学生的创新意识,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激励学生的创新精神。
关键词:宽松的课堂;创新平台;科学
一、营造宽松、开放的课堂
宽松、开放的课堂氛围是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基础。在科学课堂上教师和学生之间应该是民主、平等的关系,老师和学生之间共同学习、共同探讨,这样才会使学生的身心得到彻底解放。老师千万不要怕麻烦,而要让学生在科学课堂上束缚自己的天性,千万别因为“乱”而过多地限制他们,学生会因为这种束缚逐渐远离课堂,阻碍学生的创新思维发展。
科学老师还应提供丰富的、完整的科学器材,争取每个学生都能用到,每个学生能在实验探究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四年级上册《保护我们的听力》这一课,我提供了丰富的科学材料,有双响筒、摇铃、小鼓、塑料瓶里装钢球、口哨等。这些物品发声响亮,简单易操作,我要求学生自选材料,然后根据材料的发声情况制定适合的保护听力的方案。这节课因为材料丰富,极大地给了学生创新的空间,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发挥自己的优势创造了不止一种保护听力的方案,这节课在宽松、开放的氛围里学生的创新思维得到了很好的训练。
二、在“玩”中创新
波利亚说:“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学生最初的学习兴趣是从玩开始的。《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是小学科学四年级声音这一个单元中的一课,在教学中我设计了一个“声音对对碰”的情景游戏,让学生的手里拿不同的“发声道具”,我没有说怎样让这些道具发声,而是让学生随意玩,在“玩”中他们发现物体要发声就会振动,进而明白了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学生通过“玩”还可以发展他们的想象、创造、合作等能力。三年级科学《我们知道的磁铁》这一课,在学生充分了解了磁铁的性质知识后,我设计了一个玩磁铁的游戏,在放水的烧杯里放入几个回形针,让学生想出一个不用手捞而用其他办法取出回形针。学生积极开拓思维,想出了用磁铁吸取的办法,这样在玩中学生的创造力得到很好的训练。
三、大胆实践,勇于创新
科学课堂上的探究活动是学生创新火花四射的源泉,学生在一个个探究活动中大胆实践,勇于创新。如在教学《电磁铁》一课时,放手让学生设计电磁铁的磁力与什么有关系的方案。学生分组商讨后得出了各种关系,有铁钉长短、电线粗细、电池大小等,又鼓励学生用不同的办法观察实验,得出不同的结论。通过学生自己的实践活动,学生无形中各种能力得到提升。
三年级科学《蚯蚓》要求学生能近距离地观察蚯蚓,我槊孔檠生准备了5条蚯蚓,可是大部分女孩子因为害怕,大多女生都不愿意尝试去拿蚯蚓。看到这里,我亲自抓起一条蚯蚓讲述蚯蚓的身体结构,蚯蚓身体气孔的特殊作用。通过亲身示范,鼓励学生接触蚯蚓,消除了女孩子对蚯蚓的恐惧心理。经过鼓励,学生大胆实践,班上所有的人都仔细观察了蚯蚓,甚至有些同学还发现了蚯蚓不同于其他动物的身体结构。
所谓“亲身下河知深浅,亲口尝梨知酸甜”。学生只有在亲自体验的过程中才会去思考,在思考中才能获得探究的乐趣。
四、动手动脑,亲身体验
小学生总是对身边的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总想亲自体验,并且解开其中的缘由。根据小学生的特点,在科学课堂上要鼓励学生亲身体验,亲自准备科学材料,在这准备的中间,孩子们的动手能力得到极大提高,也使得学生的创造能力得到很好的训练。三年级《种植我们的植物》一棵,学生自己动手种凤仙花,培土、浇水、施肥,看着自己种的花发芽、开花,在得到收获的同时也得到动手实践的训练。《做电磁铁》一课,学生准备铁钉,并且动手做了一个电磁铁,当学生看到自己亲自做的电磁铁能吸引大头针时,脸上露出了幸福的微笑,进一步想了解电磁铁为什么会有磁力。
学生在做这些准备工作的过程中遇到许多课本知识以外的意想不到的问题,这些问题的产生又恰好能使学生学到很多新知识,既长了见识,又锻炼了动手、动脑能力。
我们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课堂这块阵地,千方百计地提供给学生丰富的科学材料,并且能精心设计教学。让学生在科学课上亲自体验,在体验中获得创新、创造的快乐,让学生能自由地、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让科学课堂成为学生创新的平台,让学生能在科学的海洋里展开想象的翅膀遨游,能在一个个探究活动中展现不一样的自己,让自己变得更自信。
参考文献:
[1]吴洪明.浅谈如何在小学科学课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J].新课程学习(学术教育),2009(8).
把握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
研究表明,青少年的思维发展由以下几个阶段组成:①直观行动思维。这是婴儿期(1岁以后)的思维特点。这一阶段婴儿只能概括事物的一些外部特征。②具体形象思维。幼儿期的思维特点,一般从3岁延续到小学低年级。这阶段儿童能进行一些初步概括,但概括出的特征很多是外部的、形式的。③抽象逻辑思维。它是以抽象概念为基础的思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形式逻辑思维,简称逻辑思维,一般说,10岁至11岁是过渡到逻辑思维的关键年龄。这时学生的概括能力有了较显著变化。第二阶段为辩证逻辑思维,简称辩证思维。据心理学家研究,9岁至11岁学生的辩证思维才开始萌芽。而小学三年级的学生正好处在有具体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逻辑思维的关键阶段。因此,教师在教学时就一定要根据学生这一阶段的思维特点,有效地引导学生学习数学。笔者结合三年级上册第一课时的内容,谈一谈如何有效的组织学生学习。
三年级上册第一课时的内容是“整十数、整百数乘一位数的口算及估算”,这部分内容教材通过例1使学生列出算式“20×3= ”,然后重点在引导学生探索“20×3= ”的计算方法。在探索计算方法时,教材还提供了这样一幅图:
并且在图的下方提供了这样三种思考方法:①20+20+20=60;②2个十乘3得6个十,6个十是60;③2×3=6,20×3=60。仔细分析这三种不同的思考方法,其实它们是逐步递进提升的。我们说第一种思考方法是从乘法的含义想起的,20×3表示3个20相加,所以就是20+20+20=60;而第三种方法2×3=6,20×3=60,有点类似于在找规律,因为2×3=6,所以当乘数2后面添上一个0后,结果6的后面也要添上一个0,这种思维方法不太适合一开始学习的学生。只有当第二种方法掌握到位,学生理解算理之后再来学习第三种方法。如果一开始便学习这种方法,即便学生学会用这种方法计算,那也是机械式的模仿。因此,笔者重点谈谈第二种算法的教学,这种算法最符合中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这时候的学生刚从低年级过渡到中年级,是刚从具体形象思维在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抽象逻辑思维处在萌芽状态。下面具体谈谈如何引导学生来探索学习这种计算方法。
例如:同学们,第一箱的20根玉米用20根小棒来表示,20根小棒把它每10根捆成一捆,一共2捆,那第二箱玉米怎么表示呢?第三箱呢?根据学生的回答逐步加深问题:接着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图并得出可以先用2×3=6(捆),这里有2捆,这里有2捆,这里有2捆,我们可以求出什么呢?然后,教师提问:6捆,每捆10根,所以是……。最后组织学生把思考方法完整地说一遍,即:20根可以看成2捆,2捆乘3得到6捆,6捆就是60根。当学生熟练地说出这种思考方法以后,可以让学生观察刚才出示的小棒图,并得出2捆就是2个十,所以“2捆乘3得到6捆,6捆就是60根”,也可以这样来说:“2个十乘3得到6个十,6个十就是60。”从具体的2捆小棒逐步过渡到2个十,这样的学习过程,符合中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接下来的计算才能真正以形象为基础,通过想象逐步过渡到抽象。
当出现像教材中试一试的200×3= 时,学生就能把200想象成是2捆小棒,每捆100根,所以计算时仍旧可以这样想:2捆乘3得到6捆,6捆就是600根,也就是2个百乘3得到6个百,6个百就是600。当学生有了这样的基础之后,再来探索教材的第三种计算方法,这时候才更符合学生的思维特点,因为学生有了之前较为形象的一捆捆的小棒做支撑,学生也就不难理解求20×3只要先算2×3,再得数后面加一个0就行了。看似简单的“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的教学,其实这里面蕴含着极为深刻的道理,教师的教学一定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这样才能有利于学生的思维发展。否则,如果教学时一开始就裸的引导学生这样思考问题:先把20的0不看,2×3=6,再添上不看的0得60,学生很可能沦为解题机器。
发展学生的辩证逻辑思维
继续以刚才的第一课时“整十数、整百数乘一位数的口算及估算”为例子,教材中例2是这样的:西瓜每箱48元,哈密瓜每箱62元,张大叔带了200元,买4箱西瓜够不够?教材提供了以下两种思考方法。想法一:把48看作50,4×50=200,200元够了。想法二:4×50=200,4×48
笔者认为,这样的思考方法还是过于抽象,不利于学生有条理地进行思考。考虑到三年级学生的特点,为了让学生更加有条理地思考,发展学生的辩证逻辑思维。教师可以这样说:“同学们,我们现在来做一个角色扮演游戏,当你用自己左手的手势表示‘?’举在嘴边说话时,就表示你这时候扮演的是老师的角色,你说的话就是老师说的话;当你用右手的手势表示‘o’举在嘴边说话时,就表示你这时候扮演的是学生的角色,你说的话就是学生说的话。同学们,下面我们一起来解决这个问题。”
左手举起,我们可以先求什么呢?右手举起,可以先求4箱西瓜一共多少元?左手举起,要求4箱西瓜多少元可以怎样列式呢?右手举起,48×4。左手举起,那48×4怎么计算呢?右手举起,把48看成50,50×4=200,所以48×4比200小。左手举起,那张大叔带了200元,买4箱西瓜够不够?右手举起,所以张大叔带了200元,买4箱西瓜够了。
通过这样的自问自答的练习,学生不仅清楚了每一步自己要思考什么问题,使自己的思维变得更加有条理,而且能够发展学生的辩证抽象思维,为后续学生的思维发展提供了依据,以后学生再遇到解决问题时,自觉地问自己,这道题首先能求什么呢?怎么列式呢?……这样学生的思维才能得到长足发展,思维能力才能得到提高。否则,学生的思维容易产生依赖,仿佛一旦脱离了老师的引导,就会变得不知道该怎样去思考,学生独立思考时思维也容易产生混乱。
培养抽象思维方法应多样化
小学数学教学中常用的一些方法如:①给学生提供一些学具,让学生按要求摆学具,边摆边说,初步感知概念。②让学生看教材中的主题图,边看边说,逐步形成表象。就像刚才“整十数、整百数乘一位数的口算及估算”这一课时中的小棒图,使学生逐步从形象的2捆小棒图过渡到想象中的2捆小棒,到最后形成2个十这样的抽象思维。③让学生根据表象画出线段图来表示数量关系,向抽象思维过渡。画线段图是小学数学学习中一项非常重要的能力,它可以帮助我们把复杂的抽象的文字表述的条件和问题,利用形象的线段图来表示,帮助学生更好的梳理信息,理解题意,探索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④训练学生用精练语言叙述数量关系,通过实物、图示等促使学生在脑中形成表象,进一步认识数量关系,达到深刻理解概念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