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新媒体冲击

新媒体冲击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新媒体冲击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新媒体冲击

新媒体冲击范文第1篇

在互联网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以个人为中心的新媒体已从边缘走向主流,网民上网的第一目的也从获取信息转向寻求娱乐,网络媒体的娱乐化趋势已不可逆转。盘点近年来网络热点,“娱乐”是关键词。漫画形象兔斯基和张小盒被誉为最热门的娱乐“人物”;“偷拍中国女性”和“《越狱》粉丝模仿秀”成为2007年度网络行为秀;股民之歌《死了都不卖》和名人混音版《千里之外》是网络流行金曲;“偷拍中国年轻女性”、“越狱250” 、“北京地铁日本男追女”、“互动门事件”被称为2007年度网络四大秀场;“韩白论战”、“凤凰精英男”、“史上最牛钉子户”、“真假华南虎照片”、“大雪下的春运”等也是网民们竞相跟帖与关注的话题。这些网络热点无不在最大程度上制造了娱乐因子,满足了人们的娱乐需求。

网络的泛娱乐化不仅影响着人们的行为,也在潜移默化中改变着人们的语言。“粉丝”不再是粉丝,“玉米”不再是玉米,汉语已演变成与唐诗宋词相媲美的“汗语”。我们成了“偶们”,再见成了“88”,这样子成了“酱紫”,“博客”、“播客”、 “晒客”、“哄客”、“维客”、“威客”等一大堆网络词汇蜂拥而出。麦克卢汉曾天才地指出媒介即信息,而新媒体告诉我们,媒介是个人,媒介即娱乐。

新媒体的出现对电视娱乐而言,也是一股强劲的冲击。当“超女”、“好男儿”、“我型我秀”等众多选秀节目在电视上如火如荼上演之际,网络、手机等新媒体视频正悄然兴起并迅速红遍大江南北。自从胡戈的《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在网络上一炮走红,紧接着,改编剧、恶搞剧在网络上风靡开来,大有“星火燎原”之势。你有《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我就有《一个座位引发的血案》;《铁道游击队》、《男艺伎回忆录》等作品在网上的点击率也一路飙升。更有甚者,《越狱》的粉丝团集真人秀实验、网络视频、博客于一体,誓将“越狱”秀进行到底,创造了2007年的网络 “越狱”神话。暂且不讨论这些言行在社会道德舆论方面的影响,它们悄然改变了人们下班后回到家就看电视的习惯确实是不争的事实。

网络媒体的这股娱乐之风,不仅波及电视选秀节目,与央视春晚也拉开了PK大战。当人们还在感叹“年夜饭,没味儿,春晚啊,没劲儿”的时候,2007年新浪的首届播客春晚,虽不改头不换面,只是将电视观看的春晚搬上网络,换了换“马甲”,却引起了网友一片好评,累计2356万网友点击收看,创下互联网同一活动在线人数的新纪录。如果说2007年新浪播客春晚是“小荷才露尖尖角”,2008新浪播客春晚则大有“百花怒放”之势。央视有个“非常6+1”,我就来个“非常1+6”, 即1台总晚会再加6台分晚会。除传统的戏曲、小品、相声、歌曲、舞蹈外,明星脸大PK、年度网络事件评选、过年新玩法等新型节目也火热登场。而且晚会总导演(田金双)、总主持人(元元)、演员阵容都是网民海选而出,真正实现了观众由“受”到“授”的转变,较前一年的播客春晚和央视春晚相比,从头到尾充满笑声,无疑是一道汇聚了明星和草根笑声的娱乐盛宴。

综观以上种种新媒体泛娱乐化的现象,我们不禁要问:为何新媒体娱乐大有取代传统媒体尤其是电视媒体娱乐之势?

首先,从传播环境上看,随着社会多元化和民主化进程的加快,人们的民主意识逐渐消解了单一媒介的权威性,多元化、互动化的个性信息成为信息传播的主流,传播环境从“我们”时代走向了“我”时代。

一方面,媒介的迅速膨胀使得一切没有个性的东西都被人们忽视;另一方面,受众个性化程度的迅速提升,也使得人们对一切人云亦云的东西不屑一顾。因此,民主化、个性化的传播环境成为新媒体获得生存理由的重要因素。

数字化时代的传播环境已不同于过去,人们对迎面而来的大量信息将有更大的选择权,点对面的传播方式将逐步分化,点对点的沟通方式已成为信息传播的主流。借助网络的无碍空间,信息传播变得肆无忌惮,而这正好成就了渴望已久的民声。社会百态经由网络的力量变成了社会话题,民间的声音经由网络的传递变成了社会的主题。不同的呼声开始雀起,一个开放的时代就这样冲击着传统的精英主导的社会。真正的草根个性传播经由新媒体登上历史舞台。

其次,从传播特点上看,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相比较而言,从技术上说前者是数字的,后者是模拟的;从形态上说,前者是多媒体的,后者是单一媒体的;从传播方式上说,前者是双向互动的,后者是单向的。特别是所谓Web2.0的到来,网络与电视呈现出越来越强烈的竞争趋势,新媒体的出现使得越来越多的观众“放下电视遥控器,转身拿起了鼠标”。

在传统的电视传播观念中, 信息传播者不仅是控制信息的“看门人”,而且也是解释信息的“审判人”,而传播的受众则只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电视节目和当时几乎所有的媒体信息传播一样,在受众选择上主要是追求一体化,以“所有”受众为假想受众,形成了像《综艺大观》、“春节联欢晚会”这样万众共享的娱乐节目。但随着社会的多元、多极、多层化,人与人,更准确地说是阶层与阶层之间的社会观念、价值标准、文化理想、生活态度,甚至消费欲望和消费能力都有着巨大差别,绝大多数电视节目都已经很难再有雅俗共赏、老少咸宜的效果了。电视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瓶颈:频道、栏目的增多却造成了收视率的相对降低。从受众层面上看,一开始就不缺乏娱乐的需求,缺的只是供给。媒介的丰富,尤其是网络媒体的出现,恰恰给受众的娱乐出口打开了一扇大门。同时随着受众受教育程度的普遍提高,受众对信息已经具备一定的选择、判断和思考能力,不愿意也不可能继续做一个简单的信息接受者,他们更愿意参与对信息的创造、选择、阐释以及对信息做出评价。因此,新媒体双向互动的传播方式强化了受众的这一行为,其结果是“报纸”演变成“在线新闻”,“广播”演变成“点播”,“电视”演变成“网络视频”。

新媒体冲击范文第2篇

【关键词】广播电视媒体;新媒体冲击;应对策略

进入21世纪以来,以互联网为中心的信息技术以迅猛之势快速发展,计算机更新换代速度加快。在此推动下,近年来,以平板电脑、智能手机为代表的移动新媒体技术也飞速发展。新媒体以其传播形式及内容多元化、传播范围广、传播速度快、传播效率高等优势,对以广播电视为代表的传统媒体形成了强烈冲击,因此,必须探索出应对新媒体冲击的策略,才能使广播电视媒体在新媒体的发展中立于不败之地。

1 新媒体的产生带来的积极作用

当今时代已进入数字时代,新媒体技术对经济、社会等领域的影响日益加深,给人们的生活、工作、学习等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新媒体的产生使得受众群体对于信息的抓取更加深入,得到更大程度上的互动,受众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参与其中获取自己想要得到的信息。

1.1 传播形式及内容多元化,拓宽了传播途径

借助于先进的信息技术,新媒体具有强大的融合性,以互联网、通信网、广播电视网等多种网络的融合。包含了声音、图片、动画、视频等多种元素,并能把各部分融合于一体,还可以通过链接,实现信息的分享与拓展。

从传播形式上,新媒体更灵活、更多元。相较于广播电视、报纸等传统媒体,不仅能以广播电视媒体的声音、视频等方式传播信息,也可以通过报刊的声音、图画来实现信息传播,还能把各种传播形式融于一体,大大拓宽了信息的传播途径。

从传播内容上,新媒体更丰富、更实时。新媒体融合了声音、画面、视频、动画等多种形式,可以把信息内容变得更丰富、更直观。同时,借助于先进的数字技术,新媒体可以随时随地实现信息的传播和更新,大大保障了信息的实效性。

1.2 新媒体传播速度快,传播效率高

新媒体的传播速度是传统媒体无法比拟的。比如,一则新闻从发生到传播的过程,广播电视、报纸等传统媒体需要制作、印刷等流程,而新媒体可以完全不受这些因素的限制。尤其是一些移动互联设备,可以随时随地最新信息,并能快速更新补充。同时,由于新媒体传播方式的多元,受众很容易获取资讯,并能通过互动交流,了解掌握更全面、更实时的信息。

同时,传统广播电视的传播方式是一对多,而新媒体可以实现多对多的传播,并能实现彼此之间的互动交流,从而实现信息的快速发散辐射。并且,新媒体的传播不受空间限制,目前一些大的门户网站基本上都可以实现音频和视频的实时传播。一则信息在网络上以后,能瞬间传遍全世界,不同地域的人可以在同一时间了解到同一事件。

由于传播速度快,传播方式多样,传播范围广泛,新媒体的传播效率是传统媒体难以超越的。

1.3 新媒体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新媒体以其高效的传播效率,正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工作以及娱乐方式等各个方面。借助于新媒体,人们可以随时随地获取生活资讯,了解国家动态及经济趋势,享受视听娱乐,了解其他国家的奇闻异事,借助新媒体还可以用来工作和学习。新媒体所带来的积极作用,已渗透到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

同时,受益于先进的数字技术,人们已不再是传统媒体时代下被动的受众,而成为了新媒体时代里信息的接受者、传播者和者。人们不仅可以接受信息,还可以通过传播信息,更新补充信息,可随时随地信息,并实现信息分享,互动交流。新媒体不仅改变了信息的传播方式,还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人们的生活正变得更高效、更便捷。

2 新媒体对广播电视媒体的冲击

新媒体在促进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同时,也对一些传统行业带来了冲击。作为以传播信息为主要业务的广播电视、报纸等传统媒体,受到的冲击尤其强烈。

2.1 对传播模式的冲击

在传统媒体时代背景下,广播电视媒体的传播模式为线性传播和一对多传播,传播者带有强烈的信息垄断者色彩,而受众是被动的,只能根据传播者的安排来接受信息。而新媒体不仅可以实现多对多传播,还能实现互动传播,这种开放性对广播电视造成了强烈冲击。

由于精神文化生活水平越来越高,人们对个性化的需求日益强烈,而广播电视媒体在技术条件、节目制作方式等方面的局限性,难以满足人们的期望。而新媒体的双向互动传播则开启了一个开放的、个性化的传播时代,这对广播电视媒体的传播模式造成了巨大冲击。

2.2 对经营模式的冲击

伴随着数字科技的快速发展,新媒体传播的精细化、分众化优势日益明显,这对广播电视媒体的粗放式经营模式造成了冲击。

由于发展历史较长,传统媒体具有一些比较稳定的受众群体,比如地域性的广播电视媒体,基本上在当地都有一些相对稳定的受众。然而,新媒体小而精的分众经营模式越来越赢得市场,与此相比,广播电视媒体则缺乏灵活性和专业度。如果不及时调整自身发展方向以及经营模式,广播电视媒体将遭到严重的打击。

3 广播电视媒体应对新媒体冲击的策略

新媒体的迅猛发展已经对广播电视媒体造成了强烈冲击,但只要广播电视媒体顺应潮流,借助新媒体,及时完善经营模式,调整发展方向,依然能在市场占据一席之地。

3.1 整合内部资源,提高信息内容竞争力

虽然广播电视媒体遭受了新媒体的冲击,但其内部依然有一大批具有专业素养的编辑、记者、主持人等资深媒体人,这些人才资源将是广播电视媒体重获新生的重要保障。因此,整合人才资源,提高从业者的新时代意识,将是一项重要工作。

同时,要重视分析信息源,创新传播方式。围绕信息源,分析内容与受众群体,采用更新颖的理念、更有效的表述方式来进行信息的传播,增强信息内容的竞争力。

3.2 打破区域壁垒,实现资源联合

以城市台为基础的广播电视媒体具有较强的地域局限,不同媒体之间存在较厚重的壁垒,这使得广播电视媒体各自为战,在新媒体的冲击下不堪一击。因此,打破地域壁垒,促进广播电视媒体之间的强强联合,实现资源共享,形成互动交流,可以促进广播电视媒体的发展。

3.3 主动与新媒体融合,在竞争中合作

新媒体的发展虽然迅猛,但广播电视媒体依然有其自身长处。因此,广播电视媒体应主动向新媒体靠拢,借力使力,与新媒体在竞争中合作,形成“竞合关系”。

首先,要借鉴新媒体的传播方式。广播电视媒体要借助新媒体的力量,建设自身网站和移动应用平台,利用网络的开放性、即时性、互动性等优势,实现信息的再传播。同时,在创新传播方式的基础上,要丰富、优化信息内容,提高信息的专业度、全面性。

其次,采取分众经营模式,精细发展。在新媒体时代,传统的粗放式经营已经不符合时代潮流,分众经营、精细发展成为传统媒体的改革方向。广播电视媒体要改变以往的运作方式,细化内容,分众经营,探索并创新分众服务模式,强化传播效果。采取分众服务,细化频道,采用付费方式经营,把排斥广告的观众分解出来,吸纳进新的频道,由此形成了新媒体。

此外,由于新媒体的信息内容过于碎片化,广播电视媒体可发挥传统媒体在内容生产上的优势,以稳定、高质的内容为核心,不断创新传播介质,实现传播途径和内容的多元化,打造“全媒体”平台。

【参考文献】

新媒体冲击范文第3篇

关键词:新媒体冲击;传统媒体;转型升级;人才战略

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33.067

1 “离职潮”带来媒体行业人才洗牌

2009年以来,互联网发展和传统媒体发展出现了市场叠加、竞争格局洗牌的新变化,这一轮离职潮内部呈现出了三个阶段的不同特征。

新时期的第一阶段离职现象出现在2009至2012年间,此期间中央电视台的王利芬(2009创业优米网)、马东(2012先加盟爱奇艺后创业米未传媒),南方周末的付剑锋(2011加盟腾讯),21世纪经济报道的郎朗(2012加盟腾讯)等资深媒体人主动离职。这一阶段的离职潮还处于零星离职状态,一些有想法、有抱负的媒体人在传统媒体的体制下不能更好发挥他们的创意和才能,为了赢得更大的个人发展空间,使个人创意能够更大程度上得以实现,主动跳出传统媒体。他们的去向以互联网创业和加盟网互联公司为主。

第二阶段离职潮出现在2013至2015年间。2013年是一个爆发期,从那时起,离职从零星离职一下演成了真正的离职潮,资深媒体人离职也成为了新闻媒体上并不新鲜的新闻。中央电视台的白燕升、王凯、李咏、崔永元、刘建宏、张泉灵、曾等,南方周末的方可成、叶伟民、张俊彦等,南方报业集团的陈朝华、黄长怡等,浙江卫视的夏陈安、朱丹等,上海文广的黎瑞刚等,云南电视台的赵树清等,与众多其他媒体人一道,从传统媒体跳槽。这一阶段离职媒体人的择业方向出现了多元化趋势,除了创业、加盟互联网公司外,媒体人还有了更多元的选择,比如进入高校、教育公司、金融公司等。这一阶段的离职媒体人结构也发生了重大变化,除了记者编辑、主持人等业务人员外,很多高层管理者(陈朝华、黎瑞刚、赵树清、黎瑞刚、夏陈安等)也纷纷离职,重新选择职业方向。这批人才的规模化离职使得传统媒体的人才结构发生了变化,使得竞争中的传统媒体受到更大挑战。

第三阶段的离职出现在2016年以来,这个阶段一批报刊停办,部分媒体人从主动离职到被迫离职;随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推进,很多网络媒体人也出现了主动离职潮,部分离职媒体人加入了“双创”的大潮;也有少数网络媒体人在媒介融合的背景下回流到传统媒体。

媒体离职潮表面上呈现的是媒体人的人才流动,本质上是一种或主动或被动的人才资源大洗牌,是市场化手段进行媒体人力资源再配置的一个必然过程。

2 传统媒体竞争中的人才困境

2015年之前的离职潮中,“出动出走”的现象更多。这些主动出走的人,很多都是某报刊社、某电视台的主要骨干甚至是高层领导。这些人舍弃原来已经熟悉的工作和同事、舍弃体制内的级别和待遇,投身新兴媒体或者自主创业,其中的原因更多的不是简单的待遇问题,更主要的是所处的环境在某些方面抑制他们能力的发挥。从这些人离职后的作为和离职前的处境看,他们大多是想有一番作为的人,他们有想法、有能力、有干劲、有冲劲、有经验、有资源,但这样的优势在传统媒体的固有体制下,他们已经到达了能力发挥的天花板,再大的能力也要在某种框架下施展,这大大影响了他们的积极性。从另一个层面看,传统的广播电视台是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的机构,报刊社是转企改制形成的国企,因此这些机构从总体上看是按照原有体制进行人才管理的机构,如此一来,在薪酬绩效上就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岗位、级别等限制,不能完全根据人才的贡献实施相应的市场化激励。当有了其它互联网公司的人才激励体系作参照后,这种落差就显得更为明显,因而形成了影响人才积极性的另一大原因。激励机制的原因本质上也是由于整体体制原因造成的。

传统媒体的功能在逐渐被新兴媒体模仿和替代,后者甚至能够以更快的速度、更便捷的方式、更优质的用户体验超越前者形成更大竞争力。传统媒体内历练了多年卓越人才又纷纷流向新兴媒体,为其注入新鲜血液,助理其快速成长。“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传统媒体从业人员纷纷流失却难以补充新人”,即便马上补充上的人也大都需要从头开始培养。传统媒体由于过去的“铁饭碗”格局,还养了不少闲人和“关系户”,使得原本巨大压力在人才构成上更加雪上加霜。人才流失使得原本体制上就不占优势、功能上被超越替代的传统媒体遭遇釜底抽薪,在这样的背景下期待传统媒体迎接“互联网+”、转型升级夺回市场便成了空谈。因此,传统媒体真正的转型升级还需要从人才战略入手。

3 传统媒体转型升级的人才战略

要改变传统媒体在竞争中的劣势,使传统媒体借助“互联网+”的翅膀实现腾飞,就需要真正懂互联网又熟知传统媒体的人才回流到传统媒体,同时需要传统媒体自身人才体系的整体升级,而这一切都有赖于以体制机制变革为基础的人才“兴媒”战略。传统媒体转型升级的人才战略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3.1 处理好选人问题:人才回流战略

传统媒体转型升级的目标是形成更大的媒体影响力、实现较好的经营业绩。无论是影响力提升还是业绩提升,都需要直接面对新兴媒体的竞争,那么知己知彼的人才就显得尤为珍贵。当下新兴媒体正处在资本的寒冬,以乐视为代表的互联网传媒企业烧钱太盛以至于陷入了新一轮盈利模式困境。在这样的背景下,正是传统媒体吸引一批懂互联网、懂业务、懂市场的人才逆向流动,流回传统媒体的时机。特别是那些从传统媒体流走的人才,经过了互联网新媒体的历练,再回流到传统媒体,这样的人才是更为珍贵的。因此,传统媒体要多多吸引和储备这类人才,做好选人的标准,这是人才回流战略的基础。

3.2 处理好岗位问题:人尽其才战略

吸引来或者回流的人才,要给其配置合理的岗位,给他们一定的空间,充分发挥他们的才能,使他们在传统媒体组织的某个岗位上也能够灵活、方便的实现其媒体抱负和理想,用合适的岗位和配套支撑体系为其打造人尽其才的良好环境,彻底打破影响人才发挥才干的天花板。

3.3 处理好激励问题:价值匹配战略

人才的回归和人才的吸引都需要对人才价值给以充分尊重,不能拿与市场不能衔接的老一套规定来忽视人才的市场价值。因此,传统媒体应当尽快优化激励机制,对人才创造的价值在激励体系中充分反映出来,尽可能按照市场标准设立人才贡献和价值的激励水平。同时,还要用好激励的反向作用,给人才以一定的压力,促使他们在高效率完成工作。

3.4 处理好市场问题:体制优化战略

传统媒体在全面转企改制的基础上,要进一步优化结构,建立符合市场标准的现代企业制度。对于传媒国有企业,要进一步开放一些政策的限制,使企业能够享有和市场化的互联网公司接近的制度弹性和管理弹性,从而使传统媒体企业彻底去行政化,甩掉各种包袱,全力以赴向着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目标迈进。

参考文献

新媒体冲击范文第4篇

关键词:新媒体;行业报;盈利模式

中图分类号:G2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122(2010)10-0099-02

一、引 言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等新媒体的迅猛发展,以纸媒为代表的传统媒体受到了严重冲击。最近,美国《华盛顿邮报》将旗下连年亏损的《新闻周刊》以1美元的价格转售给哈曼国际工业集团创始人西德尼•哈曼。这一事件,再次引发全球传媒行业对纸媒未来命运的广泛讨论。

事实上,美国《新闻周刊》的生存困境不仅标志着美国报业的衰落,也是全球纸媒急需破解的难题。“报业衰亡”似乎已经不是危言耸听。在数字化大潮冲击下,传统媒体面临的已经不是要不要转型的问题,而是如何转型的问题,而这种转型,对我国行业类报纸尤为迫切。

二、数字化转型是大势所趋

与党报、都市报和综合类报纸不同,作为我国报业中的一个特殊群体,大多数行业报曾长期担负着中央各部委或大型国有企业机关报的角色,是专注于某一特定行业或领域的专业报纸。

在计划经济时代,行业报作为财政全额拨款的事业单位,在某种程度上具有一定的行政色彩,其发展主要依赖行政力量的推动。然而,在市场经济时代,伴随着新闻出版业改革的不断深入,行业报陆续与行政力量脱钩,进行转企改制,全面参与市场竞争。

在这种形势下,面对财政资金断奶,新闻纸、人力等成本的快速增加,曾经高枕无忧或市场化竞争不是很激烈的行业报,逐渐遇到了发展危机。更为严峻的形势是,随着新媒体的崛起,原本市场竞争能力较弱、新闻时效性不强的行业报,处境更加艰难。

新媒体是新的技术支撑体系下出现的媒体形态,是音视频技术与因特网的结合,如数字报纸、数字电视、手机短信、互联网等,其基础和核心载体是互联网。与新媒体拥有的海量信息、互动传播、及时便捷、多媒体视听等优势相比,纸媒尤其是行业报具有天然的劣势,比如破坏生态环境、信息量有限、单向传播、时效性滞后等。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读者,尤其是以年轻人为主体的读者群,开始加速疏离报纸拥抱新媒体。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的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0年6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到了4.2亿,较2009年底增加3600万人,互联网普及率攀升至 31.8%;手机网民规模为2.77亿,半年新增手机网民4334万。另据新闻出版总署我国第一份《2009年新闻出版产业分析报告》显示:2009年我国数字出版总产出已经达到799.4亿元,总体经济规模超过图书出版。由此可见,网民的急剧增加使传统的阅读方式迅速被颠覆,纸媒的黄金时代已经结束,以互联网、户外新媒体和手机媒体等为代表的新兴媒体正在成为主流。

近年来,新媒体的快速发展已经导致众多行业报的发行量不断下降,广告收入锐减,人员频繁流动,一场数字化生存危机笼罩着行业类报纸。据中国互联网数据中心(DCCI)的数据显示:2009年中国网络广告总规模为193.3亿元,已经超越了户外广告收入,2010年将达252.7亿元;预计2012年中国网络广告营销市场将达到423.1亿元,超越报纸,成为中国市场第二大广告媒介。

用内外交困来形容当前行业报的现状并不为过,转型已是大势所趋,否则难逃消亡的命运。当务之急,行业报要变被动为主动,变宣传为服务,充分发挥多年来积累的行业优势和专业优势,以积极的心态迎合新技术、新媒体的发展趋势,加快数字化转型,寻找新的生存与发展之路。

三、跳出报纸办网站

众所周知,数字化已经无可阻挡地汹涌而来,高新技术的迅猛发展给传媒业带来的革命性变化,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无法抗拒的历史潮流。实际上,新媒体的发展是挑战也是机遇。对行业报来说,必须要看清大势,主动融入新媒体大潮中,尽快把数字化转型上升为战略高度,纳入报社的长远规划,加快在新媒体方面的布局。

鉴于大多数行业报都建立了网站,因此加快网站建设,实现报网互动,是行业报目前最现实也是较容易的数字化转型之道。目前,在行业报建立的网站中,真正实现盈利的还很少,能够自收自支的也是屈指可数,大多数行业报网站还处于投入期,缺乏有效的盈利模式。这也导致很多行业报处于上下两难的境地:不投钱担心落后于时代,大笔投入又缺乏资金来源。

综合来看,行业报网站不能盈利,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用办报的思维方式和盈利模式办网站,大体有两种情况:一是订阅收费模式,二是用新闻吸引点击量,再以点击量吸引广告。

这种模式是现阶段大多数行业报网站普遍采取的盈利模式,其目的是试图实现“一个产品,多个传播渠道”,并通过资源整合实现信息共享。表面看起来这种模式有其合理性,但不符合网媒的特点,没有把网媒的优势发挥出来。

行业报究竟如何办好网站?由于新媒体以互动传播为特点,以整合营销传播为手段,在内容、传播和营销模式等诸多方面均有别于传统媒体,因此不能简单地把传统媒体的运作方式复制于新媒体,需要按照新媒体发展规律办事,跳出办纸媒的思维定势,结合行业特点寻找盈利模式。目前,在各行业报创办的网站中,效果较好的大体有三种模式:

一是摆脱体制束缚,走市场化道路。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社早在1999年,建立了网站,成为报纸的电子版;2004年,在电子版的基础上,建立了高新技术产业的综合网站“中国创新网”,并成立了中高新创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全面负责网站的内容维护与业务开发,开始相对独立地探索新媒体发展模式与规律,摆脱了体制束缚,取得了一定的收益。

二是发挥行业资源优势,开展咨询服务。中国黄金报社主办的“中国黄金网”,从2004年开办“全球贵金属实时行情短信服务”,当年就实现盈利。截至2009年底,该报社数字信息产业收入达到报社总收入的10%,处于全国报业领先水平。中国税务报社主办的“中国税网”以税务咨询为主,2004年创建当年就自收自支,2009年收入达到1400多万元。

三是立足行业,开办电子商务。利用媒体资源,用宣传置换企业产品销售,即用网络广告推荐某个产品,有了销售以后,再与商家分成。中国石化报社创建“中国石化团购网”,整合全国百万石化员工的分散购买力,建立“厂商直销联盟”;2007年,与一汽大众合作,为石化员工购买一汽大众汽车6202台,为石化员工节省购车费1241万元,为报社创收120万元。“中国石化团购网”创办一年多,就与一汽大众、海尔、太平洋保险等知名厂商合作,实现销售额8亿元,达到了既为行业员工服务,又为企业服务,增加了报社收入。

四、发展新媒体的几点建议

著名的《蓝海战略》认为,在红海中,每个产业的界线已经被人们所接受,竞争规则也已为人们所知。与之相对,蓝海代表着亟待开发的市场空间,代表着创造新需求,代表着高利润增长的机会。行业报的新媒体蓝海在哪里?如何驶向蓝海并经营好蓝海?综合各行业报发展新媒体的实践,有几个问题应引起重视。

一是要加大对新媒体的投入力度。随着经济全球化、竞争网络化的步伐加快,行业资源正面临被竞争对手瓜分的危险。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不主动转变观念,充分发挥互联网等新技术优势,其结果将是路越走越窄,资源越来越少,发展越来越艰难。因此,必须要解放思想,加大对新媒体建设的投入力度。在投资新媒体时,应该结合报社实际,对新技术要做到高度重视、理性对待、合理投资、为我所用,做到既不盲目跟风也不随波逐流。

二是提升新媒体的地位,使其独立运营。现在一些报社的新媒体,依然由报社的单一的网络部门负责管理和运营,人手少、权力小、自主性差,难以摆脱体制束缚。因此,必须要把新媒体独立出来,形成一个独立的实体,避免受原有报社体制的干扰。条件成熟时可以吸引战略投资,一方面可以解决资金不足问题,另一方面可以更多地运用市场化手段发展新媒体。另外,要强化报纸与新媒体的优势互补、互动双赢,避免互不买帐、相互拆台。

三是加强品牌再造和延伸。新媒体的发展,加速了纸媒的衰落,但这并不代表报纸品牌的消失,更不代表报社肩负信息传播责任的丧失。相反,利用新媒体可以更方便地进行品牌塑造和延伸,使行业报利用自身的品牌优势,开辟更大的活动空间和更多的经济增长点。品牌延伸的方向包括:通过网络开展音频视频业务;介入更多的文化活动,如图书、期刊及电子期刊、电子图书;向电子商务延伸;向其他领域,如会展经济、中介服务等延伸。

四是从舆论宣传到信息服务的角色转变。不可否认,报纸是,肩负着舆论宣传的重任。但是,随着信息获取渠道的多样化,以及对信息需求的独特化,以往自上而下、宣教式的传播方式,已经越来越被读者所厌恶。向信息服务提供商角色转变,是必然趋势,也是新媒体的优势之一。因此,行业报新媒体必须在“专业信息”和“综合服务”等创新业务上下功夫,打造核心竞争力。

五是不断探索新的盈利模式。当前,新技术层出不穷、盈利模式不断创新,在这种情况下,固守原有的盈利模式将难以保持长久的竞争优势。行业报必须紧密关注电子阅读器、网络视频、移动采编系统、短信、彩信、手机报等新技术发展趋势,以及各种营销手段的创新,包括精品内容营销、实用资讯营销、广告营销、活动营销 、品牌营销、数据库营销 、咨询服务与创意营销等,加快盈利模式的探索。

五、结束语

数字化对传统媒体的改造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趋势。这一趋势要求传统媒体人,既要做报刊的“守望者”,也要做巨变的“见证者”,更要做新媒体的“建设者”。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在办好报纸的同时大力发展新媒体,是行业报解决发展瓶颈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可以预想,随着行业报新媒体的快速发展,行业报将再次焕发勃勃生机。

参考文献:

[1] 晋雅芬,牛春颖,李雪昆.2010年中国传媒业:加速整合,蓄力待发[N].中国新闻出版报,2010(1).

[2] 蒋宏,徐剑.新媒体导论[M].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4).

新媒体冲击范文第5篇

在网络的推动之下,新媒体发展非常迅速,在艺术形式中占据重要位置,并在艺术的创作和设计中具有非常大的作用,对人们的生活具有非常大的冲击力。在新媒体的作用之下,艺术创作和审美需要重新进行定位,需要改变思路,融入到新的形势之中。在艺术发展中,对视觉艺术作品进行创新和突破发展的必然,是形势的需要。

新媒体视觉传达特征

当今是新媒体的时代,新媒体对艺术设计具有非常大的冲击力。艺术设计在新媒体时代的特征也更加凸显出来。在艺术设计中对多媒体工具进行充分运用,信息在传递中的方式和途径更加的多样化。

1.变异性

新媒体不断发展,视觉传达的形式和内容更加多样化,并对视觉传达进行不断创新,对设计原则和方法都具有重大影响,使其在很大程度上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然而,和传统的设计仍然具有很大的相似性,其不同主要表现在视觉的显示和传播上,要选择合理的方法和形式。

2.发散性

在新媒体的影响之下,使视觉传达设计不断延伸和发展,内容更加的丰富多彩。数字视觉形式把声音、影像、图片和文字融为一体,充分使用交互技术和网络技术,使交换性和主动性大大增强。以新媒体为基础,视觉传达使信息得到立体化和全方位的传播,这也是新媒体发散性的充分表现。

3.连结性

新媒体艺术产品在设计上,要进行互动、融合和连结。传统的艺术是静态的艺术,是静止的,而新媒体下的艺术是动态的,更加的活灵活现,更加有动感,对时间的概念有了很大增强,对视角进行充分考虑,成为艺术作品的重要构成元素。在题材的选择上,也和传统艺术有了不同,它不再仅仅是拘囿于历史故事,而是充分运用科学技术,利用人的感官,使艺术向更深、更广的领域延伸。

新媒体艺术设计对视觉传达设计的影响

随着新媒体的不断发展,数字媒体对设计理念有很大影响,使之发生重大变化。对艺术设计进行回顾,其表现方式和手法不断进行更新,人们的生活也不再是单一化,开始向多元化发展。在新媒体时代,对创作的时间和空间有了很大改变,也改变了视觉思维,另外,对艺术价值和美学观具有很大挑战,重新进行定位。新媒体技术在很多的领域运用,这就使得人们对新媒体有了更新的认识,人们的思维发生了变化。不管是什么样的设计,数字媒体艺术对视觉传达都具有很大影响,视觉艺术发展向实用主义迈进。很多的设计软件投入到设计中,并进行使用,对设计人员的思维、方法也是种改变。由于使用软件进行设计,因此,就使设计的难度大大的降低。

如何提升视觉传达设计效果

尽管视觉传达设计是为了给观众传递信息,但是在信息的传递上必须依靠多媒体技术。因此,视觉传达技术和媒体间有着一种互动,视觉传达的艺术设计需要借助媒体进行展现,另外,在媒体的利用上,也不能无限制的对其使用,要做到恰如其分。设计会受到媒体的影响,所以,所以,在运用新媒体进行设计中,要在传统审美基础上,关心观众的反应,使所设计的作品能够使观众获取更多的信息资源。

在新媒体环境之下,使文化凝聚力更加强大起来,充分展现了责任感和个性化的特征。因为视觉传达具有定交互性,这就对人们的个性需求有了很大满足。比如,一个漂亮的界面设计,使视觉传达设计更加适合用户需求,让更多用户参与进来。在视觉传达设计中,要建立人和机器的交流,一个良好的界面会使人把最好的心态融入进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