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合作社章程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合作社;内部管理;外部响应;销合作商
中图分类号:F321.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0)-06-0024-2
0 引言
近年来,农民专业合作社等一类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如雨后春笋、茁壮成长,达到了一业一社的覆盖面,农民合作社的产生和发展是经济社会进步的必然产物,是生产规模化、有效化程度不断提高的标志,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对促进现代农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1 农民专业合作社在管理和市场拓展等方面存在的问题
但合作社从出现到发展至今,普遍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总体可以归纳为内部管理低效和外部变化响应滞后两点。
1.1 合作社内部管理松散、低效,难以统一监管
比如,由于社员进退自由,当自身利益受到风险等威胁时,多会与合作社分离,自谋出路,这种类似的小农思想对合作社的运行有很大的阻碍。这取决于组织自身的特点:
1.1.1 合作社管理 它的主体多是农民,合作社的规模越大,农民社员数愈多,一定程度上,农民素质普遍偏低,做好团结很困难;
1.1.2 合作社的组成 通过多家联合组成,农产品生产在地域上比较分散,很难做到统一协调――水产养殖、果树和经济花木栽培与种植、牲畜饲养等无不是以零散整合为一体,加大了管理难度;
1.1.3 利润的分配以及风险的规避 合作社是一种松散集体经济形式,社员多顾虑个人利益能否得到保障,对合作社心存戒备,社员与合作社之间的信任很难建立,这样使组织运作效率大打折扣。
1.2 合作社外部响应慢,难以较快适应环境变化
比如,获取信息渠道单一,市场信息获取太慢,过于被动;产品单一,或缺乏科技含量与特点,缺乏竞争力;营销在农产品领域存在很大发挥空间,而对于市场,大多合作社选择适应、被动接受,不能做好创新引导等。这主要是因为:
1.2.1 管理松散 组织内部协调困难,信息传播沟通不足,不能快速统一行动。
1.2.2 市场滞后 合作社对市场难以即时跟踪,多是根据经验或被动接受市场,对市场把握不准,只能滞后于市场变化而变动。
1.2.3 被动适应市场 农产品缺少特点,技术含量偏低,难以区别于一般农产品,不能创造附加价值等,致使被动适应市场,处于不利地位。
1.2.4自然条件、病害等的突变 对农产品造成巨大损失,对这种风险的缓冲、保障机制不健全,使合作社存活力低下,风险系数高,难以稳定发展,这样的限制使合作社难以扩大规模,无成长可言。
比如高邮某蔬菜瓜果专业合作社,虽然组织相对健全,但市场信息获取量少,提品又是常见的果蔬,无法拓开市场,合作社产品销路不畅,效益低下,甚至亏损严重、难以为继。
目前成立的合作社,或多或少存在以上问题,通过分析,可以看出,处理好内部管理与外部响应两方面,合作社便会有高效的运作与稳定的发展。
做好内部管理,社员与组织之间相互信任,形成凝聚力,会提高合作社内部运作效率,运作成本大大降低,生产、运输、包装、销售等各个环节都会有效开展。
加快外部响应速度,做到快速适应市场变化、能应对自然条件变化等带来的风险,这就给合作社的运营提供了基本保障,有助于合作社在稳定发展过程中逐渐改善条件,走上良性发展道路。
2 解决两方面问题的借鉴方法
2.1 徐州宫品果品专业合作社的做法
位于徐州市房村镇吴湾村的徐州宫品果品专业合作社,主要种植黄冠梨,自2006年成立至今,有农户270户,梨树种植面积愈2000亩,年产优质黄冠梨5000吨,产值1200多万元。合作社发展之初,为了解决在果树栽培、养护和果品培育等过程中技术力量缺乏、技术不规范的问题,争取到与南京农业大学合作,定期由南农技术专家为社员作技术培训,包括:育苗、除草、用药、防虫病、果树花期和果实等的护养等,在这些细致的指导下,合作社果树栽培逐渐走上正轨。合作社开辟了100亩果园,用于南农果树新品种的培育、试验,一方面使南农拥有了一个果树种植与品种培育和试验基地、学生实习基地;另一方面,丰富了合作社梨的品种,有助于合作社市场拓展。合作社招聘两名大学生,分别负责组织管理、技术保障和市场开发、果品营销,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可见,高校与合作社合作能够形成一个互补互利的良性机制。
2.2 农超对接,渠道扁平化
应于农产品生产、需求的特点,最近两年,农超对接被提出用于合作社销售渠道的探索,并得到了应用和发展。现代人对农产品的质量,尤其是保鲜要求不断提高,迫使农产品尽可能缩短上市时间,流通过程尽可能简化,即渠道扁平化。与超市直接联合,适应了这一趋势,直接将农产品置于货架上,减少了流通次数,保证了质量,同时提高了毛利率。有数据表明,生鲜食品以超过一半的购买比例成为消费者在超市购物的首要种类。也就是说,对于农产品的销售,渠道扁平化是一种必然趋势,不论是农超对接还是自营农产品超市,零渠道,已不可抗拒。
考虑如何处理内部管理和外部响应存在的问题,基于以上分析,得到启发:将高校―合作社、合作社―超市这两个部分联合起来并加以扩展,合作社不止同超市对接,还同各供、销合作商、加工合作商相对接,施行高校―合作社―上、下游供、销商联合模式。
3 改善合作社内外部环境的对策――引入两股力量
3.1 对高校―合作社―上、下游供、销商联合模式的描述
3.1.1 参与主体 高校、农民专业合作社、生产资料供应商、农产品加工和销售商。
3.1.2 合作机理。(如图1)
图1 合作机理简要示意图
注:最小圆圈,表示这个联合模式产生的效益――高校、合作社和供、销合作商多方创造的共享蛋糕,意为多方互利共赢。
3.1.3 主要特点 (1)与高校的联合,使双方各取所需,在这一过程中利于将技术转化为生产,使技术得以创造财富,转化为实际生产力。(2)与上、下游供、销合作商的联合,是对供销渠道的整合――一方面,与生产资料供应商联合,整合了生产链,使生产部分可控制,利于农产品质量控制、成本控制;另外,与超市、加工商等联合,整合了销售渠道,农产品直销,使渠道扁平化,上市农产品质量得到保障,特别是对生鲜产品,降低了损耗,与销售商共享消费者消费习惯、方式等信息,更利于把握市场动向。
3.1.4 联合的可能性 (1)从合作社角度看,合作社可以为高校(尤其是农学方面的)提供学科试验田、养殖试验场所等;提供学生实习基地;提供就业岗位,聘请相关人才,参与合作社运作。(2)从高校角度看,高校可以为合作社提供技术指导、为社员提供培训;培育新品种,增强合作社产品市场竞争力、持续成长力;提供相关技术人员、管理和市场开拓方面的人才等。(3)在与上下游供销合作商对接上,农资供应客户的变动,影响供应商经营的稳定;销售货源不稳定、供货质量不合等级要求等,会增加销售商采购成本,增大市场风险。合作社与供应商签订长期农资供应协定;与农产品加工商、食品超市、大型综合超市等达成协议,包括质量、价格、违约条款等,由这些合作商销售农产品。
需要的合作条件:第一,信任,合作社信任供应商农资质量,销货单位信任合作社的产品质量,这种信任产生于第二个条件之上,即质量,供货商的农资不假、不劣质,合作社的产品质量符合销货商的标准;第三,通过达成低劣违约惩罚协定,达成共识,长期合作,保持链条的稳定。
3.1.5 外力辅助 这种合作会出现一损俱损情形,如合作社因自然条件突变减产,供、销商会遭到业务损失,这时,需有外力辅助这种合作的正常运作――政府给与合作社必要扶持,提供供、销方减税、免税等政策。这种合作可以规范农产品市场,促成农产品高效生产经营,促成农村致富,因而,政府这一角色不可排除在外。另外,为了避免超市上架霸王条款,使合作社的利润过低,相应政府机构有必要从中协调。
通过以上分析,给出定义:高校―合作社―上、下游供、销商联合模式是以农产品产、销、研为纽带结合起来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能够互为提供支持的在明确的规定限定下建立起来的高校、合作社及农产品相关生产销售商参与的多边合作的互利共赢模式,合作社为多边合作联系的核心,在这一模式下,合作多边须建立起有效的互信责任机制,并作为模式运行的保障。
3.2 高校―合作社―上、下游供、销商联合模式可以产生的效益
3.2.1对合作社 (1)在内部管理上:第一、种子、幼苗、幼崽等以及饲料、肥料等生产资料的质量有了保证,在生产源头得到了有效控制;第二、可以对农户社员进行统购农资、协调销售,从而降低成本与风险;第三、农资供应稳定、质量过硬使成本投入减少、过程控制省心,产品销路通畅带来了收益,社员更信任合作社,合作社的内部管理会变得简单、高效;第四、得益于与高校的合作,补充了管理人才,同时,相应的技术人才的补充,给产品控制提供了支撑。(2)在外部响应上:第一、从销售合作商那里及时了解到市场、消费者需求的变化,快速做出响应;第二、与高校合作,新品种的培育,是对市场的积极应对,可以争得主动;第三、高校相关人才的加入,使市场决策更快速、明确。
3.2.2 对各参与主体、社会的积极作用 (1)节省成本――节省各类合作商的客户维护成本、质量监管成本等。(2)多边共赢――这种以合作社为中心环节上下融通促成联合的方式,通过对接改善了各自经营环境、减少了搜寻成本,减轻了经营风险,实现了共赢。(3)活跃市场――拓展发展与竞争空间,促成除农产品本身竞争之外的新一轮竞争,避开农产品同质下的低价战,转向超市等渠道铺货、质量甚至品牌的竞争,扩大了市场竞争范围,再造了市场活力。(4)增强信用――促成信用机制的形成,在多边共赢的情况下,通过长期合作,使信用得以确立,对改良市场环境起一定作用。(5)有益社会――通过规范农产品供应货源,保证了市场上农产品质量,有益于消费者、有益于社会。
4 小结
2009年主要预期工作指标是: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1.6%以内,困难群体就业率达到70%以上,实现零就业家庭动态“脱零”;社会保险基金征缴总额增长10%以上,社会保险基金征缴率达到98%以上;劳动争议案件按期办结率达到100%,实现无工资拖欠,确保劳动关系和谐稳定。
2009年,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一、在促进就业工作中,着力健全六个体系,确保就业局势稳定
为了缓解就业压力,化解金融危机对就业的影响,我们要进一步推动就业管理服务的体系化建设,形成促进就业的合力。
(一)健全就业的政策支撑体系,促进扩大就业
调整和完善区域就业政策,形成全方位、有重点的政策框架体系,实现产业政策、税收政策、小企业政策与创业政策的衔接,在保增长的同时,促进创业和扩大就业。实现低保政策与就业政策衔接,建立低保人员就业后低保渐退制度,促进低保人员积极就业。实现残疾人政策与就业政策衔接,扩大就业政策的扶持范围,保障残疾人就业。完善随军家属就业政策,扶持她们就业。对招用我区就业困难人员的单位,给予岗位补贴和社会保险补贴。对当年安置失业人员达到一定数量的单位,给予相应的奖励。对于大学毕业生,探索建立大学毕业生实训基地,推行双证书制度,帮助他们提高适应社会和就业岗位的能力,尽快实现就业。
(二)健全就业的帮扶援助体系,促进困难群体就业
建立健全困难群体就业援助制度和帮扶机制,保障和促进困难群体就业。重点围绕零就业家庭成员、“4050”失业人员、低保失业人员、残疾失业人员、社区矫正人员、失业一年以上人员和随军家属等人员,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加大就业资金投入,在促进他们就业的同时提高就业的稳定性。进一步完善零就业家庭动态帮扶机制和动态预防机制,最大限度减少零就业家庭的产生,对零就业家庭发现一户,帮扶一户,“脱零”一户,稳定一户。
(三)健全就业的社会支持体系,促进就业和创业
发挥企事业单位以及工商联、私个协、行业协会和其他社会组织的作用,引导他们广泛参与和支持就业工作。探索政府调动社会资源的新方式,完善*区职业介绍服务集团运作模式,为劳动者提供方便、快捷的职业介绍服务。发挥*区职业技能开发集团的优势,开展多层次、多项目的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劳动者职业技能水平。在大学毕业生中,推行双证书制度。支持和鼓励企业开展在职人员职业技能培训,提高职工就业稳定性和企业的竞争力,实现企业与员工和谐发展。探索建立*区创业服务集团,提高区域创业服务的集成化程度,调动区域创业服务机构的积极性,为创业者提供创业项目开发、创业培训、创业服务为一体的服务。
(四)健全就业的城乡统筹体系,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适应区域企事业单位对农村劳动力的需求,深化和拓宽城乡“手拉手”就业协作,形成本市城乡、本区与外省市的城乡就业协作工作体系。在岗位信息、职业技能培训、职业指导等方面加强协调配合,提高农村劳动者就业匹配效率和就业稳定性。完善与外埠劳务基地的就业协作,加强人力资源的储备,通过建立远程就业信息系统和远程面试系统,帮助农民工转移就业,促进农民工有序流动。在实现农民工进城务工的同时,帮助农村劳动者加速与城市融合,探索建立更人本化的流动就业人员管理模式,在就业、社会保障等方面,给予他们更多关注。
(五)健全就业的服务融合体系,提高就业服务品质
打破部门分割,建立面向失业人员、就业困难群体、大学毕业生、农民工等各类劳动者的统一的人力资源市场,为劳动者提供高层次、个性化、全方位的就业服务。树立人文、科技、效能理念,按照布局合理、功能齐备、设施一流、服务高效的原则,优化服务流程,打破以业务部门为管理服务单元的功能建设理念,转变为以服务劳动者为中心,按照现代就业服务规范,形成集素质测评、职业指导、职业培训、职业鉴定、职业介绍、创业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就业服务平台。
(六)健全就业的信息网络体系,实现服务与需求对接
着力实现软硬件结合、服务与需求对接,探索建立集政策宣传、职业指导、信息、网上求职、互动交流等功能于一体的职业介绍网,并延伸到社区,为广大劳动者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就业服务。树立信息共享的理念,实现就业与改善民生、就业与城市运行、就业与社会建设的信息联通,与街道、社区、楼门院的社区管理体系以及96156平台的信息共享,及时掌握和解决涉及就业的民生需求,在区、街和社区三个层次上形成就业工作体系与社会工作体系有效对接。
二、在社会保障工作中,着力三项改革一个调整,不断改善民生
2009年,要加快推进社会保险改革,在保障和改善民生上下功夫,同时要实施精细化管理,进一步提高社会保障管理服务水平。
(一)深化养老保障改革,建立多层次全覆盖的养老保障制度体系
目前,已经建立了由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障制度、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城乡无社会保障老年人福利养老金制度构成的养老保障制度体系,今年将实施城乡居民养老保险,这标志着我们将建立形成覆盖全体居民的养老保障制度。要大力宣传养老保障政策,调动劳动者参加社会保险的积极性,确保人人享有养老保障。同时,不断完善城乡无社会保障老年人福利养老金制度,将55周岁至59周岁的无社会保障女性老年人纳入福利性养老保障范围。要加大社会保险基金征缴力度,确保社会保险基金平稳增长。在有条件的企业,积极推进企业年金制度,做好企业年金备案工作,扩大企业年金的规模,逐步形成多层次的养老保障体系。
(二)深化医疗保障制度改革,健全完善覆盖全体居民的医疗保障体系
目前,已建立了由公费医疗制度、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城镇居民大病医疗保险制度、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构成的医疗保障制度体系。今年,一是健全困难群体参加大病医疗保险长效帮扶机制,继续为城镇劳动年龄内无业居民、城镇无医疗保障老年人和学生儿童三类人员之中的残疾人、“三种特殊病”(恶性肿瘤放化疗、肾透析、肾移植后抗排异治疗)人员,参加大病医疗保险给予个人缴费全额补助,确保他们能够享有相应的医疗保障待遇。二是建立灵活就业人员、自由职业人员以及城镇老年居民门诊医疗费报销制度。灵活就业人员、自由职业人员参照职工基本医疗保险门诊医疗费报销办法,门诊医疗费累计超过1800元起付线后按比例报销。城镇老年居民按照先纳入、保基本、再提高的原则,建立门诊医疗费报销制度。三是启动区属机关事业单位公费医疗改革,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区实际情况,制订公费医疗改革方案。四是深化社区慢性病综合管理服务改革,让更多患有慢性病的群众,通过社区慢性病综合管理,改变生活方式,降低医疗费用,减少和延缓并发症,进一步缓解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
(三)深化社会保险服务模式改革,不断提高服务效率
一是实施门诊医疗费刷卡实时结算改革。这项改革已列入今年市政府为群众办实事项目,我区承担着全市改革试点任务。改革试点涉及到我区70余万参保人员和辖区所有定点医院,工作环节多,技术要求高,实施难度大,社会极为关注。我区要在部分医院和参保人员中进行试点,在试点基础上全部推开。二是不断完善退休审核一站式服务模式,减少工作环节,提高审批效率。三是完善五项社会保险“一窗式”征缴,养老、失业、工伤、生育保险支付“一窗式”办理工作机制,进一步提高工作效率。四是加强社会保险基金监督,完善*区“一体化”的风险防范管理模式,确保社会保险基金安全运行。不断探索社会保险基金监督的新方式和新手段,提升社会保险基金监督工作水平。五是积极争取市局支持,早日启动社会保险业务网上办理试点工作,提高社会保险服务效率。
(四)调整社会保险缴费比例,减轻参保单位和个人负担
为了应对金融危机对社会保险的影响,缓解企业和群众缴纳社会保险费的困难,保障企业职工的根本权益,2009年,一方面,降低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和农民工大病医疗保险缴费费率,失业保险单位缴费由1.5%降为1%,个人缴费由0.5%降为0.2%;工伤保险缴费比例由平均0.59%调整到0.48%,根据市里的具体规定对不同行业实施调整;农民工参加大病医疗保险由2%降至1%;个人存档人员失业保险费率由2%下调为1.2%。基本养老保险缴费下限保持不变,仍为上年度*市职工平均工资的40%。另一方面,实施退休人员医疗待遇与单位缴费脱钩政策,自2009年1月1日起,凡是参加本市基本医疗保险的退休人员,都可以及时报销门诊和住院医疗费用。
三、在调整劳动关系工作中,着力三个强化,确保劳动关系和谐稳定
面对就业主体多元化、就业形式多样化、劳动者诉求多维化,以及金融危机带来的劳动关系复杂化的局面,在调整劳动关系工作中,要加强对用工单位的指导,通过多种手段快速化解矛盾纠纷,确保劳动关系和谐稳定。
(一)加大对单位用工行为的指导规范力度,强化劳动争议的预防
一是加强政策指导。主动深入企业,把政策法规送到企业,帮助企业管理者提高劳动保障法律法规和政策水平,减少违反劳动法规的行为。二是加强管理指导。帮助企业加强制度建设,完善企业管理制度,提高企业依法管理的水平,引导企业争创和谐劳动关系单位。三是加强对企业裁员的监管。对部分行业、企业因裁员可能引发的劳动争议加强监控,强化指导与监督。四是加强对企业的回访。对发生多起劳动争议的企业,不定期进行回访,随时掌握企业劳动用工情况,帮助企业规范管理,减少劳动争议的发生。
(二)加大劳动争议立体化调处力度,强化劳动争议的化解
一是完善劳动保障接访、社会保险稽核、劳动保障监察、劳动争议仲裁等四项功能于一体的大工作机制,形成有效化解矛盾纠纷的便捷通道。二是对容易发生劳动争议的重点行业和单位加强监控,及时排查矛盾纠纷,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初期,解决在基层。三是调动和发挥企业工会的作用,建立劳动争议内部调解机制,使企业发生劳动争议后尽可能通过调解在内部得到化解。四是创新劳动关系三方机制,加强各方面协调,充分发挥企业联合会的作用,建立起政府部门、工会、企业联合会和企业共同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新格局。
省第十次党代会以来的5年,是全面完成重要指标任务、推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快速发展的五年。全省就业局势总体保持稳定,社保扩面征缴数额持续提高,人才实力稳步提升。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年度计划之内,由2006年的5.1%下降到3.7%,年均下降0.28个百分点。截至2011年6月底,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了1427万人、2069万人、625万人、750万人,完成计划的107%、187%、103%、133%,年均增加61.8万人、238.4万人、3.8万人、51万人。新农保试点地区参保人数262万人,60周岁以上享受待遇人员65.6万人。各类人才总量达到437万人,较2005年末增加了124万人,占人口总量的比例由7.5%上升到10.4%。实施聘请国外专家项目1631项,引进国外技术管理专家7275人次、经济专家10.5万人次、文教专家12740人次、海外留学人才6000人次,派出372个团组、6255人赴国(境)外培训。
省第十次党代会以来的5年,是全面推进重点民生工程、人民群众获得实惠持续增多的五年。促进重点人群稳定就业,实现了零就业家庭动态为零,社会保险待遇逐年提高,机关事业单位职工收入有所增加,个别遗留多年的民生问题得以逐步解决,在兑现省委、省政府惠民工程承诺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开发公益性岗位25.6万个,帮助16万名大中专毕业生、82.8万名困难人员实现就业,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275万人,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就业800余万人,培训136万名下岗失业人员、125.1万名农村转移劳动力,100多万名大龄就业困难对象享受到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补贴。全面启动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和城镇居民养老保险,240.9万60周岁以上的农村居民领取养老金5.3亿元,19.3万60周岁以上的参保城镇居民领取养老金1711万元;将150多万名困难企业退休人员纳入医疗保险统筹范围,提高了基本医疗保险报销比例和最高支付限额。
省第十次党代会以来的5年,是全面实施重大人才工程、招才引智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成效突出的五年。深入实施人才强省战略,抓住人才引进、培养和使用三个环节,以高层次和高技能人才为重点,制定了招才引智服务沿海经济带、沈阳经济区和辽西北发展的政策措施,在服务重点发展区域、重大建设项目中统筹推进各类人才队伍建设。实施引进海外研发团队工程,省政府批准海外研发团队项目480个,结项的82个项目产业化后预计年销售收入超过600亿元。实施“十百千”高端人才引进工程,赴外省市和国(境)外招聘人才,引进海内外高层次人才500人;实施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新增百千层次人选1450人;实施博士后培养工程,新增博士后科研工作站56家、招收博士后1820名;实施专业技术人才“5520”继续教育工程,开发“在线学习”远程教育网,累计培训专业技术人员32万人次;实施技能人才培养工程,培养高技能人才40万人。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大学生 成长成才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4.03.016
1 引言
经过近年来的探索,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取得重大突破。但是,这与中央的要求仍有一定的差距。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引导大学生成长成才过程中起到的作用还不是十分明显。因此,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帮助大学生修正错误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
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大学生成长及发展的指导作用
2.1 有助于增强大学生的历史使命感
在信息化大潮的席卷下,高校不再是独立的“王国”,也被推动各种矛盾交织的风口浪尖,可以说,高校是社会的一个缩影。大学生作为新时代的精英,肩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要想帮助其认清自身的历史使命,增强其历史使命感,必须要对其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大学生由于入世未深,辨别力和洞察力还不强,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诱惑和影响,只有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才能帮助大学生思想和心理素质不断提升。总之,深入开展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能够增强大学生为实现“中国梦”贡献力量的使命感;增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培育大学生科学学习的精神,及时修正错误的世界观,树立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理念,养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格和较强的心理素质;把大学生思想素养提升、文化知识学习以及实践能力增强有机结合,敦促大学生扎扎实实练好“内功”,迅速成长为脚踏实地、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
2.2 有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大学生要想实现人生价值,就必须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根据大学生的身心特征来看,如果不采取相关措施正面引导,势必会造成错误价值观侵占大学生的思想,这将严重影响大学生成长成才。因此,深入开展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大力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能够帮助大学生养成良好品格,及时修正错误的价值观,增强其与错误思想作斗争的决心,增强其自觉抵御外界诱惑的自觉性,促使其学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内化为自觉行动;帮助大学生找到自身的价值坐标,制定正确的人生规划,减少走弯路所带来的损失,增强沿着光明大道前行的自信心。
3 当前我国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缺失的主要表现
3.1 社会主义信仰日渐弱化
目前,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缺失的突出表现是社会主义信仰日渐弱化。信仰,在哲学上指的是你的信任、价值所在。大学生的心智尚未成熟,其思想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在多元文化的冲击下,不少大学生面对无法解释的各种危机,陷入深深地苦闷之中,转而追求虚无价值,并不认同坚定社会主义信仰的必要性。部分大学生生活富裕,但是精神空虚,引发了焦虑、失落等情绪,信仰出现真空化。只要深入大学校园,就不难发现,不少学生整日无所事事,沉迷于打游戏、上网聊天、看影视剧、打牌等,常把“无聊”、“没劲”挂在嘴边。部分大学生误入歧途,加入封建迷信团体,严重影响了学习和生活。总之,近年来频发的高校自杀、他杀现象,充分表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缺失,严重制约了大学生成长成才。
3.2 价值取向更加功利化
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缺失,造成了大学生价值取向更加功利化。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高校的开放程度进一步加大,社会不良风气涌入校园并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价值观。比如社会上的“我爸是李刚”事件、“郭美美”事件以及各种炫富事件,极大地冲击力大学生的价值观,使其发生了一定的扭曲。不少大学生的价值目标选择的功利化色彩更浓厚,放弃了艰苦奋斗,而热衷于享乐。部分大学生的价值评判标准日趋功利化,放弃了奉献这个核心标准,把索取和报酬当成了首要任务。一些大学生不想努力上进、诚实劳动,转而热衷于请客送礼。总的来说,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缺失的影响,大学生的价值趋向更加功利化,这不利于其今后的发展。
3.3 享乐主义较为突出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缺失,使得大学生的享乐思想不断蔓延。部分大学生价值观发生错乱,不注重艰苦奋斗、生活节俭,热衷于互相攀比,比如手机、电脑、平板必须是苹果的;衣服和鞋子必须是要穿名牌的;经常出去喝酒、K歌、泡吧,等等。一些大学生不认真学习,懒惰思想较为严重,比如习惯于作业的“复制粘贴”和考试的“打小抄”;整日躲在宿舍打网络游戏,观看影视剧,甚至浏览黄色网站,等等。不少大学生不参加社会实践,抱着消极避世的态度,遇事只会一味地逃避,责任感缺失。总而言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缺失,使得大学生中超前和攀比消费较为严重,心理素质有待提升,对于其今后的人生有着不可估量的损害。
4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助推大学生成长成才
4.1 推进高校思想政治课改革创新
推进高校思想政治课改革创新,是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的保障。当前,我国高校十分重视思想政治课教育,但是更多的是注重理论的灌输,授课方式单一,课程内容乏味,使得不少大学生产生抵触情绪。因此,必须要坚持“贴近”生活的原则,完善思想政治课程体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中,增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践教育的比例,比如通过辩论和竞赛,培育大学生的诚信和友善品质;通过参观红色教育基地,激发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推进思想政治教育课堂创新,避免灌输宏观理论,成立学习小组,鼓励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讨论,比如通过对社会上的先进事迹、恶劣现象的讨论,加深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营造活泼生动的课堂氛围。积极举办思想政治讲座,邀请校内外专家讲授国内外形势、时政热点等,激发大学生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积极性。要建立专家教授讲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常态机制,把他们研究的新成果与大学生分享,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时效性显著增强。
4.2 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的有机结合
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的融合,是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关键。校园文化是一种特殊的精神环境,因其与大学生生活密切相连而有着广泛的学生基础。因此,必须要探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校园文化新载体,加快制定符合学校实际的实施细则,进而潜移默化地影响大学生的价值观,增强其与错误思潮斗争的能力。要充分利用校园媒体的宣传作用,比如通过校园广播播放社会上涌现的先进典型事迹,大力弘扬正能量,净化校园文化氛围。多举办积极向上的文艺活动,比如唱红歌,读红色经典;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培养大学生乐于助人的品格;多举办学术交流会,锻造大学生的自由、平等意识。
4.3 增强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觉性
促进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觉性不断增强,是进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点。要想真正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指导作用,必须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体系,彻底破除教师为核心的旧模式,调动大学生积极参与有益的社会实践活动,通过社会实践增强人际交往和动手操作能力,加深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进而自觉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多为大学生提供参与有益社会实践活动的机会,比如社区义工、义务宣讲社会主义主义核心价值观、下乡支教、企业实习等,通过亲身体会帮助大学生更好地认识社会,加深其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的把握,进而养成“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良好品格,扎扎实实增强其就业竞争力,为今后成长成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5 结语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事关大学生思想素质提升,事关大学生成长成才。着力强化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对于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不断提升、建构和谐幸福人生具有重大意义。我们要认真落实中央关于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决策部署,以实干精神狠抓工作落实,制定适合高校实际的实施方案,以推进思想政治课改革创新、融入校园文化建设、增强大学生自觉性等方面为切入点,努力走出一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高校道路”。
参考文献:
[1]夏建辉,杨柳.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高职校园文化建设探析[J].学理论,2013,(10).
[2]杨艳,石亚军.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当代大学生成长[J].东方企业文化,2013,(9).
[3]井阳军.构建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路径探索[J].前沿,2013,(12).
[4]张丁杰,曾贤贵.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模式的构建[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
一、存在的问题
(一)、村集体经济监管缺位。在目前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存在很多的问题需要得到有效的解决,其中,最为主要的就是村集体经济监督不严,管理不善。在我村村集体经济发展中,管理层缺少专业的培训,在管理的专业化方面还存在着一定的不足。同时,监管方式还是老方式、老方法,跟不上时代的发展,监管频率低、次数少、不严格。监管缺位意味着村集体经济得不到科学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村集体经济的壮大。
(二)、村干部兼任合作社法人或成员导致职责难以区分。我村由于工作环境较差,配套设施不完善等因素的影响,很难吸引到大量的优秀人才加入到农村经济建设中来,导致人才不够用,出现村干部兼任合作社法人情况。我村的合作社法人由村党总支书记华红林兼任,由于村党总支日常工作繁重,同时还要顾及自家的生产和生活,很难有精力用于发展集体经济上。同时,由于发展村集体经济是脱贫攻坚的部分工作,还要与集体经济的发展“两头兼顾”,职责难以区分。
(三)、合作社章程不够规范难以监管。制度建设的不完善,是阻碍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完善的制度可以有效的规范管理的科学性以及工作的规范性。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没有完善的制度,村集体经济的发展也将受到阻碍。我村农民专业合作社章程不够完善,不够规范,合作社的作用得不到凸显。章程不够规范,合作社运行不按章程走,导致监管困难,村集体经济发展不明显。
二、改进措施及建议
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健康发展,有利于完善农村经营体制、有利于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有利于持续增加农民收入。农民专业合作社是我村农业生产走向都市型农业和现代化农业的必然趋势。因此,针对我村农民专业合作社当前所面临的现状和问题,有以下几点思考和建议。
(一)、加强村集体经济、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监管。建议专业化的管理方式,健全化的监管方法,是村集体经济健康蓬勃发展的保障。村监会及村干部应加大对村集体经济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日常工作和取得成绩的监管力度,对发展的不足之处及时指出,并加以整改,促进我村经济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