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丰碑教学设计

丰碑教学设计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丰碑教学设计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丰碑教学设计

丰碑教学设计范文第1篇

一、语文教学的观念要转变

易经云:“穷则变、变则通”,在语文教学中也一样。教学活动中变“教师讲、学生听”的灌输式为通过学生的先学,然后教师对学生先学的内容进行调查研究,通过信息反馈,及时掌握学生对各类知识点的认知水平,了解他们的思维活动、学习方法、以及对学习目标的落实等情况,这样教师才会找到当前教学的起点在何处,有了这个起点,教师便可遵照由浅入深、由近及远、循序渐进的规律来组织教学活动;变单纯的知识传授为综合能力的培养。老师的教,变为真正的针对性指导;用言简意赅的话语激发学生的思考热情,给学生充分留有思考的余地;不越俎代庖,而是给学生自己动手的机会,引而不发,激励学生要有创新精神。能够较合理地运用现代网络教育技术,注意创设教学情景,运用启发式、讨论式等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与探究精神,提高教学效率。教学方法不仅仅是讲题,或只是找出答案,而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寻找解决问题的规律,真正让学生知其所以然。

二、要切实落实新课程教学理念

我们实施语文新课程教学不能只在口头上,一定要将其加以落实。在实践中如何去落实“在语文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这一新理念。这是学好语言文字的重要途径,特别是在语文阅读中,尤其重要。语感是通过学生反复不断的感知实践而产生的。

作为教师必须创造学生语言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充分地读书、感受,在此基础上,再给予有针对性的指导,帮助学生形成语感能力。读书是学习语文的重要手段之一,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书读百遍,其意自现,都是说的这个道理。创设情景可以很好地提高语文教学效率,在教学中创设出浓郁的语感情景,能使学生不由自主地调动多种感官,积极地进行相应的课堂实践活动,为进行语感训练创设最佳条件。如:在《草原》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用大屏幕出示草原的美丽景色,再配上音乐,简述课文内容,为学生创设了浓厚的情感氛围,使学生很快进入了情境,奠定了课堂的基调。教师还要善于引导想象,想象是通过多种手段帮助学生把语言文字转化成生动的画面,或是让学生联系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实际认知水平在思维上发散并延伸,使其对语言文字有更加深刻的感悟。如:在《丰碑》中有这样一段话:“风更狂了,雪更大了。大雪很快地覆盖了军需处长的身体,他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这时教师可引导学生想象,“丰碑”是什么?为何说雪覆盖下的军需处长是一座晶莹的“丰碑”?这里的“丰碑”是指什么?通过想象更能加深学生的理解,升华学生的情感,感悟到军需处长的人格魅力。

三、注重教学互动鼓励学生参与教学

学生是教学中的主体,我们的教学就是围绕学生开展的。动态生成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之一,它要求教师从生命的高度,用动态生成的观点看待课堂教学。它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是机械地执行预设方案,而是注重学生的发展,突出学生在课堂上的能动性、创造性和差异性,尊重学生在课堂上的独立人格。在课堂特定的生态环境中,根据老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间的互动情况,顺着学生的思路,因势利导地组织适合学生参与的、自主创新的教学活动。

那么,如何建构新课程理念下小学语文的动态生成的课程教学呢?办法就是要实施新课标理念下的教学新方法,生成与预设是教学中的一对矛盾统一体。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一个专业的棋手能够预想招后几十步棋,大师级的棋手从一开局就能看透整个棋局。由此可见预设的重要性,只有充分的预设,才能临危不乱,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教师要想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必须进行充分的教学预设。但这个教学预设不是单维的、严密的、封闭的、主观的线性教学设计,而应该是多维的、灵活的、开放的、动态的板块式设计。教学设计时,我们在每个重要的教学环节旁边另外开辟一栏,以解决可能出现的问题并进行预设应对策略,根据自己对学生的知识水平、思维特征等的预先深入的了解,充分预想课堂中可能出现的每一个问题,然后将解决每个问题的应对策略附于其后,甚至设计了几个不同的板块,这几个活动的板块可以根据教学的需要随时穿插、变化。

四、实施多种方法提高学生思维活力

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多角度、多种方法共同实施提高学生的思维活性。解题探读发挥学生的想象,提出相关的问题。标题是文章的眼,往往能够透露一些重要信息,为学生提出问题提供帮助。熟读课文,充分利用教材内容,根据文章体裁、抓住课文的人物、词句子等方面大胆质疑。提出问题,研究分析,主动学习。根据文中的人物的描写去发问、探究。求异思维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核心,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不仅要引导学生善于观察、勇于质疑、富于想象,还要发展创造性思维,即求异思维。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就是要解放学生的思想,鼓励他们打破陈规去思考、去联想,善于多方位观察,多层面分析,鼓励学生发表独特的见解和有理有据的争辩。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思维活跃,敢于创新。

丰碑教学设计范文第2篇

关键词:多媒体 语文教学 丰富氛围 化解难点 提高效率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2117(2014)14-0-01

多媒体教学手段在课堂中的广泛运用,使常规的教学如虎添翼,打破了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本文就多媒体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谈一些浅显的看法。

1 存储信息量大,提供了大量的阅读材料

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是阅读教学。小学语文教学课程标准规定了教学的基本任务是加强基础知识和能力的教学,为学生的学习成长打好基础。在传统教学中,阅读教学的目标是通过“预习、讲解、默读、朗读、查字典、小组讨论和总结”等环节实现的。由于受班级集体授课、课时及授课进度的影响,教师让学生自己默读、朗读的时间很少,更谈不上大量、有效地阅读。这对小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提高产生了不利的影响。多媒体具有提供文本、图形、静止图像、动画、声音、视频等教学信息的能力,在教学设计指导下,教学内容可以按照知识点进行划分并实现超媒体链接,形成类似语义网络的非线性结构,非常适合学生学习。多媒体具有储存大量教学信息的能力,可储存大量的阅读材料,并可随时让学生以类似查字典的方式检索到阅读中的生字、生词、难句等;根据需要,还可提供标准的朗读示范音。多媒体储存的教学信息具有生动、形象、直观、感染力强等特点,符合小学阶段学生的认知特点。另外,目前,很多学校都使用了新教材,教材的信息量大,利用多媒体能拓宽课堂信息的传递渠道,因此多媒体课件应得到了推广,应用。

2 内容丰富,创造了轻松的学习氛围

多媒体引入课堂教学,能更好地开发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给学生一个更好的学习空间,在音乐的带领下,在动画的生动形象的演示下,在多姿多彩的图片展示下,学生犹如身临其境的感觉,更能体会教学内容,这样的新鲜感也可在一定程度下消除小学生由于长时间坐着上课而带来的疲备,也能调动小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参与性。多媒体教学中所体现的艺术性同时也能给学生带来丰富的知识,因为多媒体教学综合了多种教学手段,它所传递的内容不是单一的,除了它所反映的教学内容,还有其他的方面,如音乐的欣赏,色彩的视觉效果等方面,都能传递信息,给学生一个美的享受,进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3 图文并茂,化解了课文的教学难点

借助多媒体可化抽象为具体,变理性为感性,有效地弥补传统教学的一些不足,让学生通过视听等直观功能,形象地把握教学内容。例如,对一些诗歌,从分析诗的语言入手,讲解诗句含义,再现诗中形象,并感受诗人的感情,把读者引入诗歌开创的艺术境界之中,最后要学以致用,掌握如何欣赏诗歌。如果在讲授这些内容的时候,教师试着借助多媒体,先配乐朗诵,然后展示一组有关图片,创造一些相关的情境,如《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的一些词,学生通过欣赏图片就会自然而然地明白,已用不着教师再怎样解释,就理解了难懂词句以及一个夜行之人的感情。这样一个爱自然、企盼丰年的主题就在文字与图片的配合中被化解了。

应该说,在语文教学中适当地运用多媒体会产生锦上添花的效果,它使抽象的概念,难懂的文句转化为形象直观的画面,成为学生理解验证文章表达内容的有效途径,也能弥补教师言传的不足,化解常规教学中的难点。

4 形象感知,使学生受到了“情”的诱导

文学作品以塑造形象为手段,达以教育、启智的目的。多媒体以其极强的表现力,将形象放大、缩小、连续、定格等,展示在学生面前,激发学生兴趣。例如,在教学《丰碑》时,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揭题后,教师提问:丰碑是什么意思?课文中的丰碑指什么?接着利用多媒体演示:大雪纷飞,在一棵大树下,军需处长被大雪覆盖着,如一座晶莹的丰碑。教师启发学生:军需处长怎么会冻死的?在冻死前是怎样的情形呢?导入重点段第三段的学习。多媒体演示:画面渐渐清晰,出现了老战士的形象,他冻僵了,从而导入第七节的学习,教师着重引导学生观察军需处长的表情、动作、穿着等,使学生了解军需处长是被严寒冻死的……。

总之,语文教学中多媒体的运用既不能盲目地为追求潮流而过多使用,也不能因传统的语文教学理念而拒之门外,教师应对语文多媒体教学有理性的认识,本着技术为教学服务的思想,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规律和具体的教学内容,扬长避短,合理运用,才能让多媒体真正服务于语文教育,从而开创语文教学的崭新局面。

参考文献:

[1]韩国发.语文课堂中的有效课堂的创设[J].小学教学参考,2010(34).

[2]何婉盈.创建多媒体下的语文课堂的精彩[J].云南教育(小学教师),2010(10)

丰碑教学设计范文第3篇

关键词:认真备课;知识衔接;教学方式;探究教学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有效地开展高中物理教学迫在眉睫。如何适应新课程理念,如何有效开展高中物理教学呢?这对高中的物理教师来说是一大挑战。设计科学合理的教学预案,教学设计要明确清晰、系统科学,教学目标应该难易适中。开展活泼严谨的课堂教学,要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能动性。正确认识自己在新课程下的角色定位,不断进行角色变换、角色适应、角色调整。明确教学改革和发展的方向,引导学生开展探究式物理教学。

在新课程理念下,如何有效开展高中物理教学呢?

一、认真备课,做好充分准备

做好充分的准备可以以不变应万变,妥善地处理好教学中出现的突发状况,确保教学活动的有序进行,有效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因此,打造高中物理高效课堂,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认真备课,做好充分的准备。在备课过程中,要保证教学过程的清晰与科学,明确教学内容与目标,为实现高效课堂打下良好的基础.无数教学实践告诉我们,只有教师的教学设计明确清晰、系统科学,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而学生也才能在最少的时间里获得最多的收获,实现真正的高效率。同时,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教师也要处理好教学目标的定位问题,教学目标应该难易适中。

二、注意知识衔接,做到稳步推进

新编高中物理教材与九年制义务教育初中教材相配套,许多知识都是在初中物理的基础上引入并深化的。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结合我校学生的实际,我们对高一新生制定了“降低要求,放慢进度,单元过关,稳步推进”的十六字原则。遵循这一原则,我们在教学别注意初、高中的衔接问题,尽量在复习初中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以减小知识跨度,使知识合理迁移,并在迁移中得到深化。

1.引入物理概念和规律

这一环节的核心是创设物理情境,提供学生感性认识。概念和规律的基础是感性认识,只有对具体的物理现象及其特性进行概括,才能形成物理概念;对物理现象运动变化规律及概念之间的本质联系进行研究归纳,就形成了物理规律。因此教师必须在一开始就给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认识,常用的方法有:运用实验来展示有关的物理现象和过程,利用直观教具、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以及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等。

2.建立物理概念和规律

物理概念和规律是人脑对物理现象和过程等感性材料进行科学抽象的产物。在获得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分析、综合、概括,排除次要因素,抓住主要因素,找出所观察到的现象的共性、本质属性,使学生正确地形成概念、掌握规律。例如,在教学“牛顿第一定律”时,其关键是通过对演示实验和大量日常生活中所接触到的现象的感性材料进行思维加工,使学生认识“物体不受其他物体作用,将保持原有的运动状态”这一本质。但是这一本质被许多非本质联系所掩盖着,如当“外力”停止作用时,原来运动的物体便归于停止;恒定“外力”作用是维持物体匀速运动的原因,等等。

3.讨论物理概念和规律

教学实践证明,学生只有对理解了的东西,才能牢固地掌握。因此,在物理概念和规律建立以后,还必须引导学生对概念和规律进行讨论,以深化认识。一般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讨论:一是讨论其物理意义,二是讨论其适用范围和条件,三是讨论有关概念和规律间的关系。在讨论过程中,应当注意针对学生在理解和运用中容易出现的问题,使学生获得正确的理解。

三、注重教学方式的多样化和灵活性

灵活多样的课堂教学方式不仅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是保证知识有效传递的重要途径和手段.在高中物理课堂上,教师可以灵活采用讲解、讨论、动手练习等多种教学方式,营造活跃的课堂气氛,发挥每个学生的潜能和个性,加强师生间的交流与互动。简而言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灵活地设计不同的教学方式,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参与性,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例如,在进行“流体压强和流速的关系”一课的教学时,教师应尽量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可以先让学生比赛吹硬币“过桥”,比比看,谁做得最好。一听到做游戏,学生马上来了兴致,个个跃跃欲试,反响十分热烈,课堂效果非常好。接着,让学生按照教材上的要求动手制作机翼模型,可以同桌共同制作一个模型,学生往往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做起来十分认真,参与性很高。这样一来,不需要教师过多地讲解,学生就在自己动手和思考的过程中体会到了流体压强和流速的关系,可谓一举多得,极大地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四、开展物理探究教学

丰碑教学设计范文第4篇

一、创造良好的教学氛围 激发学生求知兴趣

心理学家罗斯杰指出:“创造良好的教学氛围,是保障有效进行教学活动的主要条件,而它又是以良好的人际关系为基础或前提的。”教师要注意改善师生之间的紧张关系,形成有利于学生愉快学习和思维创新的课堂氛围。

学生都普遍存在着一种“向师性”“择师性”的心理,当他们对老师的学识、能力、人格、爱心 具有了一种准确地判断能力的时候,也就是决定他们是否对该学科有浓厚兴趣的时候。

(1)学识:有人说“教师是社会的代言人,知识的传播者,学生的引路人”。的确,要给学生一杯水,老师就必须拥有滔滔不绝的源流,只有这样,才能树人树己,才能成为“人之师”。

(2)能力:所谓“无能的教师决不可能带出‘有能’的学生”,所以我们都必须为自己构筑一个与自己的教学追求相适应的能力结构,要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要培养学生对学习的浓厚兴趣,教师首先必须在这方面成为学生的楷模。

(3)人格:教师既是一种职业,也是一种事业,教师的人格魅力在不断地、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我们就应该使自己的思想境界逐步升级,即:功利境界 道德境界 人类境界。

(4)爱心:作家是为作品而活着,教师是为学生而活着,热爱学生是教师的天职,热爱是最好的交流方式。给镜子一缕阳光,他能映射出一片天;给心灵一缕阳光,他能反映出一个美丽的天堂。做教师就要充满师爱,只有无私的爱,才能使教师的人格光华四射;只有无私的爱,才能使学校成为师生成长的一片绿洲;只有无私的爱,才能够在教育者的心中铸就一座永恒的丰碑。

二、因势利导,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激发兴趣须从微观入手,课堂教学应避免满堂灌的教学方法,那种只抓知识点,不分重点的单调教法和排印大量练习的训练课,极易使学生反感,导致抵触、厌学情绪的产生。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通过良好的教学设计,相机适宜的趣闻轶事、精心设计一些课堂活动等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叶圣陶先生曾说:“教育是农业,不是工业。”形象地解释了教育的实质。教育是生长生成而不是制造或铸造,就是说教育应该使受教育者能够充分地自由地生长发展。例如我在讲写作过程中愁绪氛围的营造时,我不是讲解概念、原理,先是将“愁”字进行分解,说它是“离人之心上秋”,再从对学生熟悉的诗句分析入手。“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同是表现愁的情绪,不同的作者用不同的意象将愁具体化,使它有形有色,有动有静,感人至深。这样一讲,学生的兴致一下就提了起来。

三、实现“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

白居易说过一句至理名言:“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以前有人说,语文教师应象一个演员,言语神态,举手投足都要有吸引力,有感染力;而我认为语文教师更应该是个导演,用他那对剧本的透彻理解,用他那渗透情感的语言,用他那富于激情的动作,将演员带入到预想的境界,再挖掘出教材的内涵,表现出教材的特色。

丰碑教学设计范文第5篇

在阅读中感悟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语文教学与其它学科相比,在对话上有着独特魅力,因为它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教材很精彩:或语音优美,朗朗上口;或形象生动,扣人心弦;或哲理深刻,发人深思……语文学习更精彩:可以在富有韵味的语言世界里去体验五彩斑斓的生活,去感悟善恶美丑的人性,去实现心灵与心灵的沟通。

感悟,是对课文进行感受和领悟的过程,是语文鉴赏的一项重要基本功。新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可见,学习感悟课文,是增强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也是语文学习的新要求。那么如何在阅读中培养和提高我们的感悟能力呢?

自由朗读,产生对话期待

期待,在学习中表现为一种迫切求职的心理状态。只有产生与文本的对话期待后,学生才会主动走进文本,与作者进行心灵对话,从而进入真正的“读书境界”。例如《丰碑》一文,虽然悲壮感人,但距离学生生活实际较远,人物形象在学生心目中只是程式化的“故事”英雄。因此,这里创设一定的情境显得尤为重要。教者在学生即将走进文本之前要播放一些时期的影片片段,感受那特殊时期的背景,军用物资严重缺乏,军民处于水深火热中的艰辛,体会军需处长的伟大和感人之处。著名特级教师于猗曾说过:“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他们思维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的吸引住。”学生在一定的语言环境和创设情境中进行自由朗读,才能够缩短时空差距,将语言文字还原成语言形象,从而激起学生体验、对话的欲望。

发挥想象,丰富课文意蕴

让学生拥有自由飞翔的心灵,替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每一个学生都有想象的潜能,教师要提供机会让学生心灵的泉水无拘无束地奔涌。叶圣陶曾经说过:“读书贵有心得,最重要的是触发的功夫。”也就是说,阅读课文如果只限于文字所及的范围,所得的是肤浅有限的。因而,我们如果能在阅读中有此及彼,把作品中各具特色的意向自由汇入交流系统,促进认识结构的变化,引起顿悟和触发,才能获得对课文意蕴的精神认识,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想象意味着思想解放,如教学古诗《黄鹤楼送别》时要引导学生从动作中感悟心灵,体会人物感情,并畅谈感受。“这些动作看似波澜不惊,但他们的内心却波翻浪涌,此时他们会想些什么呢?”“从这首诗中,你体会到一种什么样的感情?”我们说“披文以入情”“情动以辞发”只有调动情感因素,语文才能学得活,学得灵。《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阅读是学生的个,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正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第斯多惠曾说:“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唤醒、激励和鼓舞。”这里就要求学生以自己的感悟体会去填写文本的空白。“空白”理论认为:文本给读者留下的“空白”,在阅读活动中等待读者用想象去填充。爱因斯坦曾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这充分说明了想象力的重要性。读者必须依靠自己去发掘文本潜在的意义,在创造性阅读中去填充“空白”。

在阅读教学中,学生从“读”到“悟”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教师帮助学生寻找已知与未知间的联系,激发学生深入探究课文的欲望,直到使其对课文产生新的领悟,获得新的发现,从而提高学生自读自悟的能力。

参考文献

[1]许燕.阅读与协作[J].教学研究,2002年5月版

[2]何永康.写作[M].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