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免疫组化技术

免疫组化技术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免疫组化技术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免疫组化技术

免疫组化技术范文第1篇

【关键词】细胞学;薄层液基涂片;染色;方法

【Abstract】objective:tostudythin-layerliquid-basedcytologysmeartechniqueanditsapplicationinImmunohistochemistry.Method:theuseofcomparativesignificanceoftwogroupsofcases.Therewere74casesofadenocarcinomainpleuralfluid-basedsmear.40casesofsmallcell,resolvingphlegmandsmear.Secondgenerationusingimmunohistochemicaltwo-stepdye.Results:adenocarcinomainpleuraleffusionandascitesinathinlayerofliquidbasedsmearsadenocarcinomacellsonCEAantibody-negative,Mesothelialcellstomesothelin(mesothelin)antibody-positivesmallsmallcellundifferentiatedcarcinomacellandresolvingphlegmsmearonCHAantibody-positive.OnLCAantibody-positivelymphocytes.Conclusion:ImmunohistochemicalAntigen-antibodyreactionisahighdegreeofspecificityandsensitivityofbiochemicalreactions,toaspecificantigenrecognitionandstrong.Incells,subcellularleveldetectionAntigenmoleculeisdifficultforotherbiotechnologyandalternative.Onthecytologyhasbroadapplicationprospects.

【Keywords】Cytology;thinlayerliquidbasedsmears;dyeing;method.

【中图分类号】R156.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12-0308-02

免疫组化是用特异性抗体对细胞或组织内的抗原进行定性、定位或定量检测。凡能作为抗原半抗原的物质,都可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近年免疫组化技术在病理组织学上广泛应用,但少见于细胞学薄层液基涂片的报道。本文总结细胞学薄层液基涂片的免疫组化染色实验,探讨免疫组化技术在细胞学上的应用。

1材料与方法

1.1材料:选用有对比意义的细胞学检材,记有腺癌性胸腹水薄层液基涂片74例,小细胞未分化癌涂片40例,试剂选用迈新公司Elivsionplus免疫组化试剂盒。

1.2方法:免疫组化二代二步染色法:1)胸腹水、痰薄层液基涂片、固定、潮干、PBS液洗涤。2)胰酶消化修复抗原,胶酶浓缩剂与稀释液按1:3滴加,37℃孵育15分钟,PBS液洗涤。3)阻断:滴加3%过氧化氢液,37℃孵育15分钟,以阻断内源性过氧化物酶活性,PBS液洗涤。4)免疫反应,抗体依需要自选,滴加后37℃孵育1小时,PBS液洗涤。5增强反应,滴加增强剂,37℃孵育30分钟,PBS液洗涤.6)标记:滴加酶标抗鼠/兔聚合物,37℃孵育30分钟,PBS液洗涤。7)显色,滴加新制DAB液,镜下观察,显色适当后放入蒸馏水中终止反应。8)苏木素复染,中性树胶封固。

2结果

经反复实验总结出以上染色方法,可使阳性细胞液基涂片中的阳性细胞呈黄棕色或棕褐色。74例腺癌性胸腹水离心涂片中,变形未圆形、卵圆形,聚集成团的深染的腺癌细胞,与增生间皮细胞在镜下难以区别;通过免疫组化染色,腺癌细胞对CEA抗体显阳性,间皮细胞对mesothelin(间皮素)抗体显阴性。40例小细胞未分化癌痰涂片中,小细胞未分化癌细胞略大于淋巴细胞,圆形、卵形、短小梭形,核深染,与大淋巴细胞难以鉴别。通过免疫组化染色,小细胞未分化癌细胞对CHA抗体显阳性,淋巴细胞对LCA抗体显阴性,这样可以鉴别开来。

免疫组化技术范文第2篇

一、满族面具艺术的文化内涵

满族面具艺术是萨满教观念的物化形态和表现形式,蕴含着北方文化的神韵,是宗教、民俗、艺术等多重文化的积淀。它具有原始艺术的形态特征,可谓人类历史文化的“活化石”。

满族面具艺术的出现与北方渔猎游牧生活直接关联。《瑷珲十里长江俗记》记载:“白熊皮盖面,狼伙不敢进”,“以鹿獐头骨遮身,可得其仔”。可以说狩猎经验与对自然的敬畏心理统一起来,就诞生了祭祀中的面具形式。往昔,满族先世女真人适应狩猎生产的特点而举行的春、秋常例祭,就是戴面具祭神娱神的仪式(郭淑云《原始态文化――萨满教透视》,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575―586页)。

满族面具是萨满教的核心――“万物有灵”观念的具体体现。满族面具艺术的类型与人类原始崇拜的类型一致,同样分为自然崇拜、图腾崇拜、祖先崇拜三种。自然崇拜类型的满族面具体现了满族先民对自然现象的敬畏心理,在恐惧与期望中创造了无数幻念中的神灵,盛行以自然崇拜为主要内容的部落大祭,如火祭、雪祭、海祭等。例如黑龙江省爱辉县五大家子满族徐姓家族至今保存一枚星神面具,族人尊称“乌西哈恩都力”,为星祭时主祭萨满所佩戴(同上,第586页)。图腾崇拜类型的满族面具源于祖先相信自己与植物动物有特殊联系,同时相信植物动物是生命迫切依赖的食物([法]列维・斯特劳斯《图腾制度》,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1页),是生命力的源泉。出于食物崇拜心理,满族先民把花、蘑菇、蛇、鹰等作为崇拜对象,例如满族面具中有花神(伊尔哈思都哩)、蛇神(七彩梅合)等形象。这些都是采集与狩猎生活遗留在满族面具艺术中的原始印记。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们认识到对本氏族有重要贡献的“英雄人物”的重要性,认为他们死后“灵魂不散”,依然守护着本氏族,因此出现礼仪繁缛的祖先崇拜祭祀。在满族面具类型中祖先崇拜类型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数量众多,如大罕祖先神、七乳妈妈(那丹忽浑赫赫)、始母神(佛朵赫赫、佛多妈妈)等都是为人熟知的满族面具形象。其中始母神后演化为保婴神,主司氏族子嗣繁衍。在满族古代大祭中,主祭只有戴上始母神面具才有权传达神谕(郭淑云《原始态文化――萨满教透视》第586页)。

二、满族面具的审美特征

满族面具从形制上看有戴式、挂式、替身式(较小,用后即焚)。遗存的面具图稿是由毛笔或铅笔画成的简要底稿。一般情况下,萨满完成祭祀仪式后不敢保留面具的图稿,都要烧掉,唯恐受到神灵责罚。但长白山宁安地区满族镶黄旗富察氏家族族长傅英仁却是一位勇于革新的萨满,他保留了许多珍贵的面具图稿资料(王松林《中国满族面具艺术》,辽宁民族出版社2002年版,第51页)。这份藏品为我们展示了满族面具的鲜明特征。

有些学者在总结满族面具的造型特征时,大多概括为:象征性、拟态性、幻化性、夸张性、符号性等,但这些审美特征并不能说明满族面具的独特性。其实宗教祭祀仪式中的满族面具形态具有不同于一般民间面具的审美特征,我们可以通过以下三个方面进行研究:

(一)夸张局部特征的造型手段与朴素的受众审美心理之间的有机统一

满族面具图案或神授或师传,它们是宗教祭祀圣物,具有绝对的神圣性。宗教性是其基本属性,其审美标准是“灵验”,而不是为艺术而艺术的观赏品。例如医神(天花妈妈)就是满族用来放在出水痘的小孩床前祛痘治病的。“天花妈妈”是满脸黑点的妇女形象。在人们看来,如果这个面具治好的孩子越多,就越灵验,也就证明画得最好。族众的审美心理是朴素的,并不对艺术性提出要求,而是在面具“功能符号”明显的情况下,要求其灵验。他们眼中的“功能符号”就是面具夸张的局部特征。从“灵验”的功利心理出发,面具夸张的局部特征是与其功能相适应的。如“七乳妈妈”(那丹忽浑赫)突出,木神(毛恩都哩)面颊覆盖树叶,白芍药花神头顶白花,金神(爱新恩都哩)面镶“大钱儿”,雨神(阿嘎恩都哩)满脸雨滴。

(二)突出原始印记的图案造型与神秘的审美体验之间的有机统一

满族面具图案类型反映了萨满教自然崇拜、图腾崇拜、祖先崇拜的发展过程,同时反映了远古社会的生活风貌。植物神、动物神、祖先神等图案造型体现了先民在与大自然共处中认识自然、描绘自然的心理历程,其中包括许多源于渔牧生活的实践经验。满族面具的整体图案造型存留浓郁的远古遗风,具有神秘的象征性,原始印记是其视觉传达的特色。这种颜料绘制的面具图案从功能上看,优势是显著的(孙运来《黑龙江流域民族的造型艺术》,天津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第25页)。独特的图案造型既贴近生活又传达出因时代久远而不可言说的神秘气息。这种神秘性与萨满佩戴面具所要传达给族众的、与神沟通的宗教体验不谋而合。在祭祀祈祷中图案的原始印记是引导族众“入境”的有利因素。

满族面具图案造型的原始印记表现了人们对自然神灵崇拜的虔诚的宗教心理。与神接近、与神沟通是人们所向往的,而满族面具向人们传达的审美体验也恰恰是与神灵共处的体验。为什么满族面具多为善相?因为人们希望与人相处的都是善良的神灵。满族面具体现了北方民族的朴素理想和乐观性格。从遗存的实物来看,面具以神灵为主,少有狰狞丑陋的鬼怪形象,这又与满族神话中描述的主题是一致的,如神话中描述的自然神、创世神、祖先神都是弃恶扬善、勇于献身的伟大形象,由此可看出满族先民的民族精神所在。玛虎艺术也渗透着人们虔诚的宗教感情和对真善美的追求。

(三)恪遵祖训的制作与神圣空间的有机统一

因为满族面具图样不可留存,祭祀后被烧掉,满族面具的形态大多是萨满根据秘传的描述绘制出来的。民俗乡规中祭祀的面具制作是祭祀仪式的重要组成部分,有严格的绘制、供祭、存藏、修缮等禁忌,必由德高望众的面具师傅制作,不得随意变更,否则被视为触犯神灵。手工精良技艺娴熟的面具师傅受当地满族人崇敬。庄严的祭祀仪式决定了工艺的精良,人们献出上等的皮张及各种配饰。

满族面具恪遵祖训的制作是为更好地烘托神圣空间而服务的。萨满祭祀通常有一个以祭坛为中心的祭祀空间,是神灵降临处,在宗教人类学中被称为神圣空间。在中时间和空间都可有世俗和神圣之分。在祭祀中世俗和神圣之间发生转换,神案、供桌在族众面前成为神圣化的象征物。同样,面具也具有象征性。萨满祭祀中,戴面具被视为有宗教意味的神圣举动,面具具有警示注目的作用,是与神灵世界相通的标识和徽记。萨满身穿神服,边敲神鼓边唱神歌,迎请各方神灵,借助面具完成世俗和神圣的转换,实现神灵附体,扮演“代神立言”的角色。另外,在信仰萨满教的满族民众心里,面具即是神祗。例如根据满族学者石伟光、富育光的调查,珲春满族何姓直至解放前仍有面具神偶,并尊为“瞒爷”。又如满族吴姓祖传的三位皮脸神也属供祭面具。《吴氏我射库祭谱》记述:“原祖居下江,传奉皮脸神三具,妈妈神壹,熊头神壹,巴柱神脸壹。二祖阿塔里率族西迁,船逆水遇风,神器仅馀神书数册,岂非天意……”(郭淑云《原始态文化――萨满教透视》,第590页)。可见,满族有着丰富的面具文化,面具是神圣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

免疫组化技术范文第3篇

【论文摘要】近年来分子生物学技术以及其它高、新技术在病理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同样作为体育界的基础研究学科运动人体科学的发展已经不能满足简单的宏观的研究,越来越多的医学检验以及病理学实验技术在运动人体科学广泛应用,尤其是组织病理学技术中定位技术,例如免疫组化、原位杂交等。本文就以上三种病理学常用的定位技术的方法进行综述。

1免疫组织化学实验技术

随着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技术的广泛应用,病理学研究产生了划时代的飞跃。免疫组织化学是病理学实验中常用的方法,是在蛋白质水平用各种特异性抗体检测细胞内各种抗原物质。根据标记物的不同,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可分为免疫荧光细胞化学技术、免疫酶细胞化学技术、免疫铁蛋白技术、免疫金-银细胞化学技术、亲和免疫细胞化学技术、免疫电子显微镜技术等。

1.1免疫组织化学实验步骤免疫组化技术是在组织化学的方法上结合免疫学的理论和技术发展起来的一门新技术。其原理是利用免疫学的核心——抗原体特异性结合的原理,用标记抗体追踪抗原,通过化学反应使标记于结合后的特异性抗体上的显示剂,如酶、金属离子、同位素等显示一定的颜色,并借助显微镜、荧光显微镜、电镜对其颜色进行观察,以达到检测抗原物的目的[1]。

1.2免疫组化技术的优点免疫组化技术的优点:①特异性强,免疫组化中抗体与组织细胞中的抗原的结合是特异的。如白细胞共同抗原(LCA)显示淋巴细胞成分。②敏感性高,而今,由于抗生物素—生物素(ABC)法和链酶素—过氧化物酶连接(SP)法的出现,使抗体的稀释度(代表敏感度)达到了上千、上万,甚至上亿倍,使免疫组化技术更加可靠。③定位准确,由于抗原抗体的结合是特异的,因而免疫组化技术可在组织和细胞内准确定位,对不同抗原在同一组织或细胞中进行定位观察,将形态与功能相结合,对疾病进行深入的研究。

2原位杂交实验技术

原位杂交是将组织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技术结合来检测合定位核酸的技术。它是用一段已知序列的核苷酸片断来检测细胞内是否存在欲检测物质的DNA或RNA,是比免疫组化更加灵敏而深入一个层次的检验方法。根据所选探针和待测靶序列的不同,核酸原位杂交有DNA-DNA杂交、DNA-RNA杂交、RNA-RNA杂交等。

2.1原位杂交技术的应用原位杂交由于不需要从待测组织中提取核酸,可完好的保存组织、细胞的形态结构,将形态学与基因功能活动的变化相结合进行多层面的研究。主要应用:①细胞特异性mRNA转录的定位可用于基因图谱、基因表达和基因组进化的研究;②感染组织病毒DNA/RNA的检测和定位;③癌基因、抑癌基因及各种功能基因在转录水平的表达及其变化的监测;④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定位;⑤检测染色体的变化;⑥间期细胞遗传学的研究。

2.2原位杂交技术与免疫组化的比较

2.2.1两者的区别原位杂交与免疫组化染色技术相比较,这两种方法的共同之处均具有定位检测的功能,且均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所不同的是免疫组化染色是用的是抗体,其检测对象是抗原,机制是抗原-抗体的特异性结合,是蛋白质表达水平的检测;原位杂交使用的是探针,遵循碱基互补配对的原则与待测靶序列结合,是DNA或mRNA水平的检测。从实验方法来看,免疫组化染色操作相对简单,成本相对较低,受外界因素的影响相对小;原位杂交技术无论从实验设计上,还是从实际操作上均较免疫组化染色复杂,成本的高低与试剂的种类和来源密切相关。一般而言,直接选用商品化的标记探测和检测试剂盒的实验成本较高;荧光标记探针较非荧光标记探针的成本高,对样本及实验条件的要求较高,也更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

2.2.2免疫组化与原位杂交双标技术双标技术是在同一张组织切片上标记两种不同的抗体或同时应用两种不同的检测手段,如免疫组化和原位杂交技术,在不同层次来检测同一细胞上某些物质的表达是否有相关性的一种实验方法。与传统的单项检测相比,双标记具有无可比拟的优越性,可以克服由于切片间各种差异而引起的时间或空间的样本误差。实验方法上先进行原位杂交会减少免疫组化过程中对待测DNA或RNA的破坏或影响,一般目前均推荐先进行原位杂交后进行免疫组化标记[2,3]。具体的操作跟单纯的免疫组化和原位杂交各自的方法一致。需要注意的问题就是:①所用的实验设备必须经DEPC水浸泡或200℃烤箱过夜,操作时须带口罩及手套;②当杂交步骤完成后,切片必须认真浸泡及长时间洗涤至少超过30min。③作免疫组化的各步骤时间均须适当延长,以增加抗原抗体间的结合,杨青春等人研究发现每个步骤均延长2~3倍时间。④免疫组化显色后不需要用苏木精复染,以免遮盖核信号。

参考文献

[1]纪小龙,施作霖.诊断免疫组织化学[M].北京: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1997.5.

免疫组化技术范文第4篇

【关键词】 抗原修复液;固定时间;免疫组化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2.08.089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8-2487-02

随着医学技术和相关领域的不断发展,免疫组织化学技术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出现了。它是一门基于免疫和分子生物学与病理形态学等学科综合的技术,主要是通过已知抗体或抗原进行对实验中的组织细胞中探测的抗原或抗体检测。典型特征包括操作易于实现,准确性高和特异性强,并且能够将形态和机能相互整合。该种技术已在实际中能够进行病理和鉴别诊断,组织胚胎和神经解剖等相关领域的实验研究[1]。通常情况下,只有在正确及时的固定离体组织前提下,免疫组化技术才能得出精确度高的实验结果。但是,由于实际操作中存在大量的影响因素造成不能正确及时的固定离体组织,特别是在进行尸检标本时,对实验的要求更高。本文的研究重点就是考察这些组织是否能够做免疫组化实验,对于不同抗原修复液和固定时间对免疫组化结果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采集本院在2008年1月至2009年12月手术中送检,并且确诊为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的26例标本。在实验中,每一标本中选取4块肿块部位,其中的四个时间点分别是:t1,t2,t3和t4。t1,t2,t3和t4分别代表立即固定组,延迟12小时固定组,延迟24小时固定组,延迟48小时固定组。将其中的1块标本马上置于10%的中尔马林液中进行固定,并将实验中的其余3块分别于延迟12、24、48小时后放入10%中尔马林液进行固定。然后对于以上标本固定满24小时后进行脱水、透明、浸蜡和包埋相关操作,再进行切片行HE染色验证肿瘤组织。并且将染色结果为阴性者立即固定组免疫组化,同时不再做与其相应延迟固定组的标本标记染色。

1.2 试剂与方法 采用的试剂包括:鼠抗人CK7单抗,抗人C-erbB-2,单抗兔抗人ER单抗和鼠及ElivisionTM plus(即用型检测试剂盒和DAB试剂盒均购于福建迈新生物技术开发有限公司)。采用两步法进行免疫组化,即分别用柠檬酸高压热修复和胃酶修复,并且严格按照ElivisionTM plus试剂盒要求的操作步骤进行操作。其中,脱水透明,中性树胶封片,DAB显色和苏木素轻度复染,并且用PBS进行替换一抗作为阴性对照。其中,不同抗原修复液分组:pH为9.0的高温高压EDTA缓冲液修复(A),pH为8.0高温高压EDTA缓冲液修复(B),pH为6.0高温高压柠檬酸盐缓冲液修复(C),pH为9.0微波炉EDTA缓冲液修复(D),pH为8.0微波炉EDTA缓冲液修复(E),pH为6.0微波炉柠檬酸盐修复法(F)。

1.3 结果判定 进行阳性定位在细胞浆和阳性定位在细胞核的免疫组化切片,将其中具有特征代表的10个在400倍视野中观察,对其中的阳性细胞占整体细胞的比例进行计数如下:计阳性细胞数占整体细胞比例在25%以下记做(±),占整体细胞比例在25%-50%记做(+),占整体细胞比例在50%-75%记为(++),占整体细胞比例在75%以上记为(+++),并且相应的评价分为1,2,3,4分;同样的,以(±),(+),(++)表示染色强度,并且相应的评价分为1,2,3分。最后,将两种记分乘积作为染色效果指数。另外,对阳性定位于细胞膜的免疫组化进行切片,其中的染色效果参照文献[2]标准判定,同样的以符号±,+,++,+++,++++进行评价,并且相应的评价分为1,2,3,4,5分,将两种分数的乘积作为染色效果指数。

1.4 统计学分析 基于统计软件SPSS13.0进行数字统计处理。在进行统计中,进行随机区间设计的秩和检验,并将检验结果在P

2 结 果

2.1 通过在A-F抗原修复液以及固定时间不同乳癌组织中,CK7的表现结果如下:在乳癌组织中,CK7的阳性显示为黄褐色的颗粒,其定位于细胞浆中,在总共26例标本中立即固定组均阳性。并且,在立即固定组、12小时后固定组、24小时后固定组和48小时后固定组间的染色效果指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通过在A-F抗原修复液以及固定时间不同乳癌组织中,ER的表现结果如下:在乳癌组织,ER的阳性显示为黄褐色颗粒,其定位于细胞核中,在所有的标本中有22例立即固定组标本呈现出了阳性。在立即固定组、12小时后固定组、24小时后固定组和48小时后固定组间的染色效果指数之间的差异P

2.3 通过在A-F抗原修复液以及固定时间不同乳癌组织中,C-erbB-2的表现结果如下:在乳癌组织,C-erbB-2阳性显示为黄褐色颗粒,并且阳性定位在细胞膜中,在所有的标本中有18例立即固定组标本呈现阳性。在立即固定组、12小时后固定组、24小时后固定组和48小时后固定组间的染色效果指数之间的差异P

3 讨 论

由组织病理学基本理论可知,无论在组织切片活着进行电镜大体标本的保存,应该及时适当进行有效的固定。通过这种操作,才能达到使组织和细胞内蛋白凝固并能够在特定位置保留,进而可以防止破坏及自溶内外源性酶,从而最大程度的对组织和细胞的固有形态、结构实施了保护。当出现组织内没未能进行有效的固定时,内外源性酶将能够造成组织细胞结构破坏,甚至使某些特定部位的蛋白向周围扩散并出现降解。在本实验中,通过采用不同抗原修复液,并采用在延迟时间不等的固定组织,进行特定部位的蛋白免疫组化检测,在结果中可以看到特定阳性部位周围有不同的化程度的阳性背景。并且,在进行CK7免疫标记时,癌巢周围阳性背景随着抗原修复液A到F,固定时间的增长而逐渐加深;在进行ER免疫标记过程中,在核阳性减弱的同时出现胞浆的阳性背景;在进行C-erbB-2免疫标记过程中,胞膜阳性同时胞膜两侧均出现阳性背景。并且,从统计学角度,在CK7、ER和C-erbB-2在4组固定时间不等的乳癌组织间的表达效果具有统计意义。

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基本原理:基于抗原抗体反应或者组织化学的呈色反应,通过借助显色剂来标记特异性抗体在组织细胞原位,从而能够对相应抗原进行定性、定位和定量诊断。其中,组织固定不理想对于免疫组化染色结果有非常大的关系,其固定的结果程度和抗原保存有直接关系,因此应该进行尽快组织固定。在进行大标本和有包膜的标本实验时,由文献[3,4]应该进行切开固定。在其中的组织细胞不能及时有效固定,就会导致细胞内蛋白破坏降解,甚至导致免疫组化检测失败[5,6]。免疫组化染色中,组织结构的保存和抗原性等的改变程度有多方面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温度、抗原、固定液的pH值、固定剂种类、灌注速度和进行固定后处理方法等方面。

在本实验中,所选用得CK7、ER和C-erbB-2抗体,进行了在不同抗原修复液,在立即固定、延迟12小时固定、延迟24小时固定和延迟48小时固定的4组乳癌组织中,并且最终标记了细胞浆、细胞核和细胞膜等部位的相应蛋白。通过实验看出,在抗原修复液E和F及在延迟48小时中的不到明确的膜阳性。因此,延迟固定对膜蛋白免疫组化效果的影响更明显。延迟固定大幅弱化了免疫组化效果,其中的原因可能是延迟固定和内外源性蛋白酶对部分蛋白的降解,以及部分蛋白向周围扩散造成。抗原修复液E和F延迟固定太长,不太适宜进行检测,而抗原修复液A、B、C和D可以进行延迟固定组织免疫组化检测。可以得出,尽管在实验中免疫组化效果变差,但是可以分辨出特定部位的阳性结果。因此,对延迟固定组织只要充分固定和选用抗原修复液抗原修复液A、修复液B、修复液C和修复液D可以做免疫组化检测的,同时应注意减少实验延迟固定时间。

综上所述,对于那些客观因素造导致延迟固定标本,在其延迟时间未达到48小时之前,并且没有进行免疫组化辅助诊断,可以选用抗原修复液A、B、C和D进行免疫组化检测。应当注意的,判定检测结果应充分考虑到延迟固定带来的影响。因此,只要通过有效的措施排除了延迟固定产生的不良影响,免疫组化在一定意义上能够起到辅助诊断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杨美娟.组织标本固定方法与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效果的关系[J].解剖科学进展,2003,9(1):89-90.

[2] D'Alfonso T,Liu YF,Monni S,et al.Accurately assessing her-2/neu status in needle core biopsies of breast cancer patients in the era of neoadjuvant therapy: emerging questions and considerations addressed[J].Am J Surg Pathol,2010,34(4):575-581.

[3] 吴秉铨,刘彦仿.免疫组织化学病理诊断[M].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10.

[4] 杨红.免疫组化质量控制中的3个基本影响因素[J].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2001,17(2):183-185.

免疫组化技术范文第5篇

关键词:胸腔积液细胞块;临床病理技术;细胞块切片;免疫组化染色

【中图分类号】R5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02(2015)05-0072-02

胸腔积液主要是由非小细胞肺癌?肺腺癌以及恶性间皮癌引起的,在临床上主要依据细胞涂片来进行检查诊断,具有78%左右的诊断敏感度[1]?不过,这种诊断方法不能有效鉴别转移性癌和原发性间皮肿瘤,严重影响该疾病的临床治疗效果?现阶段有资料显示采用细胞块切片并免疫组化染色进行诊断的效果要更加理想?为此,本文对细胞块切片并免疫组化染色应用在胸腔积液诊断中的临床效果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从我院在2011年11月至2014年10月期间收治的胸腔积液患者中选取78例作为本研究对象,均以胸腔积液作为送检标本,对所有患者进行常规的细胞涂片和细胞块切片并免疫组化染色两种方法的检查诊断?在78例患者中有41例男性患者,37例女性患者,他们的年龄在18岁-75岁之间?所有患者均是自愿参与本研究并已签署知情同意书,且在性别?年龄等方面无明显差别,P>0.05,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诊断方法

护理人员需要在患者住院的第二天进行100毫升新鲜胸腔积液的收集,分别装在4支试管中,同时进行离心操作,设置2500r/min为离心转速,10-15min为离心时间?离心完成之后应用移液枪对上清液进行吸出,然后通过常规细胞涂片方法对部分沉渣进行检查?

剩余沉渣则需要进行合并处理,然后通过2.5毫升戊二醛的加入进行固定并离心,设置2500r/min为离心转速,5min为离心时间?离心完成之后应用移液枪对上清液进行吸出,然后用滤纸将取出之后的沉渣进行包裹,采用常规方法进行脱水,采用石蜡包埋方法对其进行切片并检查?

对两组检查方法分别进行HE和免疫组化染色?免疫组化染色可以通过免疫组织化学的Maxvision快捷方法来进行,其中所应用到的Maxvision试剂盒?DAB显色试剂以及CEA?CK7和CR?WT-1抗体均来自福州迈新有限公司?染色过程需要根据试剂盒说明来严格进行?

1.3临床观察指标

对两组方法的诊断阳性率进行对比分析,其中,在胞浆或是胞浆胞膜中CEA和CK7同时有棕黄色出现,在细胞膜或是细胞浆膜以及细胞核和细胞浆中Calretinin有棕黄色出现,在细胞核中WT-1有黄色颗粒出现,在腺癌或间皮细胞的细胞阳性大于10%,这些现象均可以视为阳性诊断?

1.4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分析和处理数据采用的是SPSS15.0统计学软件包,采用卡方检验,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P

2结果

经过常规的细胞涂片检查方法诊断,在78例患者中有43例阳性,其阳性率为55.1%,经过细胞块切片并免疫组化染色检查方法诊断,在78例患者中有78例阳性,其阳性率为100%,对比发现后者要明显高于前者,P

3结论

在胸部肿瘤中,最为常见的一种并发症就是胸腔积液[2],出现此并发症后,患者的肿瘤和间皮细胞均会处于一个胸腔积液浸泡的状态,容易使这两种细胞的形态学发生变化,进而影响常规方法的鉴别诊断效果[3]?以往采用细胞涂片作为检查诊断的主要方法,其具有操作简单?对细胞形态特点进行保持的优点,但是在诊断敏感度方面,特别是诊断胸腔积液的敏感度较弱?采用细胞块切片并免疫组化染色的检查诊断方法可以通过处于已标记状态的特异性抗体对细胞内部的未知抗原进行检测,同时还可以利用酶的着色反应来对细胞活性?分布以及邓伟等进行显示?该方法具有非常高阳性率,操作简单,而且还可以对细胞图片的缺点进行良好的弥补,提高检查诊断的准确率?在本研究中,细胞块切片并免疫组化染色诊断的阳性率要明显高于细胞涂片诊断的阳性率,P

综上所述,在胸腔积液的临床诊断中应用细胞块切片并免疫组化染色的效果较为明显,值得在临床上得到进一步推广与应用?

参考文献

[1] 斯向东,李庆.细胞块切片及免疫组化在恶性浆膜腔积液诊断中的应用体会[J].中国现代医生,2011,49(28):114-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