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鲁滨逊漂流记读书笔记

鲁滨逊漂流记读书笔记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鲁滨逊漂流记读书笔记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鲁滨逊漂流记读书笔记

鲁滨逊漂流记读书笔记范文第1篇

鲁滨逊是一个爱好冒险的人,青年时代,他便私自离家,到外边去冒险。一次乘船出行时遇到大风浪,他被海浪卷到了一个荒无人烟的小岛上。他一开始很悲观。我在心里不由为他担心起来,完全想象不出他接下来怎么生活。一次偶然,他找到了一艘破船,搬来了破船上的衣服,淡水,食物,工具等,开始了新的生活,他种植谷物并驯养山羊。若干年后,他救下了一名俘虏,取名“星期五”。从此以后,星期五成了他忠实的朋友和仆人。28年过去了,他们搭乘一条碰巧路过荒岛的英国船,终于回到了久别的故乡,真令人震惊。

鲁滨逊之所以能够在荒岛上生活28年,并不是因为他身上有着某种强大的神力,而是因为他有着坚定的目标和顽强的意志力。在荒岛上,没有房屋,更没有人烟与粮食,鲁滨逊首先要忍耐每天一个人的孤独,还要凭着坚定地信念和超凡的智慧,造出房屋,开辟粮田,让自己生存下去。他能从黑暗中找到光明,从绝望中发现希望,无论挫折有多么大,鲁滨逊都能够勇敢、镇定地去面对,不断改变自己身处的状况。

比起鲁宾逊,我还真有点自愧不如。记得有一次,爸爸给我布置了几道奥数题,我先做了一两道,觉得不难,可越到后面,题目字数就越多,难度也增大,直看得我眼冒金星,心想:不做了,这么难,光看了题目就让人头疼。于是,我一赌气,把笔扔到了地上。那几道题目就像几张鬼脸一样,在嘲笑我。现在想起这件事,我真后悔,当时,我应该好好理解题意,认真动脑,解答难题,有着一股坚持不懈的毅力。

鲁滨逊漂流记读书笔记范文第2篇

关键词:语文素养 读书指导 评价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9(c)-0179-01

写读书笔记是积累材料的有效途径,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手脑并举,用小小笔尖点采书中精华之果,触动思维,记下内心深处的灵感,以此累积丰厚底蕴,会大大提高阅读效率。

1 激趣,为学写读书笔记搭台

(1)为学生写读书笔记的阶段。语言的收集和积累,主要手段是听力和阅读。因此,引导学生学写读书笔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就要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实现从读到写,学生读后必然会对众多信息有所感悟,有情感宣泄的表现,然后学生们将不可避免的导致表达愿望。因此,学校要利用一切机会,通过各种渠道,引导学生读书。低年级则可以观看画报或色彩斑斓的直观性强的电视节目入手,通过复述见闻或谈对故事中主人公的看法引发学生意见上的一致或分歧,从而激发学生热烈讨论,在不知不觉中锻炼了语言的组织与表达能力,同样为写读书笔记和书面写作打下良好基础,这种润物无声的无痕培养和熏陶往往更能深入孩子的心。

(2)以赛粗读。学生有好胜的心理,有竞争的欲望,教师这时候要巧用妙用,以赛促进学生阅读。比如讲故事比赛、朗读比赛和优秀读书笔记展等活动。学生在准备比赛期间,会积极选择阅读,在读的同时给无声文字赋予个性理解与情感的融合,再通过自己的声音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这便是一种情感的宣发,加上教师的指导,学生理解会更加透彻,表现也会更加饱满充分。通过竞赛形式学生不仅收获了阅读的成果,更品尝到成功的喜悦,这种成功的喜悦必然会激发学生去阅读更多佳作精品,也必然会迸发出更多的内心体验,厚积情感,待喷薄而出,读书笔记便一蹴而就。因此,班级或学校定期开展朗读竞赛等活动,能有效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2 循序渐进,注重写法指导

为了体现读书笔记训练的层次性与渐进性,学校教导处与图书室教师为学生设计了可借鉴表格。根据课程标准对年段的要求,分低、中、高三段,在内容的编排和设置上体现由易到难的原则,由抄写到创新,由简单摘记到感情抒写,循序渐进,螺旋上升。

(1)低年级:从“采蜜集”形式开始,以词语摘抄为主。语文课上或课外读物上看到了好的词语就鼓励学生写下来,一个优美的句子甚至一个用得好的标点就抄下来,逐渐使学生由教师指点到自主采撷,每天一点点,既激发了兴趣,又在无形中使学生从起始阶段便养成一种积累的习惯,良好习惯必然会指导学生的良好行为,久而久之,学生便把这种方法自主地运用到自己的课外阅读中去了。

(2)中年级:立规树矩,完善笔记内容。由于学生在低年级基本上已经掌握的读书笔记的书写方法,但是由于学生比较小,这种形式往往局限于词语的积累,随着年级的升高,势必要整理读书笔记的内容,提高读书笔记质量。例如,在每次写笔记时,我们可以要求学生先写清楚时间、读物的名称、作者和页码等相关信息,然后再写下自己认为喜欢的词汇用语,这些笔记可以每周一次,字数和篇幅不限,内容可以不断累积。逐渐地,可以要求学有余力的学生每周写不少于四篇且字数在100字以上的读书笔记,在累积的词语后面写简单的感受。在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和语文教学的需要,学生懂得了读书笔记的三个部分:主要内容、词句段积累、自我感受。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允许,通过对学生口语交际的组织、笔记展览和教师指导等方式,达到学生间取长补短,共同学习,共同提高。

(3)高年级:拓展笔记方式,引发深入思考。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阅读量也在逐渐扩大。所以读书笔记除常规形式,还要鼓励创新。①列提纲。从所读文章中提炼出的要点、框架或故事梗概,便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总结概括能力。②写感受。指导学生写读后感,一定要联系原文的思想内容,联系社会实际和自己的思想实际。在写读后感时注意感受可长可短,只要表达出内心感受即可。③写书评。即对书中主人公及事件给予公正客观的评价。如读完《鲁滨逊漂流记》全书,学生对鲁滨逊顽强不息的拼搏精神有了基本的了解后,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理解对这本书的评价,以书评的形式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教师也要对书评的内容要给予及时的点拨,在发现问题观点不妥时,要及时的进行纠正和指导,以免学生会误入歧途,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3 坚持不懈,加强评价激励

其实写读书笔记并不困难,难的是能否坚持到最后。因此,学校、教师一定要保护好学生的积极性,促使其有毅力坚持不懈。

(1)多鼓励,坚定信心。教师在对学生的读书笔记作评价时,应多采取鼓励的方式,不论是口头还是书面上,都应给予肯定的态度来加强学生的自信心。例如教师在评价学生积累的词句时写到“你积累的词语和句子真优美,老师都已经背下来了。”然后在课下和他背上一两句,通过这样的交流会使学生感到很受老师重视,与老师产生了共鸣,使其学习兴趣被大大的激发了。

(2)多交流,分享快乐。教师要善于为学生提供时间保障,交流自己对于所读书目中的内容或人物的看法。例如,一名同学读《三国演义》时,在笔记中谈到周瑜,说他智慧不及诸葛亮。另一学生则在那篇笔记后面评价到“我不同意你的观点,我认为周瑜论智慧不在诸葛亮以下,只是他胸襟狭小,过于气盛”。这样更激发了学生去深入阅读,深入思考,用具体详实的情节去进一步阐明自己的观点,这样读与写、写与评相互结合,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从而使学生进一步增强了写读书笔记的主动性和趣味性。

(3)学校横向交流式评价。实践证明,学校通过长时间的坚持和定期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如“读书笔记展览、《读后感》交流会、《小作家》擂主大比拼”等,是建立教师教学管理的显示特性,展示班级风采,展示学生自我的有效平台,能有效促进学校教学特色的形成。学生将有机会展示课外阅读的成果,获得成功的喜悦。通过这些交流的反馈,可以让老师了解到学生的课外阅读情况,同时,又给其他同学带了学习借鉴的作用,使更多的学生都参与到课外阅读的学习当中,教师耕耘于此项工作乐此不疲。

提高语文素养是一项长期持久的工作,作为有效手段之一的读书笔记积累,有如源头活水、涓涓细流汇入江河,只要坚持,便会汩汩清流不息,蓄积待发之势。只要我们的学校、我们的教师对此常抓不懈,学生定会受益终生。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鲁滨逊漂流记读书笔记范文第3篇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要求“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对七到九年级学生,要求更为明确:“学会制定自己的阅读计划,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新课程标准对名著阅读作出了量化标准,新教材出现了名著导读设计,各地区中考也加入了对名著阅读的考查,藉此推动学生阅读名著,丰富语文积累,提高语文素养,为语文学习打下坚实的底子。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实施名著阅读教学,真正提高学生名著积累?语文教师首先应培养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指导学生掌握科学的阅读方法,开展形式多样的读书活动,并做好检查落实,才能保证名著阅读持之以恒地进行下去。

一、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升学的压力,使学生没有太多的时间进行名著阅读;时代的间隔、阅历的限制,使学生对名著缺乏认识和了解;受各种时尚新鲜读物的诱导,使名著阅读倍受冷落。因此只有培养学生对名著的浓厚兴趣,学生才会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名著阅读中去。培养阅读兴趣比阅读名著更重要。培养兴趣的方法有多种多样,最重要的是通过课文学习激发兴趣,如在七年级下册学习了英国小说家笛福代表作《鲁滨逊漂流记》中的一节《荒岛余生》后,教师专门介绍这本书,并选几个精彩片段,吸引学生们读整本书;学完《济南的冬天》,可以介绍老舍先生的《骆驼祥子》;学习《智取生辰纲》一课,理解了《水浒传》中的英雄替天行道行为后,教师可以就此进行拓展,告诉学生:这只是《水浒传》中的一个故事,《水浒传》一百零八将,个个性情不同,将将本领高强,人人描写传神,以此激发学生带着浓厚兴趣去阅读《水浒传》。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加以比较,以课内带动课外,以课外促动课内,相得益彰。

二、教授学生科学的阅读方法

在激发学生阅读名著兴趣的同时,还得加强对学生阅读方法的指导。现在许多学生的阅读方法很不得当,表现为随意性、无目的性、无计划性等。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加强指导就显得十分必要。首先,教师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本班、本年级学生的实际,参考教材中“名著导读”部分的书目,选取一定数量的书推荐给学生,每学期2—3部为宜,要求学生在一定的时限内读完。其中还可以分为必读书和选读书,必读书要求全班学生共同阅读,以便教师进行统一的指导和检测,也方便同学之间的讨论,选读书可以由学生自行选读。如果学有余力,还可以鼓励学生按照自己的兴趣另外选择读物。这个工作宜在学期之初进行,并且明确阅读的要求和进度。不过要注意,学生的课外阅读时间有限,课外阅读一定不能贪多,分量不宜太重,否则很容易有始无终,反倒养成不良习惯,要力求作到读一本书有一本书的收获,星期天和寒暑假可以充分利用起来。其次,要对学生进行一些读书方法的指导。在七年级上册的《关于阅读名著》中,教师简短地介绍了一些基本的读书方法,如读书之前先翻前言、后记和目录,做到对书的背景、作者和大致内容有一个初步的了解;略读和精读相结合,做读书笔记,可以写摘要,做批注,列提纲,制卡片,画图表,写心得等;后面的名著导读包括全书的介绍、阅读建议、精彩片段以及对这些片段的点评,实际上是起示范作用,引导学生从这几个方面开展有效的课外阅读。不同类型的书,要介绍不同的阅读方法。像对《爱的教育》、《童年》等小说,学生最易为其中曲折的故事所吸引,但阅读不能就此止步,可以先让学生理出小说的情节线索,掌握故事的大概,然后引导学生关注其中的人物性格和小说的深层内涵,以及小说艺术上的突出特色,这样才能在多方面受益,提高文学欣赏能力;再比如诗歌,要注重诵读,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展开联想和想像,深入感受诗的意境,进而与诗人产生心灵的共鸣,达到陶冶性情的目的;读《昆虫记》等科普著作,一方面要分清要点,注意从中汲取知识,一方面要注意体会其中的科学意识和科学精神。特别是对必读书,宜要求学生在读过一遍,明了全书的大意之后,再细细地读一遍,引导他们仔细体会其中的精彩章节,探究书中的疑难问题,领会书中的深意,最后要求他们写出自己的读书报告或读书笔记。

三、开展形式多样的读书活动

通过开展写读后感、赛诗会、读书征文、读书笔记展评、好书推介、好书换着看、图书漂流等形式的活动,展示学生读书成果,激发读书热情。通过这些活动,一方面调动学生读书的兴趣和积极性,另一方面起到一个监督的作用,还可以帮助教师了解学生阅读的情况,检测他们阅读的效果。

四、名著阅读重在落实检查

鲁滨逊漂流记读书笔记范文第4篇

另一方面,时下的中学生更喜欢阅读流行、时尚、省时、省力的“快餐读物”,追求表面信息更甚于思想深度的“浅阅读”正在成为青少年的阅读主流。就算是“经典名著”,他们也宁可去看“薄一点的”,或者选择一些经过“改写”、“压缩”的“名著精简版”。一句话,原著正在远离学生。因此弥漫在原著中的文学气息、艺术气息、审美气息、学术气息自然无法自主地触摸到,无法在学生的心灵中打上深深的烙印。

由此可见,扩大学生的阅读面,增加学生的阅读量,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并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已成为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而名著正是课外阅读的最好载体,不朽的名著凝聚了世代人类思想艺术的精华,可以陶冶思想情操,给人深沉的思维空间。有人说没有名著的民族是可悲的,它意味着文明的短暂和浅薄;拥有名著却远离名著更加可悲,它意味着自动远离高尚和不朽。德国著名诗人歌德说过:“读每一本好书,就像是和杰出的人面对面”。中学生通过阅读名著,加以思考,对人格塑造有很大好处。通过在农村初中开展名著有效阅读实践活动,探索名著有效阅读的方法和策略,将有效地促进教师本身的专业发展和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

如何在农村初中开展名著有效阅读实践活动,扩大学生的阅读面,增加学生的阅读量,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提升学生的写作创作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当前一个亟待研究的重大课题。围绕这个课题,我在所任教的农村中学开展了一系列活动,进行了一番有益的尝试,也获得了一定的收获。

1.根据农村中学实际,我积极倡导在每个班级建立了简单实效的“图书角”,让名著在同学间“漂流”。班级“图书角”的图书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以班级为单位向学校图书馆批量借书;二是发动学生从家庭藏书或个人藏书借来。此外,教师个人藏书或是其他途径也是班级图书角图书来源的有益补充。同时设定固定的阅读时间,保障学生在一定时间的阅读量。通过建立班级“图书角”,一方面在某种程度上把学生阅读的书籍透明化了,教师比较容易把握学生阅读的内容,可以对学生的阅读方向进行必要、适当的引导;另一方面在阶段时间内学生的阅读相对比较集中,有利于教师有针对性的开展阅读指导,把学生的课内外阅读结合起来,提高阅读指导效率。

2.教师定期推荐阅读书目,在不同年龄段可推荐不同类型的名著,并要求学生要精读其中几部名著。我结合教材和中考要求,向初一年级学生推荐《西游记》、《鲁滨逊漂流记》;向初二年级学生推荐《水浒传》、《格列佛游记》;向初三年级学生推荐《骆驼祥子》、《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3.教师坚持为学生诵读经典片段;教师利用阅读教学时间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并指导学生写读书笔记。

4.联合同一教研组的语文教师开设专题讲座、课外阅读课、读书指导课、读物推荐课、阅读欣赏课、读书汇报课进行分层指导,逐步实施,开拓学生读书空间,让学生享受读书乐趣,培养学生读书习惯。

5.举办读书交流会,交流读书心得。开展重读名著、名著述评等活动。如可在组织学生读完名著之后,让合作小组汇报读书情况,汇报形式可以是口头交流,也可以是朗诵精彩片段,甚至可以用表演形式演绎精彩篇章。通过交流,不仅加深了对名著的理解,激发了阅读兴趣,而且锻炼了学生的听说读写、合作探究的能力。

6.开展读书笔记展评活动。对于优秀的读书笔记,在班级甚至在学校内展览。读书笔记的方式多种多样,有时是好词、好句的摘录,有时是文章梗概的记录,有时是对人物、情节、精彩语言的评价,鼓励学生个性化的解读。

7.开展各类比赛,如举办演讲比赛;开展阅读竞赛等活动。

8.开展各类读书征文活动,在阅读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鲁滨逊漂流记读书笔记范文第5篇

【关键词】初中生;读书;写作

【中图分类号】G424

中学生阅读与写作按《初中语文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要求:“要学会制订自己的阅读计划,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能多角度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能抓住事物的特征,有自己的感受和认识,表达力求有创意。”可实际上,大部分初中生的阅读量、写作能力与《课标》要求相差甚远。

作为初中语文老师,我们在日常教学中应帮助学生学会阅读,并能通过课外阅读引导学生进行创作,逐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水平。那么,处理好读书与写作的关系,换句话说也就是阅读要更好的为写作服务,这应当是我们阅读教学的一个重点。

要想使阅读更好的为写作服务,首先得让学生多读书。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提高学生素养的办法就是——读书、读书、再读书。并且认为学生学习越感到困难,他就越需要多阅读。历史上名人大家也都十分注重阅读的作用,杜甫就曾指出:“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而白居易的创作生涯中,阅读也是贯穿始终。除了多读,还要让学生喜欢读书。养成读书的爱好,宋朝诗人黄山谷说:“三日不读书,便觉语言无味,面目可憎。”三日不读书,自惭形秽,觉得没脸见人,要有这样的感觉。

那么,指导学生读什么书?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100条建议》里指出学生要多读课外书,他要求学生在阅读上所花费的时间,大约有1/3是用在阅读教科书上,而2/3是用在阅读非必修的书籍上面的。其中,他特别指出科学书籍的重要性:不经常阅读科学书籍和科普读物,就谈不上对知识的兴趣。学生也不越出教科书的框框,那就无从说起他对知识有稳定的兴趣。所以我们要让学生博览群书,向学生推荐首选古今中外名著,特别是教育部规定的必读书目,例如《西游记》、《水浒传》、《朝花夕拾》、《繁星春水》、《骆驼祥子》、《鲁滨逊漂流记》、《格列夫游记》、《童年》,它们都是人类文化宝库中的不朽之作;其次科学书籍和科普读物,、名人传记,再就精选各类报刊、励志杂志,例如《青年文摘》、《格言》等,扩宽你知识面的书,例如天文地理,世界文化等内容的书。

还要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读书的方法有很多种,如不求甚解、粗通大意、精读细思等,都是读书的好方法。我认为重要的不是怎么阅读,而是在读书过程中的思考。在苏霍姆林斯基的思想里,读书和思考是一对孪生兄弟,形影相随;是两条轨道,共同铺就学生成长的道路。他非常重视学生的阅读,同时又一再强调思考的重要性。阅读是积累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只有思考才能更好的积累,就如同《论语》曰“学而不思则罔”、“温故而知新”,只阅读而不动脑筋思考,就会迷惘而无所得;温习旧知识经过思考能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也就是说一个只读书学习知识不会思考,没有思考习惯的学生,他所获得的知识就不会活起来,只能是“死的行囊”。只是“为了储备”,而不能进入周转。就像人的胃能够处理各种食物,自动地把它们划分为营养和废料,再根据人体的需要,分别输送给不同的器官。读书需要动脑,吸收书本上的知识,为增长学问所用,这也和胃功能的原理是一样的。读书而能消化,书本知识就能与原有的知识融合在一起,产生化学变化,增长新知。所以,只有把读书与思考紧密结合起来,才能使书本知识真正活起来,为我所有、为我所用。

其次,要让学生养成写读书笔记的习惯。俗话说:“最淡的墨水,也胜过最强的记忆。”我们要培养学生记读书笔记的习惯,读书动笔,能够帮助学生记忆,掌握书中的难点、要点;有利于储存资料,积累写作素材;也有利于扩大知识面,提高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要教给学生读书笔记的方法,像常用的圈点式、心得式读书笔记等,指导学生在读书时及时摘录对自己有启发的内容,心得体会,特别是读书时浮现的感触、随想、联想,哪怕它们似乎与正在读的书完全无关。里面的名师导读、批注、知识链接、好句积累、趣味思考都在提醒着阅读者思考并动手,及时记录下自己瞬间的灵感,因为这些积累会在学生需要的时候转化成写作的素材。

第三,要加强常规作文训练的指导。要做到期期有规划,月月有专题,周周有目的,系统而有针对性的对学生进行强化训练。

在本学期第七周作文训练中,我们的专题是“模仿名家名句,巧创自家经典”。我先给学生讲了我在上初中的一个例子:当时老师让写个人小传,其中有一个爱读书的段落,我改写了匈牙利诗人裴多菲的一首诗“生命诚可贵,自由价更高;若为读书故,两者皆可抛。”这在现在可能不算什么,但在当时,在老师眼中,已经很不错了,这篇文章让我在同学中间名声大增。接下来还有一次作文课,我已记不清题目和内容了,只记得我摘抄了《儿童文学》上的一段话作为结尾,这篇作文也被老师大肆表扬了一番,说我的作文有深度。虽然我当时心跳加速,脸红耳跳,觉得自己像做贼被当场捉了。因为我们那时候课本以外的书几乎没有,我们写作文都是从来不参考的,就是参考,也是老师积攒的历年学生的优秀习作,像我的这两篇。不过,我从这时自信心、成就感大增,开始真爱上了语文。

有了我这个现身说法,学生们兴致勃勃,个个摩拳擦掌,就等我一声令下了。课后批改作文时,我也很有成就感,几乎每个学生都给我带来了惊喜。薛会峰同学在《紧张也是一种享受》一文开头写道“充满整个夏天的是一种紧张、热烈、急促的旋律,好像炉子上的一锅水在逐渐泛泡、冒气而终于沸腾……初三的生活也如炉子上的水,刚开始是平稳不惊,随着知识越学越多,时间越来越少,紧张感就如同沸腾浩荡的水携裹着压力蒸腾而来。引用了梁衡《夏感》中关于夏天的比喻,进而自然转入对初三紧张生活的叙述;结尾化用冰心《谈生命》中的“生命中不是永远快乐,也不是永远痛苦,快乐和痛苦是相生相成的。等于水道要经过不同的两岸,树木要经过常变的四时。在快乐中我们要感谢生命,在痛苦中我们也要感谢生命。快乐固然兴奋,苦痛又何尝不美丽?”这段话巧妙化用名家名句,又紧扣初三的学习、生活,深化了文章立意,传达出了一种积极、昂扬、奋进的精神状态,显示了作为初三学生、十五六岁的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的自我思考及处理矛盾的能力,又显示了小作者不同寻常的文学功底,令人耳目一新。可以看出她通过读书,书中的一些知识储存在了脑海中,再和自己的实际生活相联系,有感而发。

蚕只有吃进一片片桑叶,才能吐出精美的丝;蜂只有采集百花,才能酿造香甜的蜜。写作何尝不是如此,只有经过读书、思考、消化,写作时才能吐出精美的丝、酿造香甜的蜜。

【参考文献】

《给教师的100条建议》苏霍姆林斯基

《读书的方法》钟敬文

相关期刊更多

科学养生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黑龙江省卫生厅

管理科学

CSSCI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哈尔滨工业大学

浙江临床医学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浙江省教育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