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心理访谈

心理访谈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心理访谈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心理访谈

心理访谈范文第1篇

【摘要】目的:探讨心理访谈在输卵管结扎术前后对受术者不良反应以及术后康复的影响。方法:我院对2009年1月―2011年1月400例进行输卵管结扎术的妇女,随机分为两组,甲组在术前、术中分别进行心理访谈,乙组不进行心理访谈。将两组心理状态、术中配合、不良反应、手术时间、术后康复进行比较。结果:进行心理访谈的甲组情绪稳定,术中配合好,不良反应少,手术时间短,差异有显著性(P

【关键词】心理访谈;输卵管;结扎术

Effect of psychological intervention with tubal ligation

[ABSTRACT] Objective : The aim of this article is to disscuss the effect of on patients with tubal ligation before or after the psychological treatment. Methods :Four hundred patients with tubal ligation were randomly into two groups during year 2009 and 2010,the observation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treated by psychological therapy before and during the surgery, while patients in control group were treated in ordinary way. Result:Compared the two groups by state of mental, adverse reactions, the time of operation, rehabilitation. The observation group is more stable in emotion, less adverse reactions,less time due to surgery (P

[KEY WORD]Psychological intervention , tubal , ligation

输卵管结扎术是目前常用的绝育手术,其安全性好、可靠性大,持续时间长。尽管手术操作简单,损伤小,但在手术前后,受术者经常产生一系列强烈的心理生理反应,出现不同程度的焦虑、疼痛耐受性差等现象,从而导致手术不配合。而受术者心理状态常影响她们术中的配合及术后的康复。因此,了解受术者的心理反应与接受程度;了解个人、家庭、集体乃至更大范围的社会因素,再针对受术者的具体情况给予必要的心理沟通、心理安慰、心理激励,是有很强的科学性和现实性的。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我院对2009年1月―2011年1月行绝育术者400例,随机分为甲、乙两组。甲组为心理访谈组,乙组为常规手术护理组,两组均由指定的2名主治医师施术,采用同一种结扎方式,术前、术中、术后填表登记受术者心理状态及手术情况。

1.2 方法

1.2.1 心理访谈实施法 从入院开始就和受术者建立良好的关系,取得信任。同时了解受术者焦虑的原因,认真倾听受术者诉说,尊重受术者人格,做好疏导解释工作,消除各种顾虑和抵触情绪,说明手术是安全、可靠和可逆的,与“”有根本区别,不会影响以后的健康、工作和性生活。对于受术者的提问,给予具体解答,言语明确,结论科学,不模棱两可。在此基础上给受术者讲解术前仔细检查,手术需要时间,手术的可逆性,同时给予安全承诺;结合图片讲解输卵管结扎的方法,使受术者认识到结扎不影响正常的生理功能,了解输卵管在盆腔为游离的管状器官,配合越好,提取越易,痛苦越小,消除对手术的误解、担忧及恐惧,使受术者正确对待疼痛,认识到积极主动配合对手术顺利进行的重要性;指导手术过程中的配合方法讲解配合要领,如保持身心放松,在提取腹膜和输卵管时会感牵拉痛,届时行深呼吸,有效收腹保持自然呼吸的方法要领,并让她们反复练习;术中采取专人守护手术床头与受术者随意交谈的方式来分散注意力,根据手术进展和受术者的反应,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和积极的情感支持,用行动如擦汗、抚摸头部、按摩肩部等使其心理得到安慰;术后心理疏导至关重要。首先医务人员要有高度的责任感,关心体贴患者,用真挚的言词,发挥效应。其次让其得到家人和社会应有的尊重和关心,让她们面对现实,振作精神,早日康复。

1.2.2 手术配合的判定标准 配合好:术中情绪稳定,全身放松,保持自然深呼吸,提管时能听从医生指令放松收腹;配合较好:术中身心较为紧张,配合意识强,但配合方法欠佳,提管时憋气收腹,腹腔较为紧张;配合差:术中身心高度紧张,对手术操作非常敏感,医生反复强调配合要领,仍不能使身体放松,提管时憋气、挺身鼓腹、腹腔紧张。

2 结果

2.1 两组术中配合情况手术间进行观察比较 见表1。

甲组术中配合满意,与乙组比较差异具有非常显著性(P<0.01),不良反应明显减少;手术时间缩短,与乙组相比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

3 讨论

手术可以引起病人心理和生理上的应激反应,几乎所有的受术者在术前都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情绪不安、食欲不振、失眠心悸、紧张恐惧等,是个体对所面临的潜在威胁而产生的一种复杂的心理应激反应,能引起个体的痛苦体验,并借一定的生物学机制影响个体的生理平衡。术前患者的心理反应最常见的有手术焦虑、恐惧和睡眠障碍。针对引起焦虑的原因,我们着重采取了以下心理治疗[13]:(1)首先建立良好的治疗基础,尊重人格,取得受术者的信任,给予关心、安慰和鼓励,贯穿整个治疗的始终。(2)与受术者进行充分的心理交流,对不同的心理问题进行系统地评估,确定需要治疗的心理问题,尤其是治疗引起心理障碍的重点问题。(3)向受术者及家人介绍有关手术方法及其对人体的影响,争取家人对受术者的理解和支持。(4)绝大多数受术者对输卵管结扎手术缺乏正确认识是引起焦虑的主要原因,术前应纠正其错误认识,强调手术的安全性、可靠性和可逆性,以消除各种顾虑和抵触情绪,是减轻焦虑的关键。(5)术中医护人员与受术者倾心交谈,分散注意力,指导其缓解紧张情绪。通过方式多样的心理治疗,缓解了不良心理反应,降低了受术者的焦虑程度和疼痛程度。因为人为的情绪状态在痛知觉中起重要的作用,焦虑常引起痛阈降低[4],从而致不良反应出现增多,术中配合差,术后康复慢。所以,心理访谈即在心理学理论指导下有计划,按步骤地对受术者的心理活动、个体特征或心理问题施加影响,使其心理应激状态调控在最佳状态,对女性绝育手术的顺利进行及术后康复有积极的临床意义。从表1、表2结果显示:甲组在术中配合满意,与乙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1),不良反应明显减少;手术时间缩短,与乙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同时还看出配合差,不良反应较多,是由于精神高度紧张,全身肌张力增强,加上恐惧、焦虑可致使痛阈降低,对手术操作敏感、腹肌紧张、牵拉痛加重,形成“焦虑--肌肉紧张--进一步焦虑”的恶性循环,使手术不良反应增加,手术时间延长,影响术后康复。结果表明:心理访谈可有效消除受术者不良情绪,提高对手术的耐受力,减少不良反应,临床效果非常显著。希望受到尊重是人的基本心理需要,良好医患关系的建立由过去支配服从模式,改善为共同参与模式,促进了受术者在手术中的主动配合,增强了医护人员的责任感。实践证明:心理访谈对手术的顺利进行及术后的康复有巨大的意义,对计划生育工作的开展大有益处。

参考文献:

[1] 戴展男,季健秋.妇科恶性肿瘤化疗患者心理护理及出院教育探讨[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护理版),2006,2(5):1920.

[2] 孙奇红.女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期的心理护理探讨[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护理版),2006,2(5):6768.

[3] 吴秀芳.心理护理在分娩过程中的运用[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护理版),2006,2(1):57.

[4] 姜乾金.医学心理学[M].第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4:117.

心理访谈范文第2篇

关键词:访谈法;心理学研究;计算机访谈;行为访谈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1)35-0155-02

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是心理学研究的两种基本的范式。定量研究一般指对事物可以量化的部分进行测量和分析,以检验研究者自己关于该事物的某些理论假设的研究方法;定性研究则是采用书面的、言语的和观察的方式,取得有关心理特征与行为表现的描述性资料,对这些资料作定性的分析。[1]定量研究收集数据资料的主要方法有实验法、调查法、测验法、结构观察法等;定性研究收集资料的主要方法有观察法、访谈法、档案和纪实文献分析法、视听材料分析法等。由于如上区分,人们往往认为定量的方法不能用于定性研究,定性的方法不能用于定量研究。实际上,随着心理学研究的发展,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可优势互补。定量研究的优势正是定性研究的不足,定性研究的长处却是定量研究的短处。[2]就方法而言,定量研究的方法可用于定性研究,定性研究的方法可用于定量研究。

访谈法作为“定性”研究的方法之一,在心理学的研究及发展中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随着心理学研究方法的发展,访谈法不再是定性研究的专利,定量研究中也常常用到。本文就访谈法(定性与定量)在心理学研究中的运用进行讨论。

一、访谈法及其特点

访谈法是研究者通过与研究对象进行口头交谈的方式来收集对方有关心理特征和行为数据资料的一种研究方法。[3]通过访谈法,可以了解到被访者对某一事件、对象的主观感受、态度、情感等,从而对其心理状态和行为特征进行多方面的分析。访谈法的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互动性。访谈法即访谈者与被访者就某个问题进行“交谈”。在这个的过程中,“交谈”双方都是有思想、有情感的活生生的人,所以双方的言行都会对对方产生影响。这就要求访谈要在一个和谐的访谈氛围中进行,如果访谈的氛围比较紧张,则访谈的效果可想而知。为了研究的顺利进行和研究结果的真实性,访谈者在这个过程中运用一些访谈的技巧是非常必要的。

访谈法中的“交谈”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进行的活动,并不是漫无目的的瞎聊。访谈过程中,访谈者应作为访谈的主导者,以一般的“家常性”问题入手,适时切入主题,以此来收集研究资料。用访谈法收集的资料较为全面,除了言语信息外,还能收集到行为方面的信息,如眼神、手势、坐姿,等等。

二、访谈法的类型及注意的问题

访谈法可以根据不同的划分标准分为不同的种类。本文主要论述按照访谈中结构的严谨性标准划分的种类:有结构访谈、无结构访谈、半结构访谈。对以上三者的区分可通过确定访谈问题的特点和要求被访者回答方式的特点来进行。当访谈问题是有结构的、被访者的回答方式也是有结构的,则该访谈为有结构访谈;当访谈问题是无结构的,被访者的回答方式也是无结构的,则该访谈为无结构访谈;当访谈问题是有结构的、被访者的回答方式是无结构的,或者访谈问题是无结构的、被访者的回答方式是有结构的,则该访谈为半结构访谈。

有结构访谈是按照统一的设计要求,按照有一定结构的设计好的问题而进行的比较正式的访谈。有结构访谈过程中所提的问题、提问题的方式、提问题的顺序、被访者回答的方式、访谈的记录方式等都有统一的要求。这种访谈的结果数据有利于统计分析,但访谈者与被访者双方的互动少,访谈者与被访者在在访谈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发挥都不够。无结构访谈是根据一定的访谈目的,访谈双方进行的非正式的访谈。无结构访谈中,所提的问题、提问题的方式、提问题的顺序、被访者回答的方式、访谈的记录方式等都没有统一的规定和要求。这种访谈的结果数据不利于统计分析,但有利于访谈双方积极性、主动性的发挥,同时对访谈者的要求也较高,访谈者必须具有很强的访谈能力和技巧。半结构访谈则介于这两种有结构访谈与无结构访谈之间,要么是访谈问题有统一的规定和要求,而回答方式没有统一规定,要么是回答的方式有统一的要求而访谈的问题没有统一的规定和要求。

值得注意的是,访谈法的这些类型,可以根据研究的不同目的,单独使用其中的一种,也可以综合起来运用。第一、不同的研究中采用不同的访谈方式。上述有结构访谈和无结构访谈就可以分别用于定量和定性研究中。有结构访谈的结果数据易于统计分析,适合于定量研究。定性研究比较注重参与者的观点,旨在理解心理现象,关注不同的人如何理解各自生活的意义,以揭示各种心理情境的内部动力和定量研究所忽视或舍弃了的人类经验中那些特性层面。[4]无结构访谈的结构信息不易数量化,重在描述当时当地的情境,因此无结构访谈适合于定性分析。第二、同一研究中常常综合使用上述的几种方式,这样有利于各种方式之间优势互补。如在访谈的开始和结尾使用无结构访谈,在中间部分运用有结构访谈。第二种方法用得较多,原因有二:一是心理学的研究大多属于定量与定性的结合,单一的定量和定性的研究较少;二是一次访谈中无结构访谈给被访者以轻松的感觉,所以,以无结构访谈开始能让被访者轻松进入有结构的访谈。

三、访谈法在心理学研究中的运用

前已述及,访谈法可以用于定量研究,也可以用于定性研究。定量研究中主要使用有结构访谈,定性研究中主要使用无结构访谈。随着心理研究的发展,通过访谈法获得的信息都有被数量化的趋势。访谈法在心理学研究中的运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为其它方法的运用寻求证据。本文主要从问卷和实验两种方法进行论述。之一是:为问卷的编制收集信息。为了提高问卷的质量,在问卷编制之前,要对研究对象或相关人员进行访谈,找到要测量的关键点,然后才形成问卷编制的双向细目表。这样依据双向细目表编制出来的问卷具有较强的针对性、质量也高。之二是:为实验研究的假设或推论收集信息。实验研究都有自己的研究假设或某一理论的推论,这一假设或推论的来源有很多种,其中一种就是通过访谈后归纳出来的。另外,访谈法还能为既有的假设或推论收集一定的资料,这样更有利于实验研究。

第二、为心理咨询与治疗提供依据。访谈法在心理咨询与治疗中用得比较多,常用于心理障碍的诊断、咨询与治疗。本文主要介绍计算机访谈和行为访谈在心理咨询与治疗中的运用。

一是计算机访谈。计算机访谈就是通过来访者与计算机进行对话、然后做出心理诊断的过程,其实现方式是通过储存在计算机中的一系列的问题和指导语而自动进行。计算机提出一个问题让来访者回答,然后计算机根据来访者回答的答案决定接下来该提的问题。计算机访谈的优点是高效、灵活和可信。以计算机为基础的访谈大大节约了时间,并且允许大量的主题、甚至比人工访谈问的问题还要灵活。对于敏感性的问题如自杀、性方面的问题,运用计算机访谈得到的信息更加真实。也就是说,人们更愿意通过计算机访谈说出自己的敏感性问题。计算机为基础的访谈也存在一些缺点:一是对弱智儿童和成人的运用有限;二是精神病人中大范围寻找问题和症状也不足够灵活;三是对言语的处理必须是有结构的,对没有结构的信息处理存在困难。

二是行为访谈。行为访谈是一种临床访谈,它强调收集信息以制定行为矫正的计划。这要求客观的描述被访者的问题行为、之前的条件和强化的结果。[5]然后通过分析其经历来理解行为,包括社会学习历史与当前的环境以及行为的结果。最后制定出行为矫正的计划,用来将个体的不适宜的行为改变成更加适宜的行为。

总之,访谈法在心理学研究中的运用,既有定性的研究也有定量的研究,并且通过访谈法收集的数据,大多可以进行数量化,从而便于统计分析。

参考文献:

[1]崔丽霞,郑日昌.20年来我国心理学研究方法的回顾与反思[J].心理学报,2001,33(6).

[2]秦金亮,郭秀艳.论心理学两种研究范式的整合趋势[J].心理科学,2003,26(1).

[3]董奇.心理与教育研究方法(修订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心理访谈范文第3篇

东方企业文化:现代社会强调与人沟通的能力,人际交往的能力,这是否也是成功人士必备的心理素质呢?

王晋教授:第三个成功人士的心理素质是处理人际关系和跟人沟通的能力。很多父母可能没想到这种能力的重要性。可以说这种心理素质对任何人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我们的社会不是真空的,你在社会上生活,就要跟人打交道。你要跟上司,跟同事,跟朋友,跟太太,跟孩子,跟客户,跟员工打交道,要跟他们建立好关系,因此,处理好人际关系是成功人士必备的心理素质和技巧。一个总统有了这种能力可以和世界其它国家搞好关系,可以使国家的政府要员团结在他的周围,将自己的政策来执行好。美国的前总统里根先生在人际关系方面有很好的能力,他和前苏联总统哥尔巴乔夫一起将隔离东德和西德几十年的墙推倒,他将自己国家的所有政治家团结在他的周围来执行他的政策,最终结束了和苏联冷战几十年的局面;一个公司总裁有了很好的人际关系的能力,他可以有效的和其它公司的总裁打交道,来完成自己的目标;他可以有效的在公司内部建立起自己的威信,来完成公司的业绩;一个销售人员如有很好的人际关系能力,可以将他/她的产品有效的销出去;一个老师有很好的人际关系能力,他可以和学生,和同事,和领导搞好关系,使他的教学更有效果,使他的同事喜欢他,领导也会更重用他。比方说,我在大学当教授,要跟学生打交道,要是跟学生打交道的能力不好,我的工作很难作好,美国学生是非常自由的,自尊心比较强,如果你某句话得罪他的话,他不买你的账,会到学校去抱怨。另外,每堂课上完后,学生对老师要做鉴定,他们可以给你写的很差,说你书教的不好。因此我们必须和学生搞好关系,跟同事搞好关系,评终身教授的话,评审要根据学生和教授对你的鉴定来做决论。所以说你要升迁的话,人际关系很重要。再举个例子,我女儿读大学的时候报考了耶鲁大学,初试入选后,来面试她的是美国一家大公司Priceline,com的总裁,叫Jeff,他跟我女儿讲:“从我的经历来讲,关于你到什么大学去念书并不重要,关键看你自己的实战能力。他说很多人从最优秀的大学毕业,如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等,但他们没有注重提高他们自己的实战能力,有些高材生连基本的交流能力都没有,这样的人毕业以后怎么能成功呢?”他说,很难成功的,他鼓励我女儿除了学习之外,一定要提高自己的实战能力和交流能力,为今后的职业打好基础。

纵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人际关系的重要性,这种能力可以转化成生产力,可以转化成实际的效益,可以改变人的命运。但这方面的能力往往是被我们忽视的一个方面,许多人往往会说,这个人一点业务能力都没有,只知道搞人际关系。人们把业务能力和人际关系的能力看成是两个敌对因素,这是错误的概念。一个真正有能力的人应该同时具备这两种能力,这就是为什么美国公司的总裁经常邀请心理学家到公司给中层以上的管理人员讲授如何提高建立人际关系的能力,从而使公司能有效的提高生产力。因为这些管理人员整天和人在打交道,把人的关系搞好了,生意也谈成了。

东方企业文化: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也是需要长时间训练、培养出来的,很多学生这方面的能力比较差。如何才能提高这种能力呢?

王晋教授:人际关系的能力由许多方面组成。从心理学方面的角度来讲,我认为要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以下几个方面非常重要:第一,交流的能力,第二,具有换位思考的能力,第三,注重细节,第四,具有先导的思维,这四种因素是建立友好人际关系的能力和基础。由于时间关系我在这里作个简要介绍。

第一,什么是交流能力呢?交流能力由两个方面组成,第一是语言的表达能力:第二是肢体语言的技巧。同样一件事情我们可以用骂人的方式来表达,也可以用说服的方法来表达:可以用激励的方法来表达,也可以用讽刺的方法来表达:可以用吹牛的方法来表达,也可以用摆事实方法来表达。从交流的时间来说,可以对事物立即作出表态,也可以等到明天来表态;可以高声来表达,也可以以低声细语的方式来表达。使用哪种技巧,必须要因人,因事等多方面原因来决定应如何用语言方式来表达。如表达不当,会出口伤人,得罪对方,也许永远挽回不了以前的关系。美国心理学研究表明,美国的离婚率将近达到60%,离婚的第一原因是经济原因,第二是夫妻间沟通上的原因。由此可见,交流能力的重要性。

主持人伊凡:语言是人与人之间交流沟通的主要方法,你刚才提到了肢体语言的技巧,请你讲一讲肢体语言是怎么表现的?

王晋教授:肢体语言有很多,比方眼睛怎么看人家,怎么样的脸部表情,身体的坐姿等。比如谈判时,客户身体前倾和后仰有截然不同的意义。谈了一半的时候,如对方身体后仰了,或者在看手表,说明他对你的话题已经不感兴趣了,你要么转变话题,要么换一种说法,要么结束话题,否则这次谈话不会有什么结果。这些就是肢体语言。心理学表明,肢体语言更能表达一个人真正的意图。因为人可以说假话,很难分察觉,但肢体语言是难以掩饰的,它能真正反映人的想法,所以在和别人交流时,要学会口头语言和肢体语言的交流能力,同时也要学会肢体语言的真正意图。

除了交流能力,第二个因素是要有换位思想。你要知道人家在怎么想,你跟人打交道,就要给人以方便,要体谅他的苦衷,为他人的利益着想,人家才会为你来着想。要做成事情,只有这样才行。这种能力的培养很重要。现在我们的教育制度,是着重培养学生的考试能力,像这方面的能力非常欠缺。另一方面,现在的学生,跟人的交往也少,因为是电脑时代,网络时代,在电脑上花的时间比和人交往的时间要多,这对提高人际关系的能力非常不利,一个没有换位思考能力的人,要建立好人际关系是极其困难的。

第三项人际关系的心理因素是注重细节,因为从细节上往往能反应出一个人的为人,这方面我就不多讲了,因题目太广,今天没有时间了。

另四项人际关系的因素是具有先导的思维。就是事事想在别人前面,我刚才跟高老师几个雇员讲,我说你们在为高老师做事,一定要事事想在高老师的前面,将工作都做好,不要等高老师说了,才去做,这就太被动了。但是很多人没有这种先导性思维,工作做不好,和老板的关系也处不好。我觉得中国父母应该培养孩子提高跟人打交道和沟通方面的能力,这对今后的发展很有利。国外怎样来培养这种能力呢?比方说,我女儿在读高中、初中的时候,学校叫他们到商店去捐款,为学校所用。谁捐来的多,谁的分数就高。吃完晚饭,她就跑到商场去捐款,就跟商店的老板讲,自己叫什么名字,在哪里念书,因学校要搞个活动,需要多少钱,希望你们帮我们等等。她要设制出一套说服别人的理由,要打动人家的心,他们才会把钱拿出来捐给她。通过这一过程,提高了沟通能力。没有一种很好的沟通能力,别人不会捐钱给你。最后谁捐到的钱最多,谁的分数就最高。像这种能力要通过老师和父母来培养的,但我们往往把全部精力都放在如何考高分上,而忽视培养孩子提高人际关系的实战能力。

成功人士心理素质之四:具有很强的积极性

东方企业文化:除了您刚才提到的三个心理因素,还有哪些心理素质是很重要的,但又往往被我们所忽视的呢?

王晋教授:第四个心理要素我认为很重要的就是积极性。你如果偷懒的话,没有很强的积极性,事情很难做成的,学生的智力是差不多的,每个人的智商好的方面是不一样的。我们不可以说小张比小李聪明,这种提法很不科学,而且会大大的扼杀了孩子学习的积极性。孩子成长以后谁会成功,很难定论。最后谁能脱颖而出,很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看这个人的积极性。你有很好的自信心,有了创造力,有了很好的人际关系能力,你文化成绩也行,你再有了积极性,成功的机率就很大。美国有部电影叫做“ForestGump”,电影的主人翁是一位各方面都很平庸的人,小时候别人都要欺负他,但他做每件事的积极性都很高,结果在他的一生中,每项职业都做得很成功。故事的本意是教导人们只要我们有积极性,有恒心,事业最后定能成功。这部影片获得了奥斯卡电影最佳奖,故事情节很感人,我自己也看了三遍。

东方企业文化:积极性是一个什么样的因素?是否请您能详细讲讲?

王晋教授:积极性反映了两个方面的问题:第一,反映了一个人是否愿意去做这件事,第二,反映了一个人做此事的努力程度和持久力,英语的解释是:Direction(是否愿意去做这件事),intensity(努力程度),persistence(持久力)。这三个因素加起来叫做积极性。有些人看起来花了很长的时间在做一件事,但懒懒散散,在磨洋工,productivity(效率)不好,做事很难成功。一个人要成功的话,积极性很重要,如果积极性高的话,做事会花很大的努力并持之以恒的做下去,直至成功。像高老师写的“人生设计”的这两本书,看似薄薄的两本书,但他花了大量的时间去做研究,把美国的教育制度全搞清楚了,然后再用最精炼的话把它写出来。没有很好的积极性,没有很强的意志,做不了这个工作。在美国有那么多的博士、教授都没有人去做,最后高老师把它做出来了,这要很大的积极性及持之以恒的精神才能够做到的,我很佩服他。

东方企业文化: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是否也有很强的方法性和技巧性呢?

王晋教授:下面来讲一下如何提高学生的积极性?第一种方法就是通过实践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从而获得知识,下面举个例子来说明。美国有位高中生向他父亲要二干美金想买一辆旧车,他父亲是一个金融方面的经理,他很希望自己的孩子今后也能在金融方面有所作为,并希望他了解一下股票方面的知识。他就对他儿子讲,我没有钱给你,但我可以借给你二千美金,条件是你必须要了解整个炒股的过程,凡是跟股票有关的知识都要了解,学会这方面知识后,我会借你二千美金,你就用这二千美金去炒股,钱赚来后再还我。儿子听后很高兴,学习股票知识的积极性很高,因为他一生中这是第一次要用父亲的钱去赚钱,再来为自己买车。这样他对股票方面的知识学的很快并且弄懂这方面知识,从父亲处拿到二千美金去炒股。实际上他父亲也没有期望他一定还这些钱,无非是通过这种实践学习的方法来主观上调动他儿子的积极性。这种方法确实从主观上调动了孩子的积极性及独立思考的能力。

另一种调动学生积极性的方法是让学生知道他做某事具有较强的能力,这种自我感觉是孩子积极性的源泉,心理学理论叫“perceived competencemotivationtheory。”我们做为父母、教练、或老师在教育过程中,通常以批评为主,表扬为辅,这样的话结果都是相反的。可是我们都没意识到鼓励从心理学上来讲的重要性。我举个例,几年前,我想叫我的女儿弹钢琴,但她说她不要弹钢琴,然后我说:“Jennifer,你不要弹钢琴可以,但是我想让你知道,你在音乐方面是很有才华的,因为你继承了你妈妈这方面的才华(因我太太以前小提琴拉得很好)。我说你可以试试看,弹一个礼拜,如果你觉得还不喜欢弹钢琴,我不会再叫你弹了,就一个礼拜可以吗?她说可以。我们请了个家庭教师教她,第一天弹好后,我就鼓励她说,你弹的技术一般人大概要学一个礼拜左右,你一天就学会了,你的天分非常好,这种表扬使她感到非常高兴(实际上是否是这样很难说,但这是一种心理战术)。第二天回来,她书包一放,又去弹琴,弹后我又鼓励她。我的这种表扬使她认为她在钢琴上和音乐上很有天赋,很有才华,这种自认为在这方面有能力的感觉是她弹钢琴积极性的源泉,她弹了整整一年后,在整个州和同龄段的比赛中,她弹得非常好,拿了州里的第二名,用这种鼓励的方法,使她自己认为在这方面她很强,积极性就会大增。如果用相反的方法,我说,Jennifer你必须弹钢琴,否则明天不给你买玩具,这样她会将弹钢琴做为一种任务,没有内在的动力。如果我骂她你怎么弹得那么差,人家小孩都弹得这么好,你真是太笨了。她以后就不想碰钢琴了,即使在弹,也是心不在,这种学习已经失去了意义。

最后我想讲一下父母批评孩子艺术的重要性,这和积极性有着密切的关系。比方一个孩子做错了一件事,请不要用直接的方法去批评他:“你怎么搞得的,连这么小的事情都不会做,你将来还有什么出息,我生了你真是倒霉了。你看隔壁的小张有多么聪明,什么事都做得好,你怎么不向他学学,我真是命苦,生了你这么个人。”这样的话使孩子很反感,他不要听你的,而且也不会去分析为什么事情没有做好,并会和父母产生敌对情绪。那么,父母该用一种什么样的方法来和孩子沟通呢?有一种心理学理论叫三明治理论,什么叫三明治理论呢?就是说我们把批评孩子的话分成三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讲话的开始部分,尽管孩子做错了事,父母首先还是要表扬他好的地方,每个人总是有优点的。打个比方,如果我儿子Bryan今天跟隔壁邻居的孩子打架了,那我怎么批评他使他又能接受呢?我会说:“Bryan你是一个很好的孩子,你成绩很好,很聪明,也很听父母的话,我们很喜欢你,”这是讲话的开头,就是三明治上层的面包部分(表扬他)。当中一层是肉,就是批评他,“Bryan,你今天打架是不对的,把那个孩子的血都打出来了,这是一个严重的错误,一定改掉,现在去向那个孩子道歉。”这是第二段,把批评的东西放在当中,先是表扬,再批评。第三段就是鼓励,我说:“Bryan,你是一个好孩子,打架的事情改掉后,你照样是一个好孩子。”这样,父母把这次谈话分成三个层面,上面是表扬,当中是批评,下面是鼓励,当你用这种方法跟孩子去谈话,他很容易接受你的批评并尽力改掉错误。

我们作为老师和父母,在批评人的时候,一定要有方法,中国的父母往往用直接批评的方法,这样孩子听不进去。如果父母经常骂孩子,孩子更听不进他们的话,你越讲他越不要听,脑子根本不分析你讲的话。相反,父母越尊重孩子,他越听你的话。用三明治理论来批评孩子效果很好。所以掌握这些心理战术的话,就非常有效,父母也很省力,孩子的积极性也大大调动起来了。

心理访谈范文第4篇

 

一、绪言

 

结合过去的教学实践经验和目前教学方法改革创新要求,在讲授《管理心理学》课程中,做到“教学做体化”。向大师学习管理心理学的理论和精髓。

 

由于管理心理学研究对象的特殊性和复杂性,研究管理心理学的方法就有几种:案例分析法、实验法、社会调查法、访谈法。属于采用实证分析,认知管理心理学课程的实质和特点,在过去前人的理论基础,研究人的个性心理行为特点;研究群体心理行为特点;研究组织心理行为特点;最后研究环境因素对心理行为的影响。

 

随着经济形势的发展,企业对就业者,尤其未来的工商企业管理人员素质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必备的组织协调与适应能力是就业人员素质能力的重要方面,对企业组织的持续发展和管理人员的健康成长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管理心理学课程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必备的组织协调与适应能力。

 

本课程在对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必备的组织协调与适应能力培养与训练的基础上,系统地分析了认知管理心理学、知觉与管理、个性差异与管理、社会态度与管理、情绪、情感的形成与调节、激励理论及其应用、挫折的形成与调节、外在压力与心理健康、群体动力机制、群体>中突与沟通、领导行为与管理、组织设计与变革发展的相关知识与技能,形成个较为完整的体系。课程符合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和专业相关技术领域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本课程对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和职业素质养成将起到明显的促进作用。

 

二、向大师学习管理心理学的理论和精髓

 

心理学的知识在工厂和企业中的运用是从心理技术学开始的。1912年美国心理学家阂斯脱博格的《心理学和工业生产率》讲述用心理学测验方法选拔合格工人。梅奥的霍桑实验以及其提出的“人群关系理论”;勒温的“场”理论研究“群体动力”,对研究群体行为作出很大贡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以及其发表的《人的动机理论》,将人的需要分为五个层次:即生理、安全、社交、尊重和自己实现。需要从低向高,形成金字塔的层次。

 

1958年斯坦福大学教授黎维持出版的《管理心理学》专著,开启管理心理学的新篇章。从20世界80年代起,我国翻译出版了

 

些有影响力的著作,马斯洛的《动机与人格》、夏恩的《组织心理学》、麦考密克的《工业与组织心理学》。

 

我国的管理心理学在这三十多年来得到快速健康发展,时代背景和竞争激烈环境,中国经济增长,全球化国际市场开拓,中国企业面对现实的挑战和机遇。管理心理学的研究和学习普及,越来越迫切。以前主要是解决人与机器的关系问题。现在“以人为本”新理念,不断进行管理创新活动,成就显著。

 

教学的过程中,我们着重向大师学习,从他们身上学习有益的知识。

 

教授给学生许多20世纪杰出管理学大师的理论,同时这些人也是心理学家,认知他们的理论著作和大师生活故事。

 

20世纪管理心理学的五大观念变革:

 

观念变革一:管理中的“人”的因素。

 

观念变革二:管理中的“有限理性”。

 

观念变革三:管理中的“权变”。

 

观念变革四:“企业文化”。

 

观念变革五:“组织学习”

 

这些大师可以这样分类:

 

科学管理论学派大师。“科学管理之父”泰勒;“一般管理理论”法约尔;《效率12项原则》埃默森;《效率提高工作绩效的12种途径》斯科特;等等;了解他们怎样运用心理学原理提高员工工作效率,用杰出判断力管理员工,用管理心理学观点指导公司经营运作。

 

(一)行为管理学派大师。利克特的“领导系统理论”四种方式:压榨式集权领导、仁慈式集权领导;协商式民主领导;参与式民主领导。以及斯金纳:基于“操作性条件作用”的激励理论。

 

(二)人际关系学派大师。管理学家的人本主义者甘特的工作进度控制表一甘特图;创立16种“性格类型”测试量表的母女布里格斯和麦尔斯;“人际关系学说之父”梅奥;“动机激励理论”麦克莱兰德。成就需要理论,成就动机;权力需要;胜任力模型。

 

(三)有限理性学派大师。西蒙“有限理性”理论,“权变”概念,“有效领导的权变模式”,“LPC问卷”表格的应用;贾尼斯“群体盲思”现象探讨;费斯汀栉‘认知失调”改变态度与行为的有效方法。

 

卡尼曼“人类理性的沉思一不确定条件下的判断与决策”;

 

(四)权变管理学派大师。菲德勒“权变管理理论”;赫塞‘‘情境领导理论”;特别是弗鲁姆的伟大理论“期望理论”;弗鲁姆“七项基本法则”:信息法则、目标合适法则、非结构性工作问题法则、接受法则、冲突法则;公平合理法则;可接受性优先法则。

 

(五)战略过程学派大师。安德鲁斯“企业战略理论”;哈默“企业再造理论”。

 

(六)学习型组织理论学派大师。沙因“企业文化理论”;圣吉“学习型组织理论”。圣吉认为,如果将自我超越、改善心智模式、建立共同愿景、团队学习、系统思考等五项修炼汇聚起来,使学习型组织变成项创新。用名师的理论精髓照亮学生的心痱,投身管理心理学知识的学习和实践探索之中。

 

三、理论联系实践

 

管理心理学对管理理论和实践作出了重要贡献。几乎每本管理学的教科书都包括大量管理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各种参与企业管理实践的管理心理学专家,把测验、目标设置、绩效考核评估、态度调查、组织发展计划、报酬制度、职工参与、社会技术系统等措施和方法普遍应用于各类组织管理中。

 

管理心理学过去的研究往往侧重于个体和职务变量;现金更侧重于社会和组织变量。过去往往只注意单变量的分析,现在更重视变量的综合;过去较注意基层管理和人力资源管理问题,现在更注重高层管理的运转以及基层管理的效益。也更加关注与管理没直接关系的些问题,如职业生涯规划、工作压力、情绪、精神健康、以及工作和家庭之问的联系和影响。

 

四、明确管理心理学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

 

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积累经验,解决实际问题。知识、能力、经验和健康多方面发展。

 

课内实训,可以通过案例分析,心理学如何应用到企业管理和工厂管理上来。选择人才,性格测试、能力测试、气质分析,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应用有:

 

(一)读人心

 

课程认为管理最重要的是管人,管人最重要的就是管心,那如何管心引起了我的思考,并由此感恬:管心需先读心。“读心”即了解员工的内心。

 

(二)抓人心

 

当我们了解员工的内心后,我们还,必须做出行动,牢牢抓住员工的内心。

 

(三)治人心

 

在实际管理中很多问题都归咎于员工的内心,因此要解决还得立足于人心。

 

(四)安人心

 

其目的就是能让员工长期心向岗位、心向部门、心向公司,在种无需管理的状态下自觉地就把工作做好、做快、做精。

 

五、在教学中坚持“教学做一体化”

 

课内实训,还可以通过拓展训练来实现能力的培养。

 

例如,项目一、根据你所接触到的日常生活领域及网上搜索的典型案例,分析说明心理的实质是主观性和客观性的辩证统。

 

在教师指导下,同学们上网搜集典型事例,分析说明心理的实质是主观性和客观性的辩证统。形成1000字左右文稿;学生随后上台讲解,主讲教师对实训总结点评。

 

每个相关项目教对应相关课内实训。这样提高学生们的“做”能力。

 

总之,我国管理心理学的教学需要都随经济发展而不断发展,教学的方法也在不断创新和探讨中。

心理访谈范文第5篇

关键词:心理弹性 评估取向 评估方法

一、心理弹性的涵义

对于心理弹性的定义,国内外相关理论和研究并未达成一致,即由于研究者所处的历史时期、理论背景不尽相同,心理弹性定义也有不同的诠释。但多年来对此的研究,使得心理学界对于心理弹性的定义有整合的趋势,如Masten认为心理弹性指心理发展未受到严重压力/逆境损害性影响的一种发展现象;席居哲则将心理弹性定义为曾经历或正经历严重压力/逆境的个体,其身心未受到不利处境损伤性影响甚或愈挫弥坚的发展现象。

对于如何识别心理弹性儿童,确定逆境程度与良好适应基准是进行心理弹性研究的基础,也是研究者遇到的极大阻碍。下面就心理弹性的评估与测量方法进行回顾、总结与展望。

二、心理弹性评估方法

由于心理弹性概念和操作化定义未达成一致,研究目的与背景也不尽相同,导致心理弹性的评估方法在发展线上也具有一定的倾向和趋势。

心理弹性研究在早期主要是采用纵向与质性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多采用个案研究,人种志研究,扎根理论等多种方式。通过观察、访谈或档案积累,这些方式无一例外的针对心理弹性保护性因子的识别与探索,多用于研究的初始阶段或长期跟踪研究。

心理弹性研究经过20世纪80~90年代的快速发展,内、外保护性因子研究的日趋完善,众多模型与实证研究也相继提出并开展,心理弹性的评估与测量也已进入反思和系统深化阶段,主要可以分为以下三种类别。

1.自陈问卷测量法

用自陈问卷测量法评估与测量心理弹性是心理弹性研究中应用最多的方法,心理弹性研究者从早期简单的测评发展到目前囊括众多因素、系统而全面的评估,许多研究学者都作出了贡献。如Block和Kremen(1996)编制的自我弹性量表(ER89),权威性较高,题目简约。Wagnild和Young编制的心理弹性量表(简称RS-14),应用最早,也最广泛。除此之外,Burns和Anstey编制的康纳戴维森弹性量表(简称CD-RISC),在临床治疗中得到了应用和验证,应用也非常广泛。国内应用较多的量表有胡月琴、甘怡群编制的青少年心理弹性量表和张敏等编制的青少年情绪弹性问卷,更多的量表在此不作详述。

2.投射法

投射法是指通过被试对模糊不清、结构不明确的刺激的反应,分析、推断其内部语言和心理特征。投射法利用模棱两可、意义不明确的各种图形、墨迹或数字,让被试在不受限制的情境下,自然地作出反应,减少被试伪装自己的可能性,常用于丰富个人档案数据,投射法现已更多的应用于心理弹性的相关研究中。如Loges应用绘画测验鼓励儿童对父母离婚所导致的创伤性情感加以释放,引导儿童的认知和社会性朝着更好地方向发展。Singh则通过绘画测验让经历家庭暴力的儿童表达和沟通他们的情感和创伤经历。

在国内,有学者汤万杰通过绘画测验探究和评估创伤经历对大学生抑郁症状的影响,刘桂兰等人对玉树地震后的学生进行绘画心理投射测验,实现对灾后学生心理状态的评估与治疗。

总体看来,投射法的非结构化评估、目的隐蔽性和反应开放性,广泛适用于各年龄阶段人群和一些特殊群体,作为一种评估与测量心理弹性的辅助方法,它将在此领域发挥独特的作用。

3.行为或症状评定法

行为或症状评定法是一种由他人或本人对个体可观察行为的综合评价的方法。其具体形式主要有直接观察、模拟观察法、行为测量法和自我报告。

心理弹性评估与测量的对象是个体跨情景的一致,行为或症状评估根据自我、父母、同事、老师或专家的全面评价,能够很好的捕捉到其他评估测量忽视的环节。如Luther等人对青少年外化行为、自我评价和学业成绩三个方面进行评估,Cicchetti在夏令营期间对儿童自我报告、同伴评价以及组织者关系进行多方评估,这些研究都是行为或症状评估方法较好的应用。

在国内,研究者席居哲应用学生评定表(PEI),儿童行为评定表(BR),同伴提名量表(PN),和儿童行为检查表(CBCL)来评估儿童的发展功能,构建儿童发展状况的综合指标体系,许书萍应用家长问卷(CBCL)、青少年心理弹性健康发展问卷(RYDM)、禁毒社会工作者的主观评定和社会表现对吸毒人员子女的心理弹性进行评估,这些评定方式对未来心理弹性研究有丰富的指导作用和参考价值。

三、展望

心理弹性的评估是心理弹性研究中非常重要的一环,而其定义的繁杂和概念操作化的难度使得一些研究的评估和结果非常凌乱乃至相互冲突。对此,Luther认为,尽管不同的评估方法可能导致杂乱且不相关的结果,但不同方法对增进任何科学的理论构建都是至关重要的。正如Fischer和Bidell所说,即使“正常发展轨迹的孩子也无法在认知、行为、情感和能力等方面按照统一方向发展。”尤其对于心理弹性这样一个多维结构的概念。

因此,Michael等人认为,宜采用多种方法混合,以帮助提高心理弹性结构内部效度和一致性,如Suniya建议采用多元化评价方式,区分权重并设置等级评定等,Onwuegbuzie等人针对多种数据来源制定的10步构造验证法(IDCV)是较新的综合评估方法。

参考文献:

[1]Howard B.Kaplan.Understanding the Concept of Resilience.Handbook of resilience in children/edited by Sam Goldstein and Robert B.Brooks,2005 Springer Science+Business Media,Inc.39-48.

[2]胡寒春.青少年核心心理弹性的结构及其特征.中南大学,2009.

[3]Wright M O,&Masten A S.Resilience processes in development.In:S Goldstein,R B Brooks(Eds.). Handbook of Resilience in Children.Kluwer Academic/Plenum Publishers,2005.17-37.

[4]席居哲,左志宏.心理韧性研究诸进路[J].心理科学进展,2012,20(9):1426-1447.

[5]胡月琴,甘怡群.青少年心理韧性量表的编制和效度验证[J].心理学报,2008,40(8):902-912.

[6]Barbara L.Fredrickson,Michele M.Tugade.A Prospective Study of Resilience and Emotions Following the Terrorist Attacks on the United States on September 11th,2001.2003.

[7]Masten A S,&Powell J L A resilience framework for research,policy,and practice. In:S S Luthar (Ed.),Resilience and vulnerability:Adaptation in the context of childhood adversities,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3.1-25.

[8]Masten,A.S.,&Coatsworth,J.D.(1998).The development of competence in favorable and unfavorable environments:Lessons from research on successful children.American Psychologist,53,205-20.

[9]Block J,Kreman A M.IQ and Ego-resiliency: Conceptual and empirical connections and separatenes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1996,70(2):349-361.

[10]Wagnild,G.M.(2010).The Resilience Scale user's guide for the US English version of the Resilience Scale and the 14-Item Resilience Scale (RS-14). Worden,MT:The Resilience Center.

[11]Burns R A,Anstey K,J.The Connor-Davidson Resilience Scale(CD-R1SC):Testing the invariance of a unidimensional resilience measure that is independent of positive and negative affect.Personality and lndividual Differences,2010,(5).

[12]张敏,卢家楣.青少年情绪弹性的研究报告[J].心理科学,2010,33(1):24-27.

[13]金瑜.心理测量[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51.

[14]Loges NB.Mending Hearts:Art Therapy Used in a Public School to Reduce Risk in Children of Divorce.USA:Ursuline Collage,2000.44-9.

[15]Singh A.Art Therapy and Children: A Case Study on Domestic Violence.Canada:Concordia University,2001.50-66.

[16]刘桂兰,马林山.绘画心理投射测验对玉树灾后学生心理状态评估与治疗作用的探讨[J].青海医药杂志,2012,4(3):2-4.

[17]Kaplan,H.B.(1999).Toward an understanding of resillience: A critical review of definitions and models.In M.D.Glantz & J.R.Johnson(Eds.),Resilience and development:Positive life adaptations (pp.17-83).New York:Plenum.

[18]Suniya S Luthar,Dante Cicchetti.The construct of resilience: Implications for interventions and policies.Development and psychopathology,2000,12(4):857-885.

[19]Cicchetti D,Rogosch FA.Personality,adrenal steroid hormones,and resilience in maltreated children:a multilevel perspective.Personality Psychopathol.2007,(19):787-809.

[20]席居哲.基于社会认知的儿童心理弹性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

[21]许书萍,张梦竹,吸毒人员子女心理弹性的质性研究[J].心理科学,2009,32(2):466-468.

[22]Luthar,S.S.(1996,August).Resilience:A construct of value?Paper presented at the 104th Annual Convention of the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Toronto.

[23]Suniya S.Luthar,Dante Cicchetti,and Bronwyn Becker.The for Future Work.Child Development,May/June 2000,71(3):543-562.

[24]Fischer,K.,&Bidell,T.(1998).Dynamic development of psychological structures in action and thought. In R. Lerner(Ed.),W.Damon(Series Ed.),Handbook of child psychology (5th ed.,pp.467-561).New York:Wiley.

[25]Cicchetti,D.,&Toth,S.L.(1998a).Perspectives on research and practice in developmental psychopathology. In I.Sigel&K. A. Renninger (Eds.),W.Damon(Series Ed.),Handbook of child psychology:Vol. 4. Child psychology in practice (5th ed.,pp.479-593).New York:Wile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