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郁达夫诗词

郁达夫诗词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郁达夫诗词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郁达夫诗词

郁达夫诗词范文第1篇

关键词:名词 复数义 复数标记 复数指示

一、引言

吕叔湘、熙(2005)提出,“汉语里的名词,假如前面不加数词,是可以指一个也可以指多个的”。这句话启示我们,名词数的表达是有条件的。例如:

(1)a.现在只剩一个人了。[1]

b.帮助人们认清社会发展规律。

c.人有时真不如狗。

a中“人”的数是一,数量短语“一个”对此进行了限定。b中至少有两个人,因为“们”表示不计量多数。c在不明确的语境下,难以判断有多少人。

每一种语言都有数的概念,最常见的是单数和复数的区别。但在不同语言中,数的表达方式相距甚远。如英语名词复数一般通过词尾加“-(e)s”来表示,汉语则不能通过词形变化来表示数。张斌、胡裕树(1989)认为,汉语主要采用词汇手段(名词前加数词和量词)和语法手段(名词后加“们”)表示名词的复数。李艳惠、石毓智(2000)指出,现代汉语常用量词来表示名词数量,但在表达复数义时,标记“们”的作用也很突出。吴长安(2006)基于对语言事实的全面考察,得出“汉语的数范畴横跨词法、句法和语用三大领域”的结论。

根据我们的观察,现代汉语在语法、词汇和语用三个层面上有多种手段实现名词复数义的表达,但每种手段的具体表现形式又可细分为多种,本文将对此进行分析总结。不过因为汉语缺少严格意义上的形态变化,所以不是所有的复数表示方式都可以成为复数标记。目前学界普遍认为“们”是汉语名词的复数标记,还有学者提出数量结构也可以视作复数标记,我们将对此展开讨论。

吴长安(2006)提出,汉语的单数与复数有绝对和相对之分。如“大家、人民、夫妻”等集合名词表示绝对复数,这些词不在我们的讨论之列。我们考察的对象是表示相对复数的名词,即指人名词和事物名词。

二、表示名词复数的语法手段

通过构形方式,使名词具有复数义,这属于语法层面的操作。我们发现,汉语名词可以通过添加构形后缀“们”或重叠表示复数义。

(一)名词后加“们”

(2)a.作家们容易不自觉地因袭这种格调。

b.她让你和你的朋友们站成一行。

c.青蛙们嫌木头不会说话。

d.原子们如此大方、如此协调地聚集在一起,构成地球上的生物。

指人名词前加“们”,可以表示模糊复数,如a中的“作家们”、b中的“朋友们”。如果没有“们”,那名词的复数义就不明确了。如将b中的“们”去掉,就不知道是一个还是多个朋友了。同时,“们”还可以跟在指物名词后面表示复数,但这往往带有拟人的意味,如“青蛙们”“原子们”。

我们还注意到,下面加“们”的复数义表达似乎有些不合常理。

(3)a.让活雷锋们捡到后辗转交还失主。(BCC语料库)

b.这两年莫言们呼风唤雨,兴起了一阵阵新潮。

a中的“雷锋”在现实中只有一个,怎么能加“们”表示复数呢?b中的“莫言”也是如此。对此我们认为,这种表达方式强调的是以名词所指为代表的一个群体。如“雷锋们”指热情善良、乐于助人的一群人,“莫言们”指在文学上有相当造诣、在文坛中小有名气的作家群体。这里的“们”不是复数标记,而是集合标记。(杨炎华,2015)但很明显,集合意义本身就包含着复数意义,所以构形后缀“们”仍然起到了表达复数义的作用。

(二)名词重叠

学界对名词的重叠有着不同的看法。黄伯荣、廖序东(2007)认为,名词不能用重叠式表示某种共同的语法意义。亲属称谓以及其他少数词,如“妈妈、哥哥”和“星星”等,这些是构词的语素重叠,不算构形的形态变化。但王建英、高宁(2010)通过统计发现,汉语里的名词重叠并非罕见,所表达的语法意义也比较集中。

我们认为,虽然汉语中名词重叠表达复数义的用例较少,但不能否认这种现象的存在。如例(4):

(4)a.人人享有受教育的机会。

b.每年秋收后几乎家家外出讨饭。

c.要求村村建小学。

d.今天全世界处处存在的非人类动物实验。

名词重叠后具有泛指的意味,如“人人”指一定范围内所有的人,也就是表示总数,“家家、村村、处处”等同理。因此我们认为重叠是表示名词复数的一种方式。郭华(2013)也提出,名词有时通过词的重叠(词法手段)来达到复数表达。

三、表示名词复数的词汇手段

词汇是语言的建筑材料,通过组合词语来表达说话人的思想是语言功能实现的基本形式。不同词语搭配可以传递不同的语义。名词前的一些修饰成分可以表达名词的复数义,比如表约数的形容词“多、所有、全体、三三两两、密密麻麻”等。本文不再对此展开讨论。我们知道,现代汉语常用数量结构表示名词的数,但其中的情况也值得注意。

(一)数量结构加名词

(5)a.当初组成墨家的人是一群武士。

b.他管十个部门的部长。

c.一年要消耗几百只钻头。

d.摩托罗拉手机两部。

f.午饭吃了两份。

a例表明,“一+量词”结构放在名词前可以表示复数义,但量词得是表集合的,如“群、拨、干”等。b、c例则反映出,数量结构既可以表示定数,也可以表示约数。d中数量结构做谓语,f中做宾语,虽然位置与语法地位和前三例不同,但名词复数义还是通过数量结构来表达的。

(二)数词加名词

数词一般不直接跟名词组合,但我们在考察名词复数的表达方式时,却发现不少与例(6)相似的句子:

(6)a.两人或三人一组一起合作。

b.国家税务总局召开十一省市局长座谈会。

c.辽河东西两岸,秦以前就是中国的土地。

d.《结束访问拉美三国》

这些句子表明,数词与名词的直接组合是客观存在的。所以“非‘一’数+名词”也是名词复数表达的一种格式。当然我们得承认,“数量名”结构是现代汉语名词数表达的主流。但应注意,“数名”不是“数量名”省略了“量”得来的。事实上,在上古汉语中,“数名”结构才是主流。(孙银新,1996)

四、表示名词复数的语用手段

语言的生成与理解不仅受语法、语义方面的制约,还会有来自上下文、背景知识等的影响。我们将语用层面的名词复数表达方式分成语内暗示与语外暗示两类进行讨论。

(一)语内暗示

有些句子中的名词本身并无数量义,前后也无明显的表数修饰成分,但我们依然可以知道这些名词所表示的是复数义。如下所示:

(7)a.军人和他们的家庭的酸甜苦辣始终与外面世界的斗转星移密不可分。

b.作为委员,我们必须对得起“委员”这个称号。(广搜网)

c.咱们工人有力量。

d.两个网站内容相似,但域名不一样。(百度知道)

a中“军人”并无数量修饰成分,但我们知道这个词所表达的数一定大于“一”,因为后面有“他们”这个大于“一”的复指成分。b中“委员”与“我们”也是同理。c例中“工人”前的“咱们”表明“工人”是复数。a、b、c这三例都属于复指暗示。d例中“域名”前后都没有直接表数的成分,但“两个网站”暗示了“域名”的数是“二”。实际上“域名”前省略了“它们”,这就是隐藏了复指成分的暗示。

除了复指暗示,句中的语法成分也可以起到暗示复数的作用。如下例:

(8)a.小金牙儿他徒弟都死了。

b.我们一直站到香蕉全被清出场外。

c.零部件散落一地。

d.洋泾浜一带成了外国商人聚集的地方。

a中的状语“都”暗示徒弟不止一个,b中的状语“全”也表明香蕉的数大于“一”。这两例说明名词后有“都、全、一齐、互相”等状语成分时,往往表达复数义。c、d中的谓语动词“散落”和“聚集”暗示动作主体不止一个,即做主语的名词表示复数。

复指暗示和句法成分暗示都属于直接暗示,还有一种代词重叠替代名词以表达复数义的暗示方式,如例(9)所示:

(9)a.去年、今年从县外经委、建委下派的干部,个个生龙活虎。

b.她炼出来的石头,肯定块块都是合格产品。

a例中用“个个”替代上文中的“干部”,表明“干部”不止一个。b例中“石头”没有数量标记,但我们知道它的数肯定大于“一”,因为下文中的“块块”表达了复数义。

(二)语外暗示

在一些句子中,名词的数必须结合逻辑事理、语外背景知识等才能弄清楚。请看下例:

(10)a.小陶见来不及穿车厢,便从车窗跳出去。

b.连忙换了件便服,打开门一看,竟是刘纪文。

c.老师没办法,学校没办法,就该绝望了吗?(百度贴吧)

a中的车窗根据常理推断,数量只会是“一”。b中的“门”也是如此。而c仅考虑句子本身很难判断是一个还是多个“老师”“学校”。倘若知道了言语背景,即该校多次发生盗窃事件,学生们向老师和学校报告,但于事无补,就可以推断出“老师”的数大于“一”,而“学校”的数等于“一”。

以上我们对现代汉语中名词复数的表达方式进行了详细介绍与总结。我们发现,表达名词复数义的手段不少,但在语法意义、固定形式、普及性程度等方面有较大差别,这表明有些表现方式已经成为复数标记,有些则只能起到表明名词数量非“一”的指示作用,即复数指示。下面我们对此展开详细讨论。

五、名词的复数标记与复数指示

学术界对汉语是否存在数范畴莫衷一是。之所以有如此长久的争论,恐怕与汉语缺少严格意义上的形态变化有着莫大关系。但正如彭晓辉(2013)所说,如果以狭义的词形变化为标志来作为判断数范畴的条件,那么汉语就不存在数范畴;如果把语法意义的对立作为判断数范畴的条件,那么汉语存在数范畴,但其表现形式与以英语为代表的印欧语有较大的差别。事实上,从语言表现来看,单复数是从语法意义角度区分出的概念,如表示相对复数的名词本身并不在意数的多少。所以我们认为,汉语中存在一类表数的范畴,只是其表达方式与印欧语言不尽相同。

语言中的标记现象(markedness)指一个范畴内部存在的某种不对称现象。沈家煊(1999)认为,大体上凡是有“数”范畴的语言,复数是有标记项,单数是无标记项。这一结论对有形态变化的语言来说是适用的,但对于汉语这种既有量词系统又有复数标记,且缺少形态变化的语言来说,却很难完全成立。

沈家煊(1999)归纳了六条有标记项与无标记项的判断标准。彭晓辉、刘碧兰(2009)在此基础上根据汉语的实际,提出判定汉语方言复数标记的三条主要标准和两条辅助标准,具体内容大致如下:

主要标准包括:

第一,语法意义。是否能表示复数的语法意义是判断一个语法单位是否为复数标记的根本条件;

第二,结构功能。指待确定语法单位是否成为人称代词或名词复数的固定承载形式,并具有构形功能;

第三,普遍性程度。是否具有一定的普遍性是判断一个语法单位是否为复数标记的重要方面。

辅助标准则从意义虚实和句法功能泛化角度出发,认为意义越虚,句法泛化程度越高,复数标记越典型。

对照上述标准,很容易将构形后缀“们”判定为复数标记。但值得关注的是在普遍性标准上,“们”的表现差强人意。正如吕叔湘(1980)所说,“表示复数的‘们’主要特点是缺少普遍性”。但能否因此而否定“们”的复数标记地位呢?我们认为不可以。事实上,所有语言规则都有一定的适用范围,即所谓的普遍性是相对的。我们承认“-(e)s”是英语名词的复数标记,但不是所有表达复数义的名词都得加“-(e)s”,如sheep,fish,people等。所以我们可以说“们”的普遍程度没有“-(e)s”高,是一个发育不完全的复数标记。(张欢2010)

除“们”外,现代汉语中还有名词复数标记吗?以上我们列出了七八种名词复数的表达方式,在语法层面上,除“们”外,名词重叠作为一种词法手段,适用范围非常狭窄,即普遍性极低,没有将其视作复数标记的必要。语用层面上的暗示手段不是语法单位,形式不固定,也不具备构形功能,在普遍性上也不满足成为复数标记的要求,因此不宜将其视作复数标记。

数量结构(包括数词)是一种语法单位,表个体数大于“一”的数量结构加在名词前可以表示复数,但这种表达方式往往是不固定的,如在表示很多人时,既可以说“一群人”,也可以说“一堆人”,这种不固定的表现方式出现的环境多样,且不具备构形功能。而且它们的意义都非常明确,句法泛化程度极低,没有复数标记的典型特征。最关键的是,单个数量结构(包括数词)如“十万、两拨、五十个、一千只”等的普遍性程度低,个别结构甚至只能修饰固定的名词,因此语义层面的名词复数表达方式可以认为具备指示复数义的作用,但因其缺乏典型性,所以不能成为复数标记。

综上我们得出,现代汉语的名词复数标记只有“们”,其他表达名词复数义的方式都只是复数指示,即指明名词的数大于“一”。

六、结语

“数”的概念是每种语言都有的,一般分为单数和复数两种。现代汉语名词在语法层面上,有加构形后缀“们”和重叠两种表达复数义的方式。在词汇层面上,可通过数量结构(包括数词)、表约数形容词等表示复数。在语用层面上,语内暗示和语外暗示是实现名词复数义表达的重要手段。纵观这些表现方式,只有“们”发展成了名词的复数标记,其他表达手段缺少复数标记的典型特征,只能成为复数指示。

注释:

[1]本文中未加标注的语料全部取自北京大学中国语言学研究中心现代汉语语料库。

参考文献:

[1]郭华.类型学视角下的汉语复数范畴研究[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

[2]黄伯荣,廖旭东.现代汉语(增订四版 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8.

[3]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增订本)[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7.

[4]吕叔湘,熙.语法修辞讲话[M].辽宁:辽宁教育出版社,2005:66.

[5]李艳惠,石毓智.汉语量词系统的建立与复数标记“们”的发展[J].当代语言学,2000,(1).

[6]彭晓辉.现代汉语数范畴构建论[J].湖南社会科学,2013,(3).

[7]彭晓辉,刘碧兰.汉语方言复数标记界定论[J].求索,2009,(4).

[8]沈家煊.不对称和标记轮[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32-34.

[9]孙银新.现代汉语的数名结构[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6,(4).

[10]吴长安.现代汉语数范畴说略[J].东北师大学报,2006,(3).

[11]王建英,高宁.名词重叠的汉日语对比研究――从“处处闻啼鸟”谈起[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10,(3).

[12]杨炎华.复数标记“们”和集合标记“们”[J].语言教学与研究,2015,(6).

[13]张斌,胡裕树.汉语语法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9:134.

郁达夫诗词范文第2篇

违背婚约,做郁达夫的女王

郁达夫第一次见到王映霞,就被迷住了。他在日记里写道:“我的心被映霞搅乱了。南风大,天气却温和,月明风暖,我真想煞了映霞……”

王映霞比郁达夫小12岁,杭州人,天生丽质,皮肤细腻粉白,人称“荸荠白”,被誉为杭州四大美女之首,艳名远扬,成为许多男青年的梦中情人。

王映霞自幼习读诗文,文学功底不错,也是郁达夫的粉丝,上学期间,就醉心于郁达夫的作品,当她接到郁达夫的橄榄枝时,虽然对方已有家室,自己也有婚约,仍不免为之心动。

为了赢得王映霞的欢心,郁达夫全力发挥浪漫诗人的优势,给王映霞写了无数热,倩如火的情书,其中言词恳切,情感真挚,动辄说。为了你我可以放弃一切,包括生命”之类爱到极致的话。王映霞被感动了,无奈已有婚约,只好痛心的拒绝郁达夫。郁达夫早有准备,他在其中一封情书中对王映霞说:“我也不愿意打散这件喜事。可是王女士,人生只有一次的婚姻,结婚与情爱,有微妙的关系,但你须想想当你结婚年余之后,就不得不日日做家庭的主妇,或拖了小孩,袒胸哺乳等情形,我想你必能决定你现在所考虑的路。”为了说服王映霞,郁达夫还极尽劝服之能事:“你情愿做一个家庭的奴隶吗?你还是情愿做一个自由的女王?你的生活尽可以独立,你的自由,绝不应该就这样的轻轻抛弃……”

年轻的王映霞挡不住郁达夫的猛烈追求,最终违背婚姻,选择做郁达夫的“自由的女王”。

风雨茅庐风雨飘摇

郁达夫对王映霞一见钟情,又肯抛妻弃子娶她,这与王映霞的美色是分不开的,但郁达夫忘了,爱美之心人人有之,尤其是像王映霞这等美女,不知有多少人垂涎三尺呢。郁达夫更没想到七年之痒这个词,他饱含一腔理想主义式的痴情,幻想与王映霞坐在摇椅上慢慢变老,希望越高失望和打击就越大,越爱一个人,越想把她拽在手心里,就越拽不住,就像握沙子,握得越紧散得越快。

郁达夫是著名作家,难免常有社交活动,王映霞少不了随行,而且总是艳惊四座,慢慢地,王映霞成了社交场上的名媛,媒体追捧的明星,名人雅士趋之若鹜的对象。女人,尤其是美女,虚荣心一般都很强,经不住男人的美言称赞和大献殷勤。当时的特务头子戴笠十分喜爱王映霞,常在交际场上向她献殷勤,郁达夫急了,但又惹不起这位杀人魔王,他先是限制王映霞外出,后来索性搬家,从上海搬到杭州。

这时,她王映霞与郁达夫已结婚八年,刚过了七年之痒,激情已经褪得差不多了。加上五光十色的社交生活的诱惑,王映霞开始反思这段婚姻,她渐渐觉得当年嫁给郁达夫是一种错误,尤其是为他生下四个孩子,更是错上加错,她被这个家束缚着张不开臂膀,而她是多么想去拥抱她想要的幸福生活啊。

其实,王映霞这种女人,无论嫁给谁,都会产生这样的感觉,太美了,总有美丽的诱惑在身边环绕,让她觉得她应该享受更好的生活,更美好的人生。

郁达夫给他和王映霞的家起了个名――风雨茅庐,意为躲避风雨,过安稳平静的生活。没想到,风雨茅庐没过多久,就开始风雨飘摇起来。

搬家杭州没多久,郁达夫就远赴福州供职去了。王映霞把儿子们交给母亲照管,再请两个姨娘帮忙。自己摇身一变成花枝招展的社交皇后,一天到晚外出交际应酬,要不就是在风雨茅庐招待客人,茶余饭后,不避男女,开口无忌,说些谑而不虐的笑话,风雨茅庐成了男士们最爱光临的地方。而王映霞与戴笠相好的传闻也不胫而走。

互揭伤疤,上演婚姻闹剧

1938年8月13日,日本进攻上海,杭州危在旦夕。王映霞携家避难到浙西山区的丽水,与情人戴笠比邻而居,惹出许多闲话。郁达夫闻讯急忙赶到丽水,带领全家前往武汉,想斩断他们的关系,没想到,却无意间看到了他们之间三封情意绵绵的情书。郁达夫愤怒已极,把这三封情书照相制版,在朋友中厂为散发,想要王映霞知难而退。王映霞无所谓,来个不辞而别,郁达夫长夜不眠。窗外王映霞洗涤晾晒的纱衫还挂在哪儿,郁达夫恼羞成怒,拿笔咆浸浓墨在那纱衫上大写:“下堂妾王氏改嫁前之遗留品”!郁达夫还在报上登出“警告逃妻”的启事,使得王映霞颜面尽失,肝肠寸断。于是戴笠通过中间人来做郁达夫的工作,郁达夫又在报上登出:“道歉启事”,王映霞写了一纸“悔过书”,双方于是言归于好。这时武汉局势吃紧,郁达夫扶老携幼带领全家逃到洞庭湖南岸的湖南汉寿。  从上文可以看出,郁达夫着实不会处理夫妻感情,婚姻出现问题不先自我反省,反而做出一些没有风度和教养的事情,这更助长了王映霞的反叛心理。虽然表面是和好了,两人内心的矛盾更深了。没过多久,两人又重新撕破脸皮了,郁达夫把他与王映霞的婚姻点滴纪录下来,发表在香港报纸上,文中对王映霞用词尖刻,不留余地。王映霞气得七窍生烟,一连写了几封言寄到报社,大骂郁达夫是“欺膝世人的无赖文人’、“包了人皮欺骗女人的走兽”、“疯狂兼变态的小人。”于是互揭疮疤、形同分水、冷战分居。

1940年8月中旬,郁、王两人在新加坡、香港、重庆分别刊出离婚启事。

离婚后的生活

离婚后,王映霞来到重庆,由戴笠介绍进入外交部担任文书科的科员。此时她已34岁,正是风韵犹存的年龄。上班第一天,她刻意打扮一番,她本来就长得漂亮,再穿上一身凹凸有致的花色旗袍,是登三寸高跟皮鞋,确实是光艳照人,当她款摆腰肢地走进办公室时,那些出出入入,口操外语的时髦人物,顿时感到眼前一亮。

1942年4月4日,王映霞与钟贤道在重庆百龄餐厅举行盛大的结婚典礼。钟贤道是江苏常州人,任职于重庆招商局,在当时拥有相当地位与实权。王映霞与钟贤道的婚礼十分隆重。重厌的中央电影制片厂还为他们拍摄了新闻记录片,上海、杭州各报上登载了大幅的结婚广告。但戴笠对王映霞仍十分照顾,他不仅把一些赚钱的项目给王映霞丈夫做,还给了王映霞一些房产。

后来郁达夫在新加坡与厂播电台工作的李筱英同居。稍后,日本发动太平洋战争,战火逼近新加坡。郁达夫辗转逃到印尼。娶了华侨少女何丽有为妻。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以后,郁达夫无缘无故地被人诱出杀害,尸骨无存,享年50岁。有人为是戴笠手下的特务所为。

1946年,戴笠因飞机失事而死。王映霞顿失凭依,辞去外交部的文书工作。急流勇退,过着朴实无华的主妇生活。随丈夫到了芜湖,生了一子一女。

郁达夫诗词范文第3篇

文人艺术家的敏感、脆弱和神经质,本来是人们见怪不怪的事,郁达夫的文章,大体上都是一种叙述体。他爱用第一人称,爱写自己的身边小事。他有许多作品,几乎完全是他自己的日记与行踪录。

侧重个人体验,表现自我,没错,但在和妻子闹意见后,自扬家丑,登报声明,郁达夫算得上古今中外第一人。刘海粟评述说:“他把锋利的解剖刀忍痛插向自己的胸臆时,苦笑中带着自我陶醉。”

暴露到底

当年风华正茂的王映霞经不住郁达夫的穷追不舍,嫁给了这个文坛才子。

住在上海时,一次,王映霞的同窗好友刘怀瑜偶来沪旅行,她到旅馆看望。一别多年,共叙旧情,畅谈不觉达旦。这本是件再平常不过的事,但在郁达夫眼中却成了非常事件,他对王映霞大发脾气,离家出走达半月之久。更荒唐的是,他还写了小说《她是一个弱女子》,影射妻子和刘怀瑜搞同性恋。这无疑给王映霞以沉重的打击,她开始觉得自己实在不了解郁达夫这个人了,她在自传中写道:“我原谅他的病态,珍惜他的不健康的身体,另外,还感佩着他的才华。于是,只能言归于好。”但令王映霞始料未及的事还在后面。

郁达夫南下福州时,王映霞和幼子在兵荒马乱中流离辗转,孤苦无依,遂与许绍棣建立了“亲密关系”。

流言蜚语传到身在福州的郁达夫耳朵里,他多次催促妻儿赴闽未果,急忙北上找王映霞“算账”。当他在丽水发现许绍棣写给王映霞的三封情书时,怒不可遏,他将这些信件批量影印,扬言要作为“打官司的凭证”,还请郭沫若来勘查“现场”。王映霞受不了郁达夫的狂轰滥炸,携细软躲到一个朋友家。郁达夫急火攻心,竟在报纸上登出寻人启事曰:“王映霞女士鉴:乱世男女离合,本属寻常,汝与某君之关系,及搬去细软衣饰、现银款项、契据等,都不成问题,惟汝母及小孩等想念甚殷,乞告一地址。郁达夫启。”还致电致信给当时的浙江军政府,请求帮助寻找王映霞的下落。

郁达夫的举动无异于自扬家丑,这让王映霞陷入尴尬境地,顿时变得没脸见人。事情最后在亲友的调解下黯然收场,王映霞写了悔过书,郁达夫则登报声明是自己“精神失常”,发生了误会。

但郁达夫并没有就此罢休。虽然依旧爱着王映霞,但许绍棣事件让郁达夫脆弱的神经大受刺激,妻子的背叛郁结在他的心里,无时无刻不在折磨这个为了一点点小事也要大发感慨、一唱三叹的敏感文人的心。

1938年,郁达夫到新加坡《星洲日报》任职,王映霞随行。恰逢香港《大风旬刊》的编辑向郁达夫约稿,他竟然写了一组《毁家诗纪》,共20首,并附以详注交给《大风旬刊》。其中详细描述了他与妻子感情破裂的过程以及妻子和许绍棣的“丑事”,暴露了许多在别人看来难以启齿的私密家事,充满了对王映霞的攻击和侮辱,甚至把妻子以例假为由拒绝与他同房,不日却夜奔碧湖与许绍棣同居的事也公之于众。

《毁家诗纪》一时成了大家争相传看的特大新闻,王映霞忍无可忍,经多方调解无效,最终与郁达夫分道扬镳。

郭沫若说:“那一些诗词有好些可以称为绝唱,但我们设身处地替王映霞作想,那实在是令人难堪的事。自我暴露,在达夫仿佛是成为一种病态了。别人是‘家丑不可外扬’而他偏偏要外扬,说不定还要发挥他的文学的想象力,构造出一些莫须有的‘家丑’。公平地说,他实在是超越了限度。暴露自己是可以的,为什么要暴露自己的爱人?”

病态恋慕

郁达夫经常借着酒精的麻醉来压制强烈的性苦闷,最后甚至演变为到妓院里去寻求刺激、宣泄压抑。他自嘲道:“沉索性沉到底罢!不入地狱,哪见佛性,人生原是一个复杂的迷宫。”(《雪夜》)

那时,郁达夫与王映霞已成婚,夫妻二人与朋友相约到普陀岛上避暑,结果两人却一前一后分头到达,大家甚为不解,询问他们为何不一起来。原来,郁达夫那天本来约好与妻子同行,结果在酒馆里喝得酩酊大醉,稀里糊涂地上了开往普陀岛的船。王映霞正在家着急,却接到郁达夫的信说已经先到了。朋友打趣说:“映霞嫂,这次达夫是醉走普陀,可别让达夫下次醉走青楼啊!”这虽然是玩笑话,但可知,郁达夫的狎妓并非什么秘密。

郁达夫的好友易君佐在《我与郁达夫》一文中曾记载了郁达夫的病态心理:

“一次进城在一小巷见一杂货店的老板娘坐在门口,尚有几分姿色,便凑过去买针。老板娘拿出一支新针,他不要,他指明要她头上的那枚旧针。安庆之俗有以旧针治病的,老板娘并未疑心。接着郁达夫又要买小手帕,新的也不要,要她襟间那片旧的,老板娘于是有些疑心了,但看他不像个恶人,便将手帕让出。郁达夫得此二物后欢天喜地地回到学校,跑到自己的卧室用针刺破面孔和手指,将血液在小手帕上放在鼻孔前拼命地嗅,且越嗅越香。”

当年郁达夫追求王映霞的时候,王鉴于郁已有家室,怕自己成为受人唾骂的“第三者”,有意回绝,朋友也劝王要坚决回避郁。但郁大才子的激烈言辞让王女士不敢“轻举妄动”:他说自己就快要死了;说自己的爱朝不待夕,“如猛火电光,非烧尽社会,烧尽己身不可的”;说自己准备到法国去了却残生,以断了对王的念想;还说王是“一个被难者,一个被疯犬咬了的人”。王映霞对朋友说:“倘若断然拒绝他,结果非但不能解除他的烦恼,也许会招来意外。”

二人喜结连理后不久,不知是出于“暴露癖”,还是为了宣扬自己的胜利成果,以填充内心深处的自卑感,郁达夫把记载着追求王映霞的详细过程的私人日记编成《日记九种》交给北新书局出版发行,曝光了许多自己和王映霞的隐私,让王映霞很难堪。

早年的贫贱生活给了郁达夫深深的自卑,这让青春期的郁达夫对异性的追求极端地自我压抑,他对异性的恋慕,终其一生都带着过分的狂热和病态的色彩。

刘海粟说:“达夫小说中有一些不纯净的笔墨,是变态心理的产物。”

源自卑微

郁达夫幼年丧父,全靠母亲支持一家人的生计,生活经常捉襟见肘,无奈之时只能东挪西借,受尽亲朋的白眼。郁达夫的自卑、怯懦与此不无关系。

早年在家乡上学时,小郁达夫觉得自己的布鞋与校服不配,一定要让母亲给他买一双皮鞋。母亲囊中羞涩,为了满足儿子的心愿,只好厚着脸皮到鞋店去赊账。每个店家都是一开始热情招待,但一听说要赊账立刻翻脸不认人,下逐客令。郁母最后无奈,准备当掉自己的衣服,给儿子买皮鞋。母亲拿着衣服从后门走出去的疲惫背影,深深刺痛了郁达夫的心,他抱住母亲的腿,大哭着说自己再也不要皮鞋了。

贫穷,让金钱在郁达夫的心中留下了浓黑的阴影,他难以克制地寻找各种机会向它复仇。

一次,他请朋友到饭馆吃饭。酒足饭饱之后,侍者过来结账,只见郁达夫不慌不忙地脱了鞋,从鞋底掏出一张钞票递给他。朋友满脸惊讶,问道:“郁兄,你怎么把钱藏在鞋子里呀?”

“这东西过去一直压迫我,现在我也要压迫它!”郁达夫得意地说。

在福州任省府参议时,一天,郁达夫新领了工资,回家把钞票撒了一地,然后疯狂地在上面用力践踏。也许是动作太大,把楼下的房东太太都给惊动了,看到她的房客在房间里面目扭曲、狂躁不安,她被吓坏了,认定他是精神病发作,赶忙躲回了自己的房间。

他说自己是“自卑狂”。郭沫若说“他自谦的心理发展到自我作践的地步。爱喝酒,爱吸香烟,生活没有秩序,愈不得志愈想伪装颓唐,到后来志气也就日见消磨,遇着什么棘手的事情,便萌退志。”好友郑伯奇则在《怀念郁达夫》中回忆他,说“他多少有点神经质”。

郭沫若在日本报上看见过一段消息,说暨南大学打算聘郁达夫任教授,而为当时的教育部长王世杰所批驳,认为郁达夫的生活浪漫,不足为人师。

郁达夫诗词范文第4篇

【教学目标】

1.欣赏大自然的美,提高审美品位

2.交流探究,品味文章的意境美,体会文章浑然天成的意蕴

3.学习对比、虚实结合的写法

【教学重难点】

1.品评江南冬景的图画美

2.领会并学会运用对比、虚实结合的写法

【教学方法】

师生合作,分组探究,讨论交流,诵读品味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课前两分钟播放乐曲《太湖美》创设情境

导入:

师:提到江南,总会有一种柔软的情愫涌上心头,这样四个字就会自然地浮现在脑海当中――烟雨江南!许多文人墨客在江南留下了自己不朽的诗篇。

大家看投影片上的这俩首诗:(同学齐读)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

――白居易《忆江南》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杜牧《江南春绝句》

这两首诗都是描绘江南春季的景色,那么江南的冬季又是怎样呢?下面我们就一起走进郁达夫的这篇散文《江南的冬景》。

师:下面我们一起解决预习的字音题(投影正音)

(学生集体读两遍)

师:请大家快速地浏览课文,思考:郁达夫笔下的“江南”指哪些地方?江南的冬景给郁达夫留下的总体印象是什么(请用文中的一个词回答)?

生:江南指江浙地区,总体印象:江南的冬景是一种明朗的情调。

师:你能告诉大家是在哪里看出来的吗?

生:在文章的第六小节和文章的第三小节。

师:很好,所以人们这样说:达夫的江南,明朗的江南。

师:明朗的江南就像一幅幅美丽的图画,朱自清在《春》中用五幅图画来描绘春天,本文和《春》有异曲同工之妙,郁达夫也为我们展现了五幅江南冬景图,请同学们在文中找出这五幅图并依次加以命名。

(学生分小组讨论解决)

明确:曝背谈天图、午后冬郊图、微雨寒村图、江南雪景图、旱冬闲步图

(只要同学们对课文有一个熟知的过程,目的就达到了。不必囿于与答案完全一致,意思对即可)。

师:我们有些同学可能并没有去过江南,但郁达夫已经用他那优美的文笔带给我们一个冬日里的美丽江南。在这一幅幅诗一般的图画中,你最喜欢的是哪幅图呢?

(学生七嘴八舌,尽管各人所言不尽相同,但绝大多数的同学选择了:午后郊游图、江南冬雨图以及江南雪景图。)

师:好,下面我们就分别看看同学们选择的这几幅图,说说你为什么喜欢,谈谈自己的感受。

生1:我喜欢午后冬郊图,它在文章的第五小节,在这幅图中作者写了许多的景,有芦花、乌桕叶、乌桕籽、野草、微风、阳光等。它们很符合江南冬天的特点,显得生机盎然。

生2:我也很喜欢这幅图,但是我觉得这位同学没有抓住要害回答,我觉得应该抓住一些修饰语,比如白色的芦花、火红的乌桕叶、雪白的乌桕籽、赭色的野草、和煦的微风、温暖的阳光,这些才是江南冬天的特点。

师:很好,同学的发现能力很强。白色的、火红的、雪白的、和煦的、温暖的,这才是江南的冬景所特有的,它们的特点是?

生:很温暖、非常美、很漂亮、色彩明亮(这些是同学们随口而出的描述江南冬景特点的词)。

师:这些字眼没有文学色彩,没有感情,也尚欠雕琢!请再想想。

生:和煦温暖、如诗如画、多姿多彩。

师:正如大家所言,这是一幅明丽、绚烂、生机盎然、和煦温暖的江南冬景。以色彩入文,给画面着色,也是郁达夫散文写作中的一个特点,这样写作会使文章更加丰满耐读。

师:请大家集体朗读第五小节,注意读出这种明丽、绚烂、生机盎然、和煦温暖的感觉。

(学生集体朗读,很投入)

师:还有同学喜欢其他图景的吗?

生3:我更喜欢微雨寒村图,大家看这幅图中写了小桥流水人家、孤村细雨烟树、乌蓬茅屋酒客,多么淡雅的场景,就像中国的水墨画一样,太美了。

师:嗯,你说得很不错,你把这幅图中的景和景物的特点都说出来了。那么这样的景给我们什么感觉呢?

学生抢着答:悠闲,洒脱。(文本中有这样的词汇)

师:同学们在品读文章时文本意识很强,这是一个好的现象。请哪位同学给大家读一读这段文字,看能不能把这种悠闲、洒脱的氛围读出来。

(一女生主动站起来朗读,声情并茂,很投入。同学们给以热烈的掌声。)

师:老师在读文章的时候感觉江南雪景图写得很有特色,大家一起品品看。

投影下面语段:(学生齐读)

最妙的是下一点小雪呀。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点,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看着看着,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

――老舍《济南的冬天》

师:看完这段同样是写雪景的文字,相比之下,我感觉到与《江南的冬景》写法上好像有所不同,同学们看看有哪些不同的地方?

生:有很多的古诗句。

师:对了,请同学们一起来读一下这些诗句,最好是摇头晃脑地读。

生:(做摇头摆尾状)“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寒沙梅影路,微雪酒香村”,“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前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

师:不描写具体的景,而是借助于古诗词来描写,这在写作手法上叫什么?

生:叫间接描写。

师:《济》文更多的是在进行直接描写,而《江》文是引用诗句、虚写江南的雪景。同学们想一想,为什么要费这么大的劲,绕这么多的弯子,直接像《济》文里那样描写不就很好吗?

(学生小组讨论)

生:优美诗句的内涵更丰富,更能让读者发挥自己的想象。

师:说得很好。郁达夫经常在散文中引入一些诗句,这样就让他的散文充满浓浓的书卷气,文章也写得不再平淡,也更富有诗情画意。

师:我迫不及待地想和你们一起去品鉴剩下的几幅图,但为了能让你们自己学会去感悟文学之美,我就将这幅美丽的图画交给你们自己课后去鉴赏。请大家读一读、品一品,看看这幅图画里有什么样的美景,这些图景营造了一种什么样的意境,郁达夫先生又用了哪些巧妙手法进行艺术创造的。

师:在读文章的时候,老师有个疑问,既然文章写的是江南的冬景,那郁达夫为何要在开头写北方的冬天?

生:这是运用了对比的手法,通过写北方的冬天突出江南的冬天晴暖温和的特点。

师:文章当中还有对比手法的运用吗?

生:还有闽粤地区的冬景和江南的冬景比较,和北方的夏夜比较以及和德国的寒郊散步比较。

师:美是由我们自己来发现的,江南的冬景美不胜收,美得有品味,但如果没有这一系列的对比,这种美也不会表现得如此突出,通过对比手法的运用,郁达夫真正表现出了自己笔下江南冬景的特点。郁达夫曾说:“现代散文之最大特征,是每一个作家的每篇散文里所表现的个性,比从前的任何散文都来得强。”这就是郁达夫的江南的冬景。

师:现在我们可以总结一下这篇文章的主要写作手法。(投影)

1.多引用诗句,多用色,使文章充满诗情画意。

2.虚实结合的写景方法。

3.运用对比写法突出景物的特点。

4.文章要融进自己的个性。

(投影林俊杰《江南》的歌词)

郁达夫诗词范文第5篇

关键词 信息共享空间 创新社区 大学英语教学 教学服务模式

分类号 G252

英语词汇量是衡量大学英语学习者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准,也是评估大学英语教学质量的核心指标之一。一般传统教学方式如下:教师先带读一遍,然后让学生跟读,最后教师仅仅对生词的用法进行简单的讲解。这种模式不仅使师生之间缺乏互动性,也使课堂缺乏趣味性,因此亟待教学模式的变革。单一的师生课堂教学已不能满足时代的需求,系部、图书馆及其它教辅部门的协同创新教学模式才是今后发展的正确方向,图书馆IC2服务模式为此提供了契机[1]。

1 IC2的概念及内涵

世界上首个信息共享空间(Information Commons,IC)于1992年8月在美国爱荷华大学图书馆建立,它为信息科技支撑下的图书馆服务工作带来了新的理念[2]。IC的主要内涵有两点:一是倡导开放和获取,实现信息共享,鼓励图书馆工作人员和读者在民主的氛围下共同探讨和实践;二是注重信息技术和各类学习资源的整合,并加强馆员和读者之间的互动性,以此来打造优质服务。与传统的图书馆服务相比IC更具优势,它注重读者信息素养的提升,并突出协作精神,因此在欧美国家的图书馆管理中备受推崇。而我国图书馆IC服务模式起步较晚,直到2005年才在上海图书馆、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得以尝试性地实施,由于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社会影响较广,我国图书馆IC服务模式得到了一定的发展。IC2的理念就是在此基础上发展而来的。IC2是将“信息共享空间(Information Commons,IC1)”和“创新社区(Innovation Community,IC2)”以相互促进的乘法关系结合起来,着力强化的是学术创新支持与文化素养拓展,并为学科教学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从而形成平方级的服务效能提升。IC2是IC服务模式的升级和优化,除了技术上的创新外,它更突出服务理念的提升,对互动、沟通及信息应用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

2 IC2在大学英语词汇学习中的作用和地位

IC2和大学英语词汇教学大纲要求不谋而和,它为大学英语词汇学习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新大纲强调大学英语教学要在先进的信息技术支撑下,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等各项语言能力。其中“先进的信息技术” 必须以IC2为技术平台,而英语词汇的学习则是大学英语听说读写四项技能提升的基础。没有足够的英语词汇,所谓的英语语言技能只能是“空中楼阁”,再地道的语音语调、再深厚的语法功底都只能是徒劳。

另一方面,IC2英语学习机制的构建有利于突出学生在大学英语词汇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使他们发挥主观能动性,实现自主学习。IC2为大学英语学习提供了先进的网络平台和多媒体学习工作站。其硬件设施主要包括计算机、扫描仪、CD-ROM、打印机等。有些图书馆打造的立体学习工作站还配备了投影仪、听力耳机、白板等设施,使其自主学习的手段更加多样化。

IC2除了是一种技术支持,更是一种学科化服务的理念,它沟通了系部、图书馆及其它教辅部门的联系,实现了学习资源、空间和服务的整合。使大学英语词汇学习过程突破了时空限制,不再满足于单一性的大学英语师生教和学,更强调学习的协作精神和团队意识,有利于提高我国大学英语词汇学习的实效性。

3 大学英语词汇学习IC2服务模式的构建

“容器说”认为“IC2是一个大容器或者大熔炉,把与图书馆相关的各项服务工作放入容器中‘淘金’,淘出真正符合需求的服务来。”[3]此观点为大学英语词汇学习IC2服务模式的构建提供了理论视角。大学英语词汇学习IC2服务模式的构建是一个复杂而系统的工程,需要发挥大学英语教师和学科馆员的协同创新意识。教师是整个过程的组织者、协调者,要充分考虑到学生大学英语词汇学习的个体差异性和主观能动性,而学科馆员则是服务者,在IC2的指导下,通过图书馆IC2英语学习支持机制的构建来促成大学英语词汇学习的有效性。工作流程参见图1。

3.1 基于IC1(Information Commons)整合网络资源

从认知语言学的理论而言,大学英语词汇学习是一个语言输入和输出的过程。输入就要求大量地阅读相关英语资料,如通过阅读英语词汇例句或上下文用法的讲解来掌握词汇。除了传统馆藏的纸质英语词汇学习资料外,丰富的网络资源也是可供学生选择的资料。但目前各类互联网学习资源鱼龙混杂、质量良莠不齐,影响了词汇教学的效果。因此,学科馆员首先应协同高校信息技术中心, 运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互联网技术提供BNC(British National Corpus)等在线语料库的对接, 并链接国内外优秀英语词汇学习网站, 完善上传与共享功能, 保证信息共享的通畅性,从而提供给学习者全面的、真实的语言信息输入;其次,依照大学英语词汇教学大纲的要求,利用RSS 或Atom等技术聚合相关知识, 对海量的大学英语词汇教学资料加以整合,如电子版本的大学英语词汇表,与教材相关常用词汇搭配,教师上传的英语词汇记忆技巧和学习策略等内容。

3.2 基于IC2(Innovation Community)构建词汇虚拟学习平台

“随着协同技术和Web2.0 技术的发展以及交互性虚拟社群的出现,虚拟社区就成为Web2.0时代高校师生所倚重的生活空间”[4]。选择或构建一个合适的学科服务虚拟平台,是高校图书馆开展学科化服务的第一步。协同技术集中体现的代表之一是Web2.0,支持用户生成内容和协同工作的开展, 尤其是基于Wiki技术的大规模、自组织、开放的协同内容创作网站更是受到大众的欢迎。学科馆员需以协同技术为支持,以资源共享、协同创新为理念,以Wiki、QQ、博客等为实施工具构建实用的大学英语词汇虚拟学习平台。平台的内容包括独立词汇测试、同学互评及经验交流、教师在线辅导三部分。其中,独立词汇测试是大学英语词汇学习语言输出的过程;同学互评及经验交流是共享理解的过程;而教师在线辅导突出了教师在教学中作为组织者、协调者的角色。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最大的区别在于它是知识的多向流动过程,突出师生之间的互动,为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的相互转化提供了具体的情境,从而有利于学生迅速掌握大学英语词汇知识并提高学习效率。除此以外,它还有公开陈述、相互讨论等知识建构的功能。

3.3 基于IC2电子档案袋的构建

电子档案袋就是储存电子档案的载体(主要是电子计算机)的俗称。除了用于军事情报收集、新闻记录外,它也是用来跟踪、评价学习者大学英语词汇学习过程的重要工具。这个电子档案袋涉及到学习者的个人基本资料、学习情感体验、学习策略使用、启示与收获等四个方面的信息。每一个方面都有利于教师对学生的学习状态与过程有较深入的理解,并促使学生进行自我评价、自我反思。

4 大学英语词汇学习IC2服务模式的实施

4.1 教会学生如何利用并共享数字资源

IC2突出“用户至上”的思想,在实践中要求实现“开放、共享、合作”[5]。学科馆员构建的大学英语词汇学习信息共享空间为此提供了前提条件,但这并不意味着服务工作的一劳永逸。让学生盲目地浏览学习网站和语料库不能达到最终目的。学科馆员要对学生加以正确的引导并进行有计划和目标的信息应用能力培训。让他们能解决技术层面遇到的一般困难,并学会如何合理利用数字资源并实现共享。学生具体要掌握的数字资源方法有文献信息检索和语料库的使用等。文献信息检索可以按照学生学习的需求帮他们搜索到重要的信息。学科馆员可以教给他们有效的文献信息检索方法,如怎样进行高级检索。如要了解圣经和英语习惯用语的关系,可以在界面输入关键词“圣经” “英语习惯用语”,相关的网站链接会即刻出现。语料库是以电子计算机为载体承载语言知识的基础资源,它也是英语词汇学习的主要网络数据库工具,合理使用能使学习者在语境中掌握单词的音、形、义和句子的用法,学习者在真实的语境中学习词汇有时能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例如动词develop有以下意思:不及物动词是发育、生长、进化显露;及物动词是开发、进步、使成长、使显影。具体什么情况下可理解为“开发”,在什么情况翻译为“微妙的”或者“进步”则需要语料库中的具体例子来进行阐述。语料库的查询方法也是灵活多样的。以COCA(美国当代英语语料库)为例,语料库的单词和短语可以直接输入查询,但查词根或同义词等则需要借助通配符号。

4.2 教会学生如何共享词汇虚拟学习平台

基于Web2.0的大学英语词汇虚拟学习平台更加突出共享性、协同性和交互性。学科馆员在让学生掌握信息的同时还要教会他们如何最大限度地利用这个虚拟学习平台(社区)。一方面要求学生认真对待网络词汇测试;此外,要鼓励他们积极进行同伴和师生间的在线学习经验交流;另外,进行选择性阅读和实现数据共享也是必要的,它减少了信息检索的重复工作量,提高了外语词汇学习效率;最后,学科馆员要及时地对系统进行技术维护和更新,使其满足大学英语词汇学习者学习的需求。

4.3 共享电子档案袋评价

图书馆员要提高大学英语学科服务意识,主动协助教师承担电子档案袋设计和保存的任务。基于IC2的电子档案袋能够自动记录学生访问登录、发帖及留言、词汇测试成绩的状况。电子档案袋评价客观地描述了学生的学习成长过程,共享电子档案袋评价有利于同伴之间交流学习心得,并对自己的学习方法进行反思,从而构建个性化的大学英语学习模式[6];它同样对教师教学能力及教研水平的提高也大有裨益,教师可以对学生的学习进行动态管理和评估,并进行教学自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新的教学理论和方法,最终优化教学效果。

5 英语词汇教学方式提升对图书馆IC2服务模式的启示

英语词汇教学方式的提升一方面论证了图书馆促进学科学习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也启示学科馆员要利用IC的有利条件,进一步构建并优化服务模式。

首先,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图书馆学科馆员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以适应信息共享空间和创新社区发展的需求,从而为学习者提供更优质的服务。①要进一步加强信息技术方面的学习,紧跟时代步伐。尤其是3D打印设备和技术的引进、故事时间和Living图书馆的推出对馆员的信息素质要求更高了,比如视觉信息素养和移动信息素养等,只有不断学习才能适应这种新形式的变化。②馆员也要加强所服务学科的学习,如辅助大学英语词汇教学的馆员必须具备一定的英语基础,否则难以发挥协调和服务的功能。

其次,学科馆员要具有“全身心”的服务意识和敬业精神。如前文所述,IC2是IC服务模式的升级版本,技术更新是基础,服务理念的提升是精髓[7]。除了不断向馆员灌输先进的服务理念外,在实践中还要培训他们怎样利用IC来改善学科服务质量,促进大学教学与科研的提升。

此外,图书馆IC的物理空间改造和技术优化也是必需的,它为图书馆IC2服务模式构建与优化提供了物质基础,也为其创造了前提条件。大学英语词汇学习IC2服务模式涉及到了基于Web2.0的虚拟学习平台技术、多媒体网络技术等,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进一步发展,3D 打印设备、故事时间和Living 图书馆方兴未艾,这些都是图书馆IC2服务升级离不开的硬件设施[8]。

最后,图书馆IC2服务模式构建与优化需要发挥教学系部及其它教辅部门的协同创新作用,即实现合力的效应,这是和传统图书馆最大的区别。

总之,图书馆IC2服务模式的优化和以上几个要素密切相关,学科馆员在提高自身素质的同时提升IC2服务意识,而高校在图书馆IC物理空间改造和技术优化的同时也要重视各部门的协同作用。

相关期刊更多

画刊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江苏凤凰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草原文物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

回族文学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文学艺术界联合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