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小学科学课堂教学

小学科学课堂教学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小学科学课堂教学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小学科学课堂教学

小学科学课堂教学范文第1篇

关键词:小学科学课堂教学

现行的小学科学教材而言,变化大,可以说每年都在变化,如果我们的教学方法方式还停留在原有的教学层面上,我们将违背教材的改编原则和意图,无法完成教学任务,更达不到教学目标。那么,怎样才能上好新编教材呢?我认为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探索。

一、科学课的教学从孩子们的身边事开始

孩子眼中的世界是一个充满未知、充满色彩的世界,科学课教他们从身边的事物开始观察,从一点一滴的变化开始探究其源,足可培养孩子们浓厚的兴趣。从容易的活动着手,让孩子知道科学探究不是尖端的事物,只要用心、留心、细心,就如此这般既简单又有趣。

教孩子做一个细心的人,从身边的一草一木开始留心,观察校园里的植物;观察植物的根、茎、叶、花、果实、种子;观察植物的一生;观察我们周围生活的小动物,观察土壤、空气、水;观察云、雾、雨、雪、霜、风;观察我们吃的食物,了解食物包装上的信息;观察家中的电器,调查家中的材料,观看星空的变化,观察月相的变化;寻找身边混合物等。通过一系列的活动,让孩子们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树叶的变化,比较它们的形状、大小、颜色;去欣赏四季见到的花,去分析花的构造,研究花的颜色、花冠的形状,去闻一闻花香,想一想花的作用,去瞧一瞧植物的果实,看其颜色、大小、形状,有的还可尝一尝其滋味;桔子的酸甜,苹果的香脆,梨子的清润,西瓜的甘甜,草莓的酸溜溜等。让孩子们去寻访小动物,在草地、在花坛、在树林、在庄稼田、孩子们找到了飞舞的蝴蝶、蜻蜓、蜜蜂,畅游的蝌蚪,一步一步往上爬的蜗牛……孩子们去观察这些小生灵的样子,了解它们的习性,和它们一起玩耍,从中了解很多的知识,体验到了无限的乐趣,他们会更热爱这些小精灵。教孩子们到花园里去采集植物,去郊外采集岩石,去旷野捕捉昆虫,回到教室,孩子们可用放大镜、显微镜观察花的构造、细胞的构造,用一看二摸三刻四滴盐酸的方法观察鉴别岩石。让孩子们用纸杯做土电话,用易拉罐制作发声筒,用木片、塑料、纸盒、泡沫做船,用纸、针、棍子做成呼啦啦转动的风车。一样样的作品问世了,这是孩子们的骄傲,这是孩子们实践的成果。孩子们在做的过程中,有成功的喜悦和自豪,也有失败的教训和收获,孩子们动手做了,孩子们的手更巧了。让孩子们在最佳的心理状态下进行探索,有利于发挥孩子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独立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自主选择方法,进行尝试、改造或创新,这才是我们为之努力的目的。

二、利用资源优势,开展科学教学

在《太阳与彩虹》教学中,利用星期日组织学生到小河边,背对着阳光做“泼水”游戏,在愉快地玩耍中,使学生意外的发现了与彩虹类似的景象,于是因势利导,非常轻松地揭开了彩虹形成的奥秘。根据教材内容的需要,有目的的组织学生,到河边去考察水质是否被污染,观察河里生物的种类、形态、生活习性、运动方式等;到山坡上去观察植物的根、茎、叶、花、果实、种子的性态构造和生长环境,并适当采集制成植物标本;还有目的组织学生开展捉鸣蝉、捕蝴蝶、学鸟叫等有趣的活动,使学生在愉悦的活动中,既学得了知识,又培养了学生观察自然事物的能力;既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又体现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和主体地位。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达到了科学教学从知识、兴趣、能力和德育四个方面的教学目的。

三、灵活选用教法,优化课堂教学

合理、灵活的教学方法,能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更能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科学课的教学方法很多,但要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和教学活动中认识活动的特点进行分类,科学课中主要有观察、实验、考察和讨论等基础认识活动,相应地就有指导学生认识这些活动的教学方法。而科学课教学活动有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每一节的认识活动都有明显阶段性,每一节课的学习都要经力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过程,所以要根据每一节中认识实践活动的阶段来灵活选择教学方法,以获取知识的结果。否则就会干扰甚至破坏认识过程。例如在《物体颜色》教学教程中,主要采用实验法,分别研究七色光透过不同颜色的玻璃的情形及各种颜色的物体反射太阳光的情况,两个实验都是学生在自主探索现象,整理分析现象,从而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培养的提高。

四、采用电教媒体,进行辅助教学

在科学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效果更佳。它能将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形画面,通过媒体使形、色、美、光、静、动有机融合,更快、更准确、更形象地传递教学信息,使潜藏的形象显现出来,变得更生动、更直观,强化了感知,促进了理解,有效地把感性认识转化成理性认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实现教学目标。例如:在《生物进化》教学中,采用了多媒体教学手段,借助自制的课件,把学生带到距今6亿多年前到距今7千万年前的生物世界,浏览了从古到今生物进化的过程和各个时期生物的特征,并对这些生物事实进行了综合分析,从而使学生非常轻松地认识了生物进化的基本规律:生物界从古到今总在不断变化,变化的趋势是由水生到陆生,简单到复杂,生物进化的过程是极其漫长的,环境变化促使生物进化和灭绝。由于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打破了时空界限,把生物从古到今的变化情况生动、形象、全面、逼真地展示出来,实现变古为今、变远为近、变静为动、变无声无色为有声有色。扩展了教学容量,提高了教学效果,使课教学走向立体化,这一点其它教育手段是无法实现的。

五、自制教具,促进实验教学

小学科学课堂教学范文第2篇

【关键词】小学科学课;课堂教学;重要性;策略

一、研究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研究的重要性

《小学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小学科学能够启蒙学生的科学思维、提升学生对于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相应能力。新课标指出,从小就必须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素养,通过科学教育使学生学会用科学的思维方式解决自身学习、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因而,学好这门课对提高小学生的科学素质和具备科学的世界观有着重要的意义。

现实中的科学课堂教学与《科学课程标准》所要求的相差较远,不健康的教学现象仍然以各种方式悄然侵蚀着科学课堂教学,危害着科学教学的发展.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低效性,淡化了科学教学目标的落实,降低了科学课堂教学的效率。在本人工作的小学科学教学中仍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归纳起来,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

1、老师过分强调动手,忽略了学生动手的同时要动脑。现在有些教师对于动手做的方式来学习科学在理解上过于片面,认为只要是科学学习都要动手,因而在课堂教学中设计了许多动手的活动,以致于课堂上到处呈现出一派热热闹闹的忙碌景象,但是在看似热热闹闹的科学课课后学生的头脑却依然一片空白,并没有对学生的探究能力有太多实质性的培养和提高。

2、视教材为教学的唯一内容,传统的教学观认为教育者的任务是“教书”,受教育者的任务是“读书”,教好书就成为教师天职,读好书是学生的唯一任务。因而“书”就毫无疑问成为学习科学的唯一学习内容。如果稍加了与教科书上没有要求的内容就被视为“超标”。教学是以教材为中心,教师和学生均被教材牵着鼻子走,却不敢越雷池一步。教科书提供了一系列的科学事实及描述那些事实的术语,教学则成了往学生头脑中灌书上的词汇和结论。这种观念带来最大的弊端就是学习内容脱离实际、脱离生生活,造成现实的知识学习单一、老化,许多学生能背定义、原理,却不能用它来分析现实问。

3、教学资源硬件条件有限。我所在的小学是城市综合保税区的小学,原来是农村小学,和原来城市学校相比就会显得设备简陋、教学资源匮乏、师资力量欠佳、学生很少有机会去科技馆等科学宣传场所,这些都时时困扰着科学课教学在农村小学的高效开展。

二、提升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一)引导学生形成科学思维,自己动脑解决问题

“科学课程必须建立在满足学生发展需要和已有经验的基础之上,提供他们能直接参与的各种科学探究活动。让他们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比单纯的讲授训练更有效。”科学探究是从问题开始的,问题不仅是整个科学探究过程的起点,而且还是探究活动各个阶段的起点。我们就要从引起学生产生疑问开始,打开学生的思路。

引导学生大胆猜想,发现不同,引发争议,创设情境,激发探究兴趣,针对小学生好奇心强的特点,教师将要学习的知识创设于一定情境中,可以是直观手段或事物展示,也可以是创设悬念式情境,从而诱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使他们想问,并对问题产生兴趣,从而激起他们的思维。比如三年级上册《蜗牛(一)》一课时,把课前捕捉到的蜗牛放在盘子中,让学生用放大镜进行观察。学生马上就会提出很多问题:蜗牛怎么爬行的,蜗牛爱吃什么食物,是怎么吃食物的?蜗牛有牙齿吗?等等。

(二)利用自然环境,优化教育资源。

小学科学是一门具有活动性特点的比较综合的新课程,这就要求教师课前对教学内容进行活动化的处理,把课堂教学过程设计成一个个有关联的活动组合。农村有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为带领学生走出教室到大自然中去进行考察活动提供了良好的场所。教师注意充分利用这一有利条件,带领学生到大自然这个“大课堂”去上课,自然课中凡是适合在当地自然环境中教学的内容,如水域的污染和保护、植物与环境、能源矿产、岩石、土壤等等,尽可能让学生进行实地考察,直接与大自然接触,并注意把爱科学的思想教育和改变当地自然面貌结合起来,把自然课的教学和课外自然研究活动结合起来,从而使自然课取得了综合的教学效益。上课时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有效的活动组织和指导工作,根据探究价值的大小引领学生积极参与科学活动,并在多向互动中培养学生以“探究为核心”的科学素养。

(三)就地取材,丰富科学课教学途径

小学科学课堂教学范文第3篇

小学科学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主要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启蒙学生的科学意识为主要教学任务。小学科学学习的核心是探究,宗旨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小学科学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把学生的身心健康作为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让学生亲历科学探究的过程,把“动手做”和“动脑想”贯穿于科学教育的始终,使小学生能够实现动手、用脑的双结合,实现手和脑共同协调、共同发展,用“做”促进“思考”,用“思考”指导“做”,在“做”中感悟和思考,不断提高科学学习的效率和学习方法。

【关键词】

小学科学;有效课堂;教学设计;实践研究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小学科学教学已经有了很大进步。但是,目前绝大多数小学科学课堂的教学效率低下,究其原因是低效教学课堂影响了课堂效率,因此有效课堂才是提升有效教学的基础。

一、小学科学课堂有效教学的含义

所谓小学科学课堂有效教学,指的就是让学生通过课堂上师生之间的教学活动,不断获得知识、积累知识并不断进步的过程。小学科学教育应始终把让学生有机会亲自探究自然奥妙,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放在教学的首要位置,发展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要想进行有效的课堂设计,小学科学教师就必须在一定的教学理论指导下,根据教学要求和学生的学习特点,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系统化的策划和调整,以此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益,实现教学过程最优化。

二、提高小学科学有效教学的方式方法

(一)创设情境教学模式,激发学习探究欲望

教师在小学科学教学中使用情境教学帮助学生观察事物、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可促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第一,教学情境的方法多种多样,但是所有的教学情境要与课堂探究的问题结合对应起来。创设的情境必须是通过学生视角产生的,如果教师用成人化的视角去创设情境,那么学生就无法理解和发现问题。第二,创设情境开放度不要太大,避免有些教师创设的情境与探究活动内容之间缺乏联系,使学生产生太多无法探究或与探究内容不相关的问题。第三,创设符合学生经验水平的情境。有些教师创设的教学情境离学生的生活太远,使学生缺乏真实感,不能调动学生的探究兴趣,无法引导学生充分发展思维。因此教师在创设生活情境时,要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和潜在思维,结合教学内容和所要探究的内容,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例如,教师在进行《导体与绝缘体》的教学时,可以利用自制的“迷宫电路”创设游戏情境,让学生玩“探路”游戏,让学生在游戏的过程中发现什么情况下小电灯会亮,什么情况下小电灯不会亮,从而发现哪些电路是通的,哪些电路是不通的,电路不通的原因又是什么。这样学生就会明白哪些材料可以导电、哪些材料是绝缘体了。他们通过游戏的过程,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最终得出结论。因此,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不仅能够诱发学生的求知欲,而且还能够促使学生通过自己的好奇心和探究行为来获取知识。

(二)运用课堂提问,启发学生思维

教师在提问的过程中可以分层次进行提问,首先要提问的是课堂教学的基本知识点,其次所要提问的是基于这些知识点的扩展和延伸问题。教师通过对课堂基本知识点的提问可以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了解所教学的哪些知识点已经被学生吸收和理解,哪些知识点学生还没有掌握。对于学生没有掌握的知识点,教师一定要及时进行二次教学,直到学生完全掌握为止。教师在提问过程中,一定要根据课堂教学内容来提问,准确用词,将所要提问的问题表达清楚。例如,在进行《沉与浮》的教学中,如果教师按照教材内容提问“影响物体沉浮的因素有哪些”,因为学生不能理解“因素”这个词语的含义,所以就很难理解问题的含义。教师所提的问题要具体、指向明确,不要模棱两可,不可包含太多含义。例如,在教学《溶解》这课时,教师要求学生把盐、沙等物体放入水中慢慢搅拌,然后提问学生“你们发现了什么”,这个时候很多学生都会答非所问,因为教师所提的问题没有明确的指向性,这样就浪费了很多课堂时间。如果教师这样提问“仔细观察食盐、沙等物体,看看它们在颗粒大小方面发生了什么变化”,这时学生就会把观察力和注意力放在物体的颗粒大小上,放在所要探究问题的核心上。教师的问题要有启发性。所谓启发性也就是教师提出的问题要能在认知上使学生产生不同的看法,这样才能启发学生思考。

(三)教学设计充分预设,有效利用教学生成

课堂教学是一项有目的、有意识的教学行为,为了达到基本的教学要求和教学目标,很多教师会在授课之前对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做整体安排。这样可以保证教学活动的有序进行,使得所有教学活动都在教师的掌控之内,但是却严重阻碍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发展,久而久之,就会阻碍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形成和科学素养的提高。充分的教学准备和预设是教学成功的保证,但是充分的预设并不是教师对教学的完全控制。新课程理念要求教师不能机械地按照原有的方案确定教学思路,而应该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实际状态,调整课堂的节奏和内容,不断引导学生发散思维,生成新的教学流程和步骤。但是有些教师不能很好地掌握预设和生成的节奏,一有课堂“生成”就紧抓不放,随意更改教学计划和教学目标,有的教师甚至把“生成”作为课堂教学的主要任务。因此,需要教师全面理解“预设”和“生成”之间的关系,两者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关系。

(四)准确把握教师指导,促进学生有效建构

有效的课堂教学应该是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完美结合。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全程参与指导,但是要掌握好指导的“度”。教师的指导不是直接告诉学生应该怎么操作,而是不断启发学生思考,适时进行点拨。指导的本质是引导,是含而不露,给学生一个思考的方向。教师的指导过程不能“急”。当学生遇到问题和困难时,教师不能因为学生的稍微犹豫就对学生脱口而出,告诉学生答案。否则这样的指导就失去了引导的意义,教师要不断鼓励学生思考、不断压缩学生思维空间,让学生朝着探究的目标去思考和创新。例如,教师在教学“水在自然界里的循环”内容时,教师要改变原有的教学模式,不再将简单的循环过程和循环结果告知学生。而是将学生分成几个学习小组,然后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日常生活经验,利用各种形式的图片、文字、箭头等描绘出水在自然界中是怎样循环的,然后各个小组再讲出循环的科学合理性。这样每个小组成员都会开动脑筋、发散思维,思考水到底是怎样在自然界中循环的。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时时关注学生的思维方向和思考动态,积极地引导学生往正确的循环方向去考虑。最后每个学生都能将水在自然界中的循环展现在教师面前,只不过有些学生的循环路径是错误且不科学的。这时候教师不要简单地告诉学生正确答案,而是通过不断引导、不断启发,最终让学生自己明白水在自然界中到底是怎样循环的,从而画出正确的循环图。在这个学习过程中,教师既参与了学生的学习过程,对学习过程起到了整体监督和引导的作用,又在监督和引导过程中时时把握合适的“度”,不断鼓励和启发学生的思考。这样的教学过程才真正实现了师生之间的互动,实现了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之间的结合,不仅有利于学生牢牢掌握教学内容,而且还发散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学习能力。

小学科学课堂教学范文第4篇

目前,很多教师对小学科学课程的重视度不够,认为该科目不是主科,所以在教学活动前都没有进行充分的准备。未花时间与精力去做好备课工作就会令教师不能深刻理解教材内容,从而降低课堂的教学质量。有效性教学注重的是对学生思维的锻炼,但是由于受到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很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注重对知识的讲解,并未在课堂教学中将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展现出来,令课堂氛围枯燥无趣,导致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得不到提高。另外,为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新课程要求教师在课堂中应注重对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很多科学课堂都缺乏了相应的探究活动,教师未能发挥指导作用使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

二、提高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

1.教师应在课前做好备课工作。

教师的教学水平与职业素养是提高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关键,因此,在课前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应对课本教材进行仔细研究,编写教案的时候一定要建立在理解教材的基础上。另外,备课的时候也要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等进行充分考虑,对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尊重,所设计的教学活动中的每一个环节都应该在符合科学探究规律的同时,也符合学生发展的特点,以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在课堂教学中获得进步。例如,在学习《饮食风俗》的时候,教师可在课前先对课文内容进行研究,对教材中我国传统节日的食物和我国的地方特色食品等有较为熟悉的掌握,这样才能更好地对材料进行选择,如传统食物的典故、特色食物的特点等,还要考虑所选材料应该在哪一环节进行呈现,以使教材在提高课堂活动的有效性上得到最大的发挥。除此之外,教师还要对在教学活动中可能出现的突况进行考虑,如学生在学习中会遇到哪些困难,他们会提出哪些问题等,这些都需要教师做好充足的准备。教师也可以在课堂中适当地添加一些课本中没有的饮食风俗知识,以使学生的知识面得到扩展。充足的课前准备,不仅能使教学活动顺利进行,还能在不浪费课堂时间的基础上扩充学生的知识,使学生获得进步,从而提高科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2.将课堂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激发学生对科学课的兴趣。

科学虽然涉及的内容较多,但是其实际都是来源于生活,因此,教师要想提高科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必须将课堂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以激发学生对科学课的兴趣,从而促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效的课堂教学必须有学生的充分参与,小学生的年龄较小,注意力集中时间较短,但是他们会对自己感兴趣的东西投入较多的时间与精力,所以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当激发学生对科学课的兴趣,以促进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教师在教授《各种各样的天气》这一课文时,应充分挖掘生活材料,可向学生提问“:今天的天气怎么样?”“、生活中都有哪些天气?”“、各种天气都有哪些特点?”等问题。天气是生活中人们每天都会遇到的自然现象,对小学生来说与生活相关的话题会比较容易引导其进行自主思考。加上小学阶段的学生具有较强的表现欲,对于老师所提出的问题进行积极思考与回答可使其表现欲获得满足。小学科学的丰富内容都是以生活作为依靠的,在课堂中巧妙地结合实际生活材料,不仅能激发学生对科学课的兴趣,使他们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也有利于其思考能力的提升,从而促进课堂有效性的提高。

3.有效组织学生进行合作探究活动。

科学课程要求教师必须重视学生的合作探究活动,有效的科学课堂教学除了要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外,还要注重其合作探究能力的培养。如果仅靠课堂教学就想让学生充分了解科学知识是不可能,教师还要适当地、有效地组织学生对科学知识进行合作探究。教师要在学生进行合作探究活动的时候做好组织者与引导者,这样不仅能使学生的合作与团结精神获得提高,还能促进学生与教师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友好关系的建立。同时通过合作探究活动而获得的知识可在学生脑海中留下深刻印象,使其能将这些知识转化为自己的知识并应用于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难题。以《认识常用文具》为例,教师可在教授这篇课文前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进行分组或者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主分组,然后指导学生进行组间分工,如记录员、汇报员、组长等,令每一位学生认识到自己在小组中的任务与价值,有利于合作探究活动的顺利开展。最后分别让每一位小组自行选择一样常用文具进行研究,如尺子、圆规、铅笔、橡皮等,每位小组成员通过合作学习对文具的来源、使用方法等进行了解,并由汇报员将各组的研究结果进行汇报。这样不仅能使学生充分了解知识,更有利于他们在学习中正确使用文具,使课堂的有效性获得提高。

三、结语

小学科学课堂教学范文第5篇

关键词:小学科学;课堂;农村;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7-315-01

小学科学课,它是一门科学启蒙教育课,是语文、数学、外语等其他基础学科根本无法替代的课程,如果我们不重视农村地区的科学教育,就等于在扼杀农村儿童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无疑是对儿童科学兴趣的扼杀。

一、分析农村小学科学教学现状,采取切实可行的教学措施

1、学生缺乏学习科学的兴趣

小学科学学科的设立目的是培养学生自主探索能力,而学生自主探索能力往往是建立在兴趣的基础上,只有先让学生对学生产生兴趣,学生才会有自主探索的内动力。由于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等种种原因,在农村学校,科学课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普遍不高,大多数学生潜意识里就把科学课列为“副科”,教师的科学课时不时又会被挤课、占课,小学科学课教学渐渐失去了原有的意义。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想要科学课设立的意义得到切实的发挥,教师必须从课堂入手,改变现状,加大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为学生的科学探索奠定基础。

2、教学观念落后,科学素养不高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民占大多数,由于不少乡村科学文化知识相当缺乏,一些地方封建迷信还非常盛行,给他们生活带来了很多的损失,由于新“读书无用”论的影响,许多农民孩子都还缺乏应该接受的教育,甚至还发生了一些不该发生的悲剧。在教师方面,很多教师都是抱着“走过场”的态度,教师授课方式陈旧,认为只要领着学生读一读,念一念就行了,可见农村小学科学课至今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科学教师作为小学生科学学习的启蒙者、科学知识的传播者、科学方法的引导者,我们就应该熟练的掌握教学技能和不断更新与时俱进的教学新理念,认真做好课堂教学,多利用课堂时间去引导学生思想的转变,让所有人都重视科学,重视课堂。

3、教学资源不足,设备简陋

由于农村经济实力的落后,加之主观上的一些原因,科学教学的投入受到了极大的限制,教学资源不足,实验教学设备简陋。许多教室里连基本的教学设施也没有,更谈不上用电视进行录像教学,网络教学,多媒体教学等。大多数小学实验仪器、药品不全,许多演示实验和分组实验都无法进行,这让搞科学教学的教师感到非常困难。教学资源问题确实给小学科学教学带来了极大的难题,因此,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认真备课、上课、听课、评课,及时批改作业、讲评作业,做好课后辅导工作,广泛掌握各种知识,形成比较完整的知识结构,使学生学有所得,不断提高。其次,教师还可以自制一些教具,带领学生合理运用身边的一些资源,引导学生去做一些简单的趣味实验,家庭实验等,尽量缩小教学资源不足带来的影响。

二、充分利用农村丰富的课程资源,让课堂“活”起来

课堂是学生学习知识、探索能力得到培养的地方,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因为一些课堂教学的难题就放弃小学科学课堂。在农村,科学教学资源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农村孩子特定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以多种途径、多种方式、多种渠道开发与利用丰富的课程资源,把这些资源集中起来,带进课堂,让课堂“活”起来。如在教学《流动的的水》一课时,为了让学生知道水除了无色、无味、透明、会流动外还有哪些性质,我先安排学生在家了收集一些小塑料杯、别针、硬币等农村随处可见的实验器材,上课时,我在安排学生往盛满水的小塑料杯里装曲别针,用滴管在硬币上滴水,学生们兴趣盎然,在看到塑料杯里的水与硬币上的水鼓成了面包形状,还不流出来时十分兴奋、好奇。这时我在给学生讲解一些相关的知识,学生很快就理解水的表面张力是怎么一回事了。利用身边的可利用资源开展课堂小实验,使学生在愉悦的活动中既学得了知识,又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索的能力。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好奇心和求知欲,达到了科学教学从知识、兴趣、能力和探索四个方面的教学目的,最大限度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三、充分利用农村自然环境,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

课堂的教学只是为学生打下学习的基础,教学过程中教师在搞好课堂教学的同时还要积极引导学生开展课外活动,让学生学以致用,用有所获。农村有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教学中教师注意充分利用这一有利条件,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带领学生到大自然这个“大课堂”去上课,凡是适合在当地自然环境中教学的内容,如水域的污染和保护、植物与环境、能源矿产、岩石、土壤等等,尽可能让学生进行实地考察,直接与大自然接触,并注意把爱科学的思想教育和改变当地自然面貌结合起来,把教学和课外自然研究活动结合起来,从而使教学取得了综合的教学效益。一个活动可能是一节课,也可能是几节课,教师不要把上下课铃声当做教学的起点和终点,应积极给学生营造一个开放的探究空间,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进行实践活动,从课堂向课外拓展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意识,让学生在实践中不断提高。

在农村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不能因为种种原因就放弃科学教学。孩子是祖国的花朵,祖国的未来,为了他们能更好的成长,教师要善于利用我们身边一切可利用的因素,广泛结合农村教育资源,为农村小学科学更好地实施素质教育探寻出一条新路。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