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燕子教学设计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字体设计的教学有其深厚的理论基础和方法,这是指导、学习字体设计的最基础的重要内容,其理论是从传统实践、继承发展、交流学习、社会需求中总结得出。文字是记录语言、约定俗成的符号体系,是人类语言的辅助工具,是人类文明的象征。音、形、意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文字。它既是符号,又是文化。从世界范围来看,文字的产生基本经历了思想变化、实物记事、图画表意、符号体系到现代文字的一个发展、成熟的过程。人类的造字是最初的、也是最根本的字体设计理论。从文字的创造可以看到先人们的智慧和方法,这是需要我们学习和继承的。“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与地,视鸟兽之文,与本地之宜,近取诸事,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身,以类万物之情。”又“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百官以治,万民以察,盖取诸。”认为包牺氏时代开始了文字。不难看出汉字的产生与人的“观法自然”“类万物之情”和需求息息相关。东汉的许慎对汉字的造字做了精辟的论述“:一曰指事,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二曰象形,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三曰形声,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四曰会意,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撝,武信是也;五曰转注,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六曰假借,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讬事,令长是也。”即“六书”,这六书是古人分析汉字的构造和使用而的归纳出来六种条例,基本形成了一个成熟的汉字造字的方法体系,在世界文字发展史上具有很强的代表性,并独具一格。文字是一个民族稳定的民族传统、民族文化的代表。字体设计教学,应当围绕根本、主线,在现有的字体体系中,以丰厚民族文化和民族气质为己任,以信息传播和社会需求为主要设计任务,繁荣和发展现阶段的文字应用文化、文字的艺术书写文化、文字的时代特点流行性文化、高水平的设计文化。目前我国字体设计教学主要是针对汉字和英文字母的设计应用为主,研究这两种字体的设计历史、设计应用、设计创新方法,代表性的研究文字设计的规律和内涵。可以看出这两种文字都是优秀文化的重要代表,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文字,对于字体设计的应用、创新都留下了宝贵的方法、智慧和经验,从中吸取养分,才能真正意义上丰厚文字的形态文化、民族文化、应用文化。字体设计理论知识也是不断发展和进步的,也需要我们去不断发展,根据时代的发展和需求,创新性的理论指导对现代字体设计的教学有重大的启示,在教学中对于设计理论知识的研究、发展必不可少。
2艺术设计美学的内涵是字体设计教学的基本美
设计后的字体是一种全新的字体形态文化形式,不论是视觉效果还是在意义构思上都体现出了一种独特的美,这种美就是艺术设计美学之美。艺术设计的本质是创新、应用和美,设计字体时把握设计的本质要素对于字体的艺术设计、创作具有指导性意义。“艺术设计作为一种物质行为,其功利性决定了它本身无法直接带来审美效应,艺术设计是通过对功利性的超越而上升到审美的境界的。设计美的境界高低与文化层次的高低紧密相连。一个设计师要创造出有丰厚文化意蕴的艺术设计境界,需要精湛的文化修养,也需要灵感的撞击,往往是多种因素综合的产物。”设计作品的文化情调、文化心理、文化精神是其审美价值意义的三个层次,艺术设计作品从文化情调上升到对文化心理的关注,再上升到一种文化精神的塑造实质上体现了艺术设计的水准、层次和境界。从设计作品中能够渗透文化的内涵与气质,这件作品体现出了较好的设计表达和精神实质。艺术设计美学的概念、内涵、性质、构成、基本理论等在艺术设计实践中是一种指导性文化理论,同时这也是一种修养。艺术设计美学宏观地论述了它与哲学、美学、心理学、文艺学、人体工程学、市场营销学等学科之间的交叉关系,以及与艺术、技术、市场之间的相互联系与作用。强调以人为本、从人的特点出发对设计进行考察、观察与研究。艺术设计美学的社会性、多义性、文化性、功利性和专业性思考对设计产生了重大影响。字体设计这门学问,文字发明创造的高度已经赋予了其深厚的文化内涵,具有深度的民族、地域、时空、抽象特色,其设计的美学一直延续至今,它的美学不仅仅是视觉上的变化、规律、新颖,同时是一种文化上的心理美学嬗变,是一种综合的文化精神的体现,艺术设计的美学研究与理论对其追述、表达、使用、发展提供了设计的美学和教学方向,增强这方面的理论学习对于字体设计研究会有很好的启示作用,在教学中不去长篇大论但贯穿艺术设计美学符合了设计学科发展规律,也符合了文字艺术发展变化的规律。
3实践性、探索性的学习是字体设计的优选方法
字体设计是一门艺术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其教育目标不仅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文字的书写能力、造型的能力,还要注重创新思维能力以及与商业设计相结合的综合应用能力。尤其在当下艺术设计呈现出多学科交叉的综合性特点,在教育观念、教育功能、培养目标上调整变化已是必然的,字体设计的教学与实际相结合,与市场需求相衔接已成为必要。“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与科研,要重视实践,既抓科研实践,又抓教学实践。”实践性教学是摒弃了纯粹空洞的理论讲授,而进行的体验式的教学理念,字体设计的实践包括课堂教学与实际项目相结合;理论教学与动手操作相结合;启发式教学与体验式评价相结合;思维能力教学与创造力表现相结合;设计能力教学与应用能力相结合等方面。通过项目实践,课堂教学与社会、生活形成互动,建立良好的社会沟通和社会渠道,有利于学生设计找准方向,了解社会需求、积累知识、积累实战经验,将来就业发展有了一个衔接和过渡的环节。实践性教学可通过项目教学、赛事导向教学、课题式训练、与企业合作建立校外实习基地业务合作、与政府职能部门合作开展社会文化活动等多种教学形式,将传统意义上讲授、辅导的课堂从单一的教学形式转为产学研结合、多样化、立体化的教学模式。这种理念的培养在于教师和学生探索性的学习方法,而非拿来式的学习。探索性强调在教学学习的过程中对于“产”创新价值意义的表现和肯定,注重实验性、注重创新性、注重探索性,是注重对可能性发展追索设计内涵的一种创造精神,作为设计学科这种精神不可隐没。缺乏探索性是一种滞后的表现,被视为设计中的懒惰,这在设计行业是相当可怕的。探索新的观念、探索新的技巧、探索新的媒介、探索新的材料、探索新的表现语言、找寻不同、发散式思维、锻炼学生的敏感的创新体验和参与实践,提升其自主表现、自主完善、自我发展“多元发展”的能力。作为设计教育没有探索性的学习其价值意义等于零,探索性这是一种宝贵的资源,唯有探索才能发现新大陆,才能发现新价值。
4结语
一、实验教学设计原则
(一)安全性原则
树立“安全第一”的意识是实验能顺利进行的前提,必须要保证实验者的人身安全。在设计实验时,实验者要对仪器的组装、药品的性质、实验的操作等充分了解,这就要求实验者必须具备扎实的实验基础,才能保证实验安全有效地进行。对于一些不宜在课堂上演示的实验,尽可能通过多媒体展示或视频播放,以防因操作不当而产生实验事故。如在浓硫酸稀释过程中,注意水和浓硫酸滴加顺序;学习氯气的性质时,要知道氯气的毒性;在进行有机实验时,应注意装置的连接、催化剂的选取、温度的控制等因素。只有扎实的实验基础,规范的实验操作,才能保证实验的安全性。
(二)科学性原则
任何实验的进行都必须有一定的科学性,只有符合科学性原则,实验的探究才会有意义。化学自主学习式实验的设计要以相关的化学知识为基础,要遵循一定的科学依据和理论依据,把握正确的实验操作和方法,如探宄钠与水的反应、离子反应及其发生的条件、苯酷的性质等。在整个探究活动中,重在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以及对科学事业的热爱。
(三)简易性原则
在达到实验目的的情况下,提倡设计最佳的实验方案,鼓励学生设计简易、节能、环保的实验方案,这样可以防止因为方案复杂、操作不当带来的危害。相反的,可以帮助学生顺利进行实验的操作,数据的分析以及结果的处理,可以节约课堂教学时间,提高教学效率。如在设计“钠与氯气反应”的实验时,将氯气的制取和氯气与钠的燃烧反应在一套装置中进行,不仅简化了实验装置和实验操作,还保证了实验的成功率2。
二、实验教学目标设计
教学目标的设计,是整个教学活动顺利进行的基础,是保证教学效果的前提。根据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学目标的设计可分为三个基本维度:知识与技能目标、探究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3。
(一)知识与技能
实验知识与技能目标是自主学习式实验教学目标设计的基础,要求对每个实验的实验原理、实验操作、实验要求及相关知识有所了解。
自主学习式实验教学知识与技能目标主要涉及到以下内容:掌握化学基本知识及物质变化规律;学会实验药品仪器的选取与使用;熟练实验基本操作和基本技能;会对实验现象和结果进行分析和处理;注意实验过程中的安全事项等4。通过对实验基本技能和实验知识的掌握,制定出实验知识与技能目标,进而提高实验教学效率。
(二)过程与方法
自主学习式实验教学的过程与方法目标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通过自主设计实验,培养学生搜集资料、发散思维的能力;通过观察和分析实验现象,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及对化学变化规律的认识;通过对探究过程进行计划、调控、评价,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化学的能力及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科学探究能力的形成是一个缓慢的过程,探究能力的发展是逐步提高的,不是一蹴而就的。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注重学生知识的学习,更应注重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对科学现象进行探究。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新课标理念下,化学自主学习式实验教学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主要包括:积极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探讨实验方案、交流心得、补充知识点的欠缺,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总结实验结论,感受物质变化的奥秘,学会辩证分析问题的方法;大胆发言,大胆质疑,发散思维,充分调动学习积极性,培养对科学的学习兴趣。从个人层面勇于创新,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从社会层面发展绿色化学,树立保护环境意识;从国家层面热爱祖国,树立实现中国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关键词: 《电子设计自动化》 实验教学改革 教学理念 教学方式
电子设计自动化(Electronic Design Automation,EDA)技术是以计算机科学和微电子技术发展为先导,依赖功能强大的计算机,在EDA工具软件平台上,完成布局布线、逻辑优化仿真、实现既定电子线路功能。当前EDA技术已成为现代电子设计工程师所必备的重要技术。
重庆邮电大学从2003年筹备建立EDA实验室,开设《电子设计自动化》实验教学课程。由于电子设计自动化技术更新迅速,大概每三年硬件软件就会更新一次,而我们的实验教学内容仍然局限于基本的理论知识的验证,教学的深度和广度明显不够;另外实验教学条件也难以跟上技术更新,不能反映当前流行技术,不能体现现代电子系统设计的思想,更难谈到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我们从2009年开始着手《电子设计自动化》课程建设,在中央与地方共建实验室,以及学校教育教学改革项目资金资助下展开课题研究,并取得了一些阶段性的成果。
1.构建先进合理的实验教学理念
为适应EDA技术的快速发展,实验教学是整个教学体系中更加重要的组成部分,我们将其定位为通过一流的管理体制与制度、一流的实验教学队伍、一流的实验平台与一系列新型实验内容的建设,培养具有较宽专业面的学生的综合能力,同时成为教师创新研发的基地。
1.1通过课程学习,以培养实践型、创新型人才为目标,与国际培养模式逐渐接轨。
通过对国外一些高校的调研,我们发现许多著名高校EDA技术本科教学有两个明显的特点:一是课程在各专业的普及率极高;二是在实验中大量引入新技术、新方法与新器件,更多地注重创新性、设计性、综合性项目,突出EDA技术的实用性,以及面向工程实际的特点。
另外,国际通用的工程与技术评估条例(Accreditation Board for 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y,ABET)列出了工科大学生必须具备的11项能力要求,即:
(1)应用数学、科学与工程等知识的能力;
(2)设计和进行试验、分析与解释数据的能力;
(3)设计一个系统、部件或工艺过程以满足需求的能力;
(4)在多学科团队中发挥作用的能力;
(5)发现、明确表达和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
(6)了解职业道德,以及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
(7)有效进行交流的能力;
(8)懂得工程问题对全球、经济、环境、社会的影响;
(9)认识到终生学习的需求,以及从事终生学习的能力;
(10)关于当代问题的知识;
(11)用解决实际问题所必须的各种技术、技能和现代工程工具的能力。
结合国外高校对EDA教学的要求,ABET对工科大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要求,以及目前我国正在积极努力构建符合华盛顿协议的专业认证,因此在课程建设过程中,我们将《电子设计自动化》实验课程的教学定位为以ABET所提出的11项基本能力为基础,培养实践型、创新型人才为目标。
1.2在基础实验模块的基础上,宽口径融合相关知识;结合现代EDA设计技术,与企业需求接轨,提升学生就业竞争能力。
实验教学内容不再局限于逻辑行为的实现,即用EDA工具完成数字电路实验中的内容,如:数字电子钟、数字频率计的设计等。而应该扩宽知识面,加入控制、接口、通信等的设计,突出EDA技术的优势;更上一层将设计对象上升到系统级,进行嵌入式甚至SOPC的开发设计。实验教学融合本科教学和研究生教学,根据其要求不同进行不同的实验层次,整合不同的实验要求和内容。整个实验教学侧重于实用电子系统的设计,注重引入现代EDA技术,与企业需求接轨,培养专业动手型人才,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具体实验教学内容分层如表1。
1.3自制教学设备,鼓励学生积极参加设备研发及各类电子竞赛活动。
目前我校实验中心教学实验室仪器设备为2003年购置的GW48型EDA实验箱,陈旧老化,功能单一,阻碍了学生能力和素质的培养。作为以电工电子技术为支柱的大学,如果没有自制仪器设备的能力,就难取得高水平的教学质量。因此在课程改革中,我们自行研发了EDA、单片机综合实验设备,目前已投入40台教学使用。在研发过程中,我们鼓励优秀的本科生和研究生积极参与,培养其团队协作及综合设计、动手能力。
自制教学设备的组织与实践,能够促使实验室引进新的技术,是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能够直接推动教学内容体系及方法的改革。
一方面,我们把《电子设计自动化》课程与各类课外创新活动结合起来,从多渠道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我们从课程学习中选择优异的学生,进行进一步的培训。另一方面,我们也根据各届竞赛的题目与要求对教学内容作适当的添加更改,将技术进步等要求及时反映到教学中来。课程改革进行一年多来,成果显著。我校有两位老师在2009年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中担任指导老师,并获得全国一等奖一项,重庆市一等奖四项、二等及优秀奖等多项奖项。
2.采取传统实验教学、开放式教学及项目研究式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方式
在教学方式上,我们采用传统实验教学方式与开放式教学相结合的方法,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项目研究式教学,目的在于强化优秀学生的培养,利用课余时间与假期时间,选择有兴趣的优秀学生进行更高一层次的培训,鼓励其参加各类科技活动和能力认证,等等。
2.1传统实验教学。
采取教师引导的形式,讲解部分基础实验理论知识,帮助学生尽快入门。但并不采用理论课的教学模式,用大量的时间讲授研究的内容。在教师讲解演示后,学生仍需要自行动手完成实验内容。此部分实验内容主要涉及硬件平台、开发软件和部分基础应用实验的讲解。如:重点讲解平台所用核心可编程逻辑器件的结构和特点,要求学生课下详细阅读器件的数据手册;讲解原理图设计、硬件描述语言设计的方法,学会如何仿真与硬件调试,等等,为后续开发做准备。基础应用型实验包括逻辑表决器、频率计、电子钟等属于第一层次逻辑行为的实验项目。
2.2开放式实验教学。
提倡自主式学习,帮助学生树立“学习是自己的事”的理念,提倡在做中学,在学中做,培养学生研究性学习的思维方法,不采用学徒式的教育模式,努力使学生从灌输式教学模式中走出来,培养其独立自主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开放式实验教学有以下几个特点。
(1)采用刷卡形式进入实验室,实现时间、内容、元器件“三开放”的模式。学生可以根据个人情况自己安排实验时间,选择实验内容,掌握实验进度。
(2)实验采取1人一组。
(3)实验学时结束以后,由学生自己抽取考试项目,能够在规定时间场地内完成,则认定成绩合格,可进入下一阶段的学习;如不合格,则需要下一学期补考或者重修本门实验,再次进行本轮实验。
(4)可提交电子小制作等应用作品,通过者认定成绩优秀。
2.3项目研究式教学。
采取学生自主研发、参与教师科研、参加各类电子竞赛、电子工程师设计认证等形式,由学生自行拟定项目或从提供项目中选择,配备指导老师。考评采用测试演示+答辩30分钟/组的形式。此方法能够拓展实验教学的视野,增加实验教学的内容,激发学生对科技创新实践的兴趣,同时也能够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团队精神和领导才能,使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和综合实验能力显著提高。
3.实验教学的考核
根据具体的教学情况和效果,我们改革传统的“统一题目、统一考核”的形式。考核要求体现出既强调基本理论知识的扎实,又强调方法的运用,对不同的教学模块采用不同的考核形式。
对基本本科生教学采用平时上课20分+作业10分+实验成绩40分和最后综合自主电路设计30分成绩相结合的考核方式。在综合自主电路设计的考核中,也采用学生自主选择考核项目的方式,给出多个难易程度不同的项目,由学生根据自己学习情况进行选择,最后成绩结合考题难度和学生完成情况给出。
考核方式还将进一步改革改进,以便更充分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好地反映课程学习的效果。
我们根据考核题目建立了庞大的试题库,用于学生在开放实验室内自行研究完成。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进行选择,既有利于培养自学能力,又能够锻炼综合设计能力。
4.结语
本次实验教学改革从教学理念、教学内容层次、教学方式入手,以06、07级本科学生作为试点。调查结果表明,学生对EDA课程的教学方式满意,教学效果显著,能够有效地增强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关键词:中职化学 创新实验 教学资源 开发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4)4-0261-01
在马克思的辩证唯物主义哲学之中,我们能够得到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这一认识,而对于化学领域来说,这一理论也是一样适用的。化学作为一门科学,是不能够离开实验的。而对于化学的学科的发展来说,实验则是学习的重要基础;而对于教学的方法层面来说,实验又是一种直观的灵活的教学方式。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化学在对社会和人类文明做出不可磨灭的成绩的同时,对环境也造成了一定的破坏。
1 化学实验进行创新的意义
对于化学实验的创新工作来说,这其中包括着两个层面的的内涵:首先就是指化学实验自身的一些创新,例如从实验方案的设计、实验材料的选择、实验的反应条件、实验装置等等方面进行的一些对于传统方式的改变;其次就是在教学方式上的一些创新,这方面的创新主要表现在实验教学的设计过程以及实验教学的操作实施这些方面。
2 对于化学实验进行创新的重要意义
化学实验创新的重要意义主要是在这两个方面体现的:一是在思想方面,就是说要通过对于化学创新实验进行设计,以此来培养创新的意识,并且由老师的思想创新来带动学生进行创新,这样一来就能够帮助我们打破传统实验教学中的诸多不足;二是在实践的方面,应当在创新意识的基础之上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让学生自己动手,在实践中发现一些问题,并进行问题的解决,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树立科学的世界
观[1]。
3 化学实验设计创新的方式
3.1基于实验方案创新的教学资源开发
实验方案是实验者在实验开始之前,针对实验所需器具材料、实验目的、实验方法、实验步骤等问题,结合相关化学知识和实验经验加以分析思考,最终确定的起到指导作用的实验规划。事实证明,一个好的实验方案可以使实验事半功倍。比如,在“压强对化学平衡影响”这个实验中,通过化学反应方程式NH3(g) + H2S(g) = NH4HS(s),利用从无色到白色晶体的可逆反应进行实验,就是对实验装置的创新改变。
3.2基于实验装置创新而进行的教学资源的开发
实验装置是化学实验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实验装置进行优化和改良可以使化学实验操作更简便,现象更明显,可以更好地体现实验价值。例如,在有关SO2气体的实验中,由于SO2是有毒气体,同时又具有氧化性、还原性、漂白性等性质,在实验装置的创新上,加强实验装置的封闭性,并且将SO2的发生装置、反应装置和处理装置组合成一套,使其在不外漏的情况下依次通过各个反应装置,最后进入尾气处理装置,极大程度地避免了有害气体的伤害,保护了环境,同时使得操作简便易行。
3.3基于实验反应条件创新的教学资源开发
参与反应的化学物质的状态、形状、浓度、酸碱度、反应温度以及催化剂的种类和性质等被称作实验反映的条件。而实验反应条件的选择以及对其的控制,是实验成功与否的关键所在, 所以,为了保证我们的实验效果,我们作为实验者基于应当探析社么才是实验的最好的反应条件。
3.4基于实验反应装置进行创新的教学资源的开发
实验反应装置作为化学实验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对其进行改进会对实验效果的改进、实验价值的展现有较大的促进作用。而实验反应装置的创新方面首先包含了对于装置和仪器的改善以及对简单装置进行的一个有机的组合, 以此来对工业装置的运用进行模拟,以及一些;来源于生活中的一些经济型装置的使用, 除此之外还有以部分由工厂进行过精心的设计、以及组合加工而形成的实验仪器[2]。例如: 在进行铜与硝酸的实验反应过程, 因为这一反应会产生出一些有害的NO以及NO2 气体, 因此实验的设计者就会对实验装置进行创新的改进, 加强了实验装置的封闭性, 并对尾气处理装置进行重视。
3.5基于实验方案设计的创新的教学资源的开发
实验者在实施化学实验之前, 依据相关的实验要求以及试验的一些目的, 来将与之有关的化学知识以及实验技能进行运用, 对实验装置的安装以及实验步骤的实施,实验方法的应用进行规划的过程就是实验方案的设计。一个好的实验方案设计往往能够帮助实验的效果达到最大程度的改善。如:利用NH3(g)+ H2S(g) =NH4HS(s), 由无色到白色晶体的可逆反应来进行实验, 实验装置做了适应实验原理的改进,并运用正交实验法探究实验条件, 实验步骤也做了很大改动。这个例子就能看出实验者对实验方案设计所进行的一些创新。
4 结语
因而我们能够看到,对化学的创新实验进行分析和研究, 能够帮助促进教学过程以及教学结果的改善和进步。教师在进行创新实验的同时, 也是一种对教学内容进行深入研究以及完善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还能够对于教师的创新思维进行培养, 有利于帮助教师改进传统实验教学中存在的不足。而对于学生来说化学创新实验的学习能够帮助他们级法学系潜能,逐渐树立创新意识以及创新的能力,能够更好地帮助学生提升对于化学学习的兴趣。
参考文献:
新课改中较为棘手的是设计什么样的课程以适应学生的多样性的兴趣和需求,并切合学生的认知特点,优化教学结构和设计,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其中很重要影响因素就是创新的课程资源开发与教学设计。
本文所述就是基于学生已有的声学认知特点开发的转变学生错误认知观念的教学实践研究案例。
二、教学中的主要难点及突破方法
1、学生对发声物体振动特点的感知、显示及处理方法。突破方法是用系列化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探究活动逐步逼近,然后用开发的工具记录振动图像。
2、学生对振动特点与振动图像的关系、声音特点与波形图像的关系的理解。突破方法是结合振动图像分析,利用虚拟示波器采集声波波形图,比较两者关系特点。
3、声音的传播特点初步认识。突破方法是设计类比、迁移实验进行。
下面从简介绍四个主题共17个探究活动系列的设计。
(一)物体振动发声的探究实验设计
针对物体振动发声的特点是振幅小,频率大,以下探究活动设计时主要考虑把此特点以多种感官体验并凸显出特点来。
对振幅设计是从视觉可见到渐渐不可见,对频率的感受是用触觉体验。活动设计顺序是循序渐进、逐步深入的。
系列活动(1)学生感受自己发声时喉结的振动。(2)用手拉扯、拨动橡皮条或橡皮筋。(3)用吸管制作音响,用舌尖感受。(4)用手背感受正在发声的音叉的振动;用悬挂的小钢球或玻璃球轻触正在发声的手持音叉;将正在发声的音叉端点轻触水面。(5)用棉线拴牙签穿透纸杯底部后拉动发声。(6)手刮梳子。(7)对同一个敲响的音叉用电脑音频记录软件虚拟示波器得到的波形图像(图1);再将一根针,固定音叉基部。然后用一块用蜡烛焰熏黑的玻璃板贴着振动的针头轻快滑过,就会在玻璃板上留下很清晰的振动图像了。(见图2和图3)
(二)声音传播介质探究实验活动设计
通过实验探究活动对比,明确固体、液体和气体对声音传播速度不同的特点;并猜想和体会声音的非物质性,初步了解声音具有过程性和能量观点。如(8)固体传播声音系列:A耳朵紧贴桌面,另一同学轻敲桌子远处,比较两个人听到的声音大小等特点。B一人敲击墙体,多人耳贴墙面听。C将两个“发声纸杯”的棉线联结在一起构成“土电话”,互相试听。D轻叩牙齿听自己发出的声音,并请同学一起听,作比较。E其他如耳贴铁轨判断火车来临;古代战争时潜于地下听敌人兵马来袭等。(9)液体传播声音系列:A耳朵贴住水桶,在水中轻轻敲击两个石块。B用软管(洗衣机排水管即可)一端插入被敲击的水中,另一端贴耳听音。
对声音在气体中的传播首先设计了针对空气认识的铺垫活动,如通过游戏感受空气的存在,体验空气的物质性,随处都有我们所需要的空气,我们生活在“空气海洋”中。
(10)气体传播声音系列: A手机响着放入透明真空玻璃杯中,并旋紧杯盖。B手机设成振动后放入真空杯中,并旋紧杯盖。C在杯底的放置一团海绵、棉絮或柔软的成团塑料袋等,手机设成振动后放入真空杯中,不与杯壁接触,放置并旋紧杯盖。该实验中,有空气可以传播声音,没有就听不到声音;若手机只振动时,可以通过振动杯壁传播声音,若是里面加入柔软物质,没有杯子的振动,则听不到声音。
(三)转变“声音是气流”认识的探究实验设计如(11)吹、吸口琴。(12)逆风时听喇叭、风扇声音。
(四)声音波动性本质的探究实验设计
在中小学教材里,声音的本质是不做要求深入学习的。本实验探究是为认识声音本质而搭建的认知过渡性或类比实验探究,以期引发深思,类比和迁移到接近声波的本质上来。如(13)演示牛顿摆。(14)演示波动弹簧。(15)野外考察或实景录像实景水波。(16)组合探究实验讨论。(17)用虚拟示波器欣赏自己的声音波形图与音乐的波形图。
三、结果讨论与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