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肝脏肿瘤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 超声造影; 肝脏肿瘤; 检出率; 性质; 准确率
doi:10.14033/ki.cfmr.2017.7.029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7)07-0058-02
肝脏肿瘤是常见的肿瘤,也是发病率较高的肿瘤之一,分为良性肿瘤和恶性肿瘤两种。其中,恶性肿瘤如肝细胞癌、肝转移癌患者5年生存率较低,均是对患者生命安全造成严重威胁的疾病[1]。对于疑似肝脏肿瘤患者来说,准确诊断肿瘤性质,有效鉴别良恶性对于临床诊断及治疗方案制定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实时二维灰阶超声、彩色多普勒超声和超声造影检查均应用于肝脏肿瘤定性诊断。本研究选取2014年1月-2016年10月笔者所在医院疑似肝脏肿瘤患者120例为研究对象,探讨超声造影在肝脏肿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x取2014年1月-2016年10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经彩色多普勒超声与超声造影检查疑似肝脏肿瘤患者120例为研究对象,按照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两组,每组60例。
其中,观察组男38例,女22例,年龄27~82岁,平均(59.4±11.4)岁;病理诊断:肝细胞癌24例、肝血管瘤16例、肝转移癌12例、肝内胆管癌8例。对照组男37例,女23例,年龄28~83岁,平均(58.7±10.6)岁;经病理诊断:肝细胞癌22例、肝血管瘤15例、肝转移癌14例、肝内胆管癌9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理诊断结果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使用Siemens-Acuson Sequoia512彩色多普勒超声成像仪行扫描检查,探头频率210~510 MHz,探头4V1,并给予对照组患者实时二维灰阶超声与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由高年资医师对检查扫描结果进行判定。观察组疑似肝脏肿瘤患者行超声造影检查,取患者肘静脉,注射造影剂(意大利Bracco公司生产),并行特异性造影剂对比脉冲序列成像技术,实时、动态和连续观察患者肝脏、病灶影像,并储存[2]。超声造影检查时间6 min,依次扫描动脉期、门静脉期和肝窦期,并根据肝脏回声增强时间、消退时间,增强程度、形态等来进行良恶性肿瘤的定性[3]。
1.3 观察指标
统计并比较两组患者肝脏肿瘤检出率、肿瘤定性诊断率,并比较两组诊断阳性、阴性率。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8.0软件包进行数据分析与处理,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字2检验,P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肝脏肿瘤检出率比较
在真阳性率、真阴性率方面,观察组检出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两组肝脏肿瘤定性准确率比较
根据病理诊断结果,观察组:肝细胞癌24例、肝血管瘤16例、肝转移癌12例、肝内胆管癌8例;对照组:肝细胞癌22例、肝血管瘤15例、肝转移癌14例、肝内胆管癌9例。在肝血管瘤、肝细胞癌、肝转移癌和肝内胆管癌的诊断上,观察组定性诊断准确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我国是肝脏肿瘤发病率较高的国家之一,而肝癌是发病率仅次于胃肠癌的恶性肿瘤,被业内称之为“癌中之王”,病死率较高。在症状上,肝癌患者症状不明显、不典型,且发现确诊时大都到了中晚期,且病情进展较快,患者5年生存率较低[4]。目前,在肝脏肿瘤的检查上,超声检查是首选检查方法,给予受检者行腹部超声检查可显示局部病灶。但是近年来超声检查影像技术快速发展,实时二维灰阶超声检查、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也在肝脏肿瘤诊断中有了一定的应用。但是这些方法在诊断中均有一定的局限性。实时二维灰阶超声操作简单、价格低,并且可准确确定病灶位置,但对于低于1 cm病灶,其检出敏感性也强于CT检查,在早期肿瘤诊断中发挥着重要作用[5]。但是影像检查不能仅限于发现病灶,关键在于能够鉴别肿瘤性质,以为临床治疗方案制定提供有价值的依据。因此,实时二维灰阶超声检查存在局限性,仅仅可作为筛选工具,而不能鉴别肿瘤良恶性。
而彩色多普勒超声成像在检测肝脏肿瘤内部异常血流信号、肿块边缘异常血流信号上具有一定的优越性,并且可测量最大速度、搏动指数和阻力指数等,在显示肝脏肿瘤血供及瘤内血流分布上作用明显,可清晰显示血流动力学变化[6]。由于肝脏恶性肿瘤血管、血流分布与良性肿瘤明显不同,所以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可弥补实时二维灰阶超声检查不足,从而为肝脏肿瘤良恶性鉴别提供有价值信息。在当前肝脏肿瘤良恶性的鉴别上,CDFI也存在一些缺点和不足,比如声束血流角度依赖性、低速血流信号检测敏感性较差,同时也受运动、彩色血流信号等因素影响。
在疑似肝脏肿瘤患者诊断上,其超声造影表现与病灶的血流动力学特点之间存在明显的相关性。超声造影术在临床检查上,是通过注射造影剂来增强血液回流信号,在检测微小血流信号上敏感性高,并且可清晰显示肝脏组织内灌注情况,也能鉴别刚脏内恶性病灶、肝血管瘤等[7]。在超声造影特点上,肝细胞癌主要的特点为动脉期回声快速增强,门脉期与延迟期抵灌注;在血管瘤动脉期方面,肝血管瘤存在周边结节状增强回声,而肝转移癌的超声造影特点为动脉期回声增强。
在超声造影中,注射造影剂是重要环节。理想的超声造影剂可通过肺、心脏及毛细血管循环,可通过外肘静脉注射行造影,并且能够重复注射。在临床应用上,注射造影剂的方法包括缓慢静脉冲击注射法、持续静脉滴注和团注法三种。本研究采用的是持续静脉滴注方法,并根据时间设定了方法。在选择方法时,需根据检查部位、目的和造影剂选择合适的造影剂推注方法。
缓慢静脉冲击注射法适用于肝脏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通过注射造影剂来延长增强作用时间,减少彩色溢出伪影。在超声造影中,彩色血流显示峰值通常不随灰阶与多普勒信号衰减,如果注射剂量过大,则需严格控制造影剂剂量、速度和浓度,从而提高超声造影检查的效果。
超声造影成像技术在临床上得到了良好的应用,其理论依据是微气泡在血液之中流动可产生强烈背向散射效果,提高肝动脉、门静脉内血流信号回声强度,从而增强彩色、能量和频谱多普勒信号[8]。在疑似肝脏肿瘤诊断中,应用超声造影可提高肝脏肿瘤血流检出率,提高肝脏肿瘤定性诊断符合率。本研究结果显示:(1)两组患者肝脏肿瘤检出率,在真阳性率、真阴性率方面,观察组检出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所述,肝脏肿瘤是临床上常见和多发肿瘤,肝脏恶性肿瘤前期症状不明显、不典型,给予患者有效的诊断可为临床治疗提供有价值的依据。本研究认为,在疑似肝脏肿瘤患者的诊断上,超声造影的应用价值高,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蒋映丰,周启昌,朱才义.超声造影在肝脏良恶性肿瘤鉴别诊断中的价值[J].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2012,12(1):53-56.
[2]钟子辉.超声造影在肝脏良恶性肿瘤鉴别诊断中的临床价值分析[J].中医药指南,2012,33(13):530-531.
[3]王婧,孙婧,杨红,等.超声造影在肝脏肿瘤良恶性鉴别诊断中的应用[EB/OL].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2011,22(9):6820-6822.
[4]付华伟,刘发生,冯晓曦,等.超声造影在肝脏局灶性病灶良恶性肿瘤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J].实用癌症杂志,2016,6(2):994-996.
[5]胥莲江.超声造影在肝脏肿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研究[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5,21(9):75-76.
[6]尚国栋,刘俊德,李付民,等.超声造影在肝脏恶性肿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15,5(1):137-138.
[7]张丽英,李开艳,崔贤,等.超声造影在肝脏恶性肿瘤微波治疗后的后期随访中的应用价值[J].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2013,1(3):58-60.
1影像组学的定义及方法概述
随着医学影像技术及成像手段的快速发展,所产生的医学图像数据量也越来越大,对图像获取和存储方面的质量控制,使得规范化、多模态的影像大数据集的建立成为可能。过去处理及使用小样本量图像数据的方法和模式,显然不能对图像的大数据信息进行充分的挖掘和利用。荷兰学者Lambin于2012年首次提出了影像组学(Radiomics)的概念[9],作为一种新兴的利用医学影像大数据对疾病进行定量分析预测的方法,可以从医学图像中获得更多客观定量、肉眼难以鉴别的影像学特征,再将其转换为可挖掘的高维数据信息,从而实现图像到数据的转换[10,11]。通过大量的自动化数据特征化算法的使用,影像组学能有效实现图像的采集与重组、病灶的分割及勾画,并通过对病灶影像组学特征的提取与筛选,最终完成影像组学模型的建立[11,12]。近些年来,影像组学已广泛应用于不同疾病的研究之中,在疾病检测、诊断、鉴别诊断及预后评估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此外,深度学习(Deeplearning)等人工智能技术的突破性发展,减少了传统影像组学人工提取数据特征的步骤,极大地缩短了从病灶影像组学特征提取到最终影像组学模型建立的时间,进一步促进了影像组学技术在医学图像处理等诸多领域的应用研究。
2影像组学在肝脏非肿瘤性病变中的研究进展
2.1肝纤维化及肝硬化的诊断评估
肝纤维化是各种慢性肝病发展为肝硬化或肝癌的过渡阶段,主要是由含大量胶原蛋白的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matrix,ECM)过度沉积于肝小叶周围所引起,这些过度沉积的ECM阻碍正常肝细胞与血液间的物质交换,并最终引起肝细胞的的坏死、变性,从而诱发了肝纤维化等一系列的慢性肝损伤的过程。组织学上肝纤维化及部分肝硬化经治疗后可逆[14],因此早期精准地评估肝纤维化程度对于患者的治疗及预后十分重要。作为诊断是否存在肝纤维化和评估肝纤维化分期的“金标准”的肝活组织穿刺检查有创、可重复性差,并且肝纤维化的不均质性、穿刺活检样本量较少等因素,均会影响肝纤维化分期的准确性[13,14]。影像组学作为一种无创性的方法,可以对肝纤维化及肝硬化程度进行更加准确的评估。Park等[7]回顾性搜集436例不同肝纤维化患者的钆塞酸二钠增强MRI图像并构建影像组学肝纤维化指数模型,通过与肝活检结果对比并内部验证剔除相关性较低的特征,最终建立与肝纤维化分期相关性较高的模型,进行前瞻性验证后发现其诊断F2~F4、F3~F4级肝纤维化及F4级肝硬化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71%、78%,79%、82%,92%、75%;表明基于钆塞酸二钠增强扫描肝胆期图像的影像组学分析能较为准确地进行肝纤维化的诊断及分期。Wang等[15]搜集12个临床医学中心,398例患者共1990幅超声二维剪切波弹性成像图像,采用深度学习算法之一的卷积神经网络(convolutionneuralnetwork,CNN)建立了超声弹性成像深度学习影像组学模型,并以肝活检作为金标准进行模型诊断效能的评估,结果显示该模型可显著提高对肝纤维化分期的准确性,其对肝硬化(F4)、晚期纤维化(≥F3)和显著性纤维化(≥F2)诊断的曲线下面积(AUC)值分别高达0.97、0.98和0.85,表现出极佳的诊断效能。有研究[16]采用纹理分析的方法对212例不同病理分期肝纤维化患者和77名志愿者肝脏多层螺旋CT图像进行分析后发现,随着肝纤维程度的逐步加重,由纹理分析所获得的峰度和偏斜度是逐步减低的,而平均灰度强度、熵则表现为依次增高,在区分不同分期肝纤维化和肝硬化时均显示出较高的诊断效能,特别是在诊断肝硬化(≥F4)时,峰度和偏斜度的诊断的AUC值分别为0.86、0.87,表明纹理分析不仅有助于检测肝纤维化的存在,还可用于肝纤维化的分期。综上所述,基于多种成像手段所构建的影像组学模型对肝纤维化及肝硬化均表现出较高的评估诊断效能,故影像组学的发展,可能为临床上早期发现、及时准确评估肝纤维化及肝硬化程度提供帮助,但基于不同成像手段所建立的影像组学模型间性能差异的研究,有待进一步的探索。
2.2门静脉高压及GOV破裂出血风险的评估
肝硬化失代偿期常伴随门静脉高压症的出现,其严重程度与肝硬化所导致的相关并发症如GOV、肝性脑病、腹腔积液等密切相关,因此,准确地评估门静脉高压程度十分重要。但是,目前评估门静脉压力变化的金标准肝静脉压力梯度(hepaticvenouspressuregradient,HVPG)为有创检查、且费用较高,不利于临床常规开展[17,18]。GOV破裂出血是晚期肝硬化最常见、最严重的并发症,也是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相关研究显示近50%门静脉高压症患者可出现GOV,在肝功能C级的患者中,GOV出现概率高达85%,食管胃十二指肠内镜是诊断GOV的“金标准”[19],主要通过观察内镜下GOV的范围、程度及“红色征”等进行出血风险的评估,但内镜检查对于GOV程度严重的患者可重复性差。影像组学的出现,为门静脉高压及GOV破裂出血风险的无创性评估提供了新的选择。Liu等[20]基于222例不同程度门静脉高压患者的增强CT图像构建了临床显著性门静脉高压(clinical-lysignificantportalhypertension,CSPH)的非侵入性影像组学模型,并通过4个外部验证队列中163例患者,对该模型的诊断性能进行了前瞻性检验,结果显示该模型不仅在内部验证集中诊断CSPH的AUC值高达0.849,在4个外部前瞻性验证队列中,该模型诊断CSPH的AUC值也分别高达0.889、0.800、0.917、0.827,提示该影像组学模型可作为无创检测肝硬化CSPH的一种准确方法。Yang等[21]通过分析两个临床医学中心共295例乙肝肝硬化患者的肝脏三期增强CT图像,从门静脉期CT图像提取出21个与GOV出血关系密切的影像组学特征,并结合了3个临床特征(性别、门静脉高压、门静脉栓子有无),建立了用于预测乙肝肝硬化患者继发GOV出血的CT影像组学模型,结果表明该影像组学模型的预测效能明显优于临床模型(AUC0.83vs0.64),对于GOV破裂出血的预测,在训练队列与验证队列中,该模型预测的准确率分别为76%、73%,是一种有效预测GOV破裂出血的无创性方法。此外,还有研究[22]基于169个门静脉高压患者的CT图像,建立了一个肝、脾特征联合的影像组学模型,并对62例接受GOV治疗的患者进行了验证队列研究,结果表明该模型不仅可以用于门静脉高压的诊断,还可用于GOV出血复发风险的预测,以29.102mmHg为最佳截断值时,相应的AUC可高达0.866,提示该影像组学模型可作为无创、精准预测继发于门静脉高压症的GOV治疗效果的有效的参考指标。影像组学无创、可重复性强,在门静脉压力及GOV出血风险的评估中潜力巨大,但模型预测效能的稳定性及泛化能力,仍需进一步的临床研究进行证明。
2.3肝脏储备功能的评估
肝脏储备功能状态的准确评估,关乎肝病患者,尤其是肝癌患者治疗方式的选择及预后[23]。Child-Pugh分级评分系统是临床应用最广泛的肝脏储备功能评分标准,但Child-Pugh分级具有高度的变异性,易受患者胆汁排泄、门静脉栓子形成等因素的影响,从而影响临床工作中对患者肝脏储备功能评估的准确性[24,25]。影像组学通过高通量的提取和处理图像信息,可以对疾病进行更准确、更全面的评估。Simp-son等[26]对12例接受大范围肝切除术后并发肝功能不全和24例未出现肝功能不全患者的术前CT图像进行纹理分析,发现术后并发肝功能不全患者术前CT上肝实质的质地明显不同,术后并发肝功能不全者不仅对称性较差,均匀性也较差,并且两组患者纹理特征之一的熵值间也存在显著的差异,故从术前CT图像中提取的纹理特征,可用于预测患者术后肝功能衰竭发生概率,可作为提供术前风险分层的另一种手段。Zhu等[27]基于101例患者的术前钆塞酸二钠增强MRI图像,使用影像组学的方法从肝胆相图像中提取了61个影像组学特征,并最终筛选出5个影像组学特征用于建立术前预测肝癌患者术后肝功能的影像组学模型,其结果表明该模型对于预测术后肝功能衰竭发生概率具有良好的预测效能,模型预测的AUC值高达0.894,可用于预测肝硬化患者肝大部切除术后的肝功能衰竭。Zhou等[25]通过100例不同肝脏储备功能肝硬化患者钆塞酸二钠增强MRI肝胆期图像所建立的评估肝脏储备功能的列线图预测模型,在预测肝脏储备功能方面,也显示出良好的效能,在训练集及验证集中,其预测肝脏储备功能Child-PughB+C级患者的AUC值分别为0.88和0.86。影像组学在肝脏储备功能评估中具有一定的价值,但不同病因患者间肝脏储备功能影像组学特征间是否存在差异,以及所建立评估肝脏储备功能模型的泛化能力,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2.4与肝脏肿瘤性病变的鉴别诊断
肝脏局灶性病变良恶性的准确判断,对于临床治疗方式的选择及患者的预后来说十分重要。但部分非肿瘤性病变和肿瘤性病变、良性肿瘤性病变和恶性肿瘤性病变之间影像学表现存在交叉,易出现误诊。影像组学能深度挖掘医学影像图像的影像特征信息,从而降低对肝脏局灶性病变的误诊率。Suo等[28]通过纹理分析的方法对20例肝脓肿患者及26例肝脏恶性肿瘤患者的增强CT图像分析后发现,纹理特征之一的熵值能较为准确区分肝脓肿与肝脏恶性肿瘤,其诊断的灵敏度与特异度分别为81.8%、88.0%,AUC值高达0.888。Nie等[29]基于55例非肝硬化肝局灶性结节增生患者和101例肝癌患者的CT影像资料,从增强CT图像中进行病灶勾画后提取了4227个影像组学特征,通过降维方法将其缩减为10个影像组学特征,并联合性别、年龄,病灶大小、形状、中央瘢痕征有无等主观评价条件构建了一个用于鉴别诊断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与肝癌的影像组学模型,结果显示该模型在训练集及验证集区分两者的AUC分别高达0.979和0.917,具有良好的预测效能。而钟熹等[30]对31例患者肝硬化结节常规T2WI序列进行纹理分析的结果之中,纹理参数如对比度、逆差距,能量、相关性、熵值均具有统计学意义,能有效进行小肝癌及局灶性增生的鉴别诊断。有研究[31]运用机器学习算法之一的随机森林算法,通过获取动脉期CT图像纹理特征及性别、年龄等临床特征,建立了肝脏富血供病变类别的预测模型,结果显示其诊断肝腺瘤、局灶性结节增生及肝细胞癌的准确率分别为91.2%、94.4%、98.6%。以上结果提示:影像组学对肝脏非肿瘤性病变及肿瘤性病变有较强的鉴别诊断效能,能显著提高肝脏局灶性病灶的影像诊断准确率。
3肝脏非肿瘤性病变影像组学的挑战与展望
目的 评价超声造影技术在肝脏肿瘤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应用超声造影技术检查47例肝脏肿瘤患者(良性肿瘤10例10个病灶;恶性肿瘤37例41个病灶)。观察注射第二代超声造影剂SonoVue后肝脏肿瘤的动态增强表现,并作出造影诊断。结果 肝脏恶性肿瘤的超声造影表现为“快进快出”;肝血管瘤的超声造影表现为“慢进慢出”;肝局灶性结节性增生表现为早期动脉相强化,但持续时间较长;肝硬化结节与肝实质呈同步强化。结论 超声造影能动态显示肝脏肿瘤不同时相的增强情况,对肝脏肿瘤的诊断、鉴别诊断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关键词】 肝肿瘤;超声造影;彩色多普勒
肝脏肿瘤的早期正确诊断是决定临床治疗方案和患者预后的关键,如何进一步提高肝癌诊断的准确性是影像学科所关注的课题。超声造影是诊断肝脏肿瘤的一种新技术,可以有效地提高诊断准确性[1~3]。本研究应用第二代超声造影剂SonoVue进行实时超声造影检查,观察肝脏良恶性肿瘤中的回声表现和变化规律,探讨其在肝脏肿瘤诊断及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资料与方法
1.临床资料
患者47例,其中男性40例,女性7例,年龄28~72岁,平均(45.42±11.5)岁;肝脏病灶共51个,直径1.1~15.0 cm,平均(5.8±2.7)cm。47例病人经穿刺或手术病理检查证实51个肝实质性肿块:肝细胞性肝癌(HCC)34例37个,肝转移癌3例4个,肝血管瘤4例4个,局灶性结节性增生(FNH)4例4个,肝硬化结节2例2个。
2.方法
使用百胜Esaote MyLab90彩色多普勒成像系统,CnTITM实时超声造影匹配软件,探头频率为2.5~5.0 MHz。造影剂使用前利用常规灰阶超声、彩色多普勒超声成像(CDFI)和能量多普勒超声成像(PDI)观察。选取清晰的切面,启动实时灰阶造影成像技术,机械指数(MI)调整为0.08,即刻观察整个动态灰阶超声表现。本研究采用意大利Bracco公司生产的第二代超声造影剂SonoVue,使用前用5 ml生理盐水溶解冻干粉,经肘部静脉2~3 s内快速团注2.4 ml,尾随5 ml生理盐水冲洗。
结果
本组47例未发生与造影剂相关的不良反应或并发症。所有47例在注射Sono Vue后,肝肿块在实时灰阶超声图像上均有不同程度、不同特点的增强表现,即病灶内回声增多增亮。类强回声结节的对比增强超声表现:①原发性肝癌(HCC):34例37个原发性肝癌病灶均于动脉相早期从周边向内部快速充盈,26个病灶在动脉期表现为均匀增强,11个表现为不均匀强化,增强程度均为高回声,明显高于周围组织,其内可见迂曲走行的丰富血管网。至门脉期,相当于肝组织的快速增强,病灶增强程度消退,表现为低回声,有1例为等回声。见图1A~B。②肝转移癌:动脉期1个病灶增强不均匀,3个病灶周围部分环形增强呈面包征。增强程度为高回声或混合回声,以高回声为主的病灶,病灶外缘见薄环状强化。至门脉期及延迟期4个病灶回声减退显著。见图2 A~B。③血管瘤:动脉期4个病灶周边结节状增强,静脉期向心性充盈,延迟期进一步增强,病灶增强时间可长达5 min以上。④局灶性结节性增生:动脉期3个呈车轮状或轮辐状增强,1个呈均匀增强,静脉期4个呈中等高回声或等回声,延迟期3个呈中等高回声或等回声,1个呈低回声。⑤肝硬化结节:动脉期2个无增强,静脉期2个与周围正常肝实质呈同步增强,延迟期2个回声与肝组织相等无明显分界而不易辨认。
讨论
超声造影技术是利用超声造影剂与机体组织间较大的声特性阻抗的差异,人为地增大含造影剂的血液与相邻组织之间的声阻抗差,使获得的相关超声图像反差加大,从而清楚显示含造影剂的细小血流信号及微血管灌注。与常规超声检查相比,超声造影具有敏感地显现肝肿瘤,更准确地鉴别诊断,清楚地显示肝脏和肿瘤的血流状况及组织灌注等优势,目前已广泛应用于肝脏局灶性病变的诊断[1~4]。本研究采用的Sono Vue是新一代超声造影剂,与生理盐水混合后形成稳定的气体微泡混悬液,微泡外壳为磷脂包膜,内含六氟化硫气体,微泡平均直径2.5 μm,能在微泡不破裂的情况下产生非线性效应,达到超声增强的目的。配合低机械指数的实时谐波成像技术,能够连续、实时动态观察组织的灌注过程,大大提高了对肝脏肿瘤的定性诊断能力。CnTITM实时造影匹配成像技术利用发射很低声压的超声来实时跟踪造影剂气泡的组织灌注过程,是目前超声肿瘤时相鉴别诊断的新技术[5]。
本组资料显示, 肝脏良恶性肿瘤增强时相及灌注方式不同。本组原发性肝癌34例37个肿块在超声造影上均表现为在早期动脉相快速整体增强,即呈现“快进”特点。有36个肿块在门脉相快速消退呈略低回声改变,呈现“快出“特点,与CT表现的快进快出有类似之处[6]。但超声造影又不同于CT,超声造影剂微泡不会进入血管外间隙,为真正的血管池显像;而且超声造影可实时观察造影剂进入及流出病灶的全过程。由于HCC主要由肝动脉供血,而周围肝实质约75%由门静脉供血[7],两者出现的增强效应时相不同,呈现造影剂“快进快出”的典型图像[1,4,8,9],本组占97.29%。肝转移癌由于受原发癌病理及血供丰富程度的不同而表现为不同的声像图,原发于胃肠道的肝转移癌等低血供的病灶多呈周边环状增强或内部弱增强,增强的肿瘤组织呈弱回声;原发癌为富血管类肿瘤如肾细胞癌、恶性黑色素瘤等肝转移癌多表现为动脉期整体增强,边缘增强或无增强,延迟相呈“黑洞”表现,此增强形式有时与原发性肝癌不易鉴别[1,4,9]。本组4例肝转移癌均来源于胃肠道,3例动脉相呈周边环形增强,1例呈不均匀增强。齐青等[9]对75个肝内病灶(18个良性,恶性57个)进行彩色多普勒超声造影,观察肝脏恶性肿瘤的表现为快速增强,快速减退,恶性组瘤内血流显示率为96%,他们认为彩色多普勒超声造影对提高肝肿瘤血流显示率和诊断符合率有重要意义,其敏感性、特异性与CT较为一致。
由于肝血管瘤是由大小不等的血窦组成,其血流速度相对于HCC来说比较缓慢,因此造影剂不易进出,本组实时超声造影表现为动脉相或早期门脉相病灶周边结节状增强,其后造影剂呈向心性充盈,增强持续时间明显长于恶性肿瘤,呈持续增强型,持续至整个门脉相及实质相。血管瘤的这种“慢进慢出”的增强方式有较高的特异性[4,5,9,10]。局灶性结节性增生为富血供肿块,内部有较粗、欠平整的动脉进入中心部,产生造影表现为动脉早期由中心向周边呈离心性“轮辐状”增强,并迅速至病灶完全增强,在门脉期持续均匀增强,延迟期可表现为等回声[11]。本组4例FNH造影后有3例出现典型FNH超声造影图像,1例在延迟期呈低回声。硬化结节中不存在异常血供,造影后动脉相无增强,门脉相与周围肝实质呈同步增强[4,10]。本组研究中肝脏恶性肿瘤的增强消退时间明显早于肝脏良性肿瘤,增强持续时间明显短于肝脏良性肿瘤,这与国内外文献报道相一致[1,3,4,9,12]。
从本组肝实质性肿块的表现特点来看,超声造影能准确反映肝肿瘤的血流分布和血流动力学变化特点,利用造影后肿瘤回声增强的不同时相来鉴别良恶性肿瘤,大大提高了超声诊断的敏感性与准确性。然而,由于造影增强时间较短暂,使检查者执行与观察时间明显受限,不可能用多个不同的连续切面详细分析肝肿瘤造影改变。另外,一些少血管病灶的鉴别诊断存在一定困难,各种局灶性肿块的造影表现有一定相互重叠现象,这也为鉴别诊断增加了难度。此外,由于心脏搏动导致的闪烁伪差,对于肝脏左叶的肿瘤其诊断能力也受到限制。 参考文献
[1]Lencioni R, Piscaglia F, Bolondi L.Contrast-enhanced ultrasound in the diagnosis of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J].J Hepatol, 2008,48(5):848-857.
[2]Rettenbacher T.Focal liver lesions: role of contrast-enhanced ultrasound[J].Eur J Radiol, 2007,64(2):173-182.
[3]黄丽萍,解丽梅,唐少珊,等.实时超声造影对肝脏恶性肿瘤鉴别诊断的应用研究[J].中国超声医学杂志,2007,23:134-136.
[4]Claudon M,Cosgrove D,Albrecht T,et al.Guidelines and good clinical practice recommendations for contrast enhanced ultrasound (CEUS) - update 2008[J].Ultraschall Med, 2008,29(1):28-44.
[5]Lencioni R,Della Pina C,Crocetti L,et al.Clinical management of focal liver lesions: the key role of real-time contrast-enhanced US[J].Eur Radiol,2007,17 Suppl 6:F73-9.
[6]王立学. 肝癌的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特征和诊断价值[J].右江医学,2005,33(4):378-379.
[7]苏赞瑞,莫定彪,龙瑜.中晚期原发性肝癌血供的临床分析[J].右江医学,2008,36(4):471-472.
[8]Xu HX,Xie XY,Lu MD,et al.Contrast-enhanced sonography in the diagnosis of small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or=2 cm[J].J Clin Ultrasound, 2008,36(5):257-266.
[9]齐青,王文平,季正标,等.彩色多普勒超声造影诊断肝脏肿瘤[J].中国临床医学,2005,12:1134-35.
[10]王文平,魏瑞雪,丁红,等.肝肿瘤实时超声造影的血流动力学分析[J].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2004,13:359-362.
【关键词】超声造影;造影剂;肝脏肿瘤
作者单位:475001河南省开封市第一人民医院彩超室对肝脏肿瘤的早期发现和准确诊断是保证其能够有效治疗和提高患者生存率的关键,随着影像学技术的不断发展,Bernatik T等(2001)的研究结果显示,超声造影对肝肿瘤的检出率由常规超声的59%提高到97%,其中以小于2 cm和近隔顶的肿瘤的检出率提高尤为明显[1]。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我科2010年5月至2012年2月56例经常规超声检查检出有肝脏占位性病变的患者,其中男41例,女15例,年龄27~70岁,平均年龄40岁。对多发病灶的患者,选取其中一个在二维灰阶超声上显示最清晰地病灶作为评估对象。病灶直径1~16 cm,平均392 cm。肝细胞癌32例,转移性肝癌16例,血管瘤6例,局灶性结节性增生2例。其中5例由经皮肝穿刺证实,28例有CT、MRI及临床表现确诊,其余病例均经手术或病理证实。
12方法仪器设备SIEMENS 512彩色多普勒超声仪,腹部凸阵探头,频率20~40 MHz。
应用造影剂声诺维(Sono Vue),磷脂包裹六氟化硫冻干粉制剂,微泡平均直径为25 μm,使用前注入5 ml生理盐水后震荡成混悬液,每次用量12或24 ml,经上肢浅静脉团注,随之以5 ml生理盐水冲管。造影前先用常规二维超声扫查肝脏,记录病灶位置、大小、数目及回声特征,再用彩色多普勒显示病灶血流情况,选择合适切面,然后启动超声造影模式,与造影剂注入同时启动计时器,实时连续观察病灶在肝动脉相(10~40 s),门脉相(40~80 s),实质相(80~240s)[1]的灌注及回声强度变化,并将全过程动态影像存于机器硬盘中,造影完后图像回放综合分析病灶造影强化、消退情况。
2结果
肝脏恶性肿瘤48例,其中1例病灶病理结果显示为结肠癌肝转移,造影表现为“快进快出”,误诊为肝细胞癌。1例病灶呈慢进模式,动脉期未见明显增强,未能确诊。肝细胞癌31例,病灶均发生动脉相迅速回声增强,并快速消退,即“快进快出”型,增强方式多呈高强度均匀增强,19例(61%)均匀增强,12例(39%)非均匀增强,22例(71%)高增强,9例(29%)为低增强。转移性肝癌15例,病灶均表现为动脉期快进,13例(87%)门脉期消退,2例(13%)消退时间较长,肝转移癌病灶动脉期增强多表现为不均匀增强超声(12例,75%)。良性肿瘤8例,其中血管瘤6例,病灶动脉相边缘回声增强,门脉相呈向心性增强充填,持续数分钟后消退,5例(83%)呈“慢进慢出”模式,1例(17%)呈“快进慢出”模式。局灶性结节性增生2例,病灶均与肝组织回声同步增强同步减退。56例病灶中54例超声造影取得满意结果。
3讨论
据统计肝癌发病率在各种肿瘤中排名第3,因此及时发现肝癌显得尤为重要。近年来,随着超声造影技术的发展,从组织微循环灌注水平研究病变以成为现实,并广泛应用于肝脏局灶病变的定性诊断[3]。肿瘤新生血管的生长是肿瘤继续生长和侵袭的一个重要前提,肿瘤血管的病例特征是解释肿瘤尤其是恶性肿瘤超声造影表现的依据,因此,超声造影检查可进一步提高肿瘤的检出率,并可根据肿瘤内造影成像特点鉴别肿瘤的良恶性[1]。通过上述病灶超声造影观察分析,良性病灶的特征是:①不增强,②与四周肝实质同步显像,③增强强度即使有所减弱也不会低于四周肝实质。恶性病灶则在动脉相增强后门脉相和延迟相出现快速增强消退,这可能反映了恶性肝脏病变由于生长迅速而血管形成不健全、血管构造方式与四周实质的双重供血存在明显差异[5]。
超声造影技术以其无创、敏感性和安全性高等特点已被临床和患者所接受,临床应用前景巨大,但其诊断范围还有待进一步的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周永昌,郭万学超声医学第5版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7:19.
[关键词] 经皮经肝穿刺;射频消融;肝脏肿瘤
[中图分类号] R7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3)04(b)-0057-02
肝脏肿瘤是目前世界上最为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全球发病率位居恶性肿瘤第5位,且呈逐年递增趋势,死亡患者每年达60余万人。我国肝脏肿瘤患者发病率约占世界发病率的43%,多见于乙肝病毒感染导致的原发性肝癌。肝脏肿瘤恶性程度高,患者预后差,术后早期容易复发[1-2]。目前肝脏肿瘤最有效的治疗方法仍为手术切除治疗,但多数患者最终确诊时,已属晚期,且多伴慢性肝炎与肝硬化等,肝脏代偿功能差,易出现远处转移,患者耐受性差。射频消融术是近年来应用于肝脏肿瘤治疗的一项新技术,临床上安全、创伤小、疗效确切、患者耐受性好、适应症广且并发症少,成为临床上肿瘤治疗的重要手段[3]。为探讨经皮经肝穿刺射频消融术治疗肝脏肿瘤的临床疗效,该研究2008年1月―2012年7月期间对71例肝脏肿瘤患者行经皮经肝穿刺射频消融术(PRFA),疗效显著,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来该院就诊的142例肝脏肿瘤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71例。所有患者均经B超、MRI或CT检查确诊。观察组男44例,女27例,年龄30~79岁,平均年龄(54.5±7.8)岁,其中原发性肝脏肿瘤56例,转移性肝脏肿瘤15例;对照组男42例,女29例,年龄26~76岁,平均年龄(51.5±7.3)岁,其中原发性肝脏肿瘤58例,转移性肝脏肿瘤13例。
1.2 方法
观察组行PRFA治疗:术前常规凝血检查、药敏试验,禁食8 h。CT与超声联合介导定位下行经皮经肝穿刺治疗。持续硬膜外麻醉,CT与超声联合介导定位下用电极针穿刺进入肝肿瘤深面,打开电极,对肿瘤及其周围0.5~1.0 cm的肝组织进行消融,射频消融仪功率为150 W,频率为500 kHz。对于肿瘤较大患者采取多方位、多针、多点、多角度治疗,确保治疗范围囊括整个肿瘤及其周围1.0~2.0 cm的肝组织。射频治疗后及时行B超、CT等检查,若未达到治疗效果及时补充射频治疗直至完全消融为止。
对照组行手术切除治疗:全麻行开腹肝脏肿瘤切除术,根据肿瘤位置预留1~2 cm安全切缘,用血管钳夹碎肝实质,将残留管道组织用无菌丝线结扎,切除肿瘤,创面对拢针线缝扎。
1.3 观察指标
观察记录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QOL)评分、1年复发率、3年生存率,记录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情况。
2 结果
两组治疗后QOL评分差异显著,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3年生存率为53.52%,对照组为50.70%,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观察组发生感染6例,疼痛10例,发热4例,无漏胆汁与胆汁性腹膜炎,无肝功能衰竭,对照组分别为41例、53例、18例、6例、6例,两组不良反应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手术切除术一直以来是肝脏恶性肿瘤治疗的最佳方法,但肝脏肿瘤起病隐匿,早期不易发现,临床发现时多已属中晚期,且多发生远处转移,患者耐受性差,手术切除率低,患者术后复发多。临床上仅20%左右的患者能有手术切除的指征。对像乳腺癌、结直肠癌等其他部位肿瘤引起的肝脏多发转移,无法进行手术切除[4]。射频消融术治疗肝脏肿瘤临床上具有疗效确切、创伤小、术后恢复快、借助影像学技术能精确观察治疗效果等优点。
PRFA利用电极发出的中高频射频波,激起组织细胞发生等离子振荡,离子间互相撞击形成高达80~100 °C的高热量,而肿瘤细胞与正常细胞相比对热的耐受性差,当加热到45~50 °C时,肿瘤细胞的蛋白质会发生变性,使细胞膜脂质双分子层发生溶解引起细胞膜破坏,进而改变细胞结构,故可快速、有效地杀死肝肿瘤细胞,但正常组织不受损伤或仅仅轻度损伤,而高温还可凝固肿瘤周围的血管,防止肿瘤浸润周围肝组织,达到治疗肝脏肿瘤的目的[5]。对于无严重心、脑、肝、肾功能障碍的患者,凝血功能正常或基本正常的肝癌患者,不愿意接受手术切除治疗的小肝癌及中心型或深部小肝癌患者,中晚期癌及手术切除后复发患者,等待肝移植前抑制肿瘤生长、肝脏出现转移性肿瘤经化疗后以及移植后出现复发转移等患者均可行消融治疗。
PRFA与传统切除术相比,术野清晰,介导定位精确、一般可一次性成功,可减少盲目穿刺导致手术失败,减少胆漏、出血、气胸、邻近脏器损伤等发生;穿刺时可行多病灶、多方位、多角度反复穿刺,避免腹腔损伤及肿瘤转移;射频热损毁部位清晰可见,热损毁不足可追加,降低肿瘤残余的可能[6]。该研究对71例肝脏肿瘤患者行PRFA治疗,疗效显著,且并发症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张娜.肝脏肿瘤的病理学诊断新进展[J].中国中医药咨讯,2011,3(20):88,105.
[2] 王者超,王济明.肝脏良性肿瘤的诊治[J].当代医学,2012,18(13):16-17.
[3] 白秀峰,张景斌.肝脏肿瘤行精准肝部分切除术的临床效果及经验总结[J].吉林医学,2012,33(1):152-153.
[4] 刘丽芳.经皮射频消融治疗肝脏肿瘤的护理[J].实用医药杂志,2012,29(3):253.
[5] 赖威,卢实春,曾道炳,等.腹腔镜射频消融治疗肝脏肿瘤的初步观察[J].首都医科大学学报,2011,32(3):439-4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