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公共空间设计

公共空间设计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公共空间设计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公共空间设计

公共空间设计范文第1篇

形式美是一个重要的美学范畴,是一切视觉艺术共同遵循的法则,也是人们对美的第一感受。公共空间设计是改造人类生活环境空间的一个艺术门类,其特点是公共空间环境的开放性和与人类生活的交互性。形式美在公共空间设计中无处不在,并随着时展不断更新其艺术内涵,反映人们对生活空间美的需求和渴望。文章主要对形式美的基本法则和形式美在公共空间设计中的具体表现分别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形式美;公共空间设计;表现

形式美是一种重要的美学范畴,正如英国学者克莱夫•贝尔所说的那样“有意义的形式”。人类社会生活中涉及到的各个层面,但凡与艺术或设计相关,无不与形式美有着密切的关联,在人类生活中至关重要的公共空间设计中,形式美作为人的知觉体验的第一感受,显得尤为重要。形式美原则是空间美感的基本法则,同时也是美学原则在空间设计上的直接应用。公共空间设计中形式美的体现,则是公共空间设计的灵魂与核心。

1形式美的内容

在生活中,随着物质水平的提高和精神生活的丰富,人们在物质文化方面的需求越来越高,而“美”则是人们在精神需求中的始终不变的终极追求目标。形式美即是客观事物和艺术形象在形式上的美,是艺术作品形式与内容的统一,是艺术设计的过程中所展现出外在的,能被人们通过视觉、触觉、听觉等感官系统所获取,并能产生美妙的心理联想和快乐的一种形式。因为艺术鉴赏带有很大的主观因素,包括欣赏者因经济能力、文化素养、生活习惯、价值观和世界观的不同而存在很大的审美差异,所以对同样的艺术作品,不同的人感受到的美是不一样的。但是从形式上对艺术作品的认识和评价,总会得出美或丑的结论共识。在获取观众认可的过程中,艺术家们需要发掘形式美的规律,掌握形式美之特点,并用于其艺术创作之中。在设计领域,形式美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1对称和均衡

对称,体现的是一种庄重之美,是一种在量和形式上对等、对称的组合形式。均衡,是一种等量不等形的视觉组合形式,是一种视觉力度的平衡样式。均衡虽然不是平衡和对称,但是它显现的是一种平稳,最好的案例就是我国古代的八卦图案,即体现了对称与均衡之美,也体现出变化与统一之美。

1.2变化与统一

变化与统一是人与自然的生存法则。没有变化,就没有生命的生生不息,就没有世界的丰富与精彩;没有统一,就没有生存的秩序和规律,“变化”也无处存在、无以附着,最终也只能导致混乱和消亡。变化与统一,是世界运转规律的体现,也是艺术存在的体现。艺术是变化多彩的,但终究要按照一定的艺术表现要求进行统一,才能更好地表现事物和情感,并被人们所接受。变化与统一,也可以理解为形式与内容的关系,形式上的变化和对比,才能丰富统一题材下的艺术内容。因为,在艺术中,人们的艺术感知能力在某种程度上是统一的,但是由于欣赏水准和审美角度的差异,对形式美的理解也就不在一条水平线上,所以艺术作品在设计上要将变化与统一有机的结合起来。

1.3节奏与韵律

节奏,是艺术作品中,相同元素在整体上形成的运动动感;韵律,是这一类元素形成的节奏反复出现,通过拓展和变化而形成的流动之美。“任何物体的诸元素成系统的重复的一种属性,而这些元素之间,具有可以认知的关系”,可以看做是对节奏与韵律的理解。通常在音乐作品中,通过声音单元进行节奏与韵律的变化;在设计中,通过形式之美的体现,在色彩、形体、材质等元素的组合中,节奏与韵律得以体现。节奏与韵律在本质上是一致的,都是一种普遍的自然现象,在形式上,节奏与韵律给人在视听感知中强烈的吸引力,他们存在于一般的审美形式规律,是体现内容的形式;在本质上,他们具有内在意义,是形式的内在秩序和结构,它能把人的视线和意志引向一个预设的方向和目标。在一切造型艺术中(尤其是东方艺术),“气韵生动”是最高的美学标准,就像是人的灵魂一样,主宰着艺术设计的方向和内容。“韵”就是和谐、韵律,在艺术表现上,立意、章法、材质、色彩、形体等元素生动交融组合,相互影响渗透,都会产生“韵”的效果,由“韵”再衍生出趣味、节奏和旋律。“气韵”是一种较高层次的精神感知,它在艺术作品中能产生特有的魅力,是一种动态美、传神美,造就了艺术作品的意境、神韵和审美价值。

1.4对比与调和

对比与调和同变化与统一有着相似之处,是变化与统一的具体化表现。对比,是指艺术作品给人取得视觉变化效果的途径,是变化的一种形式和方式,强调艺术作品在形式上各部分的对立性;而调和是形的类似,是对比的内在约束和制约,是秩序的规整,是完整与统一的保证。

2形式美在公共空间艺术中的运用

公共空间艺术,作为在人类生活的公共空间中存在的艺术形式,其首要属性是其开放性,这里的“开放性”具有两重含义,一是其艺术形式的特殊性,特殊的空间决定公共空间艺术在形体上和视觉上必须具备开放性属性;二是由于观赏者的流动性特点较强,艺术作品需要面对不同的审美群体,需要具有包容不同审美情趣的开放性。公共空间艺术开放性的实现过程,实际上是环境空间与人之间交互关系的体现,因为公共空间设计需要实现的是沟通、联系环境空间与人之间的关系,而形式美则是人类最直观对美的形式的感受。形式美存在的地位是不可替代的,因为公共空间艺术具有如此强烈的特殊性,使得公共空间艺术设计的创作必须遵循特定的艺术语言要求,即是艺术形式上的开放性、艺术表现上的通俗性和艺术设计上的综合性。在这三种属性中,美的形式多种多样,但形式美有规律可循,通过对形式美的外在体现的探究,能对公共空间艺术设计研究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1形式美在公共空间设计艺术形式上开放性的体现

形式美在公共空间设计中处处可见,正是由于公共空间的强烈的开放性特质,使得公共空间设计需要有更外向的艺术内涵展示形式,艺术家和设计师在完成公共空间设计作品的时候,必须充分考虑作品在形式上的美感,及其形式美的表达。公共空间设计涉及到的艺术种类和实体种类繁多,这里不做一一解读,这里仅就公共空间设计的设计理念和其表达意图来进行形式美表现的分析。形式美是人们对美的最直观感受,公共空间是人们日常居所的环境,由于对美的形象的热爱和对美的事物的追求,从古至今,艺术家和设计师在设计公共空间的时候,除了考虑设计的功能之外,在解决了舒适、宜用等问题的同时,最主要的问题就是如何令人赏心悦目、心旷神怡。我们经常说“环境育人”、“美好的环境可以洗涤人的心灵”,也正是因为公共空间的开放性给人们带来精神上的互动而引起的变化。艺术家们在对公共空间进行设计规划的时候,运用其掌握的形式美法则和形式美的体现规律,使公共空间能更加“致美、增益”。那么,在对公共空间进行设计规划的时候,如何把握尺度,去进行形式美的表现呢?对于开放性的公共空间,要适应流动人群的审美需要,必定要选择大众能理解和接受的艺术形式,符合当地文化习俗和社会道德的需要,并能提升其艺术氛围,产生良好的环境影响,有较强的创新意识,能体现艺术家的超前意识,真切体现出“艺术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艺术本质问题。

2.2形式美在公共空间设计艺术表现上通俗性的体现

在当今城市规划中,对公共空间的设计正逐渐地向着艺术化方向发展,形式美的魅力也逐渐地在人们的生活中不断得以体现。随着社会文化的发展进步,对艺术发展和形式美的体现也在不断的变化发展中,很多新兴城市在对其公共空间的设计规划中,也多能体现出时代的气息。但由于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建设规模的不断扩大,很多令人啼笑皆非的公共空间设计也成为一个时期人们谈论的焦点,如在2012年8月乌鲁木齐市三屯碑巴哈尔路路口新落成的乌鲁木齐最大最高的花堆雕塑———“飞天”,引起了全国网民的关注和热议。有人认为此雕塑造型新颖,也有人认为雕塑上端人物造型应该美化(引自新浪新闻),更多的是来自民众的抵触情绪,认为作品形象恶劣,压根不存在任何艺术美感,时不多日该雕塑便被拆卸。还有苏州新建的东方之门,虽然寓意美好,但由于其样式酷似秋裤,被网友笑称为“秋裤之门”,因其引起的社会关注较大,石家庄市还山寨了此门一把,拟建造与东方之门形似的“中华之门”。这些看上去创意新颖的设计,为什么受到了全国网民一边倒的讥笑和抨击,正是因为这类形式美极差的设计作品,挑战了人民群众的审美底线,无论这些建筑设计的样式如何精美或者寓意如何的深刻有内涵,也无法成为人们心中美的形象。也就是说,只有内容与形式的统一,才是形式美的真正体现,也是公共空间艺术美的真实体现。艺术作品有雅俗之分,高雅的艺术难免曲高和寡,但公共空间设计面向的大众群体,不是像在艺术馆里参观的人群那样具有独特精准的专一性,而是审美水平和生活经历不同的各类各样的现实世界中的人,所以即便众口难调,公共空间设计的艺术家们还是要把握时代认可的主潮流,把自己心中的美用最直观的形式表现出来,让普通民众能够欣赏和认可。由于公共空间艺术设计表现的通俗性,使得公共空间艺术在其存在的范围中必须要走形式美表现张扬的路线,随着社会文化的进步发展,关于形式美的表现也会有更多的进步,对于更深层次的美的认识和表达也会有更多的形式。形式美在公共空间设计中的表现是具体的、客观的,是处于一个不断发展进步的过程,也是公共空间设计人性化的体现。无论何种公共空间艺术,都是视觉空间的艺术,都需要满足人们的视觉审美需要和审美心理需求。

2.3形式美在公共空间设计中综合性的体现

公共空间艺术是全方位、多层次开放的综合性艺术形式。由于是以人们的生活场所为载体而营造的艺术形态,故而其艺术表现形式呈多样性,其中包括绘画、雕塑、广告影像、摄影、园艺等设计形式,还涉及到材料科学、设计心理学、色彩学、建筑学、物理学、宗教学、美学、社会学等学科领域。在一个综合性的公共空间环境中,多种艺术表现形式相互辉映,形成多层次、多元素的互动效果,成为一个信息量丰富的空间环境,是公共空间的多元化、人性化的发展趋势。形式美作为艺术家思想内涵的直观体现,在公共空间设计中要注重内涵表现,注意如何巧妙的把内容和形式结合起来,使环境和大众群体之间可以相互融合,并把公共空间设计的开放性和公众自由参与的特性完全体现出来。由于公共空间设计在艺术设计上的综合性,使得形式美的存在有了更丰富的载体,艺术家可以有更灵活和更广阔的空间去发挥自己的创意思维,很容易完成思想内容到实体形式的转变,能为更多的大众服务。形式美在公共空间设计的综合性、多元化大环境中,体现在构成公共空间的各个元素中,也正是这些元素中各自展现其独特的视觉美感,才能将现代化公共空间的独特魅力展现无遗。形式美是一个美学范畴,它广泛存在于所有的艺术形式之中,而公共空间设计是人类生存环境的改善与美化的发展趋势,与人类生活有着最为密切的关联。营造一个令人心情愉悦、赏心悦目的公共空间环境,需要将艺术的形式美更广泛的体现出来,通过提炼思想内涵,不断尝试新的艺术形式的表达,公共空间设计的艺术形式和艺术美感也将会不断的得到发展,人类的生存、生活环境也将会更加的美丽、和谐。

作者:叶明 单位:亳州学院

参考文献:

[1]杨文会.环境艺术教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公共空间设计范文第2篇

【关键词】公共建筑 中庭空间 设计要求 设计方法 设计内容

一前言

众所周知,在现代的公共建筑的中庭空间常被用来提供一种和自然相接近的环境,与此同时,又将环境中的不利因素阻隔在外。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公共建筑的中庭空间的布局、构成和风格也随之变化。

二中庭空间的概念和设计要求

由于社会和经济的告诉发展,带动了建筑行业的高速发展。使建筑行业逐渐向高密度和大规模方向发展,同时很多开敞空间的环境污染加剧,让现代人逐渐失去了在公共场合休闲和交往的兴趣,在这种大时代的条件下,建筑行业人员利用建筑材料和设计要求,创造出一种由维护结构来阻挡外部环境污染的建筑空间,这便是中庭空间形式。

中庭空间作为公共建筑空间的一部分,在对其进行处理的过程中,建筑师要着重其视觉要求,即开敞的感受。公共建筑的中庭空间的设计要特别重视对自然环境中的元素利用,比如,阳光、水、植物等,以及要营造成一种舒适安逸的休闲场所。建筑师在设计的过程中要明确中庭空间设计的意图,即创造一种避免受到来自自然环境元素的影响,以达到营造让人舒适的开敞空间。

中庭空间要满足在其中的人们参与的各种社会活动,比如相互打招呼、交谈等各类公共活动。这些社会活动对中庭空间的有下面几点要求:

1、恰当的尺度感。要保证社会活动正常进行必须要有足够的活动空间。在人与人交往的过程中,常常是每个人之间保持一定的间距,保持在适宜的距离,这样让人们会有一种安全舒适的感觉。如果尺度感较小,就会给活动的人员带来拥挤的感觉,因为拥挤常常会带来一定的心理压力,必然不造成人们不悦的感觉。如果空间尺度过大,便会在人们的心理上带来空旷缺失的感觉,不容易在社会活动中给人们带来热烈的气氛。

2、空间要有一定的层次感。这种感觉主要是在空间设计中表现出来的秩序性。在对中庭空间中的景观设计中,存在节段处的过渡,从而形成空间的序列。在公共建筑中的中庭空间里,空间层次的发展会对社会活动产生诱导作用。同时,在空间中的景观层次布置会缓解人们的疲劳感。

3、呈现一定的主题。不同的公共建筑表达着不同的活动主题,所以常常通过空间布置和景观布置来表述空间的主题性。比如空间组织的层次变化展现公共建筑的特性或者是通过在空间中陈列的广告、指示牌等透露信息。

4、明确其区域性。在公共建筑中,人们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社会活动,如休息、交谈、购物等。在这些领域的社会活动就要求与其他领域的社会活动区别开,形成暂时性的专属区域。这便是空间区域划分的依据。

三公共建筑的中庭空间设计方法

我们建筑师在进行一项公共建筑中庭空间设计之前,必须掌握这个项目的全部资料,比如建筑用途,建筑结构等。我们在设计过程中,充分运用创造性思维,并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设计:

1、设计定位

在对一个项目进行设计之前需要考虑一系列问题,必须明白该建筑的使用要求和规格,我们才能够对这个建筑物进行合理的,满足实际要求的设计。此时,要考虑的问题包含功能定位、风格定位和规格定位。

2、要对公共建筑的整体和局部进行协调处理

公共建筑中庭空间的设计先从整体上统筹考虑,再从细部入手。如果当我们设计人员先从局部进行设计,会造成将空间拼装的局面,设计出来的中庭空间没有层次性和正确次序,空间局面混乱。所以我们在进行设计的时候,必须先对建设项目的整体空间进行组织部署,并且对建筑布局,建筑环境和空间功能要求进行整体考虑,进而进行综合分析,得出整体的设计定位后,再对局部空间的各个元素进行设计,使局部空间单元设计满足相辅相成的要求。不过要注意,局部空间的设计必须服从整体空间的设计风格、功能和规格要求,尽可能地满足公共建筑的中庭空间的整体性和局部性的协调统一的要求。

3、设计过程中的创造思维方式

我们设计人员完成对该项目的使用功能和其风格定位及空间部署设计之后,接下来便是将设计进行空间推荐以解决实际问题,最终使设计方案形成有效而合理的方案。

(1)互换角色

在空间设计过程中,作为一名专业的设计师,我们要时时刻刻地牢记自己在进行一项创造性活动。目的是创造出一个安全而合理,并且能够给人们提供一种休闲且舒适的空间。所以我们设计人员要从全方位、多角度地考虑设计过程中的实际问题,尽可能地细化并完善其空间的功能效果,装饰效果等,全面地体现我们设计人员的自身价值。同时,在设计过程中存在自己的主见,不能完全的听从甲方的意愿,对于其中的各个要求,要切实地权衡利弊,选择最完善、最适宜的设计方案。不过,在一定的情况下,我们设计人员还要从业主或者使用群体的角度进行方案设计,通过自己的切身感受来考虑空间该如何设计的问题。总而言之,只有自己通过角色变换来感受空间设计是否满足各方面人员的需求,才能够设计出让人们喜爱的空间设计,并且能够让设计出来的作品具有旺盛的生命力。

(2)绘制草图的构思

我们设计人员是依据绘制的草图来表达中庭空间设计的思维。将设计方案通过进行一系列的图形分解,不仅能够有效地放映出设计人员的构思,而且也便于各方面人员进行方案探讨。草图就是我们设计人员设计构思的记录,经过各方面人员商讨总结,达成最优方案的选择,最终落实在正规图纸上。

四公共建筑的中庭空间设计内容

公共建筑的中庭空间设计的内容主要是指空间的界面设计。我们设计人员在进行设计时要注重考虑空间界面的线型、装饰色彩、建筑结构等方面的问题。同时还要对该空间与公共建筑的设施协调统一性进行考虑。

1、空间界面的装饰材料的选择

装饰材料的选择能够充分的反映出中庭空间设计效果,并且直接关系到其工程的经济性和实用性。因此,就要求我们设计人员对各种装饰材料的性能、质感和价格等有全面的了解,这也是设计作品能否完美的呈现设计效果的前提。下面是在装饰材料进行选择时应该注意的问题:

(1)要与中庭空间的主题相融合。为了空间使用主题和空间的使用功能相统一,装饰材料可以切实烘托空间主题,因此,在进行不同的中庭空间设计时,需要利用不同的装饰材料来烘托出空间主题。

(2)要与局部空间相适宜。在空间的各个局部位置采用的装饰材料都不尽然相同,所以要在各个部位选择恰当的材料,使局部与整体相得益彰。比如,装饰地脚线时,为了便于清洁,往往采用材质较硬、光滑而且比较容易打扫的装饰材料。

(3)要对装饰材料进行灵活巧妙的应用。设计效果完美呈现不是在于一系列好材料的使用,而是在运用装饰材料时要根据经济、场地特点及环境条件等因素进行全面考虑。对一些材料进行灵活巧妙的对一些材料进行灵活巧妙的运用,会得到意料之外的效果。

2、不同形式的界面设计

(1)顶面设计

顶面设计是为了美化原公共建筑的顶面冷漠效果,可以通过与结构框架直接连接或者吊挂。

1)顶面的空间尺度设计

不同的空间视觉效果往往是通过对顶面高度不同设置来实现。当顶面高度设置过高,常常给人们的视觉效果是空旷的感觉;当顶面高度设置过低,将给人们带来压迫感。因此,设计人员对顶面高度进行设计时不是随便设置的,而是通过高度与其空间的水平面积和墙身高度之间一定比值来确定。

2)色彩的选择

不同的色彩会呈现不同的空间性质。办公处地中庭空间适宜冷色调,而用于娱乐的中庭空间常采用暖色调。一般来说,除娱乐性质的空间外的其他空间顶面通常采用以中性色为主,在局部搭配冷暖色调,这样可以均衡视觉。

(2)地面设计

地面设计常常通过其中庭空间的使用功能来确定。地面通常使用要求是具有耐磨性和耐水性,并且比较容易清扫和维护。有的场所的地面场所的地面有较高的声学要求,能够吸声、隔音的效果。

常常使用地面的种类有:水泥地面、瓷砖地面、木板地面和玻璃地面等。

(3)墙面设计

墙面的结构形式主要有:

1)平整式。这样的墙身在垂直面上没有较大的结构变化,平直、顺畅。

2)凹凸式。当在垂直面或水平面上会有连续性的凹凸变化,这样的墙身富有动感。

公共空间设计范文第3篇

公共空间一是居民的社会生活方式对户外公共空间提出的需求;二是市民对户外活动的喜好,比如由于气候条件的保障和支持。特定的社会需求或者说生活方式提出了对城市公共空间的要求,从而推动的城市公共空间的发展,并且随着城市公共空间的不断发展,更随着现代人对于空间品质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审美因素慢慢深入其中。在我国城市建设高速发展的今天,迅速增多的城市公共空间设计引起人们的关注。有些公共空间设计追求西方的各种设计风格,照搬过来并没有很好的做到传统元素的传达,造成很多公共空间的设计只是简单的复制,对于传统元素表达的内容少之又少,这种情况使本来属于公众活动中心的空间,成为了一种外来的不受人群熟知的空间形式,使其失去了其本身具有的特性。传统元素是本土文化的表达方式,基于本土文化具有内在的累积和传承性,而公共空间自身发展和沿革必然与所在地域所具有的历史性和地域性有着不可割裂的有机关系。所以,对于传统民族元素的传达,是现如今城市公共空间设计所需要的重要内容,当传统元素有了有效的运用,那么城市公共空间才能做到更具本土特色,更易被大众广为理解与接受。

二、目脑示栋是传统民族元素的载体,传承着民族的历史与文化

传统民族元素需要各种载体来体现与传达,当我们徜徉在历史悠久、藏品丰富的各类博物馆时,总是能够被那些装饰精美、色彩丰富、造型优雅的展品所吸引。目瑙示栋是景颇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目瑙纵歌广场的核心标志物,也是传统元素的载体,不仅是景颇族人最崇敬的图腾,同时是景颇族历史的一个浓缩与展现,寄托了景颇族人的美好愿望。目瑙示栋作为景颇族特有的一种造型艺术,传达整个民族的历史与文化。景颇族族是喜爱造型艺术并极具艺术鉴赏力的民族,他们注重对于生活美的营造。目瑙示栋传达出来的一切,都是经过时间的洗礼,虽然形式有所改变,但是,它所承载的背后的文化是没有改变过的,所以,目瑙示栋这一祭祀工具承载着景颇族的历史,反过来讲,目瑙示栋是景颇族传统元素的一种视觉化的表达载体。目瑙示栋竖立在目瑙纵歌广场上,在目瑙纵歌节时,数万景颇族人聚集在一起,围绕着目瑙示栋踩着同一个鼓点起舞,规模宏大,矗立在广场中央的目瑙示栋,是整个活动的中心。今天,景颇族文化的传承也得以借目瑙示栋而开拓了一个宽阔而有益的发展空间。随着人们对目瑙示栋的需求发生变化,目瑙示栋也或多或少地体现着人们的这种需求,目瑙示栋是景颇族传统文化的一种具有独特性与民族特性的传统民族元素的载体,我们在公共空间设计时要取其精华、求其精髓,结合设计理念,创新思维,在重新审视传统的同时,学习传承传统民族元素以及精神内涵的方式。我们通过对目瑙示栋的研究,将所获得的规律性的方法与途径,运用到整个社会,设计出能代表和体现特色地域文化的公共空间是具有可行性的。

三、传统民族元素运用的现代公共空间设计的可行性分析

传统民族元素不是直接可以拿来使用的,需要有一定的调研过程,然后经过总结与归纳才能选出,这是因为地域的各种特色所具有的代表性和文化性是不同的,我们需要对其进行对比与归纳,总结出更适合代表地域的元素,转化为设计语言,具体的方法可以通过四个步骤来解决。

(一)盘点传统民族元素来源

所有在本地域存在的各种该传统地域文化,主要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通常通过不同的形式表达出来,有的是视觉化的可以看得到的,有的通过各种文献资料、神话传说故事传达出来,各种要素都是我们在设计所需的本土语言的来源,在设计之前,首先就应该了解这些地域文化,才能为之后的元素提取奠定基础。例如,景颇族对于黑色、红色、白色尤为喜爱,其由来也是因为景颇族人很早以前就学会了就地取材,其染织主要是红黑两色,所以这两种颜色是景颇族传统基本色。我们在进行设计的时候,要首先提取这两种色彩,作为设计的基本色。

(二)具有地域代表性的民族元素的提炼

通过各种要素的盘点,可以搜集到很多与地域有关的要素,其中,对于之后的设计要做的就是将这些元素中,具有代表性与独特性的元素归纳出来,作为本土语言的来源,其中,应该重视那些具有一定的地域代表性的元素,因为这些元素在该地域具有广泛的公共认同与精神凝聚作用,用在设计时会有更好的效果。在景颇族的民族元素中,有一种元素具有独特的代表性,目瑙示栋上的螺旋纹,在历史上,代表着景颇族祖先的迁徙路线,在我们的设计中,如何将这种具有代表性的民族元素进行提炼,也是一个有效的办法。将二维螺旋纹三维立体出来,并对其进行变形,经过视觉的一个延伸,呈现出一个动感的形态,不仅具有民族特色,同时融入了现代的元素。

(三)将提炼的元素翻译成为视觉化本土语言

对于如何将我们所提炼的语言视觉化,则是技术上的问题了,可以通过各种形式来完成。首先,对于那些比较直接视觉元素,各种装饰图案元素,可以直接的通过二维表现的方式归纳出来,包括对于色彩的选用,其次,地域中很多文化呈现并不是视觉化的,所以针对这些元素,可以采用多种手段进行视觉化的翻译,代表性元素的形象表现和场景的二维形式再现等。第三,对与本地域人群所共同承认的事物,也是一种具有地域性的元素,将其进行视觉翻译是非常困难。能通过一两种事物是无法实现的,这就需要多种元素的共同作用,可能通过纪念馆的设立甚至纪念性影片的拍摄等形式来表达,那么特色广场在这里可以称作纪念性广场所选用的元素,则需要非常强的精神凝聚的作用,才能承载如此深刻的含义。

(四)在公共空间设计中合理运用传统民族元素

公共空间设计范文第4篇

关键词:公共空间;心理安全;安全感;安全设计

中图分类号:J0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115(2013)03-77-2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将人对安全的需要放在仅次于生理需要之后。虽说层次较低,但也同时表明,这是多数人的共性需求,不管你收入高低,抑或是身处这地球上哪个地方。

近年来我国公共安全事故频发,使得公共空间中的安全问题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而今年发生过的电梯夹死儿童事故、天降藏獒事件、夺命井盖事件、上海“玻璃雨”事件等,更是将安全的这一需求,再次凸现出来。公众对安全的诉求,在每一起相关事件发生后,都会变得更加强烈,而在得不到满足时,这种诉求就极易变成一种恐慌。这种恐慌会减弱设计的人性化。因为当人们在所处空间所用物品产生恐慌感时,就会降低空间或物品的使用率,甚至使设计失去意义。

一、公共空间的概念及其安全的重要性

公共空间不仅仅是个地理概念,它在城市经济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为人们广泛参与、交流与互动提供了一个重要场所。现在的公共空间一般指供居民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共同使用的室外空间,包括广场、车站、公园、街道、居住区和体育场等。

在某知名网站进行的一项网络问卷调查中,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仅获“提供优质城市生活”的一成选票,原因包括“城市安全指数低”和“城市化过快”。2009年零点研究咨询公司的《2009零点中国公众城市宜居指数研究报告》表明影响生活质量的不安全因素发生在公共空间中。而“经常出入和途经的公共场所”和“居住区域的安全感”的下滑趋势使得公共空间安全性问题成为需解决的课题。

公共空间安全是指人类与公共空间的和谐相处,互相不伤害,不存在危险和安全的隐患。安全可分为生理安全和心理安全两大类,生理安全指人在环境中活动能保持健康,无受伤害的可能性。而心理安全则指能维护心理健康,保持安全感的状态,对环境安全有可预期感和可控感。当处于具有潜在的不安全性的空间中,人们必然会产生不安全感,继而可能会“抛弃”这一空间,最终导致这个空间越来越不不安全。所以当公共空间品质不高、配置不公、供应不足时,就容易导致空间犯罪率的上升。

二、公共空间设计中各要素对心理安全的影响

(一)色彩对公共空间心理安全的影响

城市色彩产生过程的研究表明,城市的色彩面貌是居民对长期接触环境的集体回应和集体选择,是集体共性和地域文化相结合的产物。国际色彩顾问协会(IAAC)提出了“色彩体验金字塔”理论,提出个人体验处于色彩体验金字塔的最上层,所以在进行公共空间色彩设计时一定不能忽视人们对色彩的体验。如果人们在公共空间因为色彩应用不当而产生不安全感或其他不适感,那就说明在这个公共空间的设计中存在严重问题。因此在进行公共空间色彩设计时必须考虑受众人色彩感觉的共通性、舒适性,才能保障人们在公共空间中的心理安全。

色彩与其他事物一样具有两面性,应用的得当适宜,对人的心理起到积极的作用,而使用不当也对人的心理产生消极作用,近年来常提到的色彩污染就是色彩在城市公共空间中使用不当造成的。

例如红色,红色是一个极易引起激动、紧张、兴奋的颜色,应用在危险指示牌或指引路线可以帮助人们提高警惕、远离危险,作为点缀将空色应用于局部空间,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温暖人心,亮化环境。可是红色红色如果大面积应用于公共空间,就会让处在空间中的人血流速度加快、血压升高,进而让人感到烦躁不安,造成视觉疲劳甚至精神折磨。

白色和黑色在公共空间中的使用率较高,白色给人干净、明亮、朴素和高雅的感觉,应用与环境中可以营造出高雅、宁静的氛围,像路灯,站牌等公共设施大多会采用白色作为基色调进行设计。黑色给人感觉沉稳而庄重,但黑色并不适合在公共空间中大面积使用。

最后,公共空间的色彩运用也要因地制宜,例如,我国北方城市常年下雪,在这种气候下灰白色成为主要环境背景,那么在公共设施上就不适合再用大面积的黑白灰色做基色,而应该选择一些颜色鲜艳,具有温暖感和动感的色彩来调剂寒冷单调的冬季,也让人们在漫长冬季中通过视觉上的温暖来感受春天般的愉悦,摆脱抑郁不安,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带给人们一种心理安全感。

(二)材料对公共空间心理安全的影响

材料是公共环境设施的物质基础,是人类感受得到的第一物质元素,它给人类带来最为直接的身体触觉和心理上的感受,材料的使用是否合理对环境设施产生极大的影响。

材料分为天然的与人工的,一般情况下,天然的材料更容易得到人们心中的认同感,给人们带来更多的心里安全。现代公共空间中的建筑,大多用金属钢架结构代替传统的石材,虽然给人视觉上带来高科技的感觉,令身处此地的人们感觉置身于一个现代气息浓烈的国际化大都市,也给人一种冷漠感和距离感。

公共空间设计中应用的材料有很多,如木材、石材、玻璃、金属等等。它们都有其自身的特点,应用在不同的空间环境中就会给人们带来不同的心理感受。因此公共空间设计在材料的选择上应该是人性的、绿色的、因地制宜的。材料的选择既要考虑使用者的生活需要,也要考虑使用者的心理感受,在不同的场合中要符合不同的心理需求。

以玻璃为例,玻璃这种相对较为现代的材料,最初应用到公共空间设计中时,可能会给人的心理带来一些不安全感,因为玻璃相对于其它材料有一个明显的缺点――易碎。当玻璃作为铺装地面使用,人们踏上这种材质的地面时,常常会担心玻璃会碎,人会掉下去,因为使用玻璃铺装时为了美观,玻璃面和地面往往还有一定的距离,这个距离加上玻璃本身的特点加剧了不安全的心理暗示。

当然玻璃也有其优点,例如透明。未知的东西常常给我们不安定的潜意识因素,比如当我们去揭一扇门帘,如果它是不可透的材质,我们就会考虑从反方向来的外力对我们是否安全。在这一点上,玻璃又可以说给人带来了一种可控的安全感。另外玻璃透明的特点还可以应用于公交候车亭设计中。在不透明的公交候车亭中,候车者很难感知到车亭背板后的情况,一旦有危险人物出现,候车者很难在第一时间做出反映进行自我保护。现在,欧洲大多数候车亭背板都会做成尽量透明,材料大多为透明玻璃,这样以来,候车者就能够多角度的观察周边的环境,从而更较好的观察到背板后的突发事件。

(三)造型对公共空间心理安全的影响

1、公共设施造型

在公共空间中,公共设施的造型不仅关乎生理安全,也影响人们的心理安全。不管是整体造型还是细节上的形态,都应该引起设计师的关注,既要避免对人体造成威胁,又要考虑避免视觉形态上的攻击与刺激。

首先公共设施在边角轮廓上的处理应该避免外伸的尖角、棱柱、尖锐突出物等,例如南京玄武湖公园内的地灯,四四方方的造型虽然充满现代气息,但是玻璃材质外加四个90度尖角使这个地灯产生安全隐患,草地本是孩子嬉戏玩耍的地方,如果奔跑中摔倒磕到灯柱上不可避免产生伤害,所以父母都会带领孩子坐的离灯柱远些,并且警告孩子不要在那附近玩耍,这其实就是公共设施设计不当让人们产生的不安全的心理。另外公园内的座椅、音箱等设施也出现了有攻击性的尖角。

其次,公共设施在形态设计上可以更多的关怀人的心理,带给人们开心、愉悦的视觉享受。设计师Matthias Megyeri应对产品设计的安全需求,设计了“安全如甜蜜之梦”系列产品。在他的设计中,那些面目狰狞的产品变得亲切可爱,从而揭示了安全设计的另外一面――人们不仅需要生理上的安全,更需要心理上快乐的安全。例如,栏杆顶部如长矛一般用来防止攀爬的尖锐部分被可爱的卡通形象所替代,同样,在中国广大城市和农村都能见到的院墙上密密麻麻的玻璃渣子也被设计成玻璃制造的工艺,大大增加了人们的心理舒适度。

2、公共设施尺度

曾经有报道过南昌市一男子行至省城东湖湖畔,不慎坠入湖中的消息。所幸这名男子最后获救,有惊无险。据调查,南昌市东湖边共有185根小石桩,石桩与石桩之间由两根下垂的铁链连着,而铁链距路面的高度大概只到一个成年人的小腿,这便是湖畔保障行人安全的护栏。显然,这样的护栏只是作为一种警示而存在,根本起不到很好的“保护”作用。无论是对成人还是儿童,这样的护栏都是不能保护行人安全的。而从心理学上来分析,这种护栏反而比没有护栏更加危险,甚至成为“危险陷阱”,试想,如果没有围栏,人们的经验和自我保护意识会警示人们勿靠近湖边,保持在安全距离外,而架设了如此高度的围栏,却使得人们减弱了安全意识和危机意识,认为有护栏等于有保护,降低了心理安全防线,可是,这种设计的围栏实际并不能真正起到拦截保护作用,当人们滑倒或者拥挤时仍然存在危险性,甚至会绊倒后退或者沿途走过的人,这种不设计虽然不是直接给人们的心理带来不安全感,但却通过麻痹人们的安全意识增加了不安全因素。

所以公共设施的设计在注重美观的同时,更多要思考的是如何兼顾美观与安全性的高度统一,因为设计在任何一方面有所欠缺,都无法让公共设施最大限度地发挥它的作用。

三、结论

公共空间是城市环境中最具公共性和活力的开放空间,与公众密切相关。优秀的公共空间设计通过对人们心理感受的适应、关注和解读,合理有效的设计出人性化的安全空间,消除公共空间中的不安全因素。本文通过研究分析得出,公共空间中的不安全感其实分为两类,一是造成心理不适感,二是引发生理不安全。

在进行公共空间设计时,人改变了这个空间的同时也会被空间所影响。不安全、不合理的设计必然会到给人们不好的心理感受。因此,设计师在进行公共空间设计时,不仅要考虑美观、个性,更要掌握人的心理规律,研究人的行为,这样才能更好的进行环境艺术设计,另外“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们可以借鉴国外的优良设计案例,把国内公共空间设计做的更完善、更人性。

参考文献:

[1]陆绮雯,世博园里的城市划与发展讨论[N],解放日报(第九版),2010-5-15

[2]陈雁杰,色彩设计在公共环境中的应用[J],艺术教育,2012,(03)

公共空间设计范文第5篇

日本公共住宅发展历程回顾

1.住房供应缺口填补时期

20世纪40年代,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破坏使日本出现严重的“房荒”,人们迫切需要政府采取积极措施解决战后住房短缺问题。20世纪50年代起,制定公共住宅发展政策,开始进入公共住宅建设时期。1950年,“住宅金融公库”成立,政府向中、高收入阶层的购房者和建房者提供长期低息贷款。1951年,颁布“公营住宅法”,为低收入阶层提供租金较低的租赁住房,具有较强福利性质。1955年成立 “日本住宅公团”,面向城市中产阶级提供居住环境较好的租赁住宅。早期公共住宅体系是由“公库”、“公营”、“公团”三大支柱组成,在解决战后重建,缓解住房供应矛盾发挥了重要作用。

2.改善居住环境的多样化探索时期

石油危机过后,随着经济复苏和收入水平的提高,人们的生活需求日益多样化起来,公共住宅建设从“量”走向“质”的提高。20世纪70年代以后,开始KEP(Kodan Experimental Housing Project)住宅建设体系,该体系由支撑结构和填充结构组成,并设定相应尺寸模数体系,通过合理标准化设计满足居住者多样化需求。80年代CHS(Centural Housing System)体系,以耐用性为主要特征,利用分隔墙和规格化的构建特性,创造灵活和适应的内部空间,延长住宅可持续使用寿命。90年代,研发SI(Skeleton Infill)高品质开放住宅体系,更加强调支撑体和填充体的完全分离,满足家庭结构变化而需要对空间进行调整的需求。

3.新方向探索和发展时期

21世纪日本公共住宅发展方向是:首先,在追求个性化发展的同时,更加注重住宅建设与城市建设协调发展;其次,在公共住宅建设过程中更加注重与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再次,给予老人和儿童更多关注,创建适宜老人养老,儿童成长的居住环境。

公共住宅室内空间设计

1.住宅室内空间标准、规范化设计

有组织、规划的实施标准化、规范化设计不仅能够缩短建造周期,减少能源消耗,也能够提高居住品质。日本政府在建造初期制定严格规范制度,并明确所要达到的设计高度,而并不是单纯为了填补住宅供应缺口而兴建的“临时性”居所。通过对家庭结构和居住方式分析以后,设计多种住宅平面类型,确定最合理和最适宜建造的设计方法。住宅标准化、规范化的积极推广不仅有利于住宅的大量建设,还提出了一些新的生活方式,比如DK(厨房兼餐室)、2DK等设计理念,很大程度上提高了住宅建造效率和居住品质。

2.住宅室内空间集约、精致化设计

公共住房建筑面积标准受到严格限制,早期公营住宅第一类是40,第二类是33。公团住宅43左右。室内面积有限的前提下,应做到空间的紧凑、集约和精细化设计。1951年公营51-C型住宅标准设计方案上,增加DK的设计理念,将厨房和餐室合并一起,并和卧室有效分离。在此基础上,衍生出LDK(起居室、餐室、厨房)设计思想,把公共空间和私密空间有效分割。公团住宅利用比公营住宅大出3左右,增加出一个DK,由此产生了2DK的设计方案。使得住宅空间设计上更趋向合理化。在综合考虑家具配置、生活流线、厨房设备和收藏空间的基础上,合理确定各空间的开间和进深,提高空间使用率。

3.住宅室内空间灵活、适应性设计

室内空间灵活性和适应性设计,不仅能够随着家庭结构和生活习惯的变化,进行适当调整,增强空间使用弹性,更能够满足多样化居住需求。成熟的工业化生产中强调支撑体耐久性和填充体灵活性,在整体大空间内,根据家庭生命周期变化,进行不同住宅模式调整、自由分隔和灵活布置,增强空间使用价值。

结 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