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千字文拼音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传统蒙学语文识字教学一直采取的是集中识字的方法。所谓集中识字,就是让儿童在入学一年左右的时间,通过使用《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教材,集中认识两千多字。张志公先生说:“识字教育是传统语文教育的一个重点……很突出的一个做法是在儿童入学前后用比较短的一段时间(一年上下)集中地教儿童认识一批字——两千左右。”[1]传统蒙学的集中识字教学的独特智慧,主要体现为三个“集中”。
一是时间集中。识字教学往往在蒙童入学的一年左右的时间里完成,不会拖得太久。有的可能时间更短。识字以识记为主,不要求会写这些生字。塾师教读,蒙童跟读、识记、背诵。对课文内容,塾师通常只是略微讲一下,有的甚至不讲。一般在两年之内,通过这种教学方法,完成初步的识字任务。
二是教材集中。通用的识字教材基本上集中于《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有限的几本蒙书教材。传统蒙学教材很多,但真正作为识字教材的并不多,使用广泛、影响深远一直保存到现在的不过就是几种。简单地说,唐宋之前,主要教材是《急就篇》等;唐宋之后,主要教材是《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
唐宋之前的《急就篇》,是西汉元帝时史游编写的一部儿童识字课本,是完整保存至今的产生年代最早的蒙书,其文有三言、四言、七言,文辞雅奥,整齐押韵,便于记忆,内容丰富。唐宋之后的《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三本教材搭配在一起,替代了以前的《急就篇》,成为自宋以来最流行的识字教材。三本教材都是韵语编缀,朗朗上口,利于诵读,且内容丰富,信息量大,编写高妙,《三字经》被称为“袖里通鉴纲目”,《千字文》的优美文笔和华丽辞藻,使得众多童蒙读物都无法望其项背。
三是字数集中。在儿童初入学的一年上下时间里,要集中识两千多字,这两千多字是进行初步阅读所必需的。清代文字学家王筠曾说“能识二千字,乃可读书”,就是这个意思。古人在语文实践中得出的结论是,两千字左右较合适,超过太多,学生难以掌握,不足这个数目就太少,而这两千多字又都集中在那三两本蒙书教材里。如识字教材《急就篇》,生字的密度大,字数集中,共2144字(末128字为汉以后所加);《三字经》字数也很集中,生字密度也大,《三字经》的字数在不同历史时期皆有所增加,宋末元初的有1068字,明末的有1122字,清代有1140字本及1170字本等多个版本;《千字文》整整1000字;《百家姓》收集姓氏504个,有单姓和复姓,536字。这三本教材的生字加起来约2700字,字数非常集中,正好满足初步阅读所需要的识字量。
“三集中”是传统蒙学识字教学的智慧做法。“三集中”识字教学成效还是非常显著的,现代人“识字难”和“识字教学难”在古代基本不存在,古代上过一两年私塾的人,往往就具备了阅读古书的能力,就是因为“三集中”教学基本解决了初步阅读的认字问题和阅读困难。“这是传统的集中识字教学的基本方法,千百年来,前人一直采用这个方法,不肯放弃。”[2]
二、传统蒙学集中识字教学的价值与必要性
传统蒙学集中识字教学适应儿童的心理发展特点与要求。刚入学一年多的时间,蒙童求知欲望最强烈,最容易接受新知识,也是对汉字和书面语言最有新鲜感、最敏感的时候,如果此时不集中识字,而是分散识字,拉长战线,旷日持久,则会挫伤蒙童的学习积极性,使蒙童对汉字学习和认知慢慢会生厌。“蒙童多记性”也是及时集中识字的必然要求,古人认为蒙童阶段是记性最好的阶段,清代学者陆世仪这样总结:“凡人有记性、有悟性。自十五以前,物欲未染,知识未开,则多记性,少悟性。”现代心理学研究证明,13岁以前是人的记忆力发展的黄金时期,儿童巨大的记忆潜能正是大脑快速发育的特征,记忆背诵是儿童最自然的学习方式。因此在识字阶段,抓住蒙童记忆力强的黄金时期,让蒙童及时集中识字,背诵识字教材,对儿童来讲是完全可行的做法。反之,错过了集中识字的最佳时期,效率就非常低下,识字就会慢很多。及早解决识字问题,蒙童就能及早真实阅读,就能发展其语言能力,扩大其知识面,从而促进其思维能力发展。这里可以看出古人集中识字教学理念的智慧及洞见所在。
此外,汉字和汉语的特点决定了要集中识字。汉字是非拼音性文字,在认识一定数量的汉字之前,无法整句整段地阅读,因为字都不认识、不会读,处处是拦路虎,文章是“无法卒读”的。而拼音文字,如拉丁文字,在学会了二三十个字母以后,就可以一边拼读,一边很快成句乃至成段地阅读下来。当然,中国古代有反切注音法,但反切注音首先需要认识很多字,分辨出并会读这些字的声部和韵部,才能反切出一个生字的读音,这显然比较麻烦,无法真正解决识字阅读的问题。因此,中国蒙童必须要在刚入学时集中时间和力量认识一大批常用字,然后才能展开真正的阅读。对此,古人对识字教学有很强的紧迫感和效率观——要尽快识字,尽快进行真正意义上的阅读,尽快接触真实的高水准的语言文字材料(如儒家经典),而能够真正进行读经教学就必须首先认识一定数量的常用字,否则是无法进行的。今天的小学识字教育缺乏传统蒙学那样的效率观和紧迫感,识字目标不够明确,甚至把识字当作母语教育的一个较长学段目标,这是很成问题的。
三、传统蒙学识字教学的启发与借鉴
对比传统蒙学“三集中”识字教学与我们几十年来为解决“识字难”所做的各种努力,会发现我们走了很多弯路,费了许多不必要的周折,很有事倍功半、效率低下之嫌。传统“三集中”识字教学理念和方法蕴含着丰富的汉语言教育智慧,相比较而言它是一种施教简单、容易操作且极有效率的教学方式,它对我们当前的语文识字教学有很大的启示与借鉴作用。
1.识字时间要缩短、集中,提高识字教学效率
现在的小学生入学后,漫长的五六年时间,通过近40万字课文阅读量的学习,掌握约2500个常用汉字,平均每天的识字量仅为1.1个左右。两千多字我们要用五六年甚至更长的时间来学习,相比古人显然我们效率太低了。战线拉得太长,旷日持久,耗时耗力,挫伤了学生学习汉字和汉语的积极性。因为识字晚、慢,导致学生识字量极小,不能及早阅读,特别是不能阅读那些真实的语言材料,因而阅读能力、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也就迟迟得不到提高。只有压缩识字教学时间,调整识字教材,提高识字效率,才能根本解决这一问题。同时要想缩短识字教学时间,提高识字效率,还应该对以前提倡的“读、写、讲、用”四会的识字教学理念重新加以评估和调整。集中识字阶段,应以识字为主,识字写字不必同步,儿童识字只需要能听音辨形就可以了,明字义、会写字,都应该放到集中识字之后。
2.处理好拼音教学与集中识字的关系
对于初学汉字、理解能力较差的学生来说,要理解拼音的声母、韵母、前后鼻音、声调等是很困难的事情。识字对于刚入学的学生而言本是自然和轻松的事情,加了拼音学习,便让儿童萌生学语文繁难枯燥之感,人为加大了识字难度。学会拼音对于纠正方言以及阅读时独立学习生字有一定的用处,但绝不等于学会了拼音才能识字。在小学识字教学中,教师的教学、范读、领读,就是学生识字的“拐棍”,这个责任和作用教师完全可以胜任,也完全有必要承担。有现成“拐棍”不用,却费个大周折,先教拼音,让拼音字母成为学生识字的“拐棍”,这个周折值得吗?拼音教学完全可以安排在学生掌握了两千多汉字、阅读能力有了一定提高之后再进行。比如,可以考虑把拼音教学放在小学高年级学段进行。这时候再开始学拼音有利于学生正音和继续提高,他们学起来也会感到很轻松,学习时间和精力都能大大节省。
3.借鉴古人经验,努力编写经典教材
《急就章》文辞雅奥,《三字经》义理丰赡,《千字文》文笔华美,这也给我们很大的启示,识字教材原来可以这样编写——内容充实丰厚,又有斐然文采。当前语文教材里面很多的阅读材料,特别是低年级的识字文选材料,由于受到儿童识字量的限制,有意“迁就”儿童识字水平,模仿幼儿话语,语言幼稚、浅薄、单调,内容多贫乏空洞,未能充分展示出汉语语言的魅力。这种现象应该杜绝,因为那不是儿童的真实语言,而是成人想象中的“儿童语言”,儿童学习这种语言对他们语言能力特别是书面语言能力的发展没有好处,也影响了他们思维能力的发展。因此,语文教材编写既要内容充实丰富,又要注重义理和文采;既要让儿童接触真实阅读材料,又要采取适合儿童喜闻乐见的形式编排。两千多年来识字教学的教材一直用韵语,用整齐押韵的形式编排。韵语合辙押韵,朗朗上口,儿童喜欢,便于背诵记忆。用韵语来进行汉字识字教学是一大法宝,这启发我们在小学低年级识字教学中,一定要多用韵语材料,少用松散无韵的大白话。
《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识字蒙书,大都出自博学鸿儒之手,编写严谨而高妙,流传广泛,影响巨大。上千年来,我们的古人一直受益于这些经典而权威的教材。现代人也应追求这样一个目标,学习和借鉴蒙学经典编写的经验,结合当代实际,编写出经典而权威的儿童语文教材读物,以适应和满足当前小学语文教学特别是集中识字教学的需要。
【关键词】国学经典 启蒙诵读 做法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33-0089-01
为让《三字经》《弟子规》《千字文》《百家姓》《笠翁对韵》《论语》和唐诗宋词等国学经典走进儿童心灵,进行启蒙性诵读,培养其良好的诵读习惯,提高其国学素养,传承中华优秀的文化精髓。在指导低年级学生进行国学经典的启蒙性诵读时,可以按照以下几点去做:
一 保证诵读时间,让诵读成为习惯
学校经典诵读的主阵地是早上的20分钟诵读时间。由于低年级学生在识字方面存在较多的困难,学期初期让学生每天早上利用20分钟的时间熟悉诵读内容:先把前一天的内容复习一遍,再把当天的诵读内容领读一遍。接着,调动学生积极性,借助拼音自己尝试读后面的内容。让识字量多的孩子成为“小老师”领着学生读。低年级学生争当“小老师”的积极性很高,在争当“小老师”的过程中,大部分学生已经熟悉了整本经典诵读书的内容。如此往复,学生就会养成一到学校就开始诵读的良好习惯。学期后期,教师重点指导诵读的语气、语感,对某些咬字不清、发音有误的学生重点指导。
二 指导方法多样,让启蒙诵读快乐自信
1.示范法
对于低年级学生而言,许多国学经典的内容需要反复示范。示范要素有:读音示范、朗诵示范、仪表示范。读音示范主要要求学生咬字清晰、字正腔圆地讲普通话。朗诵示范主要是通过学生听教师的语感语气,模仿教师朗诵的轻重缓急、停顿虚实,慢慢体悟。仪表示范主要是让学生在坐着或者站立时,挺胸收腹,姿态美、发音响亮、表情自然。让学生看到老师一丝不苟地美美地吟诵时,学生自己就会产生美的体验,愿意跟着老师学习国学经典。
2.标记法
在诵读指导初期,适用标记的方法。用重点号标记读得比较重的字词,用左斜线划分停顿,用波浪线标记读得轻的词语。教师示范,学生标记,尝试朗诵。标记一部分之后,大部分学生还会发现国学经典诵读的一些小规律,自己也会标记了。例如五言和七言的古诗,吟诵特征比较明显,学生比较容易掌握。诵读指导在相应的标记完成后,不能死板教条地诵读,容易形成唱读唱诵,要结合内容、大意指导学生吟诵,形成结合文意诵读的习惯。例如《晨读对韵》,三字的短句诵读速度稍快,其他的内容和诵读古诗的节奏大致相当。《弟子规》一般前半句稍速度快,后半句语气稍重,遇到感叹号和问号的句子,诵读出相应的语气。例如“财物轻,怨何生?”理解之后再诵读出反问的语气即可。
3.聆听法
在指导学生诵读过程中,可以“偷懒”,让学生专心聆听别人的诵读,一遍遍之后,熟读成诵、熟听成诵。
4.情境法
国学经典诵读的过程是母语教学,很多内容虽然看起来不容易理解,但呈现的情境是学生可以感受到的。例如《弟子规》中“晨必盥,兼漱口。便溺回,辄净手。”就是讲早晨起床后,必须先洗脸、刷牙、漱口使精神清爽。大小便后,一定要洗手,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才能确保健康。
课堂上,教师通过自己的语言,还原生活,讲故事,看风景,学道理,让学生在情境中了解诵读内容;师生指手画脚地比画,或者老师说大意,学生猜词句,或者老师描述场景,让学生感受,就可以激发兴趣,加深印象。
5.激励法
赏识和激励很重要。让孩子多表现,让孩子有一点进步就感到快乐。教师要及时评价:瞧,你又进步了!声音真好听!孩子,你理解了这首诗,从表情上就看出来了……这样,既保护了学生诵读的兴趣,又激发了对经典诗文的热爱,明白了其中的道理。
6.合力法
低年级学生巩固背诵有一定难度。诵读时对情感基调的把握很难,不易诵读出轻重缓急,诵读时只有一个调子。教师还可以教给家长方法,形成教育合力,学生就会进步很快,有成就感,自信快乐。
三 开展活动,教学相长
活动促进成长,如学生结对子互帮互助、评比诵读小明星、国学经典诵读展示、诵读检测等。这些活动,涤荡心灵,丰富生活,教学相长。
四 形成措施,稳步推进
整体上,教师这样来推进:一个原则:熟读成诵;两个参与:家长参与、教师联手;三个把关:教师把关、家长把关、学校把关。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民间文艺组织;品牌化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23-0222-01
一、大麻镇当前农村文艺工作状况
(一)基本情况
我镇地处浙江省桐乡市,近年来当地村民参与各类文艺活动的积极性较高。目前由村民自发组织形成的民间文艺团体近五十个,如舞龙队、千斤观音、扇子舞、秧歌队、腰鼓队等等。另有省级非遗项目大督旗,非遗技艺项目三个:舞大刀、钢叉、方天戟。我镇每年清明前由村民自发组织文艺行街活动,所有的民间文艺团体都会参加行街,已成为当地重要节日习俗之一。目前,我镇民间文艺组织主要采取自行组建运作(包括资金、设备及人员)的管理模式。
(二)存在的问题
1.表演者老龄化,节目质量不高
目前,我院民间文艺组织中的表演者大多数年龄在45岁以上,年轻一代对于现有的民间文艺(如舞龙、秧歌等)基本不感兴趣更不愿意参加。年龄偏大使得表演者记忆力和身体素质明显不足,同时缺乏专业的表演培训,因此这些民间组织的节目质量一般不高,难以达到专业水准。
2.节目内容陈旧,缺乏发展创新
由于表演者并非专职,许多人都是利用业余时间进行排练演出,因此节目内容多年不变,较为陈旧。由于缺乏专业的演出人员,节目创新也无从谈起。而且通常一个团体只能表演一类、几个节目,使得民间团体的表演集中性难以突出。
3.排练演出的硬件设施落后
由于民间团体均为自发组织,在排练演出的硬件设施上缺乏资金投入。如音响设备质量较低、服装道具不专业等都直接影响了团体品牌化的建设。
二、民间文艺团体品牌化的发展思路
(一)当地政府应当加大重视与扶持力度
大麻镇当地政府应当正确认识民间文艺组织在居民社会文化中的重要性,大力倡导和支持。对于现有的文艺团体,当地政府应当进行积极引导其正确发展。同时在经费、人员、技术指导上给予大力支持,鼓励年轻的表演人才参与到民间文艺节目中来。譬如乡镇文体站应当利用自身资源,积极提供相关设备、场地,对民间团队的节目编排与演出多提出建议和提供专业的指导。
(二)充分发挥文艺骨干的带头作用
居民自发组织的民间文艺团体同一般的团体一样,团队中都有着一个或几个文艺骨干。他们或是具有加强的组织能力,或是具有较高的节目编排表演水平,可谓是组织中的核心人物。目前民间团体存在着管理涣散、演出水平不高等问题,因此民间团体在走品牌化建设的过程中必须充分发挥文艺骨干的主心骨作用,加强团体凝聚力、规范团体管理、提高表演者的节目编排表演热情。
(三)民间组织应当积极加强自身建设
民间文艺组织在品牌化建设的道路中还应当积极加强自身建设。对于设备设施不足的问题,应当积极争取政府和当地文体站的支持。在节目编排中,应当大力进行创新,多创造经典的积极的,能够反映当地生活实际,特别是新农村建设成效的新作品。只有贴近群众生活的才能真的获得群众的共鸣与认可。针对表演人群老龄化严重的问题,各团体应当积极引进人才,注入新鲜血液,同时也能增加作品的创新度。
(四)积极引入市场运行机制
在市场经济体制中,文化事业应当走产业化、品牌化的道路,才能确保民间文艺组织的长效健康运行,有效地解决其生存和发展。具体来说,一是应当鼓励民间团体采取规范化的股份制经营管理。充分借鉴民间文艺团体向艺术团发展的成功经验,鼓励外来的个人或企业资本进入,投资团体建设,参与经营。二是鼓励民间团体采取商业化运作模式,提供文艺产品或服务,大力开展商业演出活动。以内涵丰富的高质量节目,积极活跃于当地各类商业宣介活动中,从而打响自身文艺品牌,获得良好的品牌声誉,争取出镇出市出省。
三、结语
目前,大麻镇的民间文艺组织正处于转型发展关键时期,在市场化运作的大环境下,当地政府应当加大重视和扶持力度,团体本身应当积极加强自身建设,同时积极引入市场运作机制,开展商演活动,建立良好的品牌声誉,从而走出一条民间文化产业发展的康庄大道。
参考文献:
我于2006年开始接触“经典诵读”这种教育理念,于是就对自己的孩子进行诵读教育,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2010年上学期我校也开展了“经典诵读”活动。现结合自己的实践谈谈这方面的体会。
一、经典诵读有助于提高儿童的识字能力
现在,我国小学的识字教学是先学6周的拼音,再随文识字。但是大家知道,古人识字是不用拼音的,但比现代人更擅长作诗赋辞。这是为什么呢?在我国, 识字教学的研究和实践由来已久,从传统的蒙童识字到现在已有几千年的历史。传统启蒙教育给我们留下了一大笔宝贵的历史文化财富。古人仅用一年左右时间, 通过熟背《弟子规》、《三字经》和《千字文》,能识2000多汉字, 基本过了汉字关,而现在小学6年才识2540个字。我们现代人6年的识字量,古人只需一年。2006年上半年,我的孩子陆晨洁4周岁开始“经典诵读”。用的课本是《论语》(15000字),采用的方法是“无为而学”。一是在她玩的时候放光碟给她听,一是在晚上睡前大人念给她听,没料到一周后她能够背诵一些段落,这给了我很大的信心。之后我采用“指读”的学习方法,就是在跟光碟或大人读的过程中,孩子指着文字读。在这个过程中,我根据儿童的心理特点,每天的时间不超过20分钟。现在,陆晨洁能将《弟子规》(1080字)完整地背下来,也能跟着光碟将《论语》全部背下来。到现在她背诵过《弟子规》、《唐诗》、《宋词》。虽然每天用不到20分钟的时间进行“经典诵读”,但一周下来最少400字、最多700字的文章孩子即能轻松背诵,“无为”变成了“有为”。现在陆晨洁上二年级,在上小学前陆晨洁由于不喜欢上幼儿园几乎是在家里,除了每天进行20分钟的“经典诵读”,其余都是她玩的时间,她也没有用卡片的形式一个一个地认字,但她现在的识字量已达到甚至超过小学6年的识字量。现在她可以阅读不带拼音的书籍, 能够每周读一本,而且她的阅读速度非常快,阅读的范围也很广泛。
二、经典诵读有助于提高儿童的智力
通过这些年来的“经典诵读”,既提高了孩子的记忆力、语言表达能力,同时也提高了她的注意力和思维能力,这使她在学校的学习很轻松。我是一年级的语文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班上的学生大多数识字量比较少,仅仅局限于一些简单的字,而且连说话也颠三倒四说不清楚,这让我很是着急。于是我想到了经典诵读,是不是在学生当中也开展一项这样的活动,这样不仅可以增加学生的识字量,而且更大程度的能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与写作能力,这样两全其美的事为何不去做呢?之后,我先制定了一个学习计划,在不耽误学生课程的同时,在每天下午的课余时间给他们上经典诵读课,先读后记,最后去理解意思,然后根据意思再去说话或编小故事,再加上多媒体的帮助我感觉孩子们对经典诵读课特别感兴趣,课下也在不停地念叨,在不到一个学期的学习中,我明显觉得他们的识字量大了,而且说话也有头绪了,在每天的语文课上表现特别明显,连教他们的数学老师也说我们班的孩子简直是了不得,听了她的话我心中真是感到无比的欣慰。现在孩子们每篇课文读一到三遍就会背了,练习或考试中的阅读理解和小作文,也都能出色的完成。我想这与他们每天坚持的“经典诵读”是分不开的。去年上学期我校在我的影响下,也开展了“经典诵读”活动。利用每天的课前5分钟,每周二的语文课活动课进行“经典诵读”活动。现在我校的文化气氛非常得浓,学生的举止谈吐也非同一般,家长们都对我们竖起大拇指!只要坚持下去,“经典诵读”对学生在记忆力、语言能力、注意力和思维能力等方面的提高就会在教学中逐步体现出来。
同学们入学以后,我们班的读书生活便开始了――
(一)
8月29日上午,学生报到的日子。我给他们准备了份见面礼:一箱绘本,撒上玫瑰花瓣,唐婉老师顺路帮我把书抬到教室,另外,她还赞助了一盒巧克力豆。学生进入教室后,我就鼓励他们拿书看,看完后把书放回到箱子里的小朋友,可以选一颗巧克力豆。这期间,专门邀请一位家长给孩子们拍照,记录下他们第一次坐在教室里,独立阅读的样子。
8月31日,一年级第一次家长会。一开场,我就映示同学们读书的照片,播放名言朗读和音乐。随即,我开出了准备共读的书目单:
1. 语文书。
2. 唱儿歌学生字。
3. 补充阅读书目人手一册,具体内容包括:
《学拼音儿歌77首》《成语接龙》
《谚语儿歌100首》《俗语儿歌100首》
《日有所诵》《阅读力测试》
《弟子规》《百家姓》
《趣味联想识字》
100本绘本(家长可以合买,互相借阅)
整本的文字书10本。
让我感动的是就在当晚,这些书目就全部下单了。
9月1日,带着同学们读书,我为他们写了姓名歌:
居星阳,章旭阳,每天都是喜洋洋;
吴启航,杨远航,他们想要去远航;
谢泽航,王梓康,天天可爱又健康……
跟读《百家姓》,小手指,小嘴念,让他们忙得没时间走神。晚上倡导家长带着孩子亲子共读,并记录下共读的书目和孩子自己阅读的内容。
9月2日,和全体一年级小朋友去报告厅,听老师讲故事;继续跟读《百家姓》。
9月3日到5日,同学们在家继续跟读《百家姓》;
家长们也不休息,在群里聊给孩子买了哪些书,分享适合家长阅读的电子书。
9月6日,班级小书库建好了,同学们早上来可以自由地去选书浏览。《学拼音儿歌77首》也人手一本地读起来。先读“声母表”,唱声母歌,同学们用彩泥捏出23个声母;接着读“韵母篇”,捏24个韵母。
9月底,《学拼音儿歌77首》就读完了。我给每个学生发一份过关卡,利用周末时间在家过关。这样,第一批“读书小明星”产生了,奖品是一本《我的母Z课》。
9月的最后3天,我们读语文书上的拼音部分,同桌俩用拼音卡片玩拼音的游戏。
第一个月的作业就是读书,老师每天都乐此不疲地给同学们盖章:给按要求读书的学生盖优秀章。
国庆长假,我们的阅读记录本不“休息”,以每天一单元的速度读《日有所诵》。
节后,我们共读《成语接龙》上册的十条龙;课间,同学们喜欢排着队玩成语接龙的游戏。
10月中旬,语文书加进来,以每天一课的速度读起来。到月底,语文书就先读了一遍。
11月初,接着读《日有所诵》上卷,早读课上,我给他们测试过,5分钟能读2个单元,他们自己也被这个节奏“惊呆”了!
期间,我们还利用零碎的时间读《唱儿歌,识汉字》。
12月,我们共读《谚语儿歌100首》,一天五首,每个单元后面附有“大显身手试一试”,鼓励同学们学以致用。
1月20日,散学典礼上,学校推荐了一些阅读书目,我向同学们特别推荐了《米小圈上学记》系列和开学就准备好的《俗语儿歌100首》。
此外,家长让我多推荐些课外书,我就把大市教研员张晨晖老师帮助大家做的“儿童阅读联盟”微信公众平台介绍给他们,家长在家只要用手机扫一下这个二维码,就能带着孩子看到200多本好书推荐的微课,让书香陪伴孩子成长的每一天。
(二)
新学期开学,因为是猴年,我给同学们准备的是一套注音版的彩绘《西游记》,我让在寒假里坚持读书的学生选一本书带回家读。现在,大部分学生已经把这套书看完了。开学第一周,我带着小朋友把一下的语文书读了一遍,同时学生们共读《我是小学生》,复习《百家姓》。他们喜欢按照自己在百家姓中的排名来接龙诵读《百家姓》。
第二周,共读《三字经》,每天一页,有学生熟读成诵了,我们就在班上玩“接力诵”游戏,其他学生想参与进来,也加快了背诵的节奏。
三、四月份,我们还共读了《成语接龙》下册,配套读了《成语儿歌100首》和《成语故事》,帮助学生全方位去理解成语的内涵。月底,请家长帮助孩子们过关,奖品是一本《小牛顿科学馆》。
五月,我们开始读《千字文》,一天读6行左右。到学期末,大部分小朋友都会背了。五月底,我们共读《我的母语课》,因为《伊索寓言》这个单元的主角都是老鼠,我尝试着带学生们上了节《你好,老鼠》的群文阅读课。
六月,把共读过的书又通读了一遍,有的家长还记录下读完一本书需要的时间。我鼓励学生们把一学年读过的书目整理出来,让他们能重温那些快乐的读书时光,同时给其他学生提供了一份现成的暑假阅读书单。有个学生把读过的书目变成一本画册,非常有纪念意义。
(三)
9月,同学们上二年级啦,我们一起涂鸦,为成长加油!
和家长一起设计班级书架,采购图书,布置我们的新教室,让学生能随时随地自由地阅读,让每个学生在教室里都能看到最好的自己,看到他们成长的足迹!
十月,我们共读《日有所诵》和《多音字儿歌200首》,我们一起唱《弟子规》,学习做人的道理!
十一月,我们共读《笨狼的故事》和《汉字的故事》,在智慧树下留下阅读的收获和思考!
同时,组织家长志愿者帮助每个孩子测试并统计目前的识字量,结果是这样的:
对照入学时我们做的一份数据,同学们的进步是显而易见的。
然而,读书带来的影响绝不仅仅是识字量的提升,学生们对生活有了更丰富的表达:过年时的温馨时光在脑海中定格;快乐的暑假生活汇编起来,就是一本精美的书――
读了国外的一些字母书后,动手做自己的字母书和识字书;有的学生读了系列文字书后自觉写读书笔记。
读书多的学生,或许生活的触角也会变得敏锐起来:春来了,随手拾几片花瓣,就让春光在纸间盎然,留驻心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