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护理操作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自有医院以来就存在着医院感染问题。医院感染的危害不仅表现在增加患者发病率和病死率,增加患者的痛苦及医务人员工作量,降低病床周转率方面,还给患者及社会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国内外调查结果显示,医院感染中有30~50%与不恰当的护理操作及护理管理有关[1,2],为了预防和减少医院感染的发生,提高医疗质量,我们简单探讨医院感染与护理操作、护理管理之间的关系,目的是提高护理质量,预防和减少因护理操作失误而造成医院感染的发生。
1 侵入性操作
随着医学的发展,医疗活动中侵入性操作越来越多,如:气管切开、机械通气、留置尿管、导管置入等,在治疗疾病的同时,还把外界的微生物导入体内,同时损伤了机体的防御屏障,使病原体容易侵入机体。对于侵入性操作护士在操作时应严格按照预防医院感染的操作规程进行操作。如:在进行尿管插管时,首先仔细检查无菌导尿包,如导尿包过期、外包装破损、潮湿等不得使用。选择尿管的时候要根据患者年龄、性别来选择尿管型号和材质。在插管的时候充分消毒尿道口,防止污染,男性:先洗净包皮及冠状沟,然后自尿道口、向外旋转擦拭消毒。女性:先按照由上至下,由内向外的原则清洗外阴,然后清洗并消毒尿道口、前庭、两侧大小,最后会阴、。操作中严格按照《医务人员手卫生范》认真洗手后戴无菌手套,严格遵循无菌操作技术原则,动作要轻柔避免损伤尿道粘膜,尿管插好后保持尿道口清洁,大便失禁的患者清洁后还应当进行消毒等。这里只是简单举个尿管相关尿路感染的操作规程的例子,对于所有的侵入性操作护理人员都应按照规范的护理操作来执行,这样就可以预防和减少医院感染的发生。
2 常规护理操作
在进行常规护理操作中,无论是口腔护理、经鼻/口腔吸痰技术、洗胃、“T”型管引流护理技术、各种注射操作等,均应严格按照预防医院感染的操作流程进行操作,按照手卫生规范进行手消毒,所使用的物品均应一人一用一消毒。注射时应做到一人一针一带一洗手,注射器用完后按医疗废物分类放置,止血带用后立即用500mg/L含氯消毒剂侵泡消毒,治疗车上物品摆放有序,车上层为无菌区,药品、治疗盘,盘内治疗巾每4小时更换1次,标明更换时间、日期。下层放污物筒,进入病房的治疗车应用无菌巾遮盖,操作前用快速消毒剂消毒手,病人的穿刺部位消毒应严格,时刻谨防感染和交叉感染。
3 诊疗用品消毒灭菌管理
在卫生部[1999]第18号关于深圳市妇儿医院发生严重医院感染事件的通报和对安徽省宿州市市立医院2005年12月11日发生的10例接受白内障手术治疗的患者眼球医源性感染的通报中,我们知道医院感染的暴发很多与医院在诊疗过程中使用的诊疗物品有关。做好诊疗物品的消毒灭菌是预防医院感染的关键环节。根据医疗器械污染后使用所致感染的危险性大小及在患者使用之前的消毒或灭菌要求,将医疗器械分三类即高度危险性物品、中度危险性物品、和低度危险性物品[3]。
3.1 高度危险品是指是穿过皮肤或粘膜进入无菌组织或器官的器材或与破损的组织、皮肤粘膜密切接触的器材和用品。如手术器械和用品、穿刺针、导尿管、腹腔镜等。对于这类物品首选高压蒸汽灭菌,无法耐高温的才选低温灭菌法。质检护士对高压灭菌器每天要进行B―D实验,灭菌效果的监测每包用化学指示剂监测,每锅要通过物理检测、工艺监测、生物监测三种方法,监测全部合格方可使用。
3.2 中度危险品指仅和皮肤、粘膜相接触,而不进入无菌的组织内,如呼吸机管道、胃肠道内窥镜、喉镜等。可选用中效消毒法或高效消毒法,可使用含氯消毒剂500mg/L侵泡,含氯消毒剂现配现用,每天更换,不能用热水配制,在侵泡物品时要加盖,以防挥发浓度降低达不到消毒目的。使用2%戊二醇侵泡时每个星期测一次戊二醇浓度,每两星期更换一次戊二醇消毒液。但在侵泡胃肠道内窥镜时要每天监测戊二醇浓度。
3.3 低度危险品指仅直接或间接与健康无损的皮肤、粘膜相接触,如听诊器、血压计袖带、病床围栏、床面以及床头柜等。此类物品采用低水平消毒方法如使用1/1000新洁尔灭消毒或做清洁处理即可。
4 对传染病患者的隔离
感染在医院内传播过程包括3个环节,即感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缺一不可。由于传染病患者携带的病原体具有传染性如果不能有效的采取隔离措施就会造成医院内感染的发生。如在1994年的“非典”事件中就是个典型例子,“非典”发展起因是社区感染,但其疫情的失控多数与医院感染密切相关,在SARS的传播过程中,传染源始于患者和医务人员在医院的交叉感染,然后才传染给其他人群[4]。 当时“非典”患者到医院就诊,大家都不了解疫情的严重性,没有意识到此类患者携带的病菌有如此强的传染性,也就没有对“非典”患者采取有效的隔离控制措施,没有对医护人员、患者所接触的人群进行保护,致使很多人都感染了“非典”。但是“非典”的最后控制也是得力于良好的医院感染控制措施!
我们护理人员在安排感染性患者住院时,要将感染性疾病患者与非感染性疾病患者分室安置,如条件限制,同种感染性疾病、同种病原体感染患者可安置于一室,病床间距宜大于0.8m[3]。护理人员在进行一般护理诊疗活动时,可佩戴纱布口罩或外科口罩,手术室工作或护理免疫功能低下患者、进行体腔穿刺等操作时应戴外科口罩,接触经空气传播或近距离接触经飞沫传播的呼吸道传染病患者时,应戴医用防护口罩。医护人员的手是医院感染病原体传播最主要的媒介之一。有报道,医院感染患者由于医务人员的手传播占3O%,加强护理人员在日常工作中手部的清洁,可以防止交叉感染[5]。对于传染病的医院感染我们通过控制感染源,切断感染途径,保护易感人群可以达到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
5 病房管理
感染的传播途径还可以通过病房的物品进行传播,如空气、地面、便器、床、床头柜、被褥等。对于空气的消毒我们可以使用人机共存的空气消毒机或者在没人的时候使用紫外线灯消毒。使用紫外线灯消毒室内时安装灯管数量以每立方米则灯的功率不少于1.5w为标准。照射有效距离不超过2m。照射时间不少于30min,从灯亮5~7分钟后计时。普通病房地面及物体表面无分泌物、血液污染时,每天用清水拖地板及擦拭物体表面即可,抹布也需一床一用一消毒。患者生活卫生用品如毛巾、面盆、痰盂、便器、餐饮具等,保持清洁个人专用,定期消毒。患者出院、转院或死亡进行终末消毒。对于重点科室如ICU、新生儿科、产科、手术室等每天用500mg/L的含氯消毒液拖地板及擦拭床头柜、床旁,床栏,清洁抹布一床一用一消毒。
医院既是治疗疾病的场所又是各种病原微生物聚集的场所,医院感染的发生与护理工作有着直接的关系。护士的职业道德与责任心,直接影响护士实际行为,其行为与治疗护理操作结果有着密切而必然的联系[6]。护理人员要增强感染控制意识,在为患者进行护理、治疗时严格按照预防医院感染的操作规程来操作,做好病区物品的管理。总之,护理工作是造成医院感染和控制医院感染的重要环节,护理质量水平直接影响着医院感染控制的水平[7],所以加强护理操作、护理管理是降低和控制医院感染的关键。
参考文献:
[1] 盛芝仁.有效的护理管理可明显降低医院感染率[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3,13(3):262―263.
[2] 郭学恒.医院管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312.
[3] 卫生部.医院消毒技术规范 2012.4
[4] 江捍平;周伯平;陆普选;余卫业医务人员的SARS预防效果研究〔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4.14(8).906-908
[5] 郭晓铭.检验科院内感染分析与预防措施〔J〕.山西医学杂志.2007,12(36):115-116
【摘要】血液灌流是将患者血液引入装有固态吸附剂的灌流器中,以清除某些外源性或内源性毒素,并将净化了的血液输回体内的一种治疗方法。目前主要用于抢救药物过量及毒物中毒,其操作简便,易于掌握,已在临床广泛开展应用,本文将详细讲述血液灌流的操作和护理。
【关键词】血液灌流 操作 护理
抢救各类毒物、药物中毒患者,时间就是生命,早期开展治疗,可能预后就会更好。血液灌流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尤其对镇静安眠药中毒的深昏迷,应为首选[1]。作为护理人员,熟练掌握其操作和护理显得尤为重要。
【血液灌流的操作程序】
一 物品准备:
1 根据不同病种选择不同规格的血液灌流器(遵医嘱),目前有230和330两种型号。
2 血液循环管路准备:灌流器、连接管路、单针双腔静脉导管针一套
3 其它:20ml注射器一支、普通肝素两支(或低分子肝素)、手套一副、废液桶一个,消毒物品、缝针、纱布、剪刀等。
4 预冲液配制:预冲液体包括:肝素浓度为20mg/500ml的生理盐水2500ml,肝素浓度100mg/500ml的生理盐水500ml。另备0.9%NS500ml收机用。
二 灌流器的预冲:
1 检查灌流器、连接管路的包装完好性、有效日期等。
2 将动脉血路管安装在血灌泵上,并将血路管的各个夹子夹闭,再将灌流器动脉端朝上,用专门扳手逆时针拧开端帽后,连接动脉血路管。
3 将静脉血路管的各个夹子夹闭,与灌流器连接好后将另一端连同保护接头一起固定在废液桶边上。检查连接是否紧密。进行各处连接时注意无菌操作。
4 按先低浓度后高浓度肝素盐水的原则将动脉管道与预充液连接,开动血泵,约100ml/min预冲灌流器和管路。
5 当冲洗至最后300ml时,将动、静脉管路连接成闭路循环,以200ml/min的流量将高浓度肝素盐水循环20分钟。
6 在整个预冲过程中,均应用手轻拍及转动灌流器,排出管路及灌流器中的空气,并使灌流器动脉端在下、静脉端在上垂直固定于支架上备用。如果在预冲过程中可以看到游离的炭粒冲出,提示已经破膜,必须进行更换。调节动、静脉壶的高度,保持液面在1/2至2/3之间.
三 协助医生进行血管通路的建立,目前主要选择股静脉为主,其次是颈外静脉。建立血管通路后,即从静脉端推注首剂肝素。
四 上机
1 把动脉管道连接到单针双腔静脉导管的动脉管(红色端管),血流量调到50―100ml/min,开动血泵,排尽预充液。
2 待血液接近静脉管道末端时,把静脉管道与单针双腔静脉导管的静脉管(蓝色端管)连接。
3 灌流开始后,若患者生命体征平稳,可慢慢调大血流量至200ml/min,持续120―180分钟后结束。在灌流过程中,遵医嘱使用抗凝剂。
五 下机
1 灌流结束前将泵流量减慢至50―100ml/min。
2 停泵,夹闭血路管动脉端和单针双腔管动脉端的夹子,单针双腔管动脉端用肝素封管液正压封管,血路管动脉端连接生理盐水。
3 开泵,将灌流器倒置,动脉端在上,静脉端向下,将动脉端夹子打开,使病人血液驱回体内后,夹闭血路管静脉端和单针双腔管静脉端的夹子,单针双腔管静脉端用肝素封管液正压封管。灌流器及血液管路装入黄色垃圾袋弃之。
【血液灌流的护理】
1 监测生命体征
给患者接心电监护,密切观察生命体征的变化,尤其是血压变化。血液灌流刚开始时,应5―10min测量一次血压,如果血压持续都处于平稳状态,可以改为30min测量一次;如果患者出现血压下降,则要相应地减慢血泵速度,适当扩充血容量,必要时可加用升压药物;如果血压下降是由于药物中毒所致而非血容量减少所致,则应当一边静脉滴注升压药物一边进行灌注治疗,以免失去抢救治疗的时机.
2 遵医嘱使用抗凝剂,密切观察PT值、皮肤等各部位出血情况
抗凝剂一般选择普通肝素为主,抗凝应个体化,对凝血功能紊乱、血小板下降者,最好应用低分子肝素,灌流后,用适量的鱼精蛋白中和肝素,以免患者有出血现象的发生。首剂量0.5~1.0mg/kg,追加剂量10~20mg/h,间歇性静脉注射或持续性静脉输注(常用)。
3 做好血管通路的维护
1) 单针双腔管以及血液灌流的管道均要妥善固定。单针双腔管处建议用缝针使其固定,每班均应检查其外露的深度,严格交接班;若穿刺处渗血,应及时更换敷贴,操作时要遵守无菌原则。血液灌流的管道要保持通畅,避免折叠、扭曲和牵拉。
2) 在灌流的整个过程中,要随时观察管道拉血是否通畅,动静脉壶高度是否符合,如果壶内页面过低,应及时调整,避免空气进入。
4 加强基础护理,做好患者的保暖工作。
5 做好心理护理。清醒的患者告知此操作的目的、方法和意义,取得配合;昏迷的患者向家属做好解释工作,躁动不安或不配合的患者遵医嘱适当的应用镇静剂以保证操作的顺利进行。
6 反跳现象的监测
1) 部分脂溶性较高的药物(如安眠药或有机磷类)中毒经过灌流后,可以很快降低外周循环内的药物或毒物水平,患者临床症状与体征得到暂时性地缓解,治疗结束后数小时或次日外周组织中的药物或毒物再次释放入血,导致患者二次症状或体征的加重。
2) 另一常见原因是没有进行彻底洗胃而在治疗结束后药物再次经胃肠道吸收入血。
3) 密切观察上述药物或毒物灌流治疗结束后患者状况,一旦出现反跳迹象可以再次进行灌流治疗。
临床资料显示,采用血液灌流抢救各类药物、毒物中毒疗效较好,但洗胃、药物治疗、HP分别作用于抢救的不同环节,三者不能互相替代,联合应用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2]。洗胃越迟或越不彻底则HP治疗所需的时间越多,效果越差[3]。应用过程中必须注意以下几点:(1)灌流前必须彻底洗胃,排出胃内容物,阻止毒素的进一步吸收而加重病情,影响疗效。灌流时间越早疗效越佳,一般中毒6~8h内效果最好。(3)灌流次数视病情而定,一般2~3次,间隔4~8h,不超过24h,每次灌流2~3h,如有必要继续灌流,可在2~4h后使用第2个灌流器,但一次灌流时间不超过6h。在灌流的同时必须配合强有力的内科支持治疗,如昏迷患者保持呼吸道通畅,低血压、休克及时应用升压药、补液,抽搐时给予镇静等综合治疗。
参考文献
[1] 王三亨.血液灌流技术的应用现状[J]. 右江民族医学院报, 2003,25(2):256~257.
[2] 单爱琴,冯为盛.血液灌流治疗急性毒物及药物中毒评价[J].浙江中西医杂志,2007,17(6):377.
[3] 于笑霞,王立新.血液灌流对有机磷农药清除的作用[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05,14(4):282~285.
作者单位:317000 浙江台州医院 急诊科
(上接第166页)
妊娠期糖尿病对母儿影响严重且并发症较高。对孕妇的影响是易造成自然流产,易并发妊娠高血压疾病,酮症酸中毒等。对胎儿的影响:巨大胎儿,胎儿生长受限,胎儿畸形等。对新生儿的影响: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发生率增加,新生儿低血糖,低钙低镁血症等。
通过对30例妊娠期糖尿病的整体护理,使患者对疾病正确认识,引起高度重视,并能掌握合理的饮食,配合运动疗法和药物治疗,产前产后加强自我监护,就能减少母婴并发症的发生。产科护理人员通过掌握妊娠期糖尿病多方面的理论知识,及时与患者沟通指导,加强GDM 产妇及新生儿的临床观察,并为其提供全面、持续的整体护理措施,就能使孕妇安全度过整个孕期,提高优生优育质量。
参考文献
[1] 顾美皎.临床妇产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285-286.
[2] 何芸萍,姚瑛.妊娠期糖尿病诊治及护理措施[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08,22(6):88.
关键词:拍摄;操作视频
多媒体视频教学凭借其生动形象、直观易懂、信息量大的培训特点,通过运用图像、文字、声音等多种手段可以激发学员学习兴趣、提升学员注意力,使学员记忆深刻[1]。同时可用U盘下载携带,可在任何一台计算机或手机上播放。同时具有可重复、慢放的功能。护理操作视频也然,我院护理部自2011年5月起,在医院宣传科及信息科的协作下,拍摄了基础护理及部分专科护理操作视频,并利用医院OA系统向各个护士站传播,节省了带教老师的重复演示的次数和时间。护生和护士们按照视频练习操作,大大地提高了临床护士的操作能力,护理操作合格率由91%上升到98%,现将此经验分述如下。
1组织管理
在护理部的直接管理下成立相关领导小组,护理部主任亲挂帅,再根据操作和专科特点划分若干小组,每个小组均由组长负责,小组成员分工有序。分有文字脚本组、摄影组、演员组等。每个组又有成员若干名。
2文学脚本的写作
2.1文学脚本的理论依据 《当代教育学原理与护理教育》(郑修霞主编,北京医科大学出版社)中有关演示的要求,即①告诉学生如何让表现表现精神运动技能;②告诉学生某项事物发生的原因,前者要求学生能够准确重复已演示的行为,而后者则仅是帮助学生明白一个概念或原理。
2.2文学脚本关于护理操作的情节处理,与以往的护理操作视频不同的是,我们拍摄的护理操作是在具体的患者身上,所以,所有的解释用语均与具体患者和病情相关,真实感强。文学脚本的内容包括自我介绍、操作目的、操作前评估、护士自我准备、物品准备、核对患者身份、护理操作、注意事项、终末处理、评价、记录等部分。
2.3护理部相关人员审阅通过。
3演员选拔(此项操作的护士)
3.1心理素质好 镜头形象好并不是首选,因为绝大多数操作护士是戴口罩完成的,而对心理素质的要求要高一些,强调动作的准确性、稳定性、连续性。
3.2普通话准确和流利、声音清晰 我们拍摄的护理操作视频没有后期配音及制作,操作中一些解释性语言,需要护士讲述并同期录制,故拍摄操作的演员(护士)需具备此项条件。
3.3镜头感好,眼神专注 如同影视演员一样,小脸的演员比大脸的演员镜头感好,视觉上也较有美感。
3.4身高的要求,尽量选择身高在162~168cm的演员且身材匀称。护理操作很多镜头是在治疗室准备物品,而治疗室的台面的高度是根据大多数护士身高而定的,一般在78~80cm,演员身高过矮和过高都会影响操作的美感,加之护理操作是在患者身边进行的,有弯腰和下蹲的动作,所以对身高有这样的要求。另外也更能体现护士的职业美感。
4演员的操作训练与走场
4.1演员依据操作脚本进行练习,背熟每一句话,掌握每一个动作,直至完全熟练此项操作。
4.2突出细节,将重要的、不易掌握的那一部分用特写镜头展示出来,使学习者容易掌握。
4.3时间的控制,每项操作的时间控制在5~10min内。
5拍摄
5.1场地的选择,除"女患者导尿术"及"灌肠术"外,绝大部分选择实地拍摄。选择光线充足的护士站或病室进行实地拍摄。
5.2规范与患者的沟通。对于操作中的与患者沟通及查对情节,在拍摄中做了具体的规范。
5.3操作的规范。为了使学习的护士能准确掌握操作,我们在拍摄过程中也规范到每一个动作的细节。
6拍摄中常遇到的问题
6.1脚本与演员的冲突 在拍摄的过程中经常遇到这样的问题,脚本是语言叙述,演员需要理解后变为具体的动作,如"吸痰法"中,脚本"吸痰毕,将吸痰管与吸引器分离,放入黄色垃圾袋中",在现实拍摄时,"演员"右手戴手套,左手提握吸痰管连接处,怎样做到左右手不相互影响,在反复演练后,最后决定用右手将吸痰毕的管道绕起在手中,左手捏起手套边缘翻转手套,将吸痰管包裹后弃入黄色垃圾袋中,这样即保持了左右手相互协调,也没有相互污染。
6.2有些操作需注意隐私 如导尿、灌肠,评估与核对是采取实地拍摄,其他则在模拟人上拍摄,故没有做到真正的实地拍摄。
6.3与患者沟通讲解的适度 在进行实地拍摄中,怎样对患者解释操作目的和需要患者合作的事项,讲解时间过长、过细影响操作时间,过短又担心没有解释到位还需仔细斟酌,我们具体采取的是"因为您XXX,所以现在要对您做XXX操作,请您配合可以吗?"用协商、征求意见的口吻与患者沟通,达到解释的目的。
7结论
7.1《护理学基础》教材中的护理操作为入职前的护理操作技能培训,并没有没有与具体的疾病相关联,只能是临床护理实践的一个"片段",而我们在拍摄这套护理操作视频时,将每一个操作都与具体的患者病情相关联,使学习着掌握一个完整的"故事",这样的学习方法,对临床护理更具有指导意义。
7.2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护理教学的方法也不断更新,从传统的板书、示范到多媒体视频教学及目前采用小型摄像设备拍摄护理操作视频,都是科学进步的成果。
7.3拍摄护理操作视频,毕竟是教学方法之一,远远不能替代临床具体的患者的具体情况,在临床护理中必须以护理理论为指导,结合患者具体情况,正确评估患者,灵活机动,施以正确的护理,从而保持护理的有效性及安全性。
【关键词】护理技能操作;教学;护理安全;应用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编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3-0081-02
随着科技的发展,社会的不断进步,法制的健全和普及,利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正当权益已成为人们的常识,人们的维权意识大大增强。患者对医院服务水平和医疗质量的期望值越来越高,护理人员稍有疏忽就有可能导致护理投诉的发生。护理安全指在实施临床护理的过程中,患者不发生法律、法规以外的生理、心理上的伤害或死亡。护理安全是临床护理工作的重中之重,住院期间患者护理安全问题始终是临床上关注的焦点。目前大多数护士在学校期间没有系统地学习护理安全理论知识,新护士对护理差错事故的概念、认知、防范等还没有形成明确的意识。护理安全是临床护理质量的基础,新护士必须全面深刻了解和掌握护理安全知识。因此,加强护理安全培训教育非常重要,临床护理工作中重要的是护理技能操作。护理技能操作中安全隐患无处不在,一旦发生都会给患者及家属造成或多或少的损失,医护人员信任度下降、医院声誉受损,其他患者的安全感也会丧失[1]。将护理安全理论知识与护理技能操作相结合,养成良好的护理安全行为非常重要。我院2011年6月至2011年12月在对30名新到岗的护理人员岗前培训教学中重视护理安全教育,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60名均为我院新到岗的临床护士,女性50名,男性10名.年龄17―23岁,平均年龄(20.13±0.56)岁。大专39名,本科21名。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2组在年龄、文化程度、岗前考核成绩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2.方法。对照组采取传统的岗前培训教学考核方式,观察组在传统的岗前培训教学基础上实施护理安全教育,具体方法如下,(1)教学模式。根据临床各班工作的具体护理措施、护理结果目标制定的护理目的、目标与护理具体过程,行护理操作目标和护理过程的学习。通过目标是什么、如何实现目标、是否实现了目标设计教学模式。依照泰勒的行为目标模式,护理目标可分为行为领域、认知领域和精神运动领域。在护理技能操作过程中,对临床护理差错事故案例进行分析,开展形式各异的护理法律临床讲座,从不同的阶段对护士进行教学。从教学中使新护士树立临床护理技能正确操作的理念、安全意识,确保护理技能操作的准确性,奠定了良好临床基础安全执业。(2)教学步骤。①学习阶段:护土熟记临床护理技能操作步骤、方法及注意事项,并熟记护理操作涉及的相关专业知识,识别护理操作的风险,并掌握应对风险的有效方法。②自评阶段。评价自己的操作技能是否正确,结果是否达标,动作是否能够准确、安全、有效,操作时是否考虑环境与条件、考虑患者的自重和顾虑[2]。
3.观察指标。比较2组护士对教学方法的评价、1年后的考核成绩及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率。(1)教学方法的评价。岗前培训教学结束后,均发教学调查问卷表,分发现护理安全问题的能力、分析护理安全问题的能力和解决护理安全问题的能力3项内容,每项分为“下降”、“无变化”、“提高”3个方面。共60份,100%当场收回。 (2)考核成绩。采用百分制分为理论成绩和技能成绩。(3)护理不良事件。包括护理意外、院内感染等。
4.数据处理。采用SPSSl3.0统计软件。以P
结 果
1.2 组护士对教学方法的评价见表1。观察组的护士认为通过教学提高了发现、分析、解决护理安全问题的能力,与对照组相比,P
2.2 组护士的考核成绩及护理不良事件比较见表2。2组的理论成绩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观察组的技能考核成绩显著高于对照组,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
讨论
社会发展了,人们的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也增强了,对医院护理的要求逐步提高。确保护理质量是对新形势下护理人员的基本要求,护理技能操作因患者个体差异而存在许多不安全性,因此,护理人员应具有高度护理安全的意识和行为。研究显示,将护理安全教育渗透于护理技能操作的教学中,大大提高护士的临床技术水平,认识到安全护理的重要性。并养成了安全护理意识及思考的习惯,全面提高了新护士护理安全意识和安全行为,进而减少临床护理的风险性[3]。本研究对30名新到岗护士实施护理安全教育,在各个环节突出护理安全的重要地位,灌输护理安全意识是护士执业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应始终以护理程序为框架,以患者为中心,提供适合患者的身心、社会、文化需要的优质护理[4]。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护士发现、分析、解决护理安全问题的能力显著高于对照组,P
参考文献:
[1] 吴,叶淑金.护理带教中安全隐患原因分析及防范措施.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0,26(1C).56---57。
[2] 王好,王晓冰.模拟教学技术在临床护理教学中的应用.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07,27(3):70―72。
[3] Senita J.The use of concept maps to evaluate critical thinking in the clinical settings.Teach Learn Nurs,2008,3(1):6---10.
[4] 孙海琴,杨晔琴.概念图在护理理论教学中的应用.护理杂质,2009,26(6B):62―63。
作者简介:
梁爱华,新乡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副主人护师,护理部主任。
摘要:目的:分析讨论在对儿科进行护理管理时实施细节管理后的临床效果。方法:笔者所在医院开始实施细节管理,选取实施细节管理前收治的200例患儿组成A组,选取实施细节管理后收治的200例患儿组成B组,比较两组患儿的各项临床指标。结果:实施细节管理的B组患儿在并发症发生率、护患纠纷发生率、感染事件发生率及护理满意度等方面与A组患儿比较具有明显优势(P
关键词:细节管理 儿科护理 护理管理
近年来,伴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及保健意识的加强,使得患者在就医时对医疗护理有了更高的要求。此外儿科患者具有较强的特殊性,这样便使得护理工作更加容易发生意外。因此,临床医护人员在进行工作时,如何规避风险、提高护理质量,便显得极为重要了。目前在临床上,一种“以人为本”的护理原则被认为是医护人员进行护理工作时的重要依据。分析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笔者所在医院自2011年2月起开始实施儿科细节管理,随机抽取在实施护理管理前1年内收治的儿科住院患儿200例作为此次研究的A组,随机抽取2011年2月-2012年2月收治的200例住院患儿作为此次研究的B组。其中A组患儿中男性患儿132例,女性患儿68例,患儿平均年龄6.2岁;B组患儿中男性患儿129例,女性患儿71例,患儿平均年龄6.3岁。两组患儿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A组患儿实施常规的儿科护理,在此基础上B组患儿实施细节管理护理,细节管理的具体实施措施如下。
1.2.1建立新的服务理念,改善护患关系 细节管理首先要做的就是改变以往的护理模式,将护理的核心有“病”转化为“人”,临床医护人员在进行日常护理工作时应注意在每个细节,给予患儿及其家属关心、贴心、温馨,尽量满足儿科患者的各项护理要求,积极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实现发现问题及时沟通,以免因沟通不良或误会而导致的护患矛盾。此外,护理人员应注重整体的护理流程,加强儿科护理过程中薄弱环节的管理并及时改善,将患者的满意作为护理服务的最终目标。
1.2.2积极为护理人员营造良好的护理工作环境 护理人员心理状态的好坏会直接影响护理工作质量,因此儿科护士长应及时了解科室护士的心理状态,对存在负面情绪的护理人员,应及时帮助其调整好心态,同时应注重人文关怀,及时消除其身心压力,从而使其可以在日常护理工作时真正实现“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进而提高护理质量。
1.2.3加强环节管理,提高护理质量 临床护理人员应在患儿整个就医过程中不断完善自我的护理工作,从患儿入院就医和接受各项身体检查,到临床各项治疗、护理等,在整个就医过程中的各项环节,护理人员都应该进行细致的管理,其中主要包括:(1)对刚入院的患儿护理人员应及时与其家属进行沟通,并及时对患儿进行各种针对性的治疗与护理工作。此外对于重点患儿及危重患儿,应及时做好对其的全程监控,并制定出高风险护理工作流程。(2)加强护理人员在护理工作过程中的细节管理,例如在对患儿实施静脉注射治疗时,应严格控制药物名称、剂量等,其次科室应建立良好的交接班制度及巡视制度。此外,由于儿科患者的用药剂量较小,因此护理人员应严格执行“三查七对”,密切注意药物的名称及剂量,同时向患儿家属介绍治疗药物的名称、作用及药物不良反应等。(3)患儿住院费用要透明,科室要建立透明的医疗费用明细,方便患儿家属随时查对患儿在住院期间所产生的所有费用,使患儿可以消费明白,住院放心。
1.2.4提高医护人员个人素质并培养风险意识 护理人员的护理服务技术水平是护理管理的重要内容,当今社会儿科患者多为独生子女,在家中备受爱护,加之儿科患者病情的特点,使得对儿科护士的理论及操作技术有了较高的要求。因此,应加强新上岗护理人员的培训,其中包括定期组织护理人员学习各项规章制度、服务流程及服务礼仪等。同时要定期组织护理人员学习儿科的各系统疾病的护理措施,不断的提高护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在风险意识方面,护理人员在整个护理工作中必须重视每个护理细节,要及时发现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并对可能存在护理风险的环节加强管理。此外科室应组织护理人员定期学习护理制度,法律法规,不断强化护理人员的个人法律意识。同时应定期将以往发生护理纠纷事件资料整理成文并发放到每位护理人员手中,使每位护理人员可以通过以往的案例了解自身存在的缺陷,从而有效的避免护理风险事件的发生。
2结果
实施细节管理的患儿在并发症发生率、护患纠纷发生率、感染事件发生率三方面明显低于实施常规护理的患儿。
3讨论
所谓细节管理,其实一种传统的企业管理模式,它主要是在强调了管理的整体性与系统性的同时,注重强调了岗位人员做好本职工作。自从该种管理模式被运用到医疗卫生系统以来,它将以往的临床被动护理改变成为了主动护理,这样便使得临床护理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细节管理在儿科护理管理中的实施,不仅可以有效降低并发症、感染等不良事件的发生,还可大幅度提高患儿家属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因此该种管理模式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张苏兰.个性化护理在儿科病人护理中的探讨与应用[J].中国实用医药,2010,5(5): 183-184.
[2]邵水芬.细节管理在临床护理管理的应用与体会[J].医院管理论坛,2010,27(11): 28-29.
[3]李爱仙.个性化护理在儿科护理中的作用[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07,13(6): 161-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