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苏轼大江东去

苏轼大江东去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苏轼大江东去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苏轼大江东去范文第1篇

河北保定侯晨曦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苏轼

我捧着<<宋词>>,徘徊在林荫小道上抬头,怡然地看着明媚的阳光,于是很想很想,为苏轼送一缕阳光.

翻开<<宋词>>,我看到了苏轼的报国无门,但读到了他"为报倾城随太守,西北望,射天狼"的豪言壮语,却无法掩盖他内心的无奈,于是,很想很想为他送一缕阳光,让他的日子明亮一些.

不禁,我联想到了几天前学的<<记承天寺夜游>>,他胸怀愤懑,虽然被贬却仍心忧政事.他自谓闲人,自嘲自解却无法掩饰他的壮志未酬.于是,很想很想为他送一缕阳光,让他的日子愉悦一些.

继续翻阅<<宋词>>我看到了"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的千古佳句,可又有谁能体会苏轼那"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的自我安慰呢?看到这,我很想很想为他送一缕阳光,让他的看到生活的美好.

苏轼大江东去范文第2篇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题记

淡泊是陶渊明南山采菊的身影,是俞伯牙静听高山流水的安逸,是李白高唱“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豪情,是苏轼一贬再贬后的毅然……

在那“缺月挂疏桐”之时,在那“漏断人出静”之刻,浅嘬小酒,任如水的秋风打破无尽的思绪,一生淡泊的他苏子---东坡先生的低吟高唱,像无数的流萤萦绕耳畔,一贬再贬的落魄与亡妻的伤痛,尽管直入骨髓,但迸发的却是“大江东去”的豪迈与“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的悲壮,任凭那秋风的苦涩,任凭那人生似浮萍,夜已凉“拣尽寒枝不肯栖”,在叹又是一年风起时。

一生淡泊的他,不管是高高在上,还是低低在下,他总是体恤民情,为政勤苦,深受百姓的爱戴。

一生淡泊的他,虽然一贬再贬,但他依然伫立江畔,面对着滔滔江水,他感叹着“大江东去,浪淘尽”他带着千骑卷平冈,高唱:“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妻子死亡十年了,淡泊的他用淡泊的做法表达的却是对妻子无尽的思念。“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渊博丰富的学识,豪爽外向的性格,沧桑坎坷的阅历,使苏轼成为北宋文坛一颗璀璨的明珠。可是,淡泊的他并没有仗势欺人。他喜欢把种种离愁别怨荡于笔下,凝结成优美的诗篇。

苏轼大江东去范文第3篇

《念奴娇・赤壁怀古》是他最典型的豪放派词的代表作。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这首词状豪迈景,记豪迈事,抒豪迈情,以“大江东去,浪淘尽”把绮艳柔靡之词风冲得无影无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感慨古今,雄浑苍凉,大气磅礴,昂扬蓬勃,把人们带入江山如画、奇伟雄壮的景色和深邃无比的历史沉思中。“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唤起读者对人生的无限感慨和思索, 融景物、人事感叹、哲理于一体,给人以撼魂荡魄的艺术力量,使人产生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再如他的《念奴娇・中秋》:

凭高瞻远,见长空万里,云留无迹。桂魄飞来光射处,冷浸一天秋碧。玉宇琼楼,飞銮来去,人在清凉国。江山如画,望中烟树历历。

我醉拍手狂歌,举杯邀月,对影成三客。起舞徘徊风露下,今夕不知何夕?便预乘风,翻然归去,何用骑鹏翼。水晶宫里,一声吹断横笛。

这首词境界浩广,气魄宏大,不亚于“大江东去”。此词作于元丰五年,期间,东坡被贬黄州,政治上失去了自由,生活十分寒苦,词里却流露出如此开朗的心情,正如:“长空万里,云无迹”的朗朗晴空一样。词人用浪漫主义手法,描绘出高洁清寒的月宫,令人神往!状写了月中仙人,乘鸾鸟自由来去,让人羡慕!想象之奇异,联想之丰富,使人叹为观止。反映了东坡在精神上的自求解脱,对未来充满了希望的开阔胸怀。那“狂歌”“起舞”,那“吹断长笛”的高亢乐曲……气魄如此宏伟,真有不可阻挡之势。这首词与《念奴娇・赤壁怀古》一样,是豪情壮思满词章的杰作。

东坡的创新精神,使词成为一种能表达丰富内容、复杂思想感情的文学形式。东坡以词咏史,以词言志,以词抒情,构成浩大高远的境界,气势磅礴,意境雄浑,气概豪迈。难怪有人评价东坡词与柳永词时说:“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

当然,豪放风格的词,决不能代表东坡词作的全部成就,东坡词的风格是多种多样的。而他的婉约词清新绮丽,委婉细腻,一洗过去词作中那红绿绮艳的媚妖气氛,为词坛带来了一种清高生活的意趣,咏抒出一种淡淡的情怀,创造出一种空灵的意境。如他的《水龙吟》“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极尽缠绵婉转。

东坡在熙宁八年于密州悼念亡妻的词作《江城子》,写得情真意切,回肠荡气,历来被视为至性过人的佳作。

江城子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岗。

苏轼大江东去范文第4篇

2、念奴娇·赤壁怀古

【作者】苏轼 【朝代】宋译

3、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4、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5、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6、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7、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8、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9、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苏轼大江东去范文第5篇

关键词:豪放 词调 音律 标点断句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北宋时期成就最高的文学家,也是我国历史上罕见的全能式的大家。因其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因其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因其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因其书法,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此外(同时),其绘画简劲掀舞,新奇有致;其文艺理论,见解独到,自成一家。广博的学识,盖世的才华,使苏轼尽管步入词坛较晚,却能在短短几年间充分地体现和发挥自己的词学天赋,正如他在《与鲜于子骏》中所说:“近却颇作小词,虽无柳七郎风味,亦自是一家。”不仅如此,还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豪放、旷达、婉丽,并且开创了豪放词派,深深地影响着整个中国词学史。

明代张綖称:“苏子瞻之作,多是豪放。”又据《四库全书总目·词曲类·东坡词提要》中说:“词至晚唐以来,以清切婉丽为宗,至柳永而一变,如诗家之有白居易,至轼又一变,如诗家之有韩愈,遂开南宋辛弃疾一派……”这些说法,极大地昭示了苏轼开创“豪放词”的意义。由于旷达直率的性格和超人的才华,由于正道直行、不阿谀谄媚的君子人格,苏轼被卷入政治纷争的漩涡之中,既不见容于推行变法的新党,又不见谅于尽废新法的旧党,经历了两度“在朝——外任——贬逐”,可谓宦海沉浮,屡经挫折,失意之极。政治上的极度失意,使他产生了逃避现实的消极想法,滋生了浓重的怀才不遇的思想情绪,但他最终没有被打击、磨难击倒,乐观旷远、豁达开阔的胸怀和人生态度,使他在面对祖国雄伟江山的时候,油然而生豪迈激昂的情绪,创作了不少使人心神为之一振的千古名篇。

在苏轼众多豪放词篇中,最为人称道的当属赤壁词《念奴娇·赤壁怀古》。

该词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即词人因“乌台诗案”而被贬黄州的第三年。开篇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就表达了一种超然的人生哲理、一种历史观。词人站在江边,看着那江水滔滔东流,不禁想到:古往今来有多少风流人物,有多少盛衰兴亡,都在这江水的滚滚奔流中消失了。“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点出地点、人物。尽管沧海桑田、世迁,尽管浪淘尽了千古风流人物,尽管什么都不存在了,但故垒还在。犹如他在《前赤壁赋》中所说的那样,如今剩下的只有“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了。也就是说,尽管周郎已逝,但是当年的往事、周郎的丰功伟业,至今还感动着、激励着人们。“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是对惊涛拍岸的壮观景象的描写。就这样,词一开篇,就描写浩荡江流,风起浪涌,境界阔达,气势雄壮,创造了一个奔马轰雷、惊心动魄的艺术境界,为“风流人物”的出场创设了环境气氛。然后笔触转到着重写人,对赤壁之战中的关键人物周瑜进行描写和歌颂。首先,以“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来写风流倜傥、潇洒英俊的周瑜,得到了“国色”的美人,进而表现其爱情、家庭的甜蜜、美好、幸福。因为从历史的角度看,孙策和周瑜是当时的英雄人物,大乔小乔是东吴最有名的美女;大乔嫁给孙策,小乔嫁给周瑜,堪称美女配英雄的佳话。试想,天下还有比这更美好的事情吗?然后,以“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来写儒雅从容、成竹在胸的周瑜,“谈笑间”就取得了赤壁之战的辉煌胜利。应该看到,周瑜年轻有为,美人江山兼得,是何等的春风得意啊!然而,苏轼写赤壁怀古,凭吊周郎当年所建立的功业是他主要的目的吗?

结合苏轼写作该词的背景、心情、环境,仔细体会整首词,不难明白,作者以包举有力、凌云健举的笔力,把无限的流水和有限的人生交织在一起,抒发的感慨却是十分的隐约深沉,隐含着宇宙永恒、人生短暂的慨叹;而对周瑜的赞颂,却意在抒发自己年近半百而功业无成的深沉感慨。苏轼二十岁就考中了进士的第二名,可见其才气;他给朝廷上了很多篇策论,提了很多的治国方略、建议,可见其抱负、理想。但是他却屡经挫折,九死一生后被贬官黄州,自然也就触景生情、怀古伤今。在他看来,周郎的娶美妻、建功业是人生最美好的事情;进而也就悲慨自己年近半百却壮志难酬、功业难成!由此可见其政治上的失意、心情的沉重、精神的苦闷之深远沉郁。但难能可贵的是,他并未因此而颓然倒下。有着豁达开阔胸怀的苏轼,清醒地认识到,“千古风流人物”都被大浪淘尽,消逝得无踪无迹,那么个人的荣辱穷达、起落坎坷、得失成败又何足悲叹呢?在该词中,掩盖不住的是他热爱生活的乐观态度和迫切期望为国家建功立业的豪迈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