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倾城之恋剧情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近年来,以互联网为代表的现代信息科技,正对金融模式产生根本影响。互联网金融模式,促进经济增长同时,也大幅减少交易成本。这同时也大大方便了群众的日常生活,以余额宝为例,余额宝上线18天,累计用户数达到250多万,累计转入资金达到66亿元。互联网金融影响如此巨大,但是城镇居民们对它究竟有多少了解呢?因此,关注城镇居民对互联网金融的了解状况,对居民生活水平甚至我国经济建设都具有重大意义。
二、研究目的及现实意义
(一)研究目的
为深入了解互联网金融,明确互联网金融的地位,了解和分析广大人民群众对互联网金融的看法和态度,从而掌握互联网金融未来的发展空间以及面临的障碍。
(二)现实意义
有利于进一步了解到互联网金融针对城镇居民这一新兴的群体,会有哪些需要进一步有针对性的改进的地方。为互联网金融今后的发展提供借鉴。从而提高银行的服务质量,提高客户对金融的交易需求。
三、城镇居民对互联网金融的认知及使用情况分析
通过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在保定市四个社区发放问卷240份,有效回收234份,并对问卷数据进行综合统计,从而对居民对互联网金融的了解程度有了深刻认识,并且从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
(一)城镇居民对互联网金融知识范畴认知度不高
居民对互联网金融基本认知不全面,(关于互联网金融的概念,认为是包括支付、转账、借贷、理财等多种业务以互联网形式提供的金融服务,也可以认为是银行业务在互联网上的延伸以及第三方互联网公司的线上金融服务),这说明了当今互联网金融知识的普及度还有待提高。
(二)城镇居民对互联网金融产品的认知及使用程度不高
现今群众对互联网金融相关产品有一定的知晓度,但群众使用的互联网金融产品中支付宝及网银占比重最大,其它所占比重相对较小,也有小部分人都没使用过,说明现如今部分互联网金融产品随已经深入群众生活,但是普及程度并不高,而且使用方式相对保守,对新兴的互联网金融产品是使用度不高。
(三)城镇居民对互联网金融产品购买意愿不强
大多数居民对于购买金融产品的态度是不太敢买,仅有一小部分的居民对购买互联网金融产品愿意试一试。这说明互联网金融对于居民来说具有一定的吸引力,但购买意愿并不高。
(四)城镇居民认为互联网金融存在较大风险
近一半居民认为互联网金融仍旧存在隐患的原因主要分别为互联网安全技术还不足够发达、越来越多的不法分子利用互联网进行金融犯罪以及互联网本身比较虚拟的特性。这主要反映了居民对于网络安全的担忧,对于互联网金融本身这种快捷金融方式存在认可。
(五)城镇居民对互联网金融的了解较被动
居民对互联网金融的了解较被动,多为网络宣传和同事朋友推荐,主动通过自身体验互联网金融的居民不多。
四、对未来互联网金融发展的相关建议
(一)扩大互联网金融的宣传普及力度
一方面,各大高校可通过“金融知识宣讲进社区”等活动,让大学生走进社区,宣讲金融知识,增强居民对金融知识的了解程度;另一方面,商业银行也应加大宣传力度,有力介绍推广便民安全的互联网金融产品。
(二)推动互联网金融产品创新
对互联网企业而言,改进互联网金融的运行环境,实现互联网金融交易平台安全畅通和信息安全传输;对金融机构而言,需要充分利用互联网平台的开放优势,加强对其他金融机构、互联网平台尤其是第三方支付机构的互联互通,鼓励推进金融产品创新。
(三)提升对互联网金融风险的防范
1.完善互联网金融法律法规及管理办法
从法律层面界定互联网金融范畴、建立行业准入门槛、规范市场主体交易行为,制定互联网金融的部门规章,网络金融行为指引文件和国家标准,为互联网金融平台运营商、出借人、借款人等参与者提供具体规范引导,严厉打击互联网违法犯罪活动。
2.加强互联网金融行业监管体系
互联网金融目前正处于初步发展阶段。相关监管应谨慎。公共融资监管是金融监管的一个主要方面,监管应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在不涉及公众集资的其他方面给予适度自由。
3.发挥行业协会的业务指导和监管作用
适时成立相关的行业自律系会,,促进市场有序和可持续发展。为互联网金融机构提供咨询和服务,交换相关通知和报告,传递监管信息,在非金融机构、金融机构、监管部门和消费者之间发挥沟通协调作用。
4.优化互联网金融发展环境
政府应加以扶持和引导。一方面,要积极支持互联网研发中心建设和互联网金融机构要素市场发展,对互联网金融业务和产品创新给予适当的风险补贴或贴息支持;另一方面,要建立健全信用体系和中介服务体系,搭建互联网综合金融服务平台,推动行业规范发展。
尽快完善互联网金融配套征信系统建设,将互联网金融平台产生的信用信息纳入人民银行征信系统范围,向互联网金融企业开放征信系统接口,为互联网金融主体提供征信支持。
(四)加强互联网金融消费者保护
一是构建跨行业、跨区域互联网金融消费者保护协调合作机制。
二是建立换门调解互联网金融纠纷的平台,突破地域限制,降低互联网金融纠纷双方调节成本。
三是加大互联网金融消费教育,提高互联网金融消费者的风险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关键词】当代文学课程;影视资源;应用要点
引言
当代文学课程教学中引入影视资源,给予学生直观体现,将枯燥理论知识具现化,给学生直观体现。当代文学教学中引入影视教师可以让学生切实感受到生活与历史,最终形成一种感性认识,为后期教师夯实基础。本文中主要分析影视资源在当代文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1.当代文学课程教学现状
近些年随着娱乐行业发展及技术水平提高,越来越多的当代文学作品被改变成影视作品,传统文本阅读逐渐向视觉阅读过度,这种“快餐式”文化消费已成为一种流行元素。当代大学生也喜欢观看电影与电视作品,影视作品凭借唯美的视听效果、色彩感及具体任务构建,给予学生阅读。但这种情况下降低大学生对经典文学文本阅读欲望,造成普遍存在观看多、阅读少。当代文学课程教学中受到影视作品的巨大冲击。笔者课堂调研发现,部分教师整堂课自己表演,学生在观看视频或是昏昏欲睡,即便部分教师利用多媒体工具,但也停留在播放幻灯片上。在这样的背景下,当代文学课程如何因势利导引入影视元素就显得很有必要。影视资料的合理使用不断可以活跃课堂氛围,也可以激发学生对文学原著的阅读兴趣,最终达成提高大学生文学素质的目的。
2.影视资源在当代文学课程的应用
如何选用合适的影视资源在当代文学课程中应用,笔者综合自身经验从三个角度展开分析。
2.1依据教材选择影视的资料
当代文学作品影视资料数量众多、形式多样,但如何让学生在有限课堂时间内观看更多的文学影视资料,就需要筛选合适的资料。受到利益驱使,很多当代文学作品被改变成影视作品,加上部分导演或编剧为提高收视率与票房收入肆意删减作品,造成影视作品与原著差别较大或是大相径庭,这样影视作品不但不会让学生感悟到原著精髓,还有可能误导学生。如果不加甄别与筛选,随便拿出一个影视资料会对学生产生误导,造成学生在影像世界中迷失无法返回文本。影视作品筛选过程中,选择的作品既要有代表性又要与原著精神保持一致。比如张爱玲的短篇小说《倾城之恋》被改变成话剧、电影及电视剧。话剧版的《倾城之恋》开场采用越狱对白,加上存在的字幕与表演不同步的情况,产生视觉与听觉错位;电视剧版本则添加了无数内容,直接将短篇小说改变成长篇小说,颠覆原著精神;电影版本的虽说演员不符合原著,但剧情、对白等大体重于原著。所以在讲述《倾城之恋》时选择电影版比较合适。影视资料作为特殊教材,教师筛选效果直接影响使用效果。
2.2讨论对比原著与影视作品
教学实践中课堂讨论环节有助于活跃课堂氛围,要求学生提前阅读文学作品。当代大学生基本为90后,优越的生活环境使得他们对一些具有明显时代政治色彩的当代作品无法产生共鸣。他们宁愿在各种光怪陆离的世界游离,也不愿意在红色经典激情时代中感悟生活,强迫阅读会产生一种逆反心理。好的影视作品会以其独特的视觉审美和音乐审美来吸引大学生,使他们因为看过影片而对原著产生兴趣,促进学生对优秀文学作品的阅读和推广,而从文学作品普及的角度来分析,影视作品的阅读在学生中推广的十分快速和简便,更易引起学生阅读兴趣。所以为有利于课堂互动环节的开展,教师可以筛选一些经典的影视资料,要求学生以作业的形式进行影视资料观看或者文学文本阅读,使他们通过画面感受语言艺术、文学魅力,从而激发学生们回归文本阅读,对原著和影视作品进行对比,更加深刻的体会原著精神。研究学生通过观看影视作品促进文学文本阅读,有效激发学生文学想象力与创造力。为了提高课堂效率,节约时间,教师可以课前提出几个针对作品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学生从影视到原著,又从原著到影视,通过来回转化尽可能发挥自身创造才能。借助课堂讨论有助于帮助学生正确认识两者间的关系,讨论过程中教师应该正确引导,保证讨论方向不偏离,达成教学目标。
2.3剪辑经典片断插入教学课件
目前在当代文学课程教学中,教师除组织学生进行课前影视资料欣赏和课后讨论外,其实当代文学影视资源最好的利用是在进行多媒体教学中插入剪辑后的经典片段。对于现代大学生来说,一张张单调的幻灯片已经无法展示出抽象的概念与思想感情,无法满足学生对知识广度和深度需求,造成他们的求知欲得不到满足,产生厌学心理。而在如今这个读图时代,刚好每个文学发展阶段几乎都可以找到相对应的影视资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将相应的影视资源剪辑成一个个相应的片段,插入在多媒体课件中,可以根据需要自助的播放一些适合当前课程需求的影视片段,使整个课堂教授过程更加的游刃有余,在丰富课堂内容的同时,还能吸引调节课堂气氛,学生的注意力,也能帮助学生更加生动形象的理解作品思想内容。
结语
多媒体课件作为辅助教学的主要工具,教师授课过程中并不能过分依赖。制作多媒体课件过程中考虑教材内容,制作的课件不要局限于某种形式,也不能痰多求全,造成重点并不突出。此外引入影视资源时,选择符合作品精神的影视作品,有效传达原著精神,提高当代文学课程教学质量。希望通过本文论述为教师提供经验借鉴,提高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彭应翃.影视资源在高校儿童文学教学中利用[J].文学教育(上),2016(10):11.
[2]李泊霆.影视资源技术与写作教学的融合运用[J].才智,2016(05):78-80.
这座列入了联合国世界遗产名录的古城在我看来,它对世界的最大贡献并非因为拥有世界上现存第三大的圆形竞技场,既不是阿迪戈河畔的老桥、中世纪城堡和城墙,也不是12世纪罗马风格建筑的杰作――圣泽诺大教堂,而是一段虚构的爱情故事。
尽管史家再三强调,没有确凿证据可以证实罗密欧和朱丽叶在历史上确有其人,普通人依然固执,一厢情愿地相信,这对13世纪的情侣的的确确曾在维罗纳活过、爱过。而维罗纳,也仿佛就因了这对死于青春的男女而获得了存在下去的意义。
阿尔卑斯山下的阿伊达
搭乘Tiepolo号快车从威尼斯出发,一个半小时后就到了古时候被称作“小罗马”(piccola Roma)的维罗纳。维罗纳铺天盖地下着雨。走下火车,就像是一脚跨进了卡尔维诺的小说――《如果在冬夜,一个旅人》。
无需借助地图也能毫不费劲地找到市中心的布拉广场(Piazza Bra),绕过广场中央的古罗马竞技场(Arena),顺着浅红色大理石铺就的”马志尼”步行街(Via Mazzini)继续向前,不远处就是古色古香的绅士广场(Piazza dei Signori)和香草广场(Piazza Erbe)。
很难想象夏季的竞技场内白天游人密布,夜晚歌舞喧阗的场面。隔了两千年,古罗马的斗兽场变成了露天歌剧院,不一样的戏,不一样的看客和演员,仍然一代代继续演下去。近年这里反复上演的一出戏是威尔第的作品《阿伊达》,一个以古埃及为背景的爱情悲剧,场面浩大,气氛热烈,剧情却是以男女主人公双双殉情终结――优美、隽永,有着无限的感伤。
罗密欧的勇气朱丽叶的阳台
罗密欧与朱丽叶的遗迹并不难找。在香草广场的一角,折入一条中世纪小街“帽子街”(Via Cappello),往前走几步,门牌号23的那个院子就是传说中的“朱丽叶之家”(Casa di Giulietta)。
高墙,圆拱门,一方小小的庭院,卵石铺设的地面,红砖墙上斜攀着绿油油的藤蔓老宅楼上有一座小小的阳台,俯瞰着庭院和院子外的小路。据说那就是朱丽叶与罗密欧“楼台会”的地方。
But,soft!what light through yonder window breaks?
轻声!那边窗子里亮起来的是什么光?
It is the east,and Juliet is the sun!
那就是东方,朱丽叶就是太阳!
阳台下的一方白色大理石上,镌刻着莎士比亚剧中第二幕里罗密欧的几句台词。恋爱中的年轻男子,谁没有”躲到树丛里,跟那多露水的黑夜做伴”,“跳进花园的墙里”,登阳台攀窗子不顾一切去与情人幽会的傻气和勇气呢?她看见他来了,便把准备好的绳子放下来,拉起他的软梯……
幸福的,幸福的夜啊!
我怕我只是在晚上做了一个梦,
这样美满的事不会是真实的。
瞻仰过了朱丽叶的阳台,又马不停蹄去找传说中的”罗密欧之家”(Casa di Romeo)和“朱丽叶之墓”(Tomba di Giulietta)。
“罗密欧之家”位于绅士广场背后,跟“朱丽叶之家”仅隔两三条街,是中世纪维罗纳一大望族蒙泰基(莎翁剧中的蒙太古)家族的府第,建筑是罗马式与哥特式相结合的样式,由于年久失修,显得十分破败。
“朱丽叶之墓”在城墙外一座修道院内,院落中有一口石井,一座敞开的大理石棺椁静静地置于修道院的地下墓室里,旁边堆放着访墓者奉献的一束束鲜花及失恋的人们写给朱丽叶,向她倾吐苦闷的信件,有的纸页已经泛黄。
触摸朱丽叶的
飘扬在维罗纳上空的雾气罩住了我的回忆。夜里,在城墙外河对岸半山上一座16世纪别墅改造而成的客栈下榻。别墅里有一片幽静的花园,隔壁是修道院改建的考古博物馆和建于公元前一世纪的半圆形剧场废墟。这一带是维罗纳风景最好的地方,河流、老桥和对岸的古城尽收眼底。只可惜阴雨冬日天暗得早,又是旅游淡季,空气里透着一股寥落的气氛,似有中世纪的幽灵游荡徘徊,久久不去。
一夜过后,天却意外地放晴了。维罗纳像一部色彩浓丽的电影,一下子从昨天的灰暗中跳将出来。香草广场上的蔬果市场重新开张了,布雷广场上又出现了散步者。
关键词:张爱玲小说;意象设置;背景画面;细节描写
中图分类号:1206.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8631(2010)05-0074-02
张爱玲是20世纪40年代上海沦陷时红极一时的女作家。她的传奇生涯与神秘背景伴随着她绚丽而又精美的佳作流传至今,并逐渐在风云中流露出她丰厚而又瑰丽的艺术魅力。她的《金锁记》被评为文坛最美的收获之一,她的《传奇》《流言》问世堪称“奇迹”。能有如此殊荣的原因。归功于她的“张氏笔法”。
张爱玲是位多才多艺的女作家。“善绘画,又好音乐……新旧文学的糅合,新旧意境的交错,也成为作者特殊的风格”。她在技巧方面始终有着极深的功夫。她广视角、大容量的借鉴了古今中外的各种笔法:《红楼梦》式的叙述语言,现代派的表现手法。缤纷的意象设置
张爱玲运用她的“张氏笔法”,把目光透注到被历史忽略的一个个盲点,一个个鲜活的具体生命是如何在注定命运中辗转挣扎的,她们是怎样品味,吞咽个人的辛酸和痛苦的。“他们不是英雄,他们可是这时代的负荷者。他们虽然不彻底,但究竟是认真的。”正因为张爱玲发现了这些凡弱小人对人生是认真的,从而挖掘出蕴涵在这些人生中的悲剧意味。并以一个个苍凉而美丽的情节。带读者走进人物心扉并展示其复杂的心理历程。提示人性在一定生活环境中的百态千姿,以此“给予周围的现实一个启示”。他的这种独特的表现领域~一对凡弱人生的关注,不仅是现代文学史上,即使就当代文坛而言也是较为罕见的。难怪傅雷称她是“在一个低气压的时代,水土特不相宜的地方”,所生长出来的一枝“奇花异卉”。
读张爱玲的小说总觉得有一种压抑感,像有一只瞧不见的巨手张着。不知从那儿重重地压下来,压痛每个人的心房。但是那种凄美,苍凉的故事又浓浓地吸引着你,掩卷而思,真是含英咀华。醇香弥久……本文就缤纷的意象设置、苍凉凄丽的背景画面、细节描写三方面来谈谈张爱玲小说的感受。
一、缤纷的意象设置推动故事情节
张爱玲善于设置推动故事情节,就《金锁记》而言意象繁复、层出不穷,一个个意象纷至沓来,令人目不暇接。如月光、镜子、镯子……“风从窗子里进来,对面挂着的回文雕漆长镜被风吹得摇摇晃晃。磕托磕托敲着墙。七巧双手按住了镜子。镜子里反映着的翠竹帘子和一幅金绿山水屏条依旧在风中来回荡漾着,望久了,便有一种晕船的感觉。在定睛看时,翠竹帘子已经褪了色,金绿山水换了一张她丈夫的遗像,镜子里的人也老了十年。”
这里通过镜子这个特殊的意象,利用电影中常用的蒙太奇手法,让空间与时间模模糊糊的淡了下去,又隐隐约约地浮上来。短短几行文字,就把几十年人生沧桑的叙述略去了。把时间这种非常抽象的东西,通过一个特定的景物非常巧妙地表现出来。不仅节省了大量的笔墨,而且扩大了叙述空间,含蓄、凝练、又余味无穷。曹七巧十年的青春,焦灼的期待终于有了一个根本的改变――丈夫的遗像。她对黄金的占有欲也达到了巅峰,这也是她人生畸形发展的一个转折点。张爱玲不愧是一个大手笔,寥寥数语仅用镜子这么一个意象,就让读者领略到十年的沧海桑田,对主人公可悲可叹的前半生长长的舒了口气――也许总算有了盼头!
在《沉香屑・第一炉香》里“薇龙在衣橱里一混就混了两三个月”。这里作者用了衣橱这个意象,就把一个来自上海的纯洁、善良、美丽的女孩禁不住虚荣心的诱惑,就在这些撤了丁香末子的幽雅、幽闲的东西中自觉不自觉地滑人了堕落的深渊。也就是从那早起,她永远失去了自己,一点点的放弃了自己纯洁的梦想。自甘堕落,终于毁灭。
张爱玲小说中运用大量的意象来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不仅起到描绘环境氛围、刻画人物心理、扩大作品叙述空间,而且使小说含蓄、凝练而余味无穷。大大丰富了小说的内涵。
二、苍凉凄丽的背景画面烘托人物
张爱玲善于运用苍凉、凄丽的背景画面烘托人物,以此奠定文章的基调。他的背景画面常采用一些特定的景物如月光:特殊的音响如胡琴、风琴、笛声;特殊的色彩如葱绿、桃红。她笔下“恶梦中老是阴雨连绵的秋天,潮腻腻、灰暗、肮脏、窒息的腐烂的气味,像是病人临终的房间。烦恼、焦急、挣扎、全无结果,恶梦没有边际,也就无从逃避。零星的磨折,生死的苦难,在此只是无名的浪费,青春、热情、幻想、希望都没有存身的地方。”在这种苍凉、凄丽的灰色调氛围中,艳丽的色彩总给人一种不协调感,一种悲剧情绪。
“三十年前的上海,一个有月亮的夜晚……我们也许没赶上看见三十年前的月亮。年轻的人想着三十年前的月亮有铜钱大的一个红黄的湿晕,像朵云轩信笺上落了一滴泪珠,陈旧而迷糊。老年人回忆中的三十年前的月亮是欢愉的,比眼前的月亮大,圆,白,然而隔着三十年前的辛苦路往回看,再好的月色也不免带点苍凉。”
《金锁记》开头这段月的描写是那样的新颖。不但心理观察的那么的深入,而且轻描淡写的合成了一片苍凉的气氛。从开场其就罩住了全篇故事,譬喻的巧妙,形象的入微,色彩的人微,色彩的鲜明,收得住泼的出的文字,把意境完美的点染出来了。烘托出主人公曹七巧凄凉的一生:前半生,黄金折磨着她,后半生,她折磨别人,一个“恨人”、“人恨”的恶人恶女。
“胡琴咿咿呀呀地拉着,在万盏灯的夜晚拉过来又拉过去,说不尽的苍凉的故事――不问也罢!……”
《倾城之恋》在这单调嘶哑的胡琴声中开场,咿咿呀呀地居然跳出了一个光艳的长长的两片胭脂夹住琼瑶鼻的唱了,笑了,袖子挡住了嘴的伶人,苍凉中滑稽的亮色,像一个绝妙的隐喻。饮食男女的故事,就像胡琴咿呀声一样的反反复复过来叉过去,只能成为令人们取乐的素材罢了。自流苏和范柳原各怀鬼胎的情调也很戏剧性的因倾城之灾而喜获结果。这种圆满是那么的偶然,多么的悲哀,就像微笑中凄凉的神态一样。单调的琴音也给故事罩了一层凉意,一种过眼云烟,朦朦胧胧迷迷糊糊就像做了一个梦一样。
张爱玲很少对事物做静态的纯客观的、记录式的描写,她常常借助人物的生动感受来对事物进行描写,她笔下的景物总涂抹着人物浓烈的主观感受,这种主观性已达到了丰富惊人的程度。如《红玫瑰与白玫瑰》中飘入佟振保家天井里的笛声,尖锐、扭捏梦一样的不留痕迹。写出了佟振保的无可奈何于现实,安于道德规范,最后连梦也懒得做的复杂内心世界。
张爱玲笔下这种苍凉凄厉的背景。使她的小说像一幅幅写意图画。又像一首首古筝独奏,空旷辽远却有历历在目。
三、细节的描写刻画人物
张爱玲善于捕捉一些细微镜头,并对此进行大肆渲染。但她笔下的细节并非静态的铺张,冗长的独自,而是利用暗示把动作,语言,心理三者打成一片。《十八春》里曼桢到世均南京的老家去的那一幕,写得温而不火,热而不烈,头巾包上又解下,又包上的细节,把一个女孩要去见男友父母时忐忑不安。不知如何使自己讨未来公婆欢喜的心情写得细致入微。曼桢穿着世均的宽大的绒线衫接受世均的红宝石粉戒指时,曼桢的一句:“我还是比较喜欢红宝石,尤其是宝石粉的那种”的语言,心理暖融融的完全是爱和温馨。这样健康的暖色的爱情在张爱玲作品中并不多见,但也预示着他必然天折的命运。这也是文章的深刻之处。因为聪明的作者知道悲剧更能打动人,更能引起读者的共鸣和思考。
“梁太太不端正坐在一张金漆交椅上,一条腿勾住椅子的扶手,高跟织金拖鞋悠悠地吊在脚趾尖。随时可以拍的一声掉下地来……她的扇子偏了一偏,扇子里人几丝黄金色的阳光,过她的嘴边,正像一只老虎的猫的须,振振欲飞。”
谁要是把细节都表达出来,谁要摔跟头,必须善于抓住那些具有特色的细节。张爱玲在
张爱玲的笔下几乎没有一个完美的人物。这些人物都有着人性的弱点与人生的缺感。因为他们的外表和灵魂是有距离的。甚至是冲突的,矛盾的。激烈的自我矛盾在这些凡弱人生中是无法平衡的,最终导致日益沉沦下去。她在《到底是上海人》中写道:关于‘坏’,别的我不知道,只知道一切的小说都离不了坏人。好人爱听坏人的故事,坏人可不爱听好的故事。因此我写的故事里没有一个主角是个‘完人’。这也是作者的聪明之处。
突如其来的外来性灾难总是提醒人类自己毕竟还是物质性的,无论在历史长河还是在大千世界里面个体都只不过是沧海一粟。但在非正常的状况下,人类内心最深层的一面也得到前所未有的激发,如那些高贵的情感,当然也有人性的扭曲。在很多相关的艺术作品里面,观者为之着迷的就是那种在与毁灭对抗过程中的人性的自我建立,或者如同“倾城之恋”那般在平庸委顿的现实中绽放出的绚丽,总之,都是跟灾难相生的那些带有超越性的体验。《二十四城记》也带有毁灭的性质,这种毁灭具体体现在过去跟现在传承性的断裂,在这种断裂中,主体则显得有些不知所措。贾导的作品里经常带有这种更加平常也更加现实的毁灭,这种毁灭具有一种当代性,往往是历史变迁的结果,历史不像自然那么简单,有很多复杂因素的作用,而且作为少数人,他们的境遇常常被冠以利益综合平衡的名义,因此这种毁灭使得承受者感到更多的迷茫和无力。
空间的毁灭和重建是现代化的母题之一,也是贾樟柯电影中不断出现的背景性话题,作为一个以当下中国现状为题材的导演,贾樟柯对能够反映时代性的那些关键点总带有一种敏感性,并且把握准确。在《二十四城记》这部影片中,比起空间这个常见话题,里面的主人公――工人,更加带有时代的典型性,这里的工人特指计划经济时代的工人。他们曾经的光辉使命就像他们青春时期的沸腾热血一样一去不复返,统统被封存在历史的某个短暂的阶段里,但是他们做为特殊的一个群体完全有理由被记载和讲述,导演充分知道那些理由,所以他选择了这样一个群体。同时这个群体在人生状态上又必然是极为鲜活生动的,这点从王兵的纪录片《铁西区》中就可以看出。但跟《铁西区》有所不同的是,在《二十四城记》里面,贾樟柯加进了自己对工人的想象,这想象的来源看起来不够扎实,至少不如他对那些城镇里面的游荡青年那般了解,不由得使人怀疑,他选择那样一种表现方式也是不得以而为之。
《二十四城记》向外打出的宣传标签是实验片,所谓实验片是因为它形式上的实验:结合纪录片和剧情片的表现手法,同时还加入了黑场、字幕等默片时代的画面手段,整部影片由多个人物的访谈串联起来,利用拼贴的形式来讲述一个历史阶段下特定人群的的故事。其实贾樟柯始终都是在自己原来的美学基础上来进行各种尝试和突破的,像“人物的生活化表演、写实主义的风格,某些跳脱场面的写意手法”等等,都已经在他以往的作品里面反复出现过,因此这部影片更多地是像贾樟柯自己所说的“对自己美学体系的一种完善”。在众多被访谈的人物里面,有四位是职业演员,其余的都是那个工厂里面的工人。这些非职业演员的表演非常的放松自在,这跟导演的一直以来强大的人物开掘能力密切相关,与单纯纪录客观状态不同,面对面的访谈能有如此的人物状态实属难得。值得一提的是,导演对于纪录形式的采用显得相当彻底,甚至毫不避讳自己在访谈中一再出现的声音和画面,但是这同时也带来了影片整体结构的难度,对于那些熟悉这些演员的中国观众来说,表演的效果还是不可避免地带有某种割裂感。
贾樟柯作品中从来不缺乏意象化表现,这些意象化表现往往使得他的作品里面带有一种永恒的性质,在极度写实的场景中突然加入超越性的成分是导演的常用表现手法,在《二十四城记》里面,贾樟柯首次放掉自己的绝对掌控权,除了用纪录的形式把部分的语言表现任务交给了采访对象,也找来女性诗人翟永明担任影片的编剧。翟永明间歇地在影片的段落性黑场中加入不同的诗词,配上林强空灵诡谲的音乐,与影片的写实主义风格形成间离,从而也使得整部影片的拼贴形式看起来更加完整。这种手法看起来很像“幕”,很有某种中国文化情调。实际上,贾樟柯在他后来的几部作品中,越来越明显地运用到中国的传统美学的表现手法,这种手法跟与影片中人物所表现出来的状态常常形成一种气质上的契合。
总之,这是贾樟柯的一部状态非常放松的电影,也是一部看起来非常自由的电影,这种放松和自由根植于贾樟柯对于自己的美学基础的了解。他拥有敏锐的当代艺术的感觉触角,因此又可以及时而准确地为自己的作品加入那些跟时代有关的因子,这使得他的影片看起来洞察力十足。
反叛神话――中国当代艺术家群像导引
中国的当代艺术作品在全球的拍卖价格屡破记录,遍地繁荣。高速的经济发展,以及城市化、全球化进程为当代艺术带来了突破,当代艺术试图在社会中寻求自我认同。本书对中国最有代表性的当代艺术家做了一个全景的介绍,反映了在快速发展的年代里民族精神的种种暗流,同时展示了近几年涌现出的当代艺术作品。
中国的当代艺术,正如我们所看到的,单从社会层面看其现象是完全不够的。这是一个彻底变革的时代,媒体的曝光度、复杂的社会趋势促进着在苛刻时代下个人价值的重新定位;这是一个财产私有化的时代,发展的速度令人难以置信。它造就了新的一代,自我的一代,一个曝露在虚无主义下的年轻的一代,界于过去与未来之间的一带,既不承前,也不启后,去定义它的艺术流派或趋势空虚无比。如同杨福东、刘丁、梁越、陈可、曹斐这批艺术家所创造的作品体现出的这个时代,他们抛开过去,远离历史,以自我的姿态赋予时代新的内容,创造新的流行,最终他们将这个时代变成了一个无法定义的,充满梦想,幻象,没有色彩的,被阴影笼罩的世界。他们是神之化身,是城市化,是时间,是全球化商业化的缩影,在这个新的虚拟的世界里,他们扮演的角色起着过度的作用。他们可能不知道接下来的方向在哪里,他们不回忆过去,只是忘我的剖析,从而发觉更具个体,更独立的自我素材。
阴谋世界《艺术的阴谋》
尽管意识到一开口批判“当代艺术”就会被“阻击排炮”攻击,河清依然直言不讳地表达中国当代艺术不过是装疯卖傻、耍颠弄狂之事。近年来适逢当代艺术在中国红火异常,河清炮轰的力度也随之增强,大有挑起“论战”的架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