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宽松货币政策

宽松货币政策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宽松货币政策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宽松货币政策范文第1篇

不仅如此,与此相关的负效应在今年开始显现:

其一,房地产泡沫化越来越严重,为未来经济可能爆发“大调整”埋下了隐患。因过量的货币供给和过度信贷投放,2009年全国平均房价一年增长迭50%左右。而高房价正在产生一系列失衡问题,对未来的经济增长稳定性构成明显的威胁,因为泡沫是不能长久的,总有一天会破灭,到时将会产生巨大的负面影响。高房价还对消费增长形成抑制,使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大。

其次,结构问题更加严重,推进结构调整升级更加困难。在结构性矛盾突出的情形下,维持高增长在很大程度上是保护落后。使结构调整过程过慢;特别是在增长方式和产业结构没有变化的情况下,高增长仍然是靠高耗能高污染的重化工业推动,这既增加了节能减排的压力,也使结构问题更加突出。更为严重的是:房地产投资的低风险高收益使人们酿成了普遍性投机暴富心理,全民炒房,优秀的企业家不愿在实业上投资,从而产业升级严重受阻。

如何解决这些问题?首先,就是对货币政策进行调整,因为宽松货币政策可以保增长,但无法解决结构问题,而且它自身会产生新的、更多的、更难解决的结构问题。2010年我国宏观经济的主要问题不是通胀,而是宽松的货币政策退出过慢、力度偏小,导致越来越严重的资产泡沫化,特别是当前房地产高泡沫化有向泡沫经济演化的巨大风险。

国家对2010年货币政策的取向是“适度宽松”,但无论用什么标准衡量,2010年的货币政策仍然是偏松型的。首先,利率水平处于历史低位。一年期存款年利率仅为2,25%,且持续时间近两年,10月的首次升息力度也偏小,这使得负利率持续时间高达10个月。其次,货币供应量增长和信贷增长均超过“适度快速增长”的上限。一般认为,货币供应量和信贷“适度宽松”的增长区间是15%至18%。2009年货币供应量M1和M2分别增长31.2%和27.7%,同期新增信贷规模达9.6万亿元,比上年增长了1.1倍,年末贷款余额同比增长31.7%,均超过了标准值的近1倍,属于十分宽松的货币政策。尽管2010年M1和M2的增长比上年有明显回落,但仍处于“适度宽松”上限之上,10月末M2增长19.3%,前10个月仅一个月(7月份)低于18%,其他9个月均在18%以上;10月末MI同比增长22.1%,持续15个月处于20%以上。同时,信贷增长也一直在适度宽松的上限之上,今年前10个月金融机构累计新增贷款6.88万亿元,同比增长19.2‰而且,以上三项指标的高增长都是在去年高基数上实现的,因此,超经济增长的货币供给和信贷供给仍在持续。这给资产泡沫主要是房地产泡沫提供了最重要的支持。房价调控效果不佳的主要原因就在于此。

宽松货币政策范文第2篇

宏观经济状况改善

首先,从6月份公布的数据来看,已经显示出中国经济状况全面大幅改善。比如,用电量和发电量都比年初的增长都有明显加速;高盛的当前活动指标(CAI)环比按年增速从5月份的6.27%升至6月份的6.80%;市场的流动性供应十分充足。6月份,社会融资规模达1.9万亿元,地方政府债券发行额接近7000亿元。5、6月份M2按年环比增速保持在20%以上;出口增长有所改善,进口增长6月份反弹明显;货币市场利率开始回稳等。这些数据都意味着当前中国经济状况大幅改善,再不需要过度强力的货币政策来推动经济增长。

当前更为重要的是,尽管6月份的CPI仍然处于1.4的低水平,PPI仍然处于负增长,但是从今年3月份开始,猪肉的价格由下跌开始出现周期性上涨逆转,而且这次猪肉价格上涨及周期性的出现比2011年来得更凶猛。由于猪肉价格出现周期性的上涨,从而使得2011年的CPI冲到5.6%的水平。

可以看到,今年以来,国内猪肉价格一反过去三年的跌势,大幅反弹。据国家统计局秦皇岛调查队7月5号市场调查,近期秦皇岛市市区猪肉价格快速上涨。猪后臀肉、五花肉价格每公斤分别为28.69元、28.39元,与6月均价相比分别上涨16%、13%,与去年同期价格相比分别上涨35%、28%。

银河证券指出,自3月18日全国生猪市场的拐点出现,中国已进入新一轮猪周期的周期性上涨期后,猪价已连续上涨了近4个月,全国瘦肉型猪出栏均价已经从拐点位置的每公斤11.6元左右涨至当前的每公斤17.3元左右,已累计每公斤上涨了5.7 元,涨幅达49.1%,已近50%,也就是说,今年猪肉价格疯涨比2011年更凶猛。

多因素决定CPI走势

那么,猪肉的价格疯狂上涨对国内经济的影响会有多大?投资者如何来面对?这就从中国CPI数据后面的因素来理解。由于中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体系表面上与国际惯例接轨,但是实际上差异很大。中国CPI分类同样是类,但每一类的权重与国际惯例有天壤之别。正因为这种每一类的权重差别,对CPI结果的影响会相当的大。

比如,中国是以食品为主导的CPI,即食品类占CPI的比重33%以上,猪肉又在食品类中占三分之一以上的比重,所以中国CPI是与猪周期最为关联。也就是说,中国的CPI很大程度与猪周期成正比,猪肉的价格上涨,CPI也会上行;猪肉价格下跌,CPI也会下行。所以猪肉的价格对中国CPI涨跌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而美国是以居住类为主导的CPI,居住类占43%以上比重,核心CPI变化主要受居住类影响。

以此,我们先来看2011年的情况。国内CPI上涨为5.4%,最高一个月为6.5%;食品上涨了9.1%,影响CPI总体水平2.79%;其中猪肉价格上涨21.3%,影响CPI总体水平0.64%。而2011年CPI是年初开始逐渐上涨,到年中为高峰,年底开始回落。这些变化很大程度上与猪周期有关。

从今年猪肉价格上涨情况来看,它是从3月份开始,这就意味着今年的这个上涨周期至少要延续到明年3月。同时,今年猪肉价格上涨幅度远高于2011年,从下半年开始猪肉价格上涨对CPI总水平影响可能会大于2011年。尽管今年石油价格下跌对这种影响有些许缓冲作用,但预期从下年半开始国内CPI会随着猪肉价格上涨会逐渐上升。CPI重新回到“3”的水平可能是大概率事件。事实上,猪肉价格上涨在股市已经反映,与猪肉相关的上市公司的股票已经开始全面上涨。而且猪肉价格上涨对CPI的影响在下半年逐渐显现出来。从今年上半年的CPI变化情况来看,已经现出上涨之端倪,即环比幅度由负转变为正。

如果下半年CPI开始逐渐上涨,甚至于如果央行预期下半年的CPI会快速上涨,那么当前宽松过度最大的货币政策是否能够持续是面临较大的不确定性。因为,当前市场多数预测,今年央行仍然具有降息降准可能,但是这些预测前提是保持CPI在“1”水平。如果这个前提不成立,或猪周期逆转导致CPI过快上涨,央行宽松的货币政策调整或至少保持当前这种状态就成为大概率事件。

如果央行货币政策在当前的情况下左右徘徊,那么对正在下行的中国经济会影响较大。因为就目前经济增长的情况来看,尽管上半年保持了7%的增长水平,但是这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上半年股市快速扩张。而下半年这个条件可能不存在,经济增长只能以其他方式来达到。

有分析认为,当前出台的房地产数据比预期的要好,它将对维持下半年的经济增长稳定可能会起到不小的作用。但是从所的房地产数据来看,尽管6月份出现趋稳回升的苗头,但无论是住房市场价格、住房销售额,还是房地产市场投资,真正已见回升只是一线城市及少数二线城市,而这样的回升或房地产市场开始好转,及这些好转很大程度上完成取决于央行宽松的货币政策,取决于央行贷款降低到近年最低水平。但是其他尤其是三四城市与房地产去库存化还差距甚远,严重的“死城”现象到处都是。国内房地产市场不借助于央行货币政策宽松,要想走出当前之困境根本就不可能。如果CPI上升,央行宽松的货币政策停止,这将是国内房地产市场再向好的最大障碍。

央行政策是否转变

还有,如果CPI上升导致央行货币政策的转变,对国内股市会造成不小的影响。因为,就国内股市来说,目前基本上处维稳康复阶段,估计这个阶段一直会持续到今年下半年。而要让稳定后的国内股市上行走好,就得通过央行宽松的货币政策来支持。这是决定股市未来走势最为重要的因素。如果猪肉价格上涨导致CPI上行让央行货币政策转向,那么国内股市上行的动力就会完全减弱。

还有,今年美国加息将成为大概率的事件。如果美国加息,不仅会导致美国进一步强势,更重要的会影响环球资金的流向发生较大的变化。比如说,不少资金从新兴市场流出。这种资金流向的逆转,有可能引发整个环球市场的巨大震荡。当然,更为重要的是,如果美国加息,也意味着美国的经济开始出现全面复苏,美国消费需求增加。这将有利于中国企业向美国出口而推动全球经济增长,拉动中国经济增长。

同时,美国加息不仅显示出美国国内经济开始复苏,也可能显示整个国际经济开始全面好转。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不仅英国经济复苏速度远高于预期,因此,英国央行也正在准备进入加息周期,而且欧洲经济也开始走出困境。在这种情况下,全球过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以及中国宽松力度最大的货币政策也会顺势调整。

宽松货币政策范文第3篇

最近,央行《第二季度的货币政策报告》提出对宽松的货币政策要进行微调。此报告一发表,整个市场反应十分强烈,特别是股市更是连续几天跌跌不休。尽管几个职能部门的领导立即出来澄清微调之含义,但是股市仍然认为下半年央行的货币政策会收紧。

市场为什么对央行的货币政策会如此敏感?央行的货币政策对股市真的会有如此大的影响吗?还有,如果央行的货币政策不收紧,这样的货币政策能否持续?如果不能够持续,央行的货币政策又不收紧,那么最后导致的结果是什么?

今年上半年国内股市能够快速上升或得以恢复,宽松的货币政策自然是重要原因,但是它不是唯一的因素,它也有股市自身下跌过度回升、衰退的经济开始复苏、国际大宗商品的价格开始上涨等因素,而且股市上涨本身也会带动实体经济各个方面复苏与好转。当前市场的流动性充裕,即使是下半年流入流动性没有上半年多,但市场的流动性也不会减少甚至枯竭,反之仍然充裕。更何况注入金融市场的流动性渠道还有很多(比如外汇占款)。因此,股市对央行货币政策的敏感并非是流动性减少,而是对市场的信心不足。

其实,今年上半年,为了配合扩大内需4万亿投资的政策,融资渠道的宽松不仅表现为央行的货币政策上,而且也表现为其他的一些融资渠道上。今年上半年,国内非金融机构融资总额(贷款、股票、国债、企业债)达到8.89万亿元,而2008年上半年则只有3.11万亿元。同比上涨了286%。特别是银行信贷增长更是前所未有。流入市场的流动性如此多,在实体经济还没有复苏前,自然会导致资产价格快速上涨。

由于中国金融体制是一个管制性的体制,尽管市场价格机制可以起到一定的作用,但是更为重要的是如果政府对金融管制放松,它比价格机制所起到的作用更大。融资管制放松,国内信贷规模扩张自然会迅速,再加上金融机构对其单位员工强调信贷规模扩张的强激励(不少商业银行规定,每一员工贷款一亿元就可奖励25万元,今年上半年本外币信贷增长7.73万亿元,奖金就得发193亿元),这就容易使得各银行的信贷增长如坐上火箭。尽管上半年信贷增长过快引起政府部门严密的关注,央行也计划采取微调的方式,即通过市场机制来起作用。但是,如果这种奖励的强激励不改变,央行的市场微调所起到的作用是十分有限的。因此,当前国内信贷快速增长不在于市场机制在起作用,而是央行放松管制的结果。只要这种放松管制政策不改变,各家商业银行就不会轻易地退出过度扩张的信贷市场。但是,信贷市场如此快的扩张是不可持续的。如果不采取有效的方式退出,维持这样的宽松政策过长可能比过快收紧贷币政策要面临更大风险。

当前美国对宽松的货币政策开始微调,当然,还得有更多数据表明美国经济开始复苏,更多数据表明美国通货膨胀即将来临。

宽松货币政策范文第4篇

当前票据融资高增长的主要机理

表面因素

相关利益主体利用利差进行套利的正常市场反应

目前,我国票据业务的较快发展和票据融资的高增长,是市场的正常反应,是商业原则和经济激励的结果,因为存在利差的因素,相关利益主体(企业和银行)之间可以进行套利,有利可图,都是用较低的资金成本获得更高的资金回报。在谈到这个问题的时候,张金顺认为,现在贴现利率是1.5%、1.6%,高点儿是1.8%,半年期存款利率是1.9%,所以客户套现的积极性很高。一些企业要求票据融资主要是基于这个理由。银行业从事票据业务,在现有的利率下,一部分利润肯定是向工商企业转移的,既然这样为什么银行还要做?原因在于,银行转贴现的利率一般在1.3%、1.4%左右,在目前金融机构资金较为充裕的情况下,同期同业拆借的利率一般在1%左右,只要将票据转出去,就还存在利差,银行还有钱赚。为什么同业存款利率低,这就是国家流动性调控问题,当前流动性放得太大,实体经济吸收消化不了这么多的流动性。徐慧琴认为,在票据融资高增长中,套利的因素存在的可能性是比较大的。比如有一个企业本来有笔钱要用来支付货款,但它发现票据有套利的空间,就不会付钱,就会将钱存在银行,然后在银行办理银行承兑汇票,给下家,下家如果贴现,企业付息的利率也没有存款利率高,这对于当前赢利困难的企业还是有吸引力的。这跟纯粹拿一笔钱通过票据在银行体系空转的情况不一样,这笔钱还是进入实体经济了,但是对于开票企业而言还是套利了。还有一种,比如说,市场有一些公司本身有一些关联的公司,企业本身又有资金,就有可能会通过这些关联公司间的交易进行套利操作。因为票据低风险业务大家都看承兑银行,承兑银行实力强的话,票据流转起来还是比较快的。

实体经济吸收不了过多流动性的必然结果

在谈到当前流动性与实体经济的关系时候,大家一致认为,过多的流动性不能被实体经济有效吸收,致使实体经济吸收与流动性过剩之间存在失衡,这也是造成当前票据业务发展较快的一个主要因素。徐慧琴认为,票据高增长后面的背景是宽松货币政策下的流动性过剩问题。2009年比较特殊的背景就是出现利率倒挂。而且2009年比较特殊的还有一点就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这么多年,第一次遇到内外交困的局面,以前都是国内进行宏观政策的调控,整个市场没有变化,这次是市场也出现很严峻的局面,使得我国内需、外需都很难启动,实体经济吸收不了过多的流动性,需求极端脆弱。

客观上有2008年票据理财业务基数未剔除因素

实际上,在当前票据融资高增长的背后,还有一部分理财业务没有剔除,从而虚增了业务基数。徐慧琴认为,2008年其实票据融资这一块转成票据理财挺多,把这个因素抹掉,到底增长多少现在很难确认。2008年存量就已经产生,就已经进入实体经济,只是没有在银行的资产负债表上反映而已,这些因素都是让2009年数据看起来增长迅猛的原因之一。

深层机理

流动性过剩陷阱

张金顺在谈到票据融资高增长的深层机理时认为,从银行内部来讲,银行以前缺存款,由于惯性思维,大家都强调存款立行。票据融资的高增长实际上也反映了银行内部还有一些问题没有理顺,最直观的感觉就是流动性溢出的表现,造成了价格扭曲。未来的危害很大,因为票据会到期,流动性过剩也不是长久之计,前一段时间是经济突然紧缩,造成金融危机。回过头来,当金融复苏的时候,又会对金融业造成什么样的影响呢?经济复苏的时候,会不会引起资金链出现问题?也很难说。流动性陷阱从理论上来说,当低到一定程度的时候,货币需求量有多少就持有多少。利率低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大家觉得半年期、一年期存款意义不大,尤其对企业来讲。货币对利率的敏感性没有了,大家认为证券价格足够高了,因此都选择持有货币。现在中国出现了典型的流动性陷阱特征,利率再低,货币增加就特别快,但是这些资金还是不会投向实体经济。

价格扭曲效应

与会者认为,价格扭曲、利率倒挂是导致本轮票据融资高增长的重要内生因素和利益驱动机制。曲春生认为,票据市场化程度比较高,票据风险也比较多。2009年有一个特征,市场利率低于存款利率,所以大家觉得有套利空间。为什么会存在倒挂的情况呢?跟利率管制政策很有关系,票据是市场利率,而存款是管制利率。从利率变化趋势来说,是比较平稳的,利率在2008年比较高,现在是1.5%、1.6%。第二个就是企业需求,从银行业务量来看,贷款贴息利率那么低。好多同业贴票的时候抢票,在外地非常得普遍。很多外地银行到北京来抢票,这是市场竞争的体现。还有就是地方政府,听说南方浙江,拿外地的钱支持当地经济,票据二级市场比较活跃。第三就是银行积极性,为什么很多银行愿意做票据业务?因为与政府4万亿投资计划配套的信贷投放中,大企业不好投,小企业不敢贷。这样就大力发展票据业务,因为利率倒挂的原因,从而扭曲了市场和资金的价格。有人认为,银行承兑汇票出现的背景是解决企业的三角债问题,银行出票收取企业万分之五的手续费,是一个结算手续费的概念,但从银行来讲,只要签发银行承兑汇票,银行就是第一付款人,到期必须无条件付款。从风险上看,票据业务跟银行贷款业务是没有任何区别的。但现在签发环节银行的风险和收益严重不对称,价格是被扭曲,从而导致信贷市场(票据一级市场)和资金市场(票据二级市场)定价不匹配。票据签发之后,进入流通领域(贴现、转贴现),在这一环节,我认为它的定价是比较合理的。参照央行再贴现的利率进行直贴利率的定价,因为有银行的信用在里面,现在票据的二级市场,也就是转贴现利率在1.4%,与三个月期的央票利率相比,目前差50个基点,体现了商业银行和中央银行的信用风险溢价,这个定价是比较合理的。假设货币市场定价是合理的,票据业务定价不合理地方是在签发的环节,在这一环节定价是被扭曲,而且是由于国家强制性的政策被扭曲,也就是说,票据定价其实实行的是市场价格和管制价格的双轨制。我们国家不可能马上实现利率市场化,在这种情况下,要解决票据市场定价被扭曲的问题,首先要解决签发环节的定价,在操作上,商业银行完全可以根据对客户风险的评价进行合适的风险定价。但现在从法律法规上来说,没有很充分的依据,银行可以去收,但它目前存在市场均衡的问题,比如说A银行站出来说要收费,可能就会得罪一大片客户,但如果不收费,在承兑环节就会付出很高的银行信用成本,需要占用资本金成本,但没有风险对价的补偿。

当前票据融资高增长的正面效应

我国利率市场化的基础性准备和典型金融工具

由于我国利率市场化机制还没有真正建立,管制与放松兼顾,也没有形成完整的收益率曲线和市场化的定价机制,因此,与会者认为票据业务的大力发展对于推进利率市场化、科学的定价机制和完整的收益率曲线具有重要的基础性和战略性意义。张金顺认为,票据业务确实是利率市场化的典型工具,也确实能够体现一种市场价值,尤其体现客户的市场价值。从商业回报来讲,企业信用高,利率就会低一些。同时也确实能够给客户带来增值的服务,所以从客户角度来讲,包括合理调配费用,实际上是把交易双方讨价还价能力对比。为什么票据业务增长这么快?第一反映了市场利率转换的要求,第二能够从更大程度上考量交易双方对比关系,强化信用安排,它特别适合物流融资。徐慧琴认为,央行一直把作票据市场作为利率市场化的先行品种去进行实验,虽然说再贴现利率有一条红线在,但这条红线央行也一直探讨要放开,从2006年探讨定价机制的改变,到这一轮宏观调控降低到1.8%,很出乎我们意料,以为至少也会保持2.16%,结果从4.32%到2.97%到1.8%。实际上它作为一个银行和企业之间谈判的筹码还是很有作用的,毕竟现在还是没有放开。目前整个票据市场的积极作用还是很大,一个就是在降低企业成本方面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另外就是对中小企业融资支持非常的大。以商业银行目前在推进的产业金融业务来看,就是一个大的厂商或者是某一个大的企业,围绕其上下游的产业链上的中小企业给予融资支持,票据可以实现产业链封闭的循环,风险相对可控。如果放贷款,实际上很难做到这一点,票据就可以做到这一点。所以从作用来说,既是对商业银行整个产品的创新有一个很好的推动作用,另外对利率市场化的实验,也是一个很好的品种,因为它横跨两个市场,信贷市场(银承的签发、企业贴现)、资金市场(银行间转贴现)。

为企业真正意义上的贸易融资提供便利

一方面票据能够推进利率市场化的改革,而另一方面也担当着为企业多层次、多样化提供金融支持的重任。有人举例说,有些企业的票据业务占比很大,都投入到了实体经济当中,希望银行能够更多地投入好的产品。魏子力认为,我们在各个场合都在要求政府做担保公司、投资基金。北京银监局也非常重视,想把以前银行的不良贷款消化掉,让银行轻装去做票据业务。今年银监会更明确地提到要建立专业机构。目前扶持小企业是根本的出路,是国内经济发展的根本出路,也是保增长、保就业、保稳定的需要,必须创新融资工具,推行票据业务,为中小

企业真正的贸易融资提供更大的便利和优惠。

对未来票据融资的基本判断

实体经济的真正复苏可以抵减套利冲动

虽然受国际经济危机的影响,中国的实体经济受到了一定的伤害,但随着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全面落实政策时滞效应的减缓,中国的实体经济将会很快复苏,这样实体经济的需求将会进一步放大,实体经济吸收流动性的能力和需求将会增强和放大,从内生因素上没有利用利差来套利的冲动和机制,也没有更多的资金来支持它套利,就会自然而然地减少对利用票据业务来套利的概率,而更多地是真正的贸易融资。在谈到这一点时,有人认为,套利的因素只在短期内存在,一旦实体经济复苏,社会流动性也会慢慢被实体经济所吸收,目前流动性过剩只是暂时的现象。为什么企业有钱拿来通过票据在银行套利,是因为实体经济需求没有起来。从北京的情况看,很多央企做法比较规范,套利的事情大部分央企不会这么做,其次银行也不会引导他们去做。据观察,北京地区为什么票据的签发和承兑以及贴现都没有2008年同期多,反映的是实体经济的真实需求。高库存还没有下去,整个生产经营没有办法安排。以电力行业为例,电力行业无论是票据融资也好,贷款也好,比2008年同期有大幅的下降,很多投资项目本来2008年就已经作了安排,但在2009年却延缓实施,需要看下一步需求情况再作安排。从总部经济来判断,总部经济如果能够启动,证明实体经济回暖可能性就大,如果总部经济启动不了,反映实体经济还没有复苏。同样的,总部经济启动不了,票据高增长的状况很有可能将会继续下去。正常的票据余额的下降,能够反映实体经济真正的回暖。但是从另外一个侧面来看,因为目前国家实施的是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从这个角度来考虑,又会刺激大型企业要启动票据融资,因为成本低,不管怎么说,票据市场利率肯定比贷款利率要低。唯一票据不能替代的是项目贷款。短期的票据融资有以下几个好处:一是它的手续比较简单,二是没有什么发行费用。就目前的观察来看,大型企业肯定还是要选择这个工具,因为发短期融资券成本相对高,还有更多的准入条件,还要去审批,比获取银行票据的融资成本高很多。企业有真实贸易背景条件下,还是会选择票据融资。2009年票据套利的因素是往年没有的,以前票据活跃的年度都没有出现票据的贴现利率比半年期贷款利率低的时候,所以2009年凸现出这么一个矛盾。如果以后国家对宏观政策进行调节,加上经济真正复苏,就会对通过票据融资套利起到抑制的作用。

宽松货币政策范文第5篇

关键词: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影响;意见分歧;对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F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1)06-0153-02

1 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简述

1.1 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含义

量化宽松是一种非传统的货币政策,指中央银行在实行零利率或近似零利率后,通过公开市场操作买入国债等中长期债券,从而提高货币供应量和增加银行准备金,为银行体系注入新的流动性,以期达到刺激就业、加快复苏步伐等目的。

1.2 美国两次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概况

雷曼兄弟于2008年9月倒闭后,美联储开始决定推出量化宽松政策。随后几个月,美联储采取购买3000亿美元的长期国债,收购1.25亿美元的抵押贷款支持证券等行动,向美国经济注入了超过2万亿美元的流动性,通常称其为第一次量化宽松政策(QE1)。2010年11月,第二次量化宽松政策(QE2)出台,美联储将在2011年第二季度前采购6000亿美元的债券,每个月采购额约750亿美元。QE1整体上起到稳住金融市场和拯救银行业的作用,但对就业和消费的影响甚微,美国经济仍增长缓慢。而QE2与美国的就业情况挂钩,旨在降低失业率和防止通货紧缩。

2 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影响

2.1 在“流动性陷阱”下,有助于降低美国的中长期利率,刺激投资和消费

“流动性陷阱”指当一段时间内利率降到很低水平后,市场参与者对其变化不再敏感,对利率调整不再做出反应,导致货币政策失效。美联储将联邦基金利率由1%下调到0~0.25%后,意味着利率工具已经失去操作空间。虽然短期利率已经降低到零利率水平,但中长期利率仍偏高。美联储实行量化宽松政策,大量购买中长期国债,推升其价格,压低其收益率,从而降低整个市场的中长期利率。借款者的融资成本得以下降,缓和金融市场的信用收缩,同时流动性增加带来的通胀预期逼迫人们减少持有通货量,刺激企业和居民的投资和消费,增强经济复苏预期。

2.2 增强了市场信心,推动全球股市上涨

自从量化宽松政策实施以来,全球股市大幅上涨,标准普尔500指数从2009年3月第一次量化宽松政策推行初期的最低点666.790点涨到2010年11月上旬1200点左右,涨幅近80%;第二次量化宽松政策实施后,标准普尔500指数又从1200点左右一路上涨至现在的1300点左右。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东京日经225指数、德国法兰克福DAX指数等均有类似的上涨。2010年11月4日QE2宣布后首日,东京日经225指数上涨2.86%,形成明显的跳空缺口,标准普尔500指数、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德国法兰克福DAX指数分别上涨1.93%、1.96%、1.77%,虽然全球股市的上涨不排除其他因素影响,但量化宽松政策对股市上涨的作用不容忽视。

股价理论上是未来现金流的贴现,反应上市公司未来的盈利能力,美国股市的上涨有利于提高对美国企业未来的盈利预期,一定程度刺激企业扩大投资和增加就业。同时,股市上涨意味着居民个人财富增加,有利于刺激个人消费。

2.3 美元贬值减轻美国债务负担的同时,扩大美国的出口

量化宽松导致美元不断贬值,以人民币对美元币值变化为例,从2008年9月到2011年3月底,人民币对美元升值达到4%左右。美元贬值导致各国持有的美元外汇储备贬值,缓解美国对外债务压力。目前中国持有美国国债超过一万亿美元,美元贬值给中国带来不少损失,也减轻了美国的偿债压力。美元贬值同时也扩大美国的出口,有助于缓解其逆差,但对其他国家的出口造成不小的打击。

2.4 导致世界范围内的热钱泛滥,向新兴经济体输出通胀并引发资产泡沫

根据货币供给模型,在货币乘数m不变的情况下,基础货币B的增加扩大货币供给M,美国量化宽松政策向银行体系注入了流动性,结果是扩大世界的货币供应量,向新兴国家输入通货膨胀。国际贸易中的大部分商品都以美元计价,美元贬值推升大宗商品价格,包括原油、有色金属、铁矿石等,泛滥的热钱也会通过期货市场等方式炒作初级产品,进而推高各国的物价水平。对于像中国实行盯住一篮子货币汇率制度的国家,为了使汇率保持在一定范围内,必须抛出本币,买入美元,直接后果是使本国经济体中本币供给过多,进一步增大通货膨胀的风险。资本是逐利的,国际上游离的大量热钱会涌入利率相对较高的国家,可能引发其资产泡沫。

2.5 引发汇率战,影响各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

美国量化宽松政策的溢出效应给其他国家货币带来较大的升值压力,可能引发并加重汇率战。日本、韩国、南非、巴西等国早已经相继干预汇市,2010年9月15日,日本进行2004年以来首次的汇市干预措施,南非在2010年10月29日宣布将适时直接干预汇市,防止本币继续大幅升值,韩国、巴西等也在外汇市场上通过卖出本币买入美元来阻止本币过快升值。

量化宽松政策同时影响各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大大缩小各国货币政策的选择空间。根据美国经济学家保罗•克鲁格曼就开放经济下的政策选择问题所提出的三难选择,一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汇率的稳定性、资本的完全流动性三者不能同时实现。包括中国在内的新兴国家较多采取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如果跟随美国等发达国家降息,会进一步扩大国内的流动性,提升物价水平和增加资产泡沫,造成更大的通胀压力;如果采取升息手段,会吸引国际资本流入国内,增大本币升值的压力;如果为了避免本币升值干预汇市,将导致国内高能货币的投放,类似于采取降息的手段。因此,美国量化宽松政策下,各国货币政策选择和实施的难度加大。

3 新形势下美国量化宽松政策走向及我国对策的建议

随着美国经济的复苏,其失业率从去年11月的9.8%降至今年3月的8.8%。美国政府的3月就业报告显示,非农就业人数连续两个月大幅上涨,3月的非农就业人数环比上涨21.6万,增量是去年5月以来最高的。在经济强劲有力的数据报告下,美联储成员对二次量化宽松的态度在一定程度上发生了转变,已有部分高层建议缩减第二轮量化宽松政策规模,同时频频暗示美国可能在今年6月30号第二轮量化宽松之后停止第三轮量化宽松。

目前,美国经济仍受到中东与北非局势及石油价格动荡、日本地震及核泄漏、美国财政赤字、欧洲债务危机等不确定因素的影响。美国工商理事会称,日本危机对美国经济的冲击要比已经发现的程度高得多。美国企业和工业严重依赖日本生产的汽车零部件和高科技电子产品,日本地震及未来数年中的余震可能导致生产中断,而容易受此影响的美国制造行业特别是先进的、资本或技术密集型的行业比最初的设想要多得多,这种中断可能拖慢美国本已迟滞的经济复苏。在诸多不确定因素影响下,美国量化宽松政策显得不明朗,太平洋资本公司总裁希夫表示,美联储官员是在“虚张声势”,美联储因为担忧美国经济复苏受阻将会执行QE3,将利率继续维持低位;瑞信董事总经理兼亚洲区首席经济师陶冬表示,在6月30日QE2结束之后,由于巨额财政赤字等原因美国仍有可能推出QE3,美联储明年下半年才会加息。

即使美国缩减QE2或不再推出QE3,也难保今后美国在经济受阻时不顾国际反对之声继续推出量化宽松政策。因此,中国应密切关注美国货币政策变动,不管其继续量化宽松还是选择退出政策,都应采取相应对策减少损失,避免处于不利和被动的局面。

3.1 美国继续推行量化宽松政策下我国对策的建议

正如前文所述,若美联储继续量化宽松或在退出后重启该项政策,会给我国施加通胀压力,热钱流入国内也会导致资产泡沫。在这种情况下,我国应采取稳健的货币政策,适时适当加息,管理好通胀预期,同时加强监管资本跨境流动,警惕热钱大量涌入的风险。

量化宽松政策虽然导致美元贬值,但美联储大量购买国债的行为将使其国债的需求增大进而推升国债价格,我国所持有的美国国债也会相应升值。我国应控制并适时调整美国国债规模,保持国债持有量的相对稳定,在国际博弈中争取较多的主动权。另外,国债价格对利率反应敏感,应适时调整国债的期限结构,可通过期货、互换等金融衍生工具调整其久期,防范利率波动的风险,其中利率互换协议成本低,且能提供久期对冲功能,因而可作为一种利率风险管理的重要工具。

借着人民币升值契机,我国应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扩大内需和进口,加大对外投资,购买石油、煤炭等资源和高新技术产品,一方面能加快产业的设备更新和技术升级,优化产业结构,另一方面能减少顺差,缓解人民币升值压力。加大对外投资的另一条途径是购买美国经营效益好的跨国公司股票,这些公司的利润很大一部分源自美国之外的国家,有助于抵御美元贬值和通货膨胀的风险,但应注意控制规模,防止过度投资造成的流动性紧缺,避免出现类似日本90年代泡沫经济引发的危机。

在人民币币值方面,应尽量保持人民币汇率的基本稳定,在不确定性加大的国际背景下,人民币币值应较多地服务于中国经济的发展,减少因汇率不稳定性带来不必要的交易成本和资本流动。尤其注意以美元为参照的人民币汇率变动幅度控制在一定范围内,避免重蹈日本经济陷入20年萧条的覆辙。目前国内存在着较强的人民币升值预期,而人民币升值对我国的出口企业影响较大,据估计七成以上出口企业能承受的人民币升值幅度在4%以下。因此,即便人民币升值不可避免,也要坚持人民币在温和、主动、渐进可控条件下升值,最大程度减少人民币升值对我国经济发展带来的不利因素和冲击。

3.2 美国选择退出量化宽松政策下我国对策的建议

高盛董事长奥尼尔3月31日表示,美国目前经济复苏势头良好,预计于6月按期结束QE2,且不会推出QE3。如果美国退出量化宽松政策,我国的出口环境会有一定程度的好转,热钱减少流入国内甚至可能部分撤离我国,应密切关注资本流向,防止未来逐利资本退出对我国股票市场进而对实体经济造成不利冲击。

美国如果退出量化宽松将会大量出售其国债,这可能引发日本等国跟风抛售,进一步冲击国债价格。作为美国国债最大持有国,我国的外汇储备可能会因此遭受较大损失,这增大了我国外汇储备的管理难度。因此,应该适当多元化我国的外汇储备,扩大购买其他国家的债券。另一建议是通过进入长期美国国债期货市场、签订总收益互换合约等金融工程手段对我国持有的美国国债进行套期保值从而达到减少损失的目的。

在货币政策方面,我国的货币政策会随着美国的货币政策动态调整,美国退出量化宽松政策后我国可不用采取频繁加息手段。但我国应尽量保持货币政策的独立性,进一步增强宏观调控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另外,美国等发达国家的量化宽松政策在一定程度上促使其相应货币的国际地位下降,不管今后美国是否再采取量化宽松政策,我国都可抓住有利时机积极、稳妥、有序地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发展国际贸易和投资,增强中国对世界经济的影响力的同时,尽量减少国际货币体制对中国的不利影响。

参考文献

[1]姚斌.美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影响及我国的对策[J].上海金融,2009,(07).

[2]王宸.全球货币投放与未来“退出策略”[N].证券时报,2009-08-20.

[3]钟伟.美联储数量宽松货币政策的综合影响[J].中国金融,2009,(8).

相关期刊更多

上海金融

CSSCI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分行

纪实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国报纸副刊研究会

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山东省教育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