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古诗春晓的意思

古诗春晓的意思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古诗春晓的意思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古诗春晓的意思

古诗春晓的意思范文第1篇

[内容]

 <?XML:NAMESPACE PREFIX = O />

小语第四册第二单元由古诗春晓》、童话《丑小鸭》和儿童诗《春雨》组成。每篇课文都有插图,前两篇是讲读课文,《春晓》是唐代著名诗人孟浩然的一首五言绝句,诗句描写了春天早晨雨后初晴的景象,表达了诗人热爱春天、珍惜春光的思想感情;《丑小鸭》这篇童话讲的是一只丑小鸭,自从出世以后就被人看不起,谁都欺负它,被迫出走,最后才发现自己已不是丑小鸭,而是漂亮的天鹅;《春雨》是自读课文,这首儿童诗描述了春雨给大自然带来的变化,赞扬了小朋友顶着春雨种树,绿化祖国的行为。阅读本单元课文,使人感到字里行间洋溢着浓浓的春意,述说着动人的故事。通过学习,使学生接受从小要和善待人、正确认识自己的教育;了解春天大自然的变化和春雨对植物生长的益处,教育学生积极参加绿化祖国的活动。如何教好本单元课文,提出如下建议。

1.突出重点,学好生字、新词。本单元两篇讲读课文共有14个生字,在教学过程中,既要将音、形、义结合起来教学,又要各有侧重,突出重点。如《春晓》中“晓、眠、闻、啼”等字词可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识字基础和能力,借助拼音读准字音,并根据形声字的特点让学生掌握字形和字义:“日”出为“晓”,闭目而“眠”,故“晓”为“日”旁,“眠”为“目”旁,“闻”是听,与耳朵有关,所以是门字里边一个“耳”,“啼”为鸟叫,所以是“口”旁。在《丑小鸭》一文的生字中,重点要读准“剩、瘦、除”这几个字的卷舌音,字形分析中要突出“瘦”、“越”两字的难点:“申”和“戊”的笔画笔顺。

2.加强朗读,帮助理解内容。本单元课文的文体是诗歌和童话,因此在教学时应以朗读为主线,朗读训练的重点应放在重音与停顿上。采取多种形式的朗读,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认识语言规律,加强学生对课文词、句、段的记忆,使学生不但理解内容,而且能化作者的语言为自己的语言,特别是在古诗教学中,朗读有助于理解古诗的内容,领悟只能意会无法言喻的意境和韵味。有感情地朗读古诗是综合感受语言美、意境美的重要手段,教学时,要在学生理解诗句意思、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并通过反复诵读达到背诵和默写的目的,使学生从中得到美的熏陶。

3.借助插图,品味诗文意境。本单元三篇课文都配有相应的插图,教学时要借助插图的作用,诱导学生品味诗文的意境。如《丑小鸭》一文有四幅插图,要引导学生注意图与图、图与课文内容之间的联系,弄清故事发展变化的过程。《春晓》与《春雨》两课描绘的一幅是雨后,一幅是雨中春天鸟语花香的绚丽图景,这正是诗的意境。教学时可从图入手,图文结合,将学生带入画中,品味诗文意境。

4.运用旧知,学好自读课文。自读课文是供学生课余阅读的文章,没有学习生字的任务,一般不占用课堂上的时间,但教师必须启发诱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在讲读课文中学到的阅读方法,自己阅读课文。本单元中《春雨》这篇自读课文,教师可指导学生充分运用在《春晓》这首古诗中学到的有关春天气候的特征以及春雨给大自然带来的变化等知识自学《春雨》中所讲到的内容。

古诗春晓的意思范文第2篇

关键词:及物性系统 《春晓》

一、引言

诗在任何国家的语言中都被认为是思维表达的最高形式,近年来,一些学者以Halliday的系统功能语法为理论框架,对古诗及其翻译的汉、英语篇进行对比分析,揭示语言分析对文学翻译研究的实用价值。[2]唐代诗人孟浩然的《春晓》一诗脍炙人口,本文拟从韩礼德的语篇纯理功能方面中的概念功能对《春晓》及其四种英译文进行及物性系统的分析,试图分析出各个译文的得失,以期对古诗翻译研究有所启示。

二、理论概述

在Halliday的系统功能语法中,语言有三大纯理功能:概念功能、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概念功能在语言系统中通过及物性系统来体现。及物性包括六个不同的过程:物质过程;心理过程;关系过程;言语过程;行为过程和存在过程。[1]

三、《春晓》原诗及其译作的及物性分析

春晓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下面,我们对这首诗及其五个译本进行详细的分析。

1.春眠不觉晓

徐忠杰译为One slumbers late in the morning in spring;许渊冲译为This morn of spring in bed I’m lying;吴均陶译为Slumbering , I know not the spring dawn in peeping, 翁显良译为Late!this spring morning as I awake I know.

第一句诗的翻译的处理,徐将此句译为一个行为过程,我们可以看到睡眠是与我们生理有关的,所以我们不把它归入物质过程,而归入行为过程。许在这里把第一句理解为一个物质过程,其中动作者是“I”,过程是“ am lying in”,目标是“bed”,而“this morn of spring”是环境成分. 我们从吴的译文发现了既有行为过程,又有心理过程,首先来看行为过程,我们把“slumbering” 认为是一个行为过程, 如上对徐的分析,至于心理过程,我们可以看到其中“I” 为感觉者(sensor),“know” 代表这是一个表示认知的心理过程,被感知的现象是“the spring dawn”,而“in peeping” 这个介词短语属于环境成分;翁的译文也属于心理过程,分析同上。从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这些译者将此句译为行为过程或心理过程,其中徐译的比较客观,但缺乏了一点意境,笔者认为吴译的最佳,既有行为过程和心理过程,非常符合我们对原诗的分析,也是既有行为过程又有心理过程,其中“peeping” 在此处译的很妙,传神的再现出“不觉晓”的韵味。

2.处处闻啼鸟

徐译为Everywhere, one hears birds warble or sing;许译为Not woke up till I hear birds crying;吴译为But everywhere the singing birds are cheeping;翁译为All around me the birds are crying, crying.

我们中可以看出徐,许的译文都是心理过程,感觉者是“one”或“I”, 被感觉的现象是鸟啼,而吴与翁则是物质过程,吴的译文中的行为者是“the singing birds”, 过程是“are cheeping”, 翁的译文中的行为者是“the birds”, 过程是“are crying, crying”. 我们可以看到四种译文对啼的译法各不相同,有“warble or sing, crying, cheeping;在这里徐之所以译为“warble or sing”,可能是为了与上一个句子押韵,“spring” 和“sing”是押韵的,但此译文有点牵强;“cry”指鸟鸣,但有因恐惧、疼痛而大叫之意,表现出来的则是一种悲鸣,在这里与作者描写的婉转悦耳的鸟声有些相悖,所以许与翁的译文也有些偏颇,而吴在此译为“cheeping”,则表现出婉转悦耳的鸟鸣声,百鸟啼鸣的景象,所以在这里吴译的最佳。

3.夜来风雨声

徐译为As the night advances, rain spatters; winds moan;许译为After one night of wind and showers;吴译为Last night, I heard the rain dripping and winds weeping;翁译为The storm last night, I sensed its fury.

在上面的译文中,徐译为物质过程,“rain” 和“ winds” 是动作者,过程分别是“spatters”和“moan”, “as the night advances” 是环境成分。许则把此句直接译为一个介词短语,环境成分为“after one night of wind and showers”,吴和翁的译文同样地属于心理过程,“I”为感觉者,被感觉的现象是风雨声。我们从中文意思去理解的话“夜来”应属于环境成分,而“风雨声”应该是省略了“我闻”这两个字,所以理解为心理过程应该是比较合理的。在这几个译文当中对“风雨声”的表达也各异,“rain spatters, winds moan, wind and showers, the rain dripping and winds weeping, the storm, wind and rain”, 我们应该注意的是这首诗的环境成分是春天,所以翁的译文为“storm”,表示狂风暴雨,在此显然不太恰当,其它的关于“风雨声”的译法都是可行,但从整体看,还是吴的译文比较合理。

4.花落知多少

徐译为How many flowers have dropped? Can that be known? 许译为How many are the fallen flowers!吴译为How many petals are now on the ground sleeping? 翁译为How many, I wonder, are fallen, poor dear flowers!

我们可以表4中可以看出徐、翁将此句译为心理过程,徐的译文中省略了感觉者,被感知的现象是“how many flowers have dropped?”, 翁在此处则点明了感觉者为“I”,被感知的现象都是“掉落了多少的花儿”。许在这里则将此句译为一个关系过程。吴的译文是一个行为过程,行为者是“petals”, 过程则是“are sleeping”, 在此吴运用了一个拟人的手法,花儿也可以睡觉,非常形象传神,充分展现了诗人惜春的情绪和全诗极淡的伤感情调。根据我们对原诗的分析,此句即可理解为心理过程,又可以是物质过程。关键在于如何理解“花落”,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许和翁把它理解成“落花”了,一个名词,而其他译者理解为“花落”,表示动作,在这里我们认为翻译为动作更符合作者的原意,故吴的译文译的比较到位。

四、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通过运用及物性系统理论对《春晓》原诗及其译文进行对比分析,可以发现吴均陶先生的译文最佳。我们通过从系统功能语言学的角度来分析古诗英译的得失,不仅有助于为翻译提供理论上的指导,而且有助于翻译实践的实施。

参考文献:

[1] 杨汝福.及物性系统理论与唐诗《春怨》的翻译.[J]. 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1期

古诗春晓的意思范文第3篇

关键词:古诗;幼儿教育;古代诗歌;唐诗宋词

古诗是我国历史长河中一颗璀璨的明珠。从楚辞汉赋到唐诗宋词,泱泱大国的诗风词韵陶冶了一代又一代的华厦儿女。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使幼儿受到中国古代文明的熏陶,在他们幼小的心灵留下比校厚实的文化积淀,对幼儿的成长具有重要的意义。教幼儿学古诗,要把重幼儿的个体感悟作为促进学生养成发展的抓手,才能达到古诗教学的目的。怎样教幼儿学古诗呢?下面谈谈自己的一些感悟。

一、讲故事学古诗

为了让幼儿更好地理解古诗内容,把古诗的内容变成故事讲给幼儿听来启发幼儿想象与思考,也是教幼儿学古诗的一种方法。如在教幼儿学孟浩然的《春晓》时,我先讲这样一个小故事:

古代有一个诗人,他在一个春天的晚上写诗写累了,就睡觉了。春天不冷不热,正好睡觉。所以他半夜里听到外面有刮风下雨的声音,也没有去管它。他不知不觉就睡到了天明。当他醒来的时候,听到外面处处传来唧唧喳喳小鸟的叫声。他就赶忙起床,想到外面去看看。他走出门一看,呀!夜来的风雨可不小啊,花园里许多花被打落了,满地的花瓣真不知道有多少!这位诗人看到这个情景,觉得春天的小鸟很可爱,春天的花朵叫人疼,于是他就拿起笔,写了一首题为《春晓》(“晓”是明的意思,“春晓”是春天的早晨)的诗,: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幼儿听完故事,理解了古诗的内容,再学这首诗也就感觉到容易了。

二、指导幼儿朗读

古诗的诗句韵律美,节奏美,再配上抒情的音乐,在朗朗的诵读中不仅能给孩子带来听觉感官上的享受,更能使幼儿感受到诗句中所蕴涵的意境美,理解美,表达美等各种美。所以教师可采用配乐范读、教读、个别读、分组读,齐读等不同形式的朗读。让孩子充分地读,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受到熏陶,受到美的教育。各种形式的读,使幼儿不仅认识到古诗中的新字,还将古诗读熟。在这样的基础上,让孩子能用不同的语调、节奏、重音等形式来读,并鼓励孩子发挥自己的个性,用不同的读法来诠释古诗,以促进孩子的差异发展。

三、发挥想象,设计古诗描绘的画面

俗话说:“熟读成诵”。在学生已全部熟读古诗的基础上,让学生发挥想象,通过对诗歌的吟唱,说说这句诗所描写的画面。例如,在教学《出塞》时,引导孩子发挥想象,那些背井离乡、长途跋涉来戍守边关的战士,面对一轮明月,可能会想些什么,从而体会诗人同情戍边将士渴望和平的感情。有些古诗,教师可在学生想象的基础上,按照直观性原则,把古诗内容绘成直观可感的图画,帮助幼儿理解和牢记古诗。大家熟悉的古诗《咏鹅》,可绘成这样一幅图画:白鹅漂浮在碧绿的湖面上,桔红色的脚掌在水中划动,水面泛起层层涟漪,多美啊!幼儿看到这幅画,诗句会自然而然地映在脑海里:“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青泼。”在这样一个潜移默化、悠闲自得的环境里,孩子们学习的压力少了,想要说,想要画的兴趣大大提高了。

四、让孩子在情景表演中学古诗

教师结合诗歌内容,通过相应的动作演示和形象的讲解让幼儿理解,进而再通过角色表演或分角色朗读的方法让幼儿掌握。这种方法更富有游戏性很受幼儿欢迎。如贾岛的《寻隐者不遇》。可以请两个幼儿一个扮大人,一个扮童子。指定室内吊扇之类为松,窗外树木为山。开始后,童子在松下游戏,大人缓步走向童子。大人旁白“松下问童子”后问:“喂,请问小师傅,你的师傅呢?”童子旁白“言师采药去”后答:“我师傅采药去了。”大人说:“那你师傅到哪里采药去了?”童子旁白“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后答:“我师傅就在这座大山中(伸手指外面的树)。山上到处都是云雾,我也不知道他到底在什么地方。”接下去可请幼儿自由发挥地表演。让孩子体验到表演的快乐和成功的喜悦。但是每个孩子的能力以及发展水平各不同,那些胆小、能力弱的孩子,在活动中总是声音轻轻的,有的甚至害怕失败不敢参与。那时我会适时地走到他(她)的身边拍拍他(她)的肩膀说:“没关系,你念得不错,你能行的。”或者作为作的合作者和他一起朗读表演。对于每个孩子每一次的朗读演出,我总是最好的听众,给予最热烈的掌声和鼓励,从而激发了他们再次活动的兴趣。

五、在日常生活中学古诗

我将古诗教学渗透到幼儿的日常生活中,幼儿通过学习,受到教育。如每天吃饭时幼儿将米粒洒到桌子上、地上,无意中浪费了粮食。于是,餐前我与幼儿一起学习古诗《悯农》,让幼儿了解我们每天吃的米饭来之不易,是农民伯伯用辛勤的劳动和汗水换来的,我们小朋友要懂得珍惜劳动果实。以后小朋友在吃饭时不小心把米粒掉在桌子上,会情不自禁地说:“粒粒皆辛苦”,并将桌子上的米粒捡起来吃掉。

六、引导幼儿将古诗进行归类

结合不同季节,不同作者的古诗词,营造温馨和谐的气氛,以调动幼儿愉悦的情绪、平和的心境,进一步激发他们想说、愿意说、敢说的愿望。例如,根据不同季节收集各类古诗,了解古诗的含义,将古诗的词句读正确。

面τ锥古诗阅读教学的现状,我们一线语文幼儿教师,首先应该让自己成为具有书生气质的老师,身体力行,更新观念,要针对幼儿的年龄、心理特点,以真挚饱满的感情、生动形象的语言,结合恰当的教法,就可以使幼儿对古诗产生兴趣,并达到教学目的。让古典文学的精华渗融于孩子的血液,芬芳孩子的生命。

古诗春晓的意思范文第4篇

一、观赏图片,感受盎然的春意

古诗教学中创设意境是很重要的。因为许多古诗都是诗人在特定的环境下触景生情所作的,要想很好地体味古诗,最好能设身处地地进入诗人当时所处的环境中。而对小学生来说,因为他们的生活阅历浅、生活体验少,教师在教学古诗时,更要为他们创设情境,运用直观的教学手段帮助他们理解古诗的含义。教学《江畔独步寻花》时,我搜集了很多描绘春天景色的图片,如那万紫千红的鲜花,绿意迷眼的草地,在花间戏舞的蝴蝶……再把它们剪辑好,配上“啾啾”的鸟鸣声和悠扬的钢琴曲,让学生在细细地欣赏春天的美景的同时,感受那份盎然的春意。这样,学生完全融入美丽的诗情画意中,为进一步学习诗歌作了很好的铺垫。

二、诵读诗句,感悟浓浓的诗情

古人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古诗的教学更要多读。为了调动学生读的兴趣,教师在组织教学时可采用齐读、小组读、自由读、比赛读、表演读、配乐读等多种形式灵活结合,让课堂中“诗声”朗朗;指导学生诵读古诗的时候,除了要读出古诗特有的节奏外,还要指导学生在读的过程中注意语速的缓急变化、音调的高低起伏、字音的轻重之分,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读出古诗所蕴涵的情感,同时又要在读的过程中加深对古诗的领悟。而《江畔独步寻花》就像一支轻快的小调,它色彩明艳,节奏明快,描绘了一幅明媚的春图。所以我配了一曲轻柔古典的洞箫(一种乐器)曲,让学生配着音乐自由地朗诵,然后再让他们比赛读。在悠扬的配乐中,学生们诵读起来更加入情入境,从他们声情并茂的朗诵中,我感受到他们已领悟到诗中那份浓浓的诗情了。

三、交流资料,分享春天的诗篇

新课标中提出:“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所以文本只是一个引子,它的目的是引领学生走进更广阔的语文天地中去。我对这一点领会很深。为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为了引领学生走进更广阔的诗歌海洋里,结合这首古诗的教学,我布置他们在课前查找其他有关春天的诗歌,在课堂中推荐给其他学生。这样,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被调动了起来,他们搜集到的诗歌五花八门,如《春日》《春夜喜雨》等,有古诗,也有现代诗。这样一来以一首引多首,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去感受春天,他们眼中的春天五彩缤纷,而他们心中的诗情也更浓了。

四、走进春天,创编诗意的旋律

学习这首古诗的时候,刚好是春天!春天百花竞放,万紫千红;草木发芽,翠滴;细雨纷飞,春意绵绵。在这春意盎然的季节里,我很想让学生从课堂中、书本中走出去,走进春天里感受一下春天的气息。于是我安排了一节课,让他们到校园里到处转转,仔细观察,细心寻觅春天的足迹,感受春天特有的诗情画意。

回来之后,我让他们把寻找到的春天写成诗歌。这对他们来说是有些为难,虽然交上来的作品稚嫩不成篇,但也拾到了几颗闪亮的珍珠。

如:

春天在哪里?

春天在一片蒙蒙的细雨里,

春天在红花绿草间,

春天在我们眼中,

春天在我们身边,时刻跟随着我们。

春晓

春晓烟雨多,

处处闻啼鸟。

风来柳丝飘,

春花开多少?

春天真美

彩色的春天真美丽,花儿红红呀草儿绿;花蝴蝶跳起舞呀跳起舞,小蜜蜂来采蜜呀来采蜜;春天的美丽人人爱,美丽的春天在我心里。

快乐的我们手拉手,走进彩色的春天里,你不摘红花朵,不摘红花朵;我不踩绿草地,不踩绿草地。

小鸟们都从北边飞回来,小花们都开放了。校园里真是鸟语花香,风景如画。

美丽的春天人人爱呀人人爱!

古诗春晓的意思范文第5篇

关键词:语文教学 兴趣 识记 阅读 情感

是否具有浓厚的阅读兴趣,对小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形成和阅读能力的提高有着积极的意义。在小学语文课堂上,教师应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采取不同的方式,组织形式多样的识记与阅读活动,以培养小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一、利用“读读背背”活动,培养学生识记词语的兴趣

苏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安排了八组“读读背背”识记成语的训练。在教学每一组成语时,我采取的策略是让学生在反复朗读之后,充分理解每个词语的意思,再根据成语内容提炼出这组成语的主题并拟一个合适的题目,最后让学生根据“读读背背”后的插图说一段话,用上这些词语,以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学生给这八组成语拟的题目是:过节、春天来了、春游、亲情、足球场、勤奋学习、英雄刘胡兰、月亮。总复习的时候,我又组织“读读背背”对抗赛,组与组之间,一个组说题目,指名对方组内的成员背诵,根据背会成语数量的多少积分。这样的活动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总是乐此不疲,兴致勃勃。

二、利用“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活动,培养学生背诵的兴趣

在小学语文课本中,“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的要求非常多。朗读的要求是正确、流利、有感情,在熟读的基础上学生基本能做到。要求学生在短时间内全文背诵,背诵的内容还要长期记住,这比较困难。如果学生不能及时地学会背诵,就会影响学生阅读的兴趣。因此,教师要想方设法帮助学生掌握背诵的技巧。我经常指导学生运用“提纲记忆法”来背诵课文。如学习《月亮湾》一课时,我引导学生整理出了这样的记忆提纲:

月亮湾(村子的)前面(有小河)河上河里 河水 鱼儿 倒映河岸 桃树 桃花 农田(村子的)后面(是山)茶树茶园

学生根据这个提纲的提示,很快就能背诵出全文,并能长期记住。这样,学生体验到了背诵的快乐,朗读课文的兴趣也就会逐渐增长。

三、利用“分角色朗读课文”活动,培养学生朗读课文的兴趣

分角色朗读是学生比较喜欢的一种阅读方式。在分角色朗读之前,学生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即熟读课文,这是分角色朗读成功的基础。学生要反复读课文,分清楚课文中有哪些角色,都有什么特点,要把握不同人物的特征,才能用不同的语气把人物的性格特点表现出来。例如,教学《云雀的心愿》一课时,在我的引导下,学生初步感受并概括出文中两个角色的特点——小云雀:埋怨、害怕、好奇、懂事;云雀妈妈:心疼、见多识广、热爱自然。在初步把握角色的特点之后,我安排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分角色朗读比赛,然后共同评出优秀小组,并给予肯定和表扬。学生为了表现自己,为了给小组争光,学习都非常认真,很动脑子,兴趣浓厚,读得非常投入。在小学语文课本中,有一些文章的后面就要求“朗读课文,分角色演一演”,在教学时教师就可以采用上面方法,培养学生模仿和表演的能力。“分角色朗读课文”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内化文本语言的活动方式,只要教师经常组织这样的活动,学生对语文的兴趣就会逐渐增强。

四、利用“朗读课文,复述课文”活动,培养学生归纳要点的能力

学生如果能用自己的语言把课文的内容或要点说清楚,心里就会产生一种自豪感,这种自豪感可以促进阅读兴趣的形成。例如,在教学《郑成功》一文时,在复述课文前教师应先让学生熟读课文,充分理解课文的意思,并根据几个要点,整理出复述提纲:时间:明朝末年。人物:郑成功,福建省南安县人;卫兵;荷兰侵略者;炮手;敌舰官兵;台湾同胞。事件:郑成功前做了哪些准备;郑成功的战斗中,炮手是怎样击沉敌舰的;郑成功之后如何建设台湾的。历史给郑成功这个人物的定位是:民族英雄。学生明白这些问题之后,就很容易复述课文。然后,教师可在班级内组织复述课文竞赛,评选“历史小博士”称号,发放班级自制的博士帽。通过这些教学活动,学生对复述课文产生兴趣,从而也对阅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五、利用“古诗文背诵”活动,增进学生对古诗文的情感

经典诗文以其独有的魅力感染着一代又一代的人。通过解读古诗文可以培养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在教学古诗文时,我采取的“四步教学法”,即熟读、背诵、理解、吟咏,其中“吟咏”是最高境界。小学语文所选的古诗文很多,所表达的意境各不相同,我会根据不同的诗文,对学生做不同的指导,让学生在吟咏的过程中,进入古诗文的美妙情境,感受古诗文的无穷魅力,借此培养学生对古诗文的兴趣。例如,在教学《春雨》《春晓》这两首“五言绝句”时,我就要求学生在熟读的基础上会背,然后让学生比较这两首诗,说说这两首诗写了哪些共同的事物,这些事物都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学生在我的引导下很容易找出来:春风、春雨、春夜,表达作者高兴、愉悦的心情。又如,在教学《春日偶成》这首“七言绝句”时,我同样要求学生熟读后背诵,再要求学生说说这两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学生通过思考进入了诗的意境:风儿轻轻的,云儿淡淡的,花儿默默地飘香,柳条儿缓缓地摆动……诗人此时的心情,是别人无法猜透的,就像那少年一样逍遥自在、轻松快乐。于是,我要求学生通过诵读,把诗人这种心情传达出来。再如,《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这首七律诗虽然也表达了诗人高兴的心情,但它和《春雨》《春晓》表达诗人的愉悦心情,和《春日偶成》表现作者的轻松心情不同,杜甫的高兴,是在饱受战乱之后,突然听到的好的消息,这种高兴的心情更加强烈和深沉。因此吟咏好这首诗,准确地传达出诗人的心情,务必要把握好时代背景。有效而成功的吟咏,会促进学生对诗文的感情,拉近学生与诗文的距离,引发学生对经典诗文的浓厚兴趣。为了使学生对吟咏古诗更加感兴趣,每学年,我所任教的班级都会举行一次“吟诗会”,台上的学生兴致勃勃地吟咏自己喜爱的古诗,台下的学生则根据评分标准,评选“吟诗先生”,并给予表彰,从而使学生都积极踊跃地参与进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