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五彩池教学设计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建构主义理论的核心是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培养学习者的主动建构能力,它不仅要求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且要求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在学习过程中,学习者与周围环境的交互作用,对于学习内容的理解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建构主义看来,教师的价值就体现在能否激励学生以探究、主动、合作的方式进行学习,教师应该是学生的引导者,辅助者或咨询者、学习的资料提供者。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 建构主义;运用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071(2012)02-0086-02
建构主义看来,教师的价值就体现在能否激励学生以探究、主动、合作的方式进行学习,教师应该是学生的引导者,辅助者或咨询者、学习的资料提供者。因此,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情境”、“协作”、“会话”、“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的四大要素。只有具备这四个要素的教学才能称为建构主义的教学。
1 建构主义的“情境”要素在教学中的应用
在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教学设计不仅要考虑教学目标分析、学习者的特征分析以及媒体的选择与利用,还要考虑有利于学生建构情境的创设问题,并把情境创设问题看作是教学设计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创设多种情境,或使人困惑;或有刺激令人兴奋;或有场景引人入胜;或有悬念引人深思。例如在教学《五彩池》一文中,为了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五彩池形态各异的特点,教师先把课文中描述的五彩池的四种形状贴到藏龙山图画上,再启发学生想象五彩池还会有哪些形状?用彩纸剪出或撕出想象中的五彩池。学生兴奋极了,短短的一分钟,像“太阳”、“月亮”、“苹果”、“灯笼”……一样的“五彩池”纷纷跑到画面上。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想象思维,使学生能利用自己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经验,去同化和索引当前学习到的新知识,从而在新旧知识之间建立起联系,并赋予新知识的某种意义。
2 以学生为中心,培养“协作”学习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它不仅要求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且要求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在学习过程中,学习者与周围环境的交互作用,对于学习内容的理解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学习者在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下进行讨论和交流,学生之间互相支持、互相帮助,营造创新思维的形成条件,培养协作精神,共同建立起学习群体,在这样的群体中进行协商和辩论。例如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应选取鲜明的感知目标,安排合理的观察程序,运用富有启发性的导语拓宽儿童的思维空间,为他们进行写作在思想感情、用词造句、布局谋篇等方面提供指导。然后通过对典型的学生作文案例进行即议即改,及时反馈教学信息,指导学生完成写作。在这过程中教师可大面积、多层次、多形式地组织学生参与教学活动,集体讨论修改。通过这样的协作学习,学习者群体的思维与智慧就可以被整个群体所共享,而不是其中的某一位或某几位学生完成意义建构,充分发挥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作为认知主体的作用。
3 在课堂中多进行“会话”商讨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灌输者。因此,教师要提出适当的问题以引起学生的思考和讨论,在讨论中设法使学生感到课堂教学轻松,从而主动观察、主动思索、积极参与、发表意见、交流信息、相互启发。如在学习《九色鹿》一课时,整体感知课文后, 教师抛给学生一个中心问题:这篇课文出现的角色中,你喜欢谁?不喜欢谁?为什么?学生通过分组学习和共同评议等形式,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 同时教师要收集学生学习的反馈信息,认真分析学生思维的差异、特点、方法和过程,以实现有效的教学指导。“会话”是协作过程中的不可缺少的环节。教学中遇到疑难时,除了可以要求教师帮助外,提倡学生之间进行会话商讨,彼此之间进行交流,表述观点,对学生的学习结果进行分析、评价。对所学知识的意义构建就要整个学习群体相互学习来共同完成。
4 以培养“建构”能力为主要目标
1 、了解九寨沟美丽的景色,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2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四、五自然段。
教学准备:多媒体等。
教学过程:
一、揭题。
1 、今天,老师继续带领大家去仔细地欣赏神奇的童话世界——(读题九寨沟)
2 、回忆一下,课文的第三、第四自然段讲了什么?
( 板书:自然风光珍稀动物)
二、学习第三自然段。
1 、(出示九寨沟风景图)看,九寨沟自然风光是多么美丽,请同学们仔细阅读课文第三自然段,看看写了哪些景物?圈出来。再读读有关句子,感受一下这些景物怎么样。在书上做做记号。
2 、交流。你最喜欢哪些景物?
雪峰找出句子读一读。练读。
湖泊(多媒体出示)
(1 )找出句子读一读。
(2 )指导读好句子。(自读、齐读)
(3 )湖泊为什么这样吸引你?(多媒体将下列词语变色)
(大大小小像宝石湖水清澈色彩斑澜[ 换词理解] )
(4 )你能用上这几个词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些湖泊吗?
(5 )九寨沟有这些湖泊而闻名世界,堪称“地上的瑶池”,读句。
森林(多媒体将图像放大)
(1 )找句子读一读。
(2 )这句话反映出森林--- 多)
瀑布(多媒体图像放大)
(1 )找出句子读一读。
(2 )指导读好句子。(自读、齐读)
(3 )你读懂了哪些?哪些不懂?
A. 宛如是什么意思?这段话中还有一个词语也是这个意思,找出来。
B. 这样的瀑布是怎样形成的?
C. 一道道瀑布好像:“白练腾空,银花四溅,蔚为壮观”
a 学生闭眼边听瀑布声边想象。
b 你的理解、想象与现实一致吗?看录像。
c 真是美极了。练读(从一道道开始)。
5 、第三自然段都读懂了吗?
(1 )为什么这些湖泊叫“五花海”、“五彩池”?
(2 )欣赏。(多媒体出示)这就是著名的五花海、五彩池。
6 、让我们把这童话世界留在心中。
(1 )自由练读。(2 )配乐读。(个别集体)(3 )个别背诵。
三、学习第四自然段。
1 、自然风光是这样迷人,别忘了珍稀动物正等着我们去交朋友呢!读读,写了哪些动物?可爱在什么地方?用笔把你认为重要的词画出来。
2 、你和什么动物交上朋友了?(找四个同学上前介绍)
(找出图画贴在黑板上)
金丝猴(1 )体态粗壮(2 )攀吊眨巴窥视(演示)
金丝猴虽体形粗壮,但是那样机灵可爱。
羚羊(1 )善于奔跑。(从哪儿看出来的?)
羚羊可真是长跑冠军。
大熊猫(1 )憨态可掬(做动作)(2 )若无其事
大熊猫是国宝,人人爱护。
小熊猫(1 )动作敏捷(2 )照镜子。
3 、当你来到九寨沟,一定能看见这四种动物吗?(不)
从哪儿看出来?(也许)什么意思?(可能)
因为他们住在---- 林深叶茂处。
4 、朗读。(分四组分别练读、比赛。1 、2 两句由老师读。)
四、学习第五自然段。
1 、到童话世界转了一圈,谁能用书上的词概括地说说九寨沟给你留下的总印象吗?(多媒体出示四图)
2 、交流,齐读(雪峰插云古木参天平湖飞瀑异兽珍禽)
3 、这真是个充满诗情画意的人间仙境啊!(板书人间仙境)
4 、读第五自然段。
五、练读,练背。
找找喜欢的段落,句子,读读背背。
六、作业: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第三到第五自然段。
板书设计
自然风光 雪峰 湖泊 森林 瀑布
7 九寨沟 人间仙境
珍稀动物 图 图 图 图
教学设计:
《九寨沟》选自苏教版第七册,课文通过介绍九寨沟的自然风光及珍稀动物,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我是分三教时进行教学的。第一教时在学习生字新词基础上,让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并学习第一、二自然段;第二课时具体学习第三—五自然段;第三课时总结全文,练习背诵。
本教案是第二课时,下面谈一谈其特点:
1 、以朗读为主学习全文。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从朗读中让学生理解文章内容,这也是苏教版的特色,从教学过程中可以看出,我安排了“初读课文—精读课文—美读课文”层层递进的方式,通过默读、自由读、分读、配乐读等方式培养学生朗读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
这是学好语文的关键,课文中有许多美好的词句,让学生读读背背,有助于他们进行知识的积累。在教学湖泊时,让学生用现有的词语说说湖泊的特别正体现了这一要求。
3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课堂中让学生学会提出问题,解决问题,鼓励质疑问难。教学第四自然段时,让学生贴图补充完整板书,并介绍动物的特点,这是让学生自主学习,学会学习的好办法。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学光盘;参考资源;补充资源;依靠资源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03(2015)05-0023-02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日臻成熟,大批现代教育技术工具走进中小学的课堂,成为教师教学的得力工具,成为学生获得信息资源的广阔渠道,极大地促进了教师教学方式的改变,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使得课堂教学不再是教师一言堂的灌输知识,学生也从被动的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探究知识的学习者。在获得新的知识的同时提高了主动学习的能力,获得了收集信息、整理信息、筛选信息的能力,提高了与人交流的能力,促进了学生知识与能力的双向建构。但是,目前依然有各种条件的限制,使得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发展不够均衡。农村中小学无论是信息技术设备的装备方面,还是软件资源的配置方面远远不能与城市中小学相提并论。城市中小学装备了电子白板,教学资源比较丰富,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人机互动提供了极为丰富的交流环境和空间。教师的职业素质和教学能力也具备较高的水平,对于信息技术工具的应用也是得心应手,在信息技术工具的支持下真是如虎添翼;学生由于接触的社会环境、家庭环境、生活环境信息广泛,资源丰富,自然接受能力、思维方法也就比较灵活,对于丰富的知识信息的接受和掌握也是游刃有余。笔者在城市小学和农村小学分别观摩了同样内容的音乐课,湖南民歌《打花巴掌》。教材要求学生在第三段要创编歌词,城市小学创编的歌词是:“三月三我们一起打秋千”,“三月三我们提笔写大字”,“三月三师生一起去郊游”。内容丰富,充分反映了学生的生活。农村学生创编的歌词是:“三月三我们一起去爬山”,“三月三,我们一起去登山”,紧接着另一个学生说:“三月三,我们从小爱登山”。第四个学生接着说:“三月三,我们天天去上山”。环顾学校周边是山,这是自然环境对学生的影响,他们生活在群山环抱的小镇里,教室窗口望出去是青翠的大山。所以,要让农村学生视野走出大山,就必须紧紧依靠信息技术工具,提供丰富的信息资源,创设教学情境,扩展学生的知识领域。国家在实施远程教育工程中为农村中心校装备了接收系统,村小装备了教学光盘和播放设备,在现有装备的条件下,不等、不靠,充分发挥现有信息技术工具的优势,提高各种设备的利用率,尽可能地创设学习环境,为学生主动学习和探究提供信息资源。
教学光盘的使用要充分结合学生的实际,因地制宜,发挥教学光盘的最大潜能,真正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特别是教师的教学经验和水平是使用好教学光盘的重要参考条件。
一、教师备课的参考资源
如果教师基本具备较好的职业素质,有较高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能力,而且教学内容不需要提供更多的直观材料,并且这些直观材料是学生熟悉的已有生活经验的范畴之内的内容,那么,教学中可以不播放教学光盘可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但教学光盘可以作为教师备课的参考资料。备课期间,教师观看光盘,学习和研究光盘里的教师是如何处理教材的,例如:知识点的处理,重点、难点的处理;如何设计教学环节的,环节之间怎样连接、过渡;如何引导学生主动学习,进行学法指导;如何利用信息资源。把这些内容研究透彻,要把握其精神,领会其内涵,绝不是照猫画虎。要以光盘里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观点,指导自己对于教材的研究,决定教学内容的处理,决定教学策略,设计教学流程,融合自己特有的教学风格设计教案。这个过程不但要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还要考虑学生的学习能力和习惯及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使得课堂教学既有教学光盘里教师的思想,又充分反映自己的教学水平。
二、教学环节的补充资源
由于村小教学资源的限制,不能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更多的信息资源,难以创设身临其境的教学情境,使学生缺乏直观形象的感性认识,那么,就要充分利用教学光盘中的情境创设的部分,促进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和应用。例如:《黄山奇石》、《桂林山水》、《五彩池》等课文,尽管有教师的讲解,学生反复阅读课文、讨论、交流,也不能够充分理解黄山奇石的“奇”,漓江水的“清、静、绿”,五彩池水的五彩斑斓。这是由于学生缺乏这方面的生活经验,大部分学生没有去过黄山、游过漓江,也没有到过九寨沟,对于南方的地理景观缺乏感性的认识。所以,要借助教学光盘的播放,提供直观材料。这些课文的光盘中提供了大量的直观材料,可以充分帮助学生感受黄山石头的千奇百怪,使学生仿佛置身于漓江的青山绿水中,可以触摸既静又清的绿水;可以促进学生感受五彩池水的姹紫嫣红,山的奇形怪状,景色的美不胜收。启迪想象的思维,进行丰富的联想,促进学生深刻理解课文。教学光盘作为教学环节的补充适用于可以较好地掌握教材,较好完成教学计划,引领学生主动学习的教师使用。
三、重点内容的依靠资源
目前,农村小学依然是资源缺乏,所以,一些教学内容不能达到尽善尽美的效果。这就需要充分依靠教学光盘的帮助,完成教学任务。当然,并不是说整节课就是播放光盘,自由放任地让学生直接观看,而必须是有教师的指导,引导学生的思考和讨论。在一般情况下,提倡重点环节如果教师做得不够好,或者是不够标准的情况下,要依靠光盘教学,弥补教师的教学短板。教学大部分时间还要以教师的直接参与为主,使学生有直接的情感交流机会,便于引起学生的共鸣。例如:在朗读指导教学中,教师的地方性语音、语调比较多一些,普通话的水平比较差。那么,就要用光盘提供标准的普通话朗读,为学生起到示范作用,规范学生的语音、语调,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英语教学更是如此,利用英语教学光盘和录音带指导学生朗读,使学生发音准确、标准。
四、教学光盘的学法指导
以问题解决为先导,以学生发展为中心,进行网络环境下的自主探究,相互交流。合作学习是英特尔未来教育的基本理念,也是农远资源教学应用的指导思想。“以问题解决为先导”,就是课堂教学中要提出问题,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积极解决这些问题。“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基本思想,解决课堂教学中的问题要靠学生自己,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探索知识,提升能力,使综合素质得到提高。利用光盘教学过程中,学生依靠信息技术工具的支持,接受知识信息,主动探究,达到教学目标。至于如何更好地取得教学效果,就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进行有效地学法指导,帮助学生适应教学光盘的教学模式,掌握观看教学光盘学习的基本方法,形成基本学习能力。所以,要指导学生如何把握教学的重点内容,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紧跟光盘的教学频率,积极思考问题,使光盘内外的教学融为一体。避免只看光盘里学生的学习活动,游离于学习情境之外的现象发生。
五、教学资源的开发整合
农村中心校已经装备了远距离教学信息的接收系统,要充分发挥其作用。安排专人负责教学节目的接收、编排和整合,提供教学使用。例如:科学、品生、品社、综合等学科,如果有大量的视频资料的支持,就会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关键词:教师朗读;朗读指导;学生朗读
一、全面提高教师自身的朗读水平
(一)说好普通话
1.发准平翘舌和前后鼻音
前后鼻音和平翘舌音是说好普通话的难点,汉字中平舌音较少,大约有300字,加强常用的平舌音声母字表和相应的词组练习,可提高平翘舌音的发音准确性;同时,多练习前后鼻音的发音区别,也能有效提高普通话水平。
2.注重语调的抑扬顿挫
教师课堂语调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一是声音平直无变化,声音较高,上课始终是高昂的语调,一节课下来学生很容易产生听觉疲劳;或是声音很小,整节课一个调值,班级后面的学生听不清,时间久了学生会昏昏欲睡,不自觉地开小差。二是降调多于升调,一句话很快结束,不能给学生振奋的感觉。三是说半截话,不干脆、不利落,不利于学生思考。不论是朗读还是授课,教学语言都应该注意语调的轻重缓急、抑扬顿挫,注重声情并茂。语文课堂是教师职业能力的展示,朗读则浓缩了教师的文化素养。教师的朗读要能使学生为之动容,要为学生示范,要求字字入耳、句句入心。美的地方要读得学生心向往之;丑的地方要读得学生深恶痛绝;乐的地方要读得学生忍俊不禁;悲的地方要读得学生蹙目落泪。在“千课万人杯”首届小学“中国语文好课堂”教学大赛中,选手教师的精彩朗读带给参会教师极大的惊喜:杨舸、高静雯教师深情朗读,诗情、诗韵舒缓流淌;陈德兵教师自信从容,有感染力的朗读;周天航等教师融情于文的朗读艺术,都充分展现了一线语文教师的功底,也极大提高了教学效果。
(二)备课注重备朗读
小语界名师靳家彦谈备课经验时曾说:他在备一节课时,总是先放声诵读,反复吟咏,口诵心惟,如朱熹所言“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于永正教师谈备“朗读”的方法:一是要多读课文,反复读课文,要用心揣摩课文的内容、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二是要听录音,跟别人学朗读。教师备课钻研教材时,需要反复朗读课文,提高自己的朗读水平。教师有声有色地朗读不仅可以为学生做示范,更能使学生通过教师的朗读把握课文内容,体悟课文所表达的情感。因为讲解只能使学生知道,而朗读却能让学生感受,使语言文字在学生心中活起来。其次,根据教学目的开展周密的教学设计:是讲读结合,还是以读代讲;是先读后议、再讲,还是先讲后读;哪里齐读,哪里领读,哪里分角色读等。
二、全身心指导学生朗读
(一)朗读目的要明确
朗读是把书面文字转化为发音规范的有声语言的再创作活动。按其熟练程度和教学进程,可分为3个层次:一是正确,即读音正确,停顿适当,不错不漏;二是流畅,即正确把握语调和语气连贯;三是有感情,通过轻重、抑扬、停顿等变化,读出文章的风格神采[1]。从正确到流利,再到有感情是一个纵向提升过程,教师必须根据学生和教材的实际进行有效指导,不能甲同学读完了乙同学读,男生读完了女生读,看似全体学生都在读课文,但读前不提要求、读中没有具体指导、读后也不给予评价反馈。学生只是为读而读,没有真正用心、用情地朗读课文,这种内容选择的随意和目的模糊的朗读没有价值。教师应结合教材在朗读指导上逐步提升:一年级能读准字音、读通课文,并能根据语义做恰当停顿,能读出疑问句、感叹句、祈使句的语气;二年级能分角色朗读,能对比读出反问句和陈述句、感叹句和陈述句所表达的不同语气;然后逐步提高到边读边想画面,悟情传情,培养语感。写景的文章,既能读出景物的美好,还能体味如何借景抒情。如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课文《秋天的雨》以秋雨为线索,将秋天丰收的景象、缤纷的色彩、忙碌的动植物情景巧妙地串连起来,描绘了一个美丽、丰收、欢乐的秋天。课文第二段写了秋天的五彩缤纷。朗读时,要以“秋天的雨,有一盒五彩缤纷的原料”为线索,抓住描写色彩的词:“银杏树———黄色”“枫树———红色”“田野———金黄色”“果树———橙红色”,表达清楚景物和色彩的关系,突出秋天缤纷的色彩。同时重音朗读比喻句中的喻体和拟人用法的词语“一把把小扇子”“一枚枚邮票”“金色的海洋”“你挤我碰”“争着”“频频点头”等,以突出秋景的可爱,进而表达自己对秋天的赞美之情。写事的文章,能体会如何记事传情;写人的文章,能感悟人物形象,体会人物情感。同册课文《掌声》讲的是主人公英子患小儿麻痹症,性格忧郁自卑,不多与同学交往,但在同学们的掌声鼓励下,最终变得活泼开朗。课文第三自然段是对上台讲故事英子的外貌描写。朗读时要抓住“犹豫”“慢吞吞”“眼圈红红的”“一摇一摆”等词,用“重音慢读”的形式表现英子的自卑和忧郁;而“掌声里,我们看到,英子的泪水流了下来”中“流了下来”要读得流畅而轻快,以表现掌声对英子心理产生的影响[2]。
(二)朗读时间要充分
根据年级、学情、教材等特点,在教学中要留出充分时间让学生朗读课文,要相信学生自己能读懂课文,把读书的权力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自己的朗读实践中学会阅读。教师的讲解分析不能挤掉学生的读书时间,李希贵教师曾说:语文课上如果只有教师的滔滔不绝,绝不是好课堂;语文课应是书声琅琅。而我们四十分钟的一节语文课,学生朗读的时间不超过五分钟,如大雁掠过,但却“雁过无痕”。如在预习环节,要求学生读准生字、读通句子,但一些学生还没读完一遍课文教师就示意学生停下,马上转入下一程序,朗读成了教学中的过渡环节。于永正教师提倡书不读熟不开讲;苏教版小语教材主编张庆先生也多次强调:阅读教学,应强化初读,学生课文不读熟不“开讲”。朗读要以理解为基础,在初步理解课文后,要留出充分的时间让学生试读、练读,千方百计引导学生进入文本,想象自己是课文中的人物来领悟作者所要表达的感情,并通过朗读表达出来。教师要精心设计问题,将烦琐冗长的“讲讲、问问、答答”让位给朗读,并尽量减少形式多样但没实效的小组讨论。学生只有朗读“量”的积累,才能有朗读“质”的突破。
(三)朗读指导要具体
成功的朗读是对课文的艺术再创造。小学生模仿能力强,教师可通过示范朗读和多媒体范读,让学生通过模仿尽快学会朗读。同时,教师需教给学生朗读技巧,掌握技巧能更有效提高朗读水平。朗读的技巧包括停连、重音、语气、节奏等,但不能脱离课文架空讲述朗读知识和技巧,更不能直接告诉学生,把某个字(词)读得重(轻)些、把某几个句子读得快(慢)些,或出现感情比较强烈的句子就读重音,而要使学生明白有时重音轻读,会表达更强烈的效果,要结合课文使学生在朗读过程中去体会和领悟。如《五彩池》“池边是金黄色的石粉凝成的,像一圈圈彩带,把大大小小的水池围成各种不同的形状……”教师可采用对比朗读:先用普通的语调读课文,再示范加上技巧朗读,使学生通过对比倾听,听出区别,从而指导学生朗读时注意“大大小小”要重读,说明水池之多;“各种”也要重读,读出形状的不同;后面四个比喻结构一致,语调上要有变化,凸显出形状千姿百态,美丽异常;最后一句“有像莲花的”语速要放慢,节奏上才能错落有致,余味无穷,说明还有很多其他形状。
(四)朗读形式要灵活
朗读有多种形式,如范读、领读、齐读、分角色读、表演读等。初读课文时,先采用默读、自由读或轻声读等方式自读自悟;品评赏析时,可分组读、指名读或分角色读来理解体验;小结升华时,可用齐读、诵读、表演读来体会情感、领悟方法。课堂中,当学生读得不到位或需要激情引趣时,教师可开展范读增强示范性;当文本对话多、情趣浓时,可让学生分角色朗读增强趣味性;当学习富有节奏感和韵律美的古诗时,则可采用师生对读或生生对读来增强音韵美[3]。著名青年教师刘冰讲授《“凤辣子”初见林黛玉》一课时,通过和学生对读王熙凤的外貌描写,使学生充分感受到《红楼梦》的语言和人物形象之美。总之,教师要根据课文体裁内容、学生的特点及训练目的,将多种形式的读与理解课本内容、体会作者思想感情有机地结合起来,做到灵活多样。
(五)朗读评价要适切
朗读指导时的评价也不可少。《语文课标》指出:“评价学生的朗读,可从语音、语调和语气等方面进行综合考察,还应考察对内容的理解和文体的把握。”[4]从评价主体说,力争做到多元化,既可以学生读教师评、也可以教师读学生评,还可以学生互读互评;其次,评价要有针对性,做到具体明确,不要用“读得不错”“读得很好”“还有更好的吗”“还可以重一些”“声音再响亮一些”这些模糊评语进行评价。最后,评价的语言要形象生动。如学习《美丽的小路》课文后,教师要求学生读出小路的美丽。第一个学生朗读后,教师说:“你的声音宏亮,但老师还没有感受到小路的美丽”,第二个学生读后,教师说:“我看到美丽的小路啦!路上铺着花花绿绿的鹅卵石。路旁开着五颜六色的鲜花。”教师用最能表现小路美丽的语句评价学生的朗读,既是表扬也是示范,强化了朗读的要领。这样评价既形象生动,又能使学生心领神会,使学生读得趣味盎然。
1 在教材中充分发掘美
1.1 引导学生发现自然环境美。
大自然为作者提供了无穷尽的素材,经过作者的审美处理,给人的印象往往比自然更美,如《草原》的风情,《五彩池》的神奇,《美丽的小兴安岭》的绮丽,《海底世界》的奇异,《小池》的幽静……课文教材中描写这些自然景物,可谓琳琅满目,教学中要细致品味和赏析这些景物,引领学生进入情景,体察情态,让绚丽多彩的自然风光给予学生自然美的陶冶和滋养,培养审美情趣,提高审美能力。
1.2 引导学生感受社会生活美。
生活处处都有美,语文教材源于生活并再现生活。许多课文描写的人物事件甚至场面都仿佛就在我们身边,使人产生一种真实的美感。如写母女俩关心邻居老奶奶的《亲人》,赞美小姑娘纯朴诚实品德的《在金色的沙滩上》……让学生了解人际间的友好的关系和生活中的真善美,是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点和欣赏情趣的艺术珍品。
1.3 引导学生感受情趣美。
新教材关注少年儿童的生活世界,关注少年儿童内心的情感体验,关注少年儿童游戏玩乐中天真烂漫的情趣美。如《秋游》中孩子们投向草地的怀抱,向着蓝天亮开嗓子,在草地上打滚、逮蚂蚱;《乡下孩子》中"我"捉蝴蝶、吹草叶,无不表现出天真烂漫的童趣美。
小语教材中的审美因素还有很多,如:人文景观美、人物形象美、语言艺术的美……这些美的因素一旦加以挖掘,定能折射出更多的光芒。
2 在教学设计中孕育美
要制定审美化人文化的教学目标。通过教学,学生将形成怎样的思想、情感、价值观在制定目标时予以细化,带有可操作性,有一个达成度。人文精神体现在教学目标上,应更专注于人的世界、人格的世界,把培养学生的独立人格和独立人性当作优先追求的目标。要制定出体现人文化的教学目标:
首先要把握教材的人文内涵:人文情趣和人文品格。譬如,凝眸《探母》,感亲情之美;《鼎湖山听泉》,感自然之美;观《生命的壮歌》,感生命之美……着眼于让学生的心灵深处积淀起高尚的审美情愫,收到怡美性灵、健全人格、优化生命质量的特殊功效。
其次,理解学生的缤纷个性。学生,是有着独特个性、鲜活生命力的个体。他们有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是非判断、真实情感、成长背景等。全面了解每一个学生,充分理解他们作为独立的人所具备的与众不同的思想、精神、气质、感情,尊重学生独特的审美体验,挖掘他们内心世界中潜藏的个性和自由精神。
3 在教学方法中体现美
3.1 以直观手段让学生从整体上感受美。
采用直观形象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创设情境,学生通过感官,置身丰富逼真的气氛中,可以驱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起学生心灵上的共鸣,使学生产生一种强烈的掌握语言艺术,领会文章意境的欲望……让学生以目感其形美。
3.2 以朗读激发学生审美情感。
语言是情感的载体,情感是语言的内蕴。朗读是语文教学中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教师应重视朗读,充分发挥朗读对理解课文内容、发挥语言陶冶情感的作用。具体地说,就是通过朗读不仅使学生体会语言文字的韵律美,同时把语言文字化作鲜明的视觉形象再现在学生面前,唤起学生的想象,激发学生情感中真、善、美的因素,让学生与作者、与文本产生共鸣,情感得到美的感召和升华,从中受到教育和感染。
4 在对话中生成美
4.1 在对话中指向美。
新课标告诉我们教师要根据课堂生成的问题,形成新的教学目标。课堂教学有时可能会陷入困境,有时可能异峰突起,针对学生课堂上生成的问题,教师要及时调整自己预设的教学思路。在教学《船长》时,教师让学生对哈尔威船长忠于职守的英雄壮举谈整体感受,学生的回答完全出乎教师的意料:不理解哈尔威的举动,说他不珍惜自己的生命。学生初次解读时对哈尔威的表层理解甚至曲解,使课堂教学无法正常地进行。在师生的平等对话中,审美出现了断层,课堂生成了问题。针对此种情况,要求教师具有在复杂情境中把握和处理教育问题的教育智慧,教师针对学生的困惑与问题,作一个透彻分析,学生的这些问题透露出了人文思想底蕴的不足及审美能力的欠缺,哈尔威离他们太遥远了,他们需要人文精神的滋养与审美体验的铺垫,迫切需要教师调整,据此确定新的教学目标,在课堂教学中指向培养审美能力。
4.2 在对话中体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