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社会主义改造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改造主义 课程论 课程论流派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24.014
1 社会改造主义课程论流派概述
美国在20世纪30年代出现了严重的经济危机,学者们将其原因归于美国教育的落后。改造主义教育思想在学者们对进步主义和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严厉批判下产生。改造主义课程论流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是布拉梅尔德,其教育目的是培养社会的批判者和改造者,以此来推动社会的进步。改造主义者认为实用主义和进步主义过于强调以儿童为中心,而忽视了社会存在的实际问题,因而造成了美国困难的局面。所以,社会改造主义课程论流派主张学校课程要以社会实际问题为核心,要求学生能尽可能地参加到社会实践中去,因为社会是学生学会解决问题最好的培训场所。最具有代表性的是布拉梅尔德的“轮状课程”,轮状课程即学校每个学年的课程都以一个社会问题为核心展开,课程的结构就像一个轮子状,四个轮子按在乌托邦的车体之上。可以看出,社会改造主义课程论流派以社会问题为课程内容的核心,但是却忽视了学生对系统知识的学习。
2 社会改造主义课程论的历史回顾
2.1 国外社会改造主义课程论流派的历史
第一,社会改造主义课程论流派的兴起。1932年,康茨做了《进步主义教育敢于进步吗?》的演讲,引起了教育界的强烈反想,之后康茨又做了两次演讲,并将自己的演讲内容出版为《学校敢于建立一个新的社会秩序吗?》。同年,拉格和克伯都相继出版了关于社会改造主义的论文。这些论文和演讲的出版为社会改造主义的理论基础做了一个宣传,它标志着社会改造主义初步形成。
从笔者所收集到的资料来看,这一时期社会主义课程论流派还没有一个较为稳定的理论基础,但是社会科学、政治学已经被应用于社会改造主义课程论的研究。由于这一时期的特殊性,该流派还没有明确的研究对象和完整的内容体系,研究法方法也主要是理论层面的一些探究。
第二,1933-1935年间,社会改造主义课程论流派进入迅速发展的时期。1933年,由克伯屈主编的《教育边疆》一书出版。该书的作者包括:杜威、博德、蔡尔兹、劳普、V・泰勒和赫尔菲希。该书从不同方面全面阐明了社会改造主义课程论流派的基本主张。这一时期社会改造主义课程流派发展较快,理论基础较之前也有所丰富,心理学被列入其理论体系之中。研究对象一般以学校或儿童为中心展开,内容体系尚没有形成。
第三,作为社会改造主义课程论流派成熟的另一个重要标志是约翰・杜威教育和文化研究协会的成立。协会的主要职能是出版年鉴。从1937-1946年,协会先后出版了八部年鉴。这一时期社会改造主义课程论流派已经成熟,理论基础也较之前更加的全面,包括心理学、社会科学、政治学、经济学 、人类学,杜威的实用主义哲学也被应用其中,这些都使社会改造主义课程论流派的理论基础得到了极大的丰富。这一时期社会改造主义另一个重要的突破就是应用了多种研究的方法,例如:理论研究法、调查法、实验法。
社会改造主义课程论的内容体系作为社会主义课程论的主要组成部分,在这一时期已经趋于成熟,最具有代表性的是拉格的社会科学课程论,该理论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社会科的教育目的、设置社会科的指导原则、社会科课程的内容、社会科课程的设计及社会科课程的教学。
第四,20世纪50年代社会改造主义达到了一个顶峰时期,这一时期主要代表人物是布拉梅尔德,他的主张集中体现在《教育的目的和手段:世纪中期的估价》、《走向改造的教育哲学》等书中。由于这一时期美国社会步入正轨,社会相对发展稳定。社会学、政治学、杜威实用主义哲学、儿童心理学都被用于社会改造主义课程论的研究,研究对象主要是一些社会热点问题,比如:环境污染、家庭破裂、核危机等。关注社会实际问题是社会改造主义课程论流派不变的主题。
2.2 国内社会改造主义课程论流派的历史
我国改造主义思想可以追溯到我国古代著名的教育家颜元,他受胡瑗教育思想的影响提出了“经实致用”的教育观,创立了颇具特色的“实学”、“实用”、“实习”、“实行”教育思想。并对人才做了独具特色的分类即:通儒、专才。通儒即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稀有人才,专才即有一技之长的专门人才。在教育和社会的关系方面,颜元认为教育和社会生产紧密相连,可以推动生产的发展。他说:“教以济养,养以行教;教者养也,养者教也。”教和养二者可以说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对于教育的主要机构学校在社会中的地位问题,颜元认为是社会发展的本源所在,其功用要高于朝廷。所以,他采取了“分斋教学”的方法,来培养治国的实用人才。
过渡时期又分为两个阶段:
1、1949年到1952年,是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初步发展时期。
2、1953年到1956年,是社会主义工业化和时期。
中国过渡时期总路线1953年制定,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造并举,也就是和。到1956年底,国家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任务。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选择题
1.D 2.A 3.C 4 .C 5.A 6.B 7.D 8.C 9.C 10.D
11.C 12.B 13.D 14.C 15.C 16.A 17.B 18.D 19. 20.B
21.A 22.D 23.A 24.A 25.B 26.D 27.D 28.B 29.B 30.D
31.C 32.D 33.A 34.B 35.C 36. 37.A 38.C 39.D 40.B
41.答案要点 错误。
(1)1949年,标志着基本结束,我国进入了新民主主义社会,并开始了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2)1956年底,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我国消灭了阶级剥削制度,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已经建立起来,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标志着社会 主义制度的确立。
这是一个非常重大的理论问题。在这个问题上必须有新认识。
传统的认识是:只有消灭了私有制,建立起一统天下的公有制,才算建立起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才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因为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的基本特性,并且我们就是按照这样的观点来行动的。字串3
但是,这样的观点未必正确,未必经得起实践的检验。正如于光远先生曾经说过的那样:社会主义者确有消灭私有制的愿望,却没有把私有制彻底消灭干净的事实。之后他又鲜明地说:“社会主义社会应是公有私有并存的社会。”还说:“马恩从来不说公有财产是社会主义的本质。”①
字串4
我很赞成于光远先生的这一论点,只是我同他的论述不完全一样。我的论述是社会主义社会还不能消灭私有制。为什么不能消灭呢?因为消灭了私有制,就不能实现“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所以原来的认识必须修正。字串9
事实上我们党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也在不断修正。党的十五大报告讲:“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当然包括多种形式的公有制,也包括多种形式的私有制,更包括公有私有相结合的混合所有制。没有私有制就谈不上是多种所有制。这当然是对传统观念的一个重大的突破,甚至可以说是对马克思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一个大的发展。然而十五大报告讲的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初级阶段再怎么长,也总归是一个暂短的过程,一百年不行,两三百年总行了吧!那么,初级阶段结束后怎样呢?我的看法是:整个社会主义都应当是公有私有共同发展。不能设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结束以后,一下子就要变成公有制的一统天下。字串2
为什么整个社会主义都应当是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呢?一个基本的根据是,整个社会主义社会都应当实行市场经济体制。至今我们还看不到可以用别的什么体制代替市场经济体制。以往我们采用和试行过的计划经济,因为它彻底失败了,才改行市场经济的。而体制上的市场经济概念,理论上即商品经济概念。由于商品经济本质上是交换经济,是不同的所有者交换产品、交换劳动的经济,因而它的微观基础必然是和必须是不同利益主体的所有者。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市场经济必须以多元化的产权主体为基础,市场经济只能实行多种所有制并存的制度,二者要相互适应才行。单一的公有制是排斥商品交换的,它也排斥竞争,并且难以促进经济发展。只有实行包括私有制在内的多种所有制的共同发展,才能促进专业化和协作化的发展,促进不同主体间各种各样的交换,促进竞争,促进发展。这当然不是说私有制与市场经济永存。就具体的所有制形式与市场经济体制本身来说,它们都是历史的,它们既有生就有死,都不会是万岁,并且都是在发展和变化着的。它们都有一个由低到高的发展过程。我们说社会主义是公有私有并存,并不是说其具体形式不再变化和发展,而只是说现在还看不到也不清楚将来用什么别的形式可以代替它们。反正不能再回过头来搞以往那种计划经济体制和公有制一统天下了。如果有人还要那么搞,必然发生历史的大倒退。可能吗?绝对不会。字串9
如果整个社会主义社会都应是公有与私有并存,那必然发生另外一个问题:社会主义社会与资本主义社会究竟有什么区别呢?因为资本主义也是既有私有制也有公有制,它并不是全部为资本主义私有制。我现在形成的观点是:从人类社会产生以来的历史来看,除了原始公社这个人类社会初期的历史时期以外,迄今为止,所有社会都是多种所有制并存。不仅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是公有与私有并存,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也不是单一的私有制。资本主义社会也有国有制、合作社所有制以及股份制等混合所有制。我们观察和判断一个社会的所有制特征,不仅要看到它们是不是多种所有制并存,更重要是看作为主体和主导的是什么所有制。根据这个分析方法,可以认为资本主义社会作为主体和主导的是资本主义私有制,我国社会主义社会
是公有制为主体、社会主义国有制为主导,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这样不就区别开来了吗?
字串4
(二)对五十年代的对资改造完全可以重新认识
字串3
如果前一个问题谈论的是未来,那么本问题要论证的则是过去。它们都与现实中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特别是与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有着一种内在的、逻辑的关系。我坚决反对这样一种观点:五十年代消灭私有制经济是对的,现在允许并鼓励私营经济存在和发展也是对的。这纯属风派观点,而不是一种严谨的学术观点。但仅仅这样论述是不够的。字串2
【关键词】初中历史;高效课堂
笔者在平时的历史课教学中,注重通过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乐学、会学、勤学、善学,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回顾知识,让学生记一记
记忆在学生学习活动中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我注重在新课之前让学生回忆回忆前一节课所学的内容,这既能对已有的知识进行巩固,又能够顺理成章导入新课,自然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在学习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这一课前,我让学生背诵前面一课《》一课的相关知识: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任务,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建立的基本标志,完成的时间以及意义。尤其让学生注意在社会主义改造后期,存在着要求过急,工作过粗,改变过快等缺点。这样导入有利于让学生理解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过程中,为什么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也出现了严重的失误。
二、关注热点,让学生看一看
著名教育学家顾泠沅说:“在课堂教学范围里对教师最有意义的是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也就是要让学生对学习的内容感兴趣,对有了兴趣的事学生就会认真地把它学好。”热爱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最强大的动力,学生有了兴趣,才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主动地进行学习。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改革开放》这一课内容时,我及时播放了《春天的故事》这一首歌曲和原小岗村书记沈浩因劳累过度去世这一视频。优美的旋律,感人的事迹迅即抓住学生的心,他们的学习兴趣一下子被激发起来,一个个沉浸在音乐与故事中,入情入境,内心不断掀起情感的波澜,与教学产生共鸣。关注热点能够促使学生更好理解、感悟课程的深层主旨,达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三、课堂设问,让学生想一想
教育心理学家罗杰斯指出:无论在学习活动的准备阶段,还是在进行阶段或结束阶段,学生的认识过程和情感过程总是交织在一起的。赋予内容以某种趣味的问题,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有不少人认为历史课教学就是“我讲你听”,或是教师在教材上勾、画、圈出重点内容,学生读、记、背就行。
问题的设计从林肯的性格入手,营造一个戏剧冲突的情境,既激发了学生历史思维和探究的兴趣,对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也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因而,教师在历史教学中创造有利于发展学生思维的问题情境,使其由情感上的需要和求知欲的驱动,上升到审思过程中的自觉行为就显得极为需要和迫切。
四、重要内容,让学生读一读
不少教师往往对历史教学有这样的认识,认为读书是语文课的事情,历史课不需要学生读书,其实这是一种误解。阅读对于历史课来说必不可少,甚至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阅读可以让学生抓住重点,加深理解;阅读可以使得学生高屋建瓴,把握知识结构;阅读可以帮学生获取解读信息,提高学生的能力;阅读还可以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提升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我在日常的历史课教学中经常有意识地让学生读书。当然读书的方式是多样的。一是选取教材内容让全班同学读书。朗朗的读书声有助于课堂气氛的调动和学生精力的集中;二是分小组读。有时还采用评比的方式,对读得好的小组给予表扬,使学生有一种荣誉感和团结精神;三是学生个人阅读,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胆量;四是学生的默读,让学生在“静”中找出问题。让学生通过读书,读懂课文的内容和事件的线索,也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五、课堂小结,让学生说一说
课堂小结是对整堂课学习内容的小结,对于引导学生巩固和深化知识,构建知识结构,把握学习重点,突破教学难点具有重要作用。
在学完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一课时,我打出幻灯片提出问题:有人认为“”成功了,有人又认为“”失败了,你认为“”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然后引导学生相互讨论、合作探究、交流。经过同学们对这一问题的合作探究,交流,很容易就解决了这个问题。这样的总结经过学生自己的独立思考、概括、感悟比教师直接给出答案要深刻的多,同时还提升了学生分析、概括、总结、表达能力,也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果,可谓一举多得,何乐而不为呢?
六、巩固知识,让学生练一练
练习,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是学生巩固知识的基本手段,是把知识转化为技能技巧,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途径,也是关系到教学效果高低的重要问题。因此,教师要恰当运用练习这一方式,使学生系统有序地掌握、巩固、探索和获取新知识,启发学生思维,发展学生智力。
历史学科特点决定了历史课不需要大量的习题训练,尤其是当前减负增效,开展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要求教师减少作业量,但是适当的知识巩固必不可少。提高课堂效益特别是课堂训练的效益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效果,有效训练是关键,是有效课堂的落脚点和重要体现。因此,在课堂的教学中可以适当、适时、适量地选择针对性的练习,让学生善于动手勤于动脑,能够对教学起到检测、巩固和提高作用,从而提高课堂的效率与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