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高一化学必修一知识点总结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初高中化学教学衔接存在的问题,我认为其原因一般有:
1.初高中课程标准、大纲等要求不同,存在很多根本上的问题。
初中教材过于注重将教材的逻辑顺序、学生的认知顺序和心理发展顺序相结合,难点分散编排,使教材内容缺乏系统整合,难以形成整体理论体系;记忆性知识较多(但很多老师对学生在传授知识点深广度及记忆要求上千差万别,使学生的双基知识不扎实层次不齐)、灵活度不够、思维训练不足,学生不能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有些本应归纳总结的概念、性质在大纲和课本上不作要求,而在高一课本上对此也只一带而过,不过多涉及,从而造成学生在内容认知上出现空洞或薄弱带。
高一化学书本内容简单,但配套的习题较难,看完教材仍然不会作题,
2.初、高中老师之间沟通不够。高中老师对初中化学学习要求和方法、初入高中学生的化学基础不是很了解,求成心切;初中忽视规律性知识的理解记忆。
3. 学生自身学习方法和习惯以及思维方法的问题。高一学生总希望老师多总结整理知识点,归纳重难点,等着吃“现成的饭”希望老师多多进行学习方法上的指导,多多讲解解题的技巧。
这些问题对高一学生来说,要有一个较长的过渡期,他们将面临着学习环境、教材内容及学习方法的改变。
针对这些问题我觉得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扎实、仔细地回顾九年级的重要知识点,将一些闲散的知识归纳总结,初步形成知识体系,对化合价、化学式、化学方程式、物质溶解性表等高一化学要用的“工具”一定要落实到每一个学生,尽量补齐各个学生之间的差距,在熟知初中化学知识的基础上,逐渐引入高一的内容。
2.上好高一开始的第一节课,重视学生心理的衔接。
采用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及有趣的实验巧妙地展现化学的魅力,延续九年级那种丰富多彩的化学世界,在以后的课堂教学中要经常区别初高中学习化学的要求和方法,适时加入高中化学学习的方法。
3.设计好课堂上的每一个实验,做好课堂演示实验和学生探究实验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实验是灵魂,既能悄然准确形象地将科学原理呈现在学生面前,又能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以及探索未来世界的好奇心,从而循序渐进地引导亿们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和培养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高一化学必修课程虽没在教材后单独安排学生的实验,但并不是没有学生实验,教师要对教材中有关实验栏目进行研究,确定好哪些适合课堂演示,哪些适合学生做,以培养他们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4、积极对教材进行重新组合
高一必修模块采用的是专题式的模块结构缺乏严谨的化学理论作支撑,在很大程序上影响了老师的教、学生的学,所以老师在备课时应熟练掌握课程标准和大纲,深入研究教学内容,挖掘知识上的内在联系,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组织教学,帮助学生梳理知识或指导学生自己梳理知识点。
关键词: 苏教版高一化学实验 优点 缺点 建议
苏教版高中化学教材在浙江实施已经有两年多,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自然而然地将其与人教版教材比较,发现苏教版教材有很多的优点,但也存在很多的缺点。我根据自己的教学过程中的体会,对苏教版高一化学实验的优缺点进行了简单的总结。
一、苏教版高一化学实验的优点
(一)实验图像优点多。
苏教版教材的颜色更丰富,不再是人教版教材中的黑、白、粉红三色调,多数图片都是实物拍摄,比如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中就添加了6张图。用图片比较生动直观,适合传递具体、形象的事物,增强了教材的直观性、趣味性和可读性,具有启发和教育功能,尤其能激发学生对化学美的感受,有助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和培养。而且图片能使学生更容易了解实验的正确现象与规范操作,比如部分焰色反应(特别是钾)在高中实验室很难做出一个理想的效果,而新教材增加了图片,使学生通过课本上的实验图片更直观地了解现象。
(二)实验数目、种类多。
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化学实验教学的质量将直接影响学生对化学的学习。旧版高中高一化学教材中实验共有38个演示实验,学生实验共有8个,另外还有5个选做实验(由于实验条件和教学时间的限制,很多学校没有涉及);新教材高一化学必修1共有实验51个,其中观察与思考(演示实验)有27个,活动与探究(学生实验)有24个。(1)化学家眼中的物质世界:10个实验,其中观察与思考3个,活动与探究7个。(2)从海水中获得的化学物质:20个实验,其中观察与思考10个,活动与探究10个。(3)从矿物到基础材料:7个实验,其中观察与思考2个,活动与探究5个。(4)硫、氮和可持续发展:14个实验,其中观察与思考12个,活动与探究2个。新教材中增加了大量的学生探究实验,教师的演示实验也是以探究为中心,还增设了学生实验设计方案课题,我们通过这些探究性实验,不仅能帮助学生理解化学基本概念、基本理论,掌握化学知识和基本实验技能,而且能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观察能力、分析能力,以及科学的研究态度,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三)强调学生的主体性。
旧教材很少涉及实验的探究性,大都是教师的演示性实验,学生的参与性大打折扣,课堂上学生就好像是观众,看着教师在讲台上表演,表演到精彩部分的时候给点喝彩和欢呼,整个实验做下来,学生丝毫感觉不到实验的乐趣,只能瞪大眼,干着急。在新教材中,实验已经成为课堂的主导,从根本上改变了过去的不足,学生由被动、机械的操作变为主动、探究的实验,活跃了学生思维,开发了学生潜能,使学生成为了实验教学的主体,从实验中去发现、去感受、去探究,学生的潜力在实验的过程中得以挖掘。
(四)实验编排更合理,效果更明显。
在旧教材中学生实验基本上是在学习完新课知识后,以巩固知识、验证性质为目的安排设置的。学生一般是在学完本章知识以后再去做这些实验。这时,学生已经形成了思维定势,认为实验结果就一定要符合所学的知识点。如果在实验过程中出现了和书上不同的现象,学生就会认为是自己在实验过程中出现了偏差,而不去深入地探索实验与理论不符的地方。教师也无从发现实验中的问题,不能及时改进实验,从而不能拓展学生的思维。而且学生已经学过这些知识点,对实验过程中出现的现象不再感觉到新鲜和陌生,因此就没有了成就感,从而自然而然地就降低了做实验的兴趣。而在新教材中实验成为课堂的主导,学生从实验中去发现、去感受、去探究物质的性质,学生的潜力在实验的过程中得以挖掘和体现。
(五)实验现象更加明显。
新教材对部分实验做了改进,使实验现象更加明显。比如电解氯化铜溶液的实验,旧教材用电解槽,而电解槽透明度不高,学生难以观察到现象;新教材用U型管代替了电解槽,使学生很容易观察到铜和氯气的产生。
(六)部分实验注重了环保意识。
随着工业和生活污染物的大量排放,全球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越来越严重,环境保护已成为人们所关注的重大课题。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化学实验室是学生学习化学知识、掌握化学技能、探索化学奥秘的场所。然而,化学实验也是一个较为严重的污染源。因此,在化学实验教学中,教师要不断渗透“保护我们的地球要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的环保意识。新教材部分实验体现了这个原则。比如必修1的电解饱和食盐水的装置中将阳极产生的氯气用氢氧化钠吸收,铜与浓硫酸的反应的实验装置中也添加了尾气处理装置。
二、苏教版高一化学实验的缺点
(一)环保意识并没有全面贯彻。
新教材的绝大部分实验都没贯彻环保观念。比如在电解实验中电解饱和食盐水的装置中将阳极产生的氯气用氢氧化钠吸收,但电解氯化铜溶液的实验就没有尾气处理装置,而且生成的氯气未作任何处理,直接逸散到空气中,对学生可能会造成危害,并污染环境。有关氯、溴、碘的实验都没有考虑挥发造成的危害。再如铜和浓硝酸的实验中,由于采用是开放的装置,二氧化氮易泄露污染环境和危及师生健康。理论上可用封闭的装置来完成实验,防止二氧化氮外泄,从而控制污染。但多少学校有封闭的装置?即使该学校有封闭的装置,如果多位教师同时上这一课该如何解决?在现实中又有多少教师会使用封闭的装置呢?
(二)该改的没改。
新教材中的部分实验和旧教材完全相同,并没有对旧教材中的问题进行改进。比如用浓盐酸与二氧化锰反应制备氯气的实验装置,在使用旧教材时练习中很多题目会讲到用一个倒置漏斗防止尾气处理的倒吸问题,但新教材的实验依然没有改进。又如潮湿氯气的漂白作用,新教材中的图片和旧教材一样用鲜花做实验材料,但鲜花被漂白的速度非常慢,我们做该实验一般都是前一天处理鲜花,而且鲜花也不能完全被漂白(课本中的图中的鲜花也没有完全被漂白)。再如钠的性质实验中将钠放在石棉网上加热燃烧,结果只在石棉网上看到黑糊糊的一块斑,很难看到黄色的过氧化钠产生。如果将该实验改成:把钠放在两端开口的玻璃管中燃烧,这样燃烧的过程学生可以很清楚地观察,并且燃烧后生成的过氧化钠有一部分粘在玻璃管上,学生可以较好地观察到它的颜色。或者把钠放在坩埚里加热效果也不错。
(三)莫名其妙的更改。
新教材中部分实验的更改让教师感到莫名其妙。比如必修2中乙醇的催化氧化实验,旧教材中的现象已经非常明显,但新教材将该实验中的无水乙醇浸入50℃的热水中,教师都不明白课本这样更改的目的,而且这使实验变得繁琐,结果不少教师上课做实验时依然采用老教材的实验。部分教师猜测这样改的目的是使乙醛挥发,使气味的变化更加明显。但通过实验对比发现这样更改作用并不明显,因为乙醇的气味把乙醛的气味给盖住了。希望编者以后改进实验时最好在教参中加以说明。
(四)失败的改进。
新教材中部分实验的更改是完全失败的,更改的结果是使实验无法实现。比如氯气的性质实验2,旧教材将金属钠放在玻璃燃烧匙中加热再放入氯气中。该实验操作简单,现象明显,但缺点是玻璃匙很多学校都没有,因为这个原因新教材对该实验做了改动。新教材描述的是先在集气瓶中放一团玻璃棉,再将两小块钠放在玻璃棉上,立即通入氯气,结果根本就没反应。一开始我们以为是自己的原因使该实验无法实现,但后来在我市的一次公开课上我们询问了其他学校的教师,发现没有一个学校能将该实验现象做出来。这就明显地说明该实验的更改有问题,而且玻璃棉到底是什么,大家也不清楚。旧教材次氯酸的漂白作用实验装置图,比较繁琐,而新教材中改成了将干燥的有色布条和湿润的有色布条分别放入两瓶干燥的氯气中。改动后的实验操作简便,但在布条的选择上有困难,增加了教师的工作负担,而且根据实际操作结果来看,布条的褪色也不明显。
三、几点建议
(1)新教材是完全建立在有一定教学经验的基础上编写的,对于一位只有几年教龄的教师来说使用新教材会出现很多问题,所以我建议编者能从新教师的角度出发,对课本的实验中的描叙尽量详细,即使由于版面的原因课本不能很详细地描述,也要在教参中说明。
(2)对于一些实验希望编者从普通学校的普通实验室出发,实验设计时尽量做到仪器要求简单、设备要求简单,并能统一提供实验材料,以减轻教师负担(比如布条的问题)。
(3)2009的新教材和最初的新教材比较有部分改动,说明编者发现了新教材存在缺点,而发现缺点并能改正缺点的最佳人选就是教师,所以希望编者在改编时能向工作在第一线的教师征求意见,使新教材更加完善。
参考文献:
[1]程正福.苯酚与金属钠反应的实验设计[J].中小学实验与装备,2003,(02).
关键词:高中化学;初中化学;教学策略
随着教学进度,适时(全书、章、节的开始、结束或过程中)地向学生介绍相应部分化学内容的编排体系和学法,如必修一第三、四两单元主要是介绍元素化合物知识,系统安排了各种代表性和重要性的七种元素,每一元素的物质又按单质、氧化物、碱或酸、盐、(有的还有氢化物)的系列展开,对每种物质又是从结构、性质、用途、存在、制法等方面介绍,其中的化学和物理性质、某气体的实验室制法又是从一些更具体的方面按一定的套路去了解。除了元素化合物知识,同时还综合着上述两类反应的巩固应用、
化学计算、化学实验等内容,结合相关物质还穿插了材料、环保等知识。这些第一次学习时向学生系统介绍并示范学法,以后出现就尽量让学生按照此体系和方法自己进行了。
高中化学已远非初中化学可比,包含着很多质的不同,比如已包含和体现了微粒构成、结构决定性质、守恒、平衡等八种化学学科思想,这些都要适时逐步地让学生树立并自觉运用,用它们去看待和解决化学问题。
还要使学生实现思维方式的衔接,把只管“是什么”的思维模式转变为追究“为什么”,由表及里,探究化学现象的本质、原理、规律,这还要再结合运用教会学生分类法、逻辑法、类比法、模型法、探究法等认识探究化学世界的科学方法,如实验探究要按“提出或明确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的程序进行,必要时要做对照实验并控制好变量。
一旦掌握了化学学科本身的体系、思想和方法,学生就不但学到了学科的灵魂和真正要学的东西,更让学生找到了通向成功的门径,真正变得会学、乐学。
一、拉近学习内容,使学生能学
1.适当复习初中化学,为学习高一化学搭好“脚手架”,做好知识储备和衔接
复习的方式可布置学生自己复习、教师组织集中复习和穿插复习相结合。①自军训开始就要布置学生进行自主复习,查漏补缺。②开学初的三周内进行集中复习,不妨就所有该掌握的、后续学习必需的知识点来个全面排查、逐个过关,欠缺的要求学生必需弥补上。对高中学习需要的而现行初中教材又不再介绍的内容,教师不妨就在这时补充教给学生,如复分解反应的分类、具体发生条件和产物规律,物质构成微粒的类型及各自构成的物质类别。③对于后续学习用到的初中的而学生普遍有模糊的内容,应就地穿插着复习,如元素化合价的概念和判断方法、“差量法”在计算中的应用。
2.适当调整高一化学教学内容和顺序,控制好教学难度和进度
教师应因材施教,按照可接受性原则和符合学生最近发展区的原理,控制好教学内容的难度。对多数的一般的高一学生,只教教材和课程标准上规定的、基本的内容,将基础打好,不求高一刚学就对接高考,一步到位。将必修一难度大、能力要求高的问题(如涉及弱电解质和与量有关的离子方程式书写)不妨放在高一下学期(此时内容量较少、多数的难度和要求也较低)和高二同时进行,如此循序渐进,逐步达到目标。同时,也要把握好教学进度,不能为赶进度而上得过快,让学生来不及消化掌握而成“夹生饭”,欲速不达。对于少数优等生可以在确保以上内容掌握的基础上,高一就适当加些难度,增加点课业,避免他们“吃不饱”。
二、改进教学策略方法,促成学生学好
1.自编学案、巩固练习册和复习资料
现成的教辅资料一没针对性,二来很多题已按高考要求出,难度相对大,所以最好自己或学科组集体自编。用学案和复习资料引导学习方法、总结整理巩固知识、培养学习和解题能力,巩固练习则侧重巩固基础知识、训练基本技能和能力,其中都要精选习题,并尽量作变式练习,或一题多解,以引导学生弄清问题、提高解题的能力。
2.在备课上下工夫,精心备课
首先备学生,了解学情、学生知识的生长点和可接受点,据此处理教学内容,把握难度,确定教法,在学生已知和将学的内容之间搭桥,使学生易于理解、接受、掌握。为了更好地做好高初中知识衔接、内容整合,可引入初高中教师集体备课。
3.在上课上下工夫,改进教学策略和方法,确保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除教学策略和方法除要符合一般的要求外,对于高一化学教学还特别要注意:①能引起学生学习兴趣,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为此,要真正改变传统灌输式,尽可能采用谈话法、讨论法、问题教学法等教学方法,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还要尽可能联系实际来理解和运用知识;而教师的作风要平等亲和,教学形式也要不拘一格,尽可能使课堂生动有趣。②能化解学生的学习困难。为此,可增加直观教学,利用实物、模型、计算机辅助等教学手段;教师依靠过硬的教学功夫进行深入浅出地讲解。③要着力提升学生思维、学习等能力,增强其自身的“造血功能”,以使后续学习不再困难。
4.逐一达标过关,做好督促检查,加强课后辅导
对所有要完成的任务、要达成的目标,都要逐一过关,对不够自觉的学生要进行督促,对学习有困难的要做好课后辅导,务使人人都不留问题。由于课时不多、课堂时间有限,类似的这些事就只有利用课下时间来做。
通过和学生们的沟通得知,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三方面:第一,江苏省的高考制度。以前化学是选理科同学的必修课,所以学生重视,而现在,江苏省的高考化学不是必考科目,属于选修,并且选修后成绩也不加入总分,只看等第,因而学生轻视化学的学习。第二,化学学科的学习难度较大。学生们都知道数、理、化三科在学习时比较难,因此,学生们在选课时选政治、历史、地理的比较多。既然选文科,所以从一开始就放弃了化学的学习。第三,教材编排和教师教学方法的不合理。大多数学生认为高一化学学习内容太多且难度也较大,再加上教师教学方法的不科学,直接导致了一部分学生讨厌化学的学习。
如何转变学生的这种心理,使他们重视对化学的学习,摆在了每位化学教师的面前。我的做法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使学生认识到化学的重要性
通过和学生的交流,使他们意识到科学的发展要依赖化学学科的发展。令人神往的宇宙航行,若没有以化学为基础的材料科学成果,是不可想象的;先进的计算机,若没有通过化学方法研制出的半导体材料,是不会成功的。化学已成为一个国家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在当今世界综合国力的竞争中,化学能否保持领先地位,已成为一个国家能否取胜的重要因素之一。学好化学对实际生活也很重要,例如研究燃烧条件和灭火原理的实验,通过此实验使学生意识到化学学习的重要。火灾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常见到,而火灾对于人们的生命和财产造成的危害也是不可估量的。通过这个实验,学生不仅知道如何的避免火灾的发生,而且学生还学习到,当火灾发生时如何灭火,才能保证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和财产不受到侵害。学生认识到化学的重要性,就会增强学习化学的动力,由此提高化学成绩。
二、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亲其师,信其道。要想学生学好我们所教的学科,首先要保证老师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利于调动师生双方的积极性、生动性和创造性,有利于形成轻松愉快、生动活泼的教学气氛;有利于提高教学信息传输的效率和速度,进而提高学生的成绩。
三、科学的教学方法
1.创设“问题情境”。“问题情境”就是在生活中或在学习中提出一定的问题,这个需要解决的问题是教师有意识地把学习中的知识点有机地融入其中,并且要符合学生的实际,在学生的心理上造成一定的悬念,提出问题后再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用学过的化学知识来解决,最后得出结论,并把学生的学习及认识情况及时反馈给学生,对学生进行一定的鼓励和激励,从而达到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习动机的目的。
2.直观感知。运用直观教具、电化教学手段等方式,组织学生对实际事物进行观察、研究,丰富学生的感性知识,使教学具有形象性、生动性和真实性,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有助于学生理解间接知识和培养观察能力。例如,在学习乙烯时,我们要讲乙烯的结构,与乙烷相比少两个氢原子,C原子为满足4个价键,碳碳键必须以双键存在。这样讲很显然很空洞、抽象,不利于学生接受。如果我们拿出乙烯的球棍模型和比例模型给学生观察,学生就会对乙烯的结构有直观和形象的认识。
1.由于新课改后采用学分制,增加了微机、体育等科目的学分,因此相应增加了微机、体育的课时,且高一就开设了生物学科,这些原因使化学、物理、地理、政治、历史等学科的课时都相应减少,不少学科存在课时紧张的情况。那么化学科的具体情况如何?目前化学科的课时为每周3节,再加上每学期的节假日和月考等所用的时间,真正用于上新课的课时每周实际上不到3节课时。另外,新课改后高中化学课本加强学生的探究活动,通过探究激发化学学习兴趣,促进学习方式的改变,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但从时间角度看,这些活动是需要时间的,要求老师有更强的课堂调控能力和指导技巧,使学生迅速完成实验并得出结论,否则,耗费的时间更多。从另一个角度而言,减少了教师对教学时间的利用,这种情况在基础弱的班级表现更突出。简言之,新课改后化学科课时变少了。
2.教材的变化:新课改后,化学必修部分由旧教材的高一高二两本必修教材,变成了现在高一上下两学期对应的两本必修教材,新课改后内容精简了,课时充裕了。我认为并不是这样,新教材的知识点与旧教材相比变化不大,只是在难度上有所降低,由于知识面广,有时不得不花些时间给学生讲解。另外,课改后高中化学学业水平考试提早,教学任务并不轻松。
3.课改后面临的问题:实行新课改一年多以来,从实际教学情况,再参照以往教学经验,以及同行间的相互交流来看,老师们普遍认为高一化学科的课时偏少。有时为了达到月(段)考要求的进度,按时完成教学任务,只能先讲授课本内容,而缺少相应练习的讲评(即使一些基础比较好、进度相对较快的班级也是如此)。结果由于练习次数不够,导致学生对一些知识点的理解不到位,不能灵活运用。因此,如何在现有教学时间基础上,按照新课程标准处理好教学任务和教学质量的关系,快速高效地完成教学任务,是我们面临并要解决的问题。
二、解决问题的思路
新课改后,课程设置短期内不会有变化,只能在现有课时的基础上解决问题。教师和学生是教学中的活动者,要在现有课时基础上化解教学任务和教学质量之间的矛盾,要从教师和学生两方面入手,特别作为教学主导者的教师是解决问题的关键。要处理好教学任务和教学质量的关系,快速高效地完成教学任务,可以从以下方面改进。
1.教师要认真研究新课标,按教材内容上课,不在课堂上随意补充知识点。课改后,新教材加强了化学与生活的联系,把旧教材里的一些与生活联系少的知识去掉了。如在有机化学中,新教材只学生活容易接触到的乙醇和乙酸,去掉了生活中不容易接触的乙醛,并省略了它们之间的转化关系;而旧教材中则要求学习乙醇、乙醛和乙酸,并强调三者间的相互转化关系。这种变化让部分老师认为新教材没有原来旧教材的思路好,在实际教学中部分老师补充了这个知识点,增强知识的系统性。(另外一个导致老师在教学中不得不补充一些知识点的原因是:课改后所用的练习资料与新教材不够匹配,有部分习题用到的知识点出自旧教材或高二选修教材,在高一新教材中没有涉及。)其实,这是对新教材还不够了解,这些知识点不是没有而是放到了后面的选修教材里,让学生在高二文理分科后,根据自己的需要学习,高一阶段没有必要补充知识点。在与清华附中的化学老师交流的时候,他们也是说按教材上课,一般不补充教材没有的知识点。这一点我们可以借鉴。
2.课前精心备课,对于哪些知识要精简,节省时间,哪些要精讲,加深学生理解,要有充分准备,课堂上有的放矢,通过精讲精练提高教学效率。按照知识的不同分类,教材涉及的知识点通常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学生通过阅读课本内容并强化记忆即可获得,这一类知识一般可以精简。对于这类知识,教师只需在课堂上要求学生快速找出相应的知识点并简单罗列即可,然后通过练习加以强化记忆。例如,在学习化学能与热能时,通过阅读课本,要求学生快速找出化学反应中能量的转化形式、放热反应、吸热反应等知识。快速查找有助于学生集中注意力,节省时间。另一类是要求学生通过探究、讨论等活动,再加以对比、分析、总结等思维过程才能获得的知识,这一类知识在获取过程中有助于学生理解、记忆及运用知识,培养学生分析能力和实践能力。因此,这一类知识特别是一些重点知识在课堂中要积极指导学生完成探究活动,精讲精练(在新课改的化学教材里这类探究比较多,几乎每一节都有,因此要有选择性)。例如,在学习化学能和电能时,探究锌铜原电池,要提醒学生注意实验现象,分析现象产生的原因,最后提出:电路中的电子从哪里来,到哪里去?得出还原剂失去的电子是产生电流的根本原因。另外,一些探究活动要让学生充分利用课外时间,节省课堂时间,提高教学质量。
3.与以往相比,教师要有更高超的课堂管理技巧。新课改后,课堂教学中学生的活动大大增加,如探究活动、思考与交流等活动,这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既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又把握好课堂秩序,随时提示、调整学生的活动,进行有效的探究活动,否则,部分学生就会浑水摸鱼,做一些与课堂无关的事情。例如,在探究甲烷鱼氯气取代反应时,学生能观察到现象:试管内气体颜色变浅、有油状液滴生成、液面上升、有白雾出现等现象。部分学生不知道如何解释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以致不知道接下来做什么,老师要给他们一些提示。如试管内什么气体有颜色,颜色深浅与什么有关等,最后使学生明白试管内气体颜色变浅是因为氯气参与反应,导致氯气浓度下降,所以颜色变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