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自身学习教育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教师 学习 发展
在我们国家从古至今关于劝学、勤学、治学的训言数不胜数,修业一生的观念根植于我们大多数人的头脑中。而从事教育事业的教师更应体会到“活到老,学到老”的深刻含义。笔者从教二十几年对教师的学习和自身发展有着深刻的认识。下面谈谈自己的看法。
1.教师终身学习是职业的需要和必要。面对科技飞速发展、信息爆炸的时代,“一劳永逸”、“一朝学成,终身受用”的思想已无立锥之地。
英国技术预测专家詹姆斯•马丁曾经预算人类的知识在十九世纪是每五十年增加一倍,二十世纪是每十年增加一倍,而近十年则是三年翻一番。到2020年,知识的总量是现在的三到四倍;2050年目前的知识将只占届时知识的1%。面对知识爆炸、知识更新如此之快的社会,谁不学习,谁不及时充电,最终的结果无疑是要被社会淘汰。曾经有人做了这样一个实验:把一只青蛙扔进一口冒着热气的开水锅里,青蛙奋力跳了出来,得以逃生保住了生命;把一只青蛙放进一口盛着凉水的锅里,并在锅下点着火,青蛙一开始很自在地在里面游来游去,渐渐地水温逐渐升高,等到青蛙发现情况不妙时已为时已晚,它再无力跳出热锅了。由这个实验我们应该想到教师同样也要居安思危,因为你面对的教学对象是学生,他们的思想、行为是与时代同步的,他们会通过各种渠道接受新信息、新知识。因此作为教师要与时俱进,要认识到自己的职业状态与知识动态更新的关系,才能理解终身学习不仅是职业的“需要”,而且是职业的“必要”。不然你如何给学生“一杯水”?所以对教师来讲,要发展就要学习,要育人先育己,要时刻增加自己的知识储备。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闲时间,不至于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的死抠教科书,那你就要读学术著作。应当在你所教的那门学科领域里使学校教科书里包含的那点学科基础知识对你来说只不过是入门的常识。在你的学科知识的大海里,你所教给学生的教科书里的那点基础知识也只是沧海一粟。
2.学习方法及途径。现代意义的“文盲”不是单纯的指没上过学,不识字的人,而是指不会学习、不能继续学习、不能及时更新知识的人。作为一名教师如果不会学习、不及时更新自己的知识,也将会沦落为现代的“文盲”。有的老师讲自己工作忙,抽不出时间学习;有的讲学习的时代过去了,记忆力不好了等等一系列原因,我认为这只是借口而已,它们不能成为教师不学习的理由。事实上学习的方法和途径有很多。
2.1 教师可以边教边学。古人云:教学相长。从现代意义上读这句话可以理解为教与学是相互促进的。仅就教师备课而言,教师讲课之前的备课过程即“三备”:备教材、备学情和备教法。在备教材、备学情、备教法的过程中,你会查阅大量的资料。在备教材时,围绕教材这个信息场开拓新知识;在备学情时,教师要了解学生,需要学习教育学、教育心理学;在备教法时,教师为了讲课吸引学生要不断探索新的教法,要博采众家之长,要亲自去听同行、专家的授课,要学习有关教法、教育理论书籍,最后得出结论:为什么去教,怎样教效果更好。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教师备课的过程就是一个非常好的学习过程。同样在授课的过程中、在课外辅导学生时也是一个良好的学习契机。教师给学生提供的精神食粮正如主人给客人一个盛情的款待一样,为学生展现丰富多彩的知识。
2.2 教师可以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学习。教师所研究的课题绝大多数是来自教学中的问题,发现了问题要及时解决它。作为课题的问题要有针对性的研究,要留心观察。比如学生的学习兴趣问题、学习方法问题、学习效率问题、教师的教法问题、教师的教育心理问题、教师的教育公平问题,这都是可以研究的课题,把一个课题研究透彻了就是一个创造过程,就是一个学习过程,就是一个教师发展的过程。笔者从事高职教学工作,接触的学生是高中毕业生,在教学过程中发现一些学生很长一段时间才能适应高职院校的学习,很难摆脱高中时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于是我申请了一个名为《高中英语与高职英语的衔接与教学策略的研究》,被河北省教育厅高教处批准后,我做了大量的研究,进行大量的问卷调查,阅读了教学法等书籍,从研究中摄取了许多自己从未涉猎的知识,也带动了其他教师的教学,探索的新的教学方法收到了明显的教学效果,也提高了自己的科研能力。
2.3 教师可以通过撰写论文来学习。近来很多专家倡导教师要做研究型教师,意指教师不能只知道站在三尺讲台前传授知识,还要把自己多年积累的教学经验、教学体会以书面的形式表达出来,形成有价值的论文。那么在确立论题之后的一系列活动堪称一个完整的学习过程,期间的搜集资料是非常关键、非常重要的一个学习环节。
2.4 教师通过社会实践来学习。实践出真知。当今社会需要的是能力型人才,不需要书呆子。作为教师首先实践能力要强,才能指导学生的社会实践,才能为社会培养实用型人才。“在黑板上种植”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教师要参加大量的社会实践,在实践中检验所学的理论,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丰富、拓展自己的知识结构,从而使自己得到技能方面的发展。
总之,社会的发展靠教育,教育的发展靠教师,教师的发展靠学习。基于这样的逻辑关系,教师必须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发展自己,才能推动整个社会的进步。
参考文献
一、小学教师不断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的重要意义
教学是一门艺术,尤其是小学教育,刚步入小学校园的学生,是第一次正式接受正规的课堂教育,对所学的知识有着相当好奇的心理,但是由于年龄太小,思想不成熟,也很容易产生厌学等问题。如何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作为一名教师,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才能真正搞好教学工作,使学生愿意学、快乐的学。
(一)时展和社会的需要,要求教师不断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
随着社会的发展,国家对人才的渴望,现代教育对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而小学教育阶段,正处在人生观、价值观、社会观不断形成的小学生,他们就是我们国家的未来,使他们养成好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比传统式的灌输他们知识更加有意义。要到达这个目标,就需要有一批经验丰富、综合素质高、敢于创新的小学师资队伍。
(二)教师自我发展实现自身价值,要求教师不断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
如果选择了教师这个职业,就要在这个职业中去充分地展示自己的才华,就要在这个行业中干出点名堂来,就要不断的充实自己,提高自己,发展自己,实现自身的价值。现在这个社会发展越来越快,知识的更新和教育技术的进步,教学方式的转变等都需要教师有一个良好的综合素质,只有这样,才能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让学生爱学、肯学、学好。
(三)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要求教师不断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
学校的中心工作是教学,在小学教育中,授业解惑者为教师,教师通过自己的教学把自己的知识传授给学生,由于此时的小学生年龄小、贪玩、叛逆等原因,在学习积极性、主动性、自控性等方面较差,这就需要教师从多方面去引导学生理解为什么学、怎么学、如何学,从而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推动整个小学教育质量。在这个过程中,对小学教师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但要起到授业解惑的作用,更要起到影响学生变被动到主动学习的态度。这对小学教师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小学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得到了快乐,改变了学习态度,学习的积极性才能提高。
二、小学教师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的方法及途径
如今,我国的现代化建设进入了新的阶段,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目标,社会的进步,经济的繁荣,新课标的实施,等等,都给我们现代的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我们应该从哪些方面来提高和完善我们自身的素质呢?
(一)加强自身的道德品质修养,树立热爱学生、教书育人的思想
1、不断加强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做一个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的教师。教师是教书育人的人,应该有高尚的职业道德水平,有开阔的胸襟,有良好的思想品德。
2、要爱生、爱国、爱岗、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终身学习。
3、要有高尚的思想道德品质、人格、风范,具有热爱教育事业的强烈事业心和集体荣誉感。
(二)参加各种学习交流和培训,在学习和培训中,不断完善自身
1、重视各种学习培训。随着各地区、各县之间的教学交流以及各种培训增多,教师要把这种交流和学习培训当成提升自己能力的重要手段,认真学习记录,真正做到学以致用,资源共享。
2、教师要注重自身的学历的提高。通过自学、函授等形式加强自身学习。在当前,只有提高教师自身的学历层次和业务水平,改善知识结构,才能使自身综合素质进一步提高。从教师主观努力来讲,要勤奋读书,依靠自学提高。在当今信息社会里,教师要优化知识结构,完善自身素质,还必须依靠自学,自我提高。
3、学习教学理论及教学刊物。教师只有博学,才能多才多艺,才能娴熟地掌握教学技巧,才能成为学生乐学的引路人,读书看报的过程就是学习、沉淀的过程;教学、写作的过程是教师深化、内化、升华的过程。要充分运用教学资源,大量阅读教育理论专著及教育教学刊物,学习先进的教育理论,借鉴优秀的教学方法。
4、在各类教学比武活动中锻炼提升自己。要积极主动参加各种教学比武、课堂教学评优大赛等活动。在实践中掌握规律发现问题,在实践中积累升华经验,在实践中去提升自己,并及时总结好的经验和做法。
(三)教育科学研究能使教师自身素质得到极大的提升。
实践证明,小学教师从事教学科研,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首先是来自第一线的实践经验。在教学过程中有研究不完的规律,这些规律都会由一些教学现象表露出来,教师如善于捕捉这些教学现象规律,对它思考一番,从中能受到启迪,有所思考有所感悟。思考之后自然就会产生出自己的看法、观点、见解。边教学,边研究,教学与研究相结合,久而久之就会形成自己的教学思想和风格。从而,能使教师以理性的态度、全新的视角、更高层次的认识水平去审视自己所从事的教育教学工作。
三、小学教师综合素质与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的关系
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如果把社会、学校和教师的要求变成学生自己学习的需要,培养和激发学生对学习动机,提高他们的自觉性和主动积极性,变被动为主动,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本身有兴趣,他就会自觉地、兴致勃勃地去学习它。而学生的这种主观能动作用对知识的形成和个性的培养其影响是特别大的。那么,如何激发学生学的兴趣,如何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这与教师的自身综合素质有着密切的联系。
(一)教师自身良好的品行是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重要前提
教师只有牢固树立热爱学生、教书育人的思想,才能更加深刻地体会到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才会以高度的责任感和诲人不倦的精神,去关心学生的痛痒,了解学生的愿望和要求,探索学生的心理特点,掌握学生的思想脉博,做学生的良师益友。一方面一丝不苟地做好“备、教、批、辅”等各个教学环节的工作,启迪学生的智慧,开发学生的智力,提高学生运用知识的技能技巧;另一方面,对学生做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针对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引导学生确立正确的学习目的,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方法和习惯。这样的教师,在学生心目中自然成了可亲、可敬、可以信赖的人。这样便增强了对学生的凝聚力、感染力和号召力。因此,只要教师热爱自己的学生,既教书,又育人,他在学生心目中就建立了威性,就能得到教育学生的主动权。“其身正,不令而行”,学生自然进行效仿,沿着教师指引的方向,努力学习,积极向上。
(二)教师自身的工作积极性是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重要保证
教师的工作大部分时间是和学生在一起的,教师的思想行为必定影响着学生的思想、行为,甚至会决定学生今后一生所走的道路。教师的工作积极性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必然高涨。如果教师对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缺乏热情,没有执着的精神,那么,学生的积极性是无论如何也调动不起来的。虽然教师的教是外因,学生的学是内因,外因必须通过内因而起作用,但是,如果失去外因这个条件,或者外因条件发挥得不充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再高也难持久。
(三)教师具备渊博的知识是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根本保证
教师的工作对象是千差万别的学生,各方面又不成熟的孩子。一个学识上孤陋寡闻,才疏学浅的人,对自己所担任的教育、教学不甚明了,是无法担当起教学任务的,更谈不上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弄不好还会误人子弟。作为教师,只有当他的知识比教材宽广得多的时候,课堂教学才能做到生动活泼、妙趣横生,教师才能把学生的全部注意力吸引到课堂上来,把学生的学习激情充分调动起来。如果教师所具有的知识只限于向学生传授书本上的那一点含量,仅仅是现货现卖,照本宣科,是无法驾驭教材,选取知识的精华交给学生的,更谈不上发掘教材中的智力与教育的价值。
(四)教师教学能力是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可靠保证
作为教师,除了必须具备渊博的知识之外,还需要具有很强的教学能力。这是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可靠保证。上课的时候,教师根据教材内容提出问题让学生回答,学生的注意力便会迅速地集中到课堂上来,一节课便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教师把课讲得娓娓动听,描绘生动逼真,讲解层次分明,就能始终扣住学生的心弦,使他们全神贯注。教师的课堂教学艺术愈讲究,就愈能显示出课堂魅力。在这种积极主动,充满创造性的精神境界中,学生的能力与个性并会得到发展。他们才会感到自己的进步和提高看得见、摸得着,学习兴趣会更浓厚。
(五)教师具有因材施教的能力能更充分地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每个班,总有好、中、差三部分学生。无论就思想品德还是就学习成绩而言都是这样。教师在学生中能培养先进,帮助后进,促进中间向好的方面转化,便可以最大限度地调动积极因素,使班级中绝大多数学生进步。这就说明,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应具有根据学生不同水平而因材施教的能力。教师在课堂上对能力强的学生不断提出新要求,使他们不至于满足现状。对学习成绩差的学生,要耐心启发,多加辅导,诲人不倦。课堂知识的传授要顾及他们的知识基础和接受能力。在解答问题时,要让他们有训练机会。对于训练中出现的错误,教师要首先充分肯定其中正确的部分,再纠正其中存在的问题,并让基础好一些的学生补充。最后由教师进行分析、归纳、综合。这样做既可以增加学生思考、实践的机会,又有利于调动不同水平,不同性恪学生的积极性。
(六)课堂教学的直观性、形象性、多样性是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有效方法
从教学目的需要出发,结合教学内容,选用直观教具,借助现代化教学手段,设计有关的情景,有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教学效果。单调的教学方法,沉闷的课堂气氛则不能引起学生浓厚的兴趣,不会收到好的效果。
(七)组织学生开展课外活动是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辅助手段
关键词 电子实习 教育改革 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现阶段国内高校普遍设置的电子实习实践在大学生素质教育环节中具有公认的重要性,是提高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独立动手能力,造就创新型人才有效途径。
1 国家现阶段对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要求
2011年3月16日,新华社授权全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别强调,要“围绕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以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为重点,造就一批世界水平的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工程师和高水平创新团队。”①
作为国家培养高层次工程人才的摇篮,高校有责任也有义务在深化教育改革的过程中,逐步克服传统教育模式的弊端,针对目前高校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不足的现状,建立和完善培养工程实践创新能力的教育平台。
2 目前高校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现状分析
在进行电子实习教学的具体实践过程中,目前国内高校在电子实习环节的实习内容、教学手段和实习运行管理模式等方面还在不断实践和探索中。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的不断涌现,致使大部分院校开设的电子实习教学环节与社会生产发展需求相比,不可避免地暴露出在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方面进行的思考和投入还不够。制约学生实践创新能力提高的主要因素如下:
2.1 学校对培养学生实践创新技能的投入力度有限
高校学生普遍自身具有初步的创新意识,同时对动手实践也抱有热切的创新追求,但是由于不善于利用和创造条件,加之部分教学环节对该方面缺乏引导,多数学校为学生提供的创造性的实践条件有限,往往不能将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与课程学习同步进行,导致学生的创新意识没有得到切实的发挥,甚至遏制了学生的创新动机和创新热情。
2.2 学生缺乏由所学知识激发创新思维的能力
由于长期以来所接受的重理论轻实践的应试教育模式,使得大学生虽然积累了一定的知识和经验,想象力日渐丰富,思维能力也有了很大程度的发展,但面对科技迅猛的发展,在校大学生还是暴露出对所学知识的应用面狭窄,缺乏理论知识之间的连续性和交叉性,所学学科理论之间缺少合理的整合,思维方式往往是直线式的特点。这样,也导致学生不能在多领域做到综合地学习,利用综合分析能力进行自身实践创新意识的锻炼。
2.3 学生有创新热情,但缺乏真实的创新实践氛围,实践创新体会不深
大多数学生尽管具有创新热情,但由于没有真正置身于社会生产或科研机构当中,在学校中能够参加的电子设计比赛和实习实践环节又少,学生无法真正体会到创新思维与科技发展之间的相互作用,理论学习和实习实践结合得不够紧密,致使学生没有明确的创新实践方向,进而阻碍其创新思维和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和锻炼。
3 我校电子实习教育的进一步改革与探索
我校在面向校内电类相关专业的电子实习教学环节当中,深化电子实习教学改革,在加强培养学生基本电子工艺技能和动手操作能力的基础上,加强实习实践与所学专业课之间的内在联系,强化对学生工程设计实践能力和学科知识综合运用能力方面的培养,着重考虑为学生营造真实的创新实践氛围,加强学生对科技产品设计生产过程总体框架方面的认识,培养其良好的实际工程设计实践的能力和主动学习的能力。
3.1 优化教学模式,注重基础训练与技术发展相结合
学生的基本技能是其进行创造发挥的基础,因此要在电子实习教学改革过程中强调学生基本技能的训练,通过电子实习要培养学生掌握电子产品基本的设计制作过程,掌握基本的焊接、装配、调试、测试能力,掌握先进的计算机辅助电路、PCB 设计,②现代SMT生产工艺,使其具有扎实的技能基础和广阔的技术发展视野。教学内容要紧跟现代科学技术发展步伐,教师在课堂讲授过程中引入科技发展过程中新的科技信息和技术应用成果,通过对新技术新工艺的视频观摩和讲解,使学生了解电子技术及工艺技术的发展动态,让学生在小组讨论过程中寻找目前自身能力水平与所学专业社会需求之间的差距,明确学生的学习目标,激发学生加强课外学习专业相关知识的动力,也为学生业余时间进行科技创新实践奠定技能基础。
3.2 改革教学内容、方法,注重实践技能技巧与专业知识学习相结合
让学生的理论知识学习与实践能力的培养相结合,使电子实习成为其对所学理论知识进行实践验证的平台。引导学生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性,培养理解理想模型与实际系统之间差异的能力,锻炼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主要从两方面入手:一方面通过实习引导学生发现实践过程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鼓励学生通过进一步检索和运用所学专业理论知识,找到解决办法;另一方面,在理论学习当中学生普遍遇到的抽象的难以理解的问题,想办法通过实习内容的扩充,让学生通过动手实践的方法去解决。我校的电子实习通过一个阶段的调研与教学研究,对现有的实习内容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将清华大学教学仪器厂开发的机器狗、插卡式音箱等实习产品扩充到实习内容当中来,使实习内容更加突出综合性和设计性。并针对实习学生的不同专业,在实习内容的选择上与其专业的培养方向紧密相扣,实习进程的可控性、阶段性更强,使其能够将学生的学科专业知识综合起来,全面提升其工程综合设计实践能力,③为后续课程以及电子竞赛等积累必要的知识和技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性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方式和综合设计实践能力。
3.3 拓宽教学途径,虚拟化教学环境,注重实际学习与创新体验相结合
在电子实习过程中,除注重实际动手操作能力的训练培养外,还注重为学生营造实际科学研究和项目开发的虚拟环境,培养学生的实际工程项目的管理和操作能力。例如通过让学生用Protel软件进行PCB电路板设计,要求学生从项目管理的角度出发去对实习所用电路板进行整体设计方案论证,论证的依据不仅仅是技术上的可行性,还包括产品的设计成本、制作成本等方面,让学生通过询价了解目前市场上印制电路板的制作成本,以此为依据再优化PCB电路板的布线设计,比较出布线优化前后制作成本的节约百分比,最终完成设计方案论证报告、所需材料价格清单等文档的撰写,在实习指导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调用和更新实习室内部的元器件库信息,使学生虚拟地参与到实习产品制作的材料、器件选购当中,提高其置身于电子项目开发环境的真实感,增添积极活跃的创新氛围,激发学生对完成实习内容的使命感,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能力和实践动力。
3.4 建立电子实习教学效果反馈体系,实时优化实践教学改革
此外,我校在电子实习教学过程中建立切实有效的教学反馈体系,通过教学效果评价指标的应用和对教学效果反馈信息的收集,对学生电子实习的实施过程进行有效的监控及教学效果分析,对实习过程进行实时监控和优化,力求优化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教学方法和教学途径等。
4 结论
在我国“十二五”规划中对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教育要求引导下,我校通过深入的教学研究,以今年参与电子实习环节的部分班级为试点,通过对电子实习教育模式和教学方法进行一系列的改革和实践,进一步提高了我校电子类专业学生对电子实习的兴趣和主观能动性,加深了学生对所学专业知识结构和就业需求的理解,更进一步加强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创新性思维能力和应具备的技术技能的培养。很多学生在去年下半年举行的飞思卡尔智能小车大赛和校级电子设计竞赛中取得较好的成绩。今后,我们将进一步改革与实践,力求最大限度地发挥电子实习教育在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工程中的作用。
注释
① 杨海燕.“十二五”规划与高校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中国证券期货,2011(3).
关键词 教学现状;教师能力;学生兴趣;重要性
中等职业教育是我国高中阶段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很多中职院校培养的都是工厂与车间的一线应用型人才。作为一门国际通用语言,二十一世纪的重要通行证之一的英语,已成为许多人生活与工作中的强大助力。英语这门科目在中职学校的设立不仅凸显了它的重要性,也体现了在经济全球化趋势日益加强的现在社会对技术型人才的更高要求。
一、中职英语教学现状
1.多数学生基础偏低、对英语缺乏兴趣
普遍而言,中职学生除少部分依然对英语“不离不弃”、主动学习外,其它学生大致分为三类:第一类学生觉得英语对他们来说可有可无、由此偏重于对专业课的学习,缺乏学习英语的兴趣、英语课上只是在被动的吸收;第二类学生则完全对英语产生了抵触心理、以不识英语为荣,甚至相互攀比谁的英语更差;第三部分学生相对公平,他们对所有的学科都不感兴趣;这一现状导致在英语课上最可能出现的情况就是:不足两成的学生在以他们孜孜以求的学习劲头鼓励着英语老师将注意力放在他们身上从而可以假装没注意到其他三成左右看专业书的同学以及剩下的近半打瞌睡玩手机看小说的现象。
2.教师与学生间缺少沟通,课堂气氛沉闷
长期以来我国的基础教育英语教学由于重视认知能力的培养而忽视了情感因素的作用,重视考试的应试能力培养而忽略了英语的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这才造成了学生的认知发展和情感发展的不平衡及对英语这门学科兴趣的缺乏。多年来为了应试的教育导致英语教师往往一味只顾自己在讲台上填鸭式教学,忽视了根据英语语言教学的特点与教学内容创设良好、互动的课堂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与激情,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使学生获得积极情感体验。课堂中师生缺乏情感的交流,教学往往陷入一种沉闷、无生气的状态。
而在中职英语教学中,因大多数同学对英语的反感导致的课堂气氛沉闷现象更为严重,如此单调沉闷的氛围不但会影响仅有的那部分愿意学习英语的学生的状态,也会影响任课老师的情绪,久而久之,英语课堂几乎就变成了十几个人或仅仅几个人的课堂,看到学生如此不重视自己的课堂,教师与学生的交流、尤其是课后交流自然就越来越少,由此发展只会导致教师除了上课外,很少和自己的学生交流和接触,对学生的兴趣爱好、性格等心理特征知之甚少,这样更容易容易使学生和教师之间产生距离感,形成恶性循环。
3.学校对英语重视程度不够,英语教师队伍建设存在不足
在中学,英语是主科,初中有中考、高中有高考,老师压力大、教得辛苦;学生压力大、学得痛苦。在大学,英语是必修课,大学生为了拿到学位证还得通过四级考试。因此学校对英语学科的建设相当重视。
而在中职院校,英语教学则是多是考查科目。于是无论是在课程的编排、相关设施的设置及英语类课外资料的购置上都无法和专业课程相提并论。英语相关的课外活动、教研活动与英语教师队伍的培训计划也是为数不多。
二、教师自身能力提高的重要性
在中职英语教学过程中、如果老师对课程及学生把握得不好就会回到当前英语教育的一贯教学模式,即以“教材”和“知识”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而中职英语采用的基础性的英语教材大多只停留在初中的英语知识巩固方面。中职生毕业以后面临的是就业问题,是社会的需求,对于没有看到任何和将来可能的工作有任何契合点的中职基础英语、大多数厌烦了甚至是憎恨英语初中教学模式的学生自然难以提起兴趣。这就是所有奋斗在教学第一战线上的中职英语教师们通常都会遇到的第一道难关。也是对中职英语教师的一大挑战。“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想在这样的前提条件下激发学生对英语的兴趣,单纯的教学理论知识并不足够,教师应当更加着重培养自己的综合技能,开阔自己的视野,调整教学思路;这样才能在实际教学中结合学生情况因才施教,以教材为助力而非唯一依据,将实用性体现在教学以及与学生的沟通过程中从而激起更多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
1.多种教学方法的使用有助于提起学生的兴趣
英语是一门语言技能,进行英语语言教学不同于其他学科的教学,英语语言教学一定要注意精讲多练,使学生最终把所学语言知识转变为应用能力。随着英语教学模式的进步与发展,各种各样更加丰富的教学方法被应用到了英语教学里;如“情景式教学法”,“游戏教学法”,“多媒体教学法”及“任务型教学法”等。只有掌握了英语教学所需要的多种教学方法,才能在教学设计与实际教学中信手拈来,丰富自己的课堂内容,激起学生的兴趣。笔者在教学中发现,较之单纯的通过跟读课本内容来熟悉“月份”“日期”的单词与询问日期的用法,学生们对用“When is your birthday?”这个句型询问相邻同学生日、然后回答完问题的同学继续向下一个同学提问这种游戏形式的练习更感兴趣。若将这种形式结合任务型教学法要求某个或某组同学在课堂上问到其他几个同学的生日的话,课堂将会更加活跃。当然,这时考验的又将是教师的课堂调控能力了。
2.与时俱进的知识储备与课堂状况的幽默处理方式是拉近师生关系的重要桥梁
在英语课堂、学生对相关的课外知识往往比课堂知识还感兴趣,在教学中应当适当的加强相关知识的输出,经笔者实践观察,在课堂上补充相关背景知识或常识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起他们的兴趣。
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是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是一种媒介、是一座桥梁,是学生活动的伙伴。应在教学活动中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和技巧并组织和控制好课堂。中专的课堂是从来不乏各种状况的,因为中专生和高中生的区别,处理问题的方式不能同一而论,职业中专的教师应当不断提高自身的心理素养和心理辅导能力,就事论事,对于每一位学生都要一样给予尊重与热情,这样才能更恰当的处理各种情况,总所周知,共同语言能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幽默的处理方式更容易被学生所接受。
3.因材施教、充分利用条件培养学生的兴趣
笔者在讲解“How Much Is It?”这课时使用了情境教学法,用本单元教材提供的三幅图“Bakery”、“Cloth Shop”和“Stationary Shop”里的东西作为商品分别叫学生扮演店主与顾客来操练对话,有的学生只是老老实实根据课文的东西来练习,而有几个平时相对调皮的学生则不按课本要求,想“卖”点其它不同的东西,有一个学生想卖“Pirated CD”(盗版光碟),另一个甚至想干“Traffic in Persons”(贩卖人口)的勾当,逗得大家大笑。不同的学生在知识结构,接受能力,自觉性、学习态度等方面都不一样,作为教师,应当充分留意个体差异以了解学生的具体情况,在教学中转变观念、注意观察,根据不同的培养目标更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从而在教学中做到因材施教,尽可能的帮助学生达到教学目标、提起学习兴趣。课堂之外,对于喜欢故事和笑话的学生,可以鼓励他们去借阅或下载一些简单的英语故事和笑话;对于喜欢音乐的学生,介绍一些流行的、好听的英文歌曲给他们;对于喜欢看动画片的学生,带他们观看诸如“Kong Fu Panda”之类的经典动画。尽量让他们对英语学习的感知多元化而非局限于课堂学习的那点内容。这些都有助于学生兴趣的提高。
4.多媒体技术是教学的良好助力
现如今、作为一名教师,尤其是一名英语教师,多媒体的使用是必修课。英语是一门语言课,其情景性要求很强,而传统的课堂教学很难突破时间和空间对人们的限制,由此很难使很多知识难以进入课堂。多媒体的运用集文字、声音、图像和动画于一体,生动直观,还能创设教材难以提供的情境,改善教学环境,优化教学结构。计算机多媒体的特点是图、文、声、像并茂,能向学生提供形式多样、功能各异的的感性材料,形象生动的画面,标准逼真的情境朗读,悦耳的音乐背景,妙趣的益智游戏;从视觉、听觉等多方面刺激学生的思维,把学生带入宽松愉快的学习环境,让学生主动探索,积极进取,使学生会学、愿学和乐学。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比起人们常说的“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必须有一桶水。”笔者更喜欢的是把教师比作“一湾小溪”,溪水常流常新,这样才能给学生带来新鲜的知识。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遗憾的是,很多在英语学习中寻觅或挣扎的中职学生还没有找到自己的这个老师。其中固然有学生自己的原因,但换位思考一下,身为英语教师的自己就没有一点责任么?自己真的把想到的办法都用了,把应当掌握的技能技巧都掌握了么?
多方面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不但有助于教师在教学工作中突破创新,增强教学有效性,提升课堂效益;而且有助于教师开放地驾驭教材,诱发、引导学生丰富的内心世界,从而极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此双赢之举,何乐而不为!
参考文献:
【关键词】农村中小学 审美教育 网络资源 可行性
李普纳克指出:“网络就是连接我们共同活动、希望和理想的连环,网络形成是形成人们相互联系的过程。”①网络的普及为农村中小学审美教育提供了一种全新的物质技术环境,网络资源的日益丰富更为农村中小学审美教育质量的提升提供了新的契机。
一、农村中小学审美教育中运用网络资源的理论基础
在网络资源日益丰富的环境下,建构主义教学、差异教学、自主学习、多元智能等理论不仅为网络资源在农村中小学审美教育中的运用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支撑,也为教师业务水平的提高和学生创新精神及实践能力的培养开拓了有效途径。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指导下的农村中小学审美教育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在充分利用学习环境要素的基础上对知识进行有意义的建构。这一过程在网络环境下能够充分发挥学习主体和主导的积极性、自主性和创造性,并将个体智慧共享在整个学习团体之中。“差异教学”立足于个性差异,满足学生个别学习的需要,促进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能够获得相对充分的发展。其强调以最佳方式为学生提供学习机会以适应不同的学习能力和需要,达到教学效益的最优化。网络资源的多元化能够促进其有效开展。在网络资源日趋丰富的环境下,自觉确定学习目标、选择学习方法、监控学习过程、评价学习结果的“自主学习”融学习的主动性、开放性及个性化为一体,能充分体现学习者的个性特点、个体需求和主观能动性,为网络环境下农村中小学审美教育模式的构建指明了具体的学习方法。同时,以“八种智能(言语语言智能、数理逻辑智能、视觉空间智能、音乐韵律智能、身体运动智能、人际沟通智能、自我认识智能和自然观察智能)”②为基础,倡导全面、客观地看待学习者,以深入挖掘每个学习者的潜能。被称为“素质教育的理论基础”的多元智能理论为农村中小学审美教育中不同受教育者潜能和创造性的有效开发,提供了可能。
二、“课程标准”为农村中小学审美教育中运用网络资源提供了教学空间
《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开展计算机和网络美术教学,鼓励他们主动检索美术信息,互动交流”“充分利用远程教育网络,引进优质美术教学资源,提高美术教学的效益”“有条件的学校应积极开发信息化课程资源,充分利用网络,获得最新的美术教育资源”。因此,立足于网络资源运用下的农村中小学审美教育具有空前广阔的操作空间。
以对视觉形象的感知、理解和创造为特征的美术课程,是学校进行审美教育的主要途径。从学习活动方式看,美术课程包括“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和“综合・探索”四个学习领域,“造型・表现”是基础;“设计・应用”强调创意性,关注功能和目的;“欣赏・评述”注重知识的内化,进而形成合理的审美心理结构;“综合・探索”旨在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和探究发现的能力。以信息传递的快捷性、内容的宽泛性、资源的共享性及信息传播范围的广泛性为特征的网络环境下的学习为之提供了契机。从促进学生素质发展的角度出发,学生可以在充分运用网络资源的过程中感受自然美,了解美术作品的题材、主题、形式、风格与流派,把握美术与生活、历史、文化的关系。这种打破了学校课程学习时空界限的网络学习方式,能有效扩大学生的学习空间,提升学习的时效性。同时,由于学生在网络学习中拥有更广阔的学习空间,多角度认识与欣赏美术作品的可能性也会提升。
三、审美教育的质量与其所能呈现的资源成正比
以人的智力、知识和信息为核心资源的信息社会,会引发审美教育立足于电脑和互联网为基础的数字化时代。因此,有效提升审美教育质量的前提是其所能呈现的艺术资源的扩增。
我国农村中小学网络环境下审美教育的现状是:一方面,国家拨出大量资金供农村中小学完善教学设备,使得教育教学资源空前丰富;另一方面,由于存在相当部分教师的教育理念相对封闭,教学方式相对单一,这些资源多处于闲置状态,没有真正发挥其作用。因此,如何有效运用网络教育资源便成为审美教育质量提升的当务之急。
集文字、图形、图像、音频、视频等为一体的网络教学资源打破了传统教学的时空限制,能够改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教材的依赖性,使教师能够因“材”施教,进而在教育方式上具有了突破的可能性。同时,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因为学习资源的丰富而拥有了更多的选择空间,摆脱了被动接受的学习,从而产生了“双向选择”的“教”与“学”的方式,这无疑更有利于审美教育质量的提高。当然,网络审美教育资源的开发和建设也需要师生的共同参与。教师可以利用网络资源实现自我突破,自觉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审美教育资源,并运用网络平台予以整合,拓展出综合多维交叉的审美教育模式,兼具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地域文化特色。例如,江苏省沛县实验小学把具有当地特色的民间玩具“布老虎”引入美术课堂,将网络应用与民间美术传承予以链接,建立了“布老虎”主题网站,开展了对“布老虎”的起源、文化内涵、艺术特色等课程的实践探究,促使学生在身体力行中感受民间美术的非凡魅力和珍贵价值,培养了其独立思考、善于探索的良好学习习惯。③学生则可以运用丰富的网络资源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培养自我搜索、整理、判断信息的能力;还可以在此基础上积极实践,拓宽自身艺术审美的空间,全面提高自身的艺术修养。例如,河南省郑州市一八联合国际学校的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积极开展审美教育的践行活动――“一八校报”(电子版)、“一八校园”(多媒体影像)、“学子采风”(网页)等网络资源的开发,不仅极大地激发了学生们关注生活的热情,而且在实践过程中拓展了学习的空间,丰富了学习的内容,培养了学生思考及动手的能力,提升了审美的意趣及修养。
四、网络资源在农村中小学审美教育中的优势
网络资源一般具有交互性、共享性、开放性、自主性和协作性等特点,网络审美教育资源不仅具有上述特点,而且能够充分体现美术审美这一视觉艺术的属性。
网络审美教育资源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将丰富多彩的平面图像信息与立体的声光媒介结合为多形态、多感触、全方位的形象思维语言。特别是图像、动画、影像、声音等多媒体元素的运用,可以使凝固在传统教材中的静态美转化成为动态美,开阔学习者的视野,丰富其想象空间,激发其思维活力,提高其创新能力。同时,随着互联网的日益普及和新的网络技术的发展,会有越来越多的静态文字、平面图片、视听资源等通过相应的网络技术手段以全新的动态系统展现在网络平台上,呈现出丰富的学习资源。尤其是网络以自身优势带给学生的新鲜感、网络界面所独有的画面展示方式、各类软件的运用所产生的意想不到的立体效果等,都会对学习者产生相当的刺激。这些诱因能很好地调动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思维,使学习者对网络资源的运用更具时效性,为学习的多样性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发挥出师生教与学的主动性、互动性,学习过程会更加自由和充满乐趣。
网络资源在农村中小学审美教育过程中,还能够促使教师的教学与学生的创作方式产生变革。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兴趣、特长选择适合自己的创作方式,呈现出个性化学习的特点。如利用网络资源,师生、生生之间可以通过E-mail、QQ、微信、微博、BBS、FTP、NetMeeting、Blog等交流工具实现人机对话和远距离的人人对话,实现双向人机交互、互动学习和多边互动的网络教与学的新模式等。
在教育教学的评价方面,网络资源的运用还能够实现师生、生生等多维评价的开展,促成新的评价方式的形成与发展。教师可以运用网络资源在评价过程中发挥好主导监控作用,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进而正确地引导学生进行有效评价,使得学生形成个性化、健康的审美观、艺术观。同时,学生也可以通过网络平台将学习过程中遇到的相关问题及时反馈给施教方,便于更新相应的学习资源。
网络环境下的农村中小学审美教育应充分运用网络资源日益丰富的契机和优势,引导学生具备关注生活、热爱自然、关心社会的审美意识,丰富其视觉、触觉及审美的基本经验,引领其获得审美学习的持久兴趣并形成基本的审美素养,达到培养受教育者具有与时俱进的创新思维能力的目的。
(注:本文为2013年度河南省教育厅科学技术研究重点项目指导计划,项目名称:新型网络资源在农村中小学审美情感教育中的应用模式研究,项目编号:13B760316)
注释:
①常晋芳.网络哲学引论[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5:39.
②沈致隆.加德纳・艺术・多元智能[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9:16.
③张振华.让网络应用与民间美术传承超链接[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7(9).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