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初中说明文作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压力,这个词的定义有很多,有物理的诠释也有心理的诠释,我认真仔细的去看,看到一半看不下去了,因为理论太多了,我看的头晕眼花,虽然不知道你们是怎么看压力这个词的,但我找到了我的看法,想知道吗,向下看吧。
其实说是看法,不如说是我自己的想法,那天下午我骑着山地车去河边散心,舒适的春风夹杂着淡淡的迎春花的香气,真的很舒服,于是我想骑得慢一些,应该很多人知道山地车是可以变档的,变低档会很轻松但是速度会很慢,需要要骑很多圈速度才能跟平常的自行车一样快,变高档是需要使出比较大的力气让速度变快,可以骑一圈就比平常的自行车快好多,于是我就变低档,确实很轻松,但我却要骑很多圈才能赶上别人,不过散心不就是为了让自己卸下负担,给自己放个“假”吗,于是我就一边观赏着春意盎然的景色一边骑着我的小单车,渐渐的有些贪恋这散心的时间来,不过时间没有给我继续贪恋下去的机会,因为天色慢慢有些暗了下来,家里给我打来了电话,让我早些回家,看了一眼夕阳,那如一瞬即逝的火花,在坠落之时也要用最后的光芒照亮这个世界的景色,很美,如果有时间当时也许真的会看着夕阳落下吧。
为了早点到家,我就把山地车的档位提高了些,有了速度但同时身体也开始慢慢的有些力不从心,就像在大海中逆着翻腾的海浪游泳一样,很累,但仍要坚持因为要赶快赶回家,如果是个孩子的话谁也不想被家长批评不是嘛,终于,已经看到离家比较近的路口了,夕阳也渐渐地落下了它最后的光辉,我有些腿酸的停下了跺了跺脚,如果继续这个速度下去势必会很累,如果稍微把档调低一些就不会这么累了,于是我选择了第二种,卸掉一些“压力”慢慢的向前走,路上还碰到了好朋友约定好了第二天一起去学校,而我也在父母发火之前到了家。
初中作文教学初中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作文教学的成绩直接影响着学生的 学习成绩的好坏,也是衡量教师教学成败的一个重要标准。因此,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提 高作文教学质量,是作文教学中不容忽视的一环。
什么是写文章?通俗点说,就是我们心里有个什么想法,说出来让人听明白,这是说话。如果把这种想法用文字写出来,就是写文章。提高写作能力,应着重从以下两个大的方面入手。打牢写作基础。认识水平高,有敏锐的洞察力,生活阅历丰富,再加上知识的广博,才有可能写出好的文章。因而,要学会和不断地观察和体验生活,积累社会和人生经验,丰富各方面的知识储备,进行各方面的修养和锻炼。
学习写作,首先主要从看、想、说、写四个方面夯实基础。看:包括看书和看取人生两个方面。无论是看书,还是看取人生,都要看得清,看得准;想:看别人的文章是怎样写的,为什么这样写而不那样写,有什么写作规律和要求;说:口授文章就是说成的文章。如果说得好,自然写出来就会好。说得清,说得顺,就能写得清,写得顺;写:包括写和改两个方面。即勤写、多写和反复修改。当然,较强的观察能力,丰富的想象能力,较高的立意能力,选材能力,结构能力,遣词造句能力和表达能力也是必不可少的基本要求。提高写作能力的基本途径。提高写作能力主要有三个途径。学习写作理论知识,掌握写作技巧,弄清各种体裁的写作特点和写作要求,做到头脑清楚,心里有数;多看、多记范文,吸取他人成功的写作精华,为己所用;从一开始就养成规规正正,一丝不荀,反复练笔和不怕失败的写作习惯和精神。虽然文无定法,但“大体”须有。也就是说在守格中破格时,要先学会守格,然后再破格。破格也必须要遵守一些基本的原则和规律。学好了守格,懂得了基本规律,再求变化,这样才能逐渐做到随心所欲。
大胆模仿,敢于创新。冰心在《谈点读书写作的甘苦》中说:“我常常抄袭,就是说模仿别人更好的句子。”心理学家研究表明,给出榜样让学生学习,学习效果会更高。在学生大量积累材料的基础上,我们可以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尝试这模仿别人的写法,写一些片段或习作,学会模仿,才能更有利于学生的创新,这样可以达到能力迁移的目的。如《荔枝图序》第一段中说明荔枝的形态和变化。先点名产地,继而写荔枝树以及叶子、花朵和果实的形状,接着对果实的状态、香味和色泽进行了细致的描绘,最后写荔枝果实离开枝干后色泽香味的变化,文字层次清楚,语言生动,引人入胜,学完课文后,我要求学生仿照课文第一段的写法,写家乡的一种物产,学生兴趣极高,大多数学生都能模仿写好。
写作是社会发展的产物。社会生活离不开写作。写作不仅是社会的需要,更是个人成长进步的阶梯和必备要求。写作又是个复杂而艰辛的精神劳动,要耐得住清贫与寂寞。写作并不难。兴趣和爱好是最好的老师。有兴趣才能有劲头,才能钻进去,才能学得快,写得好。要有韧劲,持之以恒,方能成功。教师要采取多种手段,开展写作训练活动,如: 片断训练法、竞赛训练法、 归类训练法、 兴趣训练法等。就在本学期说明文写作教学中,面对说明文比较枯燥,学生知识面狭窄,资 料积累贫乏的情况下,让学生写最熟悉的内容,我曾让学生以《带你到我家》为题,说,学生便跃跃欲试,一吐为快。结果学生写出来的作文,不仅条理清晰,而且说明清楚语句通顺,连以往最厌恶作文的同学都能够一改往日的缺点写得很好。
关键词:中职写作?现状与成因?训练优化
国务院在《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中指出:“要树立以全面素质教育为基础,以能力为本位的观念,培养具有继续学习能力,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中初级专门人才。”文中强调了中职学生能力培养的重要性。中职学生即将走向社会,写作能力作为表达能力的重要形式,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但现状却令人担忧。
一、中职学生写作能力的现状堪忧
1.入学时基础普遍薄弱
如今,中职学生入学时的写作基础情况令人担忧:某校一位新生入学报到填表时,在“父亲工作单位”一栏里填了“农民”二字。有的学生坦言:由于初中就被分到了普通班里,哪怕是初三,也从不写作文。约百分之五十的学生表示,自己只会写少于300字的记叙文,不会写较长的记叙文,不会写说明文和议论文。就是不到300字的记叙文也不像文,一般是没头没脑地写了一个个片断,没有开头和结尾。
2.入学后提高缓慢
作文中错别字多,某班高二学生在学年期末考作文中,出现了这样一些情况:“计”(技)能考试、文化课“根”(跟)不上、“以”“乙”(已)经、“遇”(预)料等等;标点符号乱用的现象也较为普遍,逗号、句号等标点用在首行,破折号、省略号只占一格或断成两截;300字的作文都写不出来。一位高二男生,平时在班里综合成绩居上游,并担任学生会社团负责人,在就业实习表的“自我评价”一栏中,仅写了一句话“我在校表现良好”。
显然,这样的写作能力是不利于中职学生今后的发展的。
二、造成上述状况的主观原因
1.对所学知识的价值观缺乏正确认识
英国作家德・昆西在《致一位青年的信》中说:“语文的力量来自于欣赏者文学趣味的生成、美好情感的孕育、价值观的树立、审美能力的提高。语文的动人源自于研习者纯正、成熟的趣味。”这种价值观的缺失,导致相当一部分学生失去了学习的原动力。
2.知识的需要和兴趣水平的下降
需要是人的本性。“他们的需要即他们的本性”,同时,需要还是个体行为的出发点和根本的内在动因。“任何人如果不同时为了自己某种需要和为这种需要的器官而做事,他就什么也不能做”。学习的动机源自对知识的需要、兴趣,而一旦这种需要和兴趣水平下降,学习信心丧失,学生便会对学习采取得过且过或放弃的态度。许多中职学生便是在这种心理支配下自然或不自然地抵触学习,并把学习的失败归咎于诸多客观因素,如学习基础差、知识难度大、学习风气不佳等。
三、对策――采用提高写作兴趣的教学方法
法国自然主义教育思想家卢梭指出:“问题不在于教他各种学问,而在于培养他有爱好学问的兴趣。”因此,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提高教学效果的关键所在。培养学生写作兴趣的教学方法很多,以下是几种有效方法。
1.作文命题与中职生的生活紧密结合,让学生有话可说
生活是写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中职的作文命题应充分遵循中职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考虑中职学生的年龄特点,贴近中职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导他们观察、体验生活,提高审美情趣,让他们在写作中去发现美、感受美、理解美,丰富生活,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写出有真情实感的作文,也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升他们的职业素养。
笔者在教学中尝试了以下命题:《我的未来依然有梦》《家乡美如画》、《成长的烦恼》《理解是桥》《我说时尚》《于细微处见______》《小议追星》等等。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这样的命题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写作积极性,同时,又能进一步激发引导学生把目光投向生活,投向熟悉、了解、感兴趣的学校、家庭、社会生活,引导他们去观察、发现、倾听、思考。丰富多彩的生活反过来又会给学生以源源不断的作文素材,从而形成良性循环。
2.把写作教学与阅读教学相结合
笔者曾就中职学生写作难的原因作过多次调查,学生们普遍反映主要是难在不知道写什么和不知道怎么写。而阅读教学无疑能为写作提供丰富的素材,从而解决写什么的难题,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怎么写的难题。
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在《国文教学的两个基本观念》一文中指出“阅读与写作是一贯的,阅读程度提高了,写作程度没有不提高的。”这就告诉我们:写作与阅读是相互依存、密切联系的。
笔者结合教学实践,体会到要将写作教学与阅读教学有机地结合,要在日常的阅读课教学中有意识地贯穿写作教学,用好课文这一经典的范文,从课文中吸收写作的素材、语言、写作技巧,引导学生适时讨论吸收,并做到举一反三。同时,在阅读教学中结合课文的特点,适时穿插片段练习、改写、续写等练习。
在课内阅读的基础上,读的内容由课内再延伸到课外,实施专题阅读与自由阅读相结合。专题阅读,就是读教师推荐或帮助学生选定的阅读材料;自由阅读,就是读学生们自行借阅、征订、收集的书刊,在学生们阅读、摘记的基础上,适时开展交流讨论。这样的阅读,让学生拓宽了视野,积累了大量的写作素材,让学生有了一写为快的强烈愿望,收到了以读促写的功效。
3.把写作教学与听说训练相结合
佳作交流、美文赏析、作文互评,开展朗诵、演讲、辩论等竞赛活动,结合课前5分钟学生轮流叙事,叙述所见、所闻、所感。结合教材中的单元口语训练,使学生听、说、写能力相互促进,大大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表达能力,为中职学生升学或走向就业岗位奠定了良好基础。
4.把写作教学与实践活动相结合
中职学生的心理特征是爱表现自己,参与意识强。笔者把开展的活动分成三个系列。一是课内实践活动。结合课堂教学,组织辩论赛、朗读比赛,表演课本剧,自编自演快板、相声等等。二是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生会的部、社组织,参与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学生们一次次参与多种活动,积极参加校运动会、青春杯辩论赛、征文活动、越野赛、书画大赛及各类球赛,积极向军训快报、运动快报、校报投稿。三是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如青年志愿者活动,科技为民服务,利用节假日勤工俭学等。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使学生们积累了丰富的写作素材、情感体验,学生们急于表达,乐于表达,想一吐为快。
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方法还有很多,如循序渐进法、降低难度法、评语激励法、分层次教学法等等。教师可根据学生写作基础的强弱,提出不同的写作要求,采用不同的教学策略。
四、成效
实践表明,作文兴趣教学不失为解决上述问题的好方法。多年来,笔者所任教的虽是专业班的学生,入学时学习基础在几个综合班之下,但由于运用作文兴趣教学方法,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大力提高,推动了语文整体教学,学生的语文能力得到全面提升,特别是写作能力。多位学生先后在县感恩、安全等主题征文、演讲比赛中荣获一等奖,学生的文章也频频发表在校报上。
关键词:作文教学;教师问题;观念;方法
中图分类号:G451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0845(2007)04-0077-03
在目前的中学语文教学中,相对阅读教学而言,作文教学存在的问题显然要多一些。存在问 题的原因很多,但我觉得最主要的原因还是教师自身的作文教学水平存在问题。
一、观念有偏差
教师作文教学的观念问题是作文教学的一个最重要的问题。一旦教师作文教学观念有偏差, 其作文教学也就必然会出现方向性的偏差。目前语文教师在对学生写作能力形成机理的认 识上普遍存在着偏差,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其一,不能正确为学生写作定位。写作是一种智力技能,它是通过大量的写作实践而练就的 ;写作能力的提高主要不是靠写作知识,写作知识对写作有一定的作用,但作用不大。
从心理学的角度讲,技能有两类:动作技能和智力技能。写作是一种智力技能。无论何种技 能,其形成都要经历两个阶段:技能认知和技能形成。技能的水平有高低之分,技能的形成 与水平的提高是一个渐变的过程。实事上,它是从技能初步认知到技能初步形成,再从技能 认知水平的提高到技能水平的提高这样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技能水平的提高是建立在有较 高的技能认知水平基础之上的,但是较高的技能认知水平本身不能直接转化成较高的技能水 平,较高的技能水平只有通过对建立在较高技能水平的认知基础之上的不断训练才能逐步形 成。
学生对写作的认知,有的是教师教的,有的是自己通过阅读得来的(从读别人的文章中体会 的,或是别人在文章中介绍的),有的是自己在写文章时自悟的。但对写作最有用的 就是作者在写作中自悟出的对写作的认知,唯有这样的认知最真切,对写作的指导作用也最 大。从根本上讲,对写作的认知水平与写作的实际水平是相互促进的。一方面,学生对写作 的 认知水平主要是通过自身的不断写作而得到不断提高的。另一方面,写作的认知水平提高了 , 写作的实际水平才能提高。但是写作认知水平本身并不能直接转为写作的实际水平,写作实 际水平的提高是通过建立在写作认知水平提高基础之上的不断的写作训练而逐渐生成的。因 此,教师要重视学生写作知识的掌握,更要重视学生扎实的写作训练。
其二,很多教师都认为,写作主要(或很大程度上)是通过阅读来促进的,这导致读对写的作 用被不适当地夸大了。
俗话讲的“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正是对“以读促写”语文教学传统的最好 注释。这句俗语的直接意思很明白:你如果读了大量的唐诗,就会写诗。这句俗语的意思再 推广开来就是:你如果大量地阅读,就会写作。纵观中国语文教育史,这种“以读促写”的 教学范式在大多数时间里都占据了语文教育的主体地位。
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语文学界对语文教学的各方面问题都进行了大量的反思,这其中也包 含了“以读促写”语文教学范式问题。但长期形成的“以读促写”这种语文教学范式在大多 数教师的头脑中似乎根深蒂固,很难改变。持有“通过大量的阅读就可以达到提高写作能力 ”观点的人,其观点的实质就是,“通过大量的阅读就可以达到充足的语言积累,获取大量 的写作知识;有了充足的语言积累与大量的写作知识,也就具备了良好的写作能力”。
大家都知道,写作主要就是语言表达。语言表达是以语言积累作为前提的,没有适量的语言 积累,语言表达就难免会遇到困难。然而有丰厚的语言积累未必就一定有良好的语言表达。
我们从阅读中获得的与写作有关的语言积累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词汇、语句的 积累。阅读所形成的这种语言积累要转换为写作中的灵活应用需要一个漫长的写作训练过程 ,只靠阅读是不能解决问题的。还有一个积累是获得语言使用上的认知(明白语言可以如何 用)。事实上,语言的认知水平与语言实际应用水平是不一样的,一个人有较高的语言认 知水平,并不意味着他就有较高的语言表达水平,就像很多知名的语言学家与文艺理论家不 是(不能成为)文学家一样。语言表达是一种技能,任何一种技能都主要是依靠练习才能逐渐 形成的。语言表达能力是建立在一定语言积累之上的、且须经过不断的写作实践才逐步形成 的。
大家也都知道,文章中的语言表达还要借助一定的篇章结构等笔法形式来显现,这些一定的 篇章结构等笔法形式就是我们常说的写作知识。其实,我们通过阅读可以大量获取的那些写 作知识,仍是停留在对写作方法的认知层面上的知识。要说这种写作知识的作用,正如我们 前面所说的那样,“写作知识对写作有一定的作用,但作用不大”。
因此,“通过大量的阅读就可以达到充足的语言积累,获取大量的写作知识;有了充足的语 言积累与大量的写作知识,也就具备了良好的写作能力”的认识显然是错误的。
二、方法不妥当
讲作文教法与写法的文章可以说是铺天盖地。当然,我们的作文教学可以从这些文章中汲取 一些可资借鉴的方法,但这无法从根本上改变目前作文教学的效率普遍不高的尴尬局面。我 个人觉得,作文教学要超越这些“铺天盖地”的“方法”,就得站在“方法”之上,也 就是要把握作文教学的“原则性”的“方法”。笔者认为,这“原则性”的“方法”就是 作文教学要核心化、要序列化。
1要核心化
作文教学应抓住两个核心:语言的表达能力和对生活的感知力。
写作是将思维转化为文字的过程,在本质上就是语言表达。学生学习写作在本质上就是学习 语言表达,而怎样才能使学生的语言表达取得更好的成效,则是我们广大语文教师所要重 点去研究的问题。这也是我们作文教学的核心问题之一。
影响语言表达的因素很多,如认知能力、思维能力、心理因素等等。但从语言本身的层面来 看,主要有两个因素:一个是语言积累,一个是语言表达本身。先说学生的语言积累问题。 大家都明白,语言表达是建立在语言积累之上的,没有丰厚的语言积累就不可能有良好 的语言表达。教师可以通过听说读写多管齐下,使学生实现适量的语言积累。教师不仅要重 视 学生在阅读中的语言积累,也要重视学生在写作中的语言积累。让学生多写作,把阅读中学 到的或是听来的词汇、句子等语言表达尽可能用到写作中去。这样,才可能使语言积累越来 越丰厚。再说语言表达能力问题。一个人,如果有了一定的语言表达能力,那么无论要写什 么文体,他也应该是可以应付的。
真正的写作绝不是人云亦云,而是创造,它要求写出自己的独 特感知。尽管我们的作文教学,不是专门为了培养作家、新闻工作者或是研究者等专业人员 去 教学生写作的,但写作的本真指向始终都是创造和表现自我。作文教学一定要把握这个大方 向,要引导学生在作文中写出自己的独特感受。对于学生而言,在作文中能写 出自己的感受,能表达出自己的真情实感,就可以称得上是真正意义上的个性化作文了。当 然要做到这一点,就要求学生对生活要有良好的感知能力。学生只有对生活有了良好的感知力,才可能写出自己对生活的独特感受。这样的写作才能真 正表现自我,这样的写作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个性化写作。因此,我们应该把培养学生对生活 的感知能力问题作为作文教学的核心问题来研究。
2要序列化
在作文教学中,我们除了要抓住上面说到的两个核心问题外,还要把握一个序列化的问题。
在作文教学中,需要教学的东西很多,应该把初中或高中看做一个教学的整体,在此基础上 对作文教学进行序列化的安排。教师可以根据语文“课标”的要求,拟定出初中、高中作文 教学的序列。譬如,初一年级语言表达方式可以确定为记叙和描写;文体写作确定为一般记 叙文和应用文中的通知、启事、申请书和倡议书。初二年级语言表达方式可以确定为说明 和抒情;文体写作可确定为说明文、记叙文中的消息与通讯以及应用文中的感谢信、表扬信 、公约和计划。初三年级语言表达方式可以确定为议论和表达方式的综合利用;文体写作可 确定为议论文和应用文中的海报、广告、调查报告、实验报告等。如此这般,整个初中的作 文 教学在语言表达方式和文体写作上就会有一个较为合理的序列(主要体现作文教学内容的连 续性与渐进性)。
然而,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作文教学往往没能抓住核心问题,往往未能对初中或高中整 个学段的作文教学进行序列化安排。教师的作文教学有很大的随意性,常常是这次作文课 讲写作的这个问题、写这个题目,下一次作文课讲写作的那个问题、写那个题目,几次作文 课讲的若干个问题或是写的若干个题目,它们之间往往缺乏合理的序列,作文教学的核心 更是难以体现。
实事上,关于作文教学的核心化与序列化问题,不能全怪我们教师,语文教材也需负很大 责 任。就目前出版的三套初中语文教材看,人教版的教材把写作与“综合性学习”合二为一, 强调从生活化的角度去写作,强调学生把不同的生活作为写作对象,教材很难看出写作教学 本身所特别要求的核心化与序列化。和现行三套初中语文教材相比,现行的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在作文教学的核心化与序列化方面的处理就好得多。教材在作文教学方面的编写能基本体现作文 教学的核心问题,单是“培养学生对生活的感知力”这一核心问题,在第一册的高中语文教 材的“写作、口语交际”部分就设计了三个单元有关这方面的内容,即“用心感受生活”、 “ 深入思考生活”和“表现主观情意”。作文教学的另外一个核心问题“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 能力”在教材中也得到了较充分的体现,在六册语文教材总共三十四个写作单元中就 有近二十个单元是有关培养语言表达能力的。现行的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在作文教学方面的 编写不但能凸显作文教学的核心问题,也能基本体现出作文教学的序列化要求。它不仅在 语 言表达方式的教学安排上有清晰的序列性,在文体写作安排上同样具有清晰的序列性,从叙 述性文体逐渐过渡到说明性的文体和议论性的文体。2001年,这套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在高 中的起始年级开始使用,它在写作教学方面显现出的独特优势也逐渐被大家所认可。
总之,作文教学只有做到核心化与序列化,作文教学效率才能真正得到提高,学生的写作水 平才能真正得到提升。 三、缺乏写作的直接经验
前些时间,笔者就本地区中学语文教师写作现状进行过一次调查。调查结果表明:中学语文 教师坚持写作的人很少,而且写作的质量普遍偏低,很少有人能在有关刊物上发表文章。这 说明了语文教师本身写作直接经验的缺失[2]。
前面说过,写作是一种智力技能,这种技能是通过不断的写作练就的。如果语文教师不写作 ,或是写作的数量很少,教师自身的写作技能不仅很难提高,而且会逐渐衰退,其直接后果 必然是教师自身的写作直接经验逐渐缺失。那么,指导作文教学,语文教师只能靠间接经验 ,看看别人是怎么说的,然后依据别人说的(或是加上自己的推想)去教学生写作文。
教作文如同教练教人游泳。试想,一个游泳教练自己不会游泳,哪怕他看了再多的游泳方面 的 书,请教再多的游泳高手,他也很难教会别人游泳,更不可能培养出游泳高手。因为他得来 的是间接经验,他未必能理解。再说,游泳时可能会遇到许多意想不到的问题,有些东西在间接经验中可 能根本就没有。作文教学也是一样的,别人讲的写作经验你往往很难彻悟(它还可能是不准 确的,甚至可能是错误的),这样的经验不好用来指导学生的作文;再说,在学生的实际写 作中,再多的间接经验也不可能涵盖在实际写作中可能遇到的各种情形。写作的实际情形 是活的,是千变万化的,只有教师本身在写作上既有丰富的直接经验又有丰富的间接经验, 才能真正地从容应对学生在写作时可能遇到的各种情形,才能真正做到指导学生写作游刃有余。
关于语文教师写作的直接经验,叶圣陶先生在《“教师下水”》一文中说过,语文教师写下 水作文,能“无论取材布局,遣词造句,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而且 非常熟练,具有敏感,几乎不假思索,而自然能左右逢源。这样的时候,随时给学生引导一 下,指点几句,全是最有益的启发,最切用的经验”[1]488。由此可见,教师 写作的直接经验对作文教学是多么重要。语文教师只有自己常写作、多写作,才能不断积累 写作的直接经验,才可能在作文教学中讲出自己的真知灼见。
四、对作文教学缺乏足够的重视
对作文教学重视不够,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其一是作文教学的观念有偏差。这一点,前文已有论述。
其二是教师自身很少写作、怕写作,在其头脑里定然潜伏有对写作不够重视的因素。有些教 师往往不能很好地利用每周两节的作文课。上作文课前不认真备课;作文课堂上,有时只是 随意在黑板上 写个作文题目,让学生自己去写,而没有进行任何的写作指导。有的教师,干脆把作文课改 为上其他内容的语文课。对作文教学的不重视,还表现在以下几点:作文批改不及时,讲评 缺乏针对性,写作数量严重不足,一个学期下来学生才写三四篇作文。
另外,教师对作文教学重视不够的问题同目前的应试教育也有很大的关系。作文分数在 整个语文考试中所占的分数比例不是很高,一般的语文考试,作文只占30%到40%,而且学 生 在作文上得分的分差也拉得不开。因此许多语文教师都持有这样的观点:与其把力气花在提 高学生语文的作文分数上,还不如把力气花在提高学生语文的其他方面的分数上。
总之,作文教学效率不高,除了教师在作文教学的观念、方法上存在问题,教师本身写作经 验不足,以及教师本身对写作教学重视不够外,还与教师其他方面的一些问题有关,诸如 对作文的评价水平问题等,这些都有待我们进一步去探究。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