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为了孩子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巫教授首先指出:我们国家在制定《婚姻法》时,一贯遵循男女平等的原则,即男女权利和义务的平等,同时又提出保护妇女、儿童和老人的原则。而在这个原则里面,儿童是第一位的。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因为儿童是最小、最弱的一个群体。他们没有自我保护的能力,所以需要特殊保护。为此,我们国家还制定了一些特殊的法律,如:《未成年人保障法》、《妇女权益保障法》等等。于是,我们的采访就从这个话题开始了:
《婚姻法》是家庭根本大法,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都要受《婚姻法》的调整。这次修改《婚姻法》时,在总则里面增加了一条,即
第四条:夫妻之间应当互相忠实,互相尊重;家庭成员之间应当敬老爱幼,互相帮助,维护平等、和睦、文明的婚姻家庭关系。
这是对婚姻家庭的总要求。
在新《婚姻法》中,还有不少与孩子有关的条文。
第二十一条:父母对子女有抚养教育的义务;子女对父母有赡养扶助的义务。
父母不履行抚养义务时,未成年的或不能独立生活的子女,有要求父母付给抚养费的权利。
父母对子女有抚养教育的义务,直到子女能够独立生活为止。这是法定义务。孩子到成年了,但如果他是残疾人,父母还得管;孩子上大学,上研究生了,父母有条件的也应该管。
子女不履行赡养义务时,无劳动能力的或生活困难的父母,有要求子女付给抚养费的权利。
父母老了,生活有困难时,子女要赡养,如果子女不管,父母可以告子女。
禁止溺婴、弃婴和其他残害婴儿的行为。
这次《婚姻法》在这一款里加了两个字“弃婴”。为什么把“弃婴”特别提出来呢?过去溺婴比较有代表性。近年来,有些父母不把孩子直接溺死,而是把孩子扔在医院、公共场所或福利院的门口,自己偷偷走了。这样虽然让孩子有条活路,但孩子依然无法得到父母的爱,生存质量受到威胁。增加了这条就保护了儿童的生存权。体现了儿童优先的精神。溺婴不行,弃婴也不行,都是犯罪,都属于禁止范围。
曾经有电视台要做一个节目。说是一对夫妇生了一个有心脏病的孩子。一天丈夫对妻子说:我带孩子看病去。就把孩子扔在了医院。丈夫回来对妻子说,孩子丢了,找不到了。医院见到这个孩子,发现孩子有病,就先给孩子治病并使孩子恢复了健康,还发动全医院给这个孩子捐款。然后就开始寻找生父、生母。最后,医院按有关线索找到了孩子的爸爸。孩子的病治好了,他的父母还得到两万元的捐款,最后大家皆大欢喜……作为媒体,宣传医院救死扶伤,为孩子捐款是应该的,但这个父亲扔掉了孩子,把做父亲的责任推到医院,推到社会。是违法行为,应该加以谴责或制裁。
第二十三条:父母有保护和教育未成年子女的权利和义务。在未成年子女对国家、集体或他人造成损害时,父母有承担民事责任的义务。
1980年《婚姻法》里这一条仅规定了“经济赔偿”。新《婚姻法》的这一条里把经济赔偿扩大成了“承担民事责任”,加大了父母的责任。也就是说,如果孩子给国家、集体或他人造成损害,父母不光是经济赔偿,还要承担其他的民事责任。这就加大了父母的责任心。
第二十五条:非婚生子女享有与婚生子女同等的权利,任何人不得加以危害和歧视。
有些国家非婚生子女比婚生子女的权利低。比如继承权,父亲死了,婚生子女可以分到100,非婚生子女只能分到50,减半,有一些歧视非婚生子女的规定。我们认为非婚生子女本人是无辜的。无论是婚生的还是非婚生的,他们都是父母的孩子,都是祖国的花朵,应该受到同样的保护。这一条进一步保护了非婚生子女。
不直接抚养非婚生子女的生父或生母,应当负担子女的生活费和教育费,直至子女能独立生活为止。
在现实生活中,生父、生母都有丢弃孩子不管,逃之夭夭的。在这次修改中,增加了“或生母”的内容。无论生父还是生母,都应当承担对孩子的抚养义务。虽然你们没有结婚,但你们是孩子的父母。生父找不着,生母管;生母走了,生父管。双方都有同等的责任。
第二十八条:有负担能力的祖父母、外祖父母,对于父母已经死亡或父母无力抚养的未成年的孙子女、外孙子女,有抚养的义务。有负担能力的孙子女、外孙子女,对于子女已经死亡或子女无力赡养的祖父母、外祖父母,有赡养的义务。
一般来讲,祖孙之间一般不发生关系,孩子由父母抚养;父母由子女赡养。一个三代同堂的家庭是祖父母一代,父母一代,孩子一代。父母这一代是主要抚养者,上养老,下养小。在特定条件下,如父母死亡或无力抚养,家里剩老人和小孩。这时如果祖父母和外祖父母有条件,孙子女和外孙子女未成年,祖父母和外祖父母就应该抚养孙子女和外孙子女;反过来,如果孙子女和外孙子女成年了,有条件了,就应该赡养祖父母和外祖父母。祖孙关系在这个时候才起作用。过去的相关条文中规定只有父母死亡,祖父母和外祖父母才有抚养孙子女和外孙子女的义务;现在增加了一条“无力抚养”,即:如父母没有经济来源了,或由于种种原因无力抚养或赡养时,孙子女和外孙子女有条件要赡养祖父母和外祖父母,祖父母和外祖父母有条件要抚养孙子女和外孙子女。这样做,使老人、儿童有更好的生活条件。体现了敬老爱幼、养老抚幼的精神。
第三十八条:离婚后,不直接抚养子女的父或母,有探望子女的权利,另一方有协助的义务。
新《婚姻法》增加这一条是有针对性的,对探望权应作扩大解释,就是离婚后,不抚养孩子的一方有权探望孩子。父母有探望子女权,子女也有探望父母权。对孩子来说,我爸爸和妈妈离婚了,我跟妈妈一起生活,我想看我爸爸,我有权利探望爸爸,爸爸也有权利探望我;对孩子父母的一方来说,我去看孩子,另一方不能不让我看,不能锁起门来或把孩子转移,而应当帮助我看望孩子,保证我看到孩子。
离婚可以,但亲情永远不能割断。缺少父爱、缺少母爱对孩子都是不幸的。国外有种办法,就是父母轮流抚养孩子,一年一换,你养一年,我养一年。为的是让孩子有完全的父爱和母爱,有全方位的,而不是单向的爱。这被称之为雀巢式的抚养关系。
行使探望权利的方式、时间由当事人协议;协议不成时,由人民法院判决。
父或母探望子女,不利于子女身心健康的,由人们法院依法中止探望的权利;中止的事由消失后,应当恢复探望的权利。
如果探望不利于子女的成长或子女身心健康,比如有家庭暴力的情况,遭虐待的子女不愿见父或母,就要听从孩子的,并由人民法院中止探望权。什么时候这种情况消失了,就可以恢复探望的权利。总之,一切为了孩子的利益。
关键词:情感教学 激励 尊重 保护 信任 宽容
爱是人类的永恒话题,是人类最基本的情感,而在教育中,爱更是教育的灵魂和生命。对孩子进行爱的教育,是教育的关键,也是教育的基本要求。爱需要教育,教育也需要爱。对于屡犯错误的学生,爱就等于宽容,爱就等于尊重,爱就等于理解。记得苏霍姆林斯基曾这样说过:“有时宽容引起的道德振动比惩罚更强烈。”可见,宽容决不是放任自流,而是一种更有效的、积极的教育手段。
新课程标准也提出要把情感作为教学内容与目标,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并强调在教学中要尊重、理解学生。我认为教学活动是在知识,情感两条主线相互制约下完成的,进行情感教学,不仅可以优化课堂教学,而且对培养良好的个性,提高人的素质也有着重要的意义。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过,“要做到摘下花朵而不使露珠被抖落,需要多么地小心谨慎……因为我们接触的是自然界最精细、最稚嫩的东西――正在成长的集体身上会思维的物质。”如此稚嫩美好的东西更需要我们精心地呵护。
教学活动是师生的双向活动,要使之有效地进行,就要建立起学生对教师的信任感。心理学家罗杰斯指出创造良好的教学氛围,是保证有效进行教学的主要条件,而这种良好的教学氛围要以良好的人际关系为基础或前提。“亲其师、信其道”,如果,老师能用耐心、宽容心满腔热情地引导学生,把对他们的爱化为一句句暖心的话语、一个个赞许的姿态,都会使学生感受到老师的关心,感受到热烈而积极的期待,他就会对老师产生亲切感和信任感,并愉快地接受老师的教诲,只有在这种情况下,才能创造出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相反,如果师生间的关系紧张,学生会由厌恶老师进而厌恶学习。如果老师上课时总板着一副严肃的面孔,当学生稍有差错便是严声厉词或一顿训斥,在这种紧张气氛中,学生很有可能就会放弃学习了。而且,随着年级的升高,要求也会越高,趣味性却相对减少了,这样,很难让学生持续保持对学习的兴趣。
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拥有持久的动力呢?我认为,教师要努力创造良好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没有精神压力、没有心理负担、心情愉快的状态下学习,用爱感召他们,使师生间产生一种“亲和力”,从而达到课堂上的默契,同时,也激发起他们对学习的积极性,自觉、认真、刻苦地学习。实践证明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习比在紧张的学习氛围下接受能力更强,学习效率更高。
著名心理学家王极盛教授,对北京二十所中学近万名中学生进行调查,测试后得出了这样的结论:“情感温暖与理解是学生们最为缺乏的‘稀有品’。”这无疑给我们教师敲响了警钟,使我们意识到:情感问题正严重影响我们教学质量的提高。师生间的关系,需要有情感作为基础,而爱,是情感的基础与表现。只有对学生播洒爱的雨露,才能让学生满怀热情地去学习。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总会因学生的上课不认真而去责怪他们,因为他们的闯祸而恼羞成怒……结果却发现教师的严厉批评并没有让学生改正错误,有的甚至变本加厉!这时我们不得不思考,是不是我们的教育方式出了问题。时常听到老师这样的感叹:我们一切都是为了学生好,为他们着想,可他们怎么就那么不听话呢?是啊,学生怎么那么不听话呢?怎么就那么不理解老师的苦心呢?我们是以爱为出发点的,可问题是学生感觉到了吗?如果感觉到了,他们还会这样吗?
严厉的批评肯定会伤及学生的自尊,丧失学习的信心,更容易引发他们的叛逆心理,结果往往是事倍功无。既然如此,我们何不换种温和的表达爱的方式呢?对待他们,还是要以激励、唤醒、鼓励为主,让他们在心理上先接受我们,感受到来自教师身上的爱。在爱的呼唤下,我相信每个孩子都是愿意学的!
教育的过程应该是充满爱的过程,情感教育应贯穿于每节课的每个细节,应贯穿于学生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应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学校的情感教育工作必须依据青少年的身心特点,从学生出发,一切要以孩子的健康成长为第一宗旨。孩子将来是不是都能成为英才,我们不知道,但至少我们要做到让每个孩子都健康快乐地成长。多一份关注,多一份鼓励,让孩子接受我们,让他们知道我们对他们的爱,让他们信任我们,从而接受学习,学会自主学习。这也就是我们强调的要利用影响学生学习效果的积极情感因素,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习动机,调整学习态度,使他们树立自信心,锻炼意志力,增强学习原动力以及学习的主动性和目的性,强调通过情感教育来实现教学中的师生共同参与并和谐发展,让他们觉得学习不再是一种负担。
我想天下的孩子都需要宽容的爱。作为老师,要容得下那些学习差、淘气和所谓的“问题孩子”,要走进他们的情感世界,时时去关注他们的言行,了解他们的内心需求和行为动机,掌握他们的心理特点,同时要宽容他们的幼稚无知,尊重他们的个性,允许他们犯一些错误。要持之以恒,反复强化,对孩子的行为要有打持久战的心理准备,一时改不了的要耐心等待,积极引导,相信只有坚持下去,孩子总有成功的一天。如果我们总是带着“有色眼镜”去看待那些淘气、学习差和所谓的“问题孩子”,动不动就用“笨蛋”“傻瓜”等这些带有侮辱、刺激意味的字眼强化了孩子的弱点,使他们以否定的态度对待自己,久而久之,他们就会失去自尊和自信,后果多么严重!所以,为了孩子,学会宽容,学会爱吧!
2000年9月,年轻的赵秀娟如愿以偿地站在了三尺讲台前。身为一名农村初级民族中学的教师,她既当老师又当“保姆”,把全部爱心毫无保留地奉献给学生,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展现了为人师表的高尚品德。她尽自己的全部精力让每名学生都“成人”,用“无声的教育”达到“胜有声”的效果。她经常说:“爱是教育的基础,谁爱学生,学生就会爱她,只有爱学生,才能教好学生。”十多年来,她所任教的班级里没有一个孩子辍学,没有一名学生留级,他们先后考上了高中及大中专院校。
如今,她的学生们都亲切地叫她“老妈”。
为了孩子们的读书梦
赵秀娟在任教的十余年中从没有间断过家访。为了能让更多面临辍学的孩子有书可读,有学可上,每学期开学前的那几天都是赵秀娟走乡串屯、入户家访的高峰期。
她的好多学生家在乌兰浩特市义勒力特镇周边的农村,交通不便,家访得骑着自行车去,路远的要骑好几个小时。有的自然屯之间有好几里地,有时还要经过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荒郊野岭,碰上砂石路还得徒步走,鞋磨坏了,脚磨破了,再遇上个雨雪天气,就更别提了,浑身精湿,雨水一把、鼻涕一把,一天下来,累得筋疲力尽……赵秀娟就是靠着这样挨家挨户地家访,动员了一个又一个适龄儿童入学,让很多辍学的孩子重新背起了书包。她常说:“既然是我的学生,就一个都不能少。”多年来,一批批她教的学生,带着满意的笑容、感激的心情走出了大山,走进了大学,走向了社会,好多成了乡镇嘎查里的干部,成了远近闻名的“养鸡大王”、“种植能手”……
2008年秋天,开学已经一个星期了,班里的宝音图同学还没来上学。这个孩子家住乌兰浩特市胜利嘎查,爸爸去世了,受不了生活苦熬的母亲也悄然离开了家,只剩下他和爷爷相依为命……第二天,赵秀娟用了3个多小时的时间来到宝音图家,看见赵老师,孩子愣了,委屈的泪水顺着小脸蛋儿留了下来:“老师,以后我不上学了。”孩子的爷爷一直搓着两手叨叨着:“孩子不上学了,再大一点,让他打工去!”看着这一老一小,赵秀娟先摸摸宝音图的头,逗着他:“怎么了?遇到困难就在脸上画地图啦?”然后又拿起炕边的笤帚划拉起满是苞米叶子的泥地来,嘴里还在劝慰着孩子的爷爷:“不上学哪行啊?家里困难,咱想办法。你让他来上吧,我供他!”年迈的爷爷和年幼的宝音图笑了又哭了,在赵秀娟的坚持下,第二天孩子来上学了。而她也没有食言,接下来的日子里,她为宝音图买了学习用品,并承担起了孩子在校期间的生活费用。期末,当宝音图捧着优异的成绩单给爷爷看时,老爷子再次抹起了眼泪……
学生眼中的“老妈”
私下里,学生们很喜欢叫赵秀娟“老妈”。对赵秀娟来说,她想给予学生的不仅是知识,更多的是用“大爱”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目标并不懈地去追求。
赵红云是她教过的一名学生,这名学生的父亲靠捡垃圾为生,母亲身体有残疾,生活的窘境让姐弟二人濒临辍学。赵秀娟了解到情况后,主动向学校为小红云申请减免日常生活费用,并为她争取了“扶贫助学基金”。有一次小红云突患急病,当急匆匆赶来的赵秀娟听说孩子一宿没睡觉,浑身浮肿,不能小便时,一边联系家长,一边打车带着红云去了医院,挂号、就诊、用药……赵秀娟一连两天两夜没离开医院,一直到孩子脱离了生命危险。考虑到红云家的经济状况,赵秀娟又把所有的医药费都交齐了,病愈后重返校园的小红云重新幸福地融入到了快乐的学习生活中。小红云的妈妈拉着赵秀娟的手不停地说:“赵老师,可让我们怎么感谢您呢?”
郭平安也是赵秀娟教过的学生,由于从小没有妈妈,爸爸给别人放羊没时间管他,他养成了一种“野性”,很难管理。赵老师并没有放弃这个孩子,而是像对待自己的儿子一样对他,给他洗衣服,给他带吃的,还常把儿子的衣服拿给他穿,忽然有一天他竟然不再叫赵秀娟老师,而是喊她“老妈”!从此,“老妈”这个称呼就在班里流传开来,赵秀娟也成了每批教过的孩子们共同的“老妈”。
与孩子们一起成长
“作为一名班主任,虽然不能保证让我的每一名学生都成材,但我会尽自己的全力让我的每一名学生都‘成人’,成为对社会、对国家有用的人。”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工作中,赵秀娟系统地研究教师工作的特点及规律,掌握了一套带班、教学的工作方法,并形成了自己特有的教育理念和教学风格。
“赵老师上课幽默风趣,每次都能给我们带来很大的惊喜。”她的学生高红霞说。正是赵老师的“快乐教学法”让她体会到了数学的乐趣。这个被孩子称为“快乐教学法”的教学方式是赵秀娟在班级试行的基础上逐步在学校推广开来的“愉悦式教学”,赵秀娟利用各种教育资源,改进课堂教学,让“愉悦式教学”带给班级好学、乐学的学习氛围和积极上进的竞争氛围。
在教学的同时,赵秀娟注重教育孩子如何做人,她在学习生活中谨记着“言传不如身教”,时刻不忘表率引领作用。劳动中,赵老师总是最先拎起铁锹,每次的树坑都是她第一个挖好;学习中,赵老师每天都最早出现在教室或操场,手里总有一本书,每天都制定自己的学习工作计划。在她的言传身教下,学生也学着为自己制定一天的学习计划,久而久之,孩子们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师生间也有了更多的默契、宽容和友爱。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十多年来,赵秀娟所带的班级多次获得市级、盟级先进班集体等荣誉,她本人也获得了市级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盟级骨干教师、自治区级骨干教师和全市道德模范标兵等殊荣。
不可否认,我们都是普普通通的学生。我们靠读书改变命运,靠知识改变出路的希望是很渺茫的,因为我们是一个普通的群体。那么,我们读书究竟是为了什么?
为了提高自己的修养。众所周知,21世纪是一个竞争纷繁、知识爆炸的时代。我们不想因为粗俗的举止、不雅的言谈、庸俗的思想、丑陋的品质而招人耻笑的话,那我们就应该去选择读书。尽管读书可能不能给我们带来一份体面的工作,但她可以提高我们的修养,让我们明辨是非、对错,能让我们懂得“兼听则明,偏听则暗”的道理,而不致让我们成为瞎子、聋子。她能够提高我们的人生品位,让我们具有彬彬的气质,儒雅的风范,得体的言谈,高尚的品格。
为了父母的那一份殷切的希望和沉甸甸的血汗钱。我们的祖辈父辈吃尽了不读书带来的痛苦,饱尝了谋生带来的艰辛。当他们把你们送到这里的时候,捧出那一张张不知攒了多少岁月、凝聚着他们多少血和汗的票子的时候,伴随着的,还有他们期望的眼神和深深的叮嘱。虽然我们没有优秀的成绩去回报他们,但我们可以回馈他们诚恳的学习态度、勤奋的学习精神,以无愧于那深情的眼神,无愧于那厚厚的票子。为了母亲的眼神不再暗淡,为了父亲的脸庞不再憔悴,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去读书,不去认真读书?
为了老师的一片苦心。我深知你们的现状,我和你们的父母一样并不奢望你们个个上北大、清华,而只希望你们做个懂事的孩子,做个真正的人。老师的辛苦并不需要你们的感恩,而只期待你们的理解。你们并非人人都能获得优秀的成绩,但面对老师的一片苦心时,你应该诚恳、勤奋、刻苦。
懒惰、厌学、逃学都并非什么大义凛然的行为,更不是什么惊天动地的壮举。当你面对瞌睡的袭击,能强打起精神学习时;当你面对玩乐的诱惑,能将它弃之脑后时;当你面对强烈的厌学情绪,能努力克服时;当你面对屡考屡败,能做到屡败屡考时。我会为你竖起大拇指,为你执着、坚强的毅力而喝彩、敬佩,你将成为我永远引以为自豪的资本。
如果你们明白我上述的一番话,并能付诸于实际行动中的话。你们的父母会很欣慰,你们的老师会很开心,你们自己也会很快乐。面对这一举三得的美事,我想,还有谁会去拒绝呢?
我们从相关的新闻报道知道,这些原本由台湾人经营的月子中心,越来越多被大陆人接手,而大陆孕妇,已经成为这些月子中心的主力。
因为月子中心里面的住客越来越多,大约在2007年的时候还发生了这样一件事情:一家月子中心因为进进出出的孕妇太多,而且大部分是亚裔,以至于邻居以为这是人蛇集团在贩卖婴儿和人口,于是报警。荷枪实弹的警察踢门而入,结果发现是一场乌龙。
不过,那次行动导致了美国警方对月子中心的扫荡,因为很多月子中心是无照经营。首先,美国规定,住宅不能作为经营场所;其次,美国对于育婴房有严格的面积规定,而很多非法经营的月子中心,往往把车库或者厨房改造成为育婴房。去年,美国南加州地方政府在检查违章建筑的时候,发现非法经营的月子中心依然很多。
多意味着有需求,对于一些中国父母来说,只要安全,不被骗,为了给孩子拿到美国国籍,钱不是问题。和那些特地到香港生孩子的父母一样,有的为了躲避中国大陆的二胎政策,有的是觉得,这样可以让孩子未来多一点选择。
孩子是被动的,在哪里出生,在哪里上学,都是父母为自己做的规划。只是,拿了一本美国护照或者香港特区护照,虽然多了一种选择,可以享受这两个地方的福利,比如免费的公立教育,出行的方便,但是围绕孩子的成长,事情并不那样简单。
有很多朋友,当自己要从美国回到中国工作的时候,他们总是要花不少时间考虑这样一个问题,自己的孩子到底在哪里读书,留在美国还是跟着自己一起回国?回国之后,到底是读本地学校,还是在国际学校读书?小学还好,到了中学,是把他们留在身边,还是让他们自己回到美国去读寄宿学校?
于是,有的家庭,最终还是要天各一方,父亲留在中国继续发展事业,赚钱养家,母亲带着孩子回到美国,毕竟孩子太小,放心不下,过早和父母分离,难免影响身心成长;有的让孩子留在中国,或者读国际学校,或者为了进名牌小学中学,花钱花心思。
问题是,这些家庭是有能力的,而且对于他们来说,还可以退回美国。对于到美国或者香港生孩子的父母们来说,经济条件好的,自然没有太大的烦恼,但是如果家境一般,甚至只是小康的话,随着孩子越来越大,选择的余地不是那样多。
陪孩子去美国或者香港读书?作为中国公民的父母,以怎样的身份去呢?难道一早就把孩子放在寄宿家庭?就算去的话,经济上是否能够承受?如果留在国内,尤其是香港出生的孩子,无法享受本地学生的福利,自己是不是准备好了那一笔额外的教育费用?
不管是在香港还是美国,都有一些中国孕妇,临到生产才冲进公立医院急诊室,其实这是非常危险的事情,因为医生手中没有病历,如果出现婴儿过大或者双胞胎等情况,生产过程稍有差池,就可能造成婴儿缺氧而导致大脑瘫痪;如孕妇胎位不正,则有可能导致孕妇子宫爆裂及大量出血,这个时候,如果急诊室医生人手不足,就很难应付这种紧急情况。
其实还有一个问题,那就是孩子未来的身份认同。朋友的孩子在香港的新加坡国际学校读书,学校每天都要升新加坡国旗,结果有一天,在被问到他是哪里人的时候,这个只有六岁的小朋友很认真地告诉大家,他是新加坡人。直到他和父母一起回到北京,在北京本地的学校读书之后,才开始觉得自己是中国人。